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题型突破15诗歌形象题__理顺思路“四步走”课件
题型突破 15 诗歌形象题 —— 理顺思路 “ 四步走 ” 基础 · 知识回扣 (2019· 天津卷节选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① [ 唐 ]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学情 · 准确诊断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 ② ,去国同王粲 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 注 ] ① 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一步:读懂诗歌,泡开诗意 1 . 看标题:标题显示本诗描写的是距离通泉县十五里的山水景色。 2 .看作者:杜甫 ——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思想忧国忧民,伤时感怀,充满爱国主义情怀。 3 .看注释:从注释 ① 可见,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从注释 ②③ 了解作者运用两个典故的作用:表现自己生不逢时的苦闷,颠沛流离的痛苦。 [ 答题精准指导 ] 4 .看内容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在蜀中颠沛之际。诗歌前两句以衣湿和气散之晚显示雾气之重和持续时间之长。然后以 “ 蚊蚋集 ” 体现蜀地冬季气候温暖,以 “ 凫鸭乱 ” 表现环境的清幽。接着以曾阴、高岸、驿楼、衰柳、县郭、轻烟等一路铺排,由自然之境转入人境,最终总结出通泉山水绮丽壮观的整体特点,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笔锋转入对寂寞伤时的悲苦之情的表述,诗人联系自己的漂 泊身世,又将自己与生不逢时的王粲相比,加上遭逢安史之乱,社稷衰微,更感觉愧对孔子。整体来看,诗歌由景到情,由自己到国家,由乐情到哀情,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伤时的家国天下情怀。 [ 白话诗歌 ] 我沿着小溪行走,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正午雾气才渐渐消散。在冬天温暖的环境中,蚊蚋聚集在一起;人离得还很远,凫鸭就开始骚动。我一路行来,山中浓荫密布,道路崎岖、险峻。远处驿站边衰败的柳树旁,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我看了一整天。远远看去,山色苍茫寂寥,江水在夕阳中显得溢满了金辉。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的命运,如同王粲一般。我身世飘零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嗟叹。 第二步:精准审题,分析特点 1 . 审准题目要求 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主要是概括出意境特点。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 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 答题范围 考查要点和题型 2 .明确答题思路 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 ( 意境特点 ) 。 3 .寻找答题依据 答题角度 答题依据分析 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从标题看,本诗描写的是距离通泉县十五里的山水景色,是写景抒情诗。 依据注释,知人论世 从注释看,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作者杜甫一贯的忧国伤时,家国情怀。 抓住描写,概括特点 (1) 寻找意象。答题时要抓住 “ 山色 ”“ 江光 ” 两个意象,根据 “ 远 ”“ 寂寞 ”“ 夕 ”“ 滋漫 ” 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 (2) 描绘画面。 “ 山色远寂寞 ” 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 “ 江光夕滋漫 ” 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 概括特点。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 第三步:理顺思路,规范作答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 ( 描绘画面 ) 的寥廓壮美 ( 概括特点 ) 的画面。 一、鉴赏诗歌形象的解题思路 [ 题型解题思路 ] 常考 题型 ( 一 ) 准审题 —— 思考方向不跑偏 ( 二 ) 析典例 —— 满分答案悟一番 ( 三 ) 记通法 —— 答题模式照此办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人 物 形 象 (1) 这首诗 ( 词 )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 抒情主人公 ) 形象?试加以分析。 (2) 诗 ( 词 ) 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 性格 ) ?试加以概括 ( 分析 ) 。 (3) 请简要概括 ( 分析 ) 诗 ( 词 ) 中诗人 ( 作者 ) 的形象 ( 性格 ) 特点。 (1) 题干中有 “ 形象 ”“ 性格 ” 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 性格 ) ; (2) 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 题目 ] 请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 参考答案 ]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 概括形象 ) 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 ( 分析形象 ) 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感情。 ( 形象意义 ) 人物形象题答题 3 步骤 ① 概括形象: 性格+身份。 ② 分析形象: 一言一行一心理。 ③ 形象意义: 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 事 物 形 象 (1)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 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 ) 有何作用? (2) 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 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1) 分析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出现在托物言志类诗歌中,题目中一般含有 “ ××” 事物; (2) 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 (3) 题干中有 “ 事物 ” 字样。 [ 题目 ] 简析这首诗中塑造的杏花形象。 [ 参考答案 ]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 ( 概括特征 ) 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 对接情感、概述效果 ) 事物形象题答题 3 步骤 ① 概括特征: 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② 对接情感: 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 ( 情操、品行 ) 进行对接。 ③ 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意境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题干中有 “ 意境 ” 字样; (2) 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 “ 画面 ” 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 “ 情感 ” 的。 [ 题目 ]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 参考答案 ] 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 ( 描景 ) 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 ( 构境 )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 析情 ) 意境赏析题答题 3 步骤 ① 描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 构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 析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读懂诗句,准确概括景物特点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景物形象特点常用术语如下: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对于这些术语要仔细体会并烂熟于心。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或概括。 三、紧抓内在关联, “ 4 步走 ” 具体分析景物作用 分析景物的作用,离不开对景物内在关联 ( 因果链 ) 的把握。