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中,书法篆刻艺术是最大受惠者之一。无论从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型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各领域之与书法对比而论,皆是如此。上个世纪,经过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拉丁宇母的狂潮,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简化字替代繁体字、废弃毛笔改用钢笔、竖写式改用横写式、右起改左起、使用标点符号等一系列汉字文化“近代转型”的变革,在时代大潮中,书法似乎永远是“被革命的对象”。这使它嗫嚅踌躇,畏首畏尾,沉沧而自卑,在时代变革中始终抬不起头来。百年近代史中,基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西学东渐”影响,艺术界出现“西化”取向。中国的古典诗文面对西方长篇小说、传统文人画面对西方油画、传统戏曲面对西洋话剧、古典民乐面对交响乐、民族舞面对芭蕾、泥塑菩萨面对西方人体雕塑,各行各业都可以实施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只有书法,是既没有西方参照,也没有近代欧美文艺“东渐”之事实内容的此外,高等教育中,早期的美术专科学校、音乐专科学校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在京、沪、穗、苏、宁等大城市鳞次栉比,但一概没有书法的份儿。甚至中国文联有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美协、音协、舞协、剧协,但长达30年间没有书法家协会。很遗憾,书法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正式“身份”的。古老的书法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中,遇到了现代文化转型开放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紧接着的问题,是我们书法界其实并没有做好跻身于现代艺术大家庭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尤其是专业准备。如果说做学术研究时,必须讲究以“问题意识”为前提,那么针对改革开放40年书法篆刻的发展,我们所作出的定位、判断、评价,正是在对上述种种问题发出质疑、追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在试图寻找出我们这一时代特有的可行方案中,在不断探寻、不断试错的经验中进行的。 从散漫的文人雅兴,走向严肃的学科,是书法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里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最初,是基于大学专业设置的课程安排需要:学习书法专业4年,必须要有实践课和理论课,于是有了书法史、书法概论、技法理论等最初级的架构。美术、音乐、戏剧早已有大学,这些相关专业课上了七八十年了。但书法进入大学成为一门专业才刚刚开始。再后来,有了更细化成熟的课程结构如理论史、美学、当代书法批评、创作课等等。其后,更有书法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是三级、二级还是一级等有美地位身份的争论与争取。可以说,书法篆刻界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并能够率先迈出最宝贵的第一步,其动力首先来自高等教育的应用需要。正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雄厚积累,使一部分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较之启蒙、初兴阶段更为清醒的认识。倚仗于高校专业教学这支主力军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关于书法的学科目录定位究竟是二级、一级的争论及学术研讨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而关于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集聚即“书法学学科丛书”的编辑计划,也正在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全力推动下即将成形。书法篆刻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事关书法界从上到下全覆盖的“千家万户”;而学科研究成果汇为丛书,则搭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平台。这两项目标都是过去历史上所没有的,但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0年,故而今天我们期望书法篆刻界能以此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立足现实并指向将来。(摘编自陈振濂《书法艺术及其学科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传统文化转型角度以及艺术各领域与书法对比来看,书法篆刻艺术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最大受惠者之一。B.在汉字文化“近代转型”的变革中,书法艺术嗫嚅踌躇,沉沦而自卑,从而成为“被革命的近对象”。C.近百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西学东渐”影响,艺术界出现“西化”取向,书法却无法“西化”。D.改革开放40年里,书法篆刻艺术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从散漫的文人雅兴,转向严肃的学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述艺术界受“西学东渐”影响时,列举了中国的古典诗文、传统文人画等例子。B.文章论述书法篆刻艺术走向严肃的学科时,按时间顺序论述,条理分明,思路清晰。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将书法进入大学专业的时间与美术等开专业课的时间作对比。D.文章辩比证分析问题,既论述了书法篆刻艺术的问题与无奈,也论述了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贡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没有正式“身份”的,它既没有西方参照,也没有近代欧美文艺“东渐”之事实内容。