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与新闻(讲)(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与新闻(讲)(含解析)

专题07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与新闻讲目标1.了解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与科普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2.熟练掌握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与科普类试题答题技巧。讲考点※考点一:新闻类文本【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 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答案】D【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的题目。答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及图表的意思读懂,并且能对图表中所列数字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纳概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判断此题中的前两项的正误,主要依据在图表;判断此题中后两项的正误,主要依据则在文字内容。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答案】AE【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对材料进行分析并加以评价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要认真阅读各选项内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考查各选项说法是否合乎文本实际,是否正确。题中,A项说法合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中。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一中,其中有“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几句,说明该项说法是正确的。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第三段,其中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相关的内容并没有说此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由此可知此项错误。同E项相关的内容同样在材料二的第三段,其中只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并无具体内容的说明,所以此项也是错误的。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悟出居民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性;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对此项工作也要负起责任。【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主观题,答题时,一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二要将文本的相关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以便完整归纳概括;三要注意题干中“简要”二字,不能啰唆;四要注意最好分条概括,所分条数有时还应结合分值考虑。此题4分,可根据材料内容按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分条。2、【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材料二: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答案】B【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题中,各项的答题区间都是材料二的图表,要注意根据图例正确区分图表中的两类数值。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答案】BC【解析】题中,A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说法无中生有。D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二中“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的说法不同。E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三中“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的说法相悖。【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题中,A 项讲的是博物馆的开放对公众的好处,与之相关的是“材料一”的开头部分;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中;同E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中。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分)【答案】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养出科研团队。【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在科研方面的作用”一语在三个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必须注意的是,三则材料都讲到了博物馆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将只符合“在科研方面的作用”这个要求的信息筛选出来。【考点精解】新闻阅读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表现力,着重新闻人物、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但作为考场文本,其时效性已基本不能体现,所选文本可能是近段发表的新闻报道,也可能是“旧闻”。从命题的角度考虑,现场新闻和实录新闻似乎比较适合选作考试文本。从新闻文本特征出发,考查侧重于:①新闻从什么角度切入事实;②主体部分选择了怎样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③在事件叙述中抓拍到哪些典型细节;④叙述描写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⑤为了凸现新闻价值,切入了哪些新闻背景材料,它们与主体事实之间是什么关系。【命题规律】概括高考情况来看,新闻类文本阅读越来越成为热点,主客观题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都是主观题,一般三个题,分值12分。命题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地域特色,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理解反映时代风貌的事件,感悟社会发展变化和进步。从选材来看,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文本形式可能是非连续性文本也可能是连续性文本。从命题思路来看,呈现出侧重整体阅读和重视阅读基本技能考查的态势与趋向。设题角度主要集中在结构、语句理解、信息筛选、中心概括和技巧分析等五方面,具体包括如下内容:①对新闻常识的考查,如考新闻要素等;②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及词语的含义考查;③对文章整体或段落内容的筛选、分析和概括;④对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⑤对新闻材料运用作用的分析;⑥对新闻社会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等等。2018年高考,新闻类文本阅读仍是备考的重点。【技巧点拨】1.新闻类文本阅读方法:(1)查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通过揣摩题意,把握文体特征,辨别记叙对象,即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消息还是通迅。(2)抓准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理清新闻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六个要素,以及主要内容,形成思维背景。(3)寻找行文线索,理清段落层次。领悟新闻的脉络顺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为概括中心意思做准备。 (4)辨别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辨析文本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而通迅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5)把握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针对考纲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考点,理解文本的意义。(6)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一般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尤其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2.答题技巧:(1)把握题干要求,把握答题要点。研究文本的深层意蕴,注意题干的重点指向和相关提示语,准确理解阅读答题的已知条件和设题要求,内容与语言要求,字数限制。这是答好阅读题的基础。(2)答案忠于原文。注意词在句中,句在段中,段在篇中,答案寓于原文之中,这是解答新闻阅读题的基本原则,绝大部分题目答案在文章中都有迹可寻,因此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即使找不出原词句组织答案,也要追寻文章思路,应当牢记原文中的一切信息都是答题的已知条件,保证答案准确。