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4文言文文本阅读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4文言文文本阅读含解析

1 专题 04:文言文阅读 【2018 年高考】 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泛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 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 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 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 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 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 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 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 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 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 “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 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 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 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 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 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2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 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 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荐。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 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答案】 10.C 11.C 12.B 13.(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 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 10.【精准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 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第一步找到常用 语句首的副词“遂、俄而”,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前面断开;第三部,根据结 构,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 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 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 文意进行分析。 11.【精准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 错点,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 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12.【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 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3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 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3.【精准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 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 调整句式和结构。得分点:(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 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 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 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 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 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 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 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 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 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 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 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 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 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 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 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 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 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 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之后,升为大尚书,掌管刑法。武 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 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 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 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 4 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 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 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二、【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 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 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 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 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 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 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 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 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 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 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 5 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 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 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 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答案】 10.B 11.D 12.D 13.(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10.【精准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 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 别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 C.D。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 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 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正确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是文言文阅读常规题目。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 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 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 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本题可根据语法和句意断 句。 11.【精准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 点。“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延续了近年高考命题风格,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 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 6 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 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本题所给选项涉及古代礼仪、科 举、称谓、地理名词,考向明确,难度不大。 12.【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 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 未点明是“死于洛 阳令任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属于文言文阅读传统题型。这类题 目的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 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 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 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 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本题 D 项,由原文“元兴元年,病卒”可知,事件与地点不对应, 故 D 项为答案。 13.【精准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 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 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 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 “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属于文言文阅读传统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 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 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 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 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如,本题中“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翻译时就要先补出省略的“之”,再调整语序;“狱”在文中指案件,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个义项,应 当“换”;“不过”是古今异义词,也当“换”。 【2019 高考展望】2019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预计仍会遵循从正史选材的命题思路。从题型来看,文言文阅 读仍会保持稳定,且难度适中,不会有偏题怪题出现。值得注意的是 2017 年与 2018 年文言文阅读选 文皆出自《后汉书》,改变了以往从《宋史》《明史》中选材的命题思维,这就提醒考生要扩大关注面, 增加阅读量,备考中不要局限于哪一部史书。 7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 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 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 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 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 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 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 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 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 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 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 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 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 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 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 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 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 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 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 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 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 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 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三、【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 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 以比部员外郎出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 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淹”。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 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 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 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 8 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 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 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 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 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 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 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 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 安不受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 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 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 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 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答案】 10.D 9 11.C 12.D 13.(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 以叛逆定靠,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 10.【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以对文言进行正确断句的能力。命题者从文本 中选取一段文字,取掉其已有人加过的标点,然后给出四个选项,要求判断断句的正误。给文言断句 本是难度较高的问题,但由于是单选题,且只有五处断句,其中动词同其宾语的动宾关系也比较明显, 所以难度不是很大。“纯礼字彝叟”是文言传记常见格式,讲某人的名和字,加上四个选项断句情况 完全相同,故知此处断句正确。“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由此可知此处 应断句,于是可排除 B 和 C。“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修建”,这是一句话,应该断句,所以排 除 A 项。由此得出答案是 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正确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采用的是文言文阅读常规题型。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 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 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 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 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 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本题可根据句 意断句。 11.【精准分析】A 项的“陵寝”出现在文本中“陵寝皆在邑境”一语,此外还有“知陵台令”一语也有所 涉及。由此可知此详解说正确。B 项的“株连”出现在文本中“命释其株连者”一句,根据前文所讲范 纯礼的宽容,可推断此项解说正确。C 项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之“令尹”的例子则 和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相关内容不合,在课文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于是 可知此项解说错误。D 项的“御名”出现在文本中“诜诬其辄斥御名”一语,既然因为“辄斥御名”而 罢官,便不难知道此项解说的正确性。