B.在改革开放40年中,书法界的有识之士迎头赶上、与时俱进,做好了跻身现代艺术大家庭的准备。C.我们针对改革开放40年书法篆刻发展所作出的定位、判断、评价须讲究以“问题意识”为前提。D.书法篆刻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和学科研究成果汇为丛书,让书法篆刻界以此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因果关系错误,是因“成为“被革命的对象’”而使“书法艺术嗫嚅踌躇,沉沦而自卑”。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D项“历史贡献”无中生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没有正式“身份’的”错,原文是“书法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正式‘身份’的”;B项,“做好了跻身现代艺术大家庭的准备”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是“其实并没有做好……”;D项“让书法篆刻界以此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错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故而今天我们期望书法篆刻界能以此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丛书”也只是计划即将成形。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一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确诊一名15岁的少年患有“网络游戏成瘾”症。这是NHS首次认定网络游戏上瘾是一种疾病。在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中,首次将游戏障碍列为一种成瘾性疾病,这意味着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在中国,2007年国家新闻总署就发布了《关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中国互联网低龄用户数量增长之快,令人惊讶。《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中国19岁以下网民达到1.77亿人。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玊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王者荣耀用户规模早在2017年就突破了2亿。其中,14岁以下的小学生用户占3.5%,达700万人;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25.7%,达5100万人。原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师彭鑫说,手机网游便于上手,隐蔽性更强,更容易沉迷。目前在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占82%。(摘编自《“游戏盛世”下未成年人防沉迷任重道远》)材料二: 腾讯方面宣布,腾讯将于下周对《王者荣耀》的健康系统再次全面升级。届时,新用户在首次进入游戏时,会启动最严格的实名策略,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进行校验。该项校验能够精准判斷相关账号的实名信息是否为未成年人,进而决定是否将此账号纳入健康系统的防沉迷系统中。此次实名制是从新用户开始,逐步完成覆盖,然后再将现有的老用户纳入整体计划,也会在其他游戏产品中逐步扩大公安权威数据平台的接入范围。腾讯的健康系统是国内游戏行业首个由企业自发上线并正式施行的移动游戏防沉迷措施。实际上,早在2017年6月初,腾讯《王者荣耀》游戏就上线了该健康系统,并从7月开始正式启动试运行。用户在进入该游戏时,系统会提示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也就是填写姓名及身份证号码。不过,此前在鉴别未成年人的身份方面,腾讯方面还有漏洞,例如经试验,姓名与身份证号码不匹配的账号、捏造的身份证号码、他人的身份证号码等都可以成功注册、登录。有评论认为,建立真正的实名系统仅靠一家公司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权威政府部门的数据审核。此前公安权威数据平台主要应用于金融、信用、政务等对征信安全要求极高、身份识别最为严格的行业,在其他业务领域尚未普及。本次《王者荣耀》率先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可以说是中国游戏行业的一次重要尝试。(摘编自温婧《〈王者荣耀〉下周实行最严实名制》)材料三:走出“防沉迷”困局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家长、网游企业之间尽快达成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默契。作为监管部门,则应当依法运用既有法规来约束网游企业,引导企业为孩子成长贡献更多正能量。为了让未成年人养成健康的游戏习惯,采取技术手段引导未成年人预防沉迷、加强自我节制合情合理,也是网游企业应尽的义务。当然,技术手段也有其局限性,简单地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并把未成年人防沉迷的责任都推给网游开发者也不是理性的做法,,我们更要思考知何把网游产业纳入法治轨道。一方面,要补上法律法规的短板,明确网游企业开发、运营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健全网游行政监管与司法维权的机制,用行政处罚、民事索赔、公益诉讼等利益制衡机制,倒逼网游行业自我规范,真正为大众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与服务。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有关部门理当承担起监管责任,尽快制定游戏分级制度,用更全面、更严厉的监管措施督促网游企业改进及完善相关产品。而网游企业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要让产品的“荣耀”变成让人诟病的“迷药”。(摘编自吴学安《游戏“防沉迷”不应依赖“技术至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中国互联网低龄用户数量增长非常快,19岁以下网民达到1.77亿人,其中14岁以下的小学生用户占3.5%,达700万人。