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早的春天,好像是早市上绿油油的带着露水的蔬菜,揪(qiǔ)下一点枝叶来,就有按捺(nà)不住的春色“汨汨”地往外冒,和着泥土的芳香,和这个季节-样,细微、新鲜。‎ B. 当下年轻人有着社会转型的“时代烙(lào)印”,却鲜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染,最可悲的不是食不裏腹,衣不保暖,而是踯(zhí)躅于理想和追求,只剩下迷茫与颓废。‎ C. 《国家宝藏》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wěi)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yì) 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D. 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 (liáng) 种种现实之后的“现实选择”,但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xié)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伟大”“尊严”这些词汇依然奕奕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字形正误。‎ A项,“揪”应为(jiū);‎ B项,“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 ‎ D项,“奕奕生光”应为“熠熠生光”。‎ 故选C。‎ ‎【点睛】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子好过了,囤积生活用品的人少了,但“囤积信息”的人多了,理由也更充分了。【甲】 看过的电影、照过的相片如同《备忘录》,记录着美好的记忆,弃之可惜;没读的书、没看的帖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马上保存,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囤积信息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不会和生活起居“抢地盘”。【乙】存储介质由 1.44Mb 的 3.5 英寸软盘扩大到空间以 Gb、Tb计的硬盘、网盘,信息获取渠道从实体书报到群组网站,我们赶上了“攒资料”最 - 28 -‎ 便捷的时代。‎ ‎【丙】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量大、信息迭代快;所幸,信息的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但除了“量变”的视角外,人们更关注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是否带来了“质变”。有人说:信息囤积,使人们从知识的生产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有人说:只存不看,人变懒了,大脑也蜕化了。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当集纳成为一种影响生活工作的习惯,当放弃无用的物品成为一种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可能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销声匿迹 B. 便捷 C. 蜕化 D. 尤其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词语的正确意思,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词语运用正确与否。 ‎ C项,蜕化:昆虫的幼虫脱皮后,增大体形或变为另一种形态。比喻人的品质变坏,腐化堕落。语境是表达知识只存不看,人就变懒了,大脑也会变迟钝,所以用“蜕化”不恰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和常见误区,勤加练习、注意记忆积累。‎ A项,甲句“看过的电影、照过的相片如同《备忘录》,记录着美好的记忆,弃之可惜;没读的书、没看的帖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马上保存,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中《备忘录》不应该用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 故选A。‎ - 28 -‎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留下并创造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削减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B. 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使得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 C. “道法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旨在倡导一种师法自然、遵循自然、善待自然之道为目的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D.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抽象的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人生的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语序不当。“留下并创造了丰富的遗产”中“留下并创造”应改为“创造并留下”;‎ B项成分残缺。“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使得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中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可删去“使得”;‎ C项结构混乱。“旨在倡导一种师法自然、遵循自然、善待自然之道为目的的理性态度”中“旨在……为目的”句式杂糅,可删去“为目的”。‎ 故选D。‎ ‎【点睛】病因只注明考纲规定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六种,不要注小类别,在分析时可以指出小类别。如“句式杂糅”的病句在病因处注明“结构混乱”,在分析错因时指明“……”和“……”杂糅。‎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______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________,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______‎ - 28 -‎ 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 ‎【答案】 (1). ①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2). ②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3). ③这就是“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根据上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的提示,第一空所填内容应该是事物之间有关联性,再结合“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中“不是”可知,所填写的句式是“而是……”,所以第一空填写“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第二空根据下文“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可知,内容上应该表达彼此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句式应该为“不是……”,与下文的“而是……”构成并列关系,所以第二空填写“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第三空根据下文列举的孔子、庄子、佛教对于“道”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可知,内容上填写是“道”,根据上文“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提示,第三空应该填一个代词“这”指代“一个东西”,所以第三空填写“这就是‘道’”。