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延续了近年高考命题风格,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 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 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 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 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此题所选词语是课内 及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并且选项只要求选出一个错项,难度不大。 12.【精准分析】此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言文中心意思和 10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者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四句话,对文本所写人物作四方 面的分析概括。因为只设计了一个错项,所以难度并不大。A 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范纯礼所说的“陵寝皆 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一语,据此可知该项表述 正确。B 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 释其株连者”,同时要注意前文的“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一语,对照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 项内容 涉及文本中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至“以不应为杖之,足矣”部分,对照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D 项内容涉及文本中“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一句,由此句可知该项表述错误:是 王诜设宴款待辽使,并不是纯礼宴请辽使。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属于文言文阅读传统题型。这类题 目的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 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 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 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 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13.【精准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命题者所选取的两句,既有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比如对务、去、村野、蔽、恐、辜等),也有对文言虚词的把握(比如对之、岂、为、也、以等), 还有对句式的把握等内容,考查较为全面,但由于都比较常见,所以难度并不很大。第一句中,文言 实词“务、去”和文言虚词“岂”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此句应翻译为: 我正致力去除先前的苛严之政,还担忧未能尽除,哪里还有宽政会成为祸患的呢。第二句中,文言实 词“村野、蔽罪、辜”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此句应翻译为:愚钝之人 粗鄙无知,如果以叛逆概括罪名,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属于文言文阅读传统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 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 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 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 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如此题中,文言实词“务”就是个多义词,应译为“致 力”;而“村野”应译为“粗鄙”,切不要只照字面将其翻译为“乡村野外”。 【2019 高考展望】2019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预计仍会遵循从正史选材的命题思路。从题型来看,文言文阅 11 读仍会保持稳定,且难度适中,不会有偏题怪题出现。值得注意的是 2017 年与 2018 年文言文阅读选 文皆出自《宋史》,延续了以往从《宋史》《明史》中选材的命题思维,这就提醒考生备考中《宋史》《明 史》仍是关注的重点,但也不能只局限于这两部史书,还应扩大关注面,增加阅读量。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 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 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 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 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廷,任命纯礼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身份到遂州任职。 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 姓画他的图像挂在家中,像敬神一样敬他,称为“范仲淹”。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 恐地等待责罚。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 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 受到牵连的人。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 府。前一任开封知府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百姓,纯礼说:“宽严互补,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 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切以宽缓的态度来处理。皇帝直接下诰命令审讯 亨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 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 纯礼回答说:“村野愚人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违背陛下爱惜生灵的仁慈,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 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用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用 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 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 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鸿庆宫提举。去 世,享年七十六岁。 四、【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 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 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 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 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 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12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 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 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7.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 2—5 字) 【答案】 13.D 14.C 15.D 16.(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13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17.(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 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 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 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解析】 13.【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 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 项,行: 品行,德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内容,所以理解文言实次的意义和用法是必备知识和能力。 这个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平时的强记与积累,考场则有一些推理方法可供借鉴,一是联想推断(迁移法), 试卷上的较难理解实词实际上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范例。例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就可以联想 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的“见”。“见”是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我” 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此句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二是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句式整 齐,结构对仗,常常采用互文修辞格,为我们推理实词意义提供了便利。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贤”相同,故“用”“以”同义,“重用,任用”之意。三是词性推断,利用文言句式整齐 的格式,对等的位置,可以推理实词的词性,进而推理意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 名词,与“地”相同,故“险要的地方”之意。四是语法推断,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主语、宾语一般 都是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形容词、动词,定语多是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根据 实词在句中位置,先推知词性,后推知意义。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男好”。“信”在动词前,状 语,副词,“确实”之意。 【2019 高考展望】近年高考对文言实词题目的考查从未间断,甚至有日渐重视的趋势。如加大翻译的分数, 增加选择题对文言句意的理解。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不可放松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并加强对 文言文的训练。 14.【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 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 项,“胜”:作副词,完, 全都。D 项,“其”,作代词,那。C 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 停顿,不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4 【试题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是关注词性差异。二是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 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 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是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 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 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是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 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 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5.【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 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D 项,应为“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要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 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首先要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 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 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 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其次要懂得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 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 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再次要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 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16.【精准分析】题干是“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 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 行推断。①第句的得分点是:“輶”:“轻”;“如毛”:“像鸿毛一样”;“鲜”:“少”;“克”: “能够”。第②句的得分点是:“取”:“领取”;“其”:“那”;“金”:“赎金”;“复”: “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 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 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 “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单音节词、固定结构、修辞知识等。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15 17.【精准分析】第①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 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 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 短文,了解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 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 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 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有 限制。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 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②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 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 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 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 物区别非常细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该题要求考生给议论类文言文段找中心句,并给每段拟个小标题。跟以往简单地从文言文中 筛选整合信息不同。命题不再只是要求考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而是对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 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 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 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 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 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 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 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 大雅 蒸 民》上说: “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 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 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 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 (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 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 16 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 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 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 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五、【2018 年高考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第 13 题。(共 5 分)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三次回答内容: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 以提醒他退让些。” 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结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 言语指导。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 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 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 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 教的思想。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对文学名著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点,主要考查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关情节、主要的观点态度等。