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题 语 文 命题教师:袁丽华 蒋雨珊 审题教师:陈效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写在答题卡上。3.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七绝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点,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能。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其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 26 -‎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杜甫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借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其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杜甫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十二首(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的诗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 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杜甫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杜甫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癫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士桢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别趣”。‎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B. 杜甫认为七绝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 C. 盛唐七绝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充分开掘出七绝体式的表现潜能。‎ D. 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出发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了杜诗研究的空白,具有学术价值。‎ B. 文章通过比较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的特点,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 C. 文章以《解闷十二首(其六)》中化用孟浩然诗句为例,论证了杜甫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 D. 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 B. 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 C. 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 D.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堪称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 ‎【答案】1. C 2. D 3. B - 26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C项,“盛唐七绝……充分开掘出七绝体式的表现潜能”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点,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能”可知,盛唐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开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项,“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分析错误。根据文章开头第二段“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结尾处“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别趣’。”可以确定文章主要论述的是 “杜甫七绝诗中‘别趣’的内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A项,“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只是说“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七绝)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能”,故而在“七绝”中更多地表现“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别趣),谈不上“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属于扩大范围。‎ - 26 -‎ C项,“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并未说“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属于无中生有。‎ D项,“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别趣”,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 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 材料二:‎ - 26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和人才培训,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等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的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在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以下简称《考察报告》)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这是25名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美国等8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短短数日,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3月1日)‎ 材料四:‎ 自2020年1月20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经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 因此,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 26 -‎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考报》2020年2月19日)‎ ‎4. 