‎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6.下图是某市“‘绿色我家’废旧家电回收平台”的回收流程示意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废旧家电回收的整个流程,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 - 28 -‎ ‎【答案】首先请您登录“绿色我家”网站,网址是www.lswj.com;然后选择回收商品和回收价格;之后您将废旧家电快递至回收方;回收成功后您可以换取绿色代价券或者现金,绿色代价券还可以兑换日用品。轻松点击,绿色环保,大家快快行动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某市“‘绿色我家’废旧家电回收平台”的回收流程示意图,按照箭头的走向叙述顺序很明确,从上到下;组织答案时注意多箭头的指向,如从“将废旧家电快递至回收方”有两个箭头指向,这就出现了小层面的并列,表述时要注意。框内的内容根据逻辑思维可以有一些过渡连接性的语句。最后还要注意题目要求“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提出号召性的话语。‎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诗歌语言要想获得美感效果,必须能够创造出鲜明的意象,也就是说,要能够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点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28 -‎ ‎ 愁有了长度;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不仅有形,而且含情……现代诗中也有不少异常鲜明的意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入诗,于缠绵悱恻的幽情低诉中写尽了家国念与乡关愁。‎ ‎——《诗歌语言的美感效果》节选 材料二:‎ 作家营造意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象”,而是为了“意”,是为了实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象外之意”,正如司空图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使是关注“象”,也是“略 神貌而取神骨”,立足点仍然是“意”。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写景诗,还是咏物诗,都有一个抒情主体存在,并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的承载者。如果缺少了抒情主体,就会降低诗歌的审美意蕴,从而无法达到其最高的艺术境界,实现其最高的审美理想。“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通过十个并置的意象组合,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孤寂、萧索、衰败的晚秋景象,假如这首诗仅仅由这四句诗组成,那么它就是一首纯粹意义上的写景诗了。但是,诗作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以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结,就使这首小令圆满地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借前面的写景抒发了很丰厚的情感意蕴。这样,由于抒情主体的出现,使这首诗歌成为一个整体,并生发出许多意义:思家的情绪、漂泊无依的孤苦、人生失意的处境……‎ ‎—— 《试论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节选 材料三: ‎ 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其要旨在于言志缘情。意象构造固然也包括视觉形象,但更富于暗示联想,“贵情思而轻事实”,凭虚构想而获取的意象可以忽略形质特征或形质关系上的明确性,超然物外,不沾滞于形迹。这和中国传统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既似而又非似,既有形而又无形,呈现出一种迷茫空濛的超然清虚之美。晏几道的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包含了“歌”“舞”“杨柳”“桃花”“风”“月”“楼”“扇”几个独体意象。 诸意象中,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交织汇融时各意象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把握每一句的整体意象……这些都很难一一坐实;呈现出的朦胧清空之美也不是通过诵读时的顿逗或用结构的倒置省略等技法就可阐释清楚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一个清丽幽美的综合意象,是一个多义性的象征结构,是一个满溢美感信息的符号”。领略其中的意趣韵味,不必斤斤拘泥于字面意义,不必寻绎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所谓“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叶嘉莹访谈录 材料四:‎ - 28 -‎ ‎“朱庆馀过水部郎中张籍,因索庆馀新旧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 ‎——《闺意》诗别 ‎7. 下列对材料中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象外之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典诗歌中往往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从而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B. 追求“象外之意”是古典诗歌最高的审美理想,所以,诗人们营造意象时关注的重点是“意”,而对于“象”则可以“不着一字”。‎ C. “象外之意”其要旨在于言志缘情,凭虚构想而获取的意象可以忽略形质特征或形质关系上的明确性,超然物外,不沾滞于形迹。‎ D. 是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画法“既似而又非似,既有形而又无形,呈现出一种迷茫空濛的超然清虚之美”的审美境界。‎ ‎8. 下列对文段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鲜明的意象表现丰厚的情感意蕴,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征,在这点上,现代诗虽然也创造了不少鲜明的意象,但总体上不如古体诗。‎ B. 抒情主体是诗歌“画龙点睛”之笔的承载者,它的出现让诗歌中的“物”和“我”、“景”和“情”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 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贵情思而轻事实”,因而意象构造时不必斤斤拘泥于字词,也不必讲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 D. 