平时复习时,要有一定的 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 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 所以要约束他。” 17 六、【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 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 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 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 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 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 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 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 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 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 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 分) 18 【答案】 6.B 7.C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 项“说当时决某 狱”,意思是“谈论当时判决某个人的诉讼案件”,所以“决”,判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 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 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 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江苏卷文言文第一题多年以来都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虽然说考查范围在 120 个实词之内,其实有的时候又不局限于这 120 个实词,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 学习中注意积累。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 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 袁枚,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2015 年和 2016 年,江苏高 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都是考查内容的概括分析,2017 年发生了变化,向全国卷靠拢,考查文学 文化常识,故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江苏各地的模拟试题在这一题上一直都是围绕文学文化设题,甚 至于高一高二都加强了这方面的积累,谁知道 2018 年再一次回归原样,其实这一题与第四题有重复之 嫌。都是属于概括题,只不过考查的模式不同而已。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 19 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 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同驱”,驱车一同前往。第二句中得分点:“奋”, 奋发;“而”,连词,表递进;“于”,介词,引出对象;“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 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 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 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 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 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掌握文言 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一是 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 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二是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三是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四是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 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五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 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中‘可 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 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分析,“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 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 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 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相比较第二题的内容概括分析题来看,本题概括题涉及的范围小,层次清晰,而且内中含有 概括、评价语,这些其实就是答案。考生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可以风世”所在的段落,理解“可以风 世”的意思,然后再圈出前后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所以此题难度不大,只是考查考生发现问 题的眼光。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 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 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 20 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 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 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 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 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 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 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 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 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 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 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 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 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 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 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 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 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 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七、【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10 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 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 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 之诗。 [注]①挦撦: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 分) 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 。(2 分)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 分) 21 【答案】 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 是。 22.李贺李商隐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解析】 2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 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部分的意思,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结合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表对话的词语“曰”“云”、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断句的时候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原 则。“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在是,于所不 言求其言亦在是”,这段话是说汤海秋内心的真实情况都在这诗集中,想说的话、不想说最终不能说 的话、不想说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 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 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划线句其实是一个总 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 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 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准确断句,首先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 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 甚至全军覆没。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 如句首虚词“夫、盖、初、唯、至若”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虚词“也、焉、耳、与(欤)、 耶、乎”等,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依据固定句式,定句读。例如常见的判断句式:……者…… 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等;其他常见 固定句式:得无……乎、如……何、何以……为等。(4)依据修辞,定句读。看是否有排比、对偶、 对称、 反复、 顶真等修辞。 最后,要多读,加强语感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言语的关键。每天早 读课,让学生用心诵读《考试说明》中的古文背诵篇目及其他重要篇目,巩固记诵效果,积累文言词 语,更在反复阅读中培养了良好的文言语感,一举三得。古今中外,不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只要形成 了良好的语感,纵使不太熟悉语法,也能很好地分清句读。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首先借助语境确定范围,如文中说“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这说明“昌谷”“玉溪” 应是唐代的大家,而且以写诗著称;其中“玉溪”难度不大,在课内学习《锦瑟》一诗以及《唐诗宋 词》的时候,应对该诗人有所了解,“玉溪”是指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22 又号樊南生。“昌谷”较难,是指李贺,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应对方法:收集、整理必修、选修课本中(包括注解、附录)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适度 向外拓展,整理记录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重要学者文人的名、字、号、代表作品,文学、 文化流派……这些有时都是解题的钥匙。2010 年考题: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分别指哪四 类?《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014 年考《列女传》出自那本著作?2015 年考《世说新语》 的作者是谁?考查的都是文学、文化常识,且范围很广。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 容的能力。首先到材料中圈出直接评价汤鹏诗作的句子,然后理解概括,如“益阳汤鹏,海秋其宇, 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现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 完”,龚自珍用一个字概括汤鹏的诗作,即“完”,而在上文作者也评价唐宋元以及当代的几个大家 “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分析其意思,“完”其实就是说诗歌要抒发 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诗人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言为心声,诗如 其人,这是第一个特点;如语段最后说“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 曰:此汤益阳之诗”,汤鹏不肯摘取别人的话来为己用,从他的诗集中任取一篇,别人都能知道是他 的诗作,这说明他不沿袭他人的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应对方法如下:多读,多翻译,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三题主要是考查 学生理解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如 2017 年“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2016 年是“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2015 年是“根据材料,概括 《今世说》的特点”,今年是“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考查的方向都是一样的, 都需要立足文本圈出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 八、【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 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 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 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 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 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 23 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 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 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 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 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 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 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24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3 分)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 分)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2 分) 【答案】 8.B 9.B 10.A 11.A 12.C 13.(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B 项,“万象迭入”,“迭”如解释为“重叠”与语境不合, 从语法角度分析,“迭”在此处应为副词,主语是“万象”,即“各种景象”,“迭”应解释为“轮流”。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并运用语法知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 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 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 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如本题 B 项中对“迭”的解释完全忽略了语境,景象怎可重叠进 入,显而易见错误。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B 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A 项,“因以为名也”,“因”是介词,因 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是介词,因为。C 项,“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 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如”,像,就像;“若属皆且为所虏”,“若”是代词,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2015 年和 2016 年、2017 年都是考查虚词的用法,只不过考查的形式 25 有所不同,2018 年沿用 2015 年和 2017 年考查虚词的模式,即结合课内的句子来考查虚词的用法,这 其实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 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 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 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 比如“以”,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后面都是跟动词,故“以”为连词,且都是目的连词,用法相同。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 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以叙事 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本题应是天津卷向全国卷靠拢的信号,天津前几年的高考题中没有这方面的考查,这是 2018 年的新变化,2019 年是否会延续 2018 年的考查形式,还很难说,比如江苏高考题,2017 年在文言文 阅读的第二题中也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但 2018 年又回归到之前的考查方向,即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理 解。2018 年的天津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原本的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辨析题,2019 年应该也是在这两 者中挑选其一。