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西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暨元旦竞赛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西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暨元旦竞赛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 学年度元旦竞赛高三语文试题 平邑一中西校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追求,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 重要基石去重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对美的发现、体认和表达。中华 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 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 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 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与之对应,《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区别开来,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 从美的角度看是完满的东西,从善的角度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虽能给人以感官愉快,但美 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 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尽善尽美”从此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精神追求。 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 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 (摘编自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 材料二: 中华美育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层次多样的概念,具有自身的特质,包含下列四种境界。 第一,以美兴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从自然境界的“顺 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第二,以美化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 的形象体验,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自由境界。第三,以美 立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意蕴的领悟,从一般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 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成就真正的完整人。第四,以美和天。这是让个体从审 美与艺术的感发中最终达到与天和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是要求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相互和 谐。上面的四种美育境界诚然可以有由低向高之层级差异,也还有程度、品质等分别,但在 实际的美育活动中,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共同服 务于完整人格的生成。 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首先,中华美 育精神要求实现中华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共存和相互共享,从而它本身就是多民族团 结共生的精神象征;其次,它注重审美与艺术对个体的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体现“诗教” 或“风教”在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中的特殊作用;再次,它突出审美与艺术在个体的成 人过程中的关键的滋润作用,表明不是能力展示而是人格涵养才是美育过程的核心;最后, 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 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而这是与中华文化对“和”“中和”“同和”的尊崇传统 相一致的,也是与塑造美好心灵的目标相一致的。今天重温中华美育精神传统,有助于澄清 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让美育回归于正确的轨道。 (摘编自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材料三: 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等为人熟知的表述 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这体 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 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进入现代以后,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依照朱光潜的“诗 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 “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但是现 代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 现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 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 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 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 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 “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 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 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对美的认知,也重视美育中生命哲学内涵的丰富和提升,通过美育 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 B.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有层级、程度和品质等的差别,但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 是独立存在的,都是重要的。 C.自从朱光潜说过“诗教就是美育”这句话,诗教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施行方式应做出相应改变。 D.材料一中“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的落实与材料二中“共在或共生式人格”的 涵养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2.根据文中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是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中华美育的特征,“美”指给人以感官 愉快的形式方面,“善”强调的是内涵方面。 B.要消除当前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现象,就有厘清并重视中华美育的精 神、特殊作用、核心问题和最高境界的必要。 C.在现代美育中,传统诗教需要调整、转换以增强适应性,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 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 D.对“完人”的期许和取向不同,这决定了现代诗教培养“完人”不能局限于传统诗教 所倡导的“仁”范围,而应当内涵更丰厚。 3.对于材料二的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会产生“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 不曾为人出力”的感慨,这是“以美兴人”的表现。 B.看话剧《焦裕禄》,人们被高尚的情怀、忘我的精神打动,心中升起“我将无我,不 负人民”的崇高感,这是“以美化人”的有力注解。 C.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这是“以美立人”的体现。 D.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是“以美和天”的实践。 4.这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5.