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课时作业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必修下册课时作业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乌江亭长檥船待 解析:A 项,“希”同“稀”;C 项,“莫”同“暮”;D 项, “檥”同“舣”。 2.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解析:B 项和例句都意为“为什么”。A 项,意为“什么”;C 项,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 项,意为“什么”。 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C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解析:C 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A 项,名词作动词,落 在后面;B 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 项,形容词作 名词,勇气;D 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5.下列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鼓瑟希,铿尔. ③求也.为之小 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 “然”。③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④助词,用 在句末,表示疑问,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 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其言不让. 让:谦让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像 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D.吾与.点也 与:赞成 解析:如:或者。 7 . 下 列 各 组 句 子 中 加 点 词 的 意 义 和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D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B.千乘之.国 赤也为之.小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为.积威之所劫哉 D.舍瑟而.作 毕礼而.归之 解析:A 项,介词,因为/动词,用;B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 指诸侯;C 项,动词,治理/介词,表被动;D 项,都是连词,表顺 承。 8.下列各组句子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B )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③夫子何哂由也 ④非诸侯而何 ⑤吾与点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①是子路的“志”,③是曾点询问孔子为何笑子路。 9.下列关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 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 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 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却生动地显现了曾皙 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词不同于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 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深深地打动 了孔子,因而孔子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 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 的交流与共鸣。 解析:曾皙没有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 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10.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 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我治理它,等到三年后, 可以让百姓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道理。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成年人五六个,小 孩六七个,到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三、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 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 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 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把 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 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 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是一种补充。 解析:空①,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空②, 是对颜回清苦的生活与精神快乐的提炼;空③,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 幸福观的关联理解。 12.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 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 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 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 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 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 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 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 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 5 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 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 式不能取代实质。 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 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 齐桓晋文之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衅.钟(xìn) 数罟..(cù 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 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诉.(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解析:A 项,“恶”应读“wū”;B 项,“便”应读“pián”; D 项,“赡”应读“shàn”。 2.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C ) A.①无以,则王乎 ②对曰:“将以衅钟。” B.①盖亦反其本矣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说 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解析:A 项,①“以”同“已”,②无通假字;B 项,①“盖” 同“盍”,“反”同“返”,②无通假字;C 项,①“说”同“悦”, ②“罔”同“网”;D 项,①无通假字,②“涂”同“途”。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愚钝 B.俯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解析:D 项,是故:因此,所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 解析:超:越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 解析:A 项,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B 项,①介词, 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C 项,①介词, 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D 项,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D ) A.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解析:A、B、C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 项为一般句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不识有诸. 诸: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吝惜,舍不得 B. 诚.有百姓者 诚:的确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哪里 C.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重视 殆.有甚焉 殆:恐怕,可能 解析:A 项,诸:“之乎”的合音词。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 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 子。 B.孟子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 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时他被封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 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 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 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 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解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9~13 题。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 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 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 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 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 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数,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今.王发政施仁 今:现在 B.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然.而不王者 然:这样 解析:今:假如。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②臣请.为王言乐 ③仰足以.事父母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③连词,用来;④介词, 用。 11.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②⑥ 解析:B 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 系、并列关系。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 其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 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到礼义庠 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 有气势的特点。 解析:B 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译文: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能坚持道德准则的心,只有士 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译文: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够 赡养父母,向下足够养活妻子孩子。 三、语言表达 14.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 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怀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孟子游说诸侯,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解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施行“仁政”,他高呼“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于诸侯国。将此内容依照所给句子的 句式特点进行组织即可。 1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 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 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 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 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 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 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 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 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 庖丁解牛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所踦.(yǐ) 硎.(xínɡ) 怵.然(chù) B. (huā) 砉.然(huò) 向.然(xiǎnɡ) C.大郤.(xì) 大窾.(kuǎn) 謋.然(huò) D.中.音(zhònɡ) 肯綮.(qìnɡ) 庖.丁(páo) 解析:“ ”应读“huō”,“砉”应读“x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善哉!技盖至此乎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C.砉然向然 D.善刀而藏之 解析:A 项,“盖”同“盍”,何、怎么;C 项,“向”同“响”; D 项,“善”同“缮”,揩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B.未尝..见全牛也 C.依乎天理.. D.虽然..,每至于族 解析:A 项,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C 项, 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自然的道理。D 项,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连词,表转折。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A.良庖岁.更刀 B.以无厚.入有间 C.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D.岸土赤而壁.立 解析:例句中,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观。A 项,岁,名词 作状语,每年;B 项,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度;C 项,雨,名 词用作动词,下雨;D 项,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 C.如土委地 D.刀刃若新发于硎 解析:例句与 A 项都是判断句。B 项是宾语前置句,即“未尝 技经肯綮”;C 项是省略句,“如土委(于)地”;D 项是状语后置句, 应是“于硎发”。 6.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族.庖月更刀 族:形容词,众 B.每至于族. 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C.善.哉!技盖至此乎 善:形容词,好、妙 D.善.刀而藏之 善:形容词,好好的 解析:D 项,善:同“缮”,修治,文中是“揩拭”的意思。 7.下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技盖至此乎. 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 乎:相当于“于”,可不译 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为:动词,作为 C.怵然.为戒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 然:代词,这样 D.合于.《桑林》之舞 于:介词,引出对象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于:介词,从 解析:D 项,第二句中“于”为介词,对于。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 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 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 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 解析: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 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因.其固然 因.利乘便 D. 善刀而.藏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解析:D 项,均为连词,表顺承。A 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 性短语/名词,处所。B 项,介词,对于/介词,对。C 项,动词,依 照,顺着/趁着。 10.下列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 技术的精湛。