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西南宁三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共同体方式抵御风险、谋求生存是人类的命运性选择。正是以不同类型共同体为载体,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逐渐形成由多样文明构成的世界文明。在此意义上,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共同体的历史,一部人们同时性地面对并处理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历史。但在世界文明不同阶段,在人口与环境、生产力与技术水平、文化与社会传统等具体语境下,人们所遭遇和侧重的共同体问题有所不同,共同体理念亦有所差异。 在人口总量相对有限,地理空间相对广阔,生产与技术条件相对不发达,不同区域间特别是全球性交往相对有限语境下,人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某一地区结成共同体,以抵御来自自然与外族的风险挑战,从而能够获得资源、营建家园、延续种族、谋求发展。这种语境下的共同体往往是一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生存型共同体,其共同体意识,一般具有较鲜明的自我中心论色彩,以及二元对立、多元对立甚至丛林思维的特点。伴随人口增多、技术进步、不同区域内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如何处理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人们必须关注的问题。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诸多民族国家的独立,如何同时处理好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更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人们日益认识到,世界是由多样文明、多样共同体构成的,并开始反思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考虑自身利益的共同体思维,以文明多样性、共同体之间关系为重点的研究开始兴起。世界文明史、全球文明史、文化人类学、全球社会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但问题在于,人们的意识往往滞后于已经变迁的生活。环顾世界,仍有一些主体的共同体思维还停留在全球交往不普遍、以共同体自身营建为重点的阶段。比如,一些发达国家以自身共同体为基点,以对立思维、丛林心态看待世界关系,把世界文明多样性理解为对立性,把世界文明差异性理解为等级性,把和自身不同的文明视为落后、异类甚至敌人,一味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 直面现实、开眼看世界,是思想变迁、理念创新的前提。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多样文明、不同文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已然变化的世界,亟须一种以非对立、包容性思维为底蕴的新的世界文明论,亟须一种能够兼顾地区、国家、区域、世界等共同体的新型共同体理念。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反映了世界文明的新要求,标志着世界的新自觉,开启了共同体理念的新阶段。 (摘编自陈中《世界文明变迁规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构建共同体以抵御风险、谋求生存,这是人类的命运性选择,否则人类社会难以从古代延续至今天。 B. 今天,一些发达国家依然以自身共同体为基点,一味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这一理念是落后的。 C. 世界文明史、全球文明史、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体现了以文明多样性、共同体之间关系为重点的研究开始兴起。 D. 意识往往有滞后性,这决定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体理念跟不上已变迁的当今社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世界文明变迁规律的语境下进行阐述,角度独特而新颖。 B. 文章层次清晰,主要以时间为序,其脉络为:人类早期——近代特别是二战以后——当今世界。 C. 文章在阐述生存型共同体时,既介绍了其形成的原因,又介绍了其所具有的特点。 D. 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高屋建瓴,令人信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区域间在全球性交往相对有限语境下建立的共同体,通常具有较鲜明的自我中心论色彩。 B. 在生存型共同体中,人们只需要处理好共同体内部的关系;而在当今世界,人们更应该关注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C. 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世界文明的新要求相契合,和二元对立、多元对立的共同体思维不同。 D. 把握世界文明变迁规律,增强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推进人类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决定”错,“决定”意为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条件,往往是起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体理念跟不上已变迁的当今社会”原因可能很多,意识滞后是原因之一,是否起决定作用并不可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错,文中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是为了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故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人们只需要处理好共同体内部的关系”错,生存型共同体也需要处理好和其他生存型共同体的关系,文中提及的“外族的挑战”意即于此;同时,“更应该关注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正确,原文没有相关比较。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很多地区采取了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與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进行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国家治理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方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某些地区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 4. 下列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做法的一项是( ) A. 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通过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 B. 