中华美育在立德树人任务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重返乡下 降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 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 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 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 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 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 经坐过近 20 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 炭块,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 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 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 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 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 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 走出一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 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 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 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 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 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 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 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 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 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 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 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 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 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 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 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 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 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 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 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 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 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 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 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 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 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 开始。 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 茫和此时的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 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 源动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 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 者的悲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乌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 细腻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 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8.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 分) 9.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 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 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 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 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 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 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 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 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 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 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 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 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 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 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 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 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功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 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 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B.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C.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 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 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 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 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14.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筠:竹皮。 ③谅:料想,实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 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16.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 , ”两句,描绘出了 由泰山俯瞰所见的夕阳美景图。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一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 琵琶时的婉转流畅;用“ ”一句,写出了琵琶女在京城演出时,观众打拍应和 的热闹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 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 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已的权威不 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 样,( ① ),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 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一个 孩子都是天使,( ② ),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 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已的教育方式的父母 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慣。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面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9.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4 分) 20.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 处并作修改。(4 分) (1)校团委会决定 5 月 10 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 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 50 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 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3)有位同学于 5 月 7 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 48 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 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4)热烈欢迎各位文友踊跃投稿。对大家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 发表。(征文启事) (1)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2020 年 7 月 24 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 3D 虚 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云书馆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 24 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 33 个语种的图书约 16 万种。 “云书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构建 3D 虚拟展厅,最大限度还原线下展馆真实 场景,是国内首座以海量图书为主体的“云书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彖迈;九岁时,撰写《指 瑕》十卷,指出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 写《檄英王斗鸡丈》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任“身为博士,不行劝诚,反作檄文,夸大事 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干古绝唱《滕王阁序》, 王勃在探望父亲的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 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想要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 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 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以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 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 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重要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A 项,原文说“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并不意味着 “通过美有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B 项,原文说“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 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但一定四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C 项, 朱光潜发现、提出诗教从属于美育的理论,“诗教从属于美有”是早己存在的,并不是说朱 光潜说了这句话之后的才有的事;D 项,材料二中说“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 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 不“战胜他人和宇宙”“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之意,所以是正 确的。 2.C【解析】C 项因果推理错误。 3.D【解析】A 项,“以美兴人”指的是人从自然境界的“顺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 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能让人兴腾,产生助人的向上的力量。所 以是正确的解读。B 项,“以美化人”是让人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 无功利的想象力的自由境界,看话剧《焦裕禄》,产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感, 正是一种无功利的自由境界。所以是正确的解读。C 项,“以美立人”是让人从一般道德境 界的来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就是超 越了一般道德境界,进入了超道德境界,并以此境界审视世界与自我的关系。所以解读正确。 D 项,是错误解读。这四种境界,都有一个前提,即美育的前提,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 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体验,而“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拉圾分类回 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不是审美,也不是美育的内容,解读错误, 是题目的正确选项。 4.材料一交代了中华美育的基本情况,主要阐明了什么是中华美育;材料二论述了中华 美育精神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论证了中华美育的价值;材料三阐述了诗教的作用,指出了中 华美育的途径之一。(或者:全文围绕中华美育,三则材料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什么,为 什么要实践中华美育和怎样实行中华美育) (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得 4 分) 5.①中华美育重视“尽善尽美”,强调真、善、美相统一,以美育支持人格的完善。② 中华美育重视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注重人格涵养,在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 方面,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③作为中华美育途径之的诗教,有规训、引导和感召作用,能 够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有拯救的力量,能弥合人心,能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 置。(每点 2 分) 6.B【解析】B 项,“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已经是 作者之前计划好的,所以没有迷茫和无助。故选 B。 7.A【解析】A 项,“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 情感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 到创作的喜悦。故选 A。 8.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 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 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 情感线索,“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 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 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被文 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 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 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可知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 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 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 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 时间线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 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 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 从初春写到冬季;“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 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可知然 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9.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 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 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 “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 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 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 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 天下”,可知作者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可知借白 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 一篇文章有了历史因素,读起来就会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 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我愈加固执一 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 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阙”是名词,意思是“过失”,做“有”的宾语,且“咎”是做下一句的主语,所以 在“阙”和“咎”之间应该断开,排除 AB 两项; “知”的宾语是“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后面可以断开,且“多暗”说的是“恤 事”,所以“多暗”和“恤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D。 11.B【解析】B 项,“旄钺指君主”错误,“旄钺”指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不指君 主。故选 B。 12.A【解析】A 项,“刘备……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错误,文中说的是“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由此可知,封诸葛 亮为武乡侯的是刘禅,不是刘备。故选 A。 13.(1)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1)中,“于”,在;“病笃”,病重;“召亮于成都”,状语后置句, “于成都”,从成都;“属以后事”,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以后事属之”,把身后事 情嘱托给他,“属”,嘱托,托付。