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年高考冲刺模拟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 B. 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C. 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 D. 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 B. 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特殊性。 C. 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D. 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 B. 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 C. 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 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 A项“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或社会性的两种关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关系”所述,可见选项说法混淆范围。 B项“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中第二段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没有说“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选项说法无中生有。 D项,“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可见并非因为“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选项说法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 项“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说法错误。原文中是说“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可见,“家国情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哲学意识”,与其他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项说法强加因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D项,“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可见“家国情怀”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选项说法以偏概全。 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生阶段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木工制作。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比如靠垫、手机包等;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课堂制作。初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经济学课程。学生在课上学习烹饪、熨烫衣物等。一堂家庭经济学课,学生准备、制作一顿美食并现场享用,其间还插空熨烫衣物。男女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竭尽全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摘编自张永军《他山之石》,《光明日报》2018年10月9日) 材料二 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 (摘编自吴安春《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 材料三: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我们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可能将不再增加。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劳动人口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家长和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1课时,这样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却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杜绝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发生;克服场地紧张,工具不齐的难题。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技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劳动教育逐渐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万作芳《劳动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芬兰劳动教育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比如开设跟劳动教育相关的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B.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长期缺位。 C. 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督导考核,督导考核内容包括劳动课是否被其他课占用,师资、场地、工具、经费是否缺乏等。 D. 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这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培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B. 芬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劳动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C. 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习惯培养,比如打扫卫生、烧菜做饭、洗衣叠被等,缺乏劳动教育观念。 D.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位原因复杂,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扭转形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6. 搞好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6. ①多方努力形成全社会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②教育主管部门精心策划,制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③学校单独设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④政府管理部门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⑤家校积极配合,共同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B项,曲解文意,“劳动教育长期缺位”错误。原文是说“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而非“长期缺位”。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D项,无中生有,“扭转形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错误。