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2月份自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2月份自测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2月份自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山”这个字,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字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发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字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这样“山”这个字的表现功能就凸现出来了。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选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说的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 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提供了思路。‎ C. “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D.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山”这个字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 “shān”这个发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发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 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人们通过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 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的描写。‎ C. “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现代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 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答案】1. D 2. B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本题D项,“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错,根据原文第二段“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可知,梅尧臣的“意新语工”“略道其仿佛” 不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与补充,而是他对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开辟的又一种途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本题B项,“中国人听到这个发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错误,该项与原文不符,去掉了原文的前提,原文第三段为“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本题C项,“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古代文学家对“言不尽意”的文学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而现代心理学家只是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并未提出解决办法。‎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檥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 “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义与授、拜、除相同。‎ C. “顿首”指叩头,是古时候的九拜之一,以头叩地即起而不停留。‎ D. “燕见”指古代帝王闲暇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与同辈的孩子玩耍,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 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啰兀失守,燕达援助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但因孤军与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未被神宗怪罪。‎ C. 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 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答案】4. D 5. B 6. C ‎ ‎7. (1)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 ‎(2)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数帅兵深入敌境”,是说“多次率兵深入敌境”,“敌境”为名词,作“深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B;‎ ‎“遣达援取戍卒辎重”是说“派燕达接应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结构完整句子独立,其后应断开。“为贼所邀”的是“燕达的部队”,不是“辎重”,所以“辎重”前不可断,排除C。‎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接应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 故选D。‎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迁的含义与授、拜、除相同”错,“迁”有两个主要意思:贬谪、放逐;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与“授、拜、除”含义不同,“授、拜、除”是任命官职。‎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没有独自接受恩赐”错误,原文有“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意思是燕达想着与主帅共同受责罚,但朝廷没有同意。由此可知,结果他还是独自接受了恩赐。‎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谕,告诉;矢石,名词动用,冲锋陷阵;第,只;激勉,激励;句意。第二句中,默,暗暗地;计,考虑;致,使……致;致于人,被动句;示之以虚,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样子,年龄大的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体态魁梧,擅长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为内殿崇班,任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夏人三万骑兵逼近城,战斗一整天没有胜负,燕达的部下仅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接应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神宗因为燕达孤军和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多次升迁为西上 门使、领英州刺史,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木征投降。升任为东上门使、副都总管,实授任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抚征讨安南,(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朝辞别的时候,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声威消灭敌人,即使死了也不怕!”初次度岭,听说前锋遇到敌人苦战,想要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岂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论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在富良江边停留,蛮人把战船依靠在南岸,想交战却不能,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蛮人大败,于是他们请求投降。班师回朝,授为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独自受到奖赏,请求共同受责罚,没有被准许。‎ 元丰年间,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为马军都虞候,破格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良整齐,授他的一个儿子为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晋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毅敏。‎ 燕达起于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他交谈。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以何为先?”他回答说:“是爱。”皇上说:“以威统爱行吗?”燕达说:“不是不用威,是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三、名篇名句默写(22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占地极广,楼阁极高的特点。‎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运用了比喻,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回环、檐角高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醉花阴》(李清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4)《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覆”“隔”“舳舻”“蔽”“缦”“啄”“消”“橱”“盈”。‎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9.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 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 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 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 ‎10. 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1. 