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来宾市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广西2020年5月份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历史》,“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由此引申出人们今天对“塔西佗陷阱”的理解,即当执政者丧失公信力后,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了这个逻辑,通过虚无历史来误导人们的主观好恶,埋下“坏的主观性”,从而实现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消解,以此达到否定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攫取解构主义内核,或通过所谓“秘密日记”、回忆口述柔性渗透,或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粗俗戏说、恶搞,或以视频音频、表情包、内涵段子等进行历史“嘲讽”,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官方叙事”与“宏大叙事”,渲染出一种历史已经缺乏信赖和认可的负面氛围,引发人们对历史的错误性认识。以此否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客观逻辑,进而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选择,质疑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历史逻辑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要主动发声,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我们不能默不作声,要及时反驳,让正确声音盖过它们。‎ 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肆意歪曲,或通过散布“革命破坏论”,以赞美“民国”来有意贬损新中国;或污蔑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或夸大建设中的失误,将“纠左”与“纠社会主义”画上等号。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此种种来否定近代以来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割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间的统一关系,蓄意营造党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情緒罅隙、心理隔阂,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形成“想象性”关联。对此,既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深入阐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必然,批驳割裂这种统一的谬误;又要用好法治手段,对恶意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攻击革命英烈、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的割裂言行,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历史虚无主义者却以夸大“负面”为噱头,利用网络传播“情绪化”“碎片化”的特征,抓住一些争议性事件,故意渲染群体情绪,在网络上制造一个情感先于事实、质疑多于共识的“后真相”语境,形成“三人成虎”传播氛围,使其核心观点、评价历史的方法和价值取向潜伏到大众的心理层面,让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因无意识的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形成对主流媒体的解构之力,试图让主流媒体在民众中失语失声失信,以此阻断或削弱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形成。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塔西佗陷阱”,“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凝心聚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摘编自杨建义《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塔西佗陷阱”》,“光明网”‎2019年6月24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历朝皇帝都是人们憎恨的对象,无论他做什么事,都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B. “秘密日记”、口述历史、视频音频、表情包和内涵段子等都是对历史的恶搞。‎ C.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割裂言行要严厉打击,依法追究其责任。‎ D. 网络上,一些争议性事件,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故意渲染群体情绪而刻意制造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介绍“塔西佗陷阱”的出处,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逻辑及其意义。‎ B. 文章列举了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了批判的针对性。‎ C. 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揭露了其实质。‎ D. 文章末段指出了警惕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塔西佗陷阱”正确有效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坚决反对,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消解、否定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B. 