(3)注意答题事项:①要从正面直接解答,做到观点鲜明,答案确切,不用描写或比喻等表达含蓄的语句。②综合分析要有理有据,先提出观点,然后引用文本语句解释,禁止只有抽象观点,没有分解释。③答案必须完整,逻辑性强,不要遗漏项目,要点要尽量分条概括陈述,看分值答问题,提高题目的得分率。④合理安排答题时间,看分值定时间,一般用20分钟左右即可,累计阅读文本的时间与作答时间基本相同,即各10分钟左右。3.掌握各种题型及答题思路:(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信息是指最具价值的动态事件,进一步把握文本中的基本人物或事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它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内容。①审清题意,确定范围。②借助标志,抓住关键。③认真比较,去伪存真。④归纳综合,重组输出。(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①从形式上分析,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常常以时间、空间、清静、逻辑等顺序来安排层次,要注意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注意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从内容上分析,可以根据段意、句意归类;要特别注意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文章的中心句、提携句、过渡句和收束句的作用,根据它们很容易地弄清某些层次的开头与结尾的起止。 总之,阅读新闻要弄清报道了什么人(事),该人(事)有什么特点,社会该如何评价该人(事),也可以通过研究标题与首尾段,概括段落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进行归纳与综合等等。(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设题基本模式为:提出该文体某特征的分析要求,有何特点;分析这种特征的作用。解答这类题注重平时对文体知识的积累、归纳与掌握,还结合文本认真思考,灵活作答。(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解答这类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①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②独立思考。参照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形成有个性色彩的评价,但不能离开个人的情感与感知。③尊重公德,尊重事实。评价允许有个性色彩,但绝不是单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必须充分认知文本内容,并以尊重公德和事实为前提。④拓展思路,追求深刻。可以联系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结合文本的观点倾向、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现实主义的动态评价,才能更有深度。(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这类题型常常采用小论文的方式拟题,解答要注意以下环节:①正确解读文本,辨清立场态度。一篇新闻包含作者的立场态度有相近的,也有相反的,文本价值也受这两方面的影响。②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立体考察。既要看到新闻的正面作用,也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甚至是将来的潜在价值,必须把文本当时的环境中考察、判断和衡量。③提出独到观点,做出规范阐述。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进行提炼整合,提出自己的观点,整理分析,做到主在前,次在后,条理清晰。(6)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把握某种特色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对这种表现的合理原因作出推断。与同类文本比较,判断这样表现的价值所在,进而抓住文本的本质特色。解答时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考虑:①选定目标,在统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或是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或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等。②确认特色。围绕选定的目标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使人信服。③深度思考,一方面要把握文本的某些特色与文本的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其次是看到它的不足,解此类题应结合文本的特征及作者做要达到的目的做出思考判断。(7)探究: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多采用阐述题或论述题的形式,解答时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科学分析提炼概括,准确个性化解读。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a.时代与社会背景;b.作者的写作动机;c.文本的思想意义;e.文本的表达方式;f.文本的提示资料与隐含意义等。这类题多以阐述题与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立足文本,把握文本的整体内涵。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有三种题型:评析类、辨析类、质疑类。解答方式比较灵活,但要论述严密,语句通顺,合情合理。【跟踪训练】1、【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取协议的签订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的伤害,也就会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B.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情况不了解,只能依靠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以及尖子生的去向来对大学进行判断,这使得高校热衷于“掐尖”。C.虽然说考分排名并不能完全直接地反映考生素质的高低,但是在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的情况下,分数这个规则是不能改变的。D.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名校都热衷于“掐尖”。而这种选优行为又反过来加重了应试教育。【答案】D【解析】原文有说:“家中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答案】BE(3)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④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影响。2、【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今年(2016)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他细心询问十八洞村的情况。这三年,十八洞村又是如何探索习近平提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呢?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十八洞村有225户993人,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从全村甄别出136户、542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这些贫困人口已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学生义务教育、家庭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部得到保障,学生入学率100%,家庭人口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100%,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摘编自腾讯网:《习近平牵挂的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何精准扶贫》)材料二“扶贫也要抓住痛点、扶出亮点、培育卖点!”公益组织“黑土麦田”的扶贫专员、湘西苞谷酸合作社理事长陶品儒道出他扎根湘西精准扶贫的经验。从澳洲国立大学毕业后,他辞掉高薪工作回国,和正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张雪婷扎根湘西磨老村,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将老玉米加工成城里人稀罕的酸爽开胃的苞谷酸和香醇苞谷酒,找准了卖点。 “不能让乡亲们守着优质美味的十八洞村猕猴桃、大湘西黄牛肉、安乡时令蔬菜喊穷。”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跃,则分享了红星大市场直销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双赢经验。自2016年4月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启动实施以来,已有7个贫困县成功申报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内三大电商平台已开通20个贫困县的特色馆和3个市州特色馆,农产品“上行”交易额逾13亿元。(摘编自2017年11月21日长沙晚报)材料三近年来,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据了解,中兴镇为解决贫困群众长久脱贫问题,使“输血”变“造血”。