朱庆馀的诗托“闺意”而言它,用比况之法,委婉询问考官自己的考试和仕途;张籍读懂了其隐藏的目的,也用虚实表里之法,借酬答诗委婉批评了他。‎ ‎9. 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的营造上有什么特征,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概括。‎ ‎【答案】7. B 8. B ‎ ‎9. ①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②追求“象外之意”,无论是写景诗,还是咏物诗,都有一个抒情主体存在。③意象构造贵情思而轻事实,凭虚构想,富于暗示联想。④讲究虚实相生。‎ ‎【解析】‎ ‎【7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追求‘象外之意’是古典诗歌最高的审美理想,所以,诗人们营造意象时关注的重点是‘意’,而对于‘象’则可以‘不着一字’”曲解文意,原文说,“作家营造意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象’”,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关注“象”。另外,“不着一字”不是一个字也不用,而是不多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 项,“借助鲜明的意象表现丰厚的情感意蕴,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征,在这点上,现代诗虽然也创造了不少鲜明的意象,但总体上不如古体诗”中“总体上不如古体诗”属于无中生有。‎ C项,“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贵情思而轻事实’,因而意象构造时不必斤斤拘泥于字词,也不必讲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属于强加因果。原文 “领略其中的意趣韵味,不必斤斤拘泥于字面意义,不必寻绎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是强调用心灵体验和感受意象带来的意趣,与“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贵情思而轻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项,“朱庆馀的诗托‘闺意’而言它,用比况之法,委婉询问考官自己的考试和仕途;张籍读懂了其隐藏的目的,也用虚实表里之法,借酬答诗委婉批评了他”中“委婉批评”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籍酬之曰”就是张籍作诗应和酬答之意,并无委婉批评的意思。‎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 28 -‎ 本题要求分条概括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的营造上有什么特征。先要进行筛选信息,据材料一“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点之一”可以概括出“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据材料三“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其要旨在于言志缘情。意象构造固然也包括视觉形象,但更富于暗示联想,‘贵情思而轻事实’,凭虚构想而获取的意象可以忽略形质特征或形质关系上的明确性,超然物外,不沾滞于形迹”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的营造上“贵情思而轻事实”,凭虚构想,富于暗示联想;据材料三“既似而又非似,既有形而又无形,呈现出一种迷茫空濛的超然清虚之美”和“诸意象中,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交织汇融时各意象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把握每一句的整体意象……这些都很难一一坐实”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的营造上讲究虚实相生。‎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补锅匠许师傅 刘群华 ‎(1)补锅匠走村串巷地谋生活。他挑着一副旧担子,一头是一方矮小的风箱,一头是一只粗涩的竹筐,竹筐里放两三把锤子、几斤煤块、一堆碎铁片、四五块手掌大的碎布。这些零碎的小东西,几乎是补锅匠全部的行当。‎ ‎(2)补锅匠进青巷补锅时要吆喝一来回。他一手拿一个脸盆,一手拿一截小木棒,边走边 “砰砰”地敲,同时一边吆喝:“补锅——补脸盆杯子——”他的吆喝声恰到好处,不让人生厌。巷中的人们拣起家中有破洞的锅盆,出来寻找补锅匠。补锅匠在巷里往返完之后,站在巷子的一端,看铁具破洞的大小估价。‎ ‎(3)补锅匠在外,最难的是找到一天三餐。如果他觉得哪家的人说话大方客气,便说:“你这几个盆和锅不收钱,只管我一天的吃饭。”那家的人如果觉得可以,便欣然应允。‎ ‎(4)这大概是补锅匠补锅的前奏。待这些安排妥当,补锅匠才解开担子,正式起炉生火补锅。‎ ‎(5)来青巷补锅的匠人一年中总有几批,但有一个补锅匠的口碑蛮好。青巷人皆喊他许师傅。许师傅手艺好,人也好。他开炉不急不慢,待摆好了架势,拿出一口铁锅,反复瞄上几眼,心里斟酌一番,便用一把小锤子在铁锅的漏洞处轻轻敲打。漏洞有大有小,小的要睁大眼才瞧得见,大的则另找一块合适的旧铁皮补起。‎ - 28 -‎ ‎(6)许师傅叮叮当当地敲着铁锅,漏洞边缘嗦嗦地响。这些边缘都已薄如片纸,只要轻轻一碰,又会碎一大块。许师傅小心地把边缘全部敲掉,瞅好漏洞的大小,在自备的一堆碎铁片里找出合适的铁片,依漏洞的模样用粉笔画好,敲成铁锅漏洞大小的细样子。‎ ‎(7)敲铁补丁这份功夫,不能急躁。不然,不是漏洞敲大了,就是补丁敲小了。要极其细致,敲出来的铁补丁才美观又合适。‎ ‎(8)等许师傅把铁锅的补丁敲好,才加紧拉风箱。小风箱“哗啦啦”拉得山响,泥巴炉芯里的生铁片在黑煤升腾的火焰下逐渐熔化。那一炉小小的生铁,已经熔化得像一团蠕动的火焰。许师傅有时拉风箱拉得高兴,常常会唱起花鼓戏《补锅》。待他把花鼓调停了,说时迟那时快,他用一个陶土勺子往火炉芯里一伸,舀出一勺滚热的铁水。然后迅速用另一手掌托起块巴掌大的碎布,上面早垫了一层细细的土灰隔热。他把铁水倒在布的中央,飞快地送到锅下面,轻轻摁在针眼大的漏洞上,红铁水便顺势挤满小漏洞。这时,许师傅操起一个稻草织成的圆柱形草托,在锅面轻轻地顺势一摁一滑,一个平整的黑色铁疤印就出现了。‎ ‎(9)小漏洞这样就算补好,补大疤才用到铁片补丁。铁片补丁用竹篾条上下支起,固定在大漏洞处,补丁与漏洞边缘基本吻合,几乎没有缝隙。对齐了,再用一滴一滴的铁水去补铁锅与铁补丁的缝隙。竹篾条只要铁补丁固定好了,便可小心地拆去。‎ ‎(10)许师傅在青巷补锅一般会补三五天。但不管怎么忙,他临走的那天,一定会登门一些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在青巷有好几户。譬如巷头的老古,七十多岁,腿脚不便,行走困难;巷中的老张,耳聋,听不见吆喝声;巷尾的老刘,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经济困难。这些,许师傅都是包拿包补包送。‎ ‎(11)记得有一回补老刘的一只铁脸盆,老刘说:“许师傅,这盆太烂了,盆底都差点掉了,补好太费神了。”许师傅看了一眼,没说话,拿起脸盆就出了门。这只脸盆不知用了多少年,盆底与盆壁一圈相接的地方全是针眼大的漏洞。青巷里的人劝许师傅:“别耽误工夫了,补好了又能用几天?”许师傅呵呵笑了笑,说:“用几天是几天,人家难呀!”说完,就埋头敲敲打打起来。‎ ‎(12)补脸盆更要掌握火候。铁锅的铁皮厚,脸盆的铁皮薄,补的火候是不一样的。火太旺,一摁,盆底就被红铁水熔了。许师傅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拉动几下风箱,炉芯里灰暗的铁水又汩汩滚动起来,马上红彤彤的。这一次他的手脚稍慢了一些,舀起一勺铁水倒在草灰布片上,故意一停顿,才摁上脸盆的底部。然后上面的稻草托迅速扫了一把稀泥,一呼应,一摁一抹,大功告成。‎ ‎(13)我以为,那一次许师傅补的疤是最精致的。在他舀一勺铁水感触风的细润时,一朵红花就绽放在风中。