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增分题目组合练1含解析
增分题目组合练(一) ——集训超重点,提分无障碍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女演奏结束后,通过对江面上的环境描写,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诗人任凭小船像一片苇叶般,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沙漠冰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唯;(2)顷;(3)瀚、阑。 二、语言文字运用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霜,大多在晴天形成。深秋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掀开了被,散热颇多,__①__,水汽就会凝结形成细细的冰针,或是霜花。霜非霜冻,见霜时的温度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__②__,危害庄稼。霜降时节,百花凋零,__③__,争奇斗艳,“撑住残秋是此花”。漫步于菊花丛中,虽寒意盈怀,仍似融入一片春光烂漫里。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如果温度骤然下降 ②便很容易导致霜冻 ③唯独菊花盛开 解析 解答此题时,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内容。①处,前文写深秋的夜晚散热多,后文写水汽凝结成冰针或霜花。由此推断此处要表述的是气温下降的问题;②处,前文先明确表示霜非霜冻,然后用“要是”假设如果下霜后温度继续降低,而后文直接写最终危害,由此推断此处应填温度继续降低的直接结果,即“很容易导致霜冻”;③处,前文写霜降危害,后文写争奇斗艳,漫步菊花丛中,由此推断此处应该写霜降时“唯独菊花盛开”等内容。 3.(山西大同2020届高三入学考试)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概括5G网络的特点, 6 不超过20字。 在5G网络下,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它的峰值下载速度可以达到20G/秒,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上网了。随着技术的发展,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提供网络。5G网络可以用于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这些领域要求在高速中保证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而5G网络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低,完全可以为高速运行提供支持。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一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充电,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使用体验以及增加更多的设备到万物互联的大家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速度更快 时延更低 功耗更低 4.(2019·陕西咸阳5月三模)下面是一种依靠互联网终端和物联网支持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使用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市民点击回收机屏幕,从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纺织物中选择可回收垃圾的类别,并投入相应的回收箱。回收机经过称量或计数得出环保金额,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收款。当回收箱集满后,系统平台会通知相关人员来清运。 解析 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箭头分叉处所指示的信息。中间实线箭头指示的内容是市民依靠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称量或计数并收取报酬的过程;虚线箭头指示的内容是回收箱装满以及被清运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要进行描述。另外,因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是“依靠互联网终端和物联网”实现工作的,所以中间“称量或计数”、计算“环保金额”、通知人员“清运”等环节是靠回收机和系统平台来完成的。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到后来, 6 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是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中: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大批士人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涉及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中国南方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中,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 (摘编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略论中国 历史与文学中的“江南认同”》)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6 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是家国之爱。 B.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C.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有了江南意识。 D.在中国南方,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意识所替换。 答案 B 解析 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中国文学……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可知选项混淆了“江南认同”和“江南意象”这两个概念。C项,“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只是说“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有了江南意识”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江南意识其实……南移的过程中”,原文第四段说“淝水之战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大关键”,可知江南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中并未明确提及产生时间。D项,“转化为”“为后来的江南意识所替换”错,根据原文第六段内容,可知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对中原故土的怀想)是并行不悖的。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内涵、产生、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中,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 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答案 C 解析 “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中,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错,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证明的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原移民文化。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的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了江南意识的产生。 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性。 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崇尚新潮文化和不忘本土故乡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 6 这是他们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 答案 B 解析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错,根据第四段“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中国南方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战略时间”可知,淝水之战带来的不是自信,而是战略时间。 四、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8.(2019·成都一诊)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青年演员罗海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 立意 立意指导 审题:①要准确抓住材料的“魂”,把握材料主线。材料是三句话,但要注意:这绝不等于有三个作文题,所以一定要注意合而观之,整体把握材料聚焦的主话题,作文立意才有“神”聚。从共性分析,三者都体现了追求、使命、责任、大爱等。聚焦的是不同时代个人的追求和时代的关系,不同身份的个人的担当和家国天下的联系。 ②要分别勾画关键词,抓住时间、社会、人物、追求的变化,深入把握三句话的内蕴的精神,及蕴藏的核心素养及核心价值观要素。 革命志士:秋瑾“为国牺牲敢惜身”(为国:国家认同、爱国奉献) 科学家: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民:社会担当、关心民生) 青年演员:罗海琼“让身边亲近的人都开心”(为家:人文关怀、幸福友爱) ③要注意三句话之间的关系。辨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不同的作用、格局、时代意义等,避免行文时泛泛而谈,让作文更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理性思辨色彩更明显。 ④揣摩命题意图确定立意:为什么会考这个题目呢?有意识对接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这样才不至于偏离航道,让自己立意更准确稳当。因为高考作文的导向就是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凸显时代精神。 立意:时代不同,担当精神不变 为家、为民、为国,奉献一生 家国情怀,我们都要拥有 青年要有时代的使命感 6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