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思辨探究题(二)-散文19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思辨探究题(二)-散文19教案

‎ 教学案 ‎ 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 ‎ 课 题 思辨探究题(二)‎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第 周 教学目标 了解思辨探究题的题型特点,掌握思辨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思辨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孤独的守望》(方爱华),完成文后问题。‎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躲过了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儿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⑤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⑥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⑦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⑧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⑨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地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棵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⑪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⑫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⑬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⑭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⑮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第⑦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下面是考生的现场答案,请就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及克服的方法进行再探究。‎ 现场答案:①作者知道繁荣取代贫困、喧哗掩盖宁静是社会的进步,发展的必然,无论如何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②‎ 作者在接受这个现实时又不忍失去自然、质朴的生活,为遗失的文明而忧思。一方面得承认,一方面又不忍,这就生成了作者无奈而矛盾的复杂情感。‎ 探究问题: 把句子含意体会题当成探究题来考,似乎是江苏卷和省内各大市模拟卷的特点。该句为一个抽象句子,但通过一个“终”字、一个“总”字还是能看出作者复杂的情感。该答案两个探究点对此探究得较深,但不全面。把“我去寻觅精神家园”这一散文主线遗漏了。‎ 探究方法: 做江苏卷探究题无非是想得深一点、广一点(江苏命题组组长吴锦教授之语)。考生做探究题既要把握好深度,更要把握好广度。这“广度”有时是得分的关键。这“广度”必须立足于文本内部,既要有对局部文字的深入理解,更要有全局观念,有了全篇内容和形式的把握,就有了答题的广度。另外,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正确答案: ①作者肯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希望山里人能够摆脱贫困,希望山村的发展能够融入现代文明。②对美丽山村被遗弃成为空村的荒凉景象十分痛惜。③对逃离喧嚣城市却因乡村衰落而陷入更大的孤独感到迷惘。‎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出神的速度》,完成文后题目。‎ 米兰·昆德拉小说《慢》中的最后一句是:马车消失在晨雾中,我启动了汽车。昆德拉大概是为了反抗这个快时代,一个速度的时代,才写了这本《慢》。他还有足够的耐心把一个复式故事换着方式来讲述。可是,昆氏的小说也是越写越短,和十七世纪的同行相比,没来由地迅速、紧凑起来。‎ 一夜之间,在我栖身的小城,高铁悄然而来。速度带来了人流,房价攀升,大地之上,一条条溜光锃亮的铁轨正蛛网暗结,四通八达。我们能在打个盹儿的时间里到达杭州、上海,或许更远。在马车时代,这两个地方,我们起码要晃悠上数十天。沿途风景,乡间小调,任何变故,都可能牵制我们的脚步。‎ 近处说,在我少年时期,常有步行的经历,从家中到学校,或去集市游玩,漫山遍野地跑。总之,去任何一个地方,全仰赖脚力。我们用脚真正地丈量过这块土地上某处村寨寺庙、山野林地,熟悉到近乎残忍。现在,一切似乎都过去了。一个不断提速的时代,步行的人将什么也赶不上,所有的人都在马不停蹄,遭遇人生的景致或不停地错过。‎ 我们奔跑,飞翔,疾行,我们的速度来自于汽车、火车、飞机,我们完全超越了人体的局限,突破物种的限制,我们以豹的速度,鸟的姿态在大地之上迅疾地奔走。而我们可能少了豹的野性,鸟的优美,只是紧随人潮,气喘吁吁,连睡眠也不得安生。写字是噼里啪啦地进行,一笔一画地铺展,多么慢节奏。不厌其烦地读一本书,和只有一两本书可读的时代,同样荒诞无边。步行去郊游的人大概已经随着乡村房屋、林中空地而消失了吧。还有谁在写信,七八年前曾痴痴地坐于灯下,怎么就成了不可复制的旧梦。真的是没几年啊。‎ 慢腾腾的邮车曾给少年的我带来心灵的安宁与幸福。现在,日行千里的EMS和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递公司在路上为我们争抢时间,似乎时间真的成了财富。它们可以给足不出户的我送来食物、衣服、书籍,可是没有信,手写的长信成了遗落在草丛中的纸屑。小王子在地球上遇到了一个贩卖解渴药的商贩,商贩说,吃了这药就不需要再喝水,这样一来,一星期可节省五十三分钟。可小王子却宁愿花那时间悠闲自得地去找一口水井。啊,慢的乐趣还有多少人能够享受。‎ 有人说,一个不停行走的人,他不会幸福,因为他不能回忆,而一个不会回忆的人,他是不能安静的。可能,安静是幸福的基础吧。而一个慢腾腾的走路人,或一个坐在牛车上的人,那咿咿呀呀的行走声,就像他灵魂深处的呓语,深邃,悠长。看那骑青牛的老子,独行在黄土之上,苍茫之下,他灵魂的速度也可算是视通千里,日行无数了吧。‎ 可一切都是不可扭转的。十九世纪艺术沙龙里的谈笑风生,传到如今已成消失的天籁。一架快起来的机器,缓慢是末路,只有不停地加速,才能抵达心中的圣地。‎ 那个深夜,我徘徊于窗前,久久未眠。那刻,街灯暗淡,依然有车辆往来,人在开车,车里载着人,谁比谁更不知疲倦?在人人安眠之夜,车也该休息,可是它没有。它是不是也会累极而倦,不愿动弹,我不知道。‎ 某一天,当我们乘上传说中日神的飞马,这马会不会急速乱奔,车辇散架,残躯断片掉落一地?我们的头发会被火焰烧着吗?我们的身体会不会像彗星一样陨落?那时,会不会有一条河能收容我们,洗净我们余烟未熄的脸。 ‎ ‎1.文章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以小说《慢》与文章标题“出神的速度”形成强烈反差,激发阅读兴趣;《慢》最后一句话与米兰·昆德拉在反抗快时代中不自觉地快起来,表现“快”难以抗拒,引出下文对于“快”(速度)的叙述。‎ ‎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而我们可能少了豹的野性,鸟的优美,只是紧随人潮,气喘吁吁,连睡眠也不得安生。‎ 答:在随波逐流、不断加速中失去人的本真。‎ ‎(2)一架快起来的机器,缓慢是末路,只有不停地加速,才能抵达心中的圣地。‎ 答:表面上说快时代,慢就是失败,只有不停地加快自己的步伐,才能实现理想;实际是反讽,借此表明越快越远离精神的圣地。‎ ‎3.文中哪些情形可以说明“可能,安静是幸福的基础吧”?请简要概括。‎ 答:①少年时漫步家乡,②灯下写信,③阅读手写的信件,④步行郊游,⑤在牛车与牛背上完成入世与出世的思考,⑥艺术沙龙里的谈笑风生。‎ ‎4.本文题为“出神的速度”,但在文中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分析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 答:形成对比,在反复对比中阐明对“快”与“慢”的思考。‎ 深意:快不可避免,但“快”使人错失美好景致,失去心灵的安宁与幸福,甚至失去心灵归宿,表达作者对“快”之危害的深深忧虑;慢给人乐趣,让人灵魂安静、深邃、悠长,让人视通千里、日行无数,应放慢脚步,在安静中寻求幸福。‎ 作业 布置 教学 心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