在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情况下,人们要不断重视和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 C.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主动辟谣。 D. 用行动取代情绪性破坏,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面对抗“疫”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多些包容,不盲目指责。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灾流行频率受气候冷暖变化影响,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 B. 古代祭祀神灵、行巫道术等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这是违背科学的做法,无法控制疫情、对抗疫灾。 C. 集体意愿是防控疫情策略得以奏效的重要因素,但有些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欠缺,影响了战“疫”效率。 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6.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请结合材料概括政府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答案】4. B 5. D 6. ①应更加重视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②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③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④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做法的一项是”,分析选项内容。B项,答非所问,“不断重视和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普遍需求,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做法。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分析,应更加重视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 结合“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分析,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 结合“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分析,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我爹说,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我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站起来说:“你等等,我就来。”过了一阵儿她回来了,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她的去处,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她没有谈她找校长说了什么,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她轻轻舒了一口气,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她做完这一切,把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迅即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 “记住,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少次这种酸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疏通的倒流的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走咧……”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有删节)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写了“我”因家庭贫困而被迫休学,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位女教员的关爱,并从中感受到了女职员身上美好善良的人性美。 B. 全文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主要写“我”办理休学证书的过程,后半部分则是写了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可以用“诧异一忧郁一惋惜一担忧”来概括。 C. 本文多次提及不愿落下而最终不得不落下的蘸水笔,这个细节描写,凝聚着女教师对处于困境中的“我”的惋惜与同情。 D. 文章第2段写了班主任和校长在我休学申请上快速签字同意的情况,作者借此批评了班主任和校长只是按照相关规定行事,对学生的命运和前途并不关心。 8.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9. 文章结尾,作者写到自己40岁前、后对女教师泪珠的感受,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些感受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这些感受分别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7. D 8. “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是“我”对老师眼神的深刻感受:她为“我”的休学遭遇而难过,也为她自己的爱莫能助而难过。三个“足以”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她的眼神使逆境中的“我”感受到了爱的强大力量,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滋养自己生命的精神源泉,让“我”努力成为一个富有良知、同情弱者、关注他人命运的人。 9. (1)40年前的感受:女教师的泪珠让“我”感受到她对“我”的关怀、鼓励和充满期待,“我”从她淌下的泪珠中发现了一个圣洁、善良的灵魂。 启示:一个平凡人物对弱小者的真挚感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足可以温暖、改变一个人。 (2)40年后(今天)的感受:在各种欲望膨胀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女教员身上的那种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的精神,因为它是滋养我们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启示:我们要像女教师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它是我们的生命和民族得以延续下去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作者借此批评了班主任和校长只是按照相关规定行事,对学生的命运和前途并不关心”错误,从文中来看,写班主任和校长在休学申请上快速签字的情况,主要是为下文写教务处年轻职员对“我”休学一年的高度重视和想努力劝说、帮助“我”的内容做铺垫,并通过对比,突出她对普通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表达“我”对她的感激之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题的句子,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如是人,则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如写景,就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然后分析句子的具体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和使用的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首先找到画线的句子,“我看着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这是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这是那位年轻职员的眼睛,“忧郁”是眼睛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体会“忧郁”的原因,如“不休学不行吗?”“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你等等,我就来。”“我去找校长了……”“她轻轻舒了一口气,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年轻的女职员为“我”休学的遭遇而难过,她也试图帮助“我”,但却无能为力,对此她是难过的,这些都透过“那双忧郁的眼睛”传递了出来;最后分析句子的手法,感受效果,如“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三个“足以”使用排比的修辞,展现出年轻女职员的眼神给我的感受,让“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得到抚慰”“不至于沉沦”,女教员的眼神不仅给了我关爱的力量,还促使我把这种关爱变成滋养自己生命的源泉,促进“我”的成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结尾,作者写到自己40岁前、后对女教师泪珠的感受,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些感受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这些感受分别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找出40岁前后对女教员泪珠的感受,概括不同之处,二是这些感受带来的启示,然后明确答案的模式,由“有什么不同”和“分别”等信息可知,本题答案应该将两种感受和启示分开陈述,如“40岁前的感受……启示……”“40岁后的感受……启示”。 首先找出40 年前的感受,如“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少次这种酸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疏通的倒流的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当时的“我”从女教员的泪珠中感受到了她对“我”的关心、鼓励以及期待,而“我”从女教员的泪珠中看到了一个圣洁、善良的灵魂。而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物,她对“我”的真挚情感感动了“我”,温暖了“我”,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所以这里的启示可以围绕平凡人真挚情感的力量来谈。 然后找出40年后今天的感受,如最后“我今天终于把几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由这里可以看出,今天的“我”对女教员的泪珠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在当今各种欲望膨胀的社会中,女教员身上的那种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的精神更是滋养我们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女教员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到甚至没有名字,但我们的社会、民族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人组成,因为这些真诚善良的人是我们的民族能够延续下去的精神源泉,所以考生可以围绕保持内心真诚善良对于社会、民族价值的角度来谈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逐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B. 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C. 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D. 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避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 召试,是指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补充。 C. 中主,文中指中兴之主,指中途振兴王朝的君主,有别于开国之君。 D. 学田,是中国宋代以后,以其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费的田地。学田是随着宋代学校教育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国有土地形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滕元发,原来名甫,字元发,后来因为要避高鲁王名讳,改用字作为名。通过召试入朝为官,担任集贤校理一职。 B. 滕元发富有才智。神宗即位后,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深得神宗的肯定;他与神宗议事,能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C. 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后,神宗醒悟。 D. 滕元发体恤百姓。当时淮南、京城东边闹灾荒,流民到达,暴发瘟疫。滕元发召集富裕户出钱,在作废的军营土地上建房屋,救助灾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 (2)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宰相固然有罪,但认为(宰相)霸道蛮横,那我就认为这是欺瞒天理陷害人了。 (2)百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公堂)上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如家人父子”意思是“像家人父子”,语意相连,且“家人”和“父子”都是“如”宾语,形象关系的亲密,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 “诚荩”意思是“忠诚”,语意相连,是“知”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文中指中兴之主”错误,文中指的是中等才德的君主。文中的“中主”应与下句中的“上圣”是相较而言,由此可推知。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流民到达,暴发瘟疫”错误,文中说的是“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可见应是“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暴发瘟疫”。