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9. CE 10. ‎ ‎“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在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尚礼而富有同情心的人。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 ‎11. 阿婆身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如此看重名声,一尘不染,而许多身在高位的官员,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者,却无视名声,或贪污受贿,或欺世盗名,相比之下,我们越发觉得阿婆人格的伟大。由此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贵。卑贱者未必卑贱,高贵者未必高贵,高贵与否,不在身份地位,而在灵魂。‎ ‎【9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A.“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不确切,应该还有钦佩、羞愧等复杂的情感;‎ B.“细腻的笔触”有误,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采用的是粗线条的描写;‎ D.“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 故选CE。‎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要求“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本题中,从文中的“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要帮助阿婆还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我”羞愧了”,听到副县长的所作所为“一时无语”,表明“我”是一个正直的、善于反省的人。抓住这些情节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答题时要围绕人物的基本性格进行联想和思考,身份卑微,品格高贵,这是阿婆性格最基本的特点,作答时可以联想官场人物,也可以联想学界现象,还需要往深层思考,可以讨论高贵与卑贱的关系,也可以讨论身份地位和人格的关系,不求全面,言之成理即可,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球队如今陷入困境,下赛季的球队建设也无从下手,是继续注入资金,引进强力外援,还是加强梯队建设,内部挖潜,他莫衷一是。‎ ‎②承载着我们童年美好记忆的连环画最近几年随着“收藏热”的兴趣而死灰复燃,一跃成为继瓷器、书画、钱币、邮票之后的第五大收藏类别。‎ ‎③人们常常认为,售楼员个个巧舌如簧,专挑好的说。但他从不这么认为,他说,做销售固然要讲一点技巧,但这种技巧应该是不露痕迹的。‎ ‎④针对黑龙江省一些心理咨询机构鱼龙混杂、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业内人士建议,应该出台相关法规,彻底规范心理咨询行业。‎ ‎⑤官员写诗为人诟病,往往遭到“不务正业”和“附庸风雅”之类的非议。对此,他如此解释:“诗歌对我来说,是从政过程中观察生活的另一只眼睛。”‎ ‎⑥父亲最不放心的是家庭和谐问题,尽管他临终谆谆嘱咐,长子也“承涕自任”,但最后仍不免兄弟阋墙,家庭失和,落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本题中,①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此处是说“他”拿不定主意,不合语境。‎ ‎②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③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使用正确。‎ ‎④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此处是说“心理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适用对象不当。‎ ‎⑤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使用正确。‎ ‎⑥兄弟阋墙:兄弟在家争吵。后用来比喻内部相争。使用正确。‎ 故选C。‎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升级换代之际,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国制造能够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B. 欣赏音乐会时,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观众们最容易犯规的恐怕就是在一部交响乐的乐章与乐章之间不能鼓掌。‎ C. 针对擅用他人注册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以及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等行为均是微信侵权处理的重点。‎ D.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这处古村落依然静静地守候在岁月深处,像慈母般等待一代又一代的游子回归乡情乡味。‎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B项,不合逻辑,可去掉“不能”。C项,成分残缺,去掉“针对”。D项,搭配不当,删去“乡情乡味”。故选A。‎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时下,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的风行,让“微审美”引起热议。交流渠道、生活习惯、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________。有人认为“微审美”带来了方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人认为“微审美”这种网络碎片化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慢阅读,摧毁了传统的交往方式。‎ A. 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让我们的审美方式因此大为改变 C. 悄然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方式 D. 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完全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从整个语段来看,主要的话题是“微审美”。根据空格前的语句可知,该句表达的意思是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 A.“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太绝对,且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衔接不紧密;‎ B.“让我们的审美方式因此大为改变”和上文不连贯,山下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悄然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句中“悄然”一词说明媒体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和上文衔接紧密;‎ D.“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完全改变”改变的是“完全的”有点太偏执、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 故选C。‎ 五、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媒体做过一个社会实验:一名男子在地铁站用小提琴演奏巴赫等人的作品,在他面前的地上,放着一顶口朝上的帽子。在45分钟的演奏时间里,大约有2000人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他总共收到了32美元。没有人知道,这位卖艺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约夏·贝尔。他演奏的是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而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的门票售磬,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这个实验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示例:‎ 金子发光也分地方 ‎ 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的约夏·贝尔,在地铁装作一个卖艺者,用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世上最复杂的作品。45分钟内,2000个路人,只有6个人停下来欣赏,只收入32美元。而此前的演出人们听同样的曲子,要花200美元。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金子要发光也得找对地方。‎ ‎ ‎ ‎ 首先,我们要善于找到自身发光的“金子”。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而这些特长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那就需要我们去发掘。诺奖获得者奥托拉瓦赫在高中时是一个文学、艺术都倒数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卑失意后,化学老师帮他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金子”,那就是他一丝不苟而又严谨的实验精神。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专心研究,他终于拿下诺贝尔化学奖。爱因斯坦也是如此,他三岁不会说话,七岁仍不能说出连贯的句子,平常除了数学课,其它科目都倒数。雅克布叔叔发现了他身上的“金子”,并鼓励他在自然科学上有所作为,而最后他也改学了经典物理,从而开起了现代物理学。因此,找到我们身上的“金子”,并把自己变为一个真正的“金子”,是如此重要。‎ ‎ 我们还要善于发掘被光遮住的“金子”。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才,就像约夏·贝尔,他将自己展示在了世界面前,而许多人才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发掘出自己的光和热。这就必须要我们去发掘。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草根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展示出了自己。科技上欧美一些国家也意识到了极客的重大意义。极客就是那些在自己家车库发明创造的人。有人统计,有三分之一的科技创新力是由他们提供的。这些被遮住光的“金子”,如果被大规模发掘出来,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及时自我发现,将长处变得更长,才智方能脱颖而出。‎ ‎ 人才被发掘还需要伯乐。我们看到街头艺人的弹唱,并不比登台露面的歌手差,我们看到有多少人才,落寞于某一两次失败,而导致终生的遗憾。又设想,如果当年华罗庚没有发现提拔陈景润,那哥德巴赫猜想估计要晚多少年才能证明得出来;如果欧什的实验在他被驱逐钱前的一天真就没有实验成功,那物理学的发展又要滞后多少年?可见,人才需要伯乐,伯乐更要善于发现人才,二者不可或缺,只有珠联璧合,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在万众创业、全民创新大时代,如果我是一块“金子”,那一定要让它闪光。众星闪烁,星光璀璨,祖国的天幕将是多么明亮,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