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大庆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60 分钟,分数 100 分) 一、课外文本阅读(共 46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 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 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 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 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 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 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 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 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 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 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 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 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 - 2 - 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 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 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 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 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 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 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 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 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 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 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 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 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 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 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 - 3 - 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 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 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 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 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 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B. 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 处境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C. “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 达,语气急切慌乱,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D. 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 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 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B. 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 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C. 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 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D. 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 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3. 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 - 4 - 【答案】1. C 2. C 3. ①凸显人物形象。“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 沉稳、睿智、干练,与他平时处境尴 尬、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②呼应相关情节。前文说闻达是流行 病专家,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同事都对他充满期待,“八条意见”使这些都得到了验证 落实。③强化小说主旨。“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 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思想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 进行分析。 C 项,“‘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说法有 误。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多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体现当时人们的急切、慌乱。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 进行分析。 C 项,“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说法有误。张书 记和祁站长在紧急时刻依赖专业人士并完全听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并非对他们官僚作风的 讽刺和对外行领导内行的揭露。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 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原文中作者详细的分条列出闻达的“八条意见”, 从 - 5 - 人物塑造上来看,霍乱突然来临,大家紧张慌乱的时候,闻达再不是大家眼中那个嘲笑的对 象,他冷静且有条不紊的安排好各方工作,突出他的干练和能力。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前 文“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 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 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以及大家对他的期待形成了照应。从小说主题来看,“八条意见” 充分展现主人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突出作品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文言文文本阅读(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 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其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 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 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 《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 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 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 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 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 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仲淹内刚 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 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 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 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 6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改动) 4.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人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 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 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 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 贼已出塞/乃还/ 5.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 20 岁取字。 B.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间的重要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等。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 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他要求儿子 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 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很多地方在范仲淹活着时就 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4. D 5. B 6. B 7. (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2) 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 - 7 - 离开。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 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 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1)句子的翻译为: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 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 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 (2)“葛怀敏败于定川”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定川”,做“败”的状语,交代打败战的 地点,这是独立的句子,应该在“川”后停顿;“贼”作后边句子的主语,“贼”前停顿, 据以上分析排除 AB 选项;“闻贼已出塞”语意完整,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排 除 C 项。 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表述错误,冬至介于 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 项,“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错误。“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 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故选 B。 - 8 -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1)句关键词:“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 第(2)句中关键词:“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句,像(失去 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 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 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 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 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天圣七年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 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 有得到任何答复。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 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 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 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 兴。