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AI)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一般性工作领域,那些包含绘画、作曲、写诗以及写剧本等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它可以主持节目、创作诗歌、唱歌作曲、撰写新闻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人类艺术创作时代是否终结?‎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机制是什么?以人工智能创作绘画为例,它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某位画家所辛苦创造出来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变成了一种可以计算和叠加的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主要通过建立类似于人脑的分层模型结构,对输入数据从底层到高层的逐级提取,从而能很好地建立从底层信号到高层语义的映射关系,而且深度学习能够发现大数据中的复杂结构。对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按照相关程序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那么;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和人类的艺术创作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人类艺术创作的过程很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比如可以用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简要概括。而AI艺术创作过程与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较为接近的可能就是第二个步骤“胸中之竹”了,它们都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等。这里涉及到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模仿,“机器思维是计算机对感知到的外界信息和自身的内部信息进行加工,研究包括知识的表达、组织和推理,启发式搜索策略,人工神经网络等。”当然二者也不是完全相同的,AI艺术创作在调动知识储备的时候仅仅是调动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这些数据与AI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AI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只是按照主人的要求进行工作而已。然而,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胸中之竹”不仅是对客观的知识、素材进行选择加工,还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价值等都不无联系,这应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另外,AI艺术创作的“眼中之竹”仅仅是编程人员输入进去的数据,数据库越大,深度学习方式越优化,其体现出的智能就越强。人类艺术创作中的“眼中之竹”则不仅仅关系到所看或者所学的知识、素材,还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所以,就目前来看,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所写的诗歌或歌词更多是在掌握了写诗或写歌词的一般技巧和规律之后对词语的堆砌,也就是说AI艺术创作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其性,而没有个性,因为个性是由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手中之竹”对于AI艺术创作来说,可能仅仅是对某种艺术风格建立模型之后的复制,这种复制对于它来说轻而易举,而且具有某种程度地机械性。然而,“手中之竹”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充满了创新性。‎ 归根结底,目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然后建立某种模型,而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所以我们在对科技抱有乐观主义的同时更应对人类保持自信。‎ ‎(摘编自张新科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人工智能掌握。‎ B.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力,能根据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 C. 人工智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这与人类的艺术创作过程有相似之处。‎ D. 掌握创作的技巧规律后,人工智能就能依据模型对各种艺术风格进行复制和个性化创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人工智能背景,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特点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一些思考。‎ B. 文章以人工智能绘画创作为例,揭示了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深度学习。‎ C. 文章借用郑板桥的“画竹”理论阐释了人工智能和人类艺术创作在创作规律上的异同点。‎ D. 文章以一些人的担忧为思考切入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疑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能够发现大数据中的复杂结构,可见,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机制中的重要步骤。‎ B. 人工智能如果要画苹果,就应先调动数据库中的苹果数据,然后逐级提取所需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绘画创作。‎ C.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只能是人类给予、输入、编程;而人类艺术创作既可以是前人总结,也可以是亲身体验所得。‎ D. 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的艺术创作带来更多选择和可能,随着AI技术的发展,它完全可能代替人类的艺术创作。