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考 语文试题 2020.1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 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 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D.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 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 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D. 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 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 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 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改变了“矛盾”的性质,由第一段“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可知,所以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项,“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推理不成立。由第二段“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可知,“需要更恰当的奖项”不代表不需要诺贝尔奖。 C项,“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错误。由最后一段“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可知,其中“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就是立足民族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错误。选项变可能性为必然性。作者希望未来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催生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文学首都)的文学世界共和国。这种新的多极化文学世界共和国可能会战胜单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但是这种“希望”和“战胜”并不必然出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为强加因果。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隐 马宝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个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了几句孟浩然。出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就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到自己就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谈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了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谈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谈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长史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带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子话嘛!”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文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 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两次写到孟浩然醉酒不见人,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 B. 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吃酒吟诗”“谈诗论文”“仕途困顿””失之交臂”等四字词语的加入,又让语言显得典雅厚重。 C. 小说主体部分以姚长史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来写孟浩然,与《孔乙己》中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来写孔乙己的有相似之处。 D. 孟浩然与姚长史坐石谈诗论文的情节在文中两次出现,前后照应,一设谜,一解谜,给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5. 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 6. 小说前几段写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A 5. ①居住地远离世俗:隐居幽寺,不轻易与外界来往,姚长史登门四次才偶得一见。②交际上隐藏身份:不以文人身份自居,砍柴扫雪,与当地的山水田园生活融为一体。③精神上隐藏锋芒:淡泊名声,谦虚内敛,不以才华傲人,面对姚长史的夸赞淡定谦逊。 6. ①情节:交代孟浩然归隐的原因,引出下文对归隐情形的具体描写/为后文姚长史多次登门难得一见孟浩然做了铺垫。②形象:因洒脱不羁失去被韩朝宗举荐的机会,因个性率直得罪唐玄宗,通过这几段描述,孟浩然的形象特征更加丰满立体。③主旨:扣合(暗示)主旨,韩朝宗和唐玄宗对孟浩然的不满与姚长史对孟浩然的敬重构成了强烈对比(欲扬先抑),赞颂孟浩然隐者风范,也表达了对人才归隐问题的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错误。选项属于以偏概全,孟浩然醉酒不见姚长史与“出仕”无关,不算“醉酒误事”。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然后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结合具体内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概括。 由“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可知,孟浩然隐居幽寺,不轻易与外界来往,姚长史登门四次才偶得一见,也可说明这一点。 “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和“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可知,孟浩然交际上隐藏身份砍柴扫雪,与当地生活融为一体。 由“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可知,孟浩然面对夸奖谦虚内敛,淡泊名利。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要回到原文中去,注意其在内容、结构、人物、主旨、手法等方面的作用。 ①内容上,由“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可知,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交代了孟浩然归隐的原因,引出下文对归隐后文姚长史多次登门难得一见孟浩然做了铺垫。 ②人物形象上,由“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个人独自进京去了”可知,孟浩然洒脱不羁。由“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出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可知,孟浩然个性率直,这两段描写使形象特征更加丰满立体。 ③主旨章,暗示主旨,因洒脱不羁失去被韩朝宗举荐的机会,因个性率直得罪唐玄宗,却受姚长史的敬重,二者构成了强烈对比,赞颂了孟浩然的隐者风范,展现作者对“隐者”的思考。 二、古诗文阅读(共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其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珏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昭宗时,为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梁诸大臣以全义故数荐之,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 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俯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皆大笑。 