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 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 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 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 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解析:B 项,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 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B.《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 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 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师的对比,一是将庖丁 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 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解析: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 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译文: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 很难下刀。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 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 是庄周的日子。 答: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解析:寓意表达题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透过现象提取带有普遍 性的哲理,二是揭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讽刺意义。 14.仿照下面关于孔子的一段话,写一段关于庄子的话。要求: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不一定要与例句句式完全一致,不 少于 50 字。 示例:孔子是一缕和煦的风,从历史的深处吹来,拂过两千多年 的山高水远,礼而娴雅,仁而宁静,让君子如沐暖阳坦荡荡,让小人 如临深渊长戚戚。 答:庄子是一首悠扬的歌,从人的心灵深处唱起,响彻九万里的 山山水水,恣情挥洒,浩荡奇警,教我们感慨世人之数数然,赞叹圣 人之游无穷。 解析:仿写时注意句式结构和内容,句式结构不要求完全相同, 但也是越接近越好;内容要体现庄子的特点并且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 1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句子,使之前后连贯。(填 写序号) 庖丁解牛的技术由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即“所见无非牛 者”“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由此,我联想到佛家的 人生三境界:②;③;①。这样看来,庖丁解牛技术的三个阶段和佛 家的人生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比附起来,还可以一一对应。 ①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解析:“所见无非牛者”,即“所见是牛”,或者“看牛是牛”。 这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即所见之物就是 事物本身。“未尝见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 结构,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 水”,佛家人生第二境界关注的不再是山水的全貌,而是一石一木、 一朵涟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 人生价值的体现。技术隐去 ,解牛过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成为一种享受。“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 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河水,不过,人已经变了,不再囿于一石一木、 一朵涟漪,而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 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 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 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________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 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 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 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 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 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 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 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 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人格的过程, 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目不识丁 计划 高山仰止 锻铸 B.不学无术 计划 高山景行 铸造 C.不学无术 规划 高山仰止 铸造 D.目不识丁 规划 高山景行 锻铸 解析: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 力。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 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 景行:崇高的德行。锻铸:锻炼;磨炼。铸造:熔化金属铸模成型的 技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 于对牛弹琴。 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 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 对牛弹琴。 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 没有做到。 解析:A 项,“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 项,“别人听着也 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主语不一致;D 项,递进关系错误,应该 把前后句子颠倒一下。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 但”之前。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解析:A 项与下文衔接最紧密,故选 A。 4.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句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 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从老子学得无欲的 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 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拜 伦《唐璜》的奋斗热情),(歌德《浮士德》的睿智人生)。一个读书人, 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解析:填前两空应注意上文的“往哲先贤”“品格”等词语,明 确文中“孔子”“鲁迅”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人物及其相关品 格。填后两空,则应注意“古今中外的著述”,明确“司马迁《史 记》”“文天祥《正气歌》”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作家作品及 其表现出的品格。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 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 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 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疾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 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 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答:①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 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 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解析:①“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前一分句阐释的是“像 火一样热烈”,后一分句阐释的是“像水一样冷静”,所以此处两句 话的语序应互换,以保持上下文语意的照应。②三个短语各自内部的 结构调整一致。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 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是因为它“用心躁也”。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类因地位尊卑耻于从师的句 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转换了 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 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 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 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 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 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 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 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 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 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 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 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 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 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 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 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 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 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 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B.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 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C.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 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D.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 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解析:“宰人上食王三环之”意思是“厨师献上食物,赵王围着 座席惭愧地绕了三圈”,“王三环之”为一个整体,故排除 A、C 两 项。“庄子曰”后显然要停顿,故排除 B 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太子,古代储君称谓。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 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 似于朝廷的东宫。 B.寡人这个称号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 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此自称。 C.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 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 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D.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 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解析: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 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 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 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 项,“庄子剑术高超”错误。C 项,应是指出赵文王所 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D 项,主旨是劝说赵文王治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赵王对剑术的喜爱。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译文: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客居在宫门左右想要成为他门客的剑士有 三千多人,(这些人)夜以继日地在他面前比试剑术,每年死伤的有一 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而不厌倦。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 日益衰退,各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感到忧患,招募左 右的人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就赏赐他千金。”左右 的人说:“庄子能做到。”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同前 往,见到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赵王对剑 术的喜爱。假使我向上游说赵王却违背了赵王的心意,向下也未能符 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会遭到刑戮而死去,我还怎么能安心接受千金 呢?假使我向上能说服赵王,向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意,在赵国想要什 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这样。我们赵王所接见的,只有精 于剑术的人。”庄子说:“好的。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 如果一定要穿读书人的衣服去见大王,事情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 “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用了三天,才去拜见太 子。于是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跪拜。赵文王说:“你 想拿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以剑 术拜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么能制服对手?”庄子说: “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滞。”赵文 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 要领是,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后于对手发起攻击, 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能够试一试。”赵文王说:“您歇着吧, 到馆舍等待命令。我下令设剑术比赛再请先生。” 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比武较量,死伤的有六十多人,从 中选拔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拿剑到殿下,这才召请庄子。赵文王说: “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 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 用什么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听凭大王使用,请允许我先谈谈 (这三种剑)而后再进行比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 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 说:“天子之剑,用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用齐国的泰山做剑刃;包 容四方,囊括四季;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 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 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 “诸侯之剑,用智勇之士做剑尖,用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 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居中则顺和民意来安定 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一旦使用), (人)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说不出话。 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 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如今大王拥 有天子的地位却喜好庶人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围着座席惭 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剑术之事我已启 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 而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