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0鉴赏小说的形象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0鉴赏小说的形象含解析

专题 20 鉴赏小说的形象 小说一般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 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对小说人物形 象的概括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 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的性格 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产生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 要人物(包括物象)。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 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热点题型一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抻面[注] 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 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 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 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 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 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 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 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 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 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 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 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 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 世纪 50 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 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 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老头儿挑起 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报恩;有生存智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提分秘籍】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步骤 1.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发展过程。 2. 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 最深刻。 3. 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 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 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5. 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都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热点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未婚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 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 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 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 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 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 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 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 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 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 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 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 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 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 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 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 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 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 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 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 2010 年版。有删改) 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 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 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提分秘籍】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的分析角度 1. 从表达方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 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2. 从选材组材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 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4. 从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 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 从修辞运用角度 看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 等等。 热点题型三 人物形象的作用 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 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 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 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 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 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 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 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 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 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 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 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 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 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 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 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 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 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 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 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 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意思答对即可) 【提分秘籍】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的三个角度 1.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如在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最后常 春藤叶的出现,这一情节逆转,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更富有典型性。因此在分析贝尔曼时,要结合这 一情节找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特征。 (2)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合当时沙皇的专制统治这一现实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就简单便捷多了。 2.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一般具有以下作用: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揭示或凸显主题; (4)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有贯串全文的作用。 3. 物象的作用 小说中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 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一、【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 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 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 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 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 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 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 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 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 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 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 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 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 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 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 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 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 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 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 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 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 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 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 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 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 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 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 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 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答案】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 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 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 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 “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 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 苦的生活”,“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 样,再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6.