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三现代诗歌阅读课件 人教版
专题三 现代诗歌阅读 - 2 - 一、现代诗歌的鉴赏要点 与旧体诗相对而言,现代诗歌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采用现代白话,不受传统格律的限制,生动活泼,押韵与否听凭自由,形式大体整齐,适于表现现代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现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庞杂。现代诗歌的分类:从诗体分,分为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等;从内容分,自由诗又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朦胧诗、散文诗、科学诗、讽刺诗、打油诗、民歌、歌词等;从篇幅分,有长篇、中篇、短篇、小诗、微型诗等。 现代新诗鉴赏,与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知识与能力是一样的,鉴赏的方法也是相通的。下面略作提示: - 3 - 1 . 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 4 - 2 . 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歌,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歌,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形象;也有些诗歌,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的形象。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如《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比较含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母亲”的形象则比较显豁。 - 5 - 3 . 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把握它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对现代诗歌形象的理解,一定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 6 - 4 . 诗歌的表达技巧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活动,反复诵读,仔细体会,是把握现代诗歌技巧的关键。 - 7 - 二、现代诗歌的阅读技巧 1 . 看背景 了解背景,是鉴赏的第一步。现代诗人的理想追求不同,所处的环境和写作时的具体背景不同。鉴赏现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的时代特征,甚至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要联系时代特征去考查作品的内容。 2 . 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 8 - 3 . 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4 . 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 9 - 读诗示范 (2020 届山东省模考 )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第 1~4 题。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 10 -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 11 - 1 . 看背景 这首诗歌的结尾标注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 透露了诗歌写作的时代和当时作者所居之地。 2 . 抓诗眼 在这首诗中 , 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诗眼是 “ 空而常满 ” 。诗人身处外域 , 眼望原野 , 触景生情 , 浮想联翩。在异域的原野 , 诗人内心空虚惆怅 ; 神往故乡 , 顿觉充实而甜蜜 , 故而有 “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 的思考。 - 12 - 3 . 析意象 这首诗歌 , 意象鲜明 , 既有记忆中家的景象 , 也有眼前的景象 , 还有想象联想之景。特别是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 , 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 , 很好地营造了收获的场景 , 塑造了刈禾女的形象。 4 . 明虚实 诗篇起首两句 , 点明了刈禾女的家乡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 , 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开头两句为实写 , 回忆内容为虚写。 “ 实 ” 是创作背景 ,“ 虚 ” 是往日生活和心中向往。 - 13 - 典题试做 1 .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大城外是山 / 山外是我的家 ”, 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 , 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 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 , 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 风吹过镰刀下 / 也吹过我的头巾 ”, 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 , 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 在麦浪里 / 我看不见自己 ”, 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 , 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D 解析 :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 项 ,“ 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 错误。此处重在表达在故乡的原野上收获的景象 , 而不是表现自己的 “ 渺小 ” 。 - 14 - 2 .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诗歌前四行 , 从 “ 大城 ”“ 山 ” 转向 “ 水瓶 ”“ 井 ”, 节奏也变得舒缓 , 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 在雨里生长 ”, 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 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 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 你听 风与云 / 在我的镰刀之下 / 奔骤而来 ”, 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 , 增强了抒情效果。 D 解析 :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B 项 ,“ 是静与动 ” 错误。