(2)中,“虽”,虽然;“峻”,严厉;“以”,因 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并 列。 14.(1)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 周到。(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考生要抓住“自身的战败原因”“哪些”这些提示性信息,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街亭之战的 内容,分析战败的原因,筛选出蜀国自身这方的原因,最后分点概括。 首先找到街亭之战,如文中说“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这就找到了 设题的区域。接着寻找原因,如“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意思是“马谡违 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由此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 举动失当,这是原因之一,而马谡是诸葛亮任命的,且诸葛亮上疏中也提到“至有街亭违命 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见街亭之战的失败也与诸葛亮识人 不明有关;同时文章最后对诸葛亮做出评价,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同时也分析了他“北定 中原”没有成功的原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然 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可 见还与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有关。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 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 “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 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 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 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 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 打眉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 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 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 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 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 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 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 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 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 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 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 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 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 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 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 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 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 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 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情认罪的人, 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 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 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观察他的行为,从不与虚伪的人 为伍;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 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 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 吧! 15.(3 分)C【解析】“为了突出桥的形象”错,目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16.(6 分)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或: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 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2 分)苦竹只能为人们栖息 提供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2 分)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 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2 分) 17.(1)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间关莺语花底滑 钿头银篦击节碎 18.B【解析】B 项与“行动上的巨人”都表示强调突出。A 项表示引用。C 项表示特殊 含意。D 项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19.示例:如果说父母是创作者,那么孩子就是作品。作品的质量不好。要去反思的应该 是创作者。(格式 2 分,内容 2 分) 20.参考示例:①你就要做到什么样 ②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每处 2 分) 21.(1)“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2)“全部”改为“全都”;(3)“48 元” 改为“若干”;(8)“拙作”改为“大作”。 【解析】(1)“莅临”,来到,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 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欢迎各位同学”,将“莅临现场”改为“踊 跃报名”。(2)“广播稿”,少用方言、土语,尽量不用群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少 用书面词汇、文言词汇和单音词。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文言词改用白 话,音同字不同的词要改换。“全部”与“全不”音同,容易引起听众误解,将“全部”改 为“全都”。(3)在具体书写时也可以省略不写“何人”拾得失物。对于失物的描述只需 要写概况,不必细说。将“48 元”改为“若干”。(4)“拙作”是谦虚地称自己的作品, 不可以称呼别人的作品,改为“大作”。 22. (5 分)2020 年 7 月 24 日,国内首座 3D 虚拟“云书馆”上线,吸引 24 个国家和地 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参与,共展出 33 个语种约 16 万种图书。(或 2020 年 7 月 24 日,国内首 座 3D 虚拟“云书馆”上线,吸引 24 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参与,最大限度还原线下 展馆真实场景。)(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1. 材料怎样去阅读? 总说材料。材料共三段,第一二段王勃的生平、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可以为一层,第三 段同学们的讨论可以作为一层。第一层是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第二层是现实课堂的讨论情 况。引出的中心话题关键词是“致远”,关键句是“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细说材料。材料先写王勃生平,可以读出两个信息:(1)王勃是有才的, 6 岁能诗, 9 岁撰写十卷《指瑕》,居然能指出师古所注《汉书》错误,16 岁科试及第(同学们你们这 个年龄才上高一呢),22 岁一挥而就,写下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简直是“太有才了!” (2)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一是写《檄英王斗鸡文》被免官,一是私杀官奴, 再次被贬。 材料次写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两句话:“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士之致远, 先器识,后文艺”。一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一是指出解决办法,算得上是人生箴言,具 有哲理,对每一位读书人都有教育警醒意义。 读完材料,王勃的才能自不必说,唐人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 艺”,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生何以致远?话题不言自明。 2.材料与立意的关系在哪里?这次作文不少学生写偏题,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材料与 主题的内在联系。很多学生只看到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 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于是写成“才高致远”,“行稳致 远”,“才高+行稳致远”,“风雨(磨难)致远”。同学们的发言就是正确的吗?