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解答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二、【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 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 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 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 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 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 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 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 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 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 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 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 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 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 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 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 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陌生的光....(2 分) (2)陌生的气息.....(2 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案】 10.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 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 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 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 疚。 12.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 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 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 一生的特殊“美味”。 13.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 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11. 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母亲的这些动 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两次 有什么强调意味。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有什么 象征。 12. 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 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文章写六岁的“他”为家里带来了一条巴掌 大的鱼,然后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享受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鱼 汤”的同时,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还有在这全家人一起烹制 “鱼汤”、喝“鱼汤”的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 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 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情节在结 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 味道”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提示“美味”的含义不只 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深 化文章主旨。 三、【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 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 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 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 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 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 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 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 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 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 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 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 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 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 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 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 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 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 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 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 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 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 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 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 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 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 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 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 分) 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 分) 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 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 【答案】 13.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 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 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14.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15.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 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 的孤单寂寞。 16.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 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 情感。 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可。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 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 等。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题干要求“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抓住关键词“映衬”分 析。如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善良与平等;快乐幸福;孤单寂寞。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 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6.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探究小说结尾段的表达效果。主要结合小说的要素分析,从情节发展、 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如呼应开头;给作品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 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等。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一、【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 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 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 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 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 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 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 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 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 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 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 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 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 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 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 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 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 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 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 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 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 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 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 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 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 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 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 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 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答案】 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 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 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 反差的艺术效果。 