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1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1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必修

第 11 课 游褒禅山记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重点语句。2.从游山中悟出人生哲理,体会作者积 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王安石名句 1.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2.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4.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年书。 5.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一词多义 ①悲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②卒 而卒.葬之: 五万兵难卒.合: 爱士卒.,楚人怜之: ③文 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 舍其文.轩: ④极 极.夫游之乐也: 初极.狭: 感极.而悲者矣: ⑤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⑥胜 何可胜.道也哉: 沛公不胜.杯杓: 予观夫巴陵胜.状: 终不能加胜.于赵: (2)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基数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虚词归纳 ①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 ②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2.词类活用 (1)有泉侧.出: (2)始舍.于其址: (3)名.之曰“褒禅”: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而其见.愈奇: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特殊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2)何可胜道也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7)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语句翻译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译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本文主要是记叙游山探幽寻胜的经过还是探究做学问的道理?作者游山探幽寻胜的过程和 学者做学问的过程有哪些相似之处? 游山探幽寻胜的经过 探究做学问的感悟 1.游人游山探幽寻胜也好,学者做学问也罢,要想“有得”,需要哪三个条件呢?在这三 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答: 2.阅读第四段,作者又由仆碑悟出了哪个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答: 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 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立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 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 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2.背景展示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辞官还乡,途中游览褒禅山, 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的。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将极富哲理 的主题引入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 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3.文学知识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 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文内文外 教徒、佛塔等。这里指僧人。慧褒:唐代高僧。舍:筑屋而居。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庐 冢(zhǒnɡ):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 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这里指慧褒的 福建长乐。王回深父(fǔ):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古代男子美称,后多用于男子 的表字。也写作“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 安国、安上都是王安石的弟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宋仁宗年号。王某:王 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具体日期和自己的名字时,往往只用“某”代替(或在“某”上 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日期和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 《游褒禅山记》技巧鉴赏 1.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记叙和议论有机结合,在游记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 量的议论,照应严谨,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 文中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如第一部分的最后 几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句。 (2)两个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如“平旷”与“夷”,“记游者甚众”与“游者众”。 (3)记叙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这两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把治 学处事比作游山,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围绕着这一共同特点进行记叙和议论。 2.在记叙和议论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在记叙方面,作者惜墨如金,“前洞”一笔带过, 重点放在“后洞”的“深”“难”“奇”和游洞的经过上,因为它是后文议论的基础。第二 部分是文章的议论部分,是在第一部分记游的基础上,写悟出的哲理,是文章的中心,也是 文章的重点所在,所以写得详细,而对于仆碑的议论就简短多了。 3.大量用虚词,增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特别是“其”字的运用,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 这在古人著作中是很少见的。这些“其”字,使文章语势流畅,感情充沛。 类文品悟 莫让浮云遮望眼 “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千百年前,文人们就通过朗朗上口的诗歌告诫 后人,对待事物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切不可让其他因素干扰了你对真相的审视。 宋人的墙为雨淋坏,儿子与邻翁对他做出了相同的提醒——修好墙,以防盗。盗贼果真 光顾后,宋人称赞起儿子的先知先觉,却怀疑邻翁的手脚是否干净。同样的提醒,为何招来 截然不同的态度,恐怕宋人正是被感情上的亲疏蒙蔽了双眼吧! 自古以来,人们就颇为重视感情因素对事物的评判。国外科学家曾做过试验,让试验者 在一组照片中选出长像最符合审美标准的一张,结果受测者选出的容貌多与自己亲友相近。 排除个人审美观念不谈,生活的耳濡目染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视觉的评判尚且如此,事物本质的洞察更何以堪?西晋王室广封王,欲使天下尽归司马 氏之手,殊不知诸公之中良莠不齐,终于落得“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原”的下场。三国中 孔明因对马谡偏爱有加,忘却先主对马谡“华而不实”的评价,委以重任,终使《出师表》 空有“真名世”,不免落得“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叹。 如今,不是也有不少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从而祸起萧墙身败名裂吗?军委副主席徐才厚 军队腐败,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官场浮沉,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家族兴败……一个个活生生 的事例警钟长鸣,催人自省。在名利与金钱面前戴上私人情感的有色眼镜,害国害己,后患 大矣!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若要不被感情上好恶的云雾蒙蔽,身在高处, 眼观四方不失为好的方法。岳家军威震四海,正是由于岳飞超越亲情,以军规处罚岳云,军 风大肃,才有了“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孔明事后挥泪斩马谡,以肃军纪,才没 有因感情亲疏而再误军国大事。 一个公正的决断往往是建立在理性观察和思索基础上的。而摆脱感情上的干扰则是做出 正确理性评价的先决因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 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只有站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才能摆脱情感对 我们的羁绊困扰,才能高声吟唱“莫让浮云遮望眼”! 微感言: 素材运用 课内素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 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 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作者游山而得治学的道理:凡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样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了。 课外链接 三国时,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让后世人不胜感慨。 诸葛亮出山以前,被称为“卧龙”,而后为刘备献计定策,立志匡扶汉室,攘除奸凶。于是 他东讨西伐,南征北战,火烧新野,水浇曹营。走樊城,战赤壁,三分天下;摆八阵,擒孟 获,六出祁山。真不愧为一个鞠躬尽瘁之人。诸葛亮虽是尽力了,却命运不济,卒时年仅六 十有八。尽管他没有成功,但他留给后人的是为兴复汉室而尽忠尽职的智者、仁者、勇者的 形象。 提醒:完成作业 第四单元 第 11 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感叹 悲哀 哀怜 ②死 通“猝”,突然,仓促 士兵 ③碑文 碑上残存的字 彩饰 ④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非常,很 达到极点 ⑤观察 景象 阅读 ⑥尽 能承担,禁得住 优美的 胜利 (2)①十分之一。②不平常。③泛指求学的人,读 书人。④到。 (3)①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前“其”,它,代词, 指代“有穴窈然”的“穴”;后“其”,那些,代词 自己,代词,称代作者 难道,语气 词,表反问语气 语气词,可译为“还是” 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然而 2.(1)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用作动词,筑屋而居 (3)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呼 (4)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词用作动词,正确地指称、说明 (5)动词用作名词,见 到的景象 (6)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7)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形容词用作动词,穷 尽,走到头 (8)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1)(2)(3)为固定句式,(4)(5)为状语后置句,(6)(7)为判断句。 4.(1)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它的脚下筑屋而居,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 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2)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3)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 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4)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瑰丽奇异、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偏远的地方,而人们很 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5)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整体把握 游山探幽寻胜的经过 探究做学问的感悟 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喜欢一窝蜂,拣浅易的做 后洞窈、寒、深,不能穷也 难的、精深的望而生畏 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 深入探索,接近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怠而欲出者 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 遂与之俱出 跟随别人退缩的人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最后一事无成,乃至遗憾终身 重点突破 1.(1)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 ——有自己的愿望或理想 ——不轻易放弃、言败 力:“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主观的条件(内在) 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客观的物质条件(外在) (2)尽吾志——尽最大的努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这也是作者此次游山所悟得的一个治 学道理。 2. 美点赏析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 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惊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 乐”的懊悔相对比。通过对比,明确了是非,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