‎ - 28 -‎ ‎(14)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人们不再需要补锅或者补脸盆,补锅匠的吆喝声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见过许师傅了,但是他来青巷补锅的场景我却总是历历在目。‎ ‎10.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许师傅的形象。‎ ‎11. 文章前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3.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0. ①手艺精湛。如他能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候,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②热爱自己的手艺,有着质朴的情怀。如拉风箱拉得高兴,常常会唱起花鼓戏。③为人纯朴善良,热心助人。如对街巷里的困难户,他都能“包拿包补包送”。 ‎ ‎11. ①内容上,介绍了“补锅匠”这类手艺人的形象和劳作特点。②结构上,为下文介绍许师傅做铺垫。③艺术上,从群体到个体,由面到点,文章行文呈现变化之美。 ‎ ‎12. ①表达上,运用白描手法,动作、细节描写,准确细腻。②用词上,连用多个“一”,展现许师傅补盆动作的精准。③句式上,运用短句,有一气呵成之感,表现了许师傅补盆动作的娴熟流畅。 ‎ ‎13. 主旨:①通过“我”的回忆叙述,表达了对许师傅的赞许、怀念之情。②表达了对淳朴人情风貌的眷恋。③表达了对质朴手艺人渐渐退出生活的淡淡怅惘。感悟:①虽然时代进步,补锅匠不再,但这种质朴的手艺人情怀,是我们不该忘记的。②不管从事何种劳动,爱岗敬业、潜心专研、精益求精的品质应该永远传承。③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美德应该永远牢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 28 -‎ 本题要求简析许师傅的形象。原文中“说时迟那时快,他用一个陶土勺子往火炉芯里一伸,舀出一勺滚热的铁水。然后迅速用另一手掌托起块巴掌大的碎布,上面早垫了一层细细的土灰隔热。他把铁水倒在布的中央,飞快地送到锅下面,轻轻摁在针眼大的漏洞上,红铁水便顺势挤满小漏洞。这时,许师傅操起一个稻草织成的圆柱形草托,在锅面轻轻地顺势一摁一滑,一个平整的黑色铁疤印就出现了”,“补大疤才用到铁片补丁。铁片补丁用竹篾条上下支起,固定在大漏洞处,补丁与漏洞边缘基本吻合,几乎没有缝隙。对齐了,再用一滴一滴的铁水去补铁锅与铁补丁的缝隙。竹篾条只要铁补丁固定好了,便可小心地拆去”这些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都表现了许师傅在补锅时,善于掌握火候。“这一次他的手脚稍慢了一些,舀起一勺铁水倒在草灰布片上,故意一停顿,才摁上脸盆的底部。然后上面的稻草托迅速扫了一把稀泥,一呼应,一摁一抹,大功告成”,从这些动作、细节描写可以看出许师傅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许师傅手艺精湛。从原文“许师傅有时拉风箱拉得高兴,常常会唱起花鼓戏《补锅》”可知,许师傅热爱自己的手艺,满怀着质朴的之情。据原文“许师傅在青巷补锅一般会补三五天。但不管怎么忙,他临走的那天,一定会登门一些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在青巷有好几户”“这些,许师傅都是包拿包补包送”可知,许师傅为人纯朴善良,有热心助人的高贵品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人物形象、语言修辞、主旨情感等方面。所考查段落的位置不同而作用不同。‎ 本题要求分析文章前四段在文中作用,考查的是开头段落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补锅匠”这类手艺人的形象,第二、三、四段介绍了“补锅匠”这类手艺人劳作的特点。这是在内容上的作用;在结构上,前四段对“补锅匠”这类手艺人的交代为下文叙写许师傅起到铺垫的作用;先写“补锅匠”这类手艺人的群像,再重点写“补锅匠”许师傅,在艺术形式的安排上,从群体到个体,由面到点,文章在行文中呈现变化之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手法入手,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再者从句式考虑,如句式灵活,整散结合等。然后在文章找到具体能反应这些特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 28 -‎ 画线句“这一次他的手脚稍慢了一些,舀起一勺铁水倒在草灰布片上,故意一停顿,才摁上脸盆的底部。然后上面的稻草托迅速扫了一把稀泥,一呼应,一摁一抹,大功告成”进行赏析。表达方式上,这句话运用白描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了许师傅补脸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稍慢”“舀起”“倒在”“停顿”“摁上”“迅速扫了”“呼应”“一摁一抹”,这样的动作和细节描写都能展现“许师傅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运用此语方面,在一系列动作中“一”频繁出现,连续使用,也展现出许师傅补盆动作的精准。在句式上,主要运用短句,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表现出了许师傅补盆动作的娴熟流畅,技艺精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本题要求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本文主旨,谈自己的感悟。文章是通过“我”的回忆叙述展开的,主要表现许师傅手艺精湛,有着质朴的情怀,为人纯朴善良、热心助人的精神品质,“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人们不再需要补锅或者补脸盆,补锅匠的吆喝声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见过许师傅了,但是他来青巷补锅的场景我却总是历历在目”表达出作者对许师傅的赞许和怀念之情,眷恋那些渐行渐远的淳朴人情,对质朴手艺人渐渐退出时代、生活的舞台,表现出的淡淡怅惘之情。以上是从主旨方面分析概括。书写自己的感悟时,要从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结合时代、社会现实来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生活富足,“补锅匠”退出生活舞台,但这种质朴的手艺人情怀,是我们不该忘记的;启示我们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爱岗敬业,要有潜心研究、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应该永远继承和传承;我们不管身处时代如何,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应该永远牢记并发扬。‎ ‎【点睛】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三、古代诗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刘蒙书 司马光 五月十六日,陕郡司马光再拜复书。贤良刘君足下:昔张伯松语陈孟公曰:“人各有性,长短自裁。子欲为我亦不能,吾而效子亦败矣。”马文渊戒兄子,欲其效龙伯高之慎周谦俭,不欲其效杜季良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也。光愚无似 - 28 -‎ ‎,何足以望万一于古人?然私心所慕者伯松、伯高,而不敢为孟公、季良之行也。况幼时始能言,则诵儒书,习谨敕,长而为吏,则读律令,守绳墨,龊龊然为鄙细之人,侧足于庸俗之间,不为雄俊奇伟之士所齿目,为日久矣。不意去岁足下自大河之北洋洋而来,游于京师,负其千镒之宝,欲求良工大贾而售之。乃幸见顾于陋巷,因得窃读足下之文,窥足下之志。文甚高,志甚大,语古则浩博而渊微,论今则明切而精至,诚不能不口夸而心服。