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菏泽市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山东六校”阶段性联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A 卷)人教版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台湾)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 2 -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 年 3 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 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 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1. 下列对本诗相关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诗人在这里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自 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B. 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乡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 诗中借用鹧鸪“以火发音”“冒烟的啼声”,实际上说自己回望故乡时的催肝裂肺、肝肠 寸断的情感。 D. 诗中三处化用典故,直接抒情,表达自己炽热的思乡之情,演奏一曲动人的乡愁变奏曲。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到“抓回一掌冷雾”,形 - 3 - 象地显示出诗人看到故乡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 B. “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 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C.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为听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 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D. “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 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3.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4. 本诗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1. D 2. C 3. ①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②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阻隔的时间距离;③ 距离让诗人“心跳”,也是心理距离的拉近后的感受,表达了他的“近乡情更怯”。 4. ①“在三月的春寒”天气,我却“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反衬出游子思乡之强烈,我的热 血沸腾,情绪激昂。②“你”却问“我”,“冷还是不冷”,一冷一热,凸显作者独特的怀 乡感受。③“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主观的愿望与现实的 矛盾进一步衬托作者内心的愁绪。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D 项,“化用典故,直接抒情”错误,化用典故,是借典抒情,如用杜鹃、鹧鸪的典故,都是 借用典故本身已有的思乡之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非直接抒情。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为听觉”错误,“啼声”是听觉, 是“我”听见的,“冒烟”是视觉,是“我”听鹧鸪声的感受,应该是化听觉为视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前文“望远镜中”来看,“距离”的调整首先是望远镜倍数的调整,拉近了“我”与家乡 - 4 - 的距离;从题目“边界望乡”和“扩大数十倍的乡愁”注释“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 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又可看出,“我”与家乡还有数十 年未曾回乡的时间距离;“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其“心跳”是见到家乡山川的喜 悦之“跳”,也是“禁止越界”告示牌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愁之“跳”,结合后记“所谓‘近 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可知,也是“我”近乡情怯的感受。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对比手法的能力。 首先是环境的寒——“异地三月的春寒”,与“我”内心的之情——“我被烧得双目尽赤, 血脉贲张”之间的对比,“我”面对距离极尽的家乡,思乡之情让“我”激动得热血沸腾, 根本感受不到寒冷; 其次是“我”的热与“你”的冷的对比,“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 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你”没有“我”这种激动的思乡之情,因此感受不到“我” 血液奔流的炽热,冷热对比,突出作者思乡感受的独特; 其次是梦想与现实的对比,“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是游子渴望回到故乡的热望,然而 “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现实却是仍旧无法踏入家乡半步,这种愿望与现实的对比, 让作者内心的愁绪进一步加深了。“可望而不可即”,远比不能“望”要更让人煎熬。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 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 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 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现代文阅读 II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1)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2)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 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 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 5 - (3)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 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 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4)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 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 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5)光阴像箭一样。 (6)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 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 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7)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 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 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 百五十元也不到。 (8)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 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9)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 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 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10)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 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 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 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掉在地上,一个 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11)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12)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 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 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逸跑。 (13)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 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 - 6 - 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14)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 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 堪和愧疚。 (15)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 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16)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 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 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5. 下列关于小说的基本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是文学体裁中的一大样式,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被称为小说 的六要素。 B. 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性,虽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小说故事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C.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样,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外貌,也可以 刻画人物的心理,可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D. 小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它通过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心情或渲染气氛。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 点,也因此与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 B. 