成立夹江县龙井沟果业专合社,以“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为模式,成功引进春见耙耙柑,打造万亩柑橘现代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该专合社,流转土地,发展脆李、柑橘等80余亩,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0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建立中兴镇扶贫基地,他们把这100亩平均分给每一户贫困户,每户一亩,由专合社统一管理经营,受益归贫困户,预计每户可增收1万余元,实现了长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他们在园区设立“一库五名单”台账,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80余人,每人可通过园区就业实现增收13000元以上。(摘编自2017年11月20日搜狐网:《精准扶贫开良方脱贫致富拔穷根》)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经济日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下列有关“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3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的扶贫指示。B.材料一列举的一系列数据表明十八洞村经过三年的精准扶贫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C.材料二表明留学归国人员和集团总公司在精准扶贫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并且能够赚到比大都市投资更高的利润。D.材料三中所报道的是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其发展模式是: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答案】C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四表明,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B.材料一中十八洞村三年间的变化表明,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落实精准脱贫的效果最好,所以要实现全国贫困人口脱贫,就必须总书记将每个贫困村都跑到才行。C.材料二“将老玉米加工成城里人稀罕的酸爽开胃的苞谷酸和香醇苞谷酒”,说明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好办法。D.材料三提到的“输血”和“造血”是指慈善性的救助和帮助贫困人群找到脱贫的途径和方法,两种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能实现长久脱贫。E.材料四“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势必会造成大锅饭思想的出现,从而阻碍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答案】C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B项,“必须总书记将每个贫困村都跑到”是不现实的;D项,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中“造血”就是为了实现长久脱贫;E(3)根据上述四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我国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哪几个方面的努力。【答案】(1)需要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好政策;(2)需要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3)需要像材料二中的陶品儒、张雪婷、罗跃那样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如他们推行的“抓信痛点,扶出亮点,培育卖点”的做法及经验。(4)需要探索好的致富脱贫的模式或各种技术方法等。如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的发展模式。3、【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面小题。材料一: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材料二:(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材料四: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B.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C.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D.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理依据。【答案】CE【解析】A项,错在“比……更重要”错。国歌法所作的各项规定都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其意义和价值不具有可比性。B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人们奏唱国歌时态度不够严肃,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公民对奏唱国歌的一般礼仪缺乏了解,还因为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的创作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等没有深刻地领会,家国情怀淡薄。对此项的判断,需要考生综观图表、通览全文,顾及材料之间的关联性。D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而是“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答案】(1)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2)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3)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4)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4、【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日,一场空巢老人和大学生签约仪式在武汉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举行。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老人则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大学生免费居住。这个被称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由一家社工服务组织发起,社会反响积极。 签约大学生都要通过社工服务组织的把关和考核,社工服务组织还会给签约协议的双方建档,留有相关证件复印件,老人须出具一份房屋物品清单,以保障老人的权益。 应对老龄化,需要全社会发力,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需要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只要群众发动起来,各级各界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了,类似“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一定会层出不穷。(节选自新华网《“空巢不空,租客守望”》)材料二: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也”,是诚不能也;为老人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各区民政局、财政局: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根据《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相关要求,我市决定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入职奖励,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一、补贴对象:(一)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二)在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岗位工作满两年。(三)至申请之日仍从事养老护理岗位工作且不是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补贴对象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劳动(务)合同上工作岗位为“护理岗位”或后期调整至养老护理岗位有证明材料的;(二)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或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二、补贴标准:(一)全日制毕业生:本科以上奖补50000元,大专奖补40000元,中专奖补30000元。(二)非全日制毕业生:按照全日制的70%奖补。(三)取得高一级学历,应提高补贴标准的,在原有基础上补差。(节选自《关于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从事养老护理岗位入职奖励的实施意见》)材料四:(选自《未来你将这样养老:看智慧养老如何破解人口老龄化》)(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针对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武汉市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解放思想,通过“亲情呼唤”模式,在追求学生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保障老人权益,提高老人生活质量。B.材料二中孟子在很早就提出,养老不只是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敬老、爱老,并把对老人的关爱落到实处,做好力所能及的事。C.