譬如窭人子,终日环绕爱玩,咨嗟传布,讫无一钱,敢问其直之高下 ,亦终于无益而已矣。‎ 今者足下忽以亲之无以养、兄之无以葬、弟妹嫂侄之无以恤,策马裁书,千里渡河,指某以为归。且曰:“以鬻一下婢之资五十万畀之,足以周事。”何足下见期待之厚,而不相知之深也,光得不骇且疑乎?‎ 方今豪杰之士,内则充朝廷,外则布郡县,力有余而人可仰者,为不少矣。足下莫之取,乃独左顾而抵于不肖,岂非见期待之厚哉?‎ 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居京师已十年,囊者旧物皆竭,安所取五十万以佐从者之蔬粝乎?夫君子虽乐施予,亦必己有余,然后能及人。就其有余,亦当先亲而后疏,先旧而后新。光得侍足下裁周岁,得见不过四五,而遽以五十万奉之,其余亲戚故旧不可胜数,将何以待之乎?光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而足下忽以此责之,岂非不相知之深哉?光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足下一旦待以为陈孟公、杜季良之徒,光能无骇乎?‎ 足下服儒衣,谈孔、颜之道,啜蔬饮水,足以尽欢于亲,箪食瓢饮,足以致乐于身,而遑遑焉以贫乏有求于人,光能无疑乎?‎ 足下又责以韩退之所为,若光者何人,敢望韩退之哉?韩退之能为文,其文为天下贵,凡当时王公大人庙碑墓碣,靡不请焉。故受其厚谢,随复散之于亲旧,此其所以能行义也。若光者何人,敢望退之哉?‎ 光自结发以来,虽行能无所长,然实不敢锱铢妄取于人,此众人所知也。取之也廉,则其施之人也靳,亦其理宜也。若既求其取之廉,又责其施之厚,是二行者诚难得而兼矣。足下又欲使光取之于他人,是尤不可之大者。微生高乞醯于邻人以应求者,孔子以为不直,况己不能施,而敛之于人,以为己惠,岂不害于恕乎?‎ 足下之命,既不克承,又费辞以释之,其为罪尤深。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光再拜。‎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愚无似 无似:无可比拟。‎ B. 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 托迹:发达,显耀。‎ - 28 -‎ C. 则其施之人也靳 靳:吝啬 D. 既不克承 克:能够。‎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龊龊然为鄙细之人 句读之不知 B. 不意去岁足下自大河之北洋洋而来 弃甲曳兵而走 C. 力有余而人可仰者 自其变者而观之 D. 其文为天下贵 委身为贾人妇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引用汉代马援诫兄长之子的话,表达自己认同龙伯高的慎周谦俭,而不愿效法杜季良的“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的豪侠仗义。‎ B. 作者说自己每月的俸禄不到几万钱,生活上常常晦朔不继。晦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 作者为人光明磊落,好勇而有担当,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在回信中对刘蒙的要求予以充分的批驳。‎ D. 文章以议论为主。作者在文中评价了刘蒙文章的才气和宏大的志向;认为自己不能与韩愈相提并论。‎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足下见期待之厚,而不相知之深也,光得不骇且疑乎?‎ ‎(2)光自结发以来,虽行能无所长,然实不敢锱铢妄取于人,此众人所知也。‎ ‎【答案】14. B 15. B 16. C ‎ ‎17. 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天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 ‎ ‎18. (1)为什么您对我的期待那么多,但不了解我也那么深,我能不感到惊骇并且疑惑吗?‎ ‎(2)我自从成年以来,虽然行为能力没有什么专长,但是实在不敢大胆地向别人索取一丝一毫东西,这一点大家是知道的。‎ ‎【解析】‎ ‎【14题详解】‎ - 28 -‎ 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A项,无似:无可比拟;光愚无似:我愚笨无比。解释正确。 ‎ B项,托迹:寄身,托身;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我虽然在侍从臣子的行列里寄身。解释错误。‎ C项,靳:吝啬;则其施之人也靳:那么给别人的也就吝啬。解释正确。‎ D项,克:能够;既不克承:我既不能接受。解释正确。‎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比较两个句子使用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掌握常见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比较两个句子使用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掌握常见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A项,均是助词,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龊龊然为鄙细之人:我是一个谨小慎微、地位微贱的人;后一个“之” 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不明白句读。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不意去岁足下自大河之北洋洋而来:没有料到去年您从黄河北面意气洋洋地来到京城;弃甲曳兵而走:丢弃盔甲,倒拖着兵器逃跑。意义和用法相同。‎ C项,前一句“者”用在后置的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力有余而人可仰者:能力很强且有余力、可以值得依靠的人;后一句“者” 做代词,可译为“……的角度”。 自其变者而观之: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 意义和用法不同。 ‎ D项,前一句“为”表被动。其文为天下贵:他的文章被天下人看重;后一句“为”是动词,解释为“成为”。委身为贾人妇:嫁给商人为妻。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 28 -‎ C项,“作者为人光明磊落,好勇而有担当,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在回信中对刘蒙的要求予以充分的批驳”中“为人光明磊落,好勇而有担当”错误,作者以“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表明自己一向行事谨慎谦敛,而非“为人光明磊落,好勇而有担当”。‎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要求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断句。“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中“云”意为“说”,其后是所说的内容,所以在其后断开,意为“您所称道的韩退之也说”;“文章不足以发天下之事业”和“ 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句式结构相同,表达的意思并列,所以在“事业”之后断开,在“匮急”之后也断开,意为“文章不足以使你的事业发迹兴旺”和“钱财不足以满足自己衣食匮乏之急需”;“稛载而往”和“垂橐而归”也是句式一致,句意表达并列,所以在“往”和“归”之后断开,意为“满载而来”和“空手而归”;“而已”一般用在句末,所以在其后断开,意为“请你原谅我罢了”。‎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足下:对别人的敬称,您;见:我;相:偏指一方,我;知之深也,得不……乎:固定句式,能不……吗?‎ ‎(2)结发:指成年;虽:虽然;锱铢:微小的数量,一丝一毫东西;妄:随便;然实不敢锱铢妄取于人:状语后置句,但是实在不敢大胆地向别人索取一丝一毫东西;此众人所知也:判断句式,这一点大家是知道的。