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年级考试语文试题 ‎2019.1‎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吧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讲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藴蓄 范玉刚 书院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之地,历经千余年发展,已积累了对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哲学、社会礼仪等多方面的认知,是文化宝藏、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价值传播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种使命的自觉担当。正心在求真问学、不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明德在发扬自身光明之德,践履匡济天下之任。‎ 在新时代,书院的功能应定位于文化活动空间,是文化传承个蕴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文化繁荣的活态化载体。书院的辉煌始于教育,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是其生命力所在。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师风格活泼,注重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启发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之一。当下,尽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 文化传承是书院存在的重要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受古代文化传统中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的影响,作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承空间,只有使之活态化地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和文明礼仪教化激活书院的灵魂,成为区城文化高地,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过去是讲堂,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问 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权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2018.11.23《光明日报,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院是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的地方,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B. 人数不多、师生关系融治且朝夕相处论道是传统书院的生命力所在。‎ C. 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是书院的两大特点。‎ D. 岳麓书院承载着湖湘文化的精神传统,浸润了魏源等诸多杰出人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使用王阳明等大师的例子旨在证明书院文化活动空间的功能。‎ B. 文章三、四段着力论述了书院存在的两大功能,形成并列式论证。‎ C.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时代书院功能的发展变化。‎ D. 文章最后将书院与“现代化强国进程”相关联,彰显出时代持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倡导是书院使命的自觉担当。‎ B. 书院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说明了它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冲击。‎ C. 只有使书院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 D. 书院文化空间功能的充分发挥必将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书院的两大特点”曲解文意。“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不是两个特点。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C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无中生有。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倡导”范围扩大,原文是“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B项“它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冲击”无中生有;D项“必将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说法绝对,原文“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味道 何永康 在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行走、不时会看到“东坡味道,美好眉山”这样的宣传语。从宣传的本意来看,东坡味道就是苏东坡家乡的味道。‎ 一般来说,家乡的味道总是与味觉和嗅觉有关的,是可以捕捉、可以品评、可以的购买、可以带走的味道。比如与苏东坡有直接关系的东坡肘子、东坡肉,还有依附于苏东坡名气派生、演绎出来的东坡泡菜、东坡皮蛋、东坡鱼等等。许多年来,苏东坡是眉山人心中的代表人物,整个眉山到处都有苏东坡的影子。东坡就不是一个人名了,而是一个地名(眉山市的确有一个东坡区);其味道也不仅仅是苏东坡一个人的味道,而是一个地域的味道了。‎ 当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家里生活困难,黄州太守怜爱有加,便把一废弃的军队营地交给他无偿耕种以补贴家用。这是一块无名高地,地处城东,被苏轼命名为“东坡”,他似乎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诗文中多处言及,如“夜饮东坡醒复醉”“雨洗东坡月色清”。