抓住 “ 摇 ”“ 生长 ” 分析 , 都是从动的角度来写的。故选 B 。 - 15 - 3 .“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 中的 “ 空而常满 ” 如何理解 ?(4 分 ) 参考答案 : ① “ 水瓶 ” 和 “ 井 ” 空而常满 ,“ 我 ” 的内心也空而常满 ; ② “ 空而常满 ” 指 “ 我 ” 内心空阔 , 却十分充盈 , 感到满足 ; ③ 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解析 :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需要分别理解 “ 空 ”“ 满 ” 的内涵。结合诗歌的开头处的 “ 长案上的水瓶 ” 和 “ 车水的深深的井 ”, 以及 “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 在雨里生长 ”“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 等分析 ,“ 空 ” 主要指主人公远离故乡的空虚感 , 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 - 16 - 4 . 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可直陈内心 , 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 , 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 ; ② 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 , 形成内在韵律感 ; ③ 充分调动个人感官 , 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 ; ④ 从 “ 我 ” 的角度抒情 ,“ 我 ” 既指刈禾女 , 部分地方也可以指诗人 , 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解析 :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刈禾女之歌》中 , 以 “ 我 ” 为主要的叙述人称 , 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 读起来更有兴趣 , 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 ; 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角色 , 给读者带来现场感。结合 “ 我的家 ”“ 我记起 ”“ 我的眼 ”“ 我来日光下收获 ”“ 我看不见自己 ” 等分析可知 , 写的都是 “ 我 ” 眼中事 , 心中事 , 可充分展现 “ 我 ” 的内心世界 , 更具真实感。 - 17 - 题点一 题点二 学案一 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诗歌鉴赏 , 首先是理解。对诗歌的理解 , 既包括诗歌写了什么 , 也包括为什么要这样写。前者牵涉到诗歌的内容和诗句含义的层面 , 后者牵涉到诗人的情感和写作的意图层面。从目前诗歌考查的题型看 ,“ 理解 ” 能力 , 既可以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 也可以用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 1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一 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 必备知识 · 归纳 我们常说的“现代诗歌”,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它包含两个阶段: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一般称为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人倡导“诗界革命”,黄遵宪又首倡“新派诗”,都为随后的“五四”新诗运动起了前导的作用。“五四”时期青年男女渴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崇尚科学与民主,思考苦难中的祖国和个人命运。这些作品显示出争取自由、民主,反对封建主义、高扬爱国主义的勇气和激情。 - 19 - 题点一 题点二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得到发展 , 诗歌强调大众化和为社会进步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出现大量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诗人和诗作 , 这些诗人或作品 , 大都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无产者的形象 , 反映时代的苦难。 在 30 年代之后 , 诗歌与群众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的主题基本转向国难的描绘与救国的呼吁 , 诗歌的旋律由柔婉变为雄健。倾心于激昂的战斗代替了对于纯美的追求 , 诗人们多以愤怒而乐观的调子歌赞这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抗争 , 形成了鲜明的抗战诗歌。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 , 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 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新诗发展中的民族形式的讨论 , 对欧化倾向的批判 , 更肯定了民歌和古曲诗歌对于新诗发展的价值。内容上强调诗歌与革命斗争的关系 , 形式上强调诗歌与群众欣赏习惯﹑鉴赏水平的关系 , 大体是 40 年代新诗的主要面貌。 - 20 - 题点一 题点二 40 年代后半叶是灾难深重的岁月 , 也是黑暗将要退却、黎明为期不远的岁月。无论是解放区的诗人为明朗的白昼而高歌 , 还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诗人为凄冷的长夜而低吟 , 新诗的主调都是对祖国黎明的呼唤 , 像一只在暴风雨中搏击奋飞的英雄之鸟。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诗人们歌颂胜利的国家和人民。在对历史性场景的描绘中宣泄了与新时代序曲相呼应的喜悦。随着时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转移 , 新诗的颂歌题材勃兴 , 成为 50 年代中国诗歌的主流。在革命和建设的热潮中 , 大批诗人从各条战线传来了描摹现实生活﹑格调激昂爽朗的歌声。新诗和时代﹑现实保持紧密联系的传统 , 在这时期得到发展。 - 21 -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2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由象索意 , 把握诗歌内容 第一步 , 通读诗歌 , 筛选意象 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同古代诗歌一样,只是影响阅读的不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是现代诗歌选用的看似毫不相关的意象。因此,阅读的第一步,是圈画出这些意象,看看哪些是可以理解的,哪些需要通过想象、联想,甚至借助背景材料才能理解。 第二步 , 组合意象 , 体会意境 把这些看似散乱的意象组合联想,可以大致把握诗歌描绘的场景、刻画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这需要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也需要阅读的体验和生活的积淀。