B. 腾讯的健康系统早在2017年7月份就已开始正式启动试运行,这是国内游戏行业首个由企业自发上线并正式施行的移动游戏防沉迷措施。C.实行最严实名制之前,腾讯防沉迷系统在鉴别未成年人的身份方面存在漏洞,即使是捏造的身份证号码都可以成功注册登录。D.公安权威数据平台主要应用于对征信安全要求极高、身份识别最为严格的行业,腾讯开了网游企业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的先河。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国NHS认定网络游戏上瘾是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游戏障碍列为一种成瘾性疾病,可见“网络游戏成瘾”已是世界性问题。B.目前在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占82%,这与当前手机网游便于上手,隐蔽性更强,更容易沉迷是分不开的。C.《王者荣耀》的健康系统升级后,用户一旦进入游戏就会自动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进行校验,并纳入健康系统的防沉迷系统。D.网游开发者对未成年人防沉迷有一定责任,但却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他们,孩子、家长和监管部门都有一定的责任。6.材料针对游戏“防沉迷”提出了哪些合理建议?请简要概括。【答案】4.A5.C6.①网游企业要自觉采用技术手段,建立防沉迷系统。②孩子、家长、网游企业、监管部门之间尽快达成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默契。③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主语是“中国互联网低龄用户数量”,材料一中“14岁以下的小学生用户占3.5%,达700万人”是指王者荣耀的用户,不是中国互联网低龄用户数量,偷换主语。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 项曲解原文,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中“新用户在首次进入游戏时,会启动最严格的实名策略,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进行校验”“进而决定是否将此账号纳入”。注意“首次”“是否”这些字眼。【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可以划记表明重点内容的语句,没有的话要根据内容概括,同时可以结合材料的标题,表头还有选文的出处等信息。材料二“腾讯的健康系统是国内游戏行业首个由企业自发上线并正式施行的移动游戏防沉迷措施。”中可知“防沉迷”网游企业责任不能忽视,网游企业应向腾讯学习,自觉采用技术手段,建立防沉迷系统。材料三“走出“防沉迷”困局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家长、网游企业之间尽快达成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默契。”直接可摘录作为答案。“一方面,要补上法律法规的短板,明确网游企业开发、运营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健全网游行政监管与司法维权的机制,用行政处罚、民事索赔、公益诉讼等利益制衡机制,倒逼网游行业自我规范,真正为大众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告诉我们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十八只猫黄建国初秋的一天午后,几个外乡人结伴来到地处关中北端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一个月前还是重要的文物集散地,但是,等他们赶到时,市场却已消散,市面上连几枚普通的铜钱也很难见到了。外乡人相信镇子上仍然有货,便找了简陋的宿处住下,四处走动,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这天黄昏,几个外乡人走到小镇唯一的街道的尽头,看见一家几乎颓败的门前坐着一位老者。老者面目丑陋,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盹,嘴角淌一溜口水。脚旁一条长绳拴只瘦猫,正在一只肮脏的破碗里舔食。外乡人眼睛一亮,盯住了那只碗。他们交换了一下眼色,其中一个蹲到碗前,另一个走近老者。“老汉,我们给你五块钱买这只碗。”外乡人用刚学来的北方话说。老者面无表情,也不睁眼,他的脸在夕阳下看上去像一张皱巴巴的黄表纸。“十块钱。”外乡人说。“不,”蹲在地上的那个外乡人说,“五十块。”老者如同睡着了一般纹丝不动。“扔给他五十块钱,把碗拿走。”第三个外乡人说。老者像病中呻吟似的“哼”了一声,把头摇一摇,说:“我的碗不卖。”外乡人将钱袋子抖得哗哗直响俯身看着老者。“一只烂碗,五十块钱,不卖?”“笨蛋。”第三个外乡人嘀咕说。他已有些不耐烦,看着两个同伙,又看看正托在山顶上又红又大的太阳。 老者的眼睛张开一条缝。“太阳快下山了。”他说,并不看外乡人,然后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一百块。”识货的那个外乡人说。“我担心我的猫,”老者说,“它那么瘦,卖了碗,猫咋办?”“这脏猫?又不是名贵种。”外乡人说。“老鼠一样的东西,一脚能踩死三只。”早就有些愤愤然的那个外乡人说。“我的猫只吃放在这碗里的食物。”老者说,“你说,我咋能卖碗?”“好说,好说。”外乡人的头儿说,“我们也很喜欢小动物,我们买你的猫。”“我可怜的猫啊,他们要买你哩。”老者说,扯了扯绳。“我们会精心侍弄这可爱的小东西的。”它跟我相处得没缝没隙,有感情哩。”老者说,很悲戚地叹息了一声。老者咳了一声,摇摇晃晃立起身,拉扯绳子对猫说:“天要黑了,咱回家呀。”外乡人的头儿赶紧朝另外两个同伙使眼色。“我们只买猫。”他说。“买猫。”两个同伙附和说。“给老汉数一百块钱,”外乡人的头儿吩咐说,“这猫归咱们了。”老者丑陋的脸在夕阳下显出一种古怪的表情。但是外乡人没有看见,他们只盯着地上那只脏兮兮的碗。“不过,”老者说,“我这猫可会难为人哩。”“什么意思?”“你们要是不好好待它,它会抓破你们的脸。”“好说,好说。”“它只要一百的钱。”“一百?”“二十张。”外乡人面面相觑。两千元买一只快死的瘦猫实在太荒唐。可是,那只碗却又实在太稀罕。他们知道,只有买了这该死的猫,才有可能把碗弄到手。外乡人付给老者两千元,由那个总是愤愤然的矮个子把瘦猫抱在怀里。老者在此之前一直半闭着眼睛,他几乎没有看清他面前的这几个人是什么模样。现在,他突然把眼睛睁大了,打量外乡人。他那被浮肿的眼皮包裹着的眼睛原来十分明亮。他的眼光森然骇人。“哈!”他似哭似笑地叫了一声。三个外乡人吃惊地望着老者。但老者已闪身进门。两扇门“哐当”一声关住了。第二天一早,买了猫的三个外乡人匆匆来找老者。