文中说“从学校来讲……从家庭来讲……从社会来讲……”“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我们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但并未提及扭转形势需要多久。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可概括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精心策划,制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 依据“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可概括为:搞好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多方努力形成全社会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依据“家长和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可概括为:家校积极配合,共同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 依据“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可概括为:政府管理部门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 依据“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1课时,这样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可概括为:学校单独设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了半山百合 林清玄 在市场里,有个宜兰人,每隔几天来卖菜。 这个宜兰人像魔法师一样,长得滑稽而神气,他的菜篮里每次总会有几把野花。像鸡冠花、小菊花、圆仔花、大理花之类的。他告诉我,他在家附近采到什么花,就卖什么花。 他卖菜与一般菜贩无异,但卖花却有个性,不论大把小把,总是卖五十元,所以买的人有时觉得很便宜,有时觉得很贵。他不在乎,也不减价,理由是:“卖菜是主业,要照一般的行情;卖花是副业,我想怎么卖就那样卖呀!爽就好!” 他卖花爱卖不卖的,加上采来的花比不上花店的花好看,有的极瘦小,有的被虫吃过,所以生意不佳,可怪的是,他宁可不卖,也不折价。有时候他的花好,我就全买了(不过才三四把),所以他常对我说:“老板,你这个人阿莎力①,我真甲意②。”有时候花真的不好,我不买,他会兜起一把花追上来:“嘿!送你啦!我这个人也阿莎力。” 久了以后,相熟了,我就叫他“阿莎力”,他颇乐,远远看到我就笑嘻嘻的,好像狄斯奈卡通《石中剑》里那个魔法师一样。 每年野姜花或百合花盛开的时候,阿莎力最开心,因为他的生意特别好。百合与野姜洁白、芬芳,都是讨人喜欢的花,又不畏虫害,即使是野生的也开得很美。那时,百合花就不只卖三四把了,他每天带来一大桶,清早就被抢光。他说,卖一桶花赚的钱胜过卖两担菜。“台北人也真是的,白菜一斤才卖二十块,又要杀价,又要讨葱,一束花五十块,也不杀价,一次买好几把,怕买不到似的。”然后他消遣我,“老板,你是台北人呀!还好你买菜不杀价,也不讨葱。” 今天路过阿莎力的摊子,看到有几束百合,比从前卖的百合瘦小,株条也不挺直,我说:“阿莎力,你今天的百合怎么只有这些?” “全卖给你好了,这是今年最后的野百合了,我把半座山的百合全摘来了。” “半座山的百合?”“是呀!百合的季节已经过了,我走了半个山只摘到这些,以后没有百合卖了。” “半座山的百合,那剩下的半座山呢?” “剩下的半座山是悬崖呀,老板!”阿莎力苦笑着说。 想到这是今年最后的百合,我就把他所有的百合全买下来,总共才花了三百元。回家的路上,我想,三百元就买下半座山的百合,十分不可思议。 我把百合插在花瓶里,晚上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那纯白的盛放的花朵。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 在山里的花,我最喜欢的就是百合了。从前家住山上,有四种花是遍地蔓生的,除了百合,还有野姜花、月桃花、牵牛花。野姜花的香气太艳,月桃花没有香气,牵牛花则朝开暮谢,过于软弱,只有百合是色香俱足,而且在大风的野地里也不会被摧折,花期又长。 从前的乡下人不时兴插花。因为光是吃饱都艰难,谁会想到插一瓶花呢?但不插花不表示不爱花,每当野花盛开的时节,我们时常跑到山坡上去寻找野花的踪迹。有些山坡开满了百合花,我们就会躺在百合花的白与白之间。山风使整个田园都有着清凉的香气。感觉我们的心也像百合一般白了,并用白喇叭吹奏着高扬的音乐。然后想到“山上的百合也不纺纱,也不织布,但所罗门王皇冠上的宝石也比不上它”的句子,我们就不禁有陶醉之感了。 近年来,野百合好像也很少了,可能是山坡地被开发的缘故。只有几次到东部去,我在东澳、南澳、兰屿见到野百合遍地开的情景。自从流行插花,百合花就可以卖钱,野生的百合在未开之前便被齐根剪断,带到市场来卖。 瓶插在屋里的野百合花,虽然也像在坡地一样美、一样香,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好……好像开得没有那么“阿莎力”了。 进口种植的百合花有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橙的,香气甚至比野生的更胜,但可能是童年印象的缘故,我总觉得百合花都应该是白色的,花形则最好是瘦瘦的、长长的。可是那土生土长的、有灵性之白的百合,恐怕得要到另外半山的悬崖峭壁去看了。 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溫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用它的形状来吹奏,我们在山坡地那无忧的生活也随百合的记忆流得远了。 夜里,坐在百合花前。香气弥漫,在屋里随风流转。想到半山的百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 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的,好呀! [注]①阿莎力:日语翻译成闽南语的音译,意思是很干脆、豪爽。②甲意:台语,喜欢。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感情细腻,语言生动新颖,如“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运用比拟手法,抒情真切自然。 B. 文章形散而神聚,叙述语言流畅自然,条理清晰。最后一段点明文章主旨,其前后语言表达看似接近实则意蕴不同,带给人悠长的回味。 C. 作者描述自己买下了半座山的百合,在欣喜之中掺杂着一丝春天渐渐逝去的伤感,又有因为自已摧残了野百合自然野性的美而产生的愧疚。 D. 文章主要写野百合,但开头却花了很多笔墨写卖花的人,这样安排既是以人映花,也是为后文写作者对野百合花命运的思考作铺垫。 8. 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卖花老板的形象特点。 9. 结合文本内容思考文章以“买了半山百合”为题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勤快朴实,不辞辛劳。他每隔几天来市场卖菜,满山采摘野花卖钱。②随性洒脱,无拘无束。把卖花当副业,不折价,想怎么卖就怎么卖,爽就好。③性格开朗,豪爽健谈。喜欢跟作者交流,总是笑嘻嘻的。 9. ①概括文章核心事件,提示关键情节,即作者花300块钱买了老板口中的半座山的百合花,并由此引发了作者的一系列感触;②体现了作者对野百合的喜爱,对美好诗意生活的热爱,虽然花比较瘦小,也不挺直,但是因为花期马上就要过去,所以作者仍然毫不犹豫买下来。③揭示文章主题,买回来“半座山的百合”,引发作者对于原始乡村的野性与活力在现代文明中流逝的叹息,引人深思。④标题有特,略带夸张的笔法,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又有因为自已摧残了野百合自然野性的美而产生的愧疚”错。从文中“我把百合插在花瓶里,晚上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那纯白的盛放的花朵。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溫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夜里,坐在百合花前。香气弥漫,在屋里随风流转。想到半山的百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可以看出作者对野百合的喜爱,对春天逝去有伤感,也对野百合在温室中与在山野里的不同有一种深切的感怀,对原始乡村的野性在现代文明中的流逝伤感,引人深思,而不是“愧疚”。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点作答。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还要做必要的解释。 