后来,他干脆就以“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那时的他,或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东坡”这个号会比他的名“轼”深入人心得多,而且还会成为一张城市名片,给故乡带来美誉,给乡亲带来福祉。‎ 虽然眉山的朋友让我领略到不少大饱口福的“东坡美食”,但我认为这还不完全是我心目中的东坡味道,或者说,这是一个地方——苏东坡故里的味道,而不是一个人——苏东坡的味道。那么,苏东坡的味道是什么呢?‎ 我想到了一种抽象的、意念中的味道。人们常说某某的文章有味道,某某的画有味道,到底是个什么味道,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苏东坡是大文人,文化的味道在眉山城里随处都可以嗅到。你跟着“明月”“婵娟”“天上宫阙”这样的招牌走,感觉是在苏词中穿梭。店铺不管经营的是什么,墙上挂的字画都少不了苏东坡、音量很低的背景音乐一定有用苏词谱写的曲子。大大小小的书店或书摊上,与苏东坡有关的图书总是摆在显眼的位置,一翻开,就有纸张油墨特有的香味夹杂着东坡的气息扑鼻而来。再譬如丹青的味道。苏东坡的书、画都很了不起,其成就或许并不亚于诗文。书法居“宋四大家”之首,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绘画上则开清新隽永的文人画之先河,其画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苏式”翰墨味道也由历史深远处飘到了今天。‎ 当然还有花木的味道。这味道我在三苏祠流连了很长的时间。祠三面环水,荷叶铺满一个个回环的池塘,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荷花,这花在眉山叫瑞莲,相传苏轼兄弟双双进士及第那天,池塘里开放了很多并蒂莲,被视为祥瑞之花。今天,也还有学子在此与瑞莲合影,希望能沾染香气、灵气而有助于学业有成。桂树也与别处的不同,树龄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乃至数百年,尤以古井旁的一株丹桂最为珍贵,七百多年了,如今到了花期依旧会开出橙红色的花来。恰如东坡先生诗云:“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三苏祠有“三分水二分竹”ー说,竹子断然是少不了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一生植竹无数,写竹无数,画竹也无数,这些竹好像一下子都回到了三苏祠,成了修长的灵物,遮掩着一条条竹径通幽微,通向主人营造的意境与心境。此外,还有一株荔枝,不知是不是从岭南移栽来的,也是东坡先生钟爱之物。花木寄托着先生的精神和情怀,见证了先生的际遇,弥漫在空气中的芬芳,自然也就有了先生的味道。‎ 此外,还有酒的味道,茶的味道……‎ 但说到底,东坡味道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这些年,有不少人想把苏东坡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神化,但好像都没成功,因为他的人性、人情、人间烟火太浓重了。苏东坡身上有十足的人气,这人气是人间真气,千年不散,流布至今,传送着“千古一人"的人生况味。‎ 三苏祠里供奉着苏东坡的一位始祖,是苏氏家谱可以考证的第一人,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苏轼是他的第十代孙。由此看来,家学渊源对后世有着难以抗拒的遗传作用。更为有趣的是,这位始祖居然就叫一“苏、味、道"!‎ 这太巧合了,巧合得让人觉得苏东坡没有千古不散的独特而美妙的味道都不行,也巧合得让我不做一篇“味道”的文章也不行。‎ 这就是余味吧。余味,难以忘怀。‎ ‎(2018.12.01《人民日报》,有删减)‎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插入了苏轼在黄州耕种东坡的经历,不但交代了“东坡”称号的由来,也为后文赞美他“十足的人气”做了铺垫。‎ B. 文章以“东坡的味道”为题,却着力描述“店铺”“花木”等看似无关的事物,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 稳重引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诗句,借竹、桂等花木突出苏轼的精神品格,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D. 结尾段中写道“余味,难以忘怀”,是作者对“东坡味道”的眷恋,更是对“千古一人”的苏东坡由衷的敬仰和赞美。‎ ‎5. 散文些苏东坡的味道,开篇却以“眉山行走”起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散文以“东坡的味道”为题有着丰富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东坡味道”的理解。‎ ‎【答案】4. A 5. ①美食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总是与味道和嗅觉有关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泡菜、东坡皮蛋、东坡鱼;‎ ‎②文化的味道:苏词的味道、书法的味道,花木味道、酒的味道、茶的味道;‎ ‎③人生况味:人性、人情、人间烟火味。 ‎ ‎6.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东坡味道”的好奇;‎ ‎②开篇总写,文章内容是围绕“眉山行走”展开,感受“东坡味道”的;‎ ‎③引出下文,在眉山行走看到宣传语,为下文的“东坡味道”做铺垫。‎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也为后文赞美他“十足的人气”做了铺垫”,夸大作用;原文““东坡”这个号会比他的名“轼”深入人心得多,而且还会成为一张城市名片,给故乡带来美誉,给乡亲带来福祉”,只是对写“故乡的影响”做铺垫。‎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散文写苏东坡的味道,开篇却以“眉山行走”起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然后到第①段找出眉山行走的内容,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结构上看有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另外分析这个段落,是否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写在眉山行走看到宣传语,引出下文的“东坡味道”;第一段引述“东坡味道,美好眉山”这样的宣传语,引起读者对“东坡味道”的好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总写,文章围绕“眉山行走”展开,感受“东坡味道”。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意蕴类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标题含义、主旨等角度进行思考,就本题而言,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主旨的角度来回答。 “东坡的味道” 含义有三层:表层意思,是美食的味道;抽象的、意念中的味道有文化的味道和人生的味道,结合文本分析成文。‎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区块链,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由各节点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机制(技术方案)。它并不是ー款具体的产品,其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用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把这种技术或模式称为区块链,是为它是用一串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而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过去ー段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产生下一个区块。‎ 顾名思义,区块链是由“区块+链”构成。区块(block),是指存放数已记录数据的文件,里面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了已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每个区块均由三部分构成:本区块的1D(本区块大小、生成时间等所有信息)所有交易单(每一笔交易的详细情况)与在其前后的区块ID(前后区块中所有价值交换信息经过算法压缩后形成的一个字符串)。区块的生成时问由系统设定,通常情下平均每几分钟使会生成一个区块。由于每个区块中都包括了前ー个区块和后ー个区块的ID,这种设计使得每个区块都能找到其前后节点,从而可以一直倒推至起始节点,形成一条完整的交易链条,即构成区块链。‎ ‎(选自《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材料二 ‎“区块”+“链”=完整历史,从第一个区块开始,到最新产生的区块为止,区块链上存储了系统全部的历史数据。“区块”+“链”=时间戳(time stamp);区块链让全网所有节点都在每一个区块上盖上一个时间戳来记账,表示这个信息是这个时间写入的,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时间戳可以证明某人在某天确实做过某事,可以证明某项活动的最先创造者是谁。它让任何事情的“存在性”证明变得十分简单,区块链上的每条交易数据,都可以通过链式结构追本溯源,一笔一笔地进行验证。‎ ‎(选自《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材料三 互联网技术以信息的共享与实时更新成功实现了信息的中心化,但无法实现价值的去中心化。例如,我们现如今可以再互联网上共享自己的生活信息、知识和资料等,但(在多数情况下)不敢在互联网上直接与陌生人交易。‎ 现有互联网中的金融体系多是由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统,还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来解决。在纷繁复杂的全球体系中,要凭空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信用共识体系是很难得——区块链技术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打破中心化体系的信用枷锁,实现全球节点间的信用与货币互联。‎ ‎(选自《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材料四 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区块链的体系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是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系统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由于节点直接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式无需信任的(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 ‎(选自《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块链不是一件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种由各节点参与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 B. 区块链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用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C. 由于每个区块中都包括其前后两个区块的ID,这就使每个区块都能找到其前后节点,可以一直倒推至起始节点,形成一条完整的交易链。‎ D. 一个区块的ID和所有交易单及其前后区块ID的每一笔交易的详细情况等由系统设定区块生成时间,一般平均每几分钟便会生成一个区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网所有节点在每一个区块上盖的时间戳既标记了信息的写入时间,也可以证明某人在某天确实做过某事,某项活动的最先创造者是谁。‎ B. 从第一个区块开始,到最新产生的区块为止,区块链上已经存储的系统全部的历史数据艘滴可以通过练市结构一笔一笔地进行验证。‎ C. 互联网技术还无法实现价值的去中心化,现有互联网中的金融体系都是依靠由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中心化方案的支付系统。‎ D. 区块链技术试图解决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信用共识体系这一问题,打破中心化体系的信用枷锁,从而实现全球节点间的信用与货币互联。‎ ‎9. 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的信息,概括并简析区块链的特征。‎ ‎【答案】7. D 8. C ‎ ‎9. 实、不可篡改: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 ‎②无中心化:块链的体系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透明;‎ ‎③信息透明: 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一个区块的ID和所有交易单及其前后区块ID的每一笔交易的详细情况等由系统设定区块生成时间”张冠李戴,原文是“区块的生成时问由系统设定”,而非详细情况。