‎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已被人工智能掌握”范围扩大,原文是“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 B项,“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力,能根据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可知人工智能本身根本不能思考,且它不能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 D项,“人工智能就能……个性化创作”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人工智能只能对艺术风格进行复制,不能进行个性化创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A项,“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特点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一些思考”错误,文中没有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进行思考。‎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D项,“它完全可能代替人类的艺术创作”错误,文章第四段指出人工智能“具有某种程度地机械性”而“手中之竹’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充满了创新性”,可见,人工智能是无法完全代替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故选D。‎ ‎【点睛】‎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简单来说,区块链技术就是一个经过特殊加密、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同时记录同一笔交易的大账本。”树图区块链创始人龙凡这样解释,“信息生产部门负责记录存储信息,也就是‘区块’,而信息使用相关方之间通过‘链’式加密方式传递,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记账,但是如果想要对账本中记录的某一信息进行修改则几乎不可能。”‎ 一个比喻或许更加简明。比如买家从卖家手里购买了一件商品,买卖双方就同时向全网“喊话”:我们完成了一笔交易。然后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就同步记录下这笔交易,一个个小账本构成了一个超大账本,同一笔交易在不同的小账本上保持一致,公开透明,无法篡改。‎ 解决信任问题,因此成为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它的能量正在于,以技术保证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跟物理世界一样真实。“说到底,区块链就是一种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任何互不了解的个体通过一定的合约机制,不再需要一个中间方,就可以达成信用共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接受《经济日报》独家采访时表示。‎ ‎(摘编自陈静《区块链:推开信任世界新大门》)‎ 材料二:目前,腾讯志愿者旗下的“404寻亲广告”“广点通寻人”“电脑管家寻人”“小管寻人”“优图寻人”“微信小程序寻人”等公益寻人平台都将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中心存储,提升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 传统公益寻人平台区块链共享后的公益寻人平台 ‎(摘编自彭琳《腾讯运用共享技术构建“公益寻人链”》)‎ 材料三:不少专家认为,尤其是在多方参与、链条长、信任缺失的场景里,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将成为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型信任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例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已发挥出显著优势。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保险等金融业细分领域,区块链已有诸多应用成果。在溯源行业,区块链也大有用武之地。平安产险在宁夏中宁搭建了智慧农业产销溯源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连接物联网设备,实现全产业链溯源管理,为提升枸杞种植品质、产能提供依据。蚂蚁区块链也运用到商品溯源中。据介绍,去年天猫“双‎11”‎,有1.5亿海淘商品实现了原产地溯源,2019年拥有区块链身份证的商品将达到20亿。‎ ‎(摘编自叶子《区块链“链”向未来》)‎ 材料四:区块链要服务于各行各业,实现“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首要的是解决链上链下问题。目前我们不可能把链下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上链,那样的话,存储容量和处理性能都会有问题,但我们可以对信息系统中需要保证真实可信的数据采集“数据指纹”,把“数据指纹”上链,链上链下关联,从而保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信。‎ 区块链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等公有链上以极低成本发布信息,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性,将大大提高监管难度。利用区块链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谣言,会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利器要善用。这好比有人认为路上若是没有警察、没有红绿灯,车子可以开得更快,事实上,没有监管的马路寸步难行。只有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完善区块链监管技术、监管政策、监管能力和监管模式,确保产业发展与监管并行,才能为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陈纯《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新动能》)‎ ‎4. 下列不属于“区块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项是 A.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完成了全国491个城市公积金中心的互联,在实现数据同步的同时,保证数据权责明晰,各公积金中心通过智能合约,就可以共享数据。‎ B. 王同学在天猫网购买一个书架,下单之后把钱打给了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王同学在收货后予以确认,支付宝收到确认通知并打钱给卖家。‎ C. 浙江省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线了电子票据平台,全省超400家各级医疗机构上此平台,开具医疗收费电子票据,供随时查询,解决群众看病报销难的问题。‎ D. “抖音”的每个普通用户可以拍摄长度为15秒的短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分享,每个人都可以被听到、被看到,只要拍的好,都一样能收割大量关注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通过“链”式加密方式传递的、同时记录同一笔交易的大账本。‎ B. 区块链能将多种信息发布渠道连接在一起,让原来“各自为政”的相关组织联动起来,实现1+1>2的功能。‎ C. 区块链让信息公开透明,无法篡改,能确保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完全真实可信。‎ D. 