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滦南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垂涎三尺 谬种 孝悌 霄柝 B. 汗涔涔 暮蔼 瞋怪 朱拓 C. 箫鼓 懵懂 膏粱 歆享 D. 敕造 撕认 篡夺 弭天大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选择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结构、字意以及字音辨析字形正误。 A项,“霄柝”的“霄”应为“宵”; B项,“暮蔼”的“蔼”应为“霭”; D项,“撕认”应为“厮认”,“弭天大罪”的“弭”应为“弥”。 故选C。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饿殍(piǎo) 逡巡(qūn) 弃甲曳兵(yè) 锲而不舍(qì) B. 中绳(zhòng) 句读(dòu) 瓮牖绳枢(yǒu) 跂而望矣(zhi) C. 庠序(yáng) 氓隶(méng) 度长絜大(duó) 官盛近谀(yě) D. 供养(gōng)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yí) 养生丧死(sān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意思是“雕刻”,“锲而不舍”是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B项,“跂而望矣”中“跂”应读qǐ,意思是踮起脚跟。C项,“庠序”的“庠”应读xiáng - 23 - ,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官盛近谀”中“谀”应读yú,谄媚奉承。故选D项。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3.下列括号中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 )之以孝悌之义。 A. 遗 振 伸 B. 贻 振 申 C. 贻 震 伸 D. 遗 震 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句源自《师说》,从前面“余嘉其能行古道”可知,作者赞赏他能遵循(师从)古代传下来的正道,所以作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贻”意思是“赠送,赠予”,而“遗”意思是“给予”“送交”,应使用“贻”。第二句源自贾谊《过秦论》,这段话是说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六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振”意思是“挥动”,而“震”意思是“震动”,应使用“振”。第三句源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是说“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申”意思是“反复陈述”,而“伸”没有“陈述”之意。故选B项。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 ) A.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 B.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数罟不入洿池(数:多次) D. 王道之始也(始:开端)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答案】C - 23 -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C项,“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数”,细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用网眼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鱼,通俗点就是不过度捕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而耻学于师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D项,宾语前置句。其余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则群聚而笑之 D. 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到,后一个“于”是介词,比; B项,前一个“然”是词尾,……的样子,后一个“然”表转折,然而; D项,前一个“为”是动词,成为,后一个“为”表疑问语气,呢;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C。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 23 -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③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④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 反复 设问 设问 对偶 B. 对比 设问 设问 排比 C. 对偶 设问 反问 反复 D. 对偶 反问 设问 反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常见修辞以及这些修辞的特点,然后分析所给的句子,辨明手法,再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组。常考修辞如下: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等。 ①“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使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把“朝廷”比作“北极”,且“北极”对“西山”,“朝廷”对“寇盗”,“终不改”对“莫相侵”;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前一句是问题,后一句是回答,自问自答; ③“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使用反问,后一句表达的意思是“峡谷知道”,光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④“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使用反复,“沉默呵,沉默”是反复。 故选C。 8.下面的短语中可以组成一副七字对联,组合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芝兰绕阶 ②桃李满目 ③春绣锦 ④座凝香 A. ②④①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①③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的短语中可以组成一副七字对联,组合最恰当的一项”,然后回顾对联的要求,再分析所给的短语,按照对联要求进行组合。对联在结构上的要求,相同位置的词语或短语的词性或结构要一致;在音韵上的要求,对联的尾字讲究仄起平收。 先分析结构,①“芝兰绕阶”是主谓结构,是四个字,这就要求相对应位置的应该也是主谓结构,也是四个字,只能是②“桃李满目”,也就意味着①②不能放在同一句,③“春绣锦”和④“座凝香”字数以及结构一致,应该放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也不能放在同一句,这就排除B项; 再分析内容,“芝兰绕阶”喻教育和谐美好而又馨香的环境,“芝兰绕阶”的结果自然是“座凝香”,“桃李满目”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目”的结果自然是“春绣锦”,所以可以结合为“芝兰绕阶座凝香”“ 桃李满目春绣锦”; 最后依据仄起平收的原则确定上下句,“香”是第一声,属平声,“锦”是第三声,属仄声,所以正确的顺序应为“桃李满目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这就排除AD两项。 故选C。 9.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初中毕业的我已经度过了15个峥嵘岁月,跨入高中大门。 B. 他的这篇文章,可谓是美轮美奂。 C. 青春岁月似水流年,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时光。 D. 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此处说的是从出生到现在的15年,不合语境。 B项,“美轮美奂”, 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用来形容文章,对象不当。 D项,“豆蔻年华”, 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此处形容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对象不当。 C项,“似水流年”, 时间像水一样地流过,形容光阴迅速。使用正确。 故选C。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 23 - B. 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此举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C. 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 D. 食醋富含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进皮肤美白细腻。