毋庸讳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根本原因就是主流媒体在民众中失语失声失信。‎ C. 只有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才能有效降低历史虚无主义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 D.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历朝皇帝都是人们憎恨的对象”说法绝对,原文是“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B项,扩大范围,不是所有的“秘密日记”、口述历史、视频音频、表情包和内涵段子等都是对历史的恶搞。‎ D项,不是制造“一些争议性事件”,原文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一些争议性事件,故意演染……,在网络上制造一个……语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意义”错误,应该是危害,原文是“通过虚无历史来误导人们的主观好恶,埋下‘坏的主观性’,从而实现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消解”。‎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主流媒体在民众中失语失声失信”未然当已然。原文有“试图让主流媒体在民众中失语失声失信”,“试图”不是事实。‎ 故选B。‎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张帆今年32岁,是陕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主讲思政课。在很多学生眼里,这个中等个头、体型微胖、讲起课来神采飞扬的“帆哥”可是个“宝藏老师”。“气势磅礴”“ 幽默得一塌糊涂”“有意思的灵魂”……这些都是学生们对张帆的“画像”。如果说张帆用独特的讲课方式唤醒了学生的耳朵,那么他课堂上大量鲜活的材料和生动的语言,则让生涩的理论不断被解冻,更易于学生接受。很多学生感慨:“思政课还可以如此有趣、实用!”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认为,张帆之所以讲课时有底气、有气势,受到同学们欢迎,一方面在于他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的自信,这样一个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他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富于感染力。‎ ‎(摘编自张斌《“宝藏老师”和他的“爆款”思政课》,“新华网”‎2019年7月3日)‎ 材料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学堂在线”开设了第一门思政课慕课,此后又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将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四大要素统筹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政课的客人变成思政课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法,北京师范大学的分众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教学法,浙江大学的情景式教学法,西北大学的叙事教学法等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实践教学方面,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天津大学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研学旅行活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好评;在新媒体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慕课教学平台等受到专家普遍认可……‎ 不少同学反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自己原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一些课堂已经从“点名课”成为“网红课”,一座难求。‎ ‎(摘编自《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中国青年网”‎2019年3月18日) ‎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高校推进网络思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要深刻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议题设置、内容供给,推进传播层级和深度,唱响主旋律。要与师生的认知特点、成长需求、接受方式“匹配”“合拍”,将单向灌输、被动接受,变为多向交互、直接即时的交流对话、讨论辩论。要加强网络思政的资源可用性、在线支持可及性、在线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增强网络思政的沉浸体验。‎ 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具有虚实二重性和相互模塑性。要积极建立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的全城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在线离线整合。坚持将互联网移入、泛在、嵌套于传统的现实教育空间,创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榜样育人等“互联网+”和“十互联网”双向路径。‎ 高校师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和制造者。重点要加强师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 ‎(摘编自陈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维度》,《光明日报》‎2019年1月8日)‎ ‎4. 下列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一项是 A. 