这种“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遥想是古代诗人所常有的,也是鉴赏现代诗歌必备的。 - 23 - 题点一 题点二 第三步 , 由象索意 , 把握内容 现代诗歌同古代诗歌一样 , 都是借助意象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因此诗人选用什么样的意象也就决定了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 , 表达的情感。如果选用的是山川边塞景物 , 这首诗可能写的是军旅戍边生活 ; 如果写的是田园草禾犁牛 , 可能表现的是隐居农耕生活。亮丽新颖的意象 , 往往传递欢乐的情绪 ; 黯淡寒凉的意象 , 往往传递悲伤的情绪。 - 24 - 题点一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 1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 暮色里 , 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 - 25 - 题点一 题点二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 , 站在那儿 ,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26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 中涉及的时间 , 从全诗看 , 除了 “ 秋天 ” 外 , 还隐指 “ 暮色 ” 降临之前。 B.“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把 “ 皱 ” 与 “ 美丽 ” 并列 , 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中 ,“ 你们 ”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 “ 金黄的稻束 ” 。 D.“ 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这实际上就是稻束 “ 低首沉思 ” 的内容。 - 27 - 题点一 题点二 【思考角度】 开头两句 是赞美 , 同时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28 - 题点一 题点二 “一片”“秋天的田里” 旁白 【答案整合】 D - 29 - 题点一 题点二 例 2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4分) 【思考角度】 - 30 - 题点一 题点二 金黄的稻束 静默的母亲 对母亲的赞美 【答案整合】 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 , 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 , 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 “ 不过 ”“ 而 ” 的语气表明 : 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 , 这种坚韧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思想结晶 , 是对母亲的赞颂。 - 3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二 把握现代诗歌的情感 必备知识 · 归纳 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人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选取的抒情对象更加多样化,使得现代诗歌的情感类型更不明显。因此,把握现代诗歌的情感,除透读深挖诗歌的内容外,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知识。 1 .背景知识。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情感不能忽略诗人的时代特征。背景可能是诗人情感的触媒。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和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辛笛也许正是在爱尔兰高原上的一次深情凝望,写下了《刈禾女之歌》。 - 32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手法技巧。与古代诗人相比 , 现代诗人更喜欢运用比喻、象征 ,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通过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因而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 要 “ 避实就虚 ” 。如闻一多的《红烛》、郭沫若的《炉中煤》、戴望舒的《雨巷》、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等 , 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3 . 风格流派。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截然不同 , 而同为现代诗歌的著名流派 ,“ 创造社 ”“ 新月派 ”“ 现代派 ” 诗歌的情感基调也明显不同。 - 33 -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34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缘景明情 , 体会诗歌的情感 (1)明确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直接抒情,这类诗歌的情感易于把握,可从抒情句中筛选整合;一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虽然很多,但在现代诗歌中,写景抒情是最主要的间接抒情手法。因此,鉴赏现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看清诗歌的抒情方式。 - 35 - 题点一 题点二 (2) 分析诗歌描绘的情景 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 , 景物 ( 包含意象 ) 是诗人抒情的媒介 , 景物的特点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密切相关。王国维在论 “ 有我之境 ” 时说 :“ 有我之境 , 以我观物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因此 , 把握诗歌的情感 , 可据此理论逆推 : 抓住 “ 物 ” 之 “ 色彩 ”, 推知 “ 我 ” 之 “ 情感 ” 。 (3) 依据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的情感可以通过诗歌描绘的景物来把握 , 但诗歌中的景物不是单一的 , 而是复杂多样的。因此 , 还要将这些景物组成意境或画面 , 通过整体的意境或画面把握情感 , 才准确完整。 - 36 - 题点一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最后的飞翔 宫 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飞上天空 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最后的飞翔 - 37 - 题点一 题点二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 , 盘旋着 一圈 , 一圈 , 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 38 - 题点一 题点二 【思考角度】 对自由的压制、束缚 强权 敢于反抗 , 不怕牺牲 - 39 - 题点一 题点二 蓝天和大地 有着深厚 高度赞美和崇敬 【答案整合】 ① 文中 “ 绳索 ” 象征的是对自由的压制、束缚 ,“ 挣脱绳索 ”“ 奋力飞上天空 ” 表达出了诗人对鹰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 ( 束缚 ) 的赞美之情 , 以及对禁锢生命势力的不满。 ② 鹰 “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 表达出了鹰对山河、蓝天的深情 ,“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 则表达出了山河、蓝天对鹰深厚的爱 ( 情谊 ) 。 - 40 - 题点一 题点二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第 1~4 题。 井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 离开了温暖 , 前来淘汲 ,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 之外 , 满足于荒凉的寂寞 : 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 41 - 题点一 题点二 - 42 - 题点一 题点二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 , 洗涤 它们 , 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 静默 , 清澈 , 简单而虔诚 , 绝不逃避 , 也不兴奋 , 微雨来的时候 , 也苦笑几声。 1944 年 - 43 - 题点一 题点二 1 .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节写 “ 井 ” 的沉静品质。 “ 几片草叶 ” 和 “ 几朵浮云 ” 倒映于水中 , 便构成 “ 我 ” 静默又 “ 和谐的世界 ” 。 B. 第二节写人们 “ 前来淘汲 ” 井水时 ,“ 井 ” 才 “ 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 人们的烦忧也让 “ 井 ” 内心荡起涟漪。 C. 第三节写 “ 我 ” 只有 “ 满足于荒凉的寂寞 ”,“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 井 ” 的性格特征由此显现出来。 D. 诗歌的第二节至第六节是 “ 我 ” 与 “ 你们 ” 的对话。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则是对井的总体勾画 , 显示其品质。 B 解析 : B 项无中生有。从整首诗乃至诗歌的结尾 “ 静默 , 清澈 , 简单而虔诚 ”“ 绝不逃避 , 也不兴奋 ” 看 ,“ 井 ” 的内心并没有荡起涟漪。 - 44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以 “ 井 ” 喻人 , 第一节中 “ 我是静默 ”, 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 突出了 “ 井 ” 的品质。 B. 这首诗虽然短小 , 细节描写十分到位 , 如 ,“ 微雨来的时候 , 也苦笑几声 ”, 十分传神。 C. 诗歌运用对比 , 在 “ 我 ” 的 “ 静默 ” 与 “ 你们 ” 的 “ 烦忧 ” 之间 , 形成鲜明的对比。 D. 人们常说 “ 心如枯井 ”, 可见 “ 井 ” 总是孤寂、凄凉的象征。这首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D 解析 : 人们认为 “ 井 ” 是孤寂、凄凉的象征 ; 但这首诗摆脱了常人的理解 , 把 “ 井 ” 写得澄澈丰满 , 富于自信 , 安于淡泊宁静 , 是一个独特的创造。 - 45 - 题点一 题点二 3 . 从第二节起 , 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 “ 我 ” 之外 , 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 “ 你们 ” 。 “ 你们 ” 指什么人 ? 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 你们 ”, 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 , 他们因 “ 饥渴 ”“ 前来淘汲 ” 。作者以 “ 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 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 ,“ 我 ” 的 “ 静默 ” 与 “ 你们 ” 的 “ 烦忧 ”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 “ 我 ” 与 “ 你们 ” 的对话情景 , 从侧面展现了 “ 井 ” 的遭际 :“ 被屏弃于温暖之外 ”,“ 满足于荒凉的寂寞 ” 和 “ 孤独 ”, 被 “ 淘汲 ” 和 “ 扰乱 ”, 任 “ 花叶腐烂 ” 在 “ 心灵深处 ”, 因垃圾淤塞而 “ 被遗弃 ” 。 - 46 - 题点一 题点二 4 . 如何理解 “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 的内涵 ? 答案 : 这两行诗点明了 “ 井 ” 的生命内涵的源泉。 “ 黑暗的地层 ” 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 “ 井 ” 所面对的险峻处境 , 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 —— 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民众。 “ 无边的宇宙 ” 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 它实际展示的是 “ 井 ” 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 47 - 题点一 题点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第 5~8 题。 月亮里的声音 ——给月琴手沙玛乌兹 梁上泉 你的胸怀竟如此宽广 , 抱住了一个 圆圆的月亮 ; 你的长裙拖着红霞 , 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 你用琴弦跟听众谈心 , 又分明是个彝族姑娘。 - 48 - 题点一 题点二 月亮里只有个广寒宫 , 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 ; 通过你会说话的手指 , 把我引到你放羊的远方。 一曲倾诉着奴隶的苦难 , 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 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 , 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 - 49 - 题点一 题点二 一曲庆贺奴隶的解放 , 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 , 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 , 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 最后一曲献给山区的未来 , 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 , 惊喜地望着那美丽的现实 , 一半像神话 , 一半像幻想…… - 50 - 题点一 题点二 掌声的急雨把我催回剧场 , 幕布的黑云把你深深掩藏 ; 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 , 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 1957 年 3 月 17 日 —6 月 1 日 - 51 - 题点一 题点二 5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你的长裙拖着红霞 ,/ 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 ” 既写月琴手沙玛乌兹的衣着 , 也交代其演出的地方。 