‎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28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译文:‎ 答刘蒙书 司马光 ‎ 五月十六日,陕郡的司马光尊敬地给您回信。有德行才能的刘君足下:当年张伯松对陈孟公说:“人都各有自己的天性,长处和短处自己能判断。你想要成为我的样子是不可能的, 我想要效仿你也不会成功”马文渊告诫兄长的儿子,劝他们效法龙伯高的谨慎周密、谦约节俭,不要效法杜季良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我愚笨无比,哪里能向古人学到其中的万分之一呢?但是我内心所仰慕的人是张伯松、龙伯高,而不敢效法陈孟公、杜季良的行为。况且我年少时刚能说话就诵读儒家经典,学习慎谨整敕,年长后做官吏,熟读法律条令,谨守规章准则,我是一个谨小慎微、地位微贱的人,在平庸鄙陋的人群中立足谋生,不被雄俊奇伟的人提及和注目,这样的日子很久了。没有料到去年您从黄河北面意气洋洋地来到京城,带着千两宝器,想要寻求优秀的工匠和大商人来出售。于是我有幸在陋巷里被拜访,有机会读到您的文章,了解您的志向。您的文章非常高妙,您的志向非常宏大,您说起古代显得博大而深入,论说今世显得明彻而精通,实在不能不让我大加赞叹,在心里非常佩服。就譬如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整日围绕着自己喜爱的玩物,可是终究没有一分钱,而去斗胆询问它的价值高低,也是没有什么助益的啊。‎ ‎ 现在您突然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奉养双亲、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安葬兄长、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抚恤弟妹嫂侄为由,驾着马带着书信,从千里远的地方渡过黄河而来,把我作为您的指望。并且说:“拿卖掉一个婢女的资金五十万钱给您,这样就可以成事了。”为什么您对我的期待那么多,但不了解我也那么深,我能不感到惊骇并且疑惑吗?‎ ‎ 现在豪俊杰出的人,在内布满了朝廷,在外布满了各个郡县,能力很强且有余力、可以值得依靠的人很多啊。您不向他们求取,却唯独屈驾来找到我这个不才之人,难道不是对我期望太高吗?‎ - 28 -‎ ‎ 我虽然在侍从臣子的行列里寄身,每月的俸禄不到几万,但现在燃料如桂木,食料如珠玉(物价之高,生活不易),晦日接不上朔日。我寄居在京城已经十年了,袋子里旧物都已经用完,哪里去拿五十万来供给随从的粗粝的饭食?君子即使乐于施舍给予,也一定是自己有多余,然后才能惠及他人。即便他有多余,也应当先给予亲近的人后给予疏远的人,先考虑老朋友后考虑新朋友。我认识您才一年,见面不过四五次,你却突然向我索要五十万钱,其他的内外亲戚故朋旧友不可胜数,将拿什么来对待他们呢?我平日里,吃饭不敢经常有肉,穿衣不敢穿精美的丝绸服装,哪里敢用五十万钱买一个婢女呢?但你却突然以此要求我,难道不是不了解我很深吗? 我一直以来是先看到地面然后才敢行走,用脚跺一下地然后才敢站立,你却有一天把我当做陈孟公、杜季良之类的人,我能不感到疑惑吗?‎ 您穿着儒服,谈论孔子、颜回的道义,吃粗糙的饭食,喝凉水,也足够能孝养父母尊长,一筐饭,一瓢水,也足够能使自己快乐,却匆忙地因贫乏而有求于他人,我能没有疑惑吗?‎ ‎ 您又以韩退之的行为来要求我,我是什么人呢,哪里敢向韩退之看齐呢?韩退之能写文章,他的文章为天下人看重,当时的王公大人的祠庙的碑文,墓前的碑碣,没有不请他写的。所以接受了别人的优厚的酬谢,随手再分给亲戚朋友,这就是他能履行侠义的原因。至于我是什么人,哪里敢向韩退之看齐呢? ‎ 我自从成年以来,虽然行为能力没有什么专长,但是实在不敢大胆地向别人索取一丝一毫东西,这一点大家是知道的。索要的少,那么给别人的也就吝啬,这在道理上也是合宜的。如果既要求他索取得少,又要求他施与得多,这两种行为实在是难以同时做到的。您又想让我去向别人索取,这种行为更不可取。微生高向邻居借醋来给向他要的人,孔子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正直的,何况自己不能施与,却去向别人索取,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好处,难道不是有害于儒家“恕”的要求吗?‎ 您的要求,我既不能接受,又说了很多来解释,罪过尤其深了。您所称道的韩退之也说:“文章不足以使你的事业发迹兴旺,钱财不足以满足自己衣食匮乏之急需,你是满载而来,空手而归,请你原谅我罢了。”不再赘叙。向您致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乞食 ‎(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 28 -‎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衔戢(jí):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谢。‎ ‎19. 这首诗的最后四句用了“________”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_______之情。‎ ‎20. 全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和“主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9. 一饭千金(漂母救韩信)感激 ‎ ‎20. 诗人形象:①因饥饿无粮而出门乞食、处境窘迫的诗人形象。“驱”写出了饥饿的威胁,出门乞食的迫不得已;“行行”二字将诗人的茫然求食、不知所之;“拙言辞”写出诗人面对开门相迎的“主人”却不知如何言辞的困窘。(此处分析写出一处即得分)②纯朴真诚,率真自然的诗人形象。虽是乞食,但是有酒即“倾”杯,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③感恩图报的诗人形象。最后四句作者自言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主人”,但依然表达死后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主人”的愿望,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情。“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不仅如此,“主人”还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摆出了酒菜招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整首诗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从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用了漂母救助韩信的典故。“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冥报”之语,表达的是对主人的礼待与厚赠至深至高的感激之深。诗人借韩信与漂母的故事来表达对主人的感激之情。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含着人性美的光辉。主人的急人所难与诗人的感恩图报,已经超越了事情本身,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 ‎【20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本题要求分析诗人形象和“主人”形象。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可见,这是一位家境贫困,衣食无着的寒士,可以看出诗人处境窘迫,行动踌躇的形象;从“叩门拙言辞”可见,他为人质朴,不善言辞;从“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中可见,尽管是在乞食,但是因为爱酒,有酒即‘倾’杯”,对主人的态度却十分真诚,谈心倾杯咏诗,写出一片真诚赤子之心,由此可以概括出“纯朴真诚,率真自然”的形象;从“感子漂母意”“冥报以相贻”可知,诗人说主人像漂母对待韩信那样对待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韩信那样的才能无法回报,只有到阴间再报答主人了”可以概括出诗人“感恩图报”。