首先,从文中开头部分“在市场里,有个宜兰人,每隔几天来卖菜”、“ 他的菜篮里每次总会有几把野花”、“全卖给你好了,这是今年最后的野百合了,我把半座山的百合全摘来了”可以看出,卖花老板主要是以卖菜为生,但是偶尔会带花来卖,甚至为了采花走半座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勤快朴实、不辞辛劳。 其次,从文中“他卖菜与一般菜贩无异,但卖花却有个性,不论大把小把,总是卖五十元,所以买的人有时觉得很便宜,有时觉得很贵。他不在乎,也不减价,理由是:‘卖菜是主业,要照一般的行情;卖花是副业,我想怎么卖就那样卖呀!爽就好!’”和“他卖花爱卖不卖的,加上采来的花比不上花店的花好看,有的极瘦小,有的被虫吃过,所以生意不佳,可怪的是,他宁可不卖,也不折价”可以看出 ,他卖菜是主业,卖花是副业,随性洒脱,无拘无束,能卖就卖,想怎么卖就怎么卖,爽就好。 最后,从文中“久了以后,相熟了,我就叫他‘阿莎力’,他颇乐,远远看到我就笑嘻嘻的,好像狄斯奈卡通《石中剑》里那个魔法师一样”可以从侧面看出他性格开朗,豪爽健谈,喜欢交流,总是笑嘻嘻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熟练掌握标题的常见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首先,“是呀!百合的季节已经过了,我走了半个山只摘到这些,以后没有百合卖了”、“我把百合插在花瓶里,晚上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那纯白的盛放的花朵。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和“想到半山的百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可以看出作者花了300块钱买了老板手里的半座山的百合花,面对这束花,心里颇有感触。在文章开始提到野百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到了野百合与进口百合的不同,写了作者内心的感触,全文围绕买野百合展开,提示情节。 其次,从文中“进口种植的百合花有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橙的,香气甚至比野生的更胜,但可能是童年印象的缘故,我总觉得百合花都应该是白色的,花形则最好是瘦瘦的、长长的。可是那土生土长的、有灵性之白的百合,恐怕得要到另外半山的悬崖峭壁去看了”可以看出作者看到进口百合就想到野百合,可以看出他对野百合的喜爱,虽然野百合瘦长;从文中“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溫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用它的形状来吹奏,我们在山坡地那无忧的生活也随百合的记忆流得远了”和“想到这是今年最后的百合,我就把他所有的百合全买下来,总共才花了三百元。回家的路上,我想,三百元就买下半座山的百合,十分不可思议。”可以看出,作者喜欢野百合,想到野百合的花期已过,深有感触,所以毫不犹豫的买下来。 第三,揭示文章主题。从文中“近年来,野百合好像也很少了,可能是山坡地被开发的缘故。只有几次到东部去,我在东澳、南澳、兰屿见到野百合遍地开的情景。自从流行插花,百合花就可以卖钱,野生的百合在未开之前便被齐根剪断,带到市场来卖。瓶插在屋里的野百合花,虽然也像在坡地一样美、一样香,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好……好像开得没有那么‘阿莎力’了”可以看出野百合生长在大自然当中活力十足,但是被剪断插在瓶子却感觉大不同,失去了昂扬的姿势;从文中最后“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溫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用它的形状来吹奏,我们在山坡地那无忧的生活也随百合的记忆流得远了。夜里,坐在百合花前。香气弥漫,在屋里随风流转。想到半山的百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的,好呀!”可以看出,作者的无忧无虑的记忆随着百合的记忆流远了,想到野百合内心疼惜,感慨百合还是山里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原始乡村生活的野性和活力在现代文明中流逝的叹息,引人深思。 最后,文章的标题是“买了半山百合”,标题有特色,用了夸张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叙事过程中拨开层层雾霭才让读者明白这半山百合并不是真的有半个山的百合那么多,又将这买回来的半山百合与野百合进行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 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B.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C.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D.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武帝,指武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开疆扩土,发动战争,如汉武帝。 C.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热衷交朋结友。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 郑庄推荐贤士能人。每次上朝,向皇上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 郑庄喜好黄老之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 郑庄生活清廉节俭。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2)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 (2)(郑庄)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句中,“下邽翟公有言”这是完整一句话,后一句“为廷尉”的主语为“翟公”,故排除BD 两项。“宾客欲往”是省略句,省略宾语“翟公住所”,“乃大署其门曰”一句省略了主语“翟公”,排除C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中, A项,错误,“字”,男子20岁行冠礼时起。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中, C项,“郑庄好黄老之说”和他在朝廷议事时没有主见,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等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第一句得分点:“治”,置办;“仰”,依靠;“馈遗”,偏义复词,赠送。 第二句得分点:“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叫、称呼;“进”,推荐、献给;“与官属言”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是“郑庄”;“进之上,惟恐后”是省略句和倒装句,应为“于上(进之),惟恐(于人)后”。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大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郑庄被派去视察黄河决口,自己请求给五天时间整理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行,一千里也不带粮食’,现在请求整理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合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意境深远,满溢爱国忧民之情,是一首豪放词作。 B. “想当年”三字表明词人陷入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花遮柳护”四字极简洁地写出汴京宫苑之繁荣景象。 C. 下阕以设问开篇,显示出对军民深切的关注之情,而答案“膏锋锷”“填沟壑”中义蕴藏着对侵略者的控诉。 D. “何日”一词透露了词人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希望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敌人。到那时,即可辞官而去,如仙人骑鹤归隐。 15. 