对这一类题目,应做好以下步骤: 第 1 步,阅读全诗,梳理脉络,了解大意 ① 从 “ 起承转合 ” 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 “ 起承转合 ” 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 起 ” 即开篇, “ 承 ” 是对 “ 起 ” 句的承接、拓展, “ 转 ” 是诗意的跳宕转折, “ 合 ” 是收束全诗。 ② 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诗歌的内容层次。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 ( 尤其是末句 ) ,律诗的后两联 ( 尤其是尾联 ) ,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 ( 过片 ) 。当然,也有少数诗歌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第 2 步,细读所给景物,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 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 3 步,分析所给景物与上下文发生了哪些关联 所谓关联,就是上下文景或情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 4 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 指向结构 线索作用,有的景物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照应作用;铺垫作用。 指向人物 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节操。 指向意境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指向环境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指向情感 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情感。 指向主旨 突出全诗的主旨。 四、看准人物,贴对标签 1 . 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2 . 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便可水到渠成。 3 . 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还是诗人的形象,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4 . 树立 “ 要点意识 ” ,抓住人物特点 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且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按诗句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 “ 合并同类项 ” ,明确答案要点。 5 . 熟悉答题步骤,运用模板分点作答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 ( 意象 ) 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 “ 论点 ”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一、 (2019·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调研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 胡无人 [ 注 ] ( 节选 )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 注 ] 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 对点规范训练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 “ 立可乘 ” 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 B .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 .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 . “ 汗血马 ”“ 霜毛鹰 ” 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 “ 四夷宾服 ”“ 天下定一 ” 的理想。 解析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 项, “ 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 分析错误,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故选 B 项。 答案 B ★ 2. ( 诗歌人物形象 )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本题要求分析诗歌三、四句塑造的人物形象,并分析是如何塑造的。第三、四句 “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 ,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里的形象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将士们。塑造形象的技巧方法: “ 追奔 ”“ 夺城 ”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战士们勇敢作战的精神。同时用 “ 冷露 ”“ 青海月 ”“ 黄河冰 ” 等苦寒冷清的边地环境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来衬托战士们不畏严寒,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 答案 (1) 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2) 如何塑造: ① 通过动作描写。 “ 追奔 ”“ 夺城 ” 等动作表现 “ 丈夫 ” 勇敢作战。 ② 借环境烘托。 “ 冷露 ”“ 青海月 ”“ 黄河冰 ” 写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 “ 丈夫 ” 不畏艰险。 二、 (2019· 郑州三模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 ~ 4 题。 归雁 陆龟蒙 ①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 ② 云行来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 注 ] ① 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② 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3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明写归雁 “ 象我曹 ” ,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 B .颔联中 “ 岳云 ” 与 “ 边雪 ” 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C .颈联以 “ 暗缴 ”“ 风滩 ”“ 惊涛 ” 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 D .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D 选项 “ 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 ” 错误,本诗也是通过描写 “ 事物形象 ” 来抒发感情的。故选 D 。 答案 D ★ 4. ( 诗歌事物形象 ) 本诗所咏 “ 归雁 ” 与王维 《 使至塞上 》 中的 “ 归雁 ” 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读懂诗的意思,又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性信息。 “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 表达了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两诗都是以物喻人,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 “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来高 ” 中 “ 岳云 ” 与 “ 边雪 ” 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 中以 “ 暗缴 ”“ 风滩 ”“ 惊涛 ” 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而王诗中的 “ 归雁 ” ,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答案 相同点: ① 都是以物喻人 ( 或 “ 双关 ” ) ; ② 都抒发了作者苦闷 ( 愁苦 ) 的情感 ( 或 “ 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 ” ) 。 不同点: ① 本诗的 “ 归雁 ” 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 (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 ② 王诗中的 “ 归雁 ” ,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 ( 或 “ 王诗中的 ‘ 归雁 ’ ,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