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A项,“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错误,不合逻辑,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C项,“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错误,两面对一面,改为“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 D项,“可改善营养缺乏”错误,成分残缺,改为“可改善营养缺乏的症状”。 故选B。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_________;巴斯德发现了细菌,怎样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达尔文的发现,怎样使人类认识了自己并使生物学跨进了新的境域…… ① 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群众集体所创造的 ② 试想:爱迪生的发明,怎样改变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活面貌 ③ 对个人的作用,作出过分夸大的估价,谁都知道是不当的 ④ 但是个人行为只要顺应历史潮流,却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⑤ 我们只要举出几件普通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了 - 23 - A. ①⑤②③④ B. ④①③⑤② C. ①④②⑤③ D. ③①④⑤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类为语言连贯性考查,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因为”二字给出提示,③①是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第⑤句说“只要举出几件普通的事情就足够说明”,说明的内容就是第④句,故④⑤是解说关系;②在最后与下文构成并列关系。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老张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同事们前往祝贺,他道谢说:“托福!托福!” B. 小李对网购的衣服很满意,在淘宝给店家留言说:“衣服很好,以后我会多光顾的!” C. 王经理在公司大会上诚恳地对员工说:“为了公司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D. 主持人在介绍专家出场时说:“下面有请北大张教授为我们抛砖引玉,传授经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托福”,依赖别人的福庇,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表达得体。B“光顾”是敬辞,“光”是“使增光彩”的意思,“顾”义为“访问”,“光顾”就是说:“(你)到来使(我)增添光彩。”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C项,“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辞。此处用于“大家”,不得体。D项,“抛砖引玉”是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别人。 13.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赵明见到老同学,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前些日子,令尊大人身体不适,还动了手术,不知恢复得怎么样了?” B. 李蕾蕾给晚报投稿,过了几天,她写信询问:“编辑,你好。我的稿子您已经拜读了吧!希望您不吝赐教!” C. - 23 - 父亲的朋友远来本市,父亲想请他吃饭,请柬写:“今天中午12点在洋洋酒店设下盛宴,为你接风,敬请光临。” D. 张小兰三天没来上学,返校后,老师十分关切地询问情况,张小兰说:“老师,这是我的隐私,你无权过问。”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处主要是考查得体,作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A项,称别人的父亲用“令尊大人”,使用得体。B项,“拜读”用于读别人的作品;C项,“设下盛宴”使用不得体,自己请客用“稍备薄酒”;D项,张小兰的话是说给老师的,没有考虑受话人的身份。故选A项。 1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初稿),曾引发不少争议。不步专家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统一的孔子标准像。 B. 尽管花了大力气整治,但地淘油事件仍然不断曝光,这表明总是有人想发不义之财。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是监管不力?还是无能为力? C. 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D. 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处处安家,诸葛四处显灵,女蜗遍地开花。”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运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B项,“是监管不力?还是无能为力?”第一个问号错误,选择问句,中间用逗号。是监管不力,还是无能为力? - 23 - C项,冒号使用错误,应该有冒号。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 D项,冒号使用错误,这是引用,作为句子组成部分,不用冒号,去掉冒号,句号放外边。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处处安家,诸葛四处显灵,女蜗遍地开花”。 故选A。 【点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5.对下列对联所写作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归隐田园称元亮,赋诗五柳酒仙 ② 忍腐刑著千秋史,通古今成一家言 ③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④ 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A. 陶渊明 左丘明 范仲淹 杜 甫 B. 孟浩然 司马迁 辛弃疾 李 白 C. 孟浩然 左丘明 辛弃疾 杜 甫 D. 陶渊明 司马迁 范仲淹 李 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第一句可抓住“元亮”“田园”“五柳”得出陶渊明;第二句可根据“腐刑”“千秋史”得出司马迁;第三句可根据“湖山”“忧乐”判断出范仲淹;第四句可根据青莲居士判断出李白。故选D。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我国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羽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B. - 23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C.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敲扑,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正确的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与课内所学和课外识记进行比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课文下面的注释,如作者、出处、文体,如官职变化、称谓等。 A项,“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羽七声”错误,“变羽”应为“变徵”,七声应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B项,“《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错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是“通史”; C项,“长的叫‘敲’,短的叫‘扑’”错误,选项说反了,应该是短曰敲,长曰扑。 故选D。 17.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B. 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诗经·氓》) C. 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D. 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B项,“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殒”应为“陨”; C项,“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游”应为“蝣”; D项,“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谢”应为“榭”。 - 23 - 故选A。 18.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B.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C.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D.