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 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 来判断,“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式结构,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 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所以选 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 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 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 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 26 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 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 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 记牢。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C 项,“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 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只是 用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的政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 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 看到。第二句得分点:牧:统治;主管;治:安定,太平。第三句得分点:其……乎:固定句式,大 概……吧,其:语气词,表揣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文言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一是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 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 语双音词。二是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 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三是去,文 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 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 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 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四是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 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 今义当古义。 九、【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7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 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 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 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 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 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 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 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 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 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 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 《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 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8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 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 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 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 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答案】14.A15.B16.C 17.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 其两卷 18.(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 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 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A 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 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 误。B 项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 正确。C 项可用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 项可采用迁移 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一 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 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 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 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 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 29 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 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 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 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 18 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 知识的把握。A 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 前置的标志。B 项的“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 项第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 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 项第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 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 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 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 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 项张冠 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 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 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 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 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 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据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 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 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 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 文意进行分析。 30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第一句,考生首先要补充省略的主语“颜太初”,再抓住句中 的几个关键词语“诵”、“夸诳”、“蹈而行之”。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不显于时”“立于后世” 均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贱”、“夭”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 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 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诵”、“夸诳”、“贱”、“夭”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 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帽 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扮),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 就叫做儒者吗?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凭借这点来称为儒者,已经很久远了。抛开这些不说, 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世所说的大儒者,确实 足够来担当儒生的名号吗? 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 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 定亲自去实践。从他自身来看则与乡族人没有区别,从他外面来看就不能够将义理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 大,先王的主张义理就好像被遮挡了一样,于是探求天下国家政治义理风俗的得失之处,创作诗歌乃至文 章来宣扬传布先王的主张义理。景祐初年,青州牧有因荒淫放荡做事,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个地 方的士大夫都喜欢他没有伦理纲常的拘束,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 风俗的根本,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 罪过。又有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政见不同,用罪名来诬告属令,并在狱中将他严刑拷打至 死。属令的妻孩弱小不能为自己上诉,颜太初平素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 州牧也被治罪罢免。 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 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 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 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而评定为下等,照例 担任令录。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也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 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 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坏人和不懂道理的 人结伙诽谤好人,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 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 31 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同州又得到 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 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读他的 《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 么残酷的官吏也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守长也知道不良的政令、腐败的统治;读他的《望 仙驿记》,那么守长也不用处理繁剧的事务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 十、【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 2 个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案】 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 “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 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语》的解读。“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 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 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 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 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22.【试题分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 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 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 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 的解读,但北京卷则把对《论语》的考查与微写作联系起来,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深入探究。 【2018 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湖北省荆州中学 2018 届高三 4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 32 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 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 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 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 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 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 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 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 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 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 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 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 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 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 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 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 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 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33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答案】10.A11.C12.C 13.(1)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 来对待敌人的礼节。(2)所以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 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 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也”后断开;“游酢”人 名,不要断开;“日读”的宾语是“论语”,后米娜断开;“则”转折,后面断开;“会意”一个词语, 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 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 析。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项,各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 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曾开“因此被贬知婺州”错, 依据原文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 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 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苟:如果;愿:希望;所以:用来;故:因此;不可夺:不可强迫 他更改意志;有所自:他这样做的理由。 参考译文: 34 ..................... 高丽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 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 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古代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 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秦桧这样, 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 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以宝 文阁待制为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 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 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 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 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 二、【江西省江西师大附中 2018 届高三四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 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 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 35 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 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 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 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 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 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 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 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 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史记·列传》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 也。