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 B. 天津大学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研学旅行活动。‎ C.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D. 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嘉课教学平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相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相信自身科研内容,才可能上好课,从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B. 只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才能使思政课活起来,因此学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C.‎ ‎ 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的原因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及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 D. 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都需要加强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唱响主旋律。‎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答案】4. D 5. B ‎ ‎6. ①坚持主旋律和吸引力相结合,要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同时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自信;②坚持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积极建立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的全域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在线离线整合,引导学生从思政课的客人变成思政课的主人;③加强师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发挥师生主体积极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慕课教学平台”属于“新媒体教学方面”,不符合题干“实践教学模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只有……才能……”关联词运用不当,“新媒体新技术”并非“思政课活起来”的必要条件。‎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的自信,这样一个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他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富于感染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自己原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重点要加强师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节选)‎ 孙犁 天晴得很好,这又是个热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接着就是原生讲话。他说话很慢,很安静,台下的人们说:老脾气没变呀,还是这么不紧不慢的,怎么就能活捉一个旅长呀!原生说:自己立下一点功;台下就说:好家伙,活捉一个旅长他说是一点功。原生又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这是全体人民的功劳;台下又说:你看人家这个说话。‎ 区长说:“老乡们,安静一点吧,回头还有自由讲话哩,现在先不要乱讲吧。”人们说:这是大喜事呀,怎么能安静呢!‎ 到了自由讲话的时候,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全场的人拿眼找她。秀梅今天穿一件短袖的红白条小褂,头上也包一块新毛巾,她正愣着眼望着台上,听得一喊,才转过脸东瞧瞧,西看看,两只大眼睛,转来转去好像不够使,脸飞红了。她到台上讲了这段话:‎ ‎“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原生十五岁就出马打仗,那么一个小人,背着那么一支大枪。他今年二十五岁了,打了十年仗,还要去打,打到革命胜利。有人觉着这仗打的没头没边,这是因为他没把这打仗看成是自家的事。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我们求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这等着原生,原生就回来了。战士们要的是胜利,原生说很快就能打败蒋介石,蒋介石很快就要没命了,再有一年半载就死了。我们全村的战士,都会在前方立大功的,他们也都像原生一样,会带着光荣的奖章回来的。那时候,我们要开一个更大更大的庆功会。我的话完了。”‎ 台下面大声的鼓掌,大声的欢笑。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 最前边是四杆喜炮,那是全区有名的四个喜炮手;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了花朵。原生的爹娘,全穿着新衣服坐在双套大骡车上,后面是小学生的队伍和群众的队伍。‎ 大锣大鼓敲出村来,雨后的田野,蒸晒出腾腾的热气,好像是叫大锣大鼓的声音震动出来的。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敲鼓手疯狂地抡着大棒,抬匾的柱脚似的挺直腰板,原生的爹娘安安稳稳坐在车上,街上的老头老婆们指指画画,一齐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那些青年妇女们一个扯着一个的衣后襟,好像怕失了联络似的,紧跟着原生观看。原生骑在马.上,有些害羞,老想下来,摄影的记者赶紧把他捉住了。秀梅满脸流汗跟在队伍里,扬着手喊口号。她眉开眼笑,好像是一个宣传员。她好像在大秋过后,叫人家看她那辛勤的收成;又好像是一个撒种子的人,把一种思想,一种要求,撒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她见到相熟的姐妹,就拉着手急急忙忙告诉说:“这是我们村里的原生,十五上就当兵去了,今年二十五岁,在战场上立了大功,胸前挂的那金牌子是毛主席奖的哩。”