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征,既是区块链解决信用问题的能量所在,也是大大提高链上信息监管难度的原因。‎ ‎6. “公益寻人链”欲做大规模,邀请其他公司加盟,假设你是腾讯公司的经理,你将从哪些方面推介这一平台的优势?请结合上面几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4. B 5. C ‎ ‎6. ①“公益寻人链”以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让互不了解的个体可以达成信用共识。②“公益寻人链”能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中心存储,提升了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③“公益寻人链”重视安全问题,提升技术应用的规范性,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区块链是“以技术保证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天猫网购物,买卖双方都以第三方支付宝为中心,不符合“去中心化”的内涵。‎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C项,“从而让数字世界完全真实可信”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区块链链上的信息传播是无法篡改,但由材料四“利用区块链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谣言,会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知,信息本身可能不真实。‎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平台优势”相关内容:材料一“它的能量正在于,以技术保证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跟物理世界一样真实”,材料二“公益寻人平台都将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中心存储,提升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材料四“区块链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担家 刘建超 老街的清晨,有两种人最忙碌:挑担卖菜的和担尿赶路的。‎ 老街人嘴刁,吃菜讲究新鲜水灵。卖菜的主直接从菜园里摘得新鲜蔬菜,在潺河边淘洗去泥沙,用稻草绳绑扎结实,新鲜的叶子菜摆放在箩筐里,挑起担子沿街叫卖,吆喝声有板有眼、有腔有调。‎ 老街从明末清初磕绊至今,沿街住户还用的是旱厕。有的家用大水缸嵌入地下,有的家砌个池子。每天早上,有专门担尿的人来家里清理茅厕的粪便。起粪时臭味弥漫,为了不影响住户内眷生活,担尿人都起五更赶大早。老街把一些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被称为家的就是最高赞誉了。老街人厚道,将做担尿营生的人称为担家。‎ 老干就是个担家。可别小看了担家的活计,这可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说体力,担尿用的木桶,有六十厘米高,柏木做成,没有把子力气,担一副空桶也累得你脸红脖子粗。老街住户的茅厕都建在后院,从后院到前街也有五十多米距离。如果是二进院或三进院,那就是百十米长的距离,担起尿桶要一鼓作气,举步生风,一路小跑,没有个硬扎的身板儿可不中。说技术,担起木桶途中不能让桶里的污物溅出来,否则就弄脏了住家的院儿,即便用水冲洗,那气味大半天散不了,很是影响人家的情绪。‎ 老干个高精瘦,皮肤黝黑,脸上总带微笑。老干在老街做担家,走进住家门,总吆喝一声,来咧——避免后院茅池有人尴尬;活做完了再吆喝一声,走咧——告诉住家关好大门。每天清晨,老干担着木桶,在分包的路段上,挨家挨户担尿。老干在茅厕里起尿,舀粪的勺子用得利落,起落之间,不能将污物遗撒在地面上。木桶装至八成,小心移至厕外,再拎进另一只桶。他稳稳挑起担子,匀步小跑,过门槛时前面的木桶稍抬高,跨过门槛,后面的木桶再抬高,脚下的步伐速度不变,木桶里的污物绝不会溅出点滴。老街住家的门槛高低不同,坊传老干为了练好过门槛的技巧,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用砖头和竹竿搭成门槛,闲时担着木桶在院子里练活儿。‎ 老街遇到大雨。明晃老两口子犯愁了,院子里的排水管道不畅,积攒的雨水就涌到了后院的茅池,眼瞅着茅池就要被灌满,溢到院里可就恶心了。‎ 来咧——老干担着木桶进院了,二话不说就钻进茅池淘粪。老干来回担了五趟,雨水中依然是稳稳地挑起担子,匀步小跑,过门槛时前面的木桶稍抬高,跨过门槛,后面的木桶再抬高,脚下的步伐速度依然不变,木桶里的污物不溅出点滴。老干又帮着把下水管道给拾掇通了,这才挑起担子,说了声,走咧。‎ 冠老太太是老街的大户,子女都在南方做营生。老先生过世后,冠老太太一人守着个大院子。老干走进后院的茅池做活,看到老太太也来到后院,踌躇着像有什么事。原来,老太太在如厕时,衣扣刮掉了手上的戒指。她想让老干帮着找找,又张不开口。如果找到了还好说,可如若找不到,那叫老干怎么把粪便担出这个门?按老街规矩,出了院门,尿桶里就是淘出个金元宝也是归担家所有了。老干看到冠老太太手足无措,心下明白了几分。‎ 老干担着木桶走了,在城外找了个筛子,把一桶桶的粪便细细地过滤,果然找到了那枚戒指。老干在潺河边,把戒指清洗干净,送到了冠老太太的手里。冠老太太的泪下来了,她说其实也值不了几个钱,只不过是结婚时先生送的,也是个念想。老太太执意要给老干付钱,老干两手作揖说,老太太您抬举我,抬举我了。走咧——‎ 老干四十好几了还是单身一人,有人就张罗着给老干做媒,问老干有啥要求,他搓着大手,说没个啥要求,人家不嫌弃我就中。有人介绍了西关的佟大脚,也是快四十了还没找到婆家,老干就按人家约好的时间去见见面。‎ 老干就在去相亲的路上出的事。老干路过潺河,被几个孩童的哭声喊住了。有个儿童在潺河边捉鱼虾,不慎滑入了河中。老干不会凫水,他大步流星奔到河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了下去。他在湍急的河水里扑腾,大喊一声:走咧——奋力把孩子推向浅水,自己却没能再上来。‎ 老干无家无后,老街人给他办了最隆重的葬礼。老街的贤人雅士自愿为老干扶柩,街道的孩童都披麻戴孝,送葬的人群把老街堵得水泄不通。老干的棺木前一条白绸挽幛冲天而起,上书八个大字:来咧走咧——一生干净。‎ 许多老街人这才知道,原来老干有个很雅的名讳:干净。‎ ‎(摘编自《广西文学》2018年第一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街人厚道,将做担尿营生的人称为担家。”体现了老街人对底层劳动者的敬重。‎ B. 第三段对老街旱厕的环境描写,意在引出“担家”这一职业,表现老街经济的落后。‎ C. 小说第七段描写担尿过门槛的细节与第五段重复,目的是强调老干的沉稳与技术高超。‎ D. 老干勇救落水儿童这件事使小说情节的发展由喜悦向悲伤突转,形成波澜,更为曲折。‎ ‎8. “来咧”“走咧”是老干极富个性的语言,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 有人说把小说最后两段删去文章更显简洁含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1)结构全文。“来咧”“走咧”是老干做活时的吆喝,它也是作者结构全文的暗线,以它串起老干的故事。‎ ‎(2)塑造人物。这是老干日常做活的招呼,帮明晃老两口排难时的语言,拒收冠老太太谢礼的答语,勇救落水儿童欣慰的遗言。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来咧”“走咧”表现了老干朴实善良、不图小利、磊落仗义、舍己救人的高贵品格。‎ ‎(3)升华主题。“来咧”“走咧”象征老干的一生,八字挽联点明老干高洁的灵魂,表明人们的尊敬,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 ‎9. 参考答案一:最后两段不宜删掉。