-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验收语文试题
2020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验收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上市,让人们翘首以待的新年高潮到了——元宵节。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皓月当空。春节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一副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男男女女都踏月、看灯,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人们每每_______地制成各样的冰灯,______,煞是好看。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用来供养神佛,神佛歆享之后再留给人们。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兴奋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________。一样的九洲同庆,以前,人们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要靠大家自己开创。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一副(fù) 火炽(chì) 翘(qiào)首以待 B. 煞是(shà) 供(gōng)养 皓(hào)月当空 C. 歆(xīn)享 馄饨(tun) 张灯结彩(cǎi) D. 兴(xīng)奋 庇佑(bì) 九洲(zhōu)同庆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出心裁 巧夺天工 熏陶 B. 标新立异 玲珑剔透 熏染 C. 独出心裁 玲珑剔透 熏染 D. 标新立异 巧夺天工 熏陶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这是一道字音和字形综合考核的题目,字音的考核集中在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考核,注意以义辨音,重点注意《异读词审音表》中列出的内容。字形注意同音词和形近字的写法。 A项,翘(qiáo)首以待。翘首: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 B项,供(gòng)养; D项,九州同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近义词辨析的题目。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褒贬、适用范围、情感的轻重、搭配的对象等封面辨析。独出心裁:想出的办法或做工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此处是指想出新奇的办法做冰灯,应选“独出心裁”。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结构新奇,精巧美观。多指中间雕空的工艺美术品。此处是形容“冰灯”,应选“玲珑剔透”。熏染:熏陶与沾染。熏陶: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熏染”侧重贬义,与此处的“迷信”对应,应选“熏染”。故选C。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B. 今年7月,天津市出台了爱心卡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规定,受惠对象包括天津市和外省来津居住满一年的60岁以上老人,都可凭爱心卡免费乘坐公交车。 C.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积极求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奋斗的一生正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D. 现代生活产生了许多文明病,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B项,结构混乱,把最后半句去掉,或者改为“包括天津市和外省来津居住满一年的60岁以上老人都可凭爱心卡免费乘坐公交车”。 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这句格言是他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D项,成分残缺,句末加“造成的”。 故选A。 4.为弘扬中国传统诗词,耀华中学朴风诗社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凌绝泰山,一览天下②旅食京华,针砭朱门③渔阳鼙鼓,国破春望④避乱入蜀,草堂闲情⑤缘江出蜀,夔门秋兴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 无题顿挫,接武诗圣 B. 绣口一吐,圣唐气象 C. 忠君爱国,香草流芳 D. 漂泊西南,老病孤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先分析题干所提供的板块标题,找到这些标题的共性,然后再进行选择。题干说这是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考生可以借助提供的板块标题判断出该人物是谁,然后再进行选择。分析所提供的五个标题来看,应是与“杜甫”有关。