‎ 说完就又跟着队伍跑走了。这个农民的孩子原生,一进村庄,就好把那放光的奖章,轻轻掩进上衣口袋里去。秀梅就一定要他拉出来。‎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在原生的心里,秀梅的影子,突然站立在他的面前,是这样可爱和应该感谢。他忽然想起秀梅在河滩芦苇丛中命令他去卡枪的那个黄昏的景象。当原生背着那支枪转战南北,在那银河横空的夜晚站哨,或是赤日炎炎的风尘行军当中,他曾经把手扶在枪上,想起过这个景象。那时候,在战士的心里,这个影子就好比一个流星,一只飞鸟横过队伍,很快就消失了。现在这个影子突然在原生的心里鲜明起来,扩张起来,顽强粘住,不能放下了。‎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饶阳东张岗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乡亲们对原生立功都发自内心为他高兴,因此赶来为他祝贺。‎ B. 原生讲话时,台下的人们不懂得尊重,经常插话,打断原生的讲话。作者含蓄地批评当时农民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强教育。‎ C. 文中多处运用视觉和听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走过田野和村庄时壮观、热闹的情景,渲染了喜悦的气氛,富有感染力。‎ D. 结尾交代“--九四八年七月十日饶阳东张岗”,是交代作者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介绍了原生立功的时代背景。‎ ‎8. 请分析小说中秀梅这个人物对刻画原生这一形象的作用。‎ ‎9. 请简要概括作者浓墨重彩地叙述、描写庆功大会的写作意图。‎ ‎【答案】7. B 8. ①通过秀梅讲话,从侧面揭示了原生崇高的内心世界,突出原生为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②通过描写秀梅为原生所表现出来的激动和喜悦,以点带面,表现原生立功给乡亲们带来的光荣和鼓舞,深化小说主题;③揭示英雄诞生的群众土壤,秀梅是当时农村妇女中积极分子的典型形象,她们热爱英雄,宣传英雄,同时她们也是英雄的培育者。 ‎ ‎9. ①形象而真实地展现人民群众为英雄而感动的场景,突出群众参加革命、崇敬英雄的热情。②宏大而热烈的场面描写更能激励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伟大的解放斗争中去。③间接揭示了革命取得胜利的社会原因。‎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台下的人们不懂得尊重”“作者含蓄地批评当时农民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强教育”说法有误。原生讲话时,台下人插话不是不尊重原生,是敬佩、称赞原生,情不自禁的发表看法。作者这样写既可以突出原生的形象和影响,也可表现当时场面的热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用分两类。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一般具有以下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线索人物起贯穿全文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或凸显文章主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分清主次人物;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勾画出描写题干中人物的句段,把握形象特点;再结合具体情节、小说主题、与其他人物关系等全面分析其作用;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小说中秀梅是次要人物,她是一个热情,思想上积极上进的姑娘。对主人公原生形象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首先庆功会上秀梅的讲话“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原生十五岁就出马打仗,那么一个小人,背着那么一支大枪”“他今年二十五岁了,打了十年仗,还要去打,打到革命胜利”“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这些都从侧面突出原生的高尚情怀和巨大贡献。其次写原生立功秀梅的激动的表现“秀梅满脸流汗跟在队伍里,扬着手喊口号”“她眉开眼笑,好像是一个宣传员”“她见到相熟的姐妹,就拉着手急急忙忙告诉”,这些都突出原生给乡亲们的鼓励和影响,从而深化作品主题。此外文章结尾一段写“在原生的心里,秀梅的影子,突然站立在他的面前,是这样可爱和应该感谢”,突出家乡的人民是培育英雄的功臣。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写作意图或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回归原文,找到题干所指定的内容并细读;再结合语境、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创作背景、写作手法等全面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小说一再渲染、铺排庆功大会的场景,“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接着就是原生讲话”“到了自由讲话的时候”“台下面大声的鼓掌,大声的欢笑。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最前边是四杆喜炮,那是全区有名的四个喜炮手;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后面是小学生的队伍和群众的队伍”,这些都突出了群众敬佩、赞扬英雄的情绪高涨,大会的隆重、热烈。从人物塑造上来看,突显像原生一样的英雄的意义在于其教育、鼓舞人心的力量是无可估量、强大无比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还源于小说鲜明的主题:光荣。是的,一切参与抗战或支持、理解,用切身行动来证明的人都是光荣的。这一点是激励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投人到伟大的解放斗争中去的原动力。而革命取得胜利的保障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庾杲之,字景行,新野人也。祖深之,雍州刺史。父粲,司空参军。杲之少而贞立,学涉文义。起家奉朝请,巴陵王征西参军。