‎ 由诗中的“不知竟何之”借以概括出“处境窘迫,行动踌躇”的象形;根据“觞至辄倾杯”可知“诗人虽是乞食,但是因为爱酒,有酒即‘倾’杯”,由此可以概括出“质性自然”的形象;“感子漂母意”“冥报以相贻”可知“诗人说主人像漂母对待韩信那样对待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韩信那样的才能无法回报,只有到阴间再报答主人了”,可以概括出诗人“感恩图报”的形象。从“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可知善解人意的主人不必诗人多言,即慷慨赠粮,还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畅饮,一直到日暮时分,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1. “罔”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殆”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2.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治学的方法。‎ ‎【答案】21. (1). “罔”是迷惘。 (2). “殆”是危险(解释为“疑惑”亦可)。 ‎ ‎22.‎ - 28 -‎ ‎ ①学习要按时复习。②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③学习和思考不能偏执一端,否则就会产生流弊。‎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在疏通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出答案。‎ ‎“罔”, 迷惘;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殆”, 危险(解释为“疑惑”亦可);翻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为“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可见孔子在治学上强调温习(复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可知孔子在治学上的态度是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为“我曾经整个白天不进食,整个夜里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可知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不能偏执一端,否则就会产生弊段,应该平衡两者关系。‎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学业上陷入困境。”‎ 孔子说: “我曾经整个白天不进食,整个夜里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 ‎(3)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 - 28 -‎ ‎(4)不见复关,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诗经•氓》) ‎ ‎(5)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柳永《雨霖铃》)‎ ‎【答案】 (1). 风急天高猿啸哀 (2).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可以横绝峨眉巅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曲终收拨当心画 (6). 东船西舫悄无言 (7). 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8). 竟无语凝噎 (9). 暮霭沉沉楚天阔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猿、拨、舫、峨眉巅、栈、钩、噎、霭。‎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借由大数据技术进行成瘾式营销,已经在互联网产品中被广泛应用。统计显示,目前,光是“猜你喜欢”这样的推荐机制已经应用在超过 1 万个精细的消费场景。‎ 材料二:3 月 6 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新闻出版界小组会上,白岩松谈到了自己对于“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的担忧,“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 读了上述材料,你是否认同白岩松这句话?请结合你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警惕“投你所好式”推送 ‎  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谈到了自己对于“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的担忧,“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我对白岩松的看法非常认同,我们应该警惕“投你所好式”推送。‎ ‎  你喜欢什么就推送什么,你想看什么就推送什么,“投你所好式”推送,在互联网世界里的专业术语是“算法推荐”。正如白岩松所言,算法的出现,对人们的资讯接受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算法的出现有助于节约时间成本,充分展现了技术带来的便利。‎ - 28 -‎ ‎  算法一出世就风华正茂,很快成为各大平台的标配。甚至有“技术至上”的观念认为,算法将成为主流,订阅将穷途末路。这种观念的最大问题,在于夸大技术力量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譬如说,小孩子喜欢玩耍多过学习,假如一味地“投其所好”,而不是推荐甚至强制他进行阅读,不是很容易“跑偏”吗?又有人以为成人与小孩不同,但是网络上许多流量,不也是被猎奇、低俗、色情信息给“拐”去了吗?可见,全部依据兴趣运行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完美。‎ ‎  在这个层面上,白岩松认为“投你所好”会有“民族的危险”,并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首先,算法让我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低质化。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接受信息的心理具有复杂性,有的具备求异心理,有的寻求安慰效应,有的存在发泄倾向……这使得比起真材实料的内容,“震惊体”“标题党”“快餐文”可能更受欢迎。长此以往,信息的激励机制就产生了偏差,“流量至上”“迎合受众”成为许多媒体从业者的标准,生产出的东西就会媚俗、低俗、庸俗。‎ ‎  其次,算法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只看想看的,只听想听的,那些我们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在无意中都被过滤掉了。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在不断重复中强化自我偏见和喜好,甚至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投你所好”“算法推荐”这些本身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但是技术怎么运用,却体现了运用者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掌握并使用这些技术的信息平台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投喂”用户、“取悦”用户,而要在服务用户中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审题:这两则小材料时代性极强,彰显了作文命制者开阔的视阈,敏锐的资讯捕捉能力.