①出自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关,也是杜甫初到京城时所作,暗合“旅食京华”;③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关;④中的“避乱入蜀”“草堂”明显指杜甫;⑤中的“出蜀”“夔门秋兴”指杜甫的《秋兴八首》。可见,这位作家应是杜甫。 A项,“无题”“接武诗圣”指李商隐; B项,“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指李白; C项,“忠君爱国”“香草”指屈原; D项,“飘泊西南,老病孤舟”,暗指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5.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 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 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5. C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故选D。 三、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邠州建学记 [宋]范仲淹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秀而贤者,独有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义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才。才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庆历甲申岁,予参二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才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役事。博士朝夕视之。 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 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予尝观《易》之“大象”,在《小畜》曰:“君子以懿文德。”谓其道未通,则畜 乎文德,俟时而行也。在《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谓相说之道,以利乎正,莫大于讲习也。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及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 8.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昔醇而今漓 漓:浅薄 B. 士人洋洋其来如归 归:回家 C. 被二帝三王之风 被:遍布 D. 则畜乎文德 畜:积聚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下治而王室安 襟三江而带五湖 B. 予得请为邠城守 乃令秦武阳为副 C. 并其庙迁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 其吾君之大赐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B. 庆历甲申岁,是一种纪年方式,“庆历”是君王庙号,“甲申”是干支纪年法。 C. 夫子庙是为纪念孔子而建,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 D. 《易》是五经之一,其他四部是诗、书礼、春秋,再加上“乐”,则为六艺。 1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B. 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C. 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D. 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人才的重要而引出兴学,以庆历兴学引出邠州建学,最后以作者任南阳为邠州建学做记收笔,结构完整,行文严谨。 B. 作者在邠城任上第三日,视察夫子庙,他认为夫子庙太过狭小,学子无安身求学之地,于是着手修建新的学府。 C. 本文中间描写到改建一新的邠州庙学的规模布局及邠州士人的喜悦心情,还写道改建的庙学必会推动当地的教育发展。 D. 本文是作者为邡州建学写的一篇记述性文章,行文中借记为论,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胸襟。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 (2)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 (3)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及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 【答案】8. D 9. B 10. B 11. A 12. B 13. (1)实在是教化没有达到,人才没有造就而形成的吧? (2)我改任南阳郡后,王博士写信请我为邠州建学作篇记述文章。 (3)诸位生员如果能懂得我朝国君兴建学堂以及圣人在《易经》中的主旨,那就差不多了,所以记下这件事。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D项,则畜乎文德,意思是“君子应当蓄养和完善自己的美德”,其中“畜”,应解释为“蓄养”。