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我国人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B. 70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进, 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C.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D. 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B.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卫生健康部门大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C. 在中国进行9天实地考察之后,世卫组织对中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方面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了中国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 D. 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6. 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 ‎【答案】4. C 5. B ‎ ‎6. ①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夯实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②针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深化健康扶贫,继续重视妇幼健康;③深刻认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所面临的短板,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解析】‎ ‎【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错误。原文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错误。结合“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分析,原文没有说“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故选B。‎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如本题要求“概括分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结合材料一内容“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等分析,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夯实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结合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等,针对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深化健康扶贫,继续重视妇幼健康。结合“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分析,深刻认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所面临的较大短板,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 ‎[日]芥川龙之介 ‎1冬天的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我坐在横须贺驶发的上行线二等列车的角落里,呆呆等待发车的笛声。稀奇的是,早已亮起电灯的车厢除了我别无乘客。窥看外面,昏暗的月台上今天也少见地连个送行的人也没有。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伤心地叫一声。而这些同我那时的心绪竟那般吻合,吻合得不可思议。我脑海中难以言喻的疲劳和倦怠投下宛如雪云密布的天空那样深深的阴影。我双手插进外套口袋一动不动,甚至掏出口袋里的晚报的精神都提不起来。‎ ‎2不久,发车笛响了。我心里生出一丝宽慰,头靠后面的窗框,似等非等地等待着眼前的车站缓缓后退。不料,开车前忽一阵刺耳的短齿木屐声从检票口那边传来。稍顷,我乘坐的二等车的门连同列车员的呵斥声,“咣啷”一声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慌张张闯了进来。与此同时,列车沉重地晃了一下,徐徐开动了。我终于舒了口气,点燃一支烟,这才抬起懒洋洋的眼睑,瞥了一眼坐在对面的小姑娘。‎ ‎3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光泽的头发向后梳成两个圆圈,满是横向皲裂的两颊通红通红的,甚至红得令人不悦,一个典型的乡下女孩儿。而且,垂着污痕斑斑的淡绿色围巾的膝部放一个很大的包袱。搂着包袱的长了冻疮的手不胜珍惜地紧紧攥着一张三等红色车票。我不中意女孩儿俗气的脸型,此外她衣着的不洁同样让人不快。最后,就连二等和三等的区别也分不清的愚钝也令我气恼。所以,也是因为心情上想忘掉这个小姑娘的存在,点燃香烟的我这回把衣袋里的报纸不经意地摊开在膝头上。‎ - 26 -‎ ‎4但是,看遍给电灯光照亮的晚报所有版面,也还是排遣不掉我的烦闷,世间发生的清一色是再平凡不过的琐事。媾和问题、新娘新郎、渎职事件、讣告——在列车进入隧道的一瞬间,我一面产生一种列车仿佛往相反方向行驶的错觉,一面几乎机械地一则则浏览这些枯燥无味的报道。这时间里我也对小姑娘以俨然世间鄙俗的化身坐在我面前这点照样耿耿于怀。隧道中的火车、这个乡下的姑娘,以及连篇累牍全是琐事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一切都让我感到心烦。我把刚看的报纸扔开,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了一样闭起眼睛,迷迷糊糊打起盹来。‎ ‎5又有几分钟过去了。我蓦然觉得被什么惊了一下,不由四下环视。原来那个小姑娘不知何时坐来我身边,再三再四地开启车窗。但玻璃窗看样子很重,难以如愿。那满是皲裂的脸颊愈发红了,不时抽鼻涕的声音同低微的喘息声一起急切切传入我耳里。不用说,这对我也是能多少唤起恻隐之心的。我不明白她何以如此。在我眼里,只能看成不过是这小姑娘心血来潮罢了。所以,我心底依然积蓄险恶的感情,以冷酷的眼神望着那双长冻疮的手千方百计想抬起玻璃窗的情形,但愿她永不成功。很快,火车发出凄厉的声音闯入隧道,而小姑娘想打开的窗也随之“啪嗒”一声落了下去。旋即,夹杂着煤烟的黑色气浪从这方孔中扑进,刹那间化作令人窒息的烟,滚滚涌满车厢。而小姑娘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脑袋伸出窗外,任凭黑暗中吹来的风摇颤着两个圆圈发型下面的鬓毛,一动不动地注视火车前进的方向。那身姿在煤烟和电灯光中显现出来的时候,窗外眼看着明亮起来。假如煤烟泥土味儿、枯草味儿和水味儿凉瓦瓦涌进来,好歹止住咳嗽的我肯定把这不相识的小姑娘劈头盖脸骂一顿,让她把车窗按原样关好。‎ ‎6但火车这时候已轻快地滑出隧道,驶上夹在枯草山坡之间的景象萧条的城郊一个铁道口。铁道口附近一座接一座密密麻麻挤着茅草房和瓦房,无一不显得穷困潦倒。那时——大约是驶出隧道的时候——我发现冷冷清清的道口栅栏的对面紧挨紧靠地站着三个红脸蛋男孩儿。个子都矮矮的,就好像给阴暗的天空挤压的。身上衣服的颜色也同这城郊凄凉的风物一个样。他们一面仰看行驶中的火车,一面一齐举起小手,鼓鼓地翘起楚楚可怜的喉结,拼命发出听不出什么意思的喊声。事情发生在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身的那个小姑娘,一下子伸出长冻疮的手一个劲儿左右挥舞,五六个被太阳染成暖色的令人动心的橘子随即从天空朝给火车送行的孩子们头上“啪啦啪啦”落下。