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现有互联网中的金融体系都是依靠由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中心化方案的支付系统”说法绝对,原文“现有互联网中的金融体系多是由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统”,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概括并简析区块链的特征”,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涉及特征的文字,根据这些文字行文作答。根据原文“它并不是ー款具体的产品,其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用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可概括为“真实、不可篡改”;根据原文“互联网技术以信息的共享与实时更新成功实现了信息的中心化,但无法实现价值的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区块链的体系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可概括为“去中心化”;根据原文“系统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可概括为“信息透明”。‎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善,字仲良,河东汾阴人也。善少为司空府参军事,迁傥城郡守,转盐池都将。‎ 魏孝武西迁东魏盖河东为泰州以善为别驾善家素富僮仆数百人兄元信仗气豪侈每食方丈做客恒满弦歌不绝。而善独供己率素,爱乐闲静。‎ 大统三年,齐神武败与沙苑,留善族兄崇礼守河东。太祖遣李弼围之,崇礼固守不下。善密谓崇礼曰:“高氏戎车犯顺,致令主上播越。与兄忝是衣冠绪语,荷国荣宠。今大军已临,而兄尚欲为高氏尽力。若城陷之日,送首长安,云逆贼某甲之首,死而有灵,岂不殁有余愧!不如早归诚款,虽未足以表奇节,庶获全首领。”而崇礼犹持疑不决。会善从弟馥妹夫高子信为防城都督,守城南面。遣馥来诣善云:“意欲应接西军,但恐力所不制。”善即令弟济将门生数十人,与信、馥等斩关引弼军入。时预谋者并赏五等爵,善以背逆归顺,臣子常情,岂容阖门大小,俱叨封邑,遂与弟慎并固辞不受不受。太祖嘉之,以善为汾阴令。善干用强明,一郡称最。太守王罴美之,令善兼督六县事。‎ 时欲广置屯田以供军费,乃除司农少卿,领同州夏阳县ニ十屯监。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复令善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善亲自督课,兼加慰抚,甲兵精利,而皆忘其劳苦焉。追论屯田功,赐爵龙门县子,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时晋公护执政,仪同齐轨语善云:“兵马万机、须归天子,何因犹在权门。”善白之。护乃杀轨,以善忠于己,引为中外府司马。出为隆州利刺史,兼治益州总管府长史。征拜少傅。卒于位,时年六十七。谥曰谬公。‎ ‎(选自《周书·薛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孝武西迁东魏/改河东为泰州/以善为别驾/善家素富/僮仆数百人/兄元信/仗气豪侈/每食/方丈坐客恒满/弦歌不绝 B. 魏孝武西迁/东魏改河东为泰州/以善为别驾/善家素富/僮仆数百人/兄元信/仗气豪侈/每食方丈/坐客恒满/弦歌不绝/‎ C. 魏孝武西迁东魏/改河东为泰州/以善为别驾/善家素富/僮仆数百人/兄元信/豪侈每食/方丈坐客/恒满/弦歌不绝/‎ D. 魏孝武西迁/东魏改河东为泰州/以善为别驾/善家素富/僮仆数百人/兄元信/仗气豪侈/每食/方丈坐客恒满/弦歌不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一般指官职变动。《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与本文意思相同。‎ B. 五等爵,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封邑是指中国古代帝王賜给诸候、功臣等的领地或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等。‎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其生前事迹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善服用简朴,闲静自处,不贪图功利。攻下河东郡城后,预谋的人都要封赏五等爵位,薛善以族兄薛崇礼影响自己名声为由,坚决推辞不接受。‎ B. 薛善指挥作战,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降崇礼固守河东,李弼的大军久攻不下,薛善秘密向自己的族兄薛崇礼申明大义、晓以利害,劝其弃逆归顺。‎ C. 善精明强干,用兵果断。在薛崇礼持疑不定的情势下,薛善与族人薛馥和亲戚高子信等联兵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引领己方的军队进入河东城内。‎ D. 薛善在任治监时,不辞劳苦,功绩卓著。薛善在夏阳诸山率领八千人冶铁制造军器,他亲自监督冶炼并抚慰工人,所治制的兵器都非常精致锋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早归诚款,虽未足以表奇节,庶获全首领。‎ ‎(2)太祖嘉之,以善为汾阴令。善干用强明,一郡称最。‎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不如早早地归顺,虽然不足以表现非同寻常的气节,希望能够保全生命。‎ ‎(2)太子嘉奖他,任命薛善担任汾阳县令。薛善有才干,精明强干,全郡都称赞他最有才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魏孝武西迁”意思是魏孝武向西迁都,语义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C项; “每食方丈”意思是吃的阔气,结合句意分析,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选项对“顷襄王怒而迁之”中“迁”的意思是“贬官,贬谪”之意,从文中来看,“迁”在这里是升迁之意。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引领己方的军队进入河东城内”错误,从文中来看,“与信、馥等斩关引弼军入”,“齐神武败与沙苑,留善族兄崇礼守河东。太祖遣李弼围之”引的是敌方李弼的军队。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归诚”,归顺;“气”,气节;“庶”希望; “全”,保全;“首领”,头和颈,可译为“性命”。第二句中, “嘉”,动词,嘉奖; “以……为”解释为“任命……担任”;“强明”,精明强干。