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而,分别,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B项,为,都是动词,担任; C项,焉,分别为,兼词,于此;代词,代老师; D项,其,分别为,语气助词,表反问;代词,它,指大鹏鸟。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庆历’是君王庙号”错,“庆历”是年号。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正确断句为: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其中“厥功告毕”意思是“该工程宣告完毕”,主谓宾都全,其前断开;“增其庙度”,意思是“增大庙的尺度”,“庙度”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重师礼也”是动宾结构,不可断开;“广其学宫”是动宾结构,不可断开;“优生员”是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B项,“他认为夫子庙太过狭小,学子无安身求学之地”理解错误,原文是“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才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可见不是作者认为夫子庙太过狭小,学子无安身求学之地,而是王博士稷说的。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诚,实在;教,教化;格,达到标准;器,人才;就,造就;然,这样。(2)既,已经;移书,写信;为,替;记,作记述文章。(3)其,如果;知,懂得;建学,兴建学堂;旨,主旨;庶几,差不多;故,所以;书,写、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国家的忧患没有比缺乏人才更大的了。人才为何会缺乏呢?天地之间的灵光精气分配给万物,并非对昔日厚今日薄,我观察万物有比同类茂盛的,曾经不比古代减少,难道优秀而贤明的人才,却比古代少吗?实在是教化没有达到,人才没有造就而形成的,学校怎么能不兴建呢?学校是优秀人才产生的地方。夏商周三代享有天下,各自几百年,全都采用这种办法来增加培养人才。人才不缺乏天下就会大治,天下大治王室就会安定,这就是明显的效果。 庆历甲申年,我参与决定枢密院、中书二府大政,亲自遵照圣上旨意,下诏书命令天下州县兴建学校,使每年推举的士人全部出自州县学堂。第二年春天,我请求担任邠州知州。处理公事第三天拜谒了孔夫子庙,邠州通判负责祭祀的博士王稷告诉我说:“奉圣旨兴建学堂,才俊从诸位士子中产生,已经齐备了,如今孔夫子庙太狭小,读书人无安身之处。”于是商议改动(庙址),选择在州府的东南角,地势高光线明的地方用来建学堂,连同夫子庙一块迁移到这儿。任用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同掌管这项工程,王博士早晚视察工程。 第二年夏天,该工程宣告完毕。增大庙的尺度,这是推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在大堂谈论经书,在书库珍藏书籍。长廊迂回曲折,环绕学舍四周,总计一百四十个柱子。宽广的厦房高高的窗户,置身其中感觉光线明亮。众位学子高高兴兴来到如同回到家中,都说:“我们这些人居住在后稷、公刘创业的地方,沐浴唐尧、虞舜、夏商周三王的醇厚风俗,岂不是我圣君的赐福,我文道的盛大节日吗?怎么敢不铭刻于心不忘,来树立其厚德大业啊!” 我改任南阳郡后,王博士捎来书信,请我为邠州建学作篇记述文章。我曾经看《易经》的大象,《小畜》卦上说:“君子应当蓄养和完善自己的美德。”认为世道不通达,就积聚文德,等待时机而行事。《兑》卦上说:“君子在朋友之间讲习学问,交流知识。”认为相互喜欢的途径,一定有利于正道,没有大于讲习经书。诸位生员岂能懂得我朝国君兴建学堂与圣人在《易经》中的主旨差不多啊!所以,记下这件事。 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C (2)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 (3)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 【详解】(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一般先考虑手法,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其次也可能需要鉴赏用词特点等。具体看诗句的特色是什么。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 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植杖而耘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6)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 怀良辰以孤往 (2). 发尽上指冠 (3). 枉用相存 (4). 钿头银篦击节碎 (5). 薄雾浓云愁永昼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辰”“钿”“篦”“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虔敬 石耿立 顺着畦埂走,不知不觉,你就忘了回家的路。特别是有青纱帐的时候,那畦埂的深处,就像有一种诱惑,逗你让你向更深处走,前边无人,后面也无人,你只想这样一直走下去。母亲的声音传过来了,显得辽远,显得空茫,那声音在庄稼的秸秆上来回震荡,一圈一圈,最后把你包围,你知道,有母亲声音的地方就有家。在畦埂上走的时候,能听到母亲的叫声,是一种幸福。 