材料三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养老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对老人的晚年生活进行悉心照料。所以,将专门人才吸引到养老失业中来,并形成规范很重要。D. 材料四根据马斯诺的需要理论,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涉及医护、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理论的实现需要包括老人自身在内的多方面的努力。【答案】A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梳理,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两项是A.材料一种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比较明确地规定了大学生必须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这种帮助和陪伴更应该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关爱。B.材料三中,南京市民政局引进的专门人才必须拥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或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这是基于老人医疗保健、紧急救助等方面的安全需要。C.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各级各界真正重视养老这个问题,全社会才能以“养老”“爱老”“敬老”之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让更多好的养老模式惠及数亿老人。D.关于“养老”孟子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衣服,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头发花白的人可以不背不驮。这些要求百姓可以自然习得。E.情感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老人晚年生活中比较高级的需求。这些需求必须是在前两个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的新需求。【答案】D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梳理能力,语句理解、整合信息的能力。D项,“这些要求百姓可以自然习得”错误,材料二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说明百姓不可以自然习得。E项,“必须”错误,表述太绝对。点睛: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3)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使老人晚年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答案】①社区创新与服务(材料一、材料四)②全民参与(材料一、二)③专业人才引进与政府重视(材料三、四)④老人自我实现(材料四)等。点睛:这道题的解答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内容把握。一般来说解答时只要紧扣了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大意,即是回答的答案。学生解答时也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能够清楚的说清楚原因。※考点二:科普类文本【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 ,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答案】A【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北京卷论述类文本必考内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A项就属于无中生有。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B.告罄:“罄”读作qìng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意思是“路”D.憨态可掬:“掬”读作jū意思是“令人喜爱”【答案】B【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名师点睛】将字音、字义渗透到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是北京卷近几年的常见题型。一般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如本题中“甫”是统读字,“掬”是形声字,都属于易误读的字。对这类题目,备考时可采用音义结合法、联想法、推断法、记少不记多法,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对于词义的辨析,则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语素的意思来辨识;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望文生义等错误类型,如本题B项对“津”的解释忽略了加点字的本来意思,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2、【2017年高考北京卷】材料二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答案】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C、D三项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而B项却属于无中生有。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分)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答案】D【解析】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材料二最后一段说“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然后以游客观看兵马俑为例,说明VR技术可以使游客仿佛自己化作了兵马俑,置身其中得到真实的感受,用“身临其境”恰当。【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又考查正确使用及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这种将语知渗透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方式是北京卷常见的题型。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依据原文总结出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然后辨析所给成语的含义,找到答案。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题所给四个成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其中“身不由己”强调自己不能做主,“感同身受”强调未亲身经历却像亲身经历过一样,“设身处地”强调为他人着想,“身临其境”强调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答案应为D项。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答案】D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从原文出发,理解题干所说的“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的含意,然后分析所给诗句的含意,仔细对比,找出答案。分析诗句时既要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又要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意思是说文物以前只是专家学者研究赏玩之物,现在文物普遍得到大众的认识,走进了普通人家。所给四组诗句中,能体现出这一含意的应为D项。3、【2017年高考北京卷】材料三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答案】C【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解答时要注意:① 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将题目材料信息代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扩大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曲解文意等问题。本题A项和B项可由材料三第一段概括得出,D项可由材料三第二段“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概括得出。C项将原文中的“升高”曲解为“降低”,属于曲解文意。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答案】A【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偷换概念。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本题难度不大,由题干可知,选项信息集中在原文最后一段,考生只需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信息,仔细比对,就可得出答案。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答案】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由材料一首段中“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可概括出“让文物‘活’起来”是指“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从材料二首段所说的“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目前展出的文物少之又少,可分析出“让文物‘活’起来”还指把文物拿出来,展示出来;由“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可概括出“让文物‘活’起来”还指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由材料三写到的对古琴的使用,可分析出“让文物‘活’起来”还包括对某些文物的使用。