‎ ‎(1)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的“老街人厚道”。‎ ‎(2)内容上深化主旨。既揭示了担家老干的高贵灵魂——一生干净,又表现了老街人的人情美,他们对老干表达了最深的敬意。‎ ‎(3)笔法上富于变化。结尾采用对比与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老干,与前面的正面描写互相补充,使笔法更为丰富。‎ ‎(4)效果上震撼人心。结尾掏屎取尿的工作与“干净”的名讳的对比,孤寡无后的状态与老街人为他扶柩戴孝的对比,引人深思,震撼人心。‎ 参考答案二:最后两段可以删掉。‎ ‎(1)内容更为简洁。删掉最后两段,故事情节依然完整且更简洁。‎ ‎(2)结尾更加含蓄。小说在老干的牺牲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老干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救落水儿童?老干无家无后,他的后事怎么办?引发读者思考回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曲解文意,错在“意在表现老街经济的落后”这个地方,这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误读,第三段对老街旱厕的环境描写,意在引出“担家”这一职业,以及这一行当的艰辛不易。‎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品味其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文学类作品中的精彩之笔,是艺术家匠心独运的创造。言为心声,怎样的人物语言,反映出怎样的人物性格;而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其所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通过人物语言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同时,某些反复出现的语言,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也有穿线成珠的作用。“来咧” ‎ ‎“走咧”是老干极富个性的语言,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第一处是在原文第五自然段:老干个高精瘦,皮肤黝黑,脸上总带微笑。老干在老街做担家,走进住家门,总吆喝一声,来咧——避免后院茅池有人尴尬;活做完了再吆喝一声,走咧——告诉住家关好大门。介绍了这两句话是“担家”的职业语言,而且有特殊含义,同时在结构上串联起了老干的故事。“来咧”“走咧”第二处是老街遇到大雨。明晃老两口子犯愁了,院子里的排水管道不畅,积攒的雨水就涌到了后院的茅池,眼瞅着茅池就要被灌满,溢到院里可就恶心了。来咧——老干担着木桶进院了,二话不说就钻进茅池淘粪。……老干又帮着把下水管道给拾掇通了,这才挑起担子,说了声,走咧。这些,表现了老干的朴实和热心肠,这些文章丰富了老干的形象。最后一处是老干死后,当地贤人雅士给他的挽联上写了八个大字:来咧走咧——一生干净。这对老干的品质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文章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对平凡的市井百姓那种热心、善良、纯洁、清白品质的赞美和讴歌。总之,结合文本,从情节的推动、人物的塑造,主题的升华等角度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分析及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难度较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达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而在探究这方面,需要结合自身,联系文本,做出合理、有创意的推断。题干要求就“有人说把小说最后两段删去文章更显简洁含蓄”这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小说的最后两段是老干死后,老街的父老乡亲对他送葬的情形。而文中“老街的贤人雅士自愿为老干扶柩,街道的孩童都披麻戴孝,送葬的人群把老街堵得水泄不通”等语句则表现出了老街人的朴实厚道和对老干这个热心肠的、平凡的好人的肯定和不舍。最后两段也彰显、升华了主题,即善良的人始终会被人铭记,这样写传递了正能量,给读者震撼和启示。以上观点是不能删去最后两段的观点。当然,也可以支持题干中有人认为可删掉最后两段的说法。这主要可以从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耐人寻味的角度作答,总之,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正始初,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 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曰:“……昔樊哙愿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 ‎。今欲越长江,涉虏庭,亦向时之喻也。未若明法练士,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斯必然之数也。”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乘胜扬声欲向青、徐,朝廷将为之备。嘏议以为“淮海非贼轻行之路,又昔孙权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略无孑遗,恪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徼乾没乎?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溯淮,示动青、徐,恪自并兵来向准南耳”。后恪果图新城,不克而归。‎ 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嘉平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武乡亭侯。正元二年春,毋丘俭、文钦作乱。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可遣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肃劝之。景王遂行。以嘏守尚书仆射,俱东。俭、钦破败,嘏有谋焉。及景王薨,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 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岁薨,时年四十七,追赠太常,谥曰元侯。子祗嗣。成熙中开建五等,以嘏著勋前朝,改封祗泾原子。‎ ‎(节选自《三国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B. 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C. 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D. 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名。为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D. 子,封建制度的五等爵位之一。《礼记·王制》将爵位分成王、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子爵为第四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嘏年少知名,受到重用。