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A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的“至”应为“致”; B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樽”应为“尊”; D项,“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忧”应为“幽”。 故选C。 二、 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 23 - C. 士大夫之族 族:类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20. 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2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或师焉,或不焉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 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 与现在全不相同 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与现在全都相同 D. ①③⑥和现在用法相同 2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 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 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 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19. B 20. B 21. B 22. A 23. 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 23 - B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身”意思是“自身”“自己”。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B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意思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通假字的能力。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A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通“授”,传授; C项,“或师焉,或不焉”中“不”通“否”; D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知”通“智”,智慧; B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然后把词语的今义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考虑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 23 - ⑥“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义,指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由此可知,所给的划线词与现在全不相同。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D项,“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 23 - 三、 阅读下面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陛下诚宜虚缺数郡,以俊振旅之臣,重复厚赏,加于久役之士。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竞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则烽火精明,守战坚固。圣王之政,必因人心。今猥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诚非其宜。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圭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董崇等。初禁纲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命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摘自《后汉书·杜诗传》) 24.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辟:开始,开辟 B.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拜:授予官职 C. 惟陛下哀矜 矜:怜悯,怜惜 D.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坐:犯……罪 2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3 - A. 初/禁纲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书/奏从之 B. 初禁/纲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书/奏从之 C. 初禁/纲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书奏/从之 D. 初/禁纲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书奏/从之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武”是光武帝刘秀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 B. “檠戟”是古代官吏出行时的一种木制仪仗,形状像戟。 C. “疏”即疏远之意,是大臣向帝王请求辞职的一种奏章。 D. “玺书”指有皇帝印章的文书,此处指皇帝下达的诏书。 27. 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A.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日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避开有功的大臣。 B.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占据大郡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 C.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 D.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占据大郡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避开有功的大臣。 2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惩恶受赏。他领命格杀横暴民间的萧广,诛杀逆贼杨异等,受到世祖奖赏。 B. 桂涛为官爱民。他减轻民役,带领百姓制农具,兴水利,拓农田,使百姓富足。 C. 杜诗为国分忧。他不阻贤路,又举荐名士;进谏皇帝,严格了调遣军队程序。 D. 杜诗为官清廉。他不谋私利,死后没有留下田宅,皇帝赐财物诏令在郡府治丧。 【答案】24. A 25. D 26. C 27. C 28. A 【解析】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项,句意为: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辟:征召。 故选A。 【25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初”,时间状语,之后断开,排除BC; “但以玺书发兵”“发兵”,词组,之间不断开,排除ABC。 故选D。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疏’即疏远之意,是大臣向帝王请求辞职的一种奏章”错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故选C。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居:当;任,排除BD; 降避,降职来让出职位,排除AD。 故选C。 【2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等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A项,“他领命格杀横暴民间的萧广”错误,原文是“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先杀掉后告诉皇帝,不是“领命”。 故选A。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阜昙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两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 23 -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只有匈奴还表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百姓。