我不由屏住呼吸。刹那间恍然大悟,小姑娘——大概外出做工的小姑娘为了慰劳特意来铁道口送行的弟弟们而把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了出去。‎ ‎7染有暮色的城郊铁道口、像小鸟一样喊叫的三个孩子,以及往他们头上落去的橘子鲜艳的颜色——这一切都一瞬间在车窗外掠过,但这光景在我的心头留下了分外清晰的烙印。我意识到,一种不明所以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涌了上来。我昂然抬起头,就像看另一个人一样看着那个小姑娘。不觉之间小姑娘已返回我对面的坐席,依然把满是皲皱的脸颊伏在淡绿色毛围巾里,搂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张三等车票……‎ - 26 -‎ ‎8这时我才得以暂时忘却难以言喻的疲劳和倦怠,忘却费解的、低等的、无聊的人生。‎ ‎(选自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林少华译,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阴沉沉的黄昏”、“昏暗的月台”等场景描写,色调灰暗,恰是“我”的阴郁、压抑的心情的写照。‎ B. 文中三次写到小姑娘皲裂的脸颊,意在显示姑娘的家境贫寒和生活的艰难,并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 C. 小说中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我”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下看到希望之光。‎ D. 家境的困窘、世道的凄凉、现世的悲悯都在小姑娘抛洒橘子的一瞬间散发开来,蓄积许久而爆发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8. 情感可以是贯穿小说全篇的线索,请依据情节发展,分析“我”的情感变化的脉络。‎ ‎9. 对比是本篇小说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有哪几组对比。‎ ‎【答案】7. B 8. ①刚登上列车时,“我”的情感是阴郁和烦闷;②看到俗气的小姑娘后是不屑、轻蔑,以至于厌恶;③当看到小姑娘抛橘子给弟弟时,是震撼、喜悦、温暖。 ‎ ‎9. ①色彩的对比,小说前一部分的忧郁阴暗的色调,与后一部分孩子的红脸蛋儿、五六个黄灿灿的橘子形成的明亮、鲜艳、乐观的色调进行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预示着情感的变化;②“我”和小姑娘的对比,“我”忧郁、冷漠、悲观,小姑娘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希望,是小姑娘的爱,唤起“我”对生活的憧憬;③“我”的前后心态的对比,之前的“我”忧郁悲观,看到小姑娘抛橘子之后,我产生了喜悦温暖,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内容、主旨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美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其次,了解在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会设置一些陷阱,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破绽。分析时,要注意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辩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B - 26 -‎ 项,“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赏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满是横向皲裂的两颊通红通红的,甚至红得令人不悦”,这是第一次描写,只有第一次描写是“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其他两次均没有产生这样的情绪。如第二次在第五段“那满是皲裂的脸颊愈发红了,……不用说,这对我也是能多少唤起恻隐之心的。”第三次在第七段“依然把满是皲皱的脸颊伏在淡绿色毛围巾里,……这时我才得以暂时忘却难以言喻的疲劳和倦怠”,后面这两次均没有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的能力。这类题目属于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可以这样考虑:首先,给小说情节分层概括梳理;其次,找出文中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标志性词语,抓住关键句;然后,抓住文章中的情感的描写:直接描写、语言表现、动作暗示、神态表现、环境烘托、梦境描绘。仔细揣摩人物情感;最后,联系上下文,全面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 根据对题干的把握,作品中的我所见的人和事是引发情感的因素,所见的人是乡下女孩,所发生的事件是女孩给弟弟们投橘子。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有如下的原文内容作为答题依据:‎ ‎①第一段中“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通过这个语句可知“我”的情感是阴郁和烦闷;‎ ‎②第三段“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第四段“这时间里我也对小姑娘以俨然世间鄙俗的化身坐在我面前这点照样耿耿于怀。”“一切都让我感到心烦。我把刚看的报纸扔开,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了一样闭起眼睛,迷迷糊糊打起盹来。”‎ 第五段“我心底依然积蓄险恶的感情,以冷酷的眼神望着那双长冻疮的手千方百计想抬起玻璃窗的情形,但愿她永不成功。”‎ 通过以上语句可以知道“我”在看到俗气的小姑娘后是不屑、轻蔑,以至于厌恶;‎ ‎②第七段“我意识到,一种不明所以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涌了上来。我昂然抬起头,就像看另一个人一样看着那个小姑娘。”‎ 第八段“这时我才得以暂时忘却难以言喻的疲劳和倦怠,忘却费解的、低等的、无聊的人生。”‎ 通过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看到小姑娘抛橘子给弟弟时,震撼、喜悦、温暖。‎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有知识储备,要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三方面;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的情节,或者人物的行为、心理等进行具体赏析判断;最后形成答案。‎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表现手法是“对比”只需要到文本内容中找出对比手法的内容即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主要有:‎ ‎①“我”前后心情变化的对比,文中:第一段“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和文章结尾第七段“意识到,一种不明所以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涌了上来”, 看到小姑娘抛橘子后使“我”对美好事物充满了憧憬,心情变得愉悦了,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内心和行为的对比, “我”是感到厌烦、惫懒、悲观厌世的状态,而贫穷的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可见小姑娘是乐观、阳光的心态。