傅嘏二十岁时就有了名气,被当时位居三公的司空陈群征召为自己的属官。‎ B. 傅嘏善于识人,富有远见。傅嘏对吏部尚书何晏非常赏识,认此人定有作为,后来果然诛杀了曹爽。‎ C. 傅嘏审时度势,料事如神。在讨论征伐吴国和防备诸葛恪进攻青州、徐州的问题时,傅嘏都判断准确。‎ D. 傅嘏力主亲征,平叛有功。在毋丘俭、文钦叛乱时,劝司马景王亲自前往,在平定叛乱方面功不可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 ‎(2)昔樊哙愿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 ‎【答案】10. A 11. D 12. B ‎ ‎13. (1)我担心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有仁德的人将被疏远,那么朝政就会荒废。‎ ‎(2)过去樊哙愿意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匈奴,季布当面指责了他的短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増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钟会因此有居功自傲的神色,傅嘏告诫他说:“您的志向大于能力,可是功业很难成就,能不谨慎吗!”傅嘏因功劳进封为阳乡侯,增加食邑六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二百户。”。本题“难为”为动词,“勋业”是“难为”主语, 再者“而”是连词,表转折,一般用于句首,其前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封阳乡侯”是官名,是“进封”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礼记·王制》将爵位分成王、侯、伯、子、男五个等级”错误,应是“《礼记·王制篇》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可知《礼记》中的五等爵位中没有“王”。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傅嘏对吏部尚书何晏非常赏识,认为此人定有作为,后来果然诛杀了曹爽。”错,根据原文“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可知“傅嘏对吏部尚书何晏并不赏识”。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和例举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恐”,担心;“惑”,迷惑;“远”,形容词作动词,被疏远;“仁人将远”,是被动句;“废”,荒废。(2)中的“以”,动词,率领;“横行”,攻打;“面折”,当面指责,其中“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其”,代词,他的,指樊哙的;“短”,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 傅嘏二十岁时就有了名气,司空陈群征召他做属官。 正始初年,被任命为尚书郎,升任黄门侍郎。 当时曹爽执掌朝政,何晏担任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平叔外表沉静而内心奸巧,贪图得利,不考虑致力根本。 我担心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有仁德的人将被疏远,那么朝政就会荒废。”何晏等人于是同傅嘏不和,借小事为由罢免了傅嘏的官职。 后在家中被授任荥阳太守,他没有赴任。 太傅司马宣王请他担任从事中郎。 曹爽被杀后,他担任河南尹,升任尚书。‎ 当时讨论国事的人商议打算征伐吴国,征东、征西、征北将军献的计策各不相同。 皇帝诏令向傅嘏咨询,傅嘏回答说:“……过去樊哙愿意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匈奴,季布当面指责了他的短处。 现在想要渡过长江,进入吴国的领土,也是和以前的樊哙一样。 不如申明法令训练士兵,在可以取得全胜的地方实施我们的计策,挥动长鞭来制服敌人的残余力量,这是必然要做的策略。”后来吴国大将诸葛恪刚攻克了东关,乘胜扬言要进攻青州、徐州,朝廷将要作好防备。 傅嘏在商议中认为“淮海不是贼军轻易行动的路径,加上过去孙权派遣军队进入海上,船翻漂流沉溺,几乎不剩一人,诸葛恪怎敢倾尽所有的兵力,把身家性命寄托在滚滚洪流之中,来侥幸取胜呢? 诸葛恪不过是派遣向来熟习水战的部属副将,从海上逆行进入淮河,显出攻打青州、徐州的姿态,诸葛恪自己集中兵力进攻淮南罢了”。 后来诸葛恪果然包围新城,没有攻下就撤退了。‎ 傅嘏经常谈论人的才能和性格的同异,钟会把这些话汇集起来进行评论。 嘉平末年,赐给傅嘏关内侯的爵位。 高贵乡公登皇帝位,进封傅嘏为武乡亭侯。 正元二年春,毋丘俭、文钦发动叛乱。 有人认为司马景王不应亲自出征,可派遣太尉司马孚前往,只有傅嘏和王肃劝司马景王亲自去。 司马景王于是就出发了。 任命傅嘏代理尚书仆射,一起东征。 丘俭、文钦被打败,傅嘏为此作了谋划。 等到司马景王去世,傅嘏和司马文王直接返回洛阳,司马文王于是辅佐朝政。 这件事记载在《钟会传》。 钟会因此有居功自傲的神色,傅嘏告诫他说:“您的志向很大,可是功业很难成就,能不谨慎吗!”傅嘏因功劳进封为阳乡侯,增加食邑六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二百户。 这一年傅嘏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追赠太常,谥号称元侯。 儿子傅袛继承爵位。 咸熙年间,开始建立五等爵位,因傅嘏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傅袛为泾原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渤澥(xiè):大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声夺人,渲染出江潮磅礴的气势,并且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 B. 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写大潮远远到来的壮丽景象。‎ C. 整首诗采用夸张、比喻、烘托等手法来层层渲染,表现大潮澎湃的伟力。‎ D. 这是一首咏钱江潮的名作,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句句紧凑,结构谨严。‎ ‎15. 尾联极富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答案】14. A 15. (1)“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视听结合,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2)“凛生寒”呼应“来似雪”,侧面叙写观潮人的感受,江潮扑面而来,使人凛然生寒,烘托了钱塘潮的骇人气势,意味隽永。‎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曲解文意,错在“并且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整合给对方。事实上,“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是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潮声大,如雷鸣般。即,“雷震”喻指潮声,并非实指雷声。‎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诗句的分析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个性化的解读,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要扎根文本。