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 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品学案(第1单元 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 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品学案(第1单元 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

自主探究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匀称(chèn) 铁砧(zhēn) 喉咙(hóu) 脊背(jǐ) 异曲同工(qū)‎ B.拗断(ǎo) 机械(xiè) 悄然(qiāo) 呜咽(yè) 伫立(zhù) C.筋络(luò) 横梁(hénɡ) 树脂(zhī) 胸脯(pǔ) 氛围(fēn) D.脑髓(suǐ) 甜润(rùn) 笼罩(lǒnɡ) 矗立(zhù) 参与(yǔ) 答案:C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熔炉 溶解 飘散 摇曳多姿 B.苍穹 厮守 神秘 莫衷一是 C.辨认 忧郁 落寞 声调优美 D.悠然 漂零 剪辑 琴声悠长 答案:D ‎3.对下列作家、作品的陈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威廉·布莱克(1757~1829),英国18世纪诗人,代表作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他的诗歌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教条,充满热情和想象,被看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前驱。 B.魏尔伦,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对微妙感觉和印象的捕捉见长,常常利用直觉和暗示。 C.惠特曼,英国诗人。他的诗作无拘无束,汪洋恣肆,创造了一种不拘音节、不押韵脚的现代自由诗体,诗集《草叶集》开创了英国文学史的新篇章。 D.米斯特拉尔,智利女诗人,194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那情感强烈的抒情诗歌,她的名字被当成“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 答案:C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严重的时刻 ‎(奥地利)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7 ‎ 望着我。‎ ‎(陈敬容 译) 严肃的时辰 ‎(中国)唐祈 我看见:‎ 许多男人, 深夜里低声哭泣。 许多温驯的 女人,突然 变成疯狂。 早晨,阴暗的 垃圾堆旁, 我将饿狗赶开, 拾起新生的婴孩。 沉思里: 他们向我走来。 ‎1.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和“九叶”诗人唐祈四十年代的《严肃的时辰》相比较有何异同?‎ ‎2.对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的理解有多种看法,有人注重它的迷茫,或它的神秘;有人强调哭与笑;也有人关注“无缘无故”。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案:1.前者是现代主义,而后者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一般关注当下现实,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与某个具体时空密切相关;而现代主义作品则更关注生命自身的生存问题,它常常可以超越具体的时空限制,直抵人的本真存在。 ‎《严肃的时辰》明显借鉴了里尔克的写法,里尔克的诗歌体现了人的存在的荒谬、无法理喻。为什么会有人在“在哭我”,或“在笑我”,或“走向我”?为什么某人在死去的时候,偏偏“望着我”,而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在哪里?但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哭、笑、走、死”,事实上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无端”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每个处于本真状态中存在的人,他的每一“此刻”都是“严重的时刻”,这种生命体验言说的是人类生命中某种共通的存在焦虑。相比之下,唐祈的诗的义域狭窄,它植根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不可能任意用其他时代来替换,因而有着现实主义的限制。 ‎2.这首诗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生活中的疏离化是一种严重的苦难;它表达的是,在每时每刻,在各地各处,没有什么人的命运是与我们毫不相干的。在现实中人与人的距离显得何等遥远,似乎没有什么人的命运与我们有任何关系,但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一种神秘联系,一些貌似无关实则有千丝万缕的散乱的意象通过他心中内在的诗歌旋律组合。这既是诗人内心的个人写作,也是向人群呼吁的公共写作。(当然完全可以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说来有据,都是可以和允许的。) 拓展运用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 哦,船长,我的船长!‎ ‎(美国)惠特曼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7 ‎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江枫 译)‎ ‎1.“他的双唇惨白、寂静”“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等描写用意何在?‎ ‎2.有人说,这首诗歌人称使用混乱,时而第三人称,时而第二人称,时而第一人称,令人眼花缭乱,因而妨害了情感的传达。你的看法是什么?‎ 拓展运用 ‎3.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南北战争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答案:(一)1.答案:这些描写是为了突出林肯死得悲壮。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却死去了,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2.答案:在第一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而第二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二节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一、三节用第三人称,而第二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3.答案:(1)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航船”比喻“国家”,“船长”比喻“林肯”,“可怕的航程”比喻“南北战争”,“胜利”比喻“港口”,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2)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倒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7 ‎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4~5题。