小姑娘虽然贫穷,但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希望。‎ ‎③文本中色彩的对比:“宛如雪云密布的天空那样深深的阴影”的阴暗的色调和“三个弟弟的红脸蛋;五六个被太阳染成暖色的令人动心的橘子”,正是一红一黄的暖色调,这鲜艳的色彩才冲去了“我”心中的昏暗,景物中有色彩的强烈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甲戌,皇子受益①生,后宫李氏所诞也。李氏,杭州人,初入宫,侍刘德妃,庄重寡言,帝命为司寝。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帝私卜,卜钗完当生男子,左右取钗以进,如故,已而果举子。刘德妃攘为己子,李不敢言,中外亦不知。‎ 五年十二月丁亥,立德妃刘氏为皇后。后性警敏,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帝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援引故实以对。帝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 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帝崩,太子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三月庚寅,帝初御崇德殿,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八月乙巳,太后同帝御承明殿,垂帘听政。仁宗天圣元年五月庚寅,议皇太后仪卫,制同乘舆。‎ 太后尝问参知政事鲁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有小臣方仲弓请立刘氏七庙,后问诸辅臣,众不敢对,宗道独进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乃止。后尝与帝同幸慈孝寺,欲乘辇先行,宗道以夫死从子之义争之,后遽命辇后乘舆。自是后左右用事者多惮宗道,目为“鱼头参政”。‎ - 26 -‎ 明道元年二月丁卯,真宗宸妃李氏卒。李氏实生帝,太后既取帝为己子,与杨太妃保护之,李氏默然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以是帝虽春秋长,不自知为李氏出也。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夷简对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皆当预也。”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对曰:“太后不欲全刘氏乎?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且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后悟,乃以一品礼殓之,殡于洪福院。‎ 明道二年三月庚寅,以皇太后不豫,大赦。甲午,皇太后崩。谥曰庄献明肃。‎ 夏四月壬寅,左右有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帝号恸累日,下诏自责,追尊为皇太后,谥庄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启视之。妃以水银故,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后。帝叹曰:“人言岂可信哉!”待刘氏加厚。‎ ‎(节选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明肃庄懿之事》)‎ ‎【注】①受益:赵受益,后改名为赵祯,即宋仁宗,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北宋第四位皇帝。‎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革:急,重。 B. 以皇太后不豫:安逸,安乐。‎ C. 帝号恸累日:连续,屡次。 D. 待刘氏加厚:增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戌”为干支之一,我国古代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六十为一个循环来纪年,除纪年外,还可用干支来纪月、纪日。‎ B. “参知政事”是古代官职名,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在北宋时相当于副宰相。‎ C.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也可代指王朝。‎ D. “辇”指古代一种用人推挽的车,供天子、王公贵族、士大夫等乘坐,还可用“辇”“辇毂”来代指天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氏性格机智敏捷,通晓文史。她由德妃进位为皇后,并逐渐参与朝政,真宗驾崩后仁宗即位,刘氏以太后之尊直接开始垂帘听政。‎ B.‎ - 26 -‎ ‎ 鲁宗道秉性耿直。他在刘后面前批判武则天危害社稷,以使刘后警醒。并在刘后欲于七庙中立刘氏牌位、乘辇等事件中刚直敢言。‎ C. 吕夷简颇有见地。他在李宸妃治丧一事上力主厚葬,据理力争,最终使刘后开悟,将李宸妃遗体以一品礼、着皇后冠服入殓。‎ D. 宋仁宗得知生母是已过世的李宸妃后非常悲痛,同时也对刘后生前的行为心存疑虑,当开棺看到李氏被厚葬的事实后,消除了疑虑。‎ ‎13.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闱事有问,辄援引故实以对。帝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 ‎(2)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以是帝虽春秋长,不自知为李氏出也。‎ ‎【答案】10. D 11. D 12. A ‎ ‎13. (1)后宫的事情有疑问,皇后总能引用旧例来回答。皇帝十分器重她,皇后由此逐渐开始干预朝政。‎ ‎(2)人们畏惧刘太后,也没人敢说出这件事,因此皇帝虽然年龄大了,不知道自己是李氏生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D项,“待刘氏加厚”中“待”是谓语动词,“刘氏”做宾语“加厚”做补语,而“厚”是形容词“优厚”的意思,所以“加”应该是副词“更加”,不能解释为动词“增加”。‎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辇’供天子、王公贵族、士大夫等乘坐”错误。“辇”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故选D。‎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真宗驾崩后仁宗即位,刘氏以太后之尊直接开始垂帘听政”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帝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可知,并不是“以太后之尊直接开始垂帘听政”。‎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1)“宫闱”:后宫;“援引”:引证;“故”:原来的,以前的;“干”:干预,涉及。‎ ‎(2)“以是”:因此;“春秋”:指年龄;“不自知”: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自不知”;“不自知为李氏出也”:判断句式。‎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参考译文:‎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甲戌,皇子赵受益诞生,是后宫的李氏所生。李氏,是杭州人,刚刚入宫的时候,侍候刘德妃,为人庄重少言,皇帝让她侍寝。不就以后就怀有身孕,李氏跟随皇帝登临观赏之台,她鬓上的玉钗突然坠落下来,真宗皇帝就私下里占卜,如果玉钗完好无损,就一定生男孩。