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明宗幸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邺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卒,赠司空。 (《新五代①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B. 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C. 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D. 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古代臣子上奏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殿前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B. 幸,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做“幸”,臣子受到皇帝的宠信也叫“幸”,妃、嫔等受皇帝宠爱也叫“得幸”。 C. 卒,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后来,“卒”成为死亡的通称。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交还官职叫作“致仕”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郑珏的仕途之路与张全义有极大的关系。梁时他考取进士,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都因张全义的举荐帮助,到唐时“复召为太子宾客”、任平章事也是张全义举荐的。 B. 郑珏是个政治小丑。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束手无策,诏郑珏献策,郑珏说计策时表现得信心十足,然而面对皇帝有多大把握的追问,却说“但恐不易了”,说了等于白说,只能让人笑话而已。 C. 在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早已丧失人心。从“闻唐兵且至”时的“君臣恸哭”到郑珏说了“但恐不易了”,后“左右皆笑”,可以看出左右大臣只不过“助哭”而已,并非为梁的江山社稷而哭。 D. 郑珏是个不问是否曲折只知点头称是的“点头虫”。皇帝要幸邺都,虽然大家反对,但他站在皇帝一边,说皇帝的做法好;但安重诲反对幸邺都进谏成功后,他又说安重诲做得好。 1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7. D 8. C 9. A 10. (1)唐明宗并不醒悟,上下议论纷纷,相互动摇,惟独郑珏称赞,认为应当去。 (2)派遣军队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情况发生。 (3)白色雾气弥漫江面,水光闪闪与天相接,任凭一叶扁舟飘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翻译为:明宗登上皇位,想要任用任圜作宰相,“而”表转折,翻译为“却”,故为“不欲独相之”,排除A C;“性谨慎而长者”中“而”表并列,“谨慎”和“长者”是孔循说的郑珏的两个性格特点,两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大夫死称不禄,士死曰卒”错误。“大夫”与“士”死的称谓搞反了,应是“士死称不禄,大夫死日卒”。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A项,“任平章事也是张全义举荐的”错误。郑珏在后唐为平章事,是因为郑珏与枢密使孔循关系好,由他推荐而得到的这一职位,非张全义的举荐。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不省,不醒悟;汹汹,议论纷纷;转相,相互。 (2)所以,……的原因;出入,进入;非常,意外情况。 (3)横,弥漫、笼罩;纵,任凭;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郑珏,唐代宰相郑綮的本家孙辈。父亲郑徽,任河南府尹张全义的判官。郑珏年轻时依附张全义住在河南,多次考进士不中,张全义把郑珏嘱托给有关官吏,才得以考中。唐昭宗时,任监察御史。粱太祖登位,拜为左补阙。梁众大臣因张全义的缘故多次推荐他,几次升迁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梁末帝时,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从郓州进入汴州,粱末帝听说唐兵快到了,惊惶恐惧不知所措,和李振、敬翔等人相抱痛哭,因而召郑珏询问有什么计策,郑珏说:“我有一个计策,不知陛下能否实行?”粱末帝问他计策怎么样,郑珏说:“希望得到陛下的传国宝驰马进入唐军,以便延缓他们的行军速度,而等待救兵到来。”皇帝说:“事情危急了,传国宝固然不值得吝惜,只是你这一去,能不能了结这事?”郑珏低头慢慢考虑说:“只怕不容易了结这事。”于是旁边的人都大笑起来。 唐庄宗进入汴州,郑珏率领百官在路旁谒见。贬为莱州司户参军,酌情调任曹州司马。张全义在郭崇韬面前替他说话,又召为太子宾客。唐明宗登位,想任用任圜做宰相,而安重诲因任圜刚刚进用,不愿让他单独做宰相,拿这事询问枢密使孔循。孔循曾在梁做官,和郑珏关系好,因而说郑珏是过去梁的宰相,性格谨慎而又年长,于是拜郑珏为平章事。 唐明宗进入汴州,六军家属从洛阳迁到汴州,而唐明宗又想去邺都,士兵们愁闷埋怨,大臣们不断谏阻。唐明宗并不醒悟,上下议论纷纷,相互动摇,惟独郑珏称赞,认为应当去。赵风向安重诲极力谏阻,安重诲震惊害怕,入见唐明宗急切谏阻,才下诏不去。而郑珏又加以称赞,认为应当不去。郑珏身居相位既碌碌无为,又耳聋,孔循罢枢密使,郑珏心里不安,急忙藉生病请求离任。唐明宗多次挽留他,郑珏四次上书,于是拜为左仆射辞官居家,赏赐郑州的庄园一处。去世,赠司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1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点题,运用类比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湾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 B. 这首《贺新郎》,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殷忧。词的风格酣畅恣肆,显示了议论风生、壮怀激烈的豪放特色。 C. 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发表政见,议论国事。 D.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那些逃避现实的士大夫。 12. 后人评价此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词句加以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11. A 12. ①南宋君臣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如词中“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写的是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写南宋君臣不思进取。②不重用人才。如词中的“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写出了有志之士得不到重用的情景。③不积极备战。如词中“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把抵抗敌人入侵的重任寄托在天险长江上。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A项,“开篇点题,运用类比手法”错误。“一勺西湖水”写西湖水只有一勺子。应为扩张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后人评价此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词句加以概括,并简要分析。然后通读全诗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①诗歌中“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写了歌舞升平、纸迷金醉的生活场景,更不复、新亭堕泪”,反用“新亭对泣”,表达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是说像像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土大夫不问国事,逃避现实,综上可见南宋君臣偏安隅,不思恢复中原; ②“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礄溪末遇,傅岩未起”,说的是有才华志向的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见统治者不重用人才; ③“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说抗敌的军国大事要依靠长江天险来支撑,“便都道、江神堪恃”,直露的写出了统治阶级耽于享乐,不积极备战。