第二问,材料一首段提出“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由此可概括出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材料二首段提到“数字技术……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下文接着以动漫技术、移动应用程序、虚拟现实技术为例,具体阐述了数字技术使文物得到展示,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物;材料三首段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第二段又强调“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可见使文物“活”起来更有利于保护文物。【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概念时要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本题考查“文物‘活’起来”的含义,解答时就需要通读三则材料,分别找到“文物‘活’起来”(或与“文物‘活’起来”相类似的表述)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文物‘活’起来”的内容,然后分析归纳就可得出答案。分析作用,要在通读三则材料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找出能体现“文物‘活’起来”作用的内容,分点概括即可。因为三则材料都属于总分式结构,所以答案信息多集中在材料的首段。【考点精解】科普文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结构,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科普文主要有以下特点:1、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2、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3、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4、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出一篇科普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分析科普文的体裁特征等。【命题规律】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查到了科普文的阅读。文章的选材贴近生活关注现实。考查面广,涉及到了分析鉴赏语言、把握结构、筛选信息、分析写作手法与体裁特征、概括中心意思等考点。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有各考点独立命题形式,也有几个考点综合命题的形式。对结构的考查一般包括:①划分文章的层次。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③分析文章结构特点。④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对语言的考查 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重点字词、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的分析概括;二是鉴赏语言,这个考点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科普文的语言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对手法的考查常与对语言的考查结合起来体现。这类题目的考查与文学类文本不同的就是体裁特征,考生要注意在复习中掌握科普文的体裁特点。探究概括科普作品中心意思,则既可以是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往年命题特点。【技巧点拨】1.科普文阅读步骤:(1)解读标题。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可以透过标题去了解文章内容。(2)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3)重读精段。一篇文章有若干段落我们要善于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强化阅读。(4)提取科技信息。提取文本中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5)体会情感思想。由于科普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2.掌握常用手法:(1)常用的说明方法:①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②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③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④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⑤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2)常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3)常用表现手法:①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②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③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④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⑤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⑥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⑦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3.掌握科普文结构特点: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引论: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本论:详细说明对象(主体部分)结论: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结构三模式: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纵横式结构。主体部分的具体结构形式:并列式、承接式、对比式、层进式、总分式。4.掌握科普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1)揣摩写作技巧类。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思考角度:①说明手法,②表现手法,③修辞手法。答题模式:手法+内容(语境和语句本身)+作用效果(2)鉴赏语言类①常见提问方式: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科普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②答题思路A.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B.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从以下方面思考:第一、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第二、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第三、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第四、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C.如果要赏析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简明,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第一、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高考选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会运用“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关注的。第二、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第三、从所引用事实确凿、数字的具体方面考虑。③答题模板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还是“分析语言的准确平实”)+结合文中例子分析。(3)段落作用类:①知识储备(段落的作用)篇首:统领全文,揭示题目,引出说明对象等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等篇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等②思考角度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内容上、结构上、③答题模式内容上(段落内容,抓关键句)形式上(有针对性地明确不同段落作用)(4)思想主题类:①思考角度:找到对应的区域——对相应的区域划分层次——画出关键句——提取要点,分点作答。 用三个词语概括即:定位+提取+整合③答题模式:提取要点,分点作答【跟踪训练】1、【18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天道无穷。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中国人很早就根据自然时间节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点,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罢了。。“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围绕着这一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来安排,因此形成了针对特定节气时令的信仰、禁忌、仪式等。在节气时令中,饮食保健的内容令人注目,它是我们祖先岁时生活的经验总结。