侍从拾起玉钗来进献给真宗检查,果然完好无损。不久,李氏果然生下皇子。但是刘德妃却对外声称是自己所生,李氏不敢说出真相,宫中内外没有人知晓。‎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丁亥,皇帝封刘德妃为皇后。皇后性情机敏,通晓史书,听闻朝中的政事,都能记起事件的来龙去脉。宋真宗每每在退朝后,批阅奏章至深夜,皇后都参与其中,给出意见。后宫的事情有疑问,皇后总能引用旧例来回答。皇帝十分器重她,皇后由此逐渐开始干预朝政。‎ - 26 -‎ 乾兴元年二月戊午,真宗皇帝驾崩,太子赵受益登基,尊刘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乾兴元年三月庚寅,皇帝刚刚登临金銮殿即位,皇太后就在承明殿设置帷帐,垂帘来接见辅佐的大臣。八月乙巳,皇太后和皇帝一同到承明殿,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天圣元年五月庚寅,大臣商议皇太后的所用的仪仗与卫士的规格,规模同天子所乘坐的车子一样。‎ 皇太后曾经向参知政事鲁宗道问道:“唐朝的武后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鲁宗道回答说:“她是唐朝的罪人,几乎危及到国家的社稷。”太后听后沉默不语。有一个小臣子方仲弓请求在宗庙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向诸位辅佐大臣询问这件事是否可行,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鲁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进言说:“如果在宗庙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太后于是停止做这件事。太后曾经同皇帝一起亲临慈孝寺,想乘坐辇车先皇帝而行,鲁宗道用丈夫死后应该听从儿子的道理与她力谏,太后就命令在皇帝辇车之后乘坐轿子。从这以后身旁的掌事官员大都忌惮鲁宗道,故被称为“鱼头参政”。‎ 明道元年二月丁卯,真宗宸妃李氏去世了。实际上是李氏生的真宗,太后已经将真宗视为己出,和杨太妃一起保护他,李氏默默地作为一个宋真宗妃子的一个底层的人,自己未曾有过异样的表现。人们畏惧太后,也不敢说,因此皇帝虽然年龄日长,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李氏所生。到此,李氏病情严重,才从顺容再封为宸妃。等到死后,太后想在外面用一般宫人的仪式来承办丧葬事宜,宰相吕夷简上奏,仪式应该厚葬。迅速引仁宗赵祯退出,过后又独自坐在帘下召见吕夷简,质问他说:“一个宫人死了,丞相还唠唠叨叨地,是什么意思?” 吕夷简说:“我的职位是宰相,朝廷上事无内外,我都应当过问。” 刘太后大怒,说:“你想挑拨我们母子间的关系吗?” 吕夷简不慌不忙地回答说:“陛下如果再也不念及刘家了,那我也就无话可说了。如果很念及刘家的话,那么,依我看,李宸妃的丧礼就还是以隆重一些为好。” 又特意吩咐入内都知罗崇勋说:“宸妃诞下皇帝,但是丧事不成礼制的话,将来一定有遭受其罪的人,不要说我吕夷简今日没有说过!李宸妃必须用皇后服饰装殓,棺内注满水银。”太后醒悟过来了,于是采用一品礼仪治丧,殡于洪福院。‎ 明道二年三月庚寅,因为皇太后不高兴,大赦天下。明道二年三月甲午,皇太后驾崩。谥号为庄献明肃。‎ 明道二年夏四月壬寅,有侍从向皇帝进言:“陛下您实际上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于非命。” 皇帝哀嚎悲痛好几天,下哀痛的诏书自责,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又亲自去洪福院祭告李宸妃,换棺材的时候,亲自哭着看了母亲的仪容。李宸妃的尸体由于用水银保养的缘故,容貌仿佛生前,帽子和衣服和皇太后一样。皇帝感叹地说:“人言怎么可以信! ” 对待刘家更加优厚,胜过往昔。‎ ‎(节选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明肃庄懿之事》)‎ - 26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②。‎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作于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杜牧八年前也曾在宣州盘桓。②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③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乘扁舟归隐五湖(即太湖一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六朝繁华已逝,而天淡云闲之景却古今相同,引发了自然长存,人事无常的感慨。‎ B. 颔联描述了诗人眼前所见飞鸟于山间出没、宛溪岸边的人家各自经历着喜事丧事的景象。‎ C. 尾联抒发诗人对范蠡的追缅向往,以如烟似雾的景语作结,也暗含了仕途失意的惆怅。‎ D. 诗中既有明丽的景象,又有低徊惆怅的情绪,并带有普遍哲理意味的历史和人生感慨。‎ ‎15. 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颈联的上句描写了诗人登阁所见,深秋时节,天气转寒,宛溪两岸的人家都垂下了帘幕,看上去就像是千家都挂着一层雨帘(或,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宛溪两岸的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②下句写诗人倚着落日映照的楼台栏杆,秋风送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③此联上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帘幕比作雨帘(或,将密雨比作帘幕);下句用了列锦(意象组合、意象叠加、意象连缀)手法,将落日、楼台、笛声、风几个意象连缀在一起。‎ ‎【解析】‎ ‎【1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主旨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细读诗歌,包括标题、作者、注释和关键词等;其次,审清题目明确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选“一项”还是选“两项”;然后,细读选项划出关键点,注意要切分关键信息;最后,巧妙使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B项,“诗人眼前所见宛溪岸边的人家各自经历着喜事丧事的景象”赏析错误。根据注解,“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三步: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另外赏析诗歌所用的表现技巧,可从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以及情和景、虚和实、动和静、声和色等方面入手。‎ ‎(1)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句中,“深秋”点明时间,“帘幕”是用于门窗处的帘子与帷幕,“千家”是宛溪两岸的上千户人家,“雨”点明此时的天气,运用想象和联想,上联可以描绘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寒,宛溪两岸的人家都垂下了帘幕,看上去就像是千家都挂着一层雨帘”或“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宛溪两岸的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落日楼台一笛风”是由三组意象组合而成,运用想象和联想,可以描绘为“诗人倚着落日映照的楼台栏杆,秋风送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 ‎(2)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中,“千家雨”意思是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可知将帘幕比作雨帘(帘幕),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落日”“楼台”“笛声”“秋风”四组意象排列一起,不加点缀,可知是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 26 -‎ ‎【答案】 (1). 