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 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 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 小说中的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宋,却被老宋欺骗,到最后连质 问、想让老宋难堪的机会也没有。 7. 下列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塑造出一个有礼貌、勤快的老宋形象,为下文即使他出错,团里不仅不辞退他, 在他生病时,还为他捐款的情节作铺垫。 B. 文中老宋跟老夏介绍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为下文老宋逃跑埋下了伏笔。 - 7 - C. 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的不辞而别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感到疑惑。老 夏的愤怒与疑惑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突出了小说“生存与尊严相扭结”的深意所在。 D. 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面对道德 和生存的艰难选择时,人物的悲凉、矛盾和无奈。 8.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人物形象。 9. 为什么说老宋两次选择逃跑,都是艰难的选择,展现出的是底层人物苦涩的人生图景?请 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5. C 6. C 7. D 8. ①热情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 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也没有执意去质问他。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 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门找 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 9. ①第一次逃跑的动机是想节省下来的钱,可以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是需要牺牲自己的诚信和 善良,愧对团里的人。这肯定是一次艰难又痛苦的选择。②第二次逃跑是在面对老夏还是逃 避老夏之间的选择,他先是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又奋力地逃跑,是良心的极度自责和自 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本能选择。当然也是更艰难的选择。③两次逃跑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生 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为了改善生存境况而最终突破了道德规约,展现出一副苦涩 的人生图景。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 项,“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被称为小说的六要素”错误,这是记叙 文六要素,且应该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环境”。 B 项,“虽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小说故事的可信度相对较低”强加因果,“高于生 活”与“故事可信度低”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D 项,“小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错误,还有社会环境。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 项,“也因此与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团里唱小生的老夏 - 8 - 是老宋的好友”,并未提及二人成为好友的原因。 B 项,“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错误,不是倒叙,文章是按时间 顺序叙述的,只有他女儿的故事是插叙方式。 D 项,“小说中的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宋,却被老宋欺骗,到最后 连质问、想让老宋难堪的机会也没有”错误,老宋的遭遇才最让人同情,他为了自己的女儿 和外孙,竟把自己的腿锯掉,带着钱去接济他们。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D 项,“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错误,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平缓,主要冲突是老宋 内心的挣扎。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宋拄着 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可见,老夏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 十二元人民币”,乐于助人,帮助老夏上医院,帮他筹集捐款; “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想起当年 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可见,老夏是个心细谨慎的人,送钱要有个旁 证,老宋失踪后记得找他亲戚打听消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分析老宋的两次逃跑,第一次逃跑从“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 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 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可见,他的逃跑是为了省下钱来接济闺女与外孙, 而这么做是把团里的人捐给他的钱挪作他用,会对不起团里的人;但闺女与外孙又让他操碎 了心。在二者之间,他为了让闺女与外孙能更好地生活下去,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诚信与善 良,这显然是艰难的抉择。 - 9 - 第二次逃跑是面对老夏时,“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 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 的野兽”,老夏是想让他“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他也确实为此感到难堪、愧疚,他难 道不想对老夏说一声对不起吗?然而他受损的良心与自尊心使他无法面对老夏,迫使他逃离 现场,最后“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般地逃离,这对他来说也是艰难的抉择。 老宋是个好人,然而一个好人在面对贫苦生活时,却无法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是 底层人物生存与道德之间无奈的抉择。谁不想做个好人呢?然而生活并没有给他更多的选择 余地,所以本文展现出的是底层人物苦涩的人生图景。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 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 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 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 事例。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延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 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 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 为初,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 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 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 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 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 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 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 10 -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 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 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 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 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 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 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 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 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 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 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 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市张 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交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 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白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 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 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嘉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 - 11 - 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 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又 曾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13. 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14. 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 相庆贺。 (2)韩侂胄当政,想多方搜求四方知名的人士做辅佐他的人。 14. 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的品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本句意为: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 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杨万里一生佩服他的教导,便把自己读 书的房间命名为“诚斋”。 “谪永”即“贬谪到永州”,“永”是宾语,在其后断开;“杜门谢客”是张浚贬谪到永州 之后的行为,“杜门”和“谢客”是动宾式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名……曰”是“把……命名为……”的意思,是固定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选项说反了,“社”,土神;“稷”,谷神。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 项,“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错 - 12 - 误,文中原句是“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由“请”可知, 杨万里只是请求修筑寨堡,没有提到结果如何,且并未因此授官。