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生活即语文,作文即表达”。高考作文从不回避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思考社会是高考作文的应有之义。 ‎ - 28 -‎ 第一则小材料介绍了互联网中“猜你喜欢”这样的推荐机制异常火爆。第二则小材料是白岩松谈到了自己对于“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的担忧,“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从两则小材料传达出的信息来看,火爆的网络信息推送机制和以白岩松为代表的人们对此产生的担忧形成反差。题目问你是否认同白岩松这句话,立意时可以认同,结合你的经历和经验阐释“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机制的弊端和影响;也可以不认同,结合你的生活阐释“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机制的好处。还可以两者结合,阐释“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机制虽然有便利之处,但也要警惕它带来的弊端。‎ 立意:(1)对“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机制有担忧之心,它会“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 ‎(2)“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机制给人们带来便利,节约了时间,论述它的优点,它会“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这样的说法难免夸大其词了。‎ ‎(3)二者结合阐释,“投你所好式”推送,即现在被许多互联网公司奉为圭臬的“算法推荐”。它依据人们的兴趣进行内容分发,有助于节省人们的时间成本,充分展示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性。不过,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一旦过度“投你所好”,也会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出现。‎ 相关素材:(1)网络信息推送是利用推送(Push)技术根据用户需要,有目的、按时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发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中。就像是广播电台播音, “推送”技术主动将最新的新闻和资料推送给客户,使用者不必上网搜索。 Push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对用户要求低,普遍适用于广大公众,不要求有专门的技术;二是及时性好,信源及时地向用户“推送”不断更新的动态信息。“投你所好式”推送,即现在被许多互联网公司奉为圭臬的“算法推荐”。它依据人们的兴趣进行内容分发,有助于节省人们的时间成本,充分展示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性。‎ - 28 -‎ ‎(2)白岩松担忧的“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是什么东西呢?大家应该或多或少的有过以下类似的体验:浏览器中点开了一则搞笑视频,页面推荐里搞笑视频就多了;上网查询孩子吃什么补钙,页面推荐里就有了钙片的广告;浏览了某明星的八卦新闻,页面推荐里娱乐新闻就多了起来……这些都不是偶然,是互联网公司使用大数据计算根据你的喜好特意推荐给你看的内容,出发点是既然你关注此类信息,我就给你提供此类的信息,照顾你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增加了点击率,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粘度。这看起来没有问题,互联网公司说我是为了你方便才这样的。这会不会产生白岩松所担忧的“它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的后果呢?还是只是危言耸听?必须说明,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白岩松表达这种观点是现在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说的,因此,从个体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是不合适的,某个人的习惯爱好不能代表整个国家民族的。想象一下,当整个民族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眼前所能看到的范围、自己已知的领域时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到了被西方列强的大炮敲开国门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大清国,国人眼里只有自我,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而且沉醉其中,直到被人打疼了、打醒了,这样的结果令人不寒而栗。因此,白岩松的担忧绝不是危言耸听,确实是有他的道理。‎ ‎(3)是不是“投你所好式”的互联网推送模式就一无是处了,该全面取缔?我觉得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大众。对于仅仅将上网当做消遣、放松的人群来说,直接将他所感兴趣的内容摆在面前,省去了寻找的时间,这是有好处的。而对于上网是为了查询资料、甚至寻找灵感的人来说,他们追寻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如果用大数据计算将选择给圈死了,也就圈死了创造性,圈死了灵性。这对创新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对民族也是。因此将选择权交给大众,让大众能够自由的选择是不是使用这种功能才是正途。而且,大众自由选择的全力也不应被剥夺。如此,需要方便的人享受方便,追求创新的人也有更广阔的视野。白岩松的担忧也就不存在了。‎ ‎(4)“投其所好”的推送模式,完全扭曲了看新闻的初衷。我是想看看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搞到最后我只看到的是我感兴趣的事,视野越来越狭隘。看到沟里去了。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时下热点。其实只是你自己在关注而已。你看到的不是客观全面的世界,而且你眼中的世界。有了思维上的固化,就会产生偏见,有了偏见,就会阻碍自己作出客观的判断。最应该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谎言,符合你想象的假消息。当一种传言非常符合你的愿望,或某个消息非常符合你的想象时,你要警惕了,有人在利用你的弱点。‎ 行文结构:拟定一个表明观点的亮眼题目。开篇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对白岩松的看法非常认同,我们应该警惕‘投你所好式’推送。” 接下来写一个过渡段,表明“投你所好式”推送的优点。文章主体部分用并列式结构论述“投你所好式”推送的弊端,写到两个原因陈述白岩松认为“投你所好”会有“民族的危险”,并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结尾号召掌握并使用这些技术的信息平台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让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升华主旨。‎ - 28 -‎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