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 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 命变得更加立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 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 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用题。 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 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 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 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短语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 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 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 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二、【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 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 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 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 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 “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 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 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 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 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 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 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 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 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 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 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 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 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 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 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 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 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 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 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 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 19.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 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 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 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 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 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栏杆…… 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手法,“趴”“摇晃”“埋” 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 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学 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致用;“难得地穿了件蓝 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她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 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三.【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 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 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 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 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 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 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 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 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 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 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 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 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 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 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 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 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 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 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 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 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 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 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 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 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 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 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 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 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 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 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 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 全文进行分析。(8 分) 答: 【答案】 (1)D B(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 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1 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 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 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 分) (3)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 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 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 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4)六安爷层面(4 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 格特征;(2 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 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 分) 小说主旨层面(4 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 分)②随着传统的 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 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 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 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 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 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 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四.【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 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 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 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 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 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 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 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 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 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 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 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 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 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 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 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 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 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 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 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 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 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 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 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 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 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 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 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 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 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 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1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 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 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 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 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 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 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 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 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五.【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 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 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 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 “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 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 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 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 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 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 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 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 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 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 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 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 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 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 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 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 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 分) 【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 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 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 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 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 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 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 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 无益。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 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可根据第一人称的 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说对该人 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六、【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 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 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 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 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 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 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 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 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 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 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 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 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 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 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 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 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 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 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 分) 【答案】 11.①忙碌②辛苦 12.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 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 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 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3.本题考查安排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这样安排的作用,答题时 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 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4.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 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 确效果。如本题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 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母亲的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 总结。应该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问题,即她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 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本题“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 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 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 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 地叹息了”“母亲一直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 勇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挖参人 贾平凹 有人出外挖药,均能挖到参,变卖高价,家境富裕,竟为方圆数十里首富。但为人吝啬,唯恐露富, 平日新衣着内破衣罩外,吃好饭好菜,必掩门窗,饭后令家人揩嘴剔牙方准出去,见人就长吁短叹,一味 哭穷。 此一夏又挖得许多参,蒸晾干后,装一烂篓中往山下城中出售,临走却在院门框上安一镜。妇人不解, 他说这是照贼镜,贼见镜则退,如狼怕鞭竹鬼怕火。妇人奚落他疑神疑鬼,多此一举,而他正色说:“咱 无害人之意却要有防人之心,人是识不破的肉疙瘩,穷了笑你穷,富了恨你富,我这一走,肯定有人要生 贼意,这院子里的井是偷不去的,那茅房是没人偷的,除此之外样样留神,那些未晾干的参越发藏好,可 全记住?”妇人说:“记住了。”他说:“那你说一遍。”妇人说:“井是偷不去的,茅房没人偷,把未 晾干的参藏好。”他说:“除了参,家里一个柴棒也要留神,记住了我就去了。”妇人把他推出门,而他 走得一步一回头。 妇人在家里果然大门不出。太阳亮光光的,照在门框上的镜子上,一圆片的白光射到门外很远的地方, 直落入场外的水池中,水池再把圆片的白光反射到屋子里来。妇人守着圆片光在屋中坐着,直到太阳坠落, 前后门关严睡去。睡去一夜无事,却担心门框上的镜子被贼偷了,没有照贼的东西,贼就会来。翌日开门 第一宗事,就去瞧镜子。镜子还在。 镜子里却有了图影。图影正是自家的房子,一小偷就出现在檐下的凉席上,要偷参,丈夫与小偷搏 斗。小偷个头小,身法却灵活,总是从丈夫的胯下溜脱。丈夫气得嗷嗷叫,抄一根磨棍照小偷头上打,小 偷一闪,棍打在捶布石上,小偷夺门跑了。妇人先是瞧着,吓得出了一身汗,待小偷要跑,叫道:“我去 追。”拔脚跨步,一跤摔倒在门槛上,看时四周并不见小偷。觉得奇怪,抬头看镜子,镜子里什么也没有 了,只有一个圆白片子。 又一日开门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黑布蒙面在翻院墙,动作轻盈如猫。刚跌进院,一人 却扑来,正是丈夫。蒙面人并不逃走。反倒一拳击倒丈夫,丈夫就满口鲜血倒在地上。蒙面人入室翻箱倒 柜,将所有新衣新裤一绳捆了负在背上,再卸下屋柱上的一吊腊肉,又踢倒堂桌,用镢挖桌下的石砖地, 挖出一个钱匣,把匣中大把大把的钱票塞在怀里。妇人看着镜子,心想丈夫是几时把钱埋在地下的。再看 时,蒙面人已走出堂屋,丈夫还躺在地上起不来,眼看蒙面人又要跃墙出去了,丈夫却倏忽冲去,一拳便 将蒙面人击倒,将衣物夺了,将腊肉夺了,将怀中的钱票掏了,再喝问蒙面人还敢不敢再来偷。蒙面人磕 头求饶,丈夫却要留一件东西,拿了剪刀一铰,铰下蒙面人的一只耳朵。遂扯着蒙面人的腿拉出去,把门 关了,那只耳朵还在地上跳动着。妇人瞧得心花怒放,没想到丈夫这般英武,待喊时,镜子里的一切图影 却又倏忽消失。 以后的多日,妇人总见镜子里有自家的房子,并未有小偷出现,而丈夫却始终坐在房前,威严如一 头狮子。妇人不明白这是一面什么镜子,竟如此神奇。既然丈夫在门框上装了这宝物,家里是不会出现什 么事故的,心就宽了起来,有好几天已不守坐家中,兀自出门砍柴,下河淘米。家里果真未有失盗。 一日,妇人开门后又来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从院门里进来,见了丈夫拱拳恭问,笑脸 嘻嘻,且从衣袋取一壶酒邀丈夫共饮。丈夫先狐疑,后笑容可掬,同来人坐院中吃酒。吃到酣处,忽听屋 内有柜盖响动,回头看时,一人提了鼓囊囊包袱立于台阶,一边将包袱中的参抖抖,一边给丈夫做鬼脸, 遂一个正身冲出门走了。丈夫大惊,再看时屋后檐处一个窟窿,明白这乃两贼诡计,一个从前门来以酒拖 住自己,一个趁机从后屋檐入室行窃。急伸手抓那吃酒贼,贼反手将一碗酒泼在丈夫眼上,又一刀捅向丈 夫的肚子,转身遁去。丈夫倒在那里,肠子白花花流出来,急拿碗装了肠子反扣伤处,用腰带系紧,追至 门口,再一次栽倒地上。 妇人骇得面如土色,再要看丈夫是死是活,镜子里却复一片空白。[ 三日后,山下有人急急来向妇人报丧,说挖参人卖了参,原本好端端的,却怀揣着一沓钱死在城中 旅馆的床上。 (原文有删改) 1.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挖参人”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运用的主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象特点:为人吝啬,害怕露富,疑神疑鬼,心里恐惧,结局可悲。手法:虚实结合,作者将 挖参人的现实表现与其妻极度恐惧带来的幻觉结合起来,从正面和侧面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你怎么好意思 儿子进门的时候,郭守业正面朝里躺在床上。 儿子诧异,这是他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 “爸,你咋没做饭?爸,爸……” “嗯。”良久,郭守业才有气无力地哼了一声。 此刻,躺在床上的郭守业比濒死都难受。“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你怎么好意思?”老 战友的那句话依然在他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郭守业跟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已到而立之年,仍然是孤家寡人,不是找不到老婆,是不愿意找。对 儿子而言,电脑游戏远比老婆有魅力。长久以来,儿子下了班就钻进自己房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此 以来,家里的日常开销全由郭守业承担。郭守业早年的积蓄虽被妻子的身体“耗光”了,可他还能凭每月 1200 元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只是近来物价犹如洪水般突涨,现在这些钱连吃饭都不够了,更别说还要缴水 电费。 儿子的收入高出郭守业好多倍,但从没给过他一分钱。之前,郭守业一直觉得向儿子要钱这事太不 好意思,每次想开口,妻子临终前的遗言总会响起,那时候,妻子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说:“老郭,孩子 就托付给你了。”没等到郭守业点头应承,妻子脖子一歪,人就走了。 可是再不开口不行了,这日子眼见揭不开锅了。前段日子他倒是给儿子委婉地提过一次,可是儿子只 顾埋头吃饭,没接他的话茬儿,但从儿子的脸色来看,是不想给。于是郭守业日思夜想,就想出来一个开 始以为两全其美现在却让他无地自容的主意来。这不,上午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化验科当主任的 老战友差点就把指头戳在他的脸上了,一句“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你怎么好意思?”让郭守 业这张老脸再也搁不住了,他本来就是强迫自己来的,经老战友这么一说,不知咋的,不争气的眼泪就下 来了。 老战友一看这情势,觉得刚才言重了,兴许老战友还真是遇到了难题,就问他到底怎么了,怎么会 诈病来欺骗自己的儿子。