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市天河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广州市天河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8

‎2018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18‎ 散文阅读0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稻草人 耿 立 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当农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 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有一种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 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才不喜欢稻草人。”‎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一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 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 过了一会儿,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儿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难道人不应该热爱粮食和土地?‎ ‎“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侄子说,“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 到了晚上,侄子出去了,许久没归。不知什么时辰,父亲在屋里很急地唤我:天空怎么发红呢?父亲的房子正对着麦田,他见夜空里火的光芒正燎燎地飞向天际,一堆、两堆、三堆……我蓦然有所警悟,立马向麦田跑去。麦田里火焰渐渐地萎弱了,稻草人化为一团灰烬。‎ 翌日,我和侄子站在黄熟的麦田里。父亲来了,他抚摸一下侄子的前额,然后闭上眼睛,“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我有点惶惑,没有了稻草人,还有谁来指点生活的方向、温饱的方向呢?‎ 与稻草人握别,大地沉默不语。‎ ‎(选自《雨花》)‎ ‎1.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侄子说,‘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从全文结构看,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天父亲捆绑稻草人时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当侄子烧毁稻草人后,父亲闭上眼睛说,“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5~8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己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5.文章第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己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第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⑦段中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分析“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 ①拟人;②比喻;③变换视角;④表现稻草人的“尽职尽责”,鸟儿的无奈无助。‎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表现手法是有规律的,以本题为例,要求分析描写句的表现手法。描写的要求就是准确、鲜明、形象、生动,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段的使用;既然是描写,就会有个观察角度的问题;最后再考虑表达的效果。‎ ‎2.[答案] 强调侄子富有爱心,表现侄子有着不同于传统的观念、认识,与上文父亲的“忧郁”、侄子“掷土块”时的言行等相照应,为下文侄子烧毁稻草人作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考查语句的作用。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取决于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文中侄子的话出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不是过渡,也不是揭示主旨的句子,因而应考虑“前后呼应”,照应上文,开启下文。另外,这是人物语言,还应考虑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答案] ①新生代对土地的情感日渐淡薄、依赖感削弱,父亲感到隐忧;②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在新生代身上难以传承,父亲感到落寞;③“稻草人”即将从大地上消遁而永不再有,父亲感到无奈。‎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中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这两句话的含意,要结合上下文了解父亲说话的背景:第一句话前面有这么一句话,“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可见现代人对稻草人的冷漠,表达了父亲的担忧,也传达出父亲内心的落寞;第二句话出现在侄子烧毁稻草人后,新生一代对稻草人的冷漠让父亲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 ‎4.[答案] ①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②侄子焚毁稻草人:体现了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③稻草人存废问题:表现了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④我的“惶惑”:显示了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学生探讨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品的意蕴隐含在作品的要素中。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人物的言行举止则体现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感。分析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做法和看法,是探究作品意蕴的重要角度;其次,‎ 要分析作品所展示的问题,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探究作品意蕴的角度。‎ ‎5.[答案] 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筛选出第②段“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第④段“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第⑤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第⑥段“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第⑦段“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等句子整合概括。‎ ‎6.[答案] 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赏析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的主体形象是红叶,写红叶和写水鹿一样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7.[答案] “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题意,可联系第⑥段和第⑦段“我心中起忧,……”“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等句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8.[答案]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文意,作者对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应首先认定作者的观点并不矛盾,进而根据作者思考的过程阐释并不矛盾的理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