皆白衣冠以送之 (2). 齐彭殇妄作 (3). 驽马十驾 (4). 休说鲈鱼堪脍 (5). 时矫首而遐观 (6). 川泽纡其骇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或者是给出下句出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注意“白”的书写;(2)注意“彭殇”的书写;(3)注意“驽”的书写;(4)注意“鲈”“脍”的书写;(5)注意“矫”“遐”的书写;(6)注意“纡”“骇”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电子游戏进行经典文学作品二度开发,将合适的文学元素嫁接到游戏中本无不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编必须是在尊重原著形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能对原著形象进行颠覆。以中国的几部古典名著而论,《三国演义》《西游记》比较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 ),而《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就不大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因为这两部名著所表现的儿女情长和社会风俗与游戏所要达到的效果有很大距离。‎ 鲁迅作品是艺术创造进行二度开发的一座富矿。但是,鲁迅作品的特质决定了它们不适宜改编成以娱乐为追求的游戏产品。通过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盈利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鲁迅群侠传”在开篇就号召“不愿辗转麻木生活”的玩家,做“勇敢的战士”,这种将鲁迅的话套用到一款游戏产品中的做法,实际上瓦解了鲁迅作品的深刻意义,所体现的只是目前弥漫在电子游戏产业中的一种恶劣趣味。‎ ‎17. 下列填入括号中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 B. 电子游戏所有达到的魔怪、竞技效果与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比较切合 C. 它们的神仙魔怪和历史战争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 - 26 -‎ D. 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与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比较切合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盈利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B. 通过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C. 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D. 商家通过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盈利是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愿辗转麻木生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人的菜肴。‎ B.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 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D.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人们仍记忆犹新。‎ ‎【答案】17. A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根据语法结构,此空应该承接前边的主语《三国演义》《西游记》来谈,所以应该用代词“它们的……”较连贯,排除BD两项;再依据《三国演义》在前,而《西游记》在后的顺序,还有《三国演义》的内容是历史战争题材,而《西游记》的内容是神仙魔怪题材,所以,C项的语序不当,排除C。‎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原句语病:(1)成分残缺,由于滥用介词“通过”,导致谓语“是”缺主语;(2)搭配不当,“盈利”是“噱头”主宾不搭;‎ A项,搭配不当,“盈利”是“噱头”主宾不搭;‎ B项,成分残缺,由于滥用介词“通过”,导致谓语“是”缺主语;‎ - 26 -‎ D项,搭配不当,主语是“商家盈利”,宾语是“噱头”,主宾不搭。‎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具体讲是如何正确使用引号。引号的作用主要有:(1)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4)表示着重强调;(5)表示讽刺或反语。‎ 原句,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鲁迅群侠传”里的话。‎ A项,表示讽刺或反语,“慈祥”的老板其实是“不慈祥的”;‎ B项,表示着重强调,强调“文”这个概念;‎ C项,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李白的诗句;‎ D项,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标点符号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0.写出下列与小说情节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 ‎①单骑救主__________ ②温酒斩华雄__________ ③滴翠亭扑彩蝶___________ ‎ ‎④割肉抵债__________ ⑤与“白月骑士”决斗________ ⑥劫持吉普赛女郎__________‎ ‎【答案】 (1). 赵云 (2). 关羽 (3). 薛宝钗 (4). 安东尼奥、夏洛克(两者写其中一者即可得分) (5). 堂吉诃德 (6). 卡西莫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本题中,①单骑救主:建安十三年(208‎ - 26 -‎ 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这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赵云在曹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连斩数将,终见夫人抱阿斗。赵云多番劝夫人上马,夫人不上。最后曹军渐进,云无奈,只好保幼主而走。中间又斩数将。最后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两人都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因此,与之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是赵云。②温酒斩华雄: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因此,与之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是关羽。