郢州举秀才,除晋熙王镇西外兵参军,世祖征虏府功曹,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蒲韭、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也。仍为世祖抚军中军记室,迁员外散骑常侍,正员郎,迁中书郎,领荆、湘二州中正。转尚书左丞,常侍、领中正如故。出为王俭卫军长史,时人呼入俭府为芙蓉池。俭谓人曰黄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令亦应须如我辈人也 乃用杲之。迁黄门郎,兼御史中丞,寻即正。‎ 杲之风范和润,善音吐。世祖令对虏使,兼侍中。上每叹其风器之美,王俭在座,曰:“杲之为蝉冕所照,更生风采。陛下故当与其即真。”帝意未用也。永明中,诸王年少,不得妄与人接,敕杲之与济阳江淹五日一诣诸王,使申游好。寻又迁庐陵王中军长史,迁尚书吏部郎,参大选事。转太子右卫率,加通直常侍。‎ 九年,卒。临终上表曰:“臣昨夜及旦,更增气疾,自省绵痼,顷刻危殆,无容复卧。任居隆显,玷尘明世,乞解所忝,待终私庭。臣以凡庸,谬微昌运,奖擢之厚,千载难逢。且年逾知命,志事荣显,修天有分,无所厝言。若天鉴微诚,暂借余历,倾宗殒元,陈力无远。仰违庭阙,伏枕鲠恋。送貂蝉及章。”诏不许。杲之历在上府,以文学见遇。上造崇虚馆,使为碑文。卒时年五十一,上甚惜之。谥曰“贞子”。‎ ‎(《南齐书·庾杲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俭谓/人曰/昔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今亦应须如/我辈人也/‎ B. 俭谓/人曰/昔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今亦应须如/我辈人也/‎ C. 俭谓人曰/昔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今亦应须如我辈人也/‎ D. 俭谓人曰/昔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今亦应须如我辈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左丞,官名,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负责辅佐仆射,掌管钱谷等事项。‎ B. 奉朝请,指古代诸侯定期参加朝会,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 C. 黄门郎,古代官职名,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南北朝时为门下省次官。‎ D. 秀才,汉代至隋朝期间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如李密《陈情表》中的“举臣秀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庾杲之出身官宦,品行端正。他出身名门,祖父曾任雍州刺史,父亲曾任司空参军,有着良好的家风,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他少年时就品学兼优。‎ B. 庾杲之性格开朗,安于贫困。少时家贫,吃的只有腌韭菜、煮韭菜、生韭菜等。他却开玩笑地说:“谁说庾郎贫穷,吃菜曾经有三九(韭)二十七种。”‎ C. 庾杲之风范器宇,令人倾慕。永明年间,诸王年少,不允许私下与人交往,但朝廷却下诏令,让庾杲之与江淹五日拜见一次诸王,让他们交往结好。‎ D. 庾杲之文采出众,备受赏识。其临终上表,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曾起草崇虚馆碑文,去世后皇帝非常惋惜,谥号为贞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杲之为蝉冕所照,更生风采。陛下故当与其即真。‎ ‎(2)臣昨夜及旦,更增气疾,自省绵痼,顷刻危殆,无容复卧。‎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庾杲之被蝉冠所辉映,更加富有华彩,陛下所以应当让他真地成为贵近朝臣。‎ ‎(2)我昨夜到清晨,又增呼吸疾病,自觉病势加重,危在且夕,不容再次睡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王俭对人说:“当年袁公作卫军,要用我为长史,虽然没有得到任命,但他的意向是这样的。今天也应用像我一样的人。”“谓……曰”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卫军”是一个词语,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尚书左丞……掌管钱谷等事项”错误,尚书左承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承佐仆射,掌钱谷等事。‎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他却开玩笑地说”指代错误,文中“或戏之曰”,“或”是有人,不是指庾杲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为……所,被;蝉冕,有蝉饰的冠冕或蝉冠;照,辉映。‎ ‎(2)旦,早晨;气疾,呼吸疾病;绵痼,病势加重;顷刻,且夕,一会儿。‎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庾杲之字景行,新野人。祖父庾深之,曾任雍州刺史。父亲庾粲,曾任司空参军。杲之年轻时意志坚定,学习文辞。初为官任奉朝请,巴陵王征西参军。被郢州举为秀才,任晋熙王镇西外兵参军,世祖征虏府功曹,尚书驾部郎。清贫自食其力,只能吃腌韭菜、汤煮韭菜、生韭杂菜。有人戏言:“谁说庾郎贫穷,食鲑常有二十七种。”是说他吃“三九(韭)”的意思。又任世祖抚军中军记室,调为员外散骑常侍,正员郎,迁为中书郎,领荆、湘二州中正。又调任尚书左丞,常侍和中正的官职不变。后出任王俭卫军长史,时人把进入王俭府第叫做入芙蓉池。王俭对人说:“当年袁公作卫军,要用我为长史,虽然没有得到任命,但他的意向是这样的。今天也应用像我一样的人。”于是任用杲之。又迁为黄门郎,兼御史中丞,不久就转为正职。‎ 杲之风度平和,善谈吐。世祖命他对答北使,代职侍中。皇上经常赞叹他风度器宇之美,王俭在座,说:“庾杲之被蝉冠所辉映,更加富有华彩,陛下所以应当让他真地成为贵近朝臣。”皇上还无意重用他。永明年间,众王子年少,不许轻易和人接触,诏命杲之与济阳江淹五天见一次诸王,同他们交游联络感情。不久又迁为庐陵王中军长史,迁尚书吏部郎,参与朝延选官事务。调任太子右卫率,加授通直常侍。‎ 永明九年,庾呆之去世。临终上表说:“我昨夜到清晨,又增呼吸疾病,自觉病势加重,危在旦夕,不容再次睡卧。我任高官显宦,实在使明世蒙尘,现请求除去我的职务,在家里等到最后一刻。臣以凡庸之质,不适当地得此好运,所受礼遇之厚,千载难逄。且已过知天命之年,事业显荣。