‎ 题干要求赏析尾联,体味其丰富的表现力。首先反复诵读尾联,然后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尾联的意思,然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层面去分析该联的表现力具体体现在哪里。“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句话的意思是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这联前面几句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来烘托潮涨的状况,而到了“惊涛来似雪”,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江潮汹涌而来的溅起的浪花比作雪。潮水是涨有声音,而浪花似雪是视觉;诗人正是通过视听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雄浑壮阔的景象。诗人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凛生寒”正呼应前面的“来似雪”,因为是霜雪所以令人感觉寒气阵阵,这其实是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面对澎湃汹涌的江潮令人胆寒,心生怯意。‎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中写每到秋天,山林清冷寂静,常传来凄凉之声,接着引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渔民歌谣为证。‎ ‎(2)《诗经·氓》在叙述抒情主人公婚后虽坚贞不渝、辛勤操劳家务无怨无悔可终遭遗弃的处境后,接着写其反思与神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推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巴东三峡巫峡长, (2). 猿鸣三声泪沾裳 (3). (2)静言思之, (4). 躬自悼矣 (5).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巫”“裳”“悼”“参省”“已”“知”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7年的‎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的香港,在亿万华夏儿女饱含热泪的注视中,回到 的祖国怀抱。这一刻,( )。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终于在百年怆痛终结之时 微弱。去年,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问及大家启蒙歌曲,全场唱起《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让人泪湿衣裳。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横跨数代,激发如此共鸣?正因旋律背后,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不畏风高浪急,不惧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分别已久 逐步 滋润 山高水险 B. 分别已久 逐渐 滋养 山高水长 C. 暌违已久 逐步 滋养 山高水长 D. 暌违已久 逐渐 滋润 山高水险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数中国人也将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 B. 无数中国人也将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 C. 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 D. 也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B.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香港与内地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C.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D.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答案】17. D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暌违已久”,别离很久,义同“分别已久”,用“暌违已久”较符合宏大庄重的语境。‎ ‎“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歌声微弱是自然而然的变化,因此用“逐渐”合适。‎ ‎“滋润”,浸润,使湿润;“滋养”指供给养分。“滋润”与宾语“心田”搭配更合适。‎ ‎“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据文意,不惧的是“山高水险”。‎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前文强调香港回归的时间与事实,括号里的内容承接前文,以“这一刻”为陈述对象,据此排除A B;“中国人的”修饰“个体记忆”而非“民族历史”,且前句强调香港回归是“民族历史”的大事,后句“也”强调“个人记忆”与之并行,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血浓似水、情重似山”不合逻辑,应为“血浓于水、情重于山”;二是“内地与香港”语序不正确,文段表述主体是“香港”,“香港”应放在“与内地”前面;三是定状错位,“牢不可破”是“命运共同体”的定语。‎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常有人说,①________________,影响吸收。其实,蛋白质变性不等于降低了消化吸收率。适当的热处理会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伸展,暴露出被掩埋的一些氨基酸残基,这有利于我们体内蛋白酶的催化水解,不仅不会影响吸收,②________________。当然,如果烹饪时加热温度过高、烹饪时间过长,就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甚至③________________。比如肉类,如果加热时间太久会产生焦糊味,这就是蛋白质过度变性了;温度太高还会导致肉类中的脂肪发生氧化,甚至产生丙烯酰胺、苯并芘、杂环胺等有害物质。‎ ‎【答案】 (1). ①蛋白质加热会变性 (2). ②还能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3). ⑨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面的“蛋白质变性不等于降低了消化吸收率”以及“适当的热处理”可推知答案;‎ 第②处,根据横线前面的“不仅不会影响吸收”可推知,与之对应的应该是表示通进关系的内容,可以填写“还能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可以根据横线前面的“甚至”以及横线后面的“甚至产生丙烯酰胺,苯并芘、杂环胺等有害物质”推知答案。‎ ‎21.将下面的四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5个字。‎ ‎①7位著名导演、50余位著名影视演员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联袂打造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②这部电影回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令人难以忘怀的7个重大历史瞬间。