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 也。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 也。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秀才就 是优秀的人才。 B.太傅:中国古代的官职。也指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人。 C.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拜,授予官职,“拜官”为旧时的常用语。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D.九卿:秦汉时的中央行政长官,像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 府等,管宫廷总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成为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B.贾谊到长沙四年后,被汉文帝召见,文帝因感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周详 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C.贾谊多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太多,有的诸侯的封地甚至广连几个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 36 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贾谊谪居长沙时,因梁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作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 泣一年多,也去世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答案】10.C11.A12.D 13.(1)(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片混 乱。” (2)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 又是因为被贬职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 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 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其中注意结 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诸老先生”“贾生”“诸生”等 即可做出判断。 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 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 项,“茂才”因避东 汉光武帝讳。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 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 项,梁怀王堕马而死,不是发生“贾谊谪居长沙时”的事。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 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乃”,于是、就;“短”,诋毁,诽谤; “擅权”,独揽权力;“纷乱”,使……杂乱、使……混乱。第二句得分点:“卑”,(地势)低;“以”, 认为;“以”,因为;“适”,被流放或贬职。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 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 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 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 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 37 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 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 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 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 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 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 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 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 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片混乱。”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 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气候 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职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 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 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 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 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 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 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粱 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 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 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 职。 三、【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 2018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补唐书张议潮传 罗振玉 天宝末,安禄山犯阙..。肃宗在灵武,尽诏西河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凉陇诸州次第陷没,惟沙 州至大历中尚固守。 张议潮者,沙州人。少习文史,长通韬略。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阴结豪俊,密谋归唐,苦未有 当。逮会昌二年吐蕃赞普死,无子,立妃綝兄尚延力子乞离胡,国人以为不当立,多叛去,国内大乱。别 将尚恐热亦叛,自尊为宰相,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构兵,连年不决。大中二年,议潮乘隙率众擐甲噪州门, 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摄州事,复缮甲兵,耕且战。遣押衙高进达等十辈,首操梃内表, 其中东北走天德城,因防御使周丕请命于朝。 大中四年,尚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麾下内怨,首欲图之。 议潮乘隙,以次第收复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五年八月,遣兄议潭及州人李明达、 38 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图 籍。 大中十年六月,议潮以兵逐回鹘、吐浑至纳职城。其年,唐册立..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端章、部押衙陈 元弘行至雪山,为回鹘兵所劫。元弘来告。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 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此时议潮盖以累加勋散,至尚书仆射。自西河归朝廷,边陲无事者历五朝, 垂六十年,张氏世守之,终唐之世云。 咸通二年九月,议潮自将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遣使入告,情辞恳直,帝用嘉之。明年,置凉州 节度使,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发郓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七年,遣使贡方物..。十月,奏差回 鹘首领仆固俊与尚恐热大战,擒斩之,传首京师。吐蕃遂衰绝。于是河陇肃清,朝廷无西顾之忧。议潮乃 请入觐。明年八月入朝,诏拜右神武统军,赐田宅京师,命其从子淮深代守归义。十三年八月卒于长安赐 第,年七十四,赠太保。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B.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C.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D.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阙,“阙”是皇宫门前的楼,代指宫殿。“犯阙”指举兵进犯朝廷。 B.两京,两个首都。很多朝代都有两个都城,唐代的两京是长安和洛阳。 C.册立,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这里是唐王正式封立回鹘的首领。 D.方物,这里指本地的土特产品,是张议潮派遣使者向唐王进献的贡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议潮生于乱世,从小志向远大。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取了西河诸州,张议潮就生长于吐蕃的统治之 中,但他却一心想要回归唐朝。 B.张议潮文武兼长,很有智慧谋略。他从小学习文学历史,长大后又通晓兵法,暗中结交豪俊并挑动 吐蕃内变,终于趁机光复了沙州。 C.张议潮忠勇过人,一生屡立战功。他长期与吐蕃、回鹘作战,收复了许多州县,并派选使者突破阻 碍与朝廷取得联系,恢复了行政。 D.张议潮抗击侵略,受到朝廷嘉奖。在平定吐蕃之后,他请求入朝觐见,皇帝封他为右神武统军,并 赏赐他京城的田宅,追赠他太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潮乘隙率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 (2)议潮乘隙,以次第收复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 39 【答案】10.B11.C12.B 13.(1)张议潮乘机率众身披铠甲在州门起亊,汉族人都帮助他,负责守卫的胡虏害怕逃跑了,于是 平定了沙州。 (2)张议潮乘机,依次收复了张掖、酒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不到一年,攻获两州。 【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 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 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 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 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中专有名词比较多,如:“十一年八月五日”、“伊 州”、“刺史”、“王和清”、“回鹘”、“伊州”、“张议潮”。句中的关键地方是“伊州刺史王和清 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这句话的主语是“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本句的意思是:伊 州刺史王和淌紧急来报回鹘兵已至伊州。故在“伊州”后停顿,排除 A 项、C 项、D 项。据此推断 B 项正确。 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句意:大中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淌紧急来报回鹘兵已至伊 州,张议潮都一一平定了。百姓称颂他的功德,写成变文来歌颂他。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 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 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 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 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 项,不是唐王正式封 立的回鹘首领,册立在这里是“任命”的意思。任命的是回鹘使。 1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 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 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 项, 张议潮没有挑动吐蕃内变。所以选 B 项。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 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 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0 13.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 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 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擐”:“披着”;“噪州门”:“在州门起亊”;“之”: “他”;“虏守者”:“负责守卫的胡虏”;“遂”:“于是”。第二句关键点:“乘隙”:“乘机”; “以”:“按照,依着”;“逾”:“超过”;“克”:“攻下,攻破”。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 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 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 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天宝末年,安禄山进犯朝廷。肃宗在灵武,下诏西河的全部戍兵,收复长安和洛阳。吐蕃乘此兵力空 虚之际入侵中原,将凉州、陇州各州-个接-个地攻陷,只有沙州到大历中期依旧防守牢固。 张议潮是沙州人。年少时学习文史,成人后通晓战略。虽然生长在胡虏之地,可是心中念着唐王朝。 暗中结交豪杰之士,秘密策划回归大唐,苦于没有时机。等到会昌二年吐蕃首领死了,又没有子嗣,立琳 妃兄氏尚延力的儿子乞离胡,国人认为不应当立乞离胡,大多叛变而去,国内大乱。别将尚恐热也叛变了, 自己尊为宰相, 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交兵,连年征战不分胜负。大中二年,张议潮乘机率众身披铠甲在州 门起亊,汉族人都帮助他,负责守卫的胡虏害怕逃跑了,于是平定了沙州。张议潮总管州中事务,又修缮 战具, 一边耕种一边战斗。张议潮派遣押衙高进达等十个人,拿着棍棒一路战斗去给朝廷送奏表,其中一 队从东北部绕行经过天德城,通过防御使周丕向朝廷请命。 大中四年,尚恐热大举佼犯鄯州、廊州、瓜州、肃州、伊州、西州等地,所经过的地方抓人杀戮,到 处都是堆枳的尸体,他的部下起了内部的纷争,为首的想要有所图谋。张议潮 乘机,依次收复了张掖、酒 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不过一年,竟能够得到两州。 大中十年,唐朝册立的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端章、部押衙陈元弘等人行至雪山,被回鹘 兵抢劫。陈元 弘来告。大中十--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淌紧急来报回鹘兵已至伊州,张议潮都一一平定了。百姓称 颂他的功德,写成变文来歌颂他。 咸通七年,派遣使臣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十月,入朝进奏的使臣冋鹘首领仆固俊与尚恐热展开大战, 将尚恐热擒获并斩首,将他的头颅送到京城。吐蕃于是衰落再无进犯。张议 潮于是请求入朝觐见。第二年 八月入朝,皇帝下诏授予他右神武统军之职,赏赐他京城的田地宅院。十三年八月死于长安所賜之宅第, 年纪七十四,追赠太保。 四、【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 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 41 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竞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 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 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 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拌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 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 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 建学含,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 孟在广六年,作西域,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延念前功,以为给事中、 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价东向。师 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 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 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得豪恶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 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宋史·程师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B.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C.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D.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所,古代一般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朝廷在设置具体的地方政府驻 地时往往会有地理位置、经济、军事等多种考量。 B.日昃,是早晨的意思,“昃”意指太阳从东方升起。文中说程师孟和对方据理力争,从早晨一直到 傍晚,不肯让步。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 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文中说洪、福、广、越四州为 纪念程师孟的功绩而为他立了祠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为政讲究灵活变通。在渝州任职时,恰逢凶年歉收,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便假借朝廷的名 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反顾。 B.