郭守业的嘴巴吧嗒了好几次,才有些避重就轻地说出了缘由。 听完郭守业断断续续的叙述,老战友久久无语,二话没说转身去了隔壁。过了会儿,老战友回来了, 手里多个信封,说需要的单据都在里面。郭守业做贼似的把信封塞进口袋,然后头也不回地溜出医院,等 回到家来他才发现,信封里面除了单据,还有 2000 元钱,郭守业瞬间红了眼圈…… 这时,儿子发现了桌子上的检查单。良久,无言。 “爸,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显然儿子是悲伤的,这让郭守业很是过意不去,可是开弓没有回 头箭,这戏他必须得演下去。 大约半小时后,儿子进来了,接着他闻到了浓烈的煮方便面的味儿。这是儿子第一次为他做饭,且 端到了床头。郭守业把脸埋得很低,吃得很慢。尽管郭守业讨厌方便面,可那天他吃得最香,还吃出了眼 泪。 他说:“亮亮,别担心,千万别担心,医生说了,这是早期,通过药物治疗是能够治愈的。” “嗯。”儿子无语,表情肃穆,有很重的心事儿。 这一夜,儿子破天荒没趴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听见儿子在客厅里来回踱步的声音,这说明儿子还是 在乎他这个老子的,以前的种种只是假象而已,想到儿子为自己难过,郭守业很有些负罪感。 这时,听到儿子朝他的卧室走来,他赶紧翻身面对墙壁。“爸。”儿子的声音有些哽咽,几次欲言 又止。灯影里,儿子的手里拿着东西,似乎是一个大信封。郭守业马上断定那是钱。想到此,郭守业的眼 泪汹涌而出,他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向儿子要钱,自己真不是个东西,他真想跳起来抽自己耳光。 “爸……”儿子叫着在他的床头坐下来。郭守业缓缓转过身来。儿子手里果然拿着一个信封,这信 封有些面熟,又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亮亮,别担心,我的病一定能够治好,爸爸有信心。” “爸……”儿子的眼泪下来了。 看着眼前的儿子,郭守业心内如焚,他真想说出真相,可是他又不能。 “爸……”儿子声音颤抖着,一只手缓缓伸进信封。郭守业的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 “爸,这是咱家的房产证,我想……” “亮亮,房子不用卖,大概,大概几千块钱就能治好的。” “不,不,几千元我是有的,我想,我想……” 儿子欲言又止,显出深深不安。 “亮亮,有啥话你就说吧。” “爸,我想,趁,趁您还在世时把房子,过,过到我名下,因为,因为以后会很麻烦的。” 儿子的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险些将郭守业从床上劈到地上。刹那间,他的五脏六腑纠结在了一起 似的剧疼难忍,尤其是肝部,刀剜一般疼,他的整个身体怕冷一样痉挛着缩成一团。 “八成,八成我是真的得肝癌了。”他想。 (选自《东方剑》,有删改) 2. 请简要分析郭守业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痕 陶纯 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花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落满了灰 尘的大理石雕塑,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 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 心花园十分醒目。 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 眼睛,后来他终于辨认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 地的刑警老马。 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 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他像一只狡猾的狐狸那样,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逃 脱。 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脱逃,逃到这片杂乱的地方来。当他正陶醉在又 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 路,他便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 然没有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在地上。 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 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开了个海产品公司,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不担风 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去抢了。 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外 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 还赫然在目,并且他走起路来仍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 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离大理石像不远处的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 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 式风箱,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里的弟兄扬言, 出狱后要找老马算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 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 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 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你还认识我吗?” 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子儿的人太多了, 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老头衫,指着 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 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 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的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 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搂枪机的动作。 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前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有删改) 3. 请概括小说中老马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为一名刑警身经百战,忠于职守,不怕牺牲,时刻保持一名刑警的职业精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擦鞋工 李鸿 ①天下着雨,他在老街一角的屋檐下坐着,今天的天气不太会有生意吧,这样想着,他便不自觉地 放松下来。 ②他擦一双鞋只收两元钱,但擦鞋是他的营生,他不会敷衍任何一双鞋。不管是开车来的还是走过 这里的,他都尽心地为他们擦鞋,看到他们穿着重新焕发光彩的鞋子转身离去时,他常常对着手心里的两 个硬币发出一声叹息,随即开心地笑一下,内心也随着这一笑而明亮温暖起来。 ③老街对面有间美容院,那里进进出出的全是一些衣裳华丽的女人,每次她们黯淡着脸进去,出来 时一定是神采飞扬的。他不知这个美容院有什么秘密,让那些女人如此光鲜靓丽,并且一次一次毫不吝啬 地大把掏钱。听说进一次美容院要好几百元呢,这需要他花多少天擦多少次鞋才能挣得到啊。但他有时想, 这就是人的命,何必去强求呢,靠手挣钱,各有天命,不想也罢。 ④他偶尔会想起老家。很多年没回老家了,他觉得自己喜欢上了这个江南的小城——四季分明,每 个季节都有着明朗的特点:春天明媚,夏天热烈,秋天祥和,冬天凛冽。都说江南的水是柔顺的,他摸摸 自己粗糙的手指,不禁自嘲地一笑。但他觉得自己的这双手是勤劳的能干的。他想起自己曾经做过一个梦, 梦见自己赚了好多好多的钱,然后在小城买了房子,娶了一个漂亮的城市姑娘。虽然有些荒唐,但他却把 它放在心里。他想,就让这梦在心里绵延吧,心中有梦总是美好的。 ⑤“擦鞋。”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他抬头,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面前,一双纤细的脚伸了过 来。他连忙拿了一条小板凳让女子坐好,那女子脱下鞋子递给他。这是一双棕色绵羊皮质的鞋子,35 码, 小巧玲珑。没有雨天的泥泞,也没有青草碎叶沾在鞋底——这是一双洁净、安静的鞋子,他抬头看看—— 就像它们的主人,此刻就如此安静地坐在旁边,什么话也不说。他忽然觉得有一种情绪在身上漫延。他一 边小心翼翼地托着鞋子,一边用不同大小的鞋刷轻盈地刷着,里里外外,边边角角,即使是最靠里的四角 他都细心地刷了一遍,然后用棕色的鞋油轻轻地涂抹,最后拿出他的那块绸布,往空中甩了甩,快速而又 轻盈地在鞋面上划拉,丝绸与鞋面摩擦的声音,在寂静的空间里轻盈地跳跃飞舞。 ⑥那女子突然轻轻地笑了:“你擦鞋还有点与众不同呢。”他也笑了,为她的这句话,也为她友好 而真诚的微笑。她把鞋穿好,问他:多少钱?他说:两元钱。她“哦”了一声,这一声“哦”也很有人情 味,他突然觉得这女子真好,那么随和,那么温柔。后来,她又来过几次,她就在对街的美容院里做美容 师,怪不得她的鞋子那么干净。没客人的时候,他会抬头看看马路对面的那间美容院,猜她也跟他一样为 了生活不停地忙碌着,这份遥望和猜想会让他心里充满快乐,但他从来没跟她说过多余的话,每次擦好鞋 后,她给他两元钱,他给她一个微笑,然后她就转身走了。 ⑦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着,街头人流穿梭,车水马龙,他碰到的人形形色色,他发现很多人会为 一点小事而怨愤、纠结,而他依然微笑着面对生活。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擦鞋的工作,并且 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他觉得擦鞋之前和之后,很多人的心情完全不同,他们的怨愤少了不少,有时会 回报他一个勉强的微笑。他不曾去想更多更远的事,这就是他的生活。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擦鞋的人, 他已经很满足了,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有那么多怨愤。久之,他觉得坐在街角的屋檐下,擦尽那些尘土 和污垢,便是最令他安心的事。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4. 请概括文中擦鞋工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勤劳质朴,热爱自己的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城市中立足;技艺精湛,富有艺术美感;心 思细腻,性格内向,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深藏内心。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乡村英文 ——乡村纪事之一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的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 她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 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 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 娘下了红帖,还是发了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 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后来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在气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 来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 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 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也太小看人了!我玉梅别说有吃 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 写了蝌蚪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 黑汗横流地晒谷?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的石块,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怎么也说不通,只能摇头叹气。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以前一直心怀感激,现 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自己有钱,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 众戳她的痛处吗?……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 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 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 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撒谷喂鸡, 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 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她不幸遇难。丈夫 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 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有删改) 5. 小说中的玉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热心助人。给金花借坪晒谷、移柴垛、腾空大堂屋等。②疑心过重。看到地鳖虫爬的印,瞎猜 是金花做的记号,猜疑金花送车票、戏票的动机。③冲动莽撞。在看到“乡村英文”后不加调查,开口便 骂,不考虑后果。④知错就改。知道自己错了后帮金花锄地、扎稻草人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