B.“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 是作者听月琴时产生的联想 , 也是对美妙的月琴声的赞美。 C.“ 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 ,/ 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 ” 写出了月琴手沙玛乌兹凄凉的身世和家庭的贫寒。 D.“ 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 ,/ 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 ” 诗人听完月琴归来 , 琴音还像月光萦绕在身边。 C 解析 : C 项理解不正确 , 这是对月琴手深情演出产生的联想 , 交代月琴演奏的内容。 - 52 - 题点一 题点二 6 .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 , 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 是描写演奏的声音亦真亦幻。 B. 第四节是描写月琴手用琴声回忆解放前的苦难 ,“ 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 是比喻手法。 C.“ 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 ”“ 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 ” 使用了想象、夸张的修辞手法。 D. 这首诗通过一位月琴手的演奏 , 反映了民族解放的主题 , 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 , 歌颂了新社会的新生活。 A 解析 : A 项 ,“ 是描写演奏的声音亦真亦幻 ” 错误 ,“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 是强调沙玛乌兹演奏的月琴声之美妙 , 是想象。 - 53 - 题点一 题点二 7 . 阅读诗歌 , 完成下面的两个小题。 ① 这首诗第一节中 “ 圆圆的月亮 ” 指什么 ? ② “ 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 ” 的意思是什么 ? 参考答案 : ① 指月琴。 ② 用月琴的演奏来反映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 展现新生活的美好前景。 解析 : “ 圆圆的月亮 ” 是 “ 抱住 ” 的宾语 , 而该句的主语是 “ 你 ”, 结合诗歌副标题 “ 给月琴手沙玛乌兹 ” 可知 , 这里指的是 “ 月琴 ” 。 “ 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 ” 意为用月琴来反映家乡的一切 , 再结合下面的具体描写可知 , 沙玛乌兹的月琴演奏反映了家乡解放前的苦难、解放时的欢乐和未来的美好景象。 - 54 - 题点一 题点二 8 . 诗人在描写美妙的月琴声的时候 ,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 请举出两例 , 并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 ① 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 琴声 ” 是听觉 , 而 “ 不化的银霜 ” 是视觉 , 这是用视觉来写听觉 , 以 “ 郁结 ”“ 不化的银霜 ” 来凸显乐曲之沉郁 , 展现解放前人们生活的沉重。 ② 一条欢腾的金沙江 ,“ 琴声 ” 是听觉 ,“ 金沙江 ” 是视觉 , 这是用视觉来写听觉 , 以 “ 欢腾的金沙江 ” 凸显乐曲之欢快 , 展现解放后人们的欢欣。 解析 : 通感修辞格又叫 “ 移觉 ”,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 彼此挪移转换 , 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如 “ 山顶郁结的银霜 ”“ 欢腾的金沙江 ”“ 满街的月光 ” 等句 , 诗人用视觉来描绘听觉 , 把无形的琴声写得生动感人。 - 5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二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从鉴赏层面看 , 对现代诗歌的考查 , 无外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一点与古代诗歌是相通的。只是在鉴赏中 , 要注意现代诗人的形象类型与古代不同 , 塑造形象的手法虽然 “ 大同 ” 但也有 “ 小异 ”, 现代诗歌更重视比喻、象征 , 而较少使用典故 ; 现代诗歌用白话语言表达现代人情感 , 虽然也有 “ 炼字 ”“ 炼句 ” 的追求 , 但不同于文言 , 似乎更重视语言的跳跃性和技巧性。 - 5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必备知识 · 归纳 现代诗歌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直率陈述与“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歌,在形象的塑造上,有三个地方明显地不同于古代诗歌: 1 .现代诗歌的形象更含蓄。古代诗歌中,无论是诗人形象还是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还是写景抒情诗的意象、意境,都相对具体可感;而现代诗歌中,由于诗人们更加注重诗歌的含蓄性和表现技巧的创新,使一些诗歌的形象比较难于把握。如《刈禾女之歌》中的“刈禾女”,不少考生就定位不准。 - 5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现代诗歌的形象更多样。在现代诗歌中 , 诗人的形象更加趋向于展现自我心态 , 诗中描写的形象更加碎片化 , 运用的意象多是现代事物 , 固定的意象含义被打破 , 描绘的意境也更切合现代生活。 3 . 现代诗歌的形象更具有现代生活气息。 “ 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 ” 在反映社会生活 , 表现现代人情感的现代诗歌中 , 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事物形象 , 乃至选用古代意境的诗歌 , 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具有现代人的生活气息。如舒婷的《致橡树》、郑愁予的《错误》。 - 5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5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1)捕捉意象,揣摩形象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指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都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可以揣摩出诗人形象或诗歌刻画的形象。 - 6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借助情感 , 感知意象 诗歌是抒情的 , 除了少数直接抒情 , 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 “ 象 ” 。