③滴翠亭扑彩蝶: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因此,与之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是宝钗。④割肉抵债:安东尼奥的朋友巴萨尼奥,他没有钱,却急于向女友鲍西娅求婚,就向安东尼奥借钱。因自己的货船尚未到港,安东尼奥只得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并被迫立约:如不按期偿还,就让夏洛克从自己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一见钟情,但安东尼奥的货船却遇险未归,债务到期他按约将被罚割下一磅肉。这时,鲍西娅毅然扮作律师前去营救安东尼奥。在法庭上,鲍西娅以惊人的才智,驳倒了能言善辩的夏洛克,打赢了官司。因此,与之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⑤与“白月骑士”决斗:萨拉果萨城比武会逼近,堂吉诃德主仆辞别公爵动身。路上来了个“白月骑士”,要和堂吉诃德决斗,双方商定:谁输了,便让对方发落。结果“白月骑士”把堂吉诃德撞下马来,把他斗败了。“白月骑士”罚他回家,一年之内不准外出。这个“白月骑士”是邻居加尔拉斯果化妆的。堂吉诃德不知就里,只好遵从约定,沮丧地回家。因此,与之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是堂吉诃德。⑥爱斯梅拉达的出现在克洛德死寂的心灵中引燃起熊熊的爱欲之火,他不停地跟踪爱斯梅拉达,指使卡西莫多劫持她,并刺伤与之幽会的弗比斯,使爱斯梅拉达因而被捕和判罪,并最终使爱斯梅拉达遇害。但事后不久他也跳楼而死了。因此,与之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是卡西莫多。‎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6 -‎ 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生活习惯等因素,①___________,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打骂、训斥或吓唬孩子,②____________,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孩子长不高。除了情绪,③____________。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高峰,睡眠促进骨钙沉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固定的入睡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长高。‎ ‎【答案】 (1). 却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 (2). 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3). 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通过阅读可知,文段共有四句话,谈论的主题是三种有利于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分别是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好心情(即情绪)因素和睡眠因素。‎ ‎①处,根据后面的语境“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打骂”可知谈论的是关键词是“情绪”,后面的语境“除了情绪”加以印证前面的判断;再根据前面的关联词“往往更多地考虑”,语意为转折,为了使句子连贯通畅,所以此处应为 “却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 ‎②处,根据前面的语境“经常打骂、训斥或吓唬孩子”,这是负面的行为,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 再根据前面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后面所填句子中应该存在“就”与之呼应,所以此处应为“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③处,根据后面的语境“睡眠”“固定的入睡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可以得到关键词“睡眠因素”,再根据前面语境“除了情绪”,所以此处应为“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8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禁止3至15岁的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一切能够连入互联网通信设备的电子产品,除非出于教学目的,或是残疾儿童的特别需要。为减少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干扰,不少国家都限制学生使用手机。早在2007年,意大利就禁止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违者最高罚款10万欧元。美国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不得把手机带入教室。德国有厂家开发了家长可以控制的“学生手机”……在中国,目前并没有法律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大多数中小学都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甚至有学校举办砸手机大会、安装手机屏蔽器。也有一些学校通过安放手机收纳袋、手机柜等方式,劝导学生不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 26 -‎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2020年春季学期不能如期正常开学,全国学生“上网课”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之前被严禁使用的手机、电脑、网络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必需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与手机、网络的“亲密接触”后,很多学生发现,网络和手机带给学习的便捷超乎想象:网上学习交流可突破空间限制、节省时间、可根据自身需求回看网课并查漏补缺、可更便利地获取信息等等,甚至发现了远比学校教育资源广阔的网络教育资源,堪称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一名高中生,也是一名网络和电子产品使用者,你对以上两则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网络是把“双刃剑”‎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更新,更多的新事物拥入我们的世界,其中也包括互联网。自90年代后期,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网络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如今已遍布城乡,作为一种新的传媒手段,互联网在经济建设和人们的各项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为青少年的学习交流以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络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朵带刺的玫瑰,很多青少年就是因为过度沉溺于网络,沉迷于网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危险的预防能力,对其学业健康和思想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就中学生上网本身来讲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了中学生上网的利,肯定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巨大帮助,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信息,这大大方便了中学生的学习,因此就出现了远程教育,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遨游知识海洋的乐趣。