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日喀则市2019年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高三年级汉语文 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间不容发 亲密无间 反间计 字里行间 B. 分崩离析 分外妖娆 分道扬镳 知识分子 C. 失魂落魄 丢三落四 大大落落 落枕 D. 崭露头角 露天野营 揭露真相 凶相毕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jiān、jiàn、jiàn、jiān。 B项,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fēn、fèn、fēn、fèn。 C项,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 luò、là、 luō、lào。 D项,加点字的读音均为:lù。 故选D。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 下列各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贪赃枉法 谈笑风生 忘恩负意 B. 通货膨胀 通情达理 同等学历 C. 图谋不轨 图穷匕见 荼毒生灵 D. 枉费心机 置若罔闻 昙花一现 - 23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A项,“忘恩负意”应为“忘恩负义”。 故选A。 3. 以下词语不完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A. 繁华---萧条 络绎不绝—门可罗雀 B. 简略---详尽 不计其数--屈指可数 C. 生硬---活泼 安然无恙--毫发无损 D. 怯懦---勇敢 了如指掌--一无所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反义词语的辨析能力。 A项,“繁华——萧条”是一组反义词,“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门可罗雀”:罗:张网捕捉。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络绎不绝——门可罗雀”也是一对反义词。不合要求,错误。 B项,“简略——详尽”是一组反义词,“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不计其数——屈指可数”是一组反义词。不合要求,错误。 C项,“生硬——活泼”是一组反义词。 “安然无恙”: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毫发无损”:没有一丝一毫,或者说一丁点损失(损坏)的意思,也就是没有任何损失(损坏)的意思。“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是一对近义词。 D项,“怯懦——勇敢”是一组反义词。“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了如指掌——一无所知”是一组反义词。不合要求,错误。 故选C。 4. 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流血牺牲 须臾之间 全力支持 B. 买卖兴隆 精力充分 发表论文 - 23 - C. 践踏尊严 氛围浓厚 弊端丛生 D. 增强体质 封锁消息 纪律严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短语的搭配问题。做这种题先要弄清楚短语中各词语的意思,根据语法和语感仔细辨别它们的是否能够搭配,选出正确的答案。 B项,“精力充分”搭配不当。应为“精力充沛”。充分:着眼于程度或限度方面,有时指足够,常形容理由、信心等抽象事物;有时指尽量、完全,常形容休息、利用等行动,多作状语。充沛:不仅足够,而且丰富、旺盛。一般形容精力、感情等。此处形容“精力”,“充沛”比较恰当,“充分”不合适。 故选B。 5.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全都是褒义的一项是( ) A. 与那些千篇一律的设计相比,他的作品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B. 世人都喜欢锦上添花,殊不知更为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C. 听到这个消息,她既喜出望外,又深感惴惴不安。 D. 一个习惯于闭目塞听、画地为牢人,是不可能取得创造性成就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感情色彩的辨析能力。 A项,错误。“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属于贬义词。“独具匠心”:匠心:巧妙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属于褒义词。 B项,正确。“锦上添花”: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属于褒义词。“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属于褒义词。 C项,错误。“喜出望外”:是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属于褒义词。“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属于中性词。 D项,错误。“闭目塞听”: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 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属于贬义词。“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属于贬义词。 - 23 - 故选B。 6. 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船沉入了深邃的大海。 我始终读不懂爷爷那深邃的目光。 B. 这条裤子的长短合适吗? 他要是有个长短,我绝对不会放过你。 C. 刘翔是祖国的骄傲,是所有华人的骄傲。 为人不能骄傲,否则会惨败。 D. 康河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春天来了,柳树展开枝条,招摇弄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做这种题首先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做题的时候调动所学,细心判断。然后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每个词语都有其语境义,根据语境区别二者的含义。 A项,深邃:幽深/深沉。 B项,长短:长度/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 C项,骄傲:自豪/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 D项,招摇:均为摇动。 故选D。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地压着房檐 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А.②④①⑤③⑥B.④②①③⑤⑥C.④②③①⑥⑤D.④②③⑥①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一段写景的描述性文字,写景时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又有空间上的层次感,依照时间、空间顺序及句间关系就可判断出答案。