如果我们在整体阅读后对诗歌的情感有所把握 , 会更容易解开诗歌采用的 “ 象 ” 。 (3) 调动想象 , 领略意境 意境 , 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 (“ 境 ”)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 意 ”) 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对诗歌中这类形象的把握 , 要抓住意象 , 用想象去串联、补充 , 形成完美的意境。 - 6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 , - 6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鸟”,塑造了自己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 6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题目提示 “ 诗人借‘鸟’ , 塑造了自己怎样的形象 ”, 可知是对诗人形象的赏析。由于题目指明了 “ 借‘鸟’ ”, 故可以围绕 “ 鸟 ” 这一意象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整合】 诗人以 “ 鸟 ” 自喻 , 塑造了一个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 , 为祖国遭遇的不幸悲愤、呼号 , 愿意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诗人形象。 - 6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必备知识 · 归纳 现代诗歌,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现代诗歌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表达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点: 1 . 语序倒置 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押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 - 6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成分跳脱 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 3 . 词性转变 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如余光中的《碧潭》写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句中的“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诗人用作动词,用语新奇,意蕴丰厚。 - 6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6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三个角度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1)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反复吟诵品味,能体会出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如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押韵自然流畅,遣词造句绘声绘色。 - 6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抓关键词 , 推敲语言 诗歌是精练的语言艺术 , 一句话乃至一个字 , 里面都蕴藏着深厚的旨趣 , 所以诗家刻意锤炼 , 以求其精深。鉴赏时 , 可通过对诗歌的炼字、炼句、炼意进行推敲 , 品味诗歌语言的隽美、含蓄、跳跃、隐喻等特点 , 发掘其丰富的意蕴 , 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 , 赏析语言隽永含蓄之美。 (3) 注意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现代诗歌在语言方面 , 不同的诗人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如 , 昌耀的语言雄浑、高亢、阳刚、大气 , 带有一泻千里的宏大气派与原始的血性 ; 郑敏的语言让人联想到古希腊艺术中的那种 “ 静穆 ”,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 , 透明而饱满 ; 洛夫以魔术般的语言 , 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词组合 , 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 6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地 之 子 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 , 来自田间的 , 这大地 , 我的母亲 ,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 , 湿软软的 , 我的襁褓 ;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 , 野草 ,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 生长又死亡。 - 7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在地上 , 昂了首 , 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 彩色的虹 ,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 因为住在天国时 , 便失去了天国 ,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 , 这土地。 1933 年春 - 7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 , 湿软软的 ,/ 我的襁褓 ;/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 , 野草 ,/ 保姆的怀抱 ” 这句话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 请简要赏析。 (6 分 ) - 7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把抽象情感以比喻手法呈现 , 细腻传神 , 真实可感 避免直接抒情的浅露 , 造成适度含蓄迷离的效果 , 更富有诗意 【答案整合】 ①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 襁褓 ” 比喻 “ 沙壤 ”,“ 保姆的怀抱 ” 比喻 “ 田禾 , 野草 ”, 显示了自己与大地之间的母子情深 ; ② 运用颠倒词序、语句跳脱的手法。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直接抒情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迷离 , 隐显适度 , 明朗而有质感。 - 7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鉴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必备知识 · 归纳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与古代诗歌的技巧相似,只是古今诗人在运用技巧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 .