程师孟注重民生工程的建设。说服山西百姓出钱开渠筑堤,并将治水经验编辑成书向州县颁发推广, 在洪州修筑江堤、疏通沟渠,消除水灾祸患。 C.程师孟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广州城被贼寇毁坏,老百姓们恐怖逃窜,有人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 42 无法筑城。程师孟用六年时间建造了西城,加强了广州的守备。 D.程师孟处理外交事务不卑不亢,坚守气节。在去祝贺契丹主诞辰时,面对契丹方面安排座次的傲慢 刁难态度,程师盂据理力争,坚决不入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2)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得豪恶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己,所部肃然。 【答案】10.B11.B12.A 13.(1)袁州出现盗贼,州中官吏充当内应,所以很长时间抓不到盗贼,程师孟把几名奸吏绑起来送 进监狱,盗贼立即被擒。(2)程师孟多次主管情况复杂的重镇,治理政务简明严肃,处理不够死罪的犯人 都不通过属下狱吏。抓到强横残暴的恶人必定痛加惩治,直到剿灭干净方才罢休,所辖地区肃然听命。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 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涿郡”作后句的主语,前 面断开;“讵”表反问,放在句首,“覆视”一个词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 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 析。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日昃 :太阳偏西,下午二时左右。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 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不正 确,原文“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 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发:出现;耳目:内应;械:送进监狱;累:多次;剧:情况复杂; 属:交给。 参考译文: 程师孟,字公辟,吴(江苏)人。考中进士甲科。历任知南康军、楚州知州、提点夔州路刑狱。沪地 的戎人多次侵犯渝州边界,提点刑狱使的治所在万州,与渝州相距遥远,每次边境有警报,往往过了一整 天才能传到。程师孟奏请把治所移到渝州。夔州没有常平仓储粮,师孟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赈济 灾民的仓粮不够,师孟立即违制开放其他储粮,而不事先上报。主管的官吏很害怕,告诉他不可如此,师 孟说:“假如一定要等到上报后才能开放,饥民们早死光了!”终于将这些储粮分发下去。移任河东路。 43 山西地区土山很多,旁边联接山谷中的河流,春、夏之际,天下大雨,水流象黄河一样混浊,俗称“天河”, 可以用来灌溉。程师孟说服当地人民出钱开渠筑堤,用河水中的淤泥改造出一万八千顷良田,并把这些事 情聚集起来写了一本《水利图经》,向州县颁发。任度支判官,洪州知州,聚积石块修筑江堤,疏通章沟, 揭开北闸,用来控制水位的升降,此后没再发生水灾。担任判三司磨勘司,负责迎接和陪同契丹使节,契 丹使节肖惟辅说:“白沟地区应由两国共管,现在宋朝在那里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 里捕鱼有罪,哪有这样的道理?”师孟说:“两国都应当信守誓约,琢郡有档案可供审查,您置双方誓书 于不顾,空口乱说,难道是想滋生事端吗?”肖惟辅惭愧道歉。出任江西转运使。袁州出现盗贼,州中官 吏充当内应,所以很长时间抓不到盗贼,程师孟把几名奸吏绑起来送进监狱,盗贼立即被擒。加直昭文馆 的头衔,任福州知州,修筑内城,兴建学校,政迹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移任广州,州城被依智高的贼寇 毁坏,一旦有警报,老百姓们恐怖逃窜,风水先生接踵而至,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无法筑城。程师孟 在广州六年,建造了西城。等到交趾攻陷邕管,听说广州守备十分坚固,不敢再向东。当时程师孟已经被 召回,朝廷念他以前的功劳,任命他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主持都水监事务。受命前去祝贺契丹皇帝的 生日,到了涿州,契丹设宴,迎接的人居正南方向豚州官向西,宋朝使节面向东。程师孟说:“这是藐视 我们宋朝。”不肯就列,从中午争到傍晚,随从的人惊恐失色,师孟说话的口气更加严厉,喝斥契丹迎接 的人更改方向,于是改为跟迎接者东西相向。第二天,琢州人在城郊为他饯行,程师孟骑马疾驰而过,不 予理睬,滁州人移告到雄州,师孟因此罢守本官。又起任越州、青州的知州,于是退休,以光禄大夫的头 衔去世,终年七十八岁。程师孟多次主管情况复杂的重镇,治理政务简明严肃,处理不够死罪的犯人都不 通过属下狱吏。揭露阴谋有如神明,抓到惯于隐藏的首恶必定痛加惩治,直到剿灭干净方才罢休,所辖地 区肃然听命。洪、福、广、越四州都为他立了祠堂。 五、【山西省运城康杰中学 2018 届高考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 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 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 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 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 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 “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 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 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 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 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44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 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 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B.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 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C.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 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D.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 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中国”原指西周时期的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来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C.“上疏”是在朝官员用来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该文书的特点是分条说明。 D.“视事”指官员到任之后,微服视察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仁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 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 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 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D.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 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2)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答案】10.B11.D12.C 13.(1)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阐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2) 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整顿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 【解析】 10.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这句话的意思是 45 “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高兴地采纳,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温纯说:“好处 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请求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 然 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 “帝并欣然纳之”,“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故排除其他几项。 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 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 项“视事”指就职治 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 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亦不报”。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 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累累”,很多;“极论”,极力阐述; “其”,代词,这件事;“释”,释放;“报”,回复。第二句得分点:“主”,主持,“澄汰”,整顿 清理;“肃”,整顿;“振”,振兴。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 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 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温纯,字景文,是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攻陷广东广海 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总兵刘焘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蒙蔽。当时朝廷正征调刘焘督察 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黔国公沐朝弼犯有罪行,皇帝下令准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温纯进言事情没 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宦官陈洪请求加封他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同意。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 温纯上疏解救他们。俺答请求设立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 不利。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托病回家。 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 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 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高兴地采纳,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温纯说:“好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 请求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也没有得到批复。 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好,于是首先提 出各位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都御史臣温纯。”皇帝因 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广东李凤等人 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有数十人,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有数 百人。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万千上万如狼似虎的矿税 使呢!” 46 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察使时贪污,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温纯。温纯非 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沈一贯等人上疏辩解。皇帝为此 批下于永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没有批复。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 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 不出门上班九个月。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端庄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去世, 赠官少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 六、【天津一中、益中 2018 届高三四月考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毅论 苏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 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 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 然终以亡其身、 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 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 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 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 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 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 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 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 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 王不肖,用反间, 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 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 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 倍之众,数岁而不能 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 苦湣 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 志,则田单 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 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求亡之不暇. 暇:空闲的时间 B.援.桴进兵 援:拿起 C.治.其政令 治:治理 D.不王则审.所处 审:明白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7 B.而求哀请命于.勾践/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C.以..骑劫代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乐毅失败原因的一项是 ①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 ②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③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④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 ⑤ 齐人苦湣王之暴 ⑥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 A.①②④B.③⑤⑥C.④⑤⑥D.②④⑥ 1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B.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C.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D.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如果去做商汤、周武一样的事,图谋成就王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 B.吴王最终被勾践杀死,项羽被汉高祖追杀,作者用这些事例阐述了不能用狭小的仁义去破坏掉建国 立业的大计。 C.作者认为,乐毅在和齐国的常年征战中如果能及时停止战争,让齐国的百姓休养生息,那么对生活 满足的齐国人也就没有人有斗志去和乐毅打仗了。 D.文章叙议结合,内容材料丰富,分析了王道和霸术的分别,阐述了王道不是霸者夺取天下的好方法。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2)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答案】8.A9.A10.D11.C12.A 13.(1)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2) 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 结果。 (3)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解析】 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 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题中 A 项,暇:有空闲的时间。 9.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 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 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 48 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 A 项,其,代词,自己;B 项,介词,向/介词,在……方面;C 项,动词,用/介 词,因为;D 项,助词,主谓之间/动词,到。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 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 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 格分析类似。题中乐毅失败原因为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滥施仁义,未能急攻, 错失良 机;相持不决之时,未能休兵安民,消灭齐人斗志;不能审时度势,灵活决策。由此得到答案。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 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者”“岂”分别在句首和句尾, 中间断开;“以燕齐之众”是“压其城”的状语,不要断开;“其”句首语气副词,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 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 析。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 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 业”错误,原文“虽欲霸,可得乎?”