且看 2019 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 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 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 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 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 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题目中的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行为,就是不正确的。 这里列举 2019 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目,旨在告诉同学们,审题时,题目中列举的现象,需 要我们自己用大脑去思考,不一定全部正确。列举现象是一种作文命题形式,也是为引出作 文任务的拟题需要。别简单地错把现象当观点。 就本次作文而言,材料与立意的关系体现在:材料告诉我们,王勃不能致远,是因为他 “浮躁浅露”的性格缺陷,其欲致远,“先器识,后文艺”。为了让同学们读懂“先器识, 后文艺”,命题人用情颇深,给出了详细解释:意为想要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 识,其次方是才技艺。那么人生何以致远?课堂讨论上,你的观点是什么?答案不就从材料 中出来了吗!人生想要致远,不能浮躁浅露,要远离低级趣味,稳重务实,要有远大志向, 要有器量见识,也就是格局要大、心胸要广、志向要高,这样才可行稳致远。注意谈“致远” 话题“先器识,后文艺”的辩证关系,人的真才实学还是要带上一笔的。 这次作文不少学生写偏题,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材料与主题的内在联系。很多学生脱 离材料内容,只看到“致远”两个字,然后自己在哪里构思何以致远呢?于是五花八门的立 意来了,如“赤诚致远”“慎勇致远”“埋头致远”“求真致远”“勤学致远”“坚持致远” “创新致远”“苦难致远”“挫折致远”“沉淀致远” “心静致远”…… 题目的要求说得很清楚:“结合材料,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立意要结合材料, 怎么能不看材料自己想当然地去立意呢? 3.话题的内核在哪里?这次作文扣两个核心词,一是致远,一是如何致远。“致远”很 好理解,就是让人生走得更远、更长久,达到更高的高度,可以理解为远大志向和高远的人 生目标。如何致远?这才是重点。从裴行俭所提出的“器量见识”来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 思考方向。先理解“器量”,其本义指器皿的容量,容量越大,器物价值越大,“大器”所 谓也。“器”因此也引申为才华,人才,如 “庙堂之器”,意思就是有治理国事的才能。 “器”也可指人的度量,胸怀,如:器识(器度和见识);器小(器局狭隘);器行(器量 品行);器怀(胸怀;度量)。“器量”主要指宽容人的限度,以及面对物质威力压迫自己 精神的承受能力。器量非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再说“见识”, 作 名词,指广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也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见识产生 于人的才智,也产生于他的天性与心地。 结合王勃的生平,我们可以理解裴行俭所言的“器识”是指一个人的度量宽、胸怀广, 见识长,有远见卓识,不目光短浅,不浮躁浅薄,不庸俗低级。文章如若如此立意,堪称最 佳立意。 致远的渠道是多样的,才高致远、行稳致远、磨难致远、宁静致远……都没有错。但是 本次作文写致远话题,不是随便选一种立意便可行文,一定要找到最佳切入点。这就要看作 文材料所起的引导作用。为什么出题人花那么多笔墨写王勃的生平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我们 论致远,一定要结合王勃来谈。脱离王勃生平和别人的评价谈致远,那么还要作文材料干什 么呢?如果没有材料中的第一、二两段内容,同学们可以放开来谈,随便那一种立意只要言 之成理即可。但是,材料作文一定要扣材料,也就是题目要求首先指出的“结合材料”。 4.如何快速度构思?立意确定后,就该想一想文章怎样布局谋篇了。一是要扣情境化写 作要求,课堂讨论上发言稿文体特征要突出,如开头要有称呼,以“应景”,这是最基本的 要求;文章语言风格要趋平口语表达,用词不可太生僻;正文要有听众意识,面对的是老师 和同学,记住你是对谁讲的。注意结尾不用标注时间和发言人,加上“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大家”即可。二是要注意对题目材料的引用,提出话题和分析话题,都要对王勃不能致远的 原因进行分析评价,全文不谈王勃,或只是在开头一句带过,都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所谈的 话题“致远”的由头就是王勃,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材料话题就是由王勃而起。三是致远的必 要素解读,如何才能致远,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一定要把这一观点阐述清楚明白。四是话 题的当下意义,这一点构思极为重要,是全文的落脚点,以古人为鉴,是为了让今人品悟人 生,成长进步。这堂课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老师让同学们讨论,绝对不只是就王勃论王勃, 从王勃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有益的人生启迪?当代青年,如何才能行稳致远?结合时代和社 会背景,结合发言者身份来谈人生致远话题,当是这次作文构思的应有之义。 【佳作点评】 不骄不躁 行稳致远 【标题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且扣住材料关键词“致远”】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经过老师的详细介绍和同学们的激烈探讨后,相信大家对王勃传奇而又充满 悲剧色彩的人生深有体会。【开头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征,有称呼,有情境,有听众意识。】 也许有人爱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斐然文采,有人笑他“登高作赋,是 所望于群众”的狂妄外露,有人惜他“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困窘之境。而我从他的 经历中得出:不骄不躁,方能行稳致远。【此段文采斐然,巧妙引用所学课文《滕王阁序》 中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既形象而概括地点明了王勃的生平、才华及性格,又由他人对 王勃的看法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何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之美誉;是曾国藩天资平平但踏实苦干,成为清末重臣;是黄旭华“隐姓埋名四十载为国筑 重器”的付出;是屠呦呦和团队实验三千余次而后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积累……【对 概念进行阐释是写作中很多学生欠缺的,缺少阐释,文章容易空。本段通过具体事例形象地 阐释了何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值得借鉴。】悠悠历史长卷,这些踏实的人们是其中 最动人的一抹朱红。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就像花儿,只有经历雨露滋养,吸收天 地精华,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开出最美的花。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美则美矣,终究只有“一 现”。【通过比喻,以正反对比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不骄不躁、沉稳踏实的重要性。】 不骄不躁,沉稳踏实,能培养器量见识,充实自我、提高修养,先“宁静”而后“致远”。 【过渡段,总结指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的作用,并紧扣材料中的“器识”。】 “我不愿在云端跳舞,而更愿意贴地步行。”斯言不谬,而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也一直 践行着这句话。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拒绝了所有的节目邀约和大部分采访,而是潜心 于下一部作品,未因荣誉而浮躁浅露;钟南山院士在因 2003 年非典的贡献而被授予“感动 中国十大人物”后,仍默默回到医疗一线,充实自己,在年初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为人们诠释 了什么是“国士无双”。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别人的褒奖而恃才放旷,狂妄自大,而 是静下心来,以致无穷之远。【既有道理论据,又有关涉当下热点人物的事实论据,论据典 型,叙述得法,有说服力。】 反观我们的“大才子”王勃,年少成名却浮躁浅露,恃才放旷,难免遭人记恨,令人啧 舌。无独有偶,大家一定也记得我们的“小神童”仲永,天资聪颖却被“环谒于邑人”的风 光所囿,没能沉下心来积淀自己,沦得一“泯然众人矣”的下场,成为“反面教材”。究其 原因,不是有旷世之才遭人忌妒,也不是因为未经风雨是温室的花朵;而是他们有诗文句赋 之才,却无“不骄不躁,踏实沉稳”的处世智慧。试想,若王勃为人低调谦逊,不骄不躁, 又会给我们留下多少“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般的千古绝句?【以王勃、仲永 反面举例,论证“浮躁浅露”的危害,正反对照,更有说服力,同时使用假设论证,论证方 法多样。】 同学们,正如裴行俭所言:“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让我们共塑不骄不躁之品 格,以达宁静而致远”之境界!【结尾点题,结构严谨。引用材料中裴行俭之言,提出希望, 符合发言稿的特征。】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文章紧扣材料,发言内容符合课堂讨论情境,文体特征突出。人生何以致远 这,标题“不骄不躁,行稳致远”给出了明确答案,立意精准。作者思路清晰,先由王勃说 起,提出中心观点;再以“何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发问,对观点进行解读;后以过渡 段引出“不骄不躁”的深层解读,培养器识,提高修养,方可致远;并以王勃、仲永反例再 加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文中举例甚多,素材丰富,事例典型,作者的语言表达流畅又富有 文采,素材运用和语言表达二者为全文增色不少。 建议:反例这一段可以移至正文第二段之后,内容适当压缩。结尾处可以结合发言情境, 讲讲当代中学生如何以王勃为鉴,在追求“才高”的过程中,如何力戒浮躁、志存高远,培 养器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