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与记叙有关的有顺序和人称等;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 - 7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表现手法 : 象征、想象、联想、类比、对比、烘托、渲染、反衬、映衬、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用典、以小见大等。 3 . 修辞手法 : 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顶真、互文等。 4 . 结构技巧 : 承上启下、设置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欲扬先抑、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5 . 材料安排 : 主次、详略、繁简。 - 7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7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现代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紧扣内容,辨明手法。可先从修辞入手,再看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最后看其结构或选材上的特点。有时候表达技巧不止一种,要尽量找准找全。 第二步,结合运用,据“境”分析。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就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从手法角度,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有针对性地作答。 第三步,明确作用,指出效果。在表达效果的分析上,要特别注意描写和抒情两类表达方式的作用,然后将其与诗歌内容、情感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某种方式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 7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 ,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 7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流过一座花丛 ,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 , 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 , 浪又狂 , 吹折了花冠 , 击碎了裙裳 ! - 7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 诗的第二节、第三节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 8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小河流经森林和花丛时对“她”的柔情 以小明大 , 以动作表深情 【答案整合】 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 “ 我 ” 的柔情 : 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 , 总忘不掉那个倩影 , 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明大 , 以动作表深情 , 表达了作者 “ 我 ” 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 , 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 “ 寤寐求之 ” 的更深层次上去。 - 8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第 1~4 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节选 ) 艾 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 , 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 —— 啊 , 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 - 8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是不是 你的家 ——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吗 ?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 - 8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咳 , 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写于 1937 年 12 月 28 日夜间 - 8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题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中的 “ 雪 ” 可以理解为实指的纷纷大雪 ; 也可以是虚指的 , 国家的灾难 , 人民的痛苦。 B.“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这两句诗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 , 强烈的呐喊。 C. 这首诗通过描写在大雪中逃难的少妇、母亲等形象 ,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和灾难 , 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 D.“ 蓬发垢面的少妇 ”“ 年老的母亲 ”, 构成 “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 ” 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 , 与雪的肆虐形成鲜明对比。 D 解析 : D 项 “ 与雪的肆虐形成鲜明对比 ” 无中生有。诗中没有对比的意思 , 雪是背景。 - 8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下面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以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开头 , 诗中重复迭现 , 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B. 诗人勾勒了悲惨的饥馑流亡图 , 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 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 既有现实性 , 又有典型性。 C. 这首诗的语言具有散文美 , 平实自然 , 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 ; 从节选部分看 , 诗歌采用了以乐景抒哀情的手法。 D.