他们得把碗弄到手。 外乡人看见,老者仍坐在昨天的那只小凳子上,双目闭合,脚旁的绳子又拴了一只更瘦小的猫。“我知道你们会来的。”老者说,并不睁眼。“你们昨天买走我的第十八只猫,今天该买第十九只了。”几个外乡人一言不发。他们互相看了看,又看看老者,然后,仰头看了看远处已经开始凋零的山峦和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外乡人的头儿先走开,另外两个也走开,当天上午,他们怀着羞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小镇。(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这一动作细节,其实是老者对外乡人欲擒故纵。B.小说以“第十八只猫”为题,叙述一位老者卖猫的故事,旨在表达对乡村凋敝的现实的忧患。C.“碗”是小说的关键意象,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理解主旨的抓手。D.小说采用顺叙写法,用对话展开情节,层层蓄势,引人入胜,最后解开悬念,引人深思。8.文中多次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B8.①推动情节发展:从“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吨”到“张开一条缝”,到“眼睛原来十分明亮”“眼光森然骇人”,再到“并不睁眼”;这些眼神描写前后呼应,反映了老者由待售猫时的冷静,到卖出高价的狂喜,再到故伎重演的淡然,使情节充分展开,连贯紧凑。②丰富人物形象:从老者眼神,还有“悲戚”“古怪的表情”“似哭似笑”等神态细节,可见老者工于心计,对贪婪、虚伪的外乡人的鄙视与嘲弄,突出其沉着、狡黠的性格。③激发阅读兴趣:反复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突出其古怪神秘、难以捉摸的特点,引发读者对小说塑造这个人物意图的关注与思考。9.不可删去。理由:①删去后,情节结构不完整。结尾写外乡人“怀着羞辱”离开小镇,把故事结局交代清楚,呼应开头所述的故事缘起。②删去后,对于外乡人这一群体形象的刻画,显得单薄。从起初的“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的期待与自信,到最后的黯然离开,揭示了外乡人发财梦破灭后的郁闷、失望、恼怒等复杂心理。③删去后,主旨表达欠明晰。小说以外乡人失利而归的下场收束,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虚伪、市侩、贪婪、逐利之风的批判。【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B项“旨在表达对乡村凋敝的现实的忧患”这一解析显得牵强,从全篇内容看,依据欠充分。故选B。【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等方面思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老者面无表情,也不睁眼,他的脸在夕阳下看上去像一张皱巴巴的黄表纸”“老者如同睡着了一般纹丝不动”表现了老者的沉着;“老者说,很悲戚地叹息了一声”,老者故意流露出对猫的不舍,可见他工于心计。听到外乡人准备买猫,“老者丑陋的脸在夕阳下显出一种古怪的表情”表现了老者对贪婪、虚伪的外乡人的鄙视与嘲弄。“他突然把眼睛睁大了,打量外乡人。他那被浮肿的眼皮包裹着的眼睛原来十分明亮。他的眼光森然骇人。“哈!”他似哭似笑地叫了一声。”他的眼光透着对外乡人的嘲弄,以及计谋得逞后的喜悦,似哭似笑的神态也表现了他狡黠的一面。在情节上,这些眼神、表情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从故事开头“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吨”,全然不在意外乡人,到外乡人想买碗,见老者不理睬,一再抬价到50块。眼看陷入僵局,这时老者眼睛“张开一条缝”,推动了双方“谈判”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外乡人花2000块买下了猫,却惊觉“眼睛原来十分明亮”“眼光森然骇人”,其实有点在暗示结局,为结局做了铺垫。最后外乡人再来要买碗时老者“并不睁眼”,故伎重演,给外乡人上了一课。在读者层面上,反复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突出了他古怪神秘、难以捉摸的特点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很想探究老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小说的主旨是什么等。可以说仅仅抓住了读者的心,小说在这一点上非常成功。【9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探究。关于结尾是否可以删去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读者等层面思考。本文属于开头设置悬念,结尾卒章显志型,所以应判断不能删去。再结合文本阐明理由。从情节结构上来说,删去后情节结构不完整,故事就交代不清楚,让人感觉有头无尾。开头写“初秋的一天午后,几个外乡人结伴来到地处关中北端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一个月前还是重要的文物集散地,但是,等他们赶到时,市场却已消散,市面上连几枚普通的铜钱也很难见到了。外乡人相信镇子上仍然有货,便找了简陋的宿处住下,四处走动,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结尾写外乡人“怀着羞辱”离开小镇,呼应了开头“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怡心要弄几件稀罕之物,最后没弄到,反而“怀着羞辱”离开小镇,结尾将故事结局交代地清清楚楚。②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删去后,对于外乡人这一群体形象的刻画,显得单薄。“几个外乡人一言不发。他们互相看了看,又看看老者,然后,仰头看了看远处已经开始凋零的山峦和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外乡人的头儿先走开,另外两个也走开,当天上午,他们怀着羞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小镇”“一言不发”表现了外乡人发财梦破灭后的失望心情;他们互相对看,又看老者,表现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情状;最后他们“怀着羞辱”离开小镇,较好的表现了他们发财梦破粹后的失望、郁闷、恼怒等复杂心理。总之,结尾使外乡人的形象更立体更丰满。③从主旨上,刪去后,主旨表达欠明晰。