‎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屏迹三首(其二)①‎ 杜甫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②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注释:①本诗书杜甫晚年退居成都草堂时作。②村鼓:指社庙内敲的鼓。‎ ‎14. 下列对这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题目为“屏迹”,从全诗内容来看,“屏迹”就是“隐居”之意。‎ B. 诗中塑造了一位幽居身暇、亲近物情、清高自守、白首杖藜的老者形象。‎ C. 首联出句是说用拙心静,故能存道,对句是说幽居身闲,故能近察物情。‎ D. “心迹喜双清”写诗人高兴自己内心深处不染尘俗之气,是全诗的诗眼。‎ ‎15.‎ ‎ 首联中诗人说自己“幽居近物情”,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人“物情”之“近的具体体现。‎ ‎【答案】14. D 15. 本诗的颈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副清幽的农村生活图景桑树和麻沐浴着雨露灌溉,燕雀还未丰满羽翼,社庙李时时传来急促的鼓声,渔舟轻快的行驶在水面之上。环境清幽,表达诗人意兴恬淡闲适的情感追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D项“心迹喜双清”写诗人高兴自己内心深处不染尘俗之气,是全诗的诗眼,理解不当,本诗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之道,幽居闲适之情,诗眼是“幽居近物情”。‎ ‎【15题详解】‎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解释颔联和颈联中所选意象,用有文采的语句进行描绘画面,桑树、麻沐、雨露、燕雀、社鼓、渔舟即可概括出“清幽恬美”的环境氛围,表达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感追求。‎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表现诗人乐观豪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论语》中认为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天生我才必有用,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人非生而知之者 (4). 孰能无惑 (5). 人不知而不愠 (6). 不亦君子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才”“ 孰”“ 愠”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干部成长规律决定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可能_______,不能指望搞几次培训就________,不能怕花时间、花精力。加强党组织建设,要将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年轻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坚持五湖四海、______,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保证年轻干部队伍数量充足。要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改进年轻干部对干事创业的能力,保证年轻干部队伍质量优良。只要我们有“(__________)”的识人慧眼,有“(_________)”的用人之道,有“(________)”的爱才之心,有“(________)”的忠诚公道,就能形成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党的事业________。‎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提高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保证年轻干部队伍质量优良。‎ B.‎ ‎ 要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注重培年轻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完善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保证年轻干部队伍质量优良。‎ C. 要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提高年轻干部对干事创业的能力,保证年轻干部队伍质量优良。‎ D. 要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提高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保证年轻干部队伍质量优良。‎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依次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众里寻他千百度 ②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 ‎③铁肩担道义 ④瞻山识璞、临川知珠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①④③②‎ D. ④①②③‎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毕其功于一役 万事大吉 任人唯贤 后继有人 B. 一竿子插到底 万事大吉 唯才是举 再接再厉 C. 毕其功于一役 万事亨通 唯才是举 后继有人 D. 一竿子插到底 万事亨通 任人唯贤 再接再厉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语序不当;B项“改进能力”“完善能力”搭配不当;C项“提高年轻干部对干事创业的能力”“对”赘余;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第一处“瞻山识璞、临川知珠”恰当,这是一组并列短语,中心词是“识”和“知”,修饰“识人慧眼”,排除AC项;第二处“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语意连贯,讲的是用人的方法;第三处“众里寻他千百度”是爱才之心;“铁肩担道义”,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体现出公道,与后文的“忠诚公道”密切相关。排除D项。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毕其功于一役”,表示一次行动就完成所有本应分期做完的事,形容一举而全功告成;“一竿子插到底”,意思是指一次完成;彻底完成,口语。第一处,应使用“毕其功于一役”,排除BD项。