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即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活动。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这既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于工程或手艺制作。冬至之后进入酷寒时节。这对保暖条件简陋的古人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是掰着指头度日的。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冬季,从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数九九”的游戏。从宋元开始,《九九歌》就流传于南北各地,至今流传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这一歌谣体的延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的调节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自觉地传承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从机械的物理性的钟表时间中解放出来,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摘自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除了个别名称位置不同,《逸周书》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B.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的关系发生变化,故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不同,因而一系列天文物候也随之而变。C.在中国古代,圣人围绕“春生、夏养、秋杀、冬藏”的天道信仰“副天之所行以为政”,对应天道施行庆赏罚刑。D.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依然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的调节的指导意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的关系发生变化”表述错误,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非地球“自转”。故选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先民依据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测定了四个节气点,进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以前。B.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古有“霜始降,则百工休”的说法。C.阴阳二气代表着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D.“数九九”的游戏是古人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的冬季而发明的一种游戏。【答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C项,张冠李戴,由原文“‘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时间指南”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是“二十四节气”时令,而非“阴阳二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时令饮食的原则记载在《黄帝内经》里,指导人们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B.“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活动。C.中国古代的许多与特定节气时令相关的信仰、禁忌、仪式等一直流转到今天,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A2、【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我们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诚然,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摘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B.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C.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D.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每三估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B.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C.文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D.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说法错误,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会干预并塑造人类的文化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B.只要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就能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C.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D.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答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3、【广西梧州市柳州市高三毕业班摸底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 “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存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出现发动机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碳,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材料二:1955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清洁空气法》,这部法案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案。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196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和《空气质量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直到1970年,在美国民众的努力下,《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出台,它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它规定了由联邦政府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列出空气污染物质名单,制定了车辆的认证、检测、减排配件应用等多项制度,对燃料的生产也做出明确规定。根据该法案设立了联邦环境保护署,赋予了其实在的管理权力。针对雾霾污染,加州政府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严格的《污染防治法》以及《加州洁净空气法》。这些法案在美国后来的空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虽然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空气质量管理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下,空气质量总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对此,美国环保署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多次修订《清洁空气法》,每次修订都对空气质量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各州实行要求更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条例。美国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企业进行管制。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推出了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机制(RECLAIM),由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对纳入交易机制的工厂的排污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从而强制排污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排放指标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公开挂牌交易。这一机制对控制固定污染源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选自《合作经济与科技》,有删改)材料三:一场抗击雾霾的“战争”正悄然展开。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目前正在朝阳798艺术区内进行调试和测试,将择期与公众见面。该塔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其中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雾霾净化塔似乎只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艺术没有环保。