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固”,固然;“然”,然而,但是;“以为”,认为;“跋扈”,霸道蛮横;“欺天陷人”,欺瞒天理陷害人。(2)“为……所隐”,被……盗藏,被动句;“阅”,经历;“直”,公正的(判决);“伛”,驼背;“扶杖诉于庭”,拄着手杖到开封府(公堂)上诉,状语后置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滕元发,起初名甫,字元发。因为避高鲁王名讳,改用字作为名。通过召试入朝,担任集贤校理。神宗登上皇位,召滕元发来问他治理混乱局面的方法,神宗说:“你知道君子和小人各为其党吗?”滕元发说:“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只具备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神宗认为是名言。主管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议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是跋扈,神宗问滕元发这问题,滕元发说:“宰相固然有罪,但认为宰相霸道蛮横,那我就认为这是欺瞒天理陷害人了。”授任御史中丞。宰相让自己的儿子兼管鼓院事务,谏官们认为不可以这样。神宗说:“鼓院仅传达事情而已,这对于事情有何妨害。”滕元发说:“假如有人控诉宰相,却让他儿子传达,行吗?”神宗明白了,就取消这个任命。黄河以北的地区发生大地震,朝廷命令滕元发为安抚使。当时城中房屋多数倒塌,官吏和百姓怕被压,都睡在帐篷和茅草屋中,滕元发独自住在房屋下,说:“房子倒下百姓死去,我自己应当和他们同命运。”免除田租,修筑堤坝,纠查贪污残暴的官吏,责罚盗贼,北路因此安定。升为开封府尹。百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上诉。滕元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把金子返还给王颖,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驼背也就消失了。滕元发在神宗面前议论事情,像家人父子一样,说话不加修饰,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神宗知道滕元发忠心诚实,(所以)事情不论大小,人物不论亲疏,常常都去问他。滕元发随事解答,一点儿也不避嫌隐瞒。王安石刚想立新法,天下人纷纷议论,(王安石)怕滕元发有所进言,神宗会听信他,因此借事,让滕元发出任郓州知州。历任齐州、邓州知州,恰逢滕元发妻子的亲族李逢谋逆,有人因此排挤滕元发,(滕元发)被贬为池州知州,又改为安州知州。流落在外地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错贬到筠州居住。有人认为他还会复官,滕元发跟平常一样说说笑笑,于是就上奏为自己辩解,神宗看了很怜悯他。哲宗登上皇位,(滕元发)调任郓州知州。当地学生的粮食供应不足,百姓中却有为争夺公田二十年没裁定下来的情况,滕元发说:“学生没有饭吃却要把良田供顽民吃饱吗?”于是请求把公田作为学田,于是这场争讼停止。当时淮南、京城东边闹灾荒,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暴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滕元发威名流传西北地区,号称名帅。河东的十二将,其中有八将担负守备西部边界,分一半人轮休。因年老竭力要求去淮南任职,担任扬州知州,没有到达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写的是暮春时节,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在返家途中所见到的景色和心理感受,语言明快自然,别有意趣。 B. 首联出句,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待清楚,对句写游子离家日久,觉得连春风也会来责怪自己。 C. 颈联写上坡时看不见之前下坡时所见的树,怀疑山路被截断,回头望,却见身后的山峦已淹没在云海中,移步换景,描写了山高路起伏的景象。 D. 尽管山间空气清新,野趣宜人,但行人长途跋涉,旅程辛苦,加上宦途失意,因此尾联充满失意忧伤之情。 15. 后人评价,郑獬此诗“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答案】14. D 15.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是指郑獬此诗在表情达意上委婉含蓄,意蕴丰富。①首联,表面上写行人久别未归,又逢春色,觉得春风怪行人离家太久,颇为风趣,实则含蓄地表达行人的思家之情和盼归之心。②颔联,字面上写的是行人夜晚翻山越岭,闻山雨淅沥,第二天看到溪中满是残花的景象,实则写宦游多年的行人昼夜兼程,归途艰辛,并以此来烘托行人不顾艰辛,盼望早归的急迫心情。③尾联,写行人呼吸着山中绝少尘污的清新空气,看着清泉白沙的清新景象的欣喜,实则以山野间的“清白”与尘世的污浊形成对比,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厌弃官场,寄情于自然的思想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D项,“尾联充满失意忧伤之情”错,尽管长途跋涉,旅程辛苦,但归家在即,加_上山间野趣宜人,空气清新,所以尾联流露出兴奋喜悦之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郑獬这首诗写的是暮春时节,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在返家途中所见到的景色和心理感受,不尽之意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明快自然,工丽整饬,颇有唐人风调。 首句七个字,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待清楚。游子浪迹天涯,离家日久,又逢春色,倍添惆怅。连春风也要来责怪:为何不好端端在家,跑到这天涯来干什么?郑獬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春风怪我春尽之时还浪迹天涯。这样写才显得含蓄,有诗味和诗趣。 颔联仍以景物描写来表现行人盼望早日回家的急迫心情。“夜来过岭忽闻雨”,高山上的气候变化多端,忽而睛、忽而雨是常事。过岭时突然遇雨,可见翻越的山岭是多么的高;而过岭又是在漆黑的夜间,看不见雨点,只能听到雨声,又可见翻越山岭是多么的难。作者没有从正面写山高路陷,而是用“忽闻雨”写出“夜来过岭”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今日满溪俱是花”,写东方既白,小雨初霁,行人来到飘旋着落花的山溪边。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他满腹心事。时值暮春,落红无数,而在外宦游多年的行人也到了迟暮之年。他不愿如残英随波逐流,而希望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所以才这样不顾艰险,昼夜兼程。从中体现了行人淡淡的惆怅和隐隐的伤感情绪。 联写人在曲折重叠的山间行走时的感觉,着重写动势。山势陡峭,忽上忽下,下坡时能远远望见前面路边的树,上坡时视线被山挡住,不但看不见前面的树,而且仿佛小路在山顶被突然截断了。气喘吁吁上了山顶,再回头望去,团团白云飘然而至,身后的山峦已经淹没在茫茫云海之中。移步换形,气象万千。尽管长途跋涉,旅程辛苦,但山间空气清新,野趣宜人,加上归家在即,所以尾联洋溢着行人如脱羁之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喜悦之情。不过,野外的景色绝不会“唯有清泉漾白沙”的,作者如此写,有其更深的含意。他是为了着重点出“清白”二字,使野间的“清白”同尘世间的‘“污污’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从主人公对“绝少尘埃污”的喜爱中体味他对乌烟瘴气的官场的厌恶。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此处就自然流露出了他的身世之感。