。 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 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施:推行;足以:足以来;充:满足;盖:大概;以:用;服:使 动用法,使……顺服;故:所以;不忍:不能够狠心;至:导致。 参考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 不可以成就王 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 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 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 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 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 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 什么呢?因 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 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 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 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 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 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 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 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 苏城,并 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 是张 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 认为小小的仁义,不 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49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 足以使他灭亡了。 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 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 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 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 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 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 吞并齐国,但是这却 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 打(莒、 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 利 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 穰苴在世也不能不 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 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 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 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 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 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 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 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 两个小 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 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 哎呀!想称 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七、【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 4 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文后各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 所部降,成功谏不听。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 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 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 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 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 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 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是岁圣祖 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 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 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0 A.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 终不应。 B.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 功终不应。 C.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 功终不应。 D.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 终不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贝勒,全称“多罗贝勒”。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清建国后,成为宗 室封爵名。 B.左都御吏,属于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 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C.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D.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也可表方位,指北方。如杜甫《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 12.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对他劝 降,最终都没有投降。 B.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 兰人退守到王城。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C.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采取了制定法律、设立职 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D.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抗命。加之身患疾病, 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2) 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答案】10.C11.D12.B 13.(1)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2)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 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解析】 51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 不应”,这句话的含义是“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 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 他。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 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济度”“泉州”“成功”“之”“上”“芝龙” 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次”,动词,意思是“驻扎”,“泉州”是地名,即“驻扎在泉州”, 句意完整,故应在“泉州”后断开,排除 AB 两项;“不纳”的主语是“郑成功”,而“易为书”的主语是 “济度”,故两句应断开,且“依违答之”的主语是“成功”,即“郑成功”,“书”如放在“成功”前, 句意讲不通,故排除 D 项,选 C 项。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 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B 项,“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最后说“是岁圣祖即位, 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由此可知,杀 他亲人的不是顺治皇帝。“圣祖即位”,“圣祖”是康熙。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 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 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 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 考生可以借助“鹿耳门”“荷兰”“王城”等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倒数第二段,从文中来看,是“圣祖” 杀了其亲人,而“圣祖”是指康熙。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 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十八年”是指“顺治十八年”;“且”,并且;“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蹙”,困窘;“乃”,于是;“规取”,规划夺取。第二句中,“会”,恰逢;“讹言”,传言;“诸 将留厦门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留厦门诸将”;“值”,刚好,恰逢;“还”,回来,返回;“执”, 捉拿;“拥锦”,拥立郑锦。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因剿灭海盗刘香、李魁奇、攻打荷兰军有 52 功,多次升职直至总兵。 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出了驻守仙霞关的军队,没有防备清军(因 而失利),博洛的军队驻扎在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清朝。郑成功规劝他不要 投降,他也不听。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郑成 功假装答应;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返回浙江。不久,皇帝命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 ,率军征 讨郑成功。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顺治诛杀郑芝龙,佟国器也 揭发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 顺治因此削去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监狱。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 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 他。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 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 康熙元年,郑成功轻信周全斌的谗言,派兵突袭陈豹;于是陈豹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入广州投降清 政府。郑成功厌恶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 生了个儿子,就派遣儿子郑泰去杀郑锦和他的乳母。恰逢有传言 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 郑锦,沿用郑芝龙当年平国公的封号,起兵抗拒郑成功。此时,郑成功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 痛心得咬指头。五月初一,郑成功还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 位将领的朝拜,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 岁。 八、【2018 届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佀钟,字大器,郓城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御史,巡盐两淮,按浙江还,掌诸道章奏。汪直讽钟劾马 文升,钟不可,被谮杖阙下。以都御史王越荐,擢大理寺丞,再迁右少卿。寇入大同,廷议谴大臣巡视保 定诸府,乃以命钟。居数月,即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河间濒海民地为势家所据,钟夺还之。召为刑部 右侍郎..。丁内艰,僦运艘载母柩南还。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逮下吏。弘治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 松诸府,尽心荒政。十一年迁右都御史。居二年,进户部..尚书。十五年,上天下会计之数,言:“常入之 53 赋,以蠲免渐减,常出之费,以请乞渐增,入不足当出。正统以前军国费省,小民输正赋而已。自景泰至 今,用度日广,额外科率。民已重困,无可复增。往时四方丰登,边境无调发,州县无流移。今大仓无储, 内府殚绌,而冗食冗费日加于前。愿陛下惕然省忧,力加损节。且敕廷臣共求所以足用之术。”帝乃下廷 臣议。议上十二事,其罢传奉冗官,汰内府滥收军匠,清腾骧四卫勇士,停寺观斋醮,省内侍、画工、番 僧供应,禁王府及织滥乞盐引..,令有司征庄田租,皆权幸所不便者。疏留数月不下,钟乃复言之。他皆报 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不行。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 余盐如其数帝许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东厂侦事者发钟子瑞受金事, 钟屡疏乞休,命驰驿归。正德时,刘瑾摭钟在部时事,至罚米者三。又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佀钟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 /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B.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 /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C.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 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D.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 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 者的称呼。 B.侍郎:中国古代官名。古代六部的副长官称侍郎,地位次于尚书,相当于副部长,各部有左、右两 个侍郎。 C.户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兵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 部尚书。 D.盐引:官府发给商人运销食盐的凭证。商人缴纳盐价、盐税领取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经验税后 可凭证运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佀钟刚正不阿。大太监汪直暗示佀钟弹劾马文升,佀钟不愿陷害功臣,严词拒绝,为此佀钟被诬陷 诋毁,遭受杖刑。 B.佀钟公正为民。佀钟任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地时,河间临海百姓的土地被权势之家所占据,佀钟 夺回井归还百姓。 C.侣钟忧国进言。佀钟针对财政收支问题上疏朝廷,奏疏几个月未发还,佀钟再次催促,终因事关权 幸者都没能施行。 54 D.佀钟经历坎坷。佀钟数十载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直到年老回乡,仍被刘瑾搜集在户部时的疏漏, 三次被罚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内艰,僦运艘载母柩南还。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逮下吏。 (2)愿陛下惕然省忧,力加损节。且敕廷臣共求所以足用之术。 【答案】10.A11.C12.C 13.(1)(侣钟)遭逢母亲丧事,他租贷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理漕运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 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 (2)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裁节,并命朝廷诸臣共同探讨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的不 同点断之处。比对各选项,关键在“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和“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的断句, 可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判断,“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意思是“另外按这个数字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 盐”,可知“如其数”与前文不能断开。“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意思是“奸人横行江湖,官府对 此无可奈何”,可知应在“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处断开。以此排除 BCD 三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C 项“户部:古代官署 名,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兵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表述错误, “兵籍”属兵部掌管。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终因事关权 幸者都没能施行”错,原文“他皆报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不行”,意思是其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 贵佞幸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不是“都没能施行。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第一句关键词:“丁内艰”,遭逢母亲丧事;“僦”,租贷; “奏之”,报告这件事;“下吏”,下交司法机关。第二句关键词:“省”,思考;“损节”,减损裁节; “敕”,命令;“所以”,用来……的办法。 参考译文: 侣钟,字大器,是城人。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投予御史职务,巡视两淮盐务。在任浙江巡按后回京, 负责处理各道的奏章文书。宦官汪直暗示侣钟弹劫大臣马文升,侣钟不同意,被诬陷在宫阙下遭受杖刑。 