小说结尾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作者在结尾安排外乡人失利而归,与前面他们信心满满要寻几件稀罕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从老者口中知道他们买的是第十八只猫,说明逐利、贪婪的人不在少数,作者正是借此对现实社会中虚伪、市侩、贪婪、逐利之风进行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人。幼孤贫,借书录之,多至成诵。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徙福清令。县有石塘陂,岁久湮塞,募民浚筑,溉废田百余顷,邑人为立生祠。调随州推官。及引对,真宗曰:“简历官无过,而无一人荐,是必恬于进者。”特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分宜县,徙知窦州。县吏死,子幼,赘婿伪为券冒有其赀。及子长,屡诉不得直,乃讼于朝。下简劾治,简示以旧牍曰:“此尔翁书耶?”曰:“然。”又取伪券示之,弗类也,始伏罪。徙藤州,兴学养士,一变其俗,藤自是始有举进士者。通判海州,提点利州路刑狱。官罢,知泉州。累迁尚书度支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使,擢秘书少监、知广州,捕斩贼冯佐臣。入判大理寺,出知越州,复归判尚书刑部,出知江宁府,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知扬州,徙明州。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祀明堂,迁刑部。卒,年八十有九,特赠吏部侍郎。简性和易,喜宾客。即钱塘城北治园庐,自号武林居士。道引服饵晩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一日,谓其子洁曰:“吾退居十五年,未尝小不怿,今意倦,岂不逝欤?”就寝而绝。幼从学四明朱頔,长学文于沈天锡,既仕,均奉资之。后二人亡,又访其子孙,为主婚嫁。平居宴语,惟以宣救民患为意。孙沔知杭州,榜其里门曰德寿坊。(选自《宋史·郎简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B.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C.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D.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及第,又可称为登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C.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为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D.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简喜欢读书,为民造福。他小时候借书读,读过的书多数能背诵。他招募民众疏浚一个年久堵塞的池塘,灌溉大片荒田,百姓为他建生祠。B. 郎简善于断案,伸张正义。有县吏去世,县吏的女婿侵占岳父家的财产,郎简与县吏的儿子一同核对县吏的手迹,最终使该女婿服罪。C.郎简忠于职守,经历丰富。他在藤州任职时,兴办学校,移风易俗,使藤州出人才。他在泉州、广州、越州、扬州等地任职,担任过多种官职。D.郎简尊敬老师,传递正能量。他对自己幼年、成年时期的两位老师很敬重,做官后一直资助他们,并关照他们的后人。他平时言谈的内容是救民苦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简历官无过,而无一人荐,是必恬于进者。(2)吾退居十五年,未尝小不怿,今意倦,岂不逝欤?【答案】10.A11.D12.B13.(1)郎简历任官职都无过失,却没有一个人举荐,他一定是个对升官不热衷的人。(2)我退休后住在这里十五年,不曾有过细微不舒服的时候,现在感到疲倦,难道不是要死去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晚岁颜如丹”(晚年脸色红润)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D项。“尤好医术”是一个整体,在它后面断开,排除B项。“多自处方以疗之”,“之”为代词,代郎简自己,做宾语,所以在它后面断开,排除C项。还可以通过“有集验方数十”,本句省略了主语,所以谓语“有”之前断开,也可以排除C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D项“一般是长辈起的”错,一般是自己起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郎简与官员的儿子一同核对官员的手迹”错,应是郎简把官员的手迹给官员的女婿辨认,并与伪造的文券进行对比。故选B。【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过”,过失;“荐”,举荐;“恬”,不热衷。(2)中“退居”,退休后居住、“不怿”,不高兴,这里指感到不舒服;“逝”,死去。【参考译文】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人。幼年孤苦贫穷,借书抄写,多数都能背诵下来。考中进士,补任秘书省校书郎、宁国县知县,调任福清县令。县内有石塘陂,年久堵塞,郎简招募民众疏浚,被废弃的一百多顷田地得到灌溉,当地人为他立生祠。调任随州推官。等到皇上召见时,真宗说:“郎简历任官职都无过失,却没有一个人举荐,他一定是个对升官不热衷的人。”特别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分宜县知县,调任窦州知州。县吏去世,其子年幼,入赘的女娇伪造文券占有他的财产。等他的孩子长大,多次申诉不得申冤,于是去朝廷控告。朝廷让郎简查办,郎简拿出旧时的文书给县吏的女婿看,说:“这是你岳父的笔迹吧?”回答:“是。”又出示伪造的文券,二者并不相似,女婿才认罪。调任藤州,兴办学校厚待士人,大变风俗,藤州从此有考中进士的。任海州通判,提点利州路刑狱。被免职,后担任泉州知州。多次升职为尚书度支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使,提升为秘书少监、广州知州,捉拿斩杀贼寇冯佐臣。入朝为判大理寺,出朝为越州知州,又回朝任判尚书刑部,出朝为江宁府知府,历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扬州知州,调任明州。以尚书工部待郎退休。明堂祭祀大典后,又升为刑部侍郎。去世,享年八十九岁,被特赠吏部侍郎。郎简性情温和,喜欢待客。在钱塘城北建园林房舍,自号武林居士。养身服丹药,晚年脸色红润。尤其爱好医术,别人有病,郎简自己开药方为他们治病,有几十个集验方,流行于世。一天,对他的儿子郎洁说:“我退休后住在这里十五年,不曾有过细微不舒服的时候,现在感到疲倦,难道不是要死去吗?”