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8:第11课 师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8:第11课 师说

师说 ‎【预习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4.小学而大遗 ‎ ‎5.士大夫之族 ‎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8.作《师说》以贻之 ‎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今义: ‎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 ‎ ‎4.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 ‎5.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 ‎6.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 ‎ ‎(3)而耻学于师 ‎ ‎(4)孔子师郯子 ‎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6)小学而大遗 ‎ ‎(7)吾未见其明也 ‎ ‎(8)惑而不从师 ‎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吾从而师之。 ‎ ‎④吾师道也。 ‎ ‎⑤齐师伐我。 ‎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惑而不从师 ‎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 ‎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 ‎⑤行弗乱其所为 ‎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⑧废先王之道。 ‎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8.从 ‎ ‎①惑而不从师 ‎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吾从而师之 吾从而师之 ‎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④惑而不从师 ‎ ‎⑤小学而大遗 ‎ ‎⑥则群聚而笑之 ‎ ‎⑦择师而教之 ‎ ‎⑧如是而已 ‎ ‎2.之 ‎①青,取之于蓝。 ‎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⑦作师说以贻之。 ‎ ‎⑧彼童子之师。 ‎ ‎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3.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善假于物也。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④而耻学于师。 ‎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⑥其皆出于此乎? ‎ ‎⑦不拘于时,学于余。 ‎ ‎4.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④其皆出于此乎? ‎ ‎⑤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 ‎ ‎5.其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④其皆出于此乎。 ‎ ‎⑤其可怪也欤。 ‎ ‎6.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7. 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④其可怪也欤 ‎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4.吾从而师之。 ‎ ‎5.师不必贤于弟子。 ‎ ‎6.学于余。 ‎ ‎7.耻学于师。 ‎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10.不拘于时。 ‎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练习案】‎ 一、基础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小学而大遗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 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 ‎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 ‎10.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参考答案】‎ ‎【预习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指不从师学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自己)‎ ‎4.小学而大遗(丢弃)‎ ‎5.士大夫之族(类)‎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8.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学习)‎ ‎⑤齐师伐我。(军队)‎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②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⑤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⑧废先王之道。(治国策略)‎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 ‎8.从 ‎ ‎①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六、解释一词多义(虚词)‎ ‎1.而 ‎①吾从而师之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并且,同时)‎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顺承,不译)‎ ‎④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却)‎ ‎⑤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但是)‎ ‎⑥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不译)‎ ‎⑦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顺承,不译)‎ ‎⑧如是而已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而已,罢了)‎ ‎2.之 ‎①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⑧彼童子之师。(的)‎ ‎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3.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②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④而耻学于师。(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⑥其皆出于此乎?(从)‎ ‎⑦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4.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⑤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⑥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5.其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7. 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 ‎4.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被动句)‎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 地方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译文: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转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练习案】‎ 一、基础题 ‎1.A.(无:无论) ‎ ‎2.D.(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从而: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小学: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 ‎3.B.(B句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A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C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 ‎4.C.(B项中的“也”都是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A,介词,跟/介词,对于;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 ‎5.C.(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二、课内阅读。‎ ‎6.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 ‎7.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代词,那些)‎ ‎8.C.(师道:从师的风尚;则: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所以:……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惑: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 ‎9.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0.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