寿命长短自有天分,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如果上天照见我的一点诚心,让我再活几年,一定倾家掉脑袋,为陛下效力尽寿。仰头却远离朝廷,依恋之情顿教我伏枕哽咽,特送还我的官服和大印。”皇上诏告不允许辞退官职。杲之长期在上府为官,以文学被赏识。皇上造崇虚馆,命他写碑文。死时五十一岁。皇上深为惋惜,谥号“贞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下小饮 司马光 美景赏心相值难,良宵四座尽儒冠。‎ 月华过冷衣襟润,酒力易消樽俎寒。‎ 自有笑谈供逸气,不须丝竹借余欢。‎ 坊楼五鼓欲催曙,桂影长先高兴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和朋友月下饮酒的场景,描写生动细腻,语言诙谐幽默。‎ B.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诗人心中充满了愉悦。‎ C. 诗人观察细腻,运用了视觉、触觉和听觉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D. 尾联照应上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突出宾主宴饮的陶醉。‎ ‎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从首联出句看,表现了诗人幸遇月下良辰美景的欢愉;②从首联出句至以下几句看,表现了朋友相聚,饮酒笑谈的欢乐;③从“自有笑谈供逸气”一句看,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超凡脱俗气度的赞扬。④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高雅淡泊生活的自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项,语言“诙谐幽默”错误,应该是“洗练自然”。‎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这首诗写诗人和朋友月下饮酒的场景,“美景赏心相值难”“值”是“遇”的意思,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直接表现了诗人幸遇月下良辰美景的欢愉;“良宵四座尽儒冠”“月华过冷衣襟润,酒力易消樽俎寒”描写与朋友月下畅饮的场景,表现了朋友相聚,饮酒笑谈的欢乐之情;“自有笑谈供逸气,不须丝竹借余欢”这是一句议论兼抒情的句子,朋友之间意气相投,笑谈清雅,无拘无束,胜过音乐助兴。暗含作者对超凡脱俗、高雅淡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尾联“坊楼五鼓欲催曙,桂影长先高兴阑”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突出宾主宴饮的陶醉。‎ ‎【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作者躬耕南阳时的志趣。‎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脚踏实地的学习要比不着边际的空想重要。‎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乐曲暂时休止时,深藏心底的愁思漫延出来,虽然没有声音,感染力却胜过有声之乐。‎ ‎【答案】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2). 不求闻达于诸侯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苟、侯、臾、幽”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日渐流行的“共享自习室”,舆论 颇多, ______ 。看好者认为,“图书馆位置难抢”“家里学习太懒散没有氛围”,而置身写字楼的“共享自习室”,能够 教育公共资源短缺,将成为城市白领或学生的新选择。( )。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告诉澎湃新闻,他看好“共享自习室”的前景。“共享自习室,可以说是一个半公共空间,带有某种分享性、商业性,但它门槛低,让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努力、奋斗、挣扎的年轻人出得起这个钱,我觉得这样的事很好。”于海表示,这类自习室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空间里所需要的服务”,而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能够提供部分年轻人的需求。‎ 目前很多公共机构提供的仅是一个“免费的公共空间”,但这类空间有很多局限且没有相关服务,比如______以及在此空间中人们的舒适度、不受打扰等问题。“在自由经济时代,人们寻找的是‘适合我的空间’,哪怕花点钱也是愿意的”。‎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争执 莫衷一是 缓和 便利性 B. 争议 莫衷一是 缓解 便捷性 C. 争执 各抒已见 缓和 便捷性 D. 争议 各抒已见 缓解 便利性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也有网友表示,“学习重在专心和勤奋,环境的好坏并不重要”‎ B. “学习重在专心和勤奋,环境的好坏并不重要”,也有网友说 C. 但也有网友表示,“想学习在哪都行,没必要非去这种收费的地方”‎ D. “想学习在哪都行,没必要非去这种收费的地方”,也有网友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类自习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空间里所需要的服务”,而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能够提供部分年轻人的需求。‎ B. 这类自习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空间”,而是“提供了一个空间里所需要的服务”,能够提供部分年轻人的需求。‎ C. 这类自习室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空间”,而且“提供了一个空间里所需要的服务”,能够满足部分年轻人的需求。‎ D. 这类自习室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空间里所需要的服务”,而且“提供了一个空间”,能够满足部分年轻人的需求。‎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争执”指争论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一般是指近距离的。“争议”指争论,未达成一致结论。