睡觉时去世。幼年师从四明朱頔,成年后跟随沈天锡学写作,做官后,对两位老师都奉养资助。后来二位老师去世,郎简又访察他们的子孙,为他们主持婚嫁。平时闲谈,以宣扬救民苦难为内容。孙沔担任杭州知州,为其村门题名德寿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注]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此诗是张九齡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当时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此诗借用了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诗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终年常绿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橘林图景。B.三、四两句,写橘树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C.五、六两句,写这些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D.本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最后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呼喊,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15.有人认为本诗是借橘树来写自己,那么诗人借橘树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14.D15.①受命不迁坚强不出的感慨。②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愤懑与担忧。③对命运不定难以把握的感叹。④对像自己一样的贤者不受重用的不平。【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最后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呼喊”错,不是“桃李”而是“橘树”。故选D。【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人借橘树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对托物言志手法及诗歌情感的考查,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物和人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分析物的特性,从而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的品质。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点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两句强调空想不如学习。(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中“____,____”两句对此做了直接的描述。(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答案】(1).(1)吾尝终日而思矣(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2)万里悲秋常作客(4).百年多病独登台(5).(3)嘈嘈切切错杂弹(6).大珠小珠落玉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情境式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运用,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注意从题干中寻找提示性的信息。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注意虚词、臾、常、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前,随着《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使得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所熟知。在博物馆里,这些文物乏人问津、日渐蒙尘;化身“戏精”,则分分钟晋身为“网红”,  ▲  。借助“戏精”人设,文物们混了个脸熟,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是  ▲  的谐星,而是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价值挑大梁演正剧的“严肃艺术家”。文物除了记载着古代的家国大事之外,还记载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在“文物戏精大会”里露脸的文物,就相当于一扇时空大门。打开这扇大门,我们就可以走进古人  ▲   的日常生活。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把哲学思想、文化审美、精神情感都融汇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生活艺术化、美学化,形成充满哲学内涵、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东方生活方式。如果观者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就可以经由这一件件文物之门,走进那个令人  ▲  的历史时空。一场“文物戏精大会”,激起千千万万人对文物的兴趣。然而,在“混个脸熟”之后,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使人们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日前,随着《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使得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熟知。B.日前,《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所熟知。C.日前,随着《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熟知。D.