从下雨的时间顺序可判断,④紧接开头的“梅雨季节”;由夜雨写到清晨的雨停,可知②紧跟④后;由关联词语“虽……但……”可知,③跟在②后面;从并列关系看,①中的“还”表明①应紧跟③后,故选C。 8.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我们________不能喜欢他,_______要消灭他,_______他这样的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A. 要么 要么 虽然 B. 不但 还 因为 C. 即使 也 因为 D. 假如 那么 虽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本题,“要消灭他”和“不能喜欢他”是递进关系,只能选择“不但……还……”“他这样的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是前文的原因,应填“因为”。 故选B。 9. 在划线处补上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最为合适的选项是( )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前后句的主语以及句子的句式,最后根据这些进行选择。本题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描写性的句子,要求选择的是语段第一句,从后面“坟地”“残碑”“枯水”等景象可知,这里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A项,“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中“五彩”“夕阳”“烘炙”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与语段情境不合; - 23 - D项,“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中“透明”格调清新,也与语段的凄凉沉重不谐,故A、D项要排除; 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糊”就显得不合情理了,故排除C项。 只有B项,“冷” “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 故选B。 10. 下列各项句子缩句后与原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 缩句:人工选择加快了它。 B.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 缩句:天文学的单位。 C. 水在人体内携带着许多溶解或悬浮的宝贵化学物质。 缩句:人体携带化学物质。 D. 你们的追求,千年万载地延续着。 缩句:追求延续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缩句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要明确缩句的方法,缩句要将除主谓宾以外的句子成分去掉。缩句之后不能改变原意和原来的结构。首先弄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标出应留的词语,最后再检查是否正确。 A项,缩句后应为:人工选择加快了进程。 B项,缩句后应为:光年是单位。 C项,缩句后应为:水携带化学物质。 D项,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B. 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C. 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斜下来。 D. 在中学生作文中,感到无话可说,怕写作文,是很普遍的。 【答案】B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A项,搭配不当。“不”和后文的“高低”属于一面对两面。应改为:是否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C项,搭配不当。“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与宾语“倾斜”不能搭配。应该为:墨似的乌云遮蔽了天空,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倒下来。 D项,成分残缺。应将“在中学生作文中”改为“中学生在写作中”。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2. 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日喀则七月好风光,蝴蝶河边巧梳妆。 B.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C.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他。 D. 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在阳光下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唤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格的理解运用能力。 A项,蝴蝶“巧梳妆”,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B项,沉恨“细思”,桃杏,“解嫁东风”,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C项,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格。 D项,老城“安适地睡着”“等春风唤醒”,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故选C。 13.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23 - A.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B.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C.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D.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能力。做这种题需要先明确并且牢记标点符合的用法,平时多练习,考试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 A项,“天下第一关”是特殊称谓,应该使用引号,而不只是“第一关”使用引号。 B项,“号称”后误用冒号。此处没有停顿,不能使用点号。 D项,“山海关”不是独词句,而是全句的主语,不能使用句末点号。应将叹号改为逗号。 故选C。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A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与句意明显不符。C“趋之若骛”比喻许多人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赶过去,多含贬义,用来说明“艺术爱好者”,是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D“万人空巷”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这一成语是用来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把居民吸引、轰动一时的情景。