每次从城里回木镇,把随身的东西往家里一扔,如果不到畦埂上走走,心里就像欠缺一块。父母知道我这个心病,有时才到家门,没和父母搭话几句,母亲就会急着撵我,走吧走吧,到地里转转去吧,反正在父母跟前待不住。 一回家就往地里跑,这举止是被某些乡间人耻笑的:已经是城里的人,还脱不了乡下的土气。我有时就想,在田野中间的畦埂上,搭两间草庵或者弄两间黄泥屋子,住下也不错,索性就做一个陪伴庄稼和自然的耕读者。但我没敢说出来,乡下人一定会说我作,大家都挤破头往城里钻,你偏好折身归返到田地里。 是的,我承认自己内心对泥土的迷恋,总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还在泥土里。记得小时,在街道或是畦埂跌倒,母亲总是在地下抓一抔土,喊:“回来,回来!”委顿的神态就立时精神了。 有一年的冬日,我在城里整日整夜睡不着,每到晚间,必得把两只耳朵用棉花堵上,否则一点响动就心惊肉跳。当时还不知抑郁这个词,,但总觉得生活就像冬日里的薄幕,沉默压抑。常常是天黑透了,我推开老家木镇的门,当时母亲总是惊愕地从油灯下站起,起身时,母亲带起的风把那油灯的火苗吹得东倒西斜,我却觉得温暖无比。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进屋,母亲用笤帚为我的身上扫雪。 是什么让我迷恋那些畦埂呢?我自己也摸不清。也许这种神秘的牵引,只能用古老的乡间哲学——命这个字来解释,其实所谓的命就是一种生命的密码,没有人能破译得了。 一踏上畦埂,漂泊巳久的人,就像接通了某根神经,情绪一下激荡,好像听觉味觉嗅觉都重新张开了。有时走着走着,你不自觉地就想吆喝一声,哎——哎——哎。想到小时候,我们在地里割草,割累了,就把草摆在畦埂上,然后就吆喝起来,哎——哎——哎,不多一会儿,远处也有人吆喝起来,哎——哎——哎。这边呼,那边应。 整个平原都是哎哎的吆喝声,仿佛无数孩子的嘴在半空中呼喊。 麦子扬花的季节,我曾扛着铁锨追随着父亲把河水引到地里给麦子浇水。那些草啊庄稼啊,像是过节在等着这一顿酒似的,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诱畦埂网开一面,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松软出一道口子,再喝几口,咕咚——咕咚——嗝——清风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了我人生的底色。 这时父亲就大喊着:快堵上口子,别把麦子撑死了! 其时,经过少雨的春天的庄稼,灌了几口猫尿似的酒,一个个如灵魂附体,浑身颤抖。酒不是把他们灌醉了,而是把这些小生灵们的筋骨唤醒了,伸胳膊伸腿的,大呼小叫的,到处都是吱吱的争先恐后的拔节上蹿声。那些畦埂却好像是父亲给出的一个个咒语箍住那些小生灵,怕他们得了便宜卖乖,发疯。 原本我想放这些麦子一马,让他们喝个东倒西歪,前仰后合,到麦子登场的时候,好记得我的好,把最好的面筋和淀粉奉献出来。但听了父亲怕撑死他们的话,就让小生灵的肠胃欠一点,不知他们会不会怨恨我。 我常想畦埂是农人的精神线条,是农人的美学。父亲在田地里打畦埂的时候,把畦埂打得非常规矩非常讲究,就像做活的木匠一样仔细。我们家的地,每一块都是笔杆条直的同样宽窄,那畦埂也是宽窄一样,如模子倒出来的。每次打畦埂,父亲先是眯起眼照一下,用步伐量一下,或者放线,然后把打畦埂的松土用脚踏实。每个地方踩几脚,父亲都用心查着,口里念叨着,一脚不多,一脚不少;这个畦里种甜瓜,那个畦里种辣椒大葱,在畦埂的边上,就种绿豆或者小豆;父亲爱喝酒,每次都是从畦埂的边上摘两根黄瓜,回家用井拔凉水一洗,然后用刀拍一下,放上盐、醋、蒜或者芥末,然后用他的锡制的咂壶温了酒喝。每次母亲都劝他少喝点,父亲总是讨好地笑着说:“就二两,就二两。”那时就像个馋嘴的孩子。 畦埂有四季,也有脾气。我以为春温、夏酷、秋沉实、冬肃然。在木镇,我生活了二十年才离开,那畦埂就像我的肋骨,我知道她的根底。惊蛰了,地里的一些生灵开始活动筋骨,那时畦埂上就像起了泡泡,一堆一堆的土。父亲说,那是蚯蚓或是别的虫子开始钻出来透气。那时的田野总是蒸腾着一层热气,是封裹了一冬的阳光,开始在田地里溢出来。刚播下的种子或是经历一冬的麦子,这时都像张开了嘴,大口大口呼吸,这时的土地和畦埂是温暖的。而到了夏季,你再赤脚踏.上畦埂,就感到像踩着了红彤彤的鏊子底;到了秋季,畦埂好像陡然瘦下了,那是庄稼把他们挤的。别急,收获过后,畦埂是霜和雪留恋的地方。那时的畦埂变硬了,一场大雪后,那些畦埂突出在田野里,如散了架的马倒在雪地里。 畦埂会老,但他会活着,即使龙钟年纪,那更有沧桑。我原先曾天真认为,畦埂也如这土地上的人会生生不息,就像一代人老去,他的子孙依然顶替着在土地上活着。但我现在回到木镇,看到很多的土地荒芜,畦埂也委顿了,甚至再也看不到踪迹。我想到,有一次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 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现在,父母故去,我看到的乡间,多的是田园荒芜兮,心中难掩悲抑。回吧,回吧,我低声告诉自己。在归去的田野里看到一具鸟的遗骸,鸟的零散的骨架和半片羽毛,这小小的飞翔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我把她埋在田野里,低头祈祷,会有人发现那像小坟包的鸟的埋葬地,来凭吊飞翔吗? 我心里一紧,有谁凭吊小时的畦埂呢?这土地的肋骨已灭绝,其实灭绝的何止是这些畦埂呢,那些老旧的街道、碾盘,还有远离这片土地的萤火虫,乃至更远的白鳍豚华南虎,这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 顺着畦埂,我真想酹洒一杯老酒,去和麦苗重温昔日的痛饮…… (选自2017年第1期《星火》,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开头写畦埂的同时,也加入了母亲的呼唤,使文章更加亲切,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意。 B. 文中描写我儿时在畦埂摔倒后母亲抓土的情节,形象地写出了土地可以寄托一个人的灵魂。 C. 