郑獬此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者随着行人的视野、脚步,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变化,领略到在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跋涉的滋味,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抒情,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尾联的重点在“清”、“白”二字,“清泉漾白沙”,自然没有“车马喧”时“尘埃不见咸阳桥”之乌烟瘴气。屡遭贬谪的诗人,不免要从心里发出“穷则独善其身”的呐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师、道并存的道理,选择老师时不要在意他的地位和年龄。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仕途失意、羁旅之愁与亲人盼归但欲归不得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中。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常被用来说明人们应修身自好、不贪不慕,再微小的东西也不能私取的道理。 【答案】 (1). 道之所存 (2). 师之所存也 (3). 君问归期未有期 (4). 巴山夜雨涨秋池 (5). 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道、也、期、涨、苟、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几何时,一些人给年轻人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年轻人甚至被“看不惯”,被认为“不着调”,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会以一代人的方式承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四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中,有一万多名是90后。那些被人们称作“小皇帝”的一代人成为了抗疫战场上的白衣天使,成为危难当中的真心英雄,成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精神的______。有人感慨地说,疫情中发现90后、00后突然长大了。其实,不是他们突然长大了,( )。 这也说明,不论时代怎样变化,精忠报国、经世济民、舍身忘我、九死无悔等根植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基因终将代代_______。这还说明,青年人个性的舒展,往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________”,嘟嘴卖萌、搞怪夸张,也并不影响他们在危难时刻_______、英勇向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参与者 继续 大逆不道 挺身而出 B. 践行者 继续 大逆不道 自告奋勇 C. 践行者 赓续 离经叛道 挺身而出 D. 参与者 赓续 离经叛道 自告奋勇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是很多人对他们缺乏足够的了解,疫情中的“现场直播”纠正了人们固有的偏见。 B. 更是很多人对他们缺乏足够的了解,疫情中的“现场直播”纠正了人们固有的偏见。 C. 而是疫情中的“现场直播”纠正了人们固有的偏见,很多人对他们缺乏足够了解。 D. 更是疫情中的“现场直播”纠正了人们固有的偏见,很多人对他们缺乏足够了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总是被一些人“看不惯”,被认为“不着调”,有的甚至给年轻人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 B. 一些人给年轻人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甚至对年轻人“看不惯”,觉得他们“不着调” C. 年轻人总是被一些人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甚至被“看不惯”,被认为“不着调” D. 一些人对年轻人“看不惯”,觉得他们“不着调”,有的甚至给年轻人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践行者”,指 是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人;“参与者”,参加某事物的计划、讨论、处理的人。“践行者”侧重于履行承诺,“参与者”强调人的参与参加,故此处用“践行者”更合适。 第二处,“赓续”和“继续”语意相同,但“赓续”有从头到尾、自始至终都在继续的意思,更符合文意。 第三处,“离经叛道”,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大逆不道”,原指犯上谋反。现也指罪大恶极。此处表达的是年轻人并非真正的背离主导思想或传统,故应填“离经叛道”。 第四处,“挺身而出”,指勇敢地站出,强调站出来的行为。“自告奋勇”,表示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巨的任务的意思,强调行为的主动性。根据前后文语境,此处应表达“先站出来”,再衔接后文“英勇向前”,故此处应填“挺身而出”。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上文关联词判断,本句应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故排除B、D项。根据逻辑,应先说“很多人对他们缺乏足够的了解”,才能衔接后文“纠正了人们固有的偏见”。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甚至”前后是递进关系,根据语意,应把“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放在后半句才能与“看不惯”“不着调”构成递进关系,故排除B、C。根据文段判断出“感慨一代不如一代”的主语应是“一些人”,故排除A、C选项。 故选D。 20.近日,杭州11位疾控专家通过实验,对围桌共餐时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菜品的细菌数量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震惊。下图是对比结果图,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菜名 餐后测试结果(cfu/g) 使用公筷 不使用公筷 凉拌黄瓜 16000 45000 盐水虾 150 220 干锅茶树菇 4600 79000 炒芦笋 30 530 咸菜八爪鱼 20 5000 (1)请用一句话概括图表的主要对比结果。(不超过30字) (2)针对上述结果,请结合图表,给出具体建议(不超过15字),并说明提出此建议的理由(不超过70字)。 【答案】(1)“不使用公筷”一组菜品的菌落(细菌)总数均高于“使用公筷”的一组。 (2)建议:围桌共餐时,应使用公筷。 理由:使用公筷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进而降低交叉感染疾病的风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1)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图表的主要对比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每一道菜“不使用公筷”组的菌落数比“使用公筷”组明显要高,考生根据字数要求概况作答即可。