据报道,在全国像“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这样的治霾“神器”并不少,如2016年5月12日,西安市除霾塔项目如期封顶。有人预测,随着“减霾在行动”越来越迫切,与雾霾净化塔类似的装置将会在一些地方大增。事实上,与其争相建设雾霾净化塔,不如在雾霾产生的源头上多下功夫治理,如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洒漏的整治。 (选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发动机医生”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为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是“治霾”的利器。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法案,法律基本内容与各州政府差异较大。C.美国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方法,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进行有效监管。D.荷兰艺术家设计的空气净化塔为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可将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压缩为黑色宝石。【答案】B(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发动机医生”有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功效,加入DFR材料,能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B.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多项治理空气的法案,对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质名单都有详细的说明,也规定了燃料的生产。C.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引入市场机制,对排污情况在线实时监测,强制排污企业减少空气与水的污染物排放。D.中国目前治理雾霾的方法更多为科技消霾,而美国政府更多从法律和市场等两个方面进行治理,为“治霾”提供根本保障。E.制造治理雾霾的科技产品不如从源头治理雾霾,可在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上多下功夫,抓好扬沙和洒漏的治理。【答案】BC(3)有人认为需要体制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也有人说运用高科技治理雾霾,切实有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观点一:需要体制保障。①可以出台有关治霾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有效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有效制管,引起全民的重视。②引入市场机制,实时有效地监管排污企业的污染排放,对其排放额度进行明确规定。观点二:用高科技治霾。①利用“发动机医生”和雾霾净化塔等高科技产品,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大力净化空气。②推广涉及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有效监管机动车尾气排放,将高科技产品进行全民推广。(综合观点一、二,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4、【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闻写稿机器人早在2009年就已出现,在当时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篇机器稿件。而在国内,机器人“入职”新闻行业已满一年,虽然“姗姗来迟”,但国内的新闻写稿机器人技术水平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像最先出现的腾讯“Dreamwriter”(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新闻稿为什么能用机器人生成?根源并不是机器人本身有多高明,而是在于在当今信息时代,写稿机器人的新闻生产可以不依赖于现场采访获取素材然后写成稿件,而主要是通过现有数据、资料,快速搜集加工编制而成。有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再怎么智能,也是通过人的编程实现的,机器人所替代的工作,现在仍是一些模板化、数据化的短平快的稿件,而真正个性化的写作,比如深度报道、调查报道、人物报道等,机器人还不可能替代记者的主导作用。不过,机器人写稿为记者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撰写更具有深度的文章。正如腾讯公司方面称,“我们更希望‘Dreamwriter’能够解放记者,让记者从事更具挑战和智慧的工作。”但机器人写稿也为新闻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能做到对新闻事实加以深度分析和独立判断,迟早会被机器人取代。从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对促进媒体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来说,一定是件好事。(摘编自2016年9月24日《光明日报》)材料二:国内写稿机器人成果分析产品名xiaomingbotDreamwriterWrtingMasterDuer度秘扬程平台今日头条腾讯第一财经(阿里巴巴)百度对接平台今日头条腾讯财经腾讯科技腾讯体育第一财经7*24看板第一财经电视一财同等集团报道百度上线时间2016年8月2015年9月2016年5月2016年8月覆盖领域NBA赛事足球赛事NBA赛事足球赛事财经报道财经报道NBA赛事报道属性战报战报快讯快讯长报道电视新闻赛事解说 是否配图是部分是少数是是日产稿量(平均值)20-30篇30-50篇数百到上千10-30场(摘编自2017年4月12日《智东西》)材料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提出,写稿机器人确实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勤勤恳恳,态度认真”、成本低廉、节约人力等方面。人工智能记者的出现使得私人定制成为可能。现实中根据每位用户的需求撰写新闻,对于人工智能记者来说仅需几秒钟。“机器人写稿虽然具有快速、高效、可生成多个稿件版本、进化能力强等优点,但是毫无疑问也存在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介绍,比如可能产生一些常识性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凸显了人工审校的必要性。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更要坚信人的价值。与机器人写稿相比,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记者本身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机器人所没有的能力。要完成具有个性化、探索性以及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的稿件,机器人是无法替代人的。“因为机器人高度程序化,它只是对人的某一些环节的工作能够起到完美替代作用的一种高级工具而已,工具属性是它的一种基本属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蔡尚伟表示。(摘编自2017年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1)下列关于写稿机器人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在2009年世界上就出现了写稿机器人,我国的写稿机器人起步虽然晚,但发展迅速,现在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B.新华社是第一个采取机器人写稿的中央媒体,他推出的“快笔小新”在写稿机器人中技术水平是最高的。C.材料二中四家的“写稿机器人”产品主要还处在自研自用阶段,主要用于自家媒体平台的内容产出和分发。D.有人认为,写稿机器人高度程度化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不可能完成个性化的、探索性的稿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写稿机器人的新闻生产通过对现在数据、资料的快速搜集加工编制而成,完全不需要现场采访获取素材。B.材料二中四家的写稿机器人覆盖领域以体育赛事和财经类新闻为主,多以短、平、快的处理方式产出赛事战报、快讯等。C.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能机器人虽然很聪明,但都是通过人的编程来实现的,所以只能是在某些环节上完美替代人的工作。D. 腾讯之后,各家媒体相继推出自己的写稿机器人。从材料二来看,目前腾讯的机器人写稿覆盖面最广。E.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写稿机器人也能学会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从而完全取代记者。【答案】BD【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原文是“主要通过”,并且“不依赖于现场采访”也不能等同于“完全不需要”。C项扩大范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错,原文是“有业内人士”;E项依据材料三“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是机器人没有的能力。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3)根据材料,概括写稿机器人在出现在新闻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①为媒体降低成本,节约人力。②为记者节约时间,让他们能集中写更有深度的文章。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④对新闻工作者施加压力,促进媒体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