文中引用雅姆的诗歌,能够点明主题,表现了对农人的尊重,同时也照应题目。 D. 文中描写到母亲为父亲擦拭脸上的泥土这一细节,意在表现母亲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爱。 E. 文中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最后写到如今田园的荒芜,暗用《归去来兮辞》的风格,表现了作者决定归隐的心志。 17.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8. 试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19. 请结合全文分析,“泥土”都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6. DE 17. 拟人,表现麦苗的生机;景色烘托,表现我当时的愉悦心情;表现乡村生活对我的深刻影响;照应结尾;拟生词,生动形象。 18. 由小鸟联想到畦埂进而联想到了一切逝去的传统与生灵,表达了作者对传统逝去的伤痛,对人类贪婪的批判,升华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19. 对土地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童年的怀念;感慨传统的消逝。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恰当的两项。D项,“意在表现母亲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爱”理解错误,结合“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可知作者写母亲为父亲擦拭脸上的泥土这一细节,意在表现对泥土的尊重;E项,“表现了作者决定归隐的心志”对文本主题理解错误,应该是表现作者对故乡、对泥土的热爱。故选DE。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其次考虑用词及句式特点、结构特色等。解答时先说术语,再结合句子分析运用,最后分析效果。本题要求赏析“那些草啊庄稼啊,像是过节在等着这一顿酒似的,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诱畦埂网开一面,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松软出一道口子,再喝几口,咕咚——咕咚——嗝——清风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了我人生的底色”。先分析修辞,结合“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诱畦埂网开一面”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以喝酒比喻麦苗喝水,表现麦苗的生机。再分析“清风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了我人生的底色”,此句运用景物描写,“清风拂来”,感受美好;“蓝天白云青苗”色彩明丽,烘托出我当时的愉悦心情;“成了我人生的底色” 表现乡村生活对我的深刻影响。再分析结构特点,此句与结尾“顺着畦埂,我真想酹洒一杯老酒,去和麦苗重温昔日的痛饮”相照应,强化了对故乡、对泥土的眷恋之情。最后分析用词特点,“咕咚——咕咚——嗝——”运用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写出土地饱饱地喝了水后的满足,富有情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段属于结尾段。结合“其实灭绝的何止是这些畦埂呢,那些老旧的街道、碾盘,还有远离这片土地的萤火虫,乃至更远的白鳍豚华南虎,这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此段由小鸟的逝去,联想到畦埂进而联想到了一切逝去的传统与生灵;“这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表达了作者对传统逝去的伤痛,对人类贪婪的批判。此段在结尾出,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同时用反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结合全文分析,“泥土”都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考生应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梳理出出现在文中的“形象”,比如“畦埂”“麦子”“父亲母亲”“小鸟”“街道、碾盘、萤火虫…… ”,通过这些形象,结合原文语句,分析他们代表什么,作者寄寓其上的情感是什么。“畦埂”“麦子”,结合“每次从城里回木镇,把随身的东西往家里一扔,如果不到畦埂上走走,心里就像欠缺一块”“酒不是把他们灌醉了,而是把这些小生灵们的筋骨唤醒了,伸胳膊伸腿的,大呼小叫的,到处都是吱吱的争先恐后的拔节上蹿声”,可知“畦埂”“麦子”代表土地、家乡,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爱,对故乡的爱。“父亲母亲”,结合“常常是天黑透了,我推开老家木镇的门,当时母亲总是惊愕地从油灯下站起,起身时,母亲带起的风把那油灯的火苗吹得东倒西斜,我却觉得温暖无比。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进屋,母亲用笤帚为我的身上扫雪”“每次母亲都劝他少喝点,父亲总是讨好地笑着说:‘就二两,就二两。’那时就像个馋嘴的孩子”,可见“父亲母亲”代表家的温暖,代表童年生活的美好温馨,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小鸟”“街道、碾盘、萤火虫……”,结合“有谁凭吊小时的畦埂呢?