但D句是说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那就谈不上“万人空巷”了。所以选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 下列诗句,描写雪景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 23 - D.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A项,此两句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比喻的手法来写雪景。 B项,出自《爱莲说》,是比喻手法,分别写出牡丹和莲的特征。 C项,出自《清平乐·春晚》,作者以杨花自比,写出不肯依附他人的高洁品格。 D项,出自《贺新郎·夏景》,描写的是石榴花。 故选A。 二、阅读(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舟子索钱,一钱方往。子只出五分,断价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际,回头顾其子大呼曰:“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16. 对上面文章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 B.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 C.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 D.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 17. 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觅:寻找 B. 索:要 C. 方:方向 D. 良:很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 23 - 本题,画线句的意思是:有这么个人性格特别的粗鄙吝啬,有次走在路上遇到了溪水刚刚上涨,因为舍不得出钱雇船渡自己到对岸,于是拼了性命步行过水。“鄙啬”是意思是“粗鄙吝啬”,“道”的意思“走在路上”,二者不能衔接,必须在中间断开,“溪水新涨”为主谓结构,不能断开。“乃”的意思是“于是”,引出后文内容。排除ACD。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C项,“一钱方往”的意思是:给一钱才能前往。方:才。 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方法: 第一,大致阅读一遍。一般而言,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就断句,会很容易看不明白上下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阅读一遍以后就会对这篇文章大体的意思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很多时候,文言文喜欢使用大量的文言虚词、通假词语、语助词。此外,根据题材的类别,不少文言文还经常出现一些年代、年号、称谓、典故、制度、人名等等。这就会增加学习者对文言文的断句难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询古汉语字典来熟悉字词的基本意思。第三,多朗读文章。如果我们对这段文章不太理解的话,可以多朗读几遍,这样通过一定的语感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为有效的断句打下基础。第四,了解特殊词语和句式。不管是怎样的文言文,记叙文、史传文、议论文,还是散文,有些特殊词语和句式是少不了的。有些文言虚词置于句子的前面或者中间,有时候并没有实际的含义,这应该是源于一种习惯和惯例。第五,正确断句。文言文断句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虚词、实词、语助词、地名、制度以及典故。即使自己思考得很全面,也难免有误断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文言文断句包括范围还是很广的,需要断句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常识)。所以,我们在断句的时候,要注意怎样的句子是陈述句,怎样的句子是疑问句,还要熟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第六,检查。我们做完断句以后,要仔细的去检查,看看有没有文字不通顺的地方以及与上下文意思不太一致的情况。此外,还要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分号等等。 参考译文: - 23 - 有一个极为吝啬的人,在外出的路上,遇上河水突然上涨,吝啬得不肯出渡河钱,就冒着生命危险涉水过河。人到河中间,(河水)把他冲倒了,(在水中)漂流半里路左右。他的儿子在岸上,寻找船只去救助他。船夫(向儿子)索要钱,要一钱才肯前去救助,儿子只同意出五分钱,为了争执救助的价钱相持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说妥。他的父亲在垂死的紧要关头还回头对着他的儿子大声呼喊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他要五分就来救我,要一钱就不要来救我啊!” (二)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常说:狗的鼻子最灵。可是科学家制造的电子鼻比狗的鼻子还灵。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夹在邮件、包裹中的爆炸物的气味,防止意外的爆炸事件发生;有的电子鼻能嗅出极其稀微的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气味,不管毒品贩子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别想从电子鼻下蒙混过关。这些电子鼻在车站、机场、码头认真地履行着职责,也有人称它们为电子狗。 ②还有一种电子鼻是专为诊断疾病而设计的。健康的人呼出的气体是清新无味的,患病的人则会呼出各种不同的气味。科学家和医生合作,将各类病人的气味收集、分析、汇编成图,病人只要对着电子鼻吹一口气,电子鼻根据气味,马上就能判断出你体内什么地方出了毛病。这样省去了不少检查、化验的麻烦。这种电子鼻也可称作电子医生呢! ③电子舌则是一种专门用来品尝味道的电子装置,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在食品厂里,它能检验配料添加得是否合理,还可品尝出食品的新鲜程度;在污水处理厂,它负责化验处理后的水是否达到卫生标准。有些东西,我们人的舌头还真不敢尝呢! ④你知道声纳吗?声纳是利用声波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技术。也就是说,用“听”的方法来确定要找的东西在什么地方,离自己多远。电子耳发出声音信号或者声纳脉冲,然后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就能知道水中哪儿有潜艇,哪儿有水雷等等。最先进的声纳系统甚至能探测到埋藏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的炸弹或别的东西。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就是通过声纳“听”而发现的。 ⑤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几百亿千米之外的天体;透过电子显微镜,我们能够看到分子、原子的活动情况;借助电子扫描、电子衍射仪器,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人或动物身体里面和地球内部发生的事情。这些电子眼协助我们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18. 请为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 ) A. 电子器官 B. 电子产品 C. 科技新进展 D. 科技新突破 19. ④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列数字 B. 举例子 C. 打比方 D. 作比较 - 23 - 20. 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电子鼻可以闻到狗都闻不出的气味,还可以治好病。 B. 电子舌则是一种专门用来品尝味道的电子装置。 C. 电子耳可以用“听”的方法来确定要找的东西在什么地方,离自己多远。 D. 电子眼可以协助我们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21. ③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 A. 电子舌只可以品尝我们人类不敢品尝的东西。 B. 电子舌可以品尝我们人类不敢品尝的东西。 C. 电子舌是用来品尝有毒害的东西的。 D. 电子舌对味道的判断比人类的舌头准确。 【答案】18. A 19. B 20. A 21.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本题,第一、二段讲的电子鼻的功用,第三段讲的是电子舌的功用,第四段讲的是“电子耳”的功用,第五段讲的是电子眼的功用。这些都是模拟人体器官而产生的功用。“电子产品”“科技新进展”“科技新突破”都太笼统,概括性不强,只有“电子器官”比较准确,且概括性强。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本题,第四段讲的是声纳的作用,划线句子举的是“泰坦尼克”号沉船被声纳发现的例子。用这个例子来证明声纳的重要作用。所以,这种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还可以治好病”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还有一种电子鼻是专为诊断疾病而设计的”,注意,是诊断疾病,而非治病。 故选A。 【21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 A项,“只可以”错误。句子中只是说“有些东西”人类不敢尝,并不是所有东西。 B项,正确。 C项,“有毒害”无中生有。句子中只是说“不敢尝”,并非有毒害。 D项,“比人类的舌头准确”错误。这句话的前句是“在污水处理厂,它负责化验处理后的水是否达到卫生标准”,这里强调的是电子舌能够尝人类不敢尝的物质,而非准确的问题。 故选B。 【点睛】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 - 23 -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Ⅱ 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获奖致辞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①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②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③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④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⑤1930年12月30日 - 23 - 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⑥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⑦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⑧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⑨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⑩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⑪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⑫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 23 - 青蒿呦呦。情感呦呦。生命呦呦。 ⑬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⑭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⑮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⑯因此,我不想让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⑰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⑱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⑲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⑳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㉑谢谢大家! 22. 对①②③自然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要表示感谢。 B.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 C. 屠呦呦对中国医学的后继有人很有信心。 D. 屠呦呦认为此次诺贝尔奖不是授予她的,而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23. “呦呦”两个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在这些出现的地方,没有体现出的情感是( ) A. 赞美 B. 热爱 C. 祝福 D. 痛苦 24. 对⑪自然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 23 - A. 青蒿是“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我要感谢它。 B. 青蒿是一种及常见,极普通的植物。 C. 青蒿的一生,生得平凡,死得伟大。 D. 青蒿廉价却有极好的药用价值。 25. 文中⑯自然段中“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和下面哪句话所表现的心境相似( ) A. 如果人生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B. 窗外有声耳不闻,名利招手心不动。 C.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6. ⑰自然段作者的小小心愿,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 A. 坚持理想,努力奋斗 B. 无私奉献,极致热爱 C. 脚踏实地,热爱生命 D. 志存高远,淡泊宁静 27.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给我起名“呦呦”,包含着他对我的祝福和期望。 