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每一道菜“不使用公筷”组的菌落数比“使用公筷”组明显要高,证明使用公筷能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据此,可以建议:聚餐时应该使用公筷。理由就是筷子不仅会接触菜品,还会接触口腔,故口腔中的细菌可通过筷子传到菜品中。 而使用公筷就能有效降低了传播疾病的风险。考生根据字数要求概况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图表分析题要把握好几个方面:1、注重整体阅读(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2、重视数据变化(横向角度、纵向角度)。3、注意图表细节(如图表下的“注”或图表题目等)。4、把握考题要求(文字转换题还是信息推断题,字数要求)。5、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18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该火箭由于“腰围粗”——火箭芯级直径大,被亲切的称为“胖五B”。它“身高”接近54米,“体重”近850吨,整流罩高度超过20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22吨。在轨工作一段时间后,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还将返回地球。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也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答案】2020年5月5日18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火箭是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本次任务的完成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20年5月5日18时;地点无,事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结果:该火箭是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本次任务的完成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点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要注意字数限制)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考察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材料二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容有失。面对庚子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各级政府严令:如果不能保证学校绝对安全,各级各类学校就绝不能贸然开学复课。进入三月下旬后,各地民众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大中小学开始陆续复课。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复学,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评估和准备工作,为的就是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材料三 当下,青少年学生消极对待生命、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有关青少年厌世、自伤、自杀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因此,有专家指出,生命教育是解决青少年个体生命现实问题的必要途径。在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下,也有很多专家纷纷建言: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大中小学复课后的第一课。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健康生活,健康成长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保障,但繁忙的学习工作、超负荷的压力、长期缺乏锻炼、生活习惯不良导致了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靠着自己强大的免疫力和积极心态战胜病毒的人们。科学研究表明,个人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策略,因此我们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充足睡眠” “均衡饮食” “适量锻炼”“保持积极心态”。 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睡眠还能起到保护大脑,提高办事效率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挑灯夜战”。有人是因为拖延导致没有及时完成任务,更多人则是经过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觉得不熬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无人管束的自由让不少人尝到了熬夜的甜头。然而熬夜不仅会使视力下降,更会使得免疫力下降。因此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保证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 健康生活,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爱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的食物;还有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原因导致肥胖人口的与日俱增。粗粮、细粮、荤素都要进行合理搭配,还要根据性别,年龄等具体情况确定需要摄入的热量。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只有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做到全面营养均衡。因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克服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的毛病,养成科学膳食、均衡饮食的好习惯。 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而适度健身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坚持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病毒入侵。锻炼还可以减压,如果你压力大的时候,跑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减压方法。锻炼还能减肥瘦身,合理的锻炼也可促进新陈代谢。除了身体方面的改变,锻炼还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方面的愉悦。奔跑吧,同学! 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而健康的心态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激情;消极而灰暗的心境会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会及时调整心态。