这土地的肋骨已灭绝,其实灭绝的何止是这些畦埂呢,那些老旧的街道、碾盘,还有远离这片土地的萤火虫,乃至更远的白鳍豚华南虎,这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这些东西代表传统,它们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消逝的遗憾和痛心。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本文写的是云,从北方到南方、从自然到人事、国家,关涉了方方面面,重在写其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对未来的关注和担忧,写卢先生,其实是给我们树立一个榜样,表达了作者的欣慰、喜悦和希望,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文章与其说是写云,还不如说是写人生感悟,以云喻人,借云抒情,借云明理。组织答案时,既要有高度凝练的总结概括,又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条理清楚地阐述概括。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时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这类形象,我们称之为“事物形象(物象)”。高考中的散文鉴赏一般会把物象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最近天津也在逐步实施垃圾分类,市民在点外卖时,大多想让店家所送的饭菜尽量少产生不必要的垃圾,于是有顾客在点“羊肉串”时,刻意在给店家的提醒留言中写上要点的饭菜是“羊肉吕”,请写出点餐人的意图是什么,其中使用了怎样的文字游戏。 【答案】点餐人不想要羊肉串的签子,巧妙借用“串”字象形的特点,将“竖”去掉,代表不要签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要审清题干要求,在题干提示下分析问题,再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本题给的语境是“天津也在逐步实施垃圾分类”“市民在点外卖时,大多想让店家所送的饭菜尽量少产生不必要的垃圾”,这是背景。然后注意细节,“串”变成“吕”,字形上少了一“竖”,代表羊肉串上的“签子”,这是点餐人提醒商家不要羊肉串的签子,符合环保的理念。 21.今年9月,2019级高一新生将拿到全新改版的语文教材,其中有新选录的一首诗歌,请说明入选的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的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器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答案】歌颂了人类不畏难险的精神。雄鹰雪豹与蜘蛛形成对比,歌颂了渺小生命的伟大。比喻,喊杀声、铆钉,生动形象。楔,表现了爬山的艰难与意志的坚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诗歌鉴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表现手法,进而分析诗歌主题,就能解答为什么能选入中学课本。 意象。本诗的主要形象是“登山勇士”。“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歌颂了人类不畏难险的精神。 表现手法。对比,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同时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此处雄鹰雪豹与蜘蛛形成对比,歌颂了渺小生命的伟大。比喻,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用词特点。诗句立即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楔”字表现了爬山的艰难与意志的坚定。 这首诗表现出的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对生命的领悟以及凝重壮美的氛围等,都是它入选中学课本的理由。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一位教师在高中新生的开学典礼上说,现在很多学生不算书生,只能算是考生,为了一门一门考试而殚精竭虑的考生。而真正的书生,是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读书人。什么是合格的读书人,有对文字的亲近感,有手捧书卷安然阅读的心境,有对真理至死不渝的追求,能从书本中找到超乎常人的风骨与情怀,能从书本中找到人生最高级的智慧…… 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你以“合格的读书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手捧书卷,细嗅幽香 阳光轻洒的早晨,手捧书卷,开启一天的美好; 月上枝头的夜晚,手捧书卷,享受静谧的时光; 夕阳西下,面对长河落日,手捧书卷,找寻历史的痕迹; 檐外滴雨,凝视池边凋蕊,手捧书卷,细嗅油墨的幽香…… 不做“考生”,而做一名真正的“书生”,做合格的读书人,才发现读书是如此美好。 阅读,让生活变得美好。独坐窗前,泡一杯香茗,捧一卷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在这纷繁熙攘的尘世中,暂时忘却俗世所带来的各种烦忧,让心灵得以寻觅到港湾泊憩。 在书卷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海阔天空,我们可以无所顾忌,我们可以任意驰骋,我们可以惊天动地。