日前,《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使得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所熟知。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路人皆知巧舌如簧色彩斑斓心旷神怡B.家喻户晓巧舌如簧色彩缤纷心驰神往C.路人皆知插科打诨色彩缤纷心旷神怡D.家喻户晓插科打诨色彩斑斓心驰神往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要说营养价值,谐剧还是比不上正剧。B.毕竟,谐剧虽然欢乐有趣,但要说营养价值,还得是正剧。C.所以,谐剧虽然欢乐有趣,但要说营养价值,还得是正剧。D.最终,要说营养价值,谐剧还是比不上正剧。【答案】17.C18.D19.B【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成分残缺,删除“使得”。B项,结构混乱,“被……所”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暗换主语,被千千万万网友熟知的是“文物”;句式杂糅,“被…所”。故选C。【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家喻户晓:意思是每家每户都知道。根据语境应用“家喻户晓”。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或动作来引人发笑。根据语境“谐星”,应用“插科打诨”。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色彩缤纷:指色彩繁多而凌乱。概括语境,形容的是“日常生活”,应用“色彩斑斓”。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根据语境,形容的是“历史时空”应用“心驰神往”。故选D。【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句话在文章的最后,属于总结句,根据上下文无因果关系,可排除A、C;根据上文“在‘混个脸熟’之后,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使人们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句意,可知这段文字是先肯定谐剧的作用,再说其缺点的,所以B项较合适。故选B。【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好友刘勇获全国物理竟赛一等奖,夏军给他发了一条信息表示祝贺,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刘勇,获悉你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这个好消息,觉得你真的特別幸运!我已在家为你准备了庆祝仪式,希望你能莅临,最后,敬祝你学业进步!【答案】(1)“获悉”改为“听到”(或“得知”);(2)“幸运”改为“优秀”;(3)“仪式”改为“活动”;(4)“莅临”改为“前来”;(5)“敬祝”改为“祝愿”(或“祝”)【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本段文字是夏军给刘勇发的一条祝贺短信,是朋友间的一种祝贺,不需要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一般的口语即可。如“获悉”多用于书信、电文等用语,此处可改为“听到”(或“得知”);“幸运”侧重运气好,多用于形容人的机遇好,根据语境,此处可改为“优秀”;“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在家中用不合适,可改为“活动”;“莅临”一般用作上级对下级,此处可改为“前来”;“敬祝”多用于书信,此处可改为“祝愿”(或“祝”)。【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红楼梦》中用一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解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对贾宝玉似贬实褒的刻画。请你结合对《红楼梦》的阅读,写一段文字阐明你对其中一句的理解。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字数100~150之间。【答案】示例:“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表面上是嘲笑贾宝玉徒有其表,实质上是对他不随俗的赞美和褒扬。例如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根有据的议论,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他只是不愿读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而已,而非“腹内原来草莽。【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对《红楼梦》的阅读,写一段文字阐明你对《西江月》中其中一句诗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红楼梦》中的《西江月》对贾宝玉似贬实褒的评价,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二是对其中一句诗的理解,不需要每句都理解。要观点鲜明,语句通顺,可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标签效应。所谓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暗示,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然后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努力去做了。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被打标签人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和事习惯性地被社会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心理学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其好还是坏,都会对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标签效应”的另一面则是,一旦当事人违反了“标签”,就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标签的正向作用催人向上。