后来因都御史王越的推荐,佀钟升为大理寺丞,再次晋升为右少卿。敌寇入侵大同,朝廷讨论派遣大臣巡 视保定等府,于是命侣钟(负责此项工作)。过了几个月,佀钟升任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这一地区。河间府 临海的百姓土地被权势之家侵占,佀钟夺回归还百姓。朝廷召佀钟回刑部任右侍郎。遭逢母亲丧事,他租 货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理漕运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弘 治三年,佀钟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苏州,松江等府,致力于救荒赈民。弘治十一年,晋升为右都御史, 过了两年,晋升为户部尚书。弘治十五年,佀钟向皇帝报告天下收支的结算情况,说:“日常收入的赋税, 55 因减免而逐渐减少;日常支出的费用,因请开恩赏賜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收入不足以应什支出。正统以前 军政费用节省,百姓只是交纳国家法定的赋税而已。自景奉至今,支出费用日益增加,正额之外不断加征。 百姓已经很穷困了,不能再增加税赋。过去四方丰收,边境不调拨粮饷,州县没有流民,现今国家仓库已 无储备,皇室的储藏也已穷竭,而各种开支每天都在增加,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 裁节,井命朝廷诸臣共同探讨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皇帝于是将他的奏章发给朝臣讨论,讨论上奏十二 条应对办法,其中罢免不经吏部铨选直接由内宫任命的冗官,裁汏宫廷滥收的军匠,清理歸骧四卫的冒名 勇士,停止寺观设坛求神,减省内侍、画工、番僧的供应费用,禁止王府和织造滥求盐引,命令有关部门 征收庄田租赋,这些都是对权奸幸臣所不利的。奏疏留在宫中几个月都未发还,佀钟于是又上疏奏请。其 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费佞幸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有奸商投靠外戚张鹤龄,请求将长芦旧引票 十七万免予追收盐税,每张引票纳银两五分,另外按这个数字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盐,听任贩卖,皇帝同 意。佀钟等人极力反对,皇帝都不听从。从此盐法坏乱,奸人橫行江湖,官府对此无可奈何。 东厂侦探揭发佀钟的儿子佀瑞接受贿赂之事,佀钟屡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命他乘驿车回乡。正德时, 刘瑾搜集佀钟在户部任职时的“差错”,以致三次获罪罚米。又过了几年去世。 九、【北京市通州区 2018 届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①;得地 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 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 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 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 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②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③,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 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 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 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 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 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 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 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 【注】①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②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③鸱(chī) 夷:大的皮口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6 A.舜得皋陶而舜授之 授:任用 B.寡人之贼也 贼:盗贼 C.衅以牺猳焉 衅:血祭 D.以适主心 适:投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若得而臣之 因顾而命管子曰 B.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荆王欲以为令尹 C.于是乎使人告鲁曰 功无大乎进贤 D.盛之以鸱夷 子何以不归耕乎 11.下则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齐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 B.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 C.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不熟知学问,不了解美德 D.说以以听,方术信行 1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 ②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人亲善人是根据人的仁德,一般人是根据功业,不才之人则是根据财富。 B.作者认为得到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的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C.恒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诉鲁国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使他免遭各国杀害而已。 D.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所以就规劝他回去过耕田隐居的生活。 14.本文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具体事例做简要分析。 【答案】9.B10.A11.C 12.①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 ②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13.D 14.①举荐贤才。鲍叔牙谦虚让人。(或沈尹茎了解孙叔敖,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人才,愿自已让 出相位,竭力举荐孙叔敖)——为臣者当以举贤为己任。 ②重用贤才。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隆重的迎接礼节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 结果齐国大治。(或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君 王当善用贤才。 57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 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贼”,结合主语“寡人”分析,应 解释为“仇敌、敌人”。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 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而” 都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B 项,“为”,①“替”“给”;②“做”。C 项,“乎”,①语气助词,用在句 中的停顿处;②用作介词,相当于“于”。D 项,“以”,①可解释为介词“用”;②与“何”连用,可理 解为“为什么”。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 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C 项,“知、闻”含有被动的意思,应理解为 “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1)“治”译为治理,“必”译为一定。(2)“本”译为根本,“过”译为过失。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 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 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 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 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 法和含义。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 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 项,结合文本内容“能令人 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 吾将为子游”分析可知,“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错。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 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 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 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文本第二节主要论述重 用人才;结合第三节内容“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内容分析,举荐人才。 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不肖的人同人亲善 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千里 58 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就用他治好了天下,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 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所得土地哪里有里数的限制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用鲍叔牙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 吾在鲁国,我不如他。”桓公说:“管夷吾是杀害我的凶手,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鲍叔说:“夷 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用他为臣,他也会为您射别人。”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 相。鲍叔坚辞,最后,桓公终于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 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 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拔除不祥,杀 了公猪举行血祭。恢复了他的自由,跟他一起回到国都。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扫除宗庙,设置筵几,把管仲 进荐给祖先,说:“我自从听了夷吾的谈论,目光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准备用他为相,不敢擅自 决定,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 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桓公可算得上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 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出游了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沈尹茎对 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持方策必定能够实行,能使君主上至于称王天下,下至于称霸诸侯, 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何 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奔走。”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用他为令尹。沈尹茎辞让 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上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 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力量啊!功劳没有比举荐 贤人再大的了。 十、【山东青岛黄岛区 2018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 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 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 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 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 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 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 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 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 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 59 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 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 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 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 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 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 以尚书为正长官。 C.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划。 D.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从汉朝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检举官吏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女儿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 (2)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答案】10.B11.A12.B 13.(1)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用平定盗贼的期限要求他。 (2)高桢借故(趁机)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 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命令他接受。(或者:安慰并且派遣他赴任) 【解析】 60 ..................... 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 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 项,举人参加殿试错 误,应参加会试;贡士参加殿试。 1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 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 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 项, 憎恨原因错,强加因果。所以选 B 项。 13.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 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 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患”:“担忧”;“以……为”:“让……作为”;“之”: “到,赴”;“责”:“要求”。第二句关键点:“因”:“趁机”;“为……所”:“被”;“尚…… 61 耶”:“怎么……呢”;“遣”:“派遣”。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 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 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 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他的第五代祖父高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师。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 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此时,高 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他。 打败高永昌后,任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天会六年,高桢升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封太 子太傅。他在位八年,治政法律清明严肃,官吏敬服而百姓安定。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太子太师,提 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年,高桢为同签会宁牧。等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 留守。魏王完颜道济出兵守卫中京,任高桢做同判,不久改任行台平章政,任西京留守,封为任国公。这 时,奚、霫地军队百姓都向南迁移,谋克别术趁机聚集众人为盗。皇帝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 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限定他平定盗贼的期限。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海陵王到达 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 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因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高桢升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为莒王。 高桢被策授为司空,进封代王,仍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 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回报,一定区别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 职坏的官员。掌权的人很憎恨他,就推荐张忠辅、马讽做中丞。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叫他俩找 事中伤高桢。正隆年间高桢以例封为冀国公。高桢借故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 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命令他接受。等到高桢因病免官,他还用手 指在空中比划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高桢六十九岁时死去。海陵 王很惋惜,派使臣前去祭奠,加倍赠送丧葬财物。 高桢性情威严,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很炎热,也未曾解带脱衣。他和妻子儿子面对面坐一天,也 不谈笑一句,他就是这样缄默无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