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 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 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 “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 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 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仁宗皇帝 - 9 - 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 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 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范仲淹性情刚烈,但 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 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 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 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 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 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 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当初, 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 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仁宗皇帝当时正一 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 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 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 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 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 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 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 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 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 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当初,范仲淹生病时, 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 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三)诗歌文本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 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10 - 8. 下面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同 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已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 “玉簟(dian 四声)秋”三字,表明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词人身边竹席如玉, 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这样,一位形只影单的少妇形象,便 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 “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 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坦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言诗中,竞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 欣赏,受到了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 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9.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有的尽管 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难免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词却独领风骚。 B. 《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全词 60 个字,只有 “两处闲愁”4 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其他 56 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 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 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 想与想像;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 《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全词 8 个长句中,竟有 4 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 4 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 4 字,其音 韵和旋律统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答案】8. B 9. C 【解析】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有两处失误:其一孤独感是含蓄地显示出来的并非“直露地抒发”;其二“形单影只的 - 11 - 少妇形象”是读者隐隐感到的,并非“鲜活地站在面前”。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词的文学常识以及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 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对于文学常识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 C 项,“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分析 错误,对下阕的赏析不到位,尤其最末一个分句的表述恰与原词相悖,原文词句说“无计可 消除”,而选项说“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故选 C。 【点睛】古诗词常见的情感: 1.送别抒怀: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2.羁旅思乡:羁旅他乡,在遥远的地方思乡。 3.思妇闺情: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 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4.山水田园: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 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5.怀古咏史: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 或感慨今昔。 6.咏物言志: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7.边塞征战: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二、课内知识考查(共 54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0.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A. 表示解释 表示说明 表示中断 表示转折 - 12 - B. 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递进 C. 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转换 D. 表示递进 表示转换 表示中断 表示延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了解破折号的一般用法: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语音的延长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表示插说 5.加强重点。 然后结合语境逐项分析作出判断。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这是 周朴园对鲁侍萍说的话,此时的周朴园企图用感情软化鲁侍萍,“四月十八日”是对“生日” 的解释,破折号起解释作用。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这是 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的话,前后句是因果关系,此处破折号表示说明。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 的昧心财!——你现在还——”这是鲁大海对周朴园说的话,鲁大海非常气愤,情绪冲动, 吃出破折号表示中断,意思是还有很多话要说却由于气愤一时不知该怎么表达。④“我是你 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是鲁侍萍对周萍说的话,做母亲多么想让眼前的儿子周萍喊 一声“妈妈”,“我是你的------- ”的潜台词是想说:“我是你的妈”。妈字就要脱口而 出,她又再一次抑制住自己感情,马上改成“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亲生母子,侍萍想说出 实情,但知道周萍不会承认这个母亲,只好欲言又止,此处破折号表示转折。故选 A。 11.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 A.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 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 “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三两桩誓愿而 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 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 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 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了“‘感 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 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 13 - 本题中 C 项,“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表述错误。“六月飞霜”不是写天地震怒,而是写 人间怨恨。 故选 C。 12.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⑤④③② C. ③②④⑤① D. ①③②⑤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 根据结合语境,每句话之间的内容、以及句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确定语序,得出答案。 本题讨论的话题是“拿来”首先提出观点“拿来”, 然后介绍“拿来”的方法,接着介绍 “拿来”的态度,最后介绍“拿来”的作用;①句提出观点;②句拿来的作用;③句拿来的 方法;④句拿来的作用;⑤句拿来的态度;根据语句间的关系可知:句①提出观点,句③介 绍拿来的方法,承接句①告诉人们怎么拿,句②介绍拿来以后怎么办承接句③, 句⑤阐述拿 来的态度,句④最后介绍拿来的作用,所以排列为:①③②⑤④。 故选 D。 1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词有许多相同点和 不同点,选出判断不正确的项( ) A. 两词感慨的重点不同,苏词侧重感慨作者自己坎坷潦倒,壮志难酬;辛词侧重感慨山河破 碎,中原难复。 B. 两词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杰的“得志”来反衬作者自己的“失意”。 C. 两词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 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结尾低沉,抑郁;辛词结尾激愤、高昂。 【答案】C 【解析】 - 14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 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情感的鉴 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 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 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两词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错,辛弃疾的词借古讽今,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 情,而苏轼的词借古伤今,借周瑜年少建立丰功伟绩,伤感自己年老一事无成。 故选 C。 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君幸于.赵王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 以.精铜铸成 以.勇气闻于诸侯 C. 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 D. 因.入京师,观太学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 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第一个“于”,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B 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介词,“凭借”的意思。 C 项,都是“被”的意思。 D 项,第一个“因”,“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因”,“通过、经由”的意思。 故选 C。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 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 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 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15.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右欲刃.相如 B. 