‎ ‎③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将于‎2019年9月30日准时在全国上映。‎ ‎④这部电影拍摄是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答案】【参考答案】由7位导演、50余位著名演员参与,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7个重大历史瞬间的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将于‎2019年9月30日上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题干提供的四个句子,把握主要事件,从而确定句子主干。然后根据语序,合理安排,把剩余部分当作定语、状语穿插进去即可。‎ 现有题目的四个句子都是关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介绍,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可以发现主要事件是“电影即将上映”,那么可以将③作为句子主干,然后将其他三个句子的内容作为修饰成分添加进去。在组织答案时,需要特别注意“保用关键信息”“不超过65个字”两个要求,将“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联袂”“令人难以忘怀的”等修饰成分删除。‎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月6日,湖北武汉。方舱医院使用的当天,一位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小伙子在病床上安静地看书。众声嘈杂中,他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书本,神情专注。这是一位留美博士后,他安静读书的照片一经上网就被刷屏,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清流读书哥”。‎ ‎②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一线的李兰娟院士说: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为未来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材!‎ ‎③2020年除夕之夜,无数90后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抗击“新冠”的最前线,勇做“逆行者”。他们说:“非典时你们保护90后,这次换90后保护你们,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抗击疫情是我们的使命。”‎ ‎2020年中国很难,而2020年的高三学生也不得不面对最艰难的境遇。作为2020年的高三学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愿你披荆斩棘  磨砺成自己的榜样 ‎2020的春节不是一个普通的春节,疫情注定了它是充满血与泪的。疫情的爆发虽然在武汉市,但它牵动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心。因此,他们出现了。在人们惊慌失措时,他们挺身而出;当人们痛苦万分时,他们奋勇拼搏!他们,就是那千千万万的白衣战士。他们为大家战斗,为人民奉献。他们奋战在一线之上。他们不曾,也不能离开战场,因为他们知道,一旦稍稍松懈,疫情便会蔓延!他们在生死之间工作,与死神斗争。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却拥抱了死的恐惧。‎ 当下中国虽少见枪林弹雨、血染山河,但有责任、有担当、愿奉献的青年人比比皆是。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训练突遇飞机故障,生死边缘的4.4秒仍试图挽救飞机重伤牺牲;29岁北大女博士娄滔不幸患渐冻症,她最后的愿望是将器官都捐出来,“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80后的余静两年前主动报名驻村扶贫,“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就不撤岗”;80后特警张劼为保护居民楼200多居民的安全,第一个冲进屋内阻止歹徒引燃爆炸物,自己却被烧得“像个烂桃子”……‎ 他们,恪守和实践着这些宝贵精神品质,成为社会中最温暖人心的力量。‎ 谁都可以成为“榜样”,关键是,要学习他的是什么?‎ 是羡慕他腰缠万贯、挥金如土,还是钦佩他的奋斗之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是眼红他的前呼后拥、派头十足,还是崇拜他的废寝忘食、心无旁骛?‎ 这一点,你心里一定得有答案。心中有光,你才会发光。十九大开幕会之后,网友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组数字:64岁,210分钟,32000字,全程站立无休息……‎ 他们尚且如此,我辈青年何如?‎ 回看新冠疫情,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的狙击战中,这些可爱又可敬的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为了守护人民健康,义无反顾,为我们留下最美的逆行身影。我们在此真诚地向此次防控疫情的逆行者致敬!‎ 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国难时期这些人才是最可敬的!作为2020年的高三学生,我们面对疫情的艰难,也面对高考的艰难,我惟愿你笑对困难,效仿英雄,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榜样!‎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审题】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当今社会重大事件新冠疫情。第一段讲述感染肺炎,在众声嘈杂中看书的付先生,他的平静和医院的喧闹,形成了对比,显示了文明的力量。面对灾难,他没有过度忧虑,而是接受最坏的结果,安定有序地在这“坏”中,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来。第二段是李兰娟院士的观点,她认为应该让孩子明白何为“真正偶像”,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结合第一段和第三段可知,“真正偶像”应该是勇敢面对困难,为国家、为人民拼搏、奋斗、奉献的人。第三段讲述90后勇做“逆行者”,勇敢抗击疫情,为国奉献。‎ 综合上述三段内容,学生围绕面对困难的态度,做真正偶像,为人民奋斗,为国家奉献构思皆可。‎ ‎【立意】(1)为生民立命; (2)有国才有家; (3)国难当头,共克时艰; (4)责任与担当; (5)人性的美好;(6)灾祸丛生的人类文明脚步; (7)坦然面对灾难;(8)做真正偶像;‎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愿你披荆斩棘  磨砺成自己的榜样》,然后直接记叙疫情情况,引出奋勇拼搏的“逆行者”们。接着由疫情生发开去,讲述和平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有责任、有担当、愿奉献的青年人”的故事。顺势指出青年人应当学习他们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最后,照应标题,呼吁号召——为2020年的高三学生,我们面对疫情的艰难,也面对高考的艰难,我惟愿你笑对困难,效仿英雄,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榜样!