二战期间,美国兵力不足,迫于战争,政府特派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专家巧妙地为犯人们贴上“改过自新、服从指挥、勇敢作战”等标签。这批犯人因此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服从指挥,勇敢拼搏,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材料中那些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被贴上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标签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努力去做了。这正是“标签效应”积极的一面。标签促使社会警醒。近几年来高等学府的宿舍暴力事件、大学生被拐卖事件,都是因为被打上了“大学生”的标签而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贫困老人勤俭节约,为公益事业捐出一百元,因为违反了“贫困”的标签,便引发了公众对于良心的反思。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当事人的言行不合“标签”,引人深思。其结果可能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标签所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被人们打上“成功人士”标签的人,习惯了被他人赞赏,一点小失败就会给他们带来十分沉重的打击,让他们因令人自满的过去而背上包袱,对未来失去希望。被人们打上“失败者”的标签,则可能会在他们努力改变现状之前,就已经被旁人的冷眼关上了上帝给他打开的那扇窗。项羽不肯东渡乌江而自刎,是因为自己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韩信不忍三分天下最终为刘邦所灭,是因为自己被刘邦贴上了“恩人”的标签;出狱青年连一份正常的工作也找不到,是因为被社会贴上了“小偷”的标签。雨果说:“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我却认为,真正的善,是现实社会的公平。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标签去概括一个人的过去,也不应该借此预言一个人的未来,而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给他们以逆袭的机会。这并不是说要包容优秀者的退步,忽略暂时落后者的进步,只是,不能以社会的名义去打他们的耳光。 成功者必然付出了努力,失败者却不一定未曾挥洒汗水,无论留下的是口红印还是巴掌印,都不是万全之策。别人的态度本就不应该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印记,自己的态度才能决定你拿到的下一张考卷。只有我们脸上的笑容和泪水,不再由那些根本不了解我们的人掌控时,一切表情才真正展现出它本来的模样。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我们才会发现别人的眼睛也映照着天空的颜色;取下自己心中给别人钉上的标签,我们才会发现每个人友善的氛围中,我们的笑可以发自内心。被打上标签的人生,是无法自由舞蹈的。【解析】【详解】(一)审题: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则。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材料以标签效应为依托,关注成长,贴近学生。被贴上标签的人,往往会做出与标签相近的自我管理,二战时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给家人写信的过程中,他们由以前的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变成了与信中所说的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一样的士兵。这就是标签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给一个人起绰号,作评价,下结论,这种贴标签的事情司空见惯。几乎每个人都被人贴过,也去贴过别人。将自己记忆最鲜活、感受最真切、感悟最深刻的写成记叙文,应该很容易出彩。如果写议论文,则尽量站在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老板对员工、领导对下属的角度,去收集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和名人论述。可以赞成,可以反对,也可以辩证分析。但都必须旗帜鲜明,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二)立意:①价值引导。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②积极发展。外界的变化,会使主观认识产生一定的变化。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积极的标签时,就会按照积极的方向发展自己,转化自己,从而改变人生的方向。③消极转化。贴的标签如果是消极的,内心就会朝着消极的方向转化,生活就会在慢慢转化的过程中变得灰暗,人生也会在消极的情绪中迷失。(三)素材:1.据广州日报报道,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授予珠海旅游业界“幸福之城”商标,有效期10年,其他城市尤其是在旅游界推广城市形象时,将不可轻易使用“幸福之城”。2.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3.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明显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四)结构:本文开篇点题,巧妙转化材料,“另一面则是”,显示出作者辩证思维。接着从标签的正面意义来论述,以“标签的正向作用催人向上、标签促使社会警醒”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证。论证材料翔实,既将材料化为论据,又联系实际生活。接着用“但是”一词转向标签的“副作用”。文中列举了成功、以及失足等标签带给人的束缚,呼吁摘下有色眼镜,不要把人“标签化”。整篇文章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结构严谨,也显示了作者思考的深度,值得考生借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