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请对此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这首词以时间为序,从“想当年”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到而今”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牛灵涂炭的情景,“何日”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到“却归来”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层次分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D项,“如仙人骑鹤归隐”错误,“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三句是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实在无法宁静。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故句子并无归隐之意。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把握全诗内容,分析诗句与上下句的行文关系,把握时间空间或逻辑线索、分析结构特点等,并分析这样结构的好处。 考生容易把握全词以时间为序,开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是写现在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回想曾经汴京宫苑之繁荣,与上句对比,凸显昔盛今衰,山河破败之叹。“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又写现实战乱中,江山萧条,民众流离之悲。“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抒发光复中原的壮怀,想象胜利后的欢悦。全词虚实结合,哀乐互换,叹江山破败、民众悲惨;表达肃清敌寇的壮志和得胜的快乐。 【点睛】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疫情来临时,面对生与死,数十万“白衣战士”挺身而出,逆行而战,令人敬佩。他们的选择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说的: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 ,当“_________, 。” (2)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面对深邃的蓝天,连续发出了“ ________, ?”两个疑问,引发了对宇宙的思考。 (3)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得兼、者也、邪、至极。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_______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_________,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__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________、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择善而从 B. 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择善而从 C. 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见贤思齐 D. 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见贤思齐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 巨大力量。 B. 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 最高荣誉。 C.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 上的荣光。 D.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 巨大力量。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历史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B项,“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历史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暗换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 C项,暗换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 D项,正确。 故选D。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处:“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此处的语境是指贡献出全部精力推动科技创新,所以应该用成语“鞠躬尽瘁”。 第二空处,“翘楚”喻指秀美的林木,后比喻杰出人才或事物。“魁首”指首领,多用在同辈中才华居第一的人。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是行业的杰出人才,所以应该用成语“翘楚”。 第三空处,“默默无闻”指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的奋斗品质,所以应该用成语“默默无闻”。 第四空处,“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此处的语境是指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的氛围,所以应该用成语“见贤思齐”。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其一,内容上,先解说其荣誉级别,然后评价赞美,最后说作用。其二,结构上,“是……是……是……”是直接判断评价。 故选A。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利益驱动,研究发现,____________,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20倍;另一类是政治驱动,在现有互联网经济中,高效传播代表着高额经济价值,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控制舆论,威胁政治安全。_______________,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但大型资讯聚合类平台每天的新闻发布量一般在50万条以上,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面向公众,亟待建立高效的AI识谣平台。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_________。 【答案】 (1). 要达到相同的传播深度 (2). 为了减少虚假信息 (3). 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根据第一个空的前面句子“一类是利益驱动”和后一句“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20倍”可得出第一空答案“要达到相同的传播深度”;根据文意可知空二的句子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根据前文虚假信息危害的介绍,下文“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可得出空二的答案“为了减少虚假信息”;最后一个空是对AI识谣公众平台作用的说明,通过前一句“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可得出答案“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在太空遨游了1036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城,回归地球怀抱。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科学实验是“天宫二号”任务的重要内容。