一本本书,仿佛就是一个个的小天地。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书中的人生,于是,每多阅读一本书,就宛如又多活了一遍。 翻一册《诗经》,竟为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优美韵律所折服,为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清奇画面所感染,为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誓言所打动。一首又一首的小诗,无论是风雅颂的乐调,还是赋比兴的手法,都是那么令人心生敬慕。 捧一卷《红楼梦》,让自己神思进入那花团锦簇的大观园。远观黛玉葬花,感受她的悲伤与孤独;近看宝钗扑蝶,品味她的天真与烂漫。读王熙凤,慨叹其机关皆算尽的凄凉;品史湘云,欣赏那醉卧花丛中的娇憨。一卷红楼,写尽多少人间嘈杂事!合上书卷,闭目凝思,仿佛我们也不忍看那繁华落幕之后的灯火阑珊。 读一本三毛,灵魂跟着她去往那广袤的撒哈拉沙漠旅行。阅读三毛笔下那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感受那异国他乡的生活情调,一起流浪,流浪……三毛的文字是有生命的,看她与荷西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跟着她一块欢笑、喜乐;在失去荷西的文字中,和三毛共同哭泣、哀伤。此时,文字似乎也不再有笑容。 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合格的读书人”。 白天在校园里,或手持书卷,漫步于林荫小道,听那郎朗的读书声;或手拿书本,踱步于三尺讲台,伴着窗外的清风吹动叶片的沙沙响,为那莘莘学子执鞭授课。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口若悬河。夜深人静时,洗去一身的尘嚣,静坐于台灯前,执卷细读,慢慢沉浸于那古今中外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字魅力中难以自拔。与书卷为伴,与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韵味为友,个中滋味,怎一个身心愉悦了得! 年少时,阅读是如饥似渴的,读唐诗,学会吟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泊宁静;读宋词,懂得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悠远思念;读元曲,学会长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绵绵愁思。而如今,步入社会,阅读是安详静谧的,少了些许的浮躁,增添了诸多对人生、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追索。 少了些许功利,多了一丝沉静,读书是需要心境的,做合格的读书人,一定要耐得住在寂寞,抵得了诱惑。 如果生命是一片天空,那么阅读就似那一朵一朵的云,它的光华,它的绚丽,它的变幻和漂流,使得生命的天空充满甜蜜与灵明。没有阅读的人生,注定是贫瘠的;没有书籍的人生,注定是荒芜的。在以书为伴的日子里,享受岁月的静好。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生命的深度也由此展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次作文话题为“做合格的读书人”。 审题:首先找到关键句“真正的书生,是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读书人。什么是合格的读书人,有对文字的亲近感,有手捧书卷安然阅读的心境,有对真理至死不渝的追求,能从书本中找到超乎常人的风骨与情怀,能从书本中找到人生最高级的智慧”,从此段文字上看,合格的读书是抛开世俗的功利,以恬淡的心境,安安静静地读书,从中感悟到美好。而这。正是当下读书人所缺少的。今天的我们,被时代的飓风裹挟着匆忙前行,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准,以“快餐式”“碎步化”的方式读书,其实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它早已背离了读书的初衷。那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呢?如果不能改变社会,就先改变自我吧,慢下来,让心灵沉静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一定有用的书,慢慢读,静静赏,感悟书籍带给我们的或震撼或温馨的美好,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考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 1、抛开功利,只以喜好读书,做合格的读书人; 2、要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才算合格的读书人 3、心境恬然,才能读出书中味道 4、做合格读书人,要有担当、有境界 结构层次:题目《手捧书卷,细嗅幽香》,开头排比引入,不做“考生”,而做一名真正的“书生”,做合格的读书人,才发现读书是如此美好。主体部分以“阅读,让生活变得美好”为引领,分别写读《诗经》读《红楼梦》读三毛,感悟读书的美好。然后写夜晚自己读书的乐趣,回忆童年读书的饥渴,并与现在读书的浮躁进行对比。结尾以比喻描写读书的美好。 参考素材: 1、苦,不是好滋味。人尝胆汁、黄连,其味即苦也。然而,偏就有卧薪尝胆者,明知味苦,定要尝之。何故?用以励志也。苦行、苦斗、苦恋、苦苦地折磨自已,坚忍、执着,心甘情愿、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为一种镜界。