“万事大吉”,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万事亨通”,一切事情都很顺利。第二处,此处是不能指望搞几次培训就能办好,应使用“万事大吉”。排除C项。“任人唯贤”指用人只选任和提拔有德有才的人;“唯才是举”,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后继有人”有人接续前头的人所从事的事业。此处是“优秀年轻干部”“注入新鲜血液”,应使用“后继有人”。故选A ‎20.下面是某市市政工程处的一则施工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市桃花源路北头香格里社区沿街下水道时常堵塞。施工处认真查找了毛病,发现管道陈旧,需要更换。工程处计划于2018年9月25号开始施工,打算‎10月5日完工。施工期间正遇上十一长假,为安全起见,此路段实施双向禁行,提醒大伙注意绕行。请理解配合。‎ ‎【答案】北头-北口 毛病-原因 打算-计算 正遇上-正值 大伙-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市市政工程处的一则施工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 “莅临”是口语, “北头” “毛病” “打算” “正遇上” “大伙”过于口语化,改为“北口” “原因” “计算” “正值” “大家”。‎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某税务局大厅个人所得税申报流程图,请把它转换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税务大厅个人所得税申报流程:首先选择需要上传的申报文件,发送数据,等待申报反馈。成功的,检测是否有未申报的税种:如果有,重新进行申报;如果没有,本期所需申报所有税种全部申报成功。申报失败的,需要修改错误报表重新生成申报文件,再重新申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图文转换流程图的能力。流程图采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以此展现一个事件的流程。侧重考察考生对事件过程与次序的表述。 解答本题思路:1、审题干,明对象。 2、看要素:方框词语是关键环节。箭头表趋势或走向;横线上的词语表方式,起连贯作用。3、析关系: 各环节在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各环节之间有何关系。(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承接等),即可形成答案。选择申报文件,发送数据,申报反馈,检测是否有未申报的税种,申报成功的继续申报,申报失败的修改报表重新生成申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受苦是考验,是磨练,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 ‎——巴金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僵尸锋利的钢刀。‎ ‎——契诃夫 生命从苦难开始,经历过磨难方能诞生灵魂的歌声。‎ ‎——路遥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在逆境中成长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虑怎样克服困难。彼得逊说过:“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欧美有些国家,故意将笔直的公路修造成弯道曲道。筑路费用多,开车时间费,对于视时间如金钱的颇具经济头脑的欧美人,真是“自讨苦吃”。但他们认为这很值得,因为长时间在笔直、没有任何阻碍的公路上疾驶,易使人麻痹,从而引发交通事故。有了弯道曲道的阻碍,司机须时时警醒,不敢掉以轻心。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无须赞美逆境,无须企盼逆境,但必须正视逆境,一旦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精神,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要想到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七十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他们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 ‎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用奋斗走出逆境,这将会成为我们巨大的财富。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材料围绕“困境”展开,遭遇困境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但困境并不等绝境,因为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此路不通走他路,最重要的是你面对困境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勇敢地接受现实的挑战,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从另一个角度看,困境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机遇,抓住机遇,就是成功的开始。这个话题要求你拓宽思路,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对困境的独到见解和走出困境的最佳方法。‎ 素材:‎ ‎1.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 ‎2,逆境使人发奋向上,要是你从未遭遇过失败,为了事业着想,也许应该经历一次。——莎士比亚   ‎ ‎3.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就愈大。——托尔斯泰   ‎ ‎4,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 ——德谟克利特   5,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6,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 ‎7顺境中不无隐忧和烦恼,逆境中不无慰藉和希望。——培根   ‎ 故事:‎ ‎1、肯德基老人的故事——逆境是新的机遇 卡耐尔·桑达斯是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随着6岁时父亲的去世,卡耐尔曲折的一生开始了。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补贴家庭支出,他开始当起农民,进行田间劳动。卡耐尔性子暴烈,是个不实现自己的愿望绝不罢休的人。