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辛勤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劳累而无休止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要求它立功。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希望以在内地郡县任职得到轮休为满足,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不会有怨忿的情绪。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顾虑北部边境之事,也应当稍微轮换交替着调用将帅。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一个掾吏属吏之才,正遇陛下创立大业。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我才)受到极大恩宠,(只是我)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占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不满,我实在惶恐不安。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名人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崇等人。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忠心,正直的言论和有益的谋略,随着报告某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被朝廷征召,正巧他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理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踢一千匹绢作为治丧费用。 四、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29. 对本诗围绕“大雨”描写的景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夏天雷雨前后自然景象的不同。 B. 全诗质朴平淡地描写了春天一场急雨所带来的自然景象。 - 23 - C. 前两句描述大雨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 D.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草色更青,池塘涨水,蛙声一片。 30. 阅读本诗,对可能产生的启示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风雨和打击虽然猛烈,但维持时间绝不会长。 B. 自然界和人生风雨随时可能发生,让人无处逃避。 C. 人生也有风雨挫折,应勇敢面对,难关终将过去。 D. 面对自然和人生的挫折,只有等待,不用作为。 【答案】29. B 30. AC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诗围绕‘大雨’描写的景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诗歌,找到有关“大雨”景象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对。 B项,“全诗质朴平淡地描写了春天一场急雨所带来的自然景象”错误,该选项有两处错误,“质朴平淡”错误,雨景磅礴威猛,雨后恬静平和,应该是生动形象;“春天”错误,由题目“五月十九日大雨”可知,应是“夏季”。 故选B。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阅读本诗,对可能产生的启示分析正确的两项”,然后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 从诗歌内容来看,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B项,“让人无处逃避”错误,无法从诗歌中分析出这一内容,诗歌中描述了风雨大作和雨后天晴的情景,并没有涉及到人无处逃避这一内容; D项,“只有等待,不用作为”错误,诗歌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人遇到困难,要坚持,要顽强,要与之斗争,“只有等待,不用作为”与诗歌的意思相悖。 故选AC。 - 23 -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提起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无疑极其是伟大的,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四大发明只是中国科技文化史上很小的一部分。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辉煌的。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也指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 的科学知识水平。” 单就古代数学而言,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可说是 ;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人们却知之甚少。其实,中国古代数学以擅长计算 ,并逐步形成了自具特色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以十进位值制的计数系统进行运算,其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各个方面。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它逐步走向高峰,呈现着 的局势,结下累累硕果。 3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尘莫及 家喻户晓 著称于世 久盛不衰 B. 望其项背 家喻户晓 著称于世 名噪一时 C. 望其项背 耳熟能详 闻名遐迩 久盛不衰 D. 望尘莫及 耳熟能详 闻名遐迩 名噪一时 3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是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B. 《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是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呢标志 C. 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 D. 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九章算术》,它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 3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四大发明无疑极其是伟大的,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有过巨大的影响。 B. 这四大发明无疑是极其伟大的,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有过巨大的影响。 C. 这四大发明无疑是极其伟大的,世界文明的发展对它们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D. 这四大发明无疑极其是伟大的,世界文明的发展对它们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 23 - 【答案】31. A 32. C 33. B 【解析】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望其项背,意思是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这里说的是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西方的科学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故选望尘莫及。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这里强调的是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说是大家都知道的。故选家喻户晓。著称于世,在世界上因著名而被称道;闻名遐迩,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中国古代数学以擅长计算而被称道。故选著称于世。久盛不衰,形容事物盛行的时间很长,一直不衰退。名噪一时,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这里说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它逐步走向高峰,并结下累累硕果,说明它盛行的时间很长。故选久盛不衰。 故选A。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括号后面的句子的主语为“这个体系的特点”,所以括号中应填的句子的主语为“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排除AB,而D选项后面的主语又变成了“《九章算术》”,故排除D。 故选C。 【33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本句中“极其”是修饰“伟大”的,所以“极其”放在“是”的后面,排除A和D。这里强调四大发明的伟大之处,所以应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排除C。 故选B。 - 23 -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