“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中的 “ 土地 ”, 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 , 而是贯注了作者情感的 “ 象 ” 。 C 解析 : C 项 “ 诗歌采用了以乐景抒哀情的手法 ” 错误 , 应是 “ 以哀景写哀情 ” 。 - 8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 并简要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 : “ 沿着雪夜的河流 ,/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 啊 , 你 / 蓬发垢面的少妇 ”, 这破船和油灯正是苦难中古老中国的象征 , 这蓬发垢面的少妇因为战争失去了丈夫 , 前面的 “ 雪夜的河流 ” 为后面创设了凄凉又阴沉的氛围。 4 . 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这两句是诗歌感情的线索 , 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 , 同时 , 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 , 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 , 多种形象的刻画 , 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 - 8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第 5~8 题。 边界望乡 洛 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 , 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 8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 “ 禁止越界 ” 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 8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而这时 , 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 , 血脉偾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 , 回头问我 冷 , 还是 不冷 ? - 9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 ! 你说 , 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 , 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 年 6 月 3 日 后记 :1979 年 3 月中旬我应邀访港 ,16 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 , 当时轻雾氤氲 , 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 , 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 , 声声扣人心弦 , 所谓 “ 近乡情怯 ”, 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 9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5 .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手掌开始生汗 /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乱如风中的散发 ”, 这是在写望乡时的心态。 B.“ 病了病了 /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咯血 ”, 物人合一 , 写心灵的伤痛 , 意象奇妙。 C. 鹧鸪以火发音 , 啼声冒烟 , 而诗人被烧得眼红血沸 , 这是听觉通于视觉与触觉的奇妙通感。 D. 此诗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怀乡、想象、望乡 , 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 , 充满伤痛与无奈。 D 解析 : D 项理解错误 , 顺序应为 “ 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 , 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 ” 。 - 9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6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说着说着 /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 交代了望乡的场景 , 起调平平 , 没有新意 , 读完后才知道这是欲扬先抑。 B. 诗人思乡 , 不说心痛 , 不说心在流血 , 而用 “ 严重的内伤 ” 指 “ 失去家乡使心灵受到的创伤 ”, 想象奇特。 C.“ 竖起外衣的领子 ” 与诗人 “ 被烧得双目尽赤 , 血脉偾张 ” 构成反讽 , 突出了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 一掌冷雾 ” 与开头的 “ 雾正升起 ” 相呼应 , 以 “ 雾 ” 起 , 以 “ 雾 ” 终 , 烘托了全诗的氛围 , 且形成情绪的回环。 A 解析 : A 项 “ 没有新意 , 读完后才知道这是欲扬先抑 ” 应为 “ 起调平平 , 是为下文造成先舒缓后紧张的变化 ”, 并没有 “ 欲扬先抑 ” 。 - 9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7 .“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 译成青色的语言 ”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 : 这个诗句中有三个暗喻 , 把喻体补充出来即为 :“ 雨水好似翻译家 ”,“ 大地是本书 ”,“ 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 。而 “ 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 又是通感。语言出神入化 , 使思乡这一古老话题新意迭出。 - 9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8 . 自古至今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思乡诗篇 , 然而《边界望乡》却不落俗套 , 出语惊人 , 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受。试分析其与众不同之处。 答案 : 示例 ① 诗歌中用了几个典型的意象 , 如 “ 鹧鸪 ”, 可以就诗文来推想 , 当时有一只鹧鸪在那里哀啼 ,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它 ,“ 以火发音 / 那冒烟的啼声 / 一句句 /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 , 血脉偾张 ”, 有力地刻写出诗人思归的惆怅 ; ② 诗歌虽然表达了传统的思乡题材 , 但语言和表达技巧均具有新意 , 如 “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 把我撞成了 / 严重的内伤 ”, 语言生动形象 , 表达了故乡给诗人带来的感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