‎ ‎【素材】1.你的梦想有多雄奇 中国就有多美丽 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 或许你会说,历史都是过去,遍地黄金的日子过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经没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 不可否认,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攀升的房价,是面透镜,会放大焦虑,会矮化梦想。‎ 但反过来看看,祖辈父辈的逐梦路上,饭盒里何来超级稻,绿皮车哪能开到350,日记本里何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别说人人都有麦克风。更何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你我奋斗的基石。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请记住,唯有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最大的梦想。‎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走的总是人。‎ 从枪杆子打天下、打开国门看天下到敞开胸怀迎天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就是怀揣着梦想走来的,我们仍要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的脚步,注定写下未来的历史。当我们一次次成功打卡既定目标,当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海归不断回到中国创业淘金,当我们所有人都牢记握指成拳,时与势就在中国,机遇就在中国。‎ 前些天,保温杯成为一个热词,它所隐喻的不服输的精气神同样需要保温。当00后成为新新青年登场,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还在继续奋斗,当中年人依然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你们都很喜欢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其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 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 所以,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就在大家的手里。你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欣赏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说到压力,20来岁的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父辈那一代曾经经历过什么。‎ 莫言在农村劳动十年,饥饿自不必说,没书看的时候只能翻翻字典。韩少功16岁到湖南汨罗插队,一呆就是6年。‎ 在某种程度上,奋斗,是他们对抗苦难与宿命的武器。但奋斗中的砥砺,也成为了他们的人生财富。因此才有了《红高粱》里的高密,有了《马桥词典》里的马桥。‎ 那一代人的人生或许粗粝,性格却如此坚韧。多少人从田间地头走进高等学府,成为高精尖科研项目的拓荒人;多少人从边陲乡村走出国门,成为重启中西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而即便是我们这些普通青年的父母,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样可歌可泣。带数亿人脱贫,让飞船上天、航母下水,重建文化自信,他们支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他们配得上这样的赞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 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的冲刷,面对的是竞争的压力,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向往更丰盈的生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奋斗与发展的坐标在哪里,道路在何方?不要再说他们有的是背景,你有的是背影。‎ 这个时代,就是你的背景!不要再说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失败。认真爱过,放肆活过,你就是世界的王!‎ 当然,这世上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生命的酒杯,不可能总是盛满可口的甘醴,苦酒也是成长的滋味。‎ 一帆风顺,显示不出水手的坚强;百转千回,才有百炼成钢。恰恰是在跌倒的时候,奋斗才能凸显其意义。‎ ‎ “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因——“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愿你青春灿烂,愿你前途光明。‎ ‎3. 受任于生死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就在一位位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时候,一起起骇人听闻的闹医伤医事件依然在发生:杨文医生重伤致死还历历在目,北京朝阳医院再次发生伤医事件。在我们为这一起起闹医伤医事件感到痛心疾首的时候,也应该深刻反思,我们不该让医生这种高尚职业变为高危职业。因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请信赖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知道行医艰苦,不仅时间长,路途也很坎坷。而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医生更不容易,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知识积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医实践,请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去医好每一位病人,去战胜每一次疾病。第二,请呵护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法布尔曾说过:“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母亲给了我们第一条生命,但医生却能给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生命。也许他还有不足,也许他还有缺陷,他们一样需要理解和支持,请呵护你身边的每一名医务工作者,不要将任何情绪发泄在医生身上,更不要发生任何闹医伤医行为。第三,请感恩每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也是父母、孩子和恋人,他们和患者的家人一样最想让病人康复。只要身穿白大褂,走上手术台,他们就担负起了医生的使命与责任,奋不顾身,一往无前,请感恩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感谢他们为社会勇挑重担,感谢他们为人民负重前行。‎ ‎【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