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有人不小心染上新冠肺炎,就觉得希望顿失,结果由轻症转为重症;有人即使患上重症,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接受治疗,最终转危为安,成功痊愈出院。良好心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此有利,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健康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任何财富都不可比拟。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还可以使我们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健康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次作文共提供三则材料,而连接三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健康”“生命”。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从政府的角度展现对人民健康、生命的重视;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容有失”“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复学,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评估和准备工作,为的就是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从学校的角度展现对健康、生命的重视;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是“当下,青少年学生消极对待生命、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有关青少年厌世、自伤、自杀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生命教育是解决青少年个体生命现实问题的必要途径”“在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下,也有很多专家纷纷建言: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大中小学复课后的第一课”,这里指出当今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对生命的错误态度,并重点突出对学生个体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由此可知,本次作文可以分别从政府、学校、学生这三个角度来谈生命、健康的问题。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但结合“表达你的观点,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这一要求来看,本次作文倾向于议论文。 参考立意: 从政府角度:重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生命高于一切,健康高于一切;让全民健康支撑全面小康;在健康之路上奔向小康。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重视生命教育;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关爱生命,健康生活。 从学生个体角度: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珍视生命,重视身心健康;珍爱生命,积极生活;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紧紧围绕“为什么要选择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展开论述,引用伟人名言,分析社会现状,引述科学结论,说理简要,严谨有力。 第二部分围绕“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健康生活,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该如何健康生活。 第三部分重申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巨大作用,发出号召。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有说服力,有号召力。 素材: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推动“以治病为中心”的治疗观念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管护理念转变,迫切需要提升公众和广大患者的健康素养。每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心中有底,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当每个人真正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才能变被动医疗为主动管理,落实大卫生、大健康观念。 2. 拥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是最经济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响应各级政府号召,走进青海玉树等贫困地区,开展健康扶贫,为当地百姓送健康、送知识。帮助更多人提高健康素养,增强健康意识,有助于避免“小病不治变大病,大病难治变重病”的健康困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每个家庭都能拥有较高的健康素养,就能减缓疾病的发生,减轻家庭负担。为此,我们发起“家庭健康守护者行动”,提升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医生的关联度,提升每个家庭的健康自我管理水平,推动构建更好的健康文化氛围。 3. 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每一个人能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能清楚知道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有力保障,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拥有基本的急救技能,能在孕育生命时了解如何对下一代生命健康负责,那么,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转变必将到来。 4. 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健康是人们拥有其他各种能力的最基本要素,唯独拥有健康功能,人们才有能力完成其他“功能性活动”,从而实现有价值的生活,个人的健康红利才能转化为国家的发展红利。 5. 在古希腊奥林匹克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保留着这样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拥有健康的心灵,如果你想拥有强壮的体魄,如果你想拥有成功的人生,请来参加运动吧,因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6. 健康是金,是事业的前提、生命的基础;健康是乐,没有健康便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健康是寿,只有身体健康、愉快地活着,才可“活得长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