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注意这些关键词句的翻译:(1)中,“阙”同“缺”,缺少;“擢”,提拔;“端人”,正 直的人。 (2)中,“用事”,当政;“网罗”,从各方面搜罗招致;“羽翼”,名词作动词,指辅佐, 做……辅佐的人。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并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是“侂胄用事……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他宁 可弃官不做也不愿为韩侂胄写记,写出他刚正耿直,不阿谀奉承的品质。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 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他担忧韩侂胄专权危害国家,甚至为此忧愤而死,体现他热爱国家的品质。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杨万里考取宋高宗绍二十四年(1154)选士,任赣州司户官, 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 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杨万里佩服他的教导,终 - 13 - 身把自己读书的房间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 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 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 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 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升太常寺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又 转将作少监,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提升他为 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 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杨万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 贺。他日太子读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 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 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依次 提拔使用他们。杨万里历任枢密院检详官,暂时署理右司郎中,后升迁为左司郎中。杨万里 后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 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不赴任, 请求祠禄官,授给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不再出面了。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 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 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 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 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 人知他是忧心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 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 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 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杨万里擅 长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 死后赐谥号“文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 14 -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①。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①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前四句开门见山,写山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山地贫瘠,广种薄收,而又“税多”,粮食 “输入官仓”而“化为土”,揭示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B. 五、六句直陈其事,辛苦一年到头,赢得的是“空室”——一无所有,老农迫于生计不得 不采野果充饥。这不是因为天灾,全是因为人祸,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C. 结尾两句,急转一笔,写“西江贾客”,写人不如狗,似乎和老农全不相干,跳跃性很强, 读来有些突兀,但是,在感情上,却给人以无限的冲击,发人深省。 D. 全诗语言风格含蓄蕴藉,描写农民捐税沉重、受尽剥削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6. 诗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5. D 16. 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农民终年辛苦无粮可食和“输入官仓化为 土”对比,另一方面将山中“老农”和“西江贾客”作对比。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及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 项,“全诗语言风格含蓄蕴藉”错误,“苗疏税多不得食”写一个农家老夫面临的高额苛捐 杂税,“呼儿登山收橡实”写农夫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 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全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了“人不如狗”的现实。语言 风格并不是含蓄蕴藉,而是通俗易懂。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明显采用了对比手法:“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老农“家贫”“耕种山 - 15 - 田”,然而耕种所得不仅苗“疏”,还税多,以至于他“不得食”,然而官府收税后却又放 入官仓“化为土”,老农的负担重而“不得食”和官府把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作对比, 突出老农生活的艰辛和受官府压迫之重; “岁暮锄犁傍空室”,老农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最后却仍不得不以“橡实”充饥;然而“西 江贾客”养的狗,也要顿顿吃肉,后四句将山中“老农”的辛苦劳作却贫穷和“西江贾客” 的富足奢靡作对比,反映老农生活的艰苦。 【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出自《诗经·政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 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沁园春·长沙》冲,词人巧妙 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3)《插秧歌》中写雨中抢插秧苗的场景,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战斗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到中流击水 (4). 浪遏飞舟 (5). 笠是兜鍪蓑是甲 (6). 雨从头上湿到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矜、遏、鍪、蓑、胛。 三、通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 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 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 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 16 - 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说:“① ”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 山雪莲。我们从海拔 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 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② ,你们更难 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 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 的最高点。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下划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 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C. 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9. 在文中横线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 20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 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A 19. (1). 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2). 我不去的 话 20. ①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节奏感强,语气简洁有力,而改后的句子是一个长句,就没有了 这种表达效果。②原句让“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独立成句,既强调了高原反应 的具体表现又与“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相照应,从而突出钟扬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的 忘我精神。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句子的引号,是为了强调他的牛仔裤是极其便宜的,表强调。 A 项,“泥土”“种子”是为了强调海伦学会的单词,表强调。 - 17 - B 项,“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引用诗词来表达思念亲人之意,表引用。 C 项,“傻子”在此处并不是真的“傻子”,而是有特殊含义,表特殊含义。 D 项,“自由”语含讽刺,其实是指通过出卖国家或组织向敌人妥协,而获得的所谓“自由” 的软弱行径,表讽刺。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①要根据后文拉琼回忆的内容来概括,首先是主要事件是“那次……跟着钟老师去采集”, 从“那次”可见这样的事件不止一次,因此他总结的话中应该是“每次和钟老师去采集”, 他们采集的对象是“种子”;接着“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 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是“危险”;然后是“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采 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 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这是收获的惊喜。整个采集过程中有“惊险”,又有“惊喜”,故 可概括为“每次”“和钟老师去采集种子”,都是“惊险”与“惊喜”并存。 ②从前文看,“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其含义是“我必须得去”;后文“你们更难找”, “你们”对应“我”,“更难找”是指最清楚植物情况的“我”如果不去,你们会更难找, 故概括为“我不去的话”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看,“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多是短 句子,读起来紧促而简洁有力,而“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 应”把短句变为定语,变成一个长长的句子,成为普通的陈述语气,失去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同时“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也与后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联系紧密,相互 呼应,改句把这几个短句放到“高原反应”前,就不能突出他高原反应的严重与危险,也不 能反映其不顾个人生命安全的品格。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 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21. 下面文字中有四处语病和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 - 18 - 改。 ①去年,在美国市场,苹果公司率先采取以旧换新促销产品。②用旧手机换购新 iPhone 的消 费者可享受到最高 280 美元左右的抵扣。③苹果有一套专门的评估系统,他们根据手机的屏 幕质量、按键质量、硬件损坏程度、是否刻字、是否受到过液体损坏、是否可以正常开关机 和使用等综合因素为依据计算得出旧款机价格。④苹果公司通过零售店实施这项计划,意图 通过此举来提高新 iPhone 的销路。⑤不过在中国,用户是无法参与苹果官方的以旧换新计划 的。⑥但是类似的活动倒也不少,电信运营商、通讯卖场、以及一些大的经销商,一般都会 推出自己的以旧换新活动,而且不少电商平台也会相机而动。 序 号 修 改 【答案】①②③④⑥ 【解析】 试题分析:①在“以旧换新”后加“的方法”②删去“左右”或者“最高达”。③删去“为依据”或将 “根据”改为“以”。④“销路”改为“销量”或将“提高”改为“拓展”。⑥将“通讯卖场”后的顿号删去。 22. 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15 个字。 日前,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由农业部立项支持,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 - 19 - 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 1000 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亩产创造了 1026.7 公斤的新纪录。 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当日向袁隆平院士致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这是袁隆平院士率 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 【答案】中国超级稻亩产创造新纪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对于新闻类材料,首先看导语,如这段新闻的第一句话就是导语,基本概括了全部内容;接 着提取这句话的主干,“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由农业部立项支持,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 南省溆浦县第四期”,都是修饰语,“中国超级稻”才是主语中心词,保留;“亩产 1000 公 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是对其意义的叙述,因其项目名字太长,保留下来容易超字数, 可先略过;“亩产创造了 1026.7 公斤的新纪录”,可提取主干“亩产创造新纪录”,二者合 为“中国超级稻亩产创造新纪录”,注意字数限制。 四、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养成。阅读的种子,通常都是父母、家庭、老师等给 孩子种下的,并且一点点长大,陪伴其一生。 读了上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的感悟、体会,以“阅读的种子”为题,写 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阅读的种子 有人说:书是那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人生的旅途;书是一座灯塔,为人指 明前进的方向。我则认为,阅读是一颗种子,它能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学前,妈妈便把阅读的种子植入我的心田。凝望皎洁的明月,妈妈教我吟咏“床前明月 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小的我读着读着似乎学会了思考什么是故 乡。面对着自由奔腾的长江,我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体会到长江的汹 涌和诗人的落寞。每晚头睡觉时,妈妈总会给我讲故事。听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 光着双脚走在大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我十分伤心。灰姑娘受尽了继母和姐姐们的 欺负与侮辱,我感到气愤。当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变成了白天鹅,我替它感到高兴。一句句 - 20 - 隽永的诗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一颗颗种子,扎根在我的心田。 上小学了,阅读的种子已在我的心田萌芽。《笑猫日记》、《狼王梦》、《草房子》、《洋葱头 历险记》、《丁丁当当》、《窗边的小豆豆》等一本本童书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回味无穷。《笑猫 日记》讲的是在笑猫身边发生的事,这本书里的动物和人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别看它只是一 套故事书,可是每本书都折射出一个人生哲理。《狼王梦》是一个关于爱的,关于生命的,关 于梦想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母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草房子》通过桑桑、纸月、 杜小康等同学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感受到孩子之间纯洁无暇的情 感,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爱。《洋葱头历险记》这本书中,现实生活里各种蔬菜、水果, 在作者的笔下被塑造成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一开始阅读,就爱不释手,被小小的洋葱 头的正义感和智慧所感动。童话奇幻的情节,丰富的想象,深深的吸引着我,就像萌芽的种 子,让我的心田充满希望。 随着年级的增长,阅读的种子在我的心田茁壮成长。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书籍:有科 普知识的,有漫画的,有文学的……足有 100 多本。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书籍为 我打开智慧之门,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最终达 到目的,我被他们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 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种坚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主人公保尔铿锵的名言给了我战胜 困难的力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明白人的一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难免遇到挫折。正 如海伦·凯勒,她虽然看不见天空,但仍然乐观坚定,勇敢地抬起头,向着幸福,向着明天 出发。 我特别珍爱“阅读”这颗种子,我会精心的呵护它,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让它为我的人 生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这 类作文,首先要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然后明确限制,确定选材范围,充分 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 文体不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写除诗歌以外任何文体,如果写记叙文,内容包含事件,人物, 场面等要素;如果写议论文,要围绕论点展开论证。最后,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 象、简约而意蕴丰富。 - 21 - 本题要求以“阅读的种子”为题,此作文题的关键词是“阅读”和“种子”,“阅读”是读 书、读报、浏览网页等行为;“种子”在这里是喻体,是在写“阅读”的特点,种子可以生 根发芽,将来可以开花,或长成参天大树等,也就是提示我们在写作时,注意写“阅读”的 特点和作用。正如材料启发我们“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就像种子要精 心呵护培养一样,阅读要从小时候慢慢培养;也可写阅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立意: (1)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养成。 (2)阅读是我登天的梯。 (3)阅读伴我成长。 素材: 1.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阅读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 伤、绝望,甚至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 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 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 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 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 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 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2. 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 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 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 《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 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 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 《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 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3. 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 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 - 22 - 利,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结构层次: 文章的开头以一组比喻句引出论点:我认为阅读像一颗种子,它能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正 文部分写两三岁的时候,妈妈给我读诗,读文章,论证了阅读的种子扎根在我的心田。接着 写上小学的时候,我自己读了好多书,这些书让我受到了不同角度的熏陶,论证了阅读深深 吸引了我,他就像萌芽的种子一样,在我的心田里生长。正文第三部分,写我长大以后,自 己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阅读让我的内心受到不同的洗礼,论证了阅读这颗种子在我心中不断 地茁壮成长。结尾回扣题目,写我要呵护阅读这颗已经成长的种子,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让 它为我撑起人生的一片绿色天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