B. 如果诺贝尔奖从古就有,那么东晋的葛洪的医学成就足以获得此项殊荣。 C. 因为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作者充满悔恨,因而唯一不感谢自己。 D. 作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医者的高尚品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8. ⑫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青蒿的什么精神 29.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屠呦呦等八人被授予国家勋章,这些人是现代中国的脊梁,是我们最该追的偶像,请再写出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人物名称。 30. 文中有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同一种修辞方法,请用这种修辞方法把作者感谢的四个人及感谢的理由任选三个总结出来。 【答案】22. D 23. D 24. A 25. B 26. B 27. C 28. 奉献(或牺牲) 29. 申纪兰 孙家栋 李延年 张富清 袁隆平 黄旭华 于敏(任选一个) 30. 我感谢父亲,是他使我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感谢毛主席,是他使我有了事业的平台。 我感谢葛洪先生,是他给我灵感突破科研瓶颈。 - 23 -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段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①节,由“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概括可知: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要表示感谢。这样A项正确。 第②节,由“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提取可知: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这样B项正确。 第③节,由“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分析可知:屠呦呦对中国医学的后继有人很有信心。 D项,该项的内容不是①②③自然段的内容,而是第⑪⑫节的内容。所以该项错误。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情感内涵能力。 “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体现作者的父亲当时祝福孩子的情感。所以C项正确。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青蒿呦呦。情感呦呦。生命呦呦”,此处的“呦呦”“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此处的“呦呦”体现了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所以AB项正确。 D项中的“痛苦”之情在原文没有这个意思。所以错误。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阅读第⑪节。 B项“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表明青蒿是一种及常见,极普通的植物。所以B - 23 - 项正确。 C.项,“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表明青蒿的一生,生得平凡,死得伟大。所以C.项正确。 D项,“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表明青蒿廉价却有极好的药用价值。所以D项正确。 A项,“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这句话联系下文理解,作者要感谢青蒿,并不是因为青蒿是“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是因为它给了“我”一次接近科学的机会。 故选A。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文中⑯自然段中“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作者借赞美青蒿的特点,表达的是自己对名利宁静、淡泊的心境。 A项,表现的是人要胸怀理想并为追求理想而排除万难的心境。 B项,表达对名利宁静、淡泊的心境。 C项,表现的是奉献的心境。 D项,意思是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B项与题干句子都表现名利宁静、淡泊的心境。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与理解文中重要段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能力。 找到该段落中的关键句子,分析其中蕴含作者的精神品质。“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体现了作者要在死后也像青蒿一样为救人而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中医事业、祖国土地的极致热爱。 A项中的“努力奋斗”,C项中的“脚踏实地、热爱生命”,D项中的“志存高远,淡泊宁静”都不是这个意思,所以错误。 故选B。 【27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分析与理解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C项,“作者充满悔恨”错,原文,“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此句表明作者唯一不感谢自己时因为自己痴迷青蒿素这份事业,没有尽到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作者感到遗憾,但并不是充满悔恨。 故选C。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与理解文章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阅读⑫自然段,“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句,写出了青蒿为了成就中国的中医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所以,此处回答“奉献”或“牺牲”。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和识记人物事迹的能力。 通过媒体报道了解2019年被授予国家勋章的八人,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屠呦呦、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于敏。考生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回答即可。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的能力。 首先准确判定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修辞方法。第一处,“青蒿呦呦。情感呦呦。生命呦呦”中的“呦呦”,采用排比修辞手法。