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羡慕大江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批评东晋名士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不同时间写出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的变化。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手法,侧面描写边地苦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朝晖夕阴 (6). 气象万千 (7). 将军角弓不得控 (8).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臾、羡、诞、殇、妄、晖、阴。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B.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C.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答案】14. D 15. C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语境是说巴黎圣母院起火、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的教训,这个教训不但大,而且让人心痛。因此选用“沉痛”。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语境是说文物,是具体的东西,是要留下来传给后代的。因此选用“留传”。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是说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选用“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语境表达的是要对文物保护工作尽全力,因此选用“全力以赴”。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置于句首,作状语,以示强调。因此排除AD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因此排除B项,选C项。 【1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 B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 D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 故选C。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 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17.下面文字阐述了人们在雾霾天气中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成四点,要求每一点不超过7个字。 雾霾天气里,粉尘颗粒多,因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需要通风也要等到太阳出来再开窗。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造成生命危险。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如果需要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口罩以棉质口罩为好,因为一些人对无纺布过敏,而棉质口罩一般人都不过敏,而且易清洗。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营养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的水果。 【答案】⑴太阳出来再开窗⑵不适宜外出晨练⑶外出带棉质口罩⑷饮食应清淡健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能力。压缩语段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或信息这类题目,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主要信息。把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缩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和基本意思。它主要考察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人们在雾霾天气中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概括成四点,每一点不超过7个字。考生整体阅读内容,理解把握文意。然后逐句细细阅读,确定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由“雾霾天气里,粉尘颗粒多,因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需要通风也要等到太阳出来再开窗。”可概括出第一点,太阳出来再开窗。由“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可总结出第二点,不适宜外出晨练。由“如果需要外出,可以戴上口罩”“口罩以棉质口罩为好”可概括出第三点,外出带棉质口罩。由“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总结出第四点,饮食应清淡健康。 18.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之根,每一个节日都有其典型特征和节日内涵。请从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两个仿写,结构与示例一致。 示例: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微雨,清扫祭台怀亲人。 【答案】元宵节:寒冬一月,火树银花,游赏花灯享团圆。 端午节:仲夏五月,粽叶飘香,划动龙舟吊贤人。 重阳节:暮秋九月,菊花绽放,登高望远思故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解答此题,首先应分析所给示例的特点,“暮春三月”是时间,“梨花微雨”是季节特征,“清扫祭台怀亲人”,是节日内涵。然后仿照此形式进行写作。注意表现节日内涵要贴切,如元宵节要突出团圆,端午节要突出纪念,重阳节要突出思亲等。 【点睛】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④注意原句的感情色彩,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本题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降低了仿写的难度。 19.关于巴金的小说《家》,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觉新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B. 小说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民的真挚的爱。 C. 因有谣传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于是大公馆里除了觉新这一房人,其他人都投亲靠友避开去了。 D. 《家》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增强了作品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基本内容的识记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须注意平时对重要文学作品内容的阅读及理解。 B项,“又表现了她对觉民的真挚的爱”错误。鸣凤爱的是觉慧。 故选B。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描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抒发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B. 《史记》是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丑”是地支中的第三个字。 D. 《赤壁赋》描写了“七月既望”的秋夜江景。“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日,“朔”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晦”则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须注意平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基本文学常识的识记。 