这种固执的性格,总成为他与别人争吵的原因,他为此不得不多次变换工作。他自己经营带有餐馆的加油站,但是由于加油站前的那条道路变成背街背巷的道路,顾客剧减。 65岁时,卡耐尔不得不放弃了餐馆。然而,卡耐尔并未死心。他想到手边还保留着极为珍贵的一份专利——制作炸鸡的秘方。现在,他决定卖掉它。为了卖掉这份秘方,他开始走访美国国内的快餐馆。他教授给各家餐馆制作炸鸡的秘诀——调味酱。每售出一份炸鸡他将获得5美分的回扣。5年之后,出售这种炸鸡的餐馆遍及美国及加拿大,共计400家。当时,卡耐尔已经70多岁。1992年肯德基炸鸡的连锁店在全美达5000家,海外达4000家,共计扩展到9000家。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危机正是机遇”。因而,只要时时刻刻不忘记逆境思维,那么,即使陷入深渊,你也不会惊慌失措。  ‎ ‎2、安徒生的苦难生涯——逆境中也可以成才 ‎1805年,欧登塞城的一个贫苦鞋匠家里诞生了一个看上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男孩子,他,就是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童话之父——安徒生。小时候,请不起老师,父亲就给他上课,教他哲理,让他懂得了世间情怀,懂得了怜悯,也懂得了写作。11岁时,父亲病逝了,酷爱文学的他,独自一人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始了在艺术领域的拼搏生涯。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才华释放了出来,获得了免费就读的机会,这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 5年后,就在1828年,他升入了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 终没有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从此,他开始专注于童话创作,一篇又一篇的优秀作品接连不断地问世,事业一次次达到高峰,但他的生活却一直处于低谷。他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自幼贫穷,早年丧父,终身未娶,贫穷,孤独,悲痛的窘境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顽强的拼搏中度过的,他不断地与命运周旋,抗争着。他的作品为世间带来了一丝温暖,为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欢乐,自己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也在所不惜。‎ ‎3、诺贝尔的故事——逆境中需要有亲人的理解和支持 诺贝尔奖是全球的最高荣誉,它的创建人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从小就立志要献身科学,经过生与死的拼搏,终于成为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科学爱好者,对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全面培养孩子,他鼓励诺贝尔三兄弟从小学习各种科学技术,并历尽辛苦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世界。诺贝尔 16岁时,被父亲送去周游世界,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父亲在军械工厂的实验,让诺贝尔萌发了研制新型炸药的念头。186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座工厂被大火吞没,30‎ 岁的诺贝尔硝化甘油的爆炸试验再次失败,他侥幸获救。这次惨败,使得诺贝尔正在大学读书的弟弟和4名助手惨遭不幸。诺贝尔的母亲悲痛欲绝,父亲因此而半身瘫痪。警察当局严禁他恢复工厂;市郊再也没有人敢租地给他做试验;原来的助手离他而去……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把诺贝尔难倒,父亲的鼓励给了他极大的力量,他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经多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 ‎4、司马迁忍辱发愤著《史记》——逆境中依然发愤实现志向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青壮年时期曾经游历全国各地,以接触社会、体会民情、考察史迹。同时,他还向前辈学习各种历史知识。后来他继承父职作了太史令,阅读了国家珍藏的许多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秉承父志撰写《史记》。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秉公直言,惹恼了汉武帝。为了免除一死以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强忍屈辱,接受了世间最残酷的“腐刑”。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公元前 93年)终于出狱。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 ‎5、苏东坡被贬谪——逆境中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难得的是苏轼坦然接受这种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 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立意:‎ 人生因逆境而精彩   在逆境中成长  在逆境中寻求转机 结构:拟一个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在逆境中成长》‎ 开头段,简引材料或者名言,亮明观点。‎ 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①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②一组排例(三个以上的概括事例),首尾部分要有总结升华的中心句或观点句;‎ ‎③3个左右详写的新颖典型的事例(点例),也要有总领或总结的议论性文字,谨记,画龙还要点睛。‎ ‎④一组排例,不能简单重复上文事例的角度或内容,力求多角度多侧面举例,正反假设对比以突出观点。‎ ‎⑤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结尾段,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观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使用祈使句或者呼告修辞。‎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