‎ 秋 歌 ‎(法国)魏尔伦 秋声 像悠长 呜咽的提琴,‎ 单调、‎ 忧郁,‎ 划破了我的心。‎ 当钟声敲响,‎ 一切窒息,‎ 一片苍茫,‎ 回首 往事,‎ 眼泪汪汪。‎ 我走了,‎ 迎着厌人的西风。‎ 风吹我 到这里,那里,‎ 像一片枯叶 在飘零。‎ ‎(葛雷 译)‎ 天净沙 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就《秋歌》描写的内容看,诗人写了哪几种声响?有什么作用?‎ ‎5.比较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以及各自的妙处。‎ 答案:(二)4.答案:三种。一是提琴之“呜咽”(“秋声”引发出的想象);二是“钟声”之深沉;三是“西风”之萧瑟。这三种声响,既切合于秋,让我们听到了神秘的天籁之音;又切合诗人的心境,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哭泣。总之,大自然的忧郁与心灵的忧郁相连,声音与感情彼此相通,使诗的意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答案:(1)《秋歌》的每一诗节都是由一个长句不断分割而成,如游丝般延伸,在视觉上形成一种似断似连的感觉,恰好暗示了如泣如诉的提琴声,诗歌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构成了完美的统一。(2)《天净沙·秋思》的特色是集中使用名词。描写景物丰富,画面感强,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皎洁的月光 ‎(法国)魏尔伦 皎洁月光 7 ‎ 照亮树林:‎ 树枝摇晃,‎ 发出鸟鸣,‎ 回荡树下……‎ 心上人啊,‎ 好似明镜,‎ 池塘映出 垂柳身影,‎ 幽暗模糊,‎ 风儿饮泣……‎ 入梦之时 一片平静 柔和无边,‎ 仿佛降临 从那苍天,‎ 月泛彩虹……‎ 其乐无穷。‎ ‎6.这是一幅月下漫步图,它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7.诗人采用了哪两种表现方式?有何艺术效果? ‎ ‎8.全诗三个诗节,写了哪三种声响?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 答案:(三)6.答案:表现出诗人对天籁之音的心灵体验。 ‎7.答案:诗人采用了两种表现方式:一是以色彩入诗,一是以音响入诗。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之下,那幽暗密林中的斑驳树影在随风摇晃,那映出长长垂柳身姿的池塘里,荡漾着一层层银白的光;而天宇之上,则弥漫着一片柔和,更显得辽阔、宽广。这种美好夜景的描绘,创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气氛,与关于音响的描写相融合,烘托出一种令人遐思的意境。 ‎8.答案:鸟鸣、风鸣与苍穹的宁静。前两种是有声之声,后一种则是无声之声。鸟鸣之声“回荡树下”;风鸣之声似嘤嘤啜泣,给人一种沉郁感;而天宇的“宁静”则使人在沉思中豁然开朗,进入到“在另外的爱情天地里翱翔”的境界。从结构安排方面看,前两种声音的描写与后一种声音的描写之间有着烘托关系,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诗人那种“心灵与自然契合一体的神秘经验”。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9~10题。 鹤 弗朗西斯·亚默 ‎  群鹤上了灰暗的天,把一字长队排列,刺心的哀号郁闷,冰冷, 就像阴云和寒雪,天间已到修整坟墓的季节。 悲惨的盲人将出外乞讨度日,伸出冻得红肿发亮的手指。 待夜幕降临,露着瑟缩作成的笑脸,他们离开人世。 悲牲也要吃苦,我就曾遇见一位老乞丐,眼睛上沾着泥点,正把可怜的老狗虐待。 狗尾巴夹在肚皮下,浑身颤抖地那样厉害。 一条绳索勒住狗的脖子,主人边拖边说:我已经把它扔到水里三次了, 可绳子总是断,它又回来了,这蠢货! 绳索被拉紧,那患难伴侣好像在说话:还是让我留在这土地上吧, 像以前那样紧贴着你吃透灰尘的裤褂。 7 ‎ 身为人类的老乞丐似乎比狗还凶恶,蠢货!滚开!看我非把你淹死不可…… 只见一人一狗在巨大的青灰色天幕下走着。 ‎9.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10.本诗述说“老乞丐”与“狗”的故事,为什么以“鹤”为题? 答案:(四)9.答案:本诗主题思想的表现,具有一种双关性:乞丐对狗的虐待是一种深爱,人的凶恶是一种人道,人道必须被迫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透过老乞丐对狗进行虐待这朵“病态的花”,可以看到诗人同情“饥寒交迫”的人的痛苦的心态。 ‎10.答案:答案:为了突出人世间的“饥寒交迫”,诗人在开头紧扣诗题,先描写鹤的哀号,创造了阴郁、悲苦的气氛,然后再写乞丐杀狗的悲剧。这样,自然界中的悲哀与人世间的悲哀相烘托,便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读来震撼人心。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1~12题。‎ 致海伦注 爱伦·坡 海伦,你的美对于我 犹如尼萨的船舸,在往昔, 它们滑过芬芳的海波, 把漂泊者从倦人的旅羁 载回故国的陆地。 经历了海风多次的吹拂—— 你那风信子般的美发, 你典雅的脸庞, 水仙女的风姿, 带我回到希腊的熠熠光华 和古罗马的气魄。 看! 在一个华美的窗龛 你如雕像那样伫立, 玛瑙明灯擎在手里! 啊,赛琪,你来自彼岸 那不可及的圣地! 注:据说此诗是作者为中学一位同学的母亲斯丹娜夫人而作。 ‎11.吟诵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感觉? ‎12.这首诗联想、想象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五)11.答案:在吟诵这首诗时能领略到一种音乐美。诗篇节奏分明,读来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感染力极强。 ‎12.答案:由现实中的美人斯丹娜夫人,想到荷马史诗中的美人海伦,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水仙女,想到身生双翼、弯弓射箭的爱神丘比特的恋人赛琪(一译普赛克);由现实进入到古老而神奇的境地,进入到象征着至善至美的艺术殿堂。 二、表达交流 ‎1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首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诗,请你仿照它的结构,再续写一节。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7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14.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为一部微型戏剧,试试看,应该怎样改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试将《三棵树》改写成一篇散文。 答案:二、13.答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转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14.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5.答案:略 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