第一处,“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采用排比修辞手法。第一处,“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采用排比修辞手法。 然后分析作者感谢的四个人及感谢的理由。 文中作者感谢的四个人是:父亲、毛主席、葛洪先生。感谢父亲的理由:“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概括为:父亲使我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感谢毛主席的理由:“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概括为:毛主席使我有了事业的平台。 - 23 - 感谢葛洪先生的理由:“正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概括为:葛洪先生给我灵感突破科研瓶颈。 最后把要感谢的三个人用排比修辞手法写成三个句子,即:我感谢父亲,是他使我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感谢毛主席,是他使我有了事业的平台。我感谢葛洪先生,是他给我灵感突破科研瓶颈。 【点睛】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写作(60分) 31. 阅读下面的村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久的一次欢迎会上,有位贵族突然口出狂言:“发现新大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不过是件谁都可以办到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如此张扬。哥伦布不过就是坐着轮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然后在海洋中遇到一块大陆而已,我相信我们中的任何人只要坐着轮船一直向西行,同样会有这个微不足道的发现”。哥伦布听完贵族的这番“高论”之后,微笑着说:“各位,请试一试,看谁能够使鸡蛋的小头朝下,并竖立在桌面上。”此时,那位贵族又开口道:“要想把鸡蛋竖立在平滑的桌面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哥伦布拿起手里的鸡蛋,用小头往桌上轻轻一敲,鸡蛋便稳稳地竖立在了桌子上。哥伦布环顾着在座的每个人说:“是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容易,不过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已经动手做了,而你们却至今没有,你们的行动都只停留在嘴上。” 要求:①根据以上材料写作,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得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行胜于言 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观之,欲解决问题,不可脱离实际,泛泛而谈。惟有亲身经历,才能领略其精髓,行胜于言。 - 23 - 三国时期,刘备为灭曹兴汉,四处求访贤明之士。后经徐庶等多人推荐,前往隆中拜访孔明。尤其是在第二次拜访时,天气十分严寒,但刘备依旧不畏艰难前往。最终,他以诚心打动孔明,出山相助,刘备赖其力而成就霸业。刘备之所以能打动诸葛亮,并非是通过大肆宣传如何敬重孔明,而是用行动表明诚心。否则,就不可能有日后感人泪下的《出师表》,也不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语,甚至能否出现蜀汉这一政权,恐怕也很难说,刘备的行动助自己成就了帝王之业。 “尘封”四十年的河南老英雄李学祥,战功卓著,却从不夸耀,隐姓埋名。他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越条件到农村搞建设。他总关心别人的需要,从不提出要求,他以自身的行动,表明自己对国家、对党和对人民的绝对忠诚,不像现在某些明星和商人,在电视上宣传自己如何关心困难地区,捐了多少款。李老先生的行动使他们的言语黯然失色。他就像黑暗中的一支蜡烛,带给人以光明和温暖,他的行动深刻诠释了“行胜于言”的道理。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他在发明电灯时,遭遇无数次失败,他也因此被别人嘲笑。但是,他并没有去和那些人争论,仍然孜孜不倦的努力。最终,他点亮了人类第一盏电灯。他并不是通过言语来击败别人,而是用行动,用行动取得成功,给那些无聊的人以迎头痛击。倘若他当时只顾一味和别人争论而不加以行动,那么结果只能是他什么也没发现成功,成为人们的笑柄。由此可见,真正的强者不是语言的巨人,而应是行动的巨人,是一位实干家。因为通过行动所成就的事实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人们只相信亲眼所见。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那“实”正要由行动来创造。行胜于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行在辩后,即辩要由行来证实。否则,再有力的话也难让人信服。行胜于言,永恒不变的是真理。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 首先审读材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情遭到质疑,哥伦布在回应的时候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容易,不过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已经动手做了,而你们却至今没有,你们的行动都只停留在嘴上。这句话就是审题的关键。其中涉及语言和行动的关系,哥伦布提示我们,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凡事要去践行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 23 - [立意] 1、行胜于言 2、做行动的巨人 3、努力去做才能成功 4、绝知此事要躬行 [素材] 1、只有勇敢付诸行动而不是瞻前顾后,才能掌握这个世界。手比眼睛更加重要……手是思想的利剑。——布洛夫斯基 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3、在林肯小时候,他的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一处农场,之所以价格较低,是因为地上有很多石头。他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他父亲却说:“如果这些石头可以搬走的话那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完呢?”有一天,当他父亲进城买马时,母亲带着他们挖那一块块石头。没用多长时间,他们就把他石头搬光了。因为这些石头并书像父亲想像的那样,是一座座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的。 4、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5、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结构] 文章开头引用陆游的诗句,引出“行胜于言”的中心观点。然后按照从古到今,先中后外的顺序,列举刘备、李学祥、爱迪生的示例,证明行动远胜于语言。最后再次重申“行胜于言”的观点,指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