为追求一种目的,达到一种镜界,虽苦犹乐,甘之如饴。苦之极,亦乐之极也。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过很多书,所以我也爱书,自然知道读书的苦与乐。 2、真正的读书人拥有爱心,拥有大爱、博爱情怀。史怀哲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神学和哲学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1905年,已经30岁的史怀哲突然决定放弃所有的地位,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村医生。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转而习医,38岁时学成。1913年,他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携新婚的妻子海伦娜去了法国殖民地赤道非洲的伦巴兰,创办了一所丛林诊所,并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五十余年。一九五四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建麻疯村。九十岁时逝世于非洲,被人称“非洲之父”。 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学和著作,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史怀哲一生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尊重人类及人类以外的所有生命,反对战争、破坏环境及发展核武器,而他最有力的演说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身体力行的。 3、一是读书要抛弃功利性,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这个充满功利性的社会里,提出不带功利性去读书,是很有勇气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去读书,都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单纯为读书而读书人太少了,君不见书架上励志类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等等已经泛滥成灾,用罗永浩的话说,可以拿麻袋去装,一天看一本,可以看一年。我们都是有了各种各样的需要才想起去读书,去书中寻找答案。纯粹的读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奢侈,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过作为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我们深刻理解读书要抛弃功利性的含义,如果不抛弃功利性,你就很难做到与入境,与作者那种心灵上的共鸣与交融,书在你眼中就只是一种工具,永远无法成为你的朋友。 二是读书要读经典的作品,用原野老师的话来说,经典的作品必须是那种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考验的,到现在仍然为我们所认可,仍然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书籍。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我们只有选择经典作品,才能够有效的利用时间,而不至于为那些没有价值的图书浪费时间。 三是要选择自己喜爱 图书,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书缘。很多人经常会说,经典作品是不错,可是自己捧到手里的时候,却发现根本看不进去,即使强迫自己看完,也是味同嚼蜡,毫无享受可言,更别提收获了。所以看书一定要看自己喜爱的图书,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读进去,探索书中的奇妙和奥秘。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是一个喜欢买书的人,走在书店中,嗅着那淡淡的书香,捧一卷在手,仿佛一段别样的人生从我手中展开。这样的感觉只会存在于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的时候。于茫茫书海中觅得那份珍贵的缘分,是每一个爱书人的幸福。 四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在这里原野老师列举了几个他去过的国家,那里的人们喜欢读书,善于读书,比如德国,比如俄罗斯,比如瑞典,很多很多,爱读书的民族是强大的,习惯读书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都读过书,但并没有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和成长。其原因就在于不能持之以恒。一本两本的书不会对你产生多大的作用,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的是常年的把读书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将读书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点点滴滴,浸染心灵。让你真正成为一名优雅的读书人。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