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中学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然而有一种现象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具不完全统计,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上网着迷,成天沉迷于网络,夜不归家,一玩就是通宵达旦,吃睡玩都在网吧。在花费金钱的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进而逃学旷课,成绩下降,更有甚者“网恋”后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见面,结果上当受骗,时有惨案发生的报道。所以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对待网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 26 -‎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和信息素养。当然,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求老师要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诚然,要完成这一转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和规范,创设必要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到我们应有的责任。‎ 总之,中学生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应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审题:本题是两则关于中学生对网络和电子产品使用的材料。第一则侧重点明确大多数中小学都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第二则侧重点明确在疫情期间,全国学生“上网课”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对待这个问题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谈,既要看到它的“利”,又要看到它的“弊”;既要看到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巨大帮助,又要看到对其学业健康和思想造成的巨大危害。如何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立意:‎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 让“网络”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切勿沉溺于“网络”‎ 加强自身修养,有效使用“网络”‎ 素材:‎ ‎1.学校是学生受教育主要场所,学校领导、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怎样面对网络,从正面看待网络,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讲解有关网络知识,揭开网络神秘的面纱。遵守网络规则,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正确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游戏是学生很感兴趣 - 26 -‎ 新生事物,可是由于它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加之某些游戏中具有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而一味地反对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是没有用的,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为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其实,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一无是处的。游戏也是依据现实构造的虚拟世界,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正义战胜邪恶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的,也是客观存在。在战争游戏中,参战各方的损失都很惨重,我们可以以此教育学生热爱和平。事实上,只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时所必需的。‎ ‎3.中学生上网的弊端也不少,据报道,某少年在网吧一待就是23个昼夜,吃住玩都在网吧,当然钱也不少,花从家里偷出的5000元被他一扫而光。某中学一女学生由于迷恋上网聊天,而放弃学业,和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见面,结果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像这样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4.要想上网的前提条件是圆满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上网必须要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进行,并且严格控制上网时间。比如一个星期中规定上网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比如可以允许孩子在周末、双休日上网。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们长时间上网会极大的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总体而言,互联网对中学生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只有多了解、关心孩子们的上网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以“导”代“禁”,才能发挥网络积极的一面,从而为孩子们的正确上网保驾护航。‎ 结构层次:‎ 文章标题即是观点,明确网络是把“双刃剑”。文章整体阐述的是“网络”的“利”和“弊”,首先肯定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巨大帮助,其次批判网络对中学生身心造成的严重影响;然后针对问题,进一步明确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就为后文解决问题有了张本;最后指出方法,那就是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文章条理清晰,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很好的完成了写作任务。‎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