“天宫二号”共搭载14项的600千克重的应用截荷,以及航天医学实验设备和在轨维修试验设备,在轨运行期间,开展了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如今,随着“天宫二号”任务的结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间站工程将全面展开,中国也由此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答案】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回归地球怀抱;③“天宫二号”完成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任务;④中国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压语段的能力。这是是一则新闻材料,关键信息必须根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等新闻要素进行提取。材料共4句话,第一句概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第二三句记叙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先是概括,后是举例。第四句展望“天宫二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航天发展的新动向。在此基翻上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所需答案。不要遗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型椅",既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同时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中国味与北欧风的完美融合,使得“Y型椅”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 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是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许多“辣味十足"的美食,辣椒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文化互鉴 有言曰:“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各地各国文化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相互借鉴、融合,从而得到发展。文化互鉴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取他人之长,融己之本,方能通过这样的创造,为文化的“方塘”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来。 文化互鉴在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好文化互鉴,才能获得更好的前景与发展。世界建筑、家居设计文化中,东西方文化互鉴的产物在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美的观感,亦不失使用的便捷。绿城地产、融创等知名房地产企业,无论是在设计高端雅静的中式豪宅时,还是在修葺简洁明丽的中档小区时,都充分地将中西文化相结合。以中式园林为根本,又鉴以西方设计线条与色彩,让环境充满幽静生活气息的同时,辅有新奇独特的亮点。文化互鉴使得他们引领了现代生活新体验,并且收获了成功。 而文化互鉴也不可冒昧而行,做好文化互鉴,关键在于“鉴”的分寸和“互”的动态平衡。 “鉴”,意在借鉴,即保持自身根基底蕴的基础上,辅以外物之长处,或成点金之笔,或为攻玉之石,从而推动原有文化更上一层楼。杭州桃花源顶级园林居所,以“香山帮”传统工艺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苏州园林式住宅,而庭院中也偶有咖啡桌和BBQ,使欧式生活也融入其中。但即使是增添了西方生活器具,园子整体的苏州园林韵味依旧浓厚,千百年的风土人情仍是居所的根基。现有高端豪宅的餐厨,多有西式中岛的加入,而纵有西方元素的存在,U型中厨的根本不曾改变。借鉴,是取之精华,而非大动根基。无论如何借鉴,自身文化的底色绝不可被掩盖。 此外,文化互鉴的动态平衡也尤为重要。倘若不是互鉴,而是偏取一方,长久以来势必造成文化的侵蚀,最终一方文化会越来越接近另一方,最终被同化。如此一来,文化不再丰富,而是趋于统一,世界将不再多彩。文化互鉴是一种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彼此的促进。西方嘉格纳品牌的家居充分吸收中国古典的典雅大气,又保持欧洲设计中的便捷简约思想理念,其家居深受各地住户喜爱,品牌收获极高声誉,而瓦格纳设计舒适而不失体面的Y型椅也在世界范围流行。中国传统家居亦是如此,像杭松居中使用的全套红木橱柜,保有红木外表的厚重端庄,内部装载西式多用收纳柜,让传统与便捷不再相互制约。当各地文化保持着相互的借鉴,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在彼此之间流通,世界文化体系才处于一个健康的动态平衡,使得文化在各自的根基上创新发展。 当我们努力去进行着文化互鉴,又不失借鉴的分寸,不乱相互的平衡,世界共同推动文化互鉴,才可使世界文化更绚丽多彩,创文化之盛世。 【解析】 【详解】 (一)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审材料,抓重点句子,“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可知本次作文是写文化借鉴,从而达到文化的融合、发展。考生仅仅围绕文化互鉴这一主题就不会离题了。习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应当积极与其他文明相互借鉴,领略精髓,积极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五彩缤纷,耀人夺目。对此,人类的态度与作为,不应视文化以侵略、吞并的武器,抑或要使文化统一而同化。世界的文化应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互鉴中交融、发展。考生可以从“文化互鉴”的时代背景、意义、作用、具体做法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思路。 (二)立意:1.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2.多姿多彩共存,文明之美互鉴。3.交流互鉴,造就多样文明。5.搭借鉴之桥,建多彩文明。6.兼收并蓄,成就中华先进文明。 (三)素材: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美美与共”,才会“天下大同”。 2、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是有差异的,但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3、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要取长补短,而非崇洋媚外,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是要求同存异,而非消弭认同,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失去自我。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领袖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定文化自信并不矛盾,实际上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 4、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日益频繁,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四)写作思路:本文开篇引用“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分析文化互鉴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过程。接着论述了文化互鉴的意义和作用,如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现代生活新体验、收获成功等。接下来从如何互鉴进行探讨,作者指出关键在于“鉴”的分寸和“互”的动态平衡。最后总结全文,言简意赅。本文内容丰富,事例翔实,语言老练,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显示了作者思维的深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