C项,“‘丑’是地支中的第三个字”错误。“丑”是 地支中的第二个字。 故选C。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例文: 不能挽回就放弃 有位诗人这样说过:记忆是人生道路上唯一的行囊。有人因打翻了牛奶仍在哭泣,有人因为失去太阳仍在叹息,也有人因为一叶飘落仍心神不宁。从昨天的风雨里走过来,身上难免会沾染一些尘土和晦气,心中多少会留下一些酸楚的记忆,这是不能完全抹掉的。我们需要总结昨天的失误,但我们不能对过去了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能挽回的就挽回,不能挽回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早放弃! 一味地沉浸于失去的悲痛,不但不能挽回,反而使自己更加悲痛;一味地回味悲痛,只会将悲痛放大,使自己遭受更大的悲痛。于丹说过:“当我们遭遇某种不好的影响时,我们所能做的最好是使自己冷静下来,接受它,然后说忘记。”这样才会及早地使自己从阴影中走出来,以更好的姿态去坦然地生活。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人问他为什么。乔治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踏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多么经典的一句话!如果总是背着失误或错误的沉重的怀旧包袱,为逝去的流年感伤不已,那只会白白耗费眼前的大好时光,也就等于放弃了现在和未来。追悔过去,只能失掉现在;失掉现在,哪有未来! 面对过错消极地沉湎于烦恼和悔恨之中,代价实在是太大。痛悔和思过仅仅是昨天的一个短短的小结,而我们却用凝固的时间换取了长久的谴责。结果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最刻毒的挥霍。悲哀已无法弥补以往的过错,痛苦已抹不掉那许久的失落。面对不能挽回的无法完整的“缸”,你能做的是放弃,像卖缸人一样,头也不回地勇敢地往前走。 放弃不可挽回的东西,使人集中精力,继续开创明天。不管我们失去的是什么,不管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让我们慢慢去淡忘,那些东西常常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我们应振奋精神面对我们的将来。 命运的概念是前行而不是退缩,好也罢,坏也罢,都要轻装前行。我们要学会将过去的错误、失误通通忘记,一直往前走。只因,我们需要展望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思辨类材料作文,要有对材料的解剖,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具体过程: 明确材料关键词:不小心手,掉落,碎片,往前,走,不看,也罢 对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以卖缸人和路人的对话来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发。在青春的历程中往往伴随的是失误错误,也有许多不值得留恋的、无法还原的人与事;它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人的内省、人的处世、人的生活态度。卖缸人之所以大步往前走,是因为他明白再看多少眼也无法变成完整的缸。 这就启示我们:当出现了失误(损失)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停留在失误(损失)上,只会对自己伤害,而无益于事情的改变;放弃对“缸”的眷恋与惋惜,继续赶路才是聪明之举;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补偿的时候。从过路人的角度思考,我们一旦出现了失误或者说错误,首先应当毫不犹豫地停下来“看”一眼,反思检讨,才能走得更好更稳。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卖缸人之所以大步往前走,是因为他明白再看多少眼也无法变成完整的缸。这就启示我们:当出现了失误(损失)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停留在失误(损失)上,只会对自己伤害,而无益于事情的改变;放弃对“缸”的眷恋与惋惜,继续赶路才是聪明之举;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补偿的时候。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卖缸人的态度就一定对吗?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正因为害怕检讨自己的失误,害怕反思而失去了得到教训的机会,以至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条路上跌倒吗?这就启示我们一旦出现了失误或者说错误,首先应当毫不犹豫地停下来“看”一眼,反思检讨,才能走得更好更稳。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 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辩证立意:把正反两方面的立意结合起来思考。既要有卖缸人的果敢,又要听从路人的忠告反思检讨,该走就走,该“停下来看”就看。这有利于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我们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立意】①面对现实,放下失误和缺憾。 ②要学会反思,吸取教训。 ③学会放弃,才是人生大智慧。 【素材】1、当生活中遭遇了缺憾与苦难时,我们要用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要长时间的纠缠在里面,要跳出来,要努力向前看。正如刘禹锡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破落的事物就让他破落吧,新生的事物总会发展起来,向前走,向前看。 2、英国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被困扰自己多年的遗憾所杀死的故事。吉姆之所以在牙医整理手术器械时就忽然死去,是因为吉姆过份沉溺于她母亲死于牙医手术台上这一悲痛中。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这个阴影之中,她从没想过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根治这种伤痛。她所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看医生。“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英国报纸作出了这样短小精悍的评论。 3、的确,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与缺失,有了遗憾与缺失,我们就要用乐观、积极的心灵去化解,不要一味地去放大这种遗憾和缺失。放大遗憾,它就可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那也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对待生命中的种种遗憾与缺失,我们需要心灵的乐观与勇敢。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培养出这种内心的乐观与勇敢呢? 4、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告诉我们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失,涵养内心的勇敢与淡定。《论语》中提到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牛整天为没有兄弟而忧伤。他的同学子夏就劝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就能正确面对人生遗憾。孔夫子也常教导学生不为外界世俗扰乱平静内心,吸取天地浩然之气于内心,辩证看待事情,在内心筑成一段乐观与勇敢的长城。培养内心的乐观与勇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颗淡定、坚韧的心,有了这颗心你也就能用那乐观与勇敢的心去抵挡人生的遗憾与缺失了。 5、如果我们筑建内心乐观与勇敢的长城,我们就能如庄子般神游天地间,就能如高僧般“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就能如陶潜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如刘禹锡那样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的诗句。 6、用内心的乐观与勇敢去化解生命中的遗憾,我们方能轻装前行,快乐向前。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不能挽回就放弃”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 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