可以是近距离的,也可以是远距离的。根据语境,此处应选“争议”。‎ 第二处,“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各抒己见”指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语境,这里强调各有各的看法,应选“莫衷一是”。‎ 第三处,“缓解”指剧烈、紧张的程度有所减轻;缓和。“缓和”指(局势、气氛等)和缓。根据词语搭配,下文有“痛点”,这里选“缓解”。‎ 第四处,“便捷性”指使用起来快而方便的特性。“便利性”指使用或行动起来不觉得困难的特性。这里用“便捷性”更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但也有网友表示”照应上文“看好者认为”,形成转折关系。排除B、D两项。“没必要非去这种收费的地方”对应下文“共享自习室,可以说是一个半公共空间,带有某种分享性、商业性”。排除A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原句有两处错误:①不合逻辑,“提供了一个空间里所需要的服务”与“提供了一个空间”要对调;②动宾搭配不当,第三个“提供”改为“满足”。排除A、B、D三项。‎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一种“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________。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出血性中风的风险。研究人员指出,对普通人群来说,胆固醇水平在100mg/dl左右是最健康水平,而对心脏病风险较高的人群来说,_______更合适一些,目前的一些健康指南中也建议降低胆固醇水平以减少心脏病风险。而新研究表明,胆固醇水平过低同样有风险,会导致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这提醒人们,在确定个人理想的胆固醇指标时,要结合自身情况,_______ 。‎ ‎【答案】(1) 但胆固醇水平过低同样不是好事 (2) 保持相对低的胆固醇水平 (3) 适度和平衡才是关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文段主要介绍胆固醇水平与健康的关系。第1空,根据下文“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可知此处与上文语意发生转折,再根据“水平升高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推知应填“但胆固醇水平过低同样不是好事”;第2空,根据“目前的一些健康指南中也建议降低胆固醇水平以减少心脏病风险”推知应填“保持相对低的胆固醇水平”;第3空,是对前面两种情况的总结,根据“水平升高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胆固醇水平过低同样有风险,会导致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推知应填“适度和平衡才是关键”。‎ ‎21.下面是某校家长会邀请函,其中有五处语体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为了让家长全面知道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进一步和家长一起聊一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令郎(令嫒)健康成长,学校定于‎3月15日(周六),在各班教室召开家长会。到时候要求各位家长按时到会。‎ ‎【答案】①“知道”改为“了解”;②“聊一聊”改为“探讨”;③“令郎(令嫒)”改为“学生”或“孩子”;④“到时候”改为“届时”;⑤“要求”改为“敬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这是一种家长会邀请函,属于书面语体。“知道”“聊一聊”“到时候”都是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与语体不适合,应改为书面语;“令郎(令嫒)”,称对方儿子(女儿)的敬词,此处为校方使用,使用对象不得体;“要求”,带有名令的语气,口气生硬,不适合邀请的语气,应改为表敬的词语。‎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7月1日将正式实施,上海各地区为了宣传垃圾分类,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据悉,该条例将垃圾主要分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并规定如果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 垃圾分类是否需要强制执行?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个字。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垃圾分类需从“强制”变成“习惯”‎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这次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规定”也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毋庸置疑,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上海走在了前列。‎ 垃圾分类是否需要强制执行?支持的一方主要立足点在于:对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而言,垃圾分类是一项必须推进的工作。良好的垃圾分类,既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利于城市的人居环境,如果成功推行,所有人都将是受益者。而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如此严格的规章制度突然降临,难免给公众带来显著的不便,违规者与监管者之间的冲突将会经常出现,社会很可能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才能维持新规的有效性,因此,这未必是很好的方法。‎ 事实上,垃圾分类“强制执行”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选择,实属无奈之举。“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垃圾分类,知易行难。