相如廷.叱之 - 15 - C. 单于壮.其节 D. 空以身膏.草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这 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然后明确词语的本来词性,再结合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或前后词语的词 性来辨别活用类型。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认为……不一般; C 项,“单于壮其节”中“壮”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认为……壮烈; A 项,“左右欲刃相如”中“刃”本是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要活用为动词,杀; B 项,“相如廷叱之”中“廷”本是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又不做主语,做状语,属于名词做状 语,在朝廷上; D 项,“空以身膏草野”中“膏”本是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使动用法,使……肥沃。 故选 C。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璧有瑕,请指示..王 B. 言甚详明.. C.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 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 义设题,然后可以把词语的今义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考虑古今异义。 B 项,“言甚详明”中“详明”意思是详尽明了,古今意思相同; A 项,“指示”古义指出来给人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C 项,“方面”古义指方向,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D 项,“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故选 B。 17.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相同的一组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16 -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②⑤⑦ D. ④⑥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 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①张胜闻之,恐前语 发,以状语武,意思是,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 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以”,介词,把。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意思是,因为蔺相如 功劳很大,被君王拜授为上卿。“以”,因为。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意思是,请你 立太子为王,好断了秦国的欲望!“以”,目的连词,用来。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意 思是,在始元六年春天,苏武回到京师长安。“以”介词,在。⑤士亦以此不附焉,意思是, 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以”因为。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意思是,使者很高兴, 按照常惠的话来责问单于。“以”,目的连词,用来。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意思是, 又因为多次直言进谏,不能长久居处职位。“以”,因为。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意 思是,拿着符节打开河南粮仓来赈济贫民。“以”,目的连词,用来。题干中“少以父任, 兄弟并为郎”意思是,(苏武)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 从官。“以”,因为。故选 C, 18.下列句中的“于”字的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赵氏求救于齐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④望长安于日下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而耻学于师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师不必贤 于弟子。 A. 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 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C. 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 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答案】D - 1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句中的‘于’字的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 “于”的用法,然后根据“于”在句中的位置和“于”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于” 是介词,常见用法如下:放在形容词后,表比较,比;放在地方前面,在,到,从;放在对 象前面,向,对于。 ①“赵氏求救于齐”中“于”,向,⑥“而耻学于师”中“于”,向,①⑥相同,排除 A 项;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中“于”, 引进对象,对,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于”, 引进对象,对于,②⑦相同,排除 AC 项;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中“于”,在,④“望长安于日下”中“于”,在,③④相同,排 除 BC 项;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于”,比,⑧“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比,⑤⑧ 相同,排除 B 项。 故选 D。 19.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 (衡)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 果地震陇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 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 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A 项,(衡)尤 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意思是,(张衡)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特别用心思。状语后置句。 B 项,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意思是,用山龟鸟兽的图纹来装饰。状语后置句。C 项,自书 典所记,未之有也,意思是,自从有史书典籍的记载以来,还没有像这样灵验的。宾语前置句。 D 项,果地震陇西,意思是,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状语后置句。C 项是宾语前置,其它三 项均为状语后置。故选 C。 20.下列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8 - A.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为:(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 B.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为:张衡机灵精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上很用心。 C.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译为:他精于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 D.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为:从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记下地震发生的方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 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 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B 项,“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意思是“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 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善”,善于,擅长;“机巧”,指器械方面 制造的巧妙;选项把“善”“机巧”翻译错误。 A 项,“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 C 项,“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乃”才。 D 项,“自”,从;“乃”,才。 故选 B。 2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 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 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 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 查了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 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C 项,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 - 19 - 和洛阳。 2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C.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 而君幸.于赵王 大王亦幸.赦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 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 项,第一个“徒”,白白地,第二个“徒”,只是,只; B 项,第一个“请”,表请求之意,第二个“请”含有“请允许(我)”之意; D 项,第一个“幸”,宠幸,第二个“幸”,幸好; C 项,两个“卒”都是最终之意。 故选 C。 2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故燕王欲结于.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令君乃.亡赵走燕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D - 20 -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 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和,跟,第二个“于”是介词,与“见”构成“见……于”的结 构,表被动,被; C 项,第一个“因”,于是,就,第二个“因”,通过; D 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然。 故选 D。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 设题,然后可以把词语的今义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考虑古今异义。 C 项,“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意思是 “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 召,都没有就任”,“不行”古义是不去(应荐),今义是不可以,古今意思不相同; A 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寻常”意思是平常,普通,古今意思相同; B 项,“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中“欣然”意思是高兴、愉快的样子,古今意思相同; D 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中“仓皇”意思是匆忙而慌张,古今意思相同。 故选 C。 25.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21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等,再分析所给诗句,辨明修辞。 A 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 曹操的水军战船,也代指曹军,使用借代修辞; C 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金戈铁马”使用借代,代指战争的场面; D 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红|”使用借代,代指“绿叶”“红花”; B 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使用比喻中的借喻,以“雪”喻浪花。 故选 B。 (二)默写题(每小题 1 分,共 6 分) 26.(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中“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警告当朝统治者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很 有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句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的下阕写由过去跌入现实,词人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 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感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赢得仓皇北顾 (3). 千古江山 (4).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5). 多情应笑我 (6). 早生华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纶、赢、仓、皇、华。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