有的城市尽管试点推行了十几年的垃圾分类工作,但如何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至今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有媒体调查显示,在一些城市,超过八成的市民知道投放生活垃圾需要分类,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二成。而市民是否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往往是被关注的焦点。强制再进一步说,推动垃圾分类需要从“强制”变成“习惯”。‎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台湾尤其是台北也面临着我们如今遭遇的困境与危机——“垃圾围城”与日俱增。台湾走过来了,而且走得还不错。从“强制成习惯”到“习惯成自然”,台湾的垃圾分类已经从“强制”阶段到培养成“习惯”的阶段。其中,民间智力与力量充分参与其中,激发了社会活力,让民众把此事当成关乎个人利益的事情去做。从国外推广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落实的必须条件,也都经过了从“强制”变成“习惯”的持续培育。‎ 垃圾分类的未来,需要用力推一把。强制不是目的,罚款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推动人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推动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当然,在实行“强制”的同时,我们必须保证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基本建成和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辅以严厉的处罚,无疑将取得更好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所给材料是一则时事、时评。解答此类题目,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根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审题:材料以上海市作为焦点,围绕垃圾分类颁布了条例,明确了4‎ 类垃圾,罚款的举措让垃圾分类带上了火药味,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更让我们看到垃圾分类法律化的势在必行。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共识,垃圾分类的意义也无须多言,法律法规颁布了,关键是如何去做,如何执行?本题聚焦垃圾分类“强制执行”这一话题,反映出国家、政府在垃圾分类执行过程中的步履维艰。垃圾分类是否需要强制执行?考生要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要明确观点,从初衷、做法、意义、弊端等多角度探讨垃圾分类执行问题,还可以从国家、政府、百姓等多侧面进行探讨,力求写出有见地、有深度的文章。写作主题要围绕“垃圾分类是否需要强制执行”,来表明态度,阐明观点。关键在于要阐述自己的理由,并注意论述的逻辑。‎ 参考立意:(1)政策落实切忌“一刀切”(2)强制推进垃圾分类势在必行(3)社会习惯该如何养成(4)监督落实是制度得以执行的法宝 参考素材:‎ ‎(1)舆论对垃圾分类新政的争议,反映出的是人们对公众习惯养成路径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想要塑造出更新、更好的公众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外部注入一股足够强大的强制力,而政府的严格规定与配套奖惩措施,正是这种强制力的最佳来源。借助这股强制力,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坏习惯,逐渐适应新习惯,而一旦人们完成了这个适应过程,新的习惯便会形成,社会文明也就取得了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与其通过强制力扭转公众的习惯,不如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普及与新习惯对应的观念,这种做法虽然见效更慢,却可以降低新规的执行成本,减少习惯转变过程中的社会冲突。‎ ‎(2)坚持硬执行与软引导结合,做到同步推进。垃圾分类既要有“硬约束”,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用来强制约束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当中,又要有“软引导”,可以建立社区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应按照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采取更多人性化举措,强制执行的同时,加强软文化引导,坚持从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引导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做到垃圾不落地。‎ ‎(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协力推进。‎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截止当前以每天30张罚单的速度,上海市政府让我们见证了强制垃圾分类的决心,倒逼逗硬,绝不含糊。‎ ‎(4)日本人均每年只有410公斤垃圾,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最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从1980年开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每年12月份,日本的每一家住户都会收到一张来年的特殊“年历”:每月的日期都用黄、绿等不同的颜色来标注,每一种颜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种垃圾。比如,厨房垃圾,每周三和周五才能扔。‎ 结构示例:《垃圾分类需从“强制”变成“习惯”》,议论文文体。开篇引入话题,提出问题:垃圾分类是否需要强制执行?并从支持方和反对方阐明观点。然后分析垃圾分类“强制执行”的背景,进而明确观点:推动垃圾分类需要从“强制”变成“习惯”。再以台湾为例进行论证。结尾再次明确观点:强制不是目的,罚款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推动人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