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宣城市八校高一年级期末联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李求白(宜城二中) 审题人:狄小娟(宣城二中)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一、二。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一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2008年国际全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 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全球治理又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其二,在副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严重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那么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痪的风险。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就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最佳方案。 (李向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二战后的全球治理,是由发达国家主导,适应当时客观条件而形成的,但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B. 作为全球治理核心构件的国际规则具有非中性特征,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其不合理性。 C. 受益不均或无法受益等“发展缺位”问题是导致当前出现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原因。 D. 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填补“发展缺位”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难题,中间三段分述,末段总结上文,提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 B. 第二自然段点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属性这一特征后,接着又指出了全球治理供给不足的原因。 C. 第三自然段举温室气体减排的例子.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 D. 第四自然段挖掘了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主要根源,并分析了它给全球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治理困难重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B. 全球治理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提供者往往不能独享它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够。 C. 全球治理如果总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公平。 D. 要想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大国小国一起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二战后的全球治理……”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 ,原文为“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选项中“二战后的全球治理”应为“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B项,“……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说法错误,“主要由发展中国家主导制定”也有可能造成相同结果;D项,“……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说法错误。根据文章一二段内容,三大难题并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才有。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说法错误,温室效应这一论据是为了说明“作为全球治理的杉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找不到相关信息。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費,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没———没有!” “大爷,”孩子小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孩子……”我接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虔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同时为行文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 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人物描写方法,既表现了“孩子”备受生活重压后的疲惫状态,也形象刻画了“孩子”面对命运打击时的不屈形象。 C.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使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另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小说主题。 D. 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5. 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沉默: ②漠然: ③终于: 6. 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4. B 5. ①沉默:表明妻子对是否需警告“小孩”犹豫不决。②漠然:表现了“我”因不明白声音变化原因而感到茫然。③终于:表现了“我”对“孩子”的担忧、同情与见到“孩子”时的释然。 6. 原因:为“孩子”的细心、懂事而感动:为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而惭愧:为“孩子”经历丧母之痛而掀心,好处:①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将一个原本粗心急躁的“我”的性格的另一面——感情细腻而富有同情心展示了出来:②深化了小说主题。进一步弘扬了“体谅、包容、关爱”这一“爱”的主题。③与开头“我”的不满形成对比,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人物描写方法”说法错误,“比喻”不属于人物描写方法,而是修辞手法。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品味文章中关键词语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答题时,先找出文章中加点词,然后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容,分析把握其所表现的人物心理。第一个词语“沉默”,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文章写“我”刚搬到新居,终于忍受不住七楼孩子每天半夜时分的巨大声,打算去警告一下七楼那个“混小子”,让他有点公德心,“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此处妻子没有立刻说“明儿再说”,说明妻子也深受这夜半时分巨大关门声的困扰,但是邻里之间,如果现在去质问,势必给邻里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这里的“沉默”主要表现了妻子对是否需去警告“七楼的孩子”心理上的犹豫不决。第二个词“漠然”,在文章第十五段,写“我”通过妻子明白 孩子的处境,同情孩子的不容易,但是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半夜那么大力关门,还是慢慢习惯了孩子的半夜大力关门声后,突然失眠了,细查原因,原来是习惯了的夜半关门声消失了。就问妻子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妻子让“我”仔细听。于是“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和以前大力“咣”的关门声截然不同,“我”不明白原因,就“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所以此处的“漠然”表现了“我”因不明白声音变化原因而感到茫然。第三个词“终于”,在文章第十九段,写“我”没搞明白七楼孩子为什么由大力关门改为轻轻锁门,妻子告诉“我”七楼孩子的妈妈死了。七楼孩子没有大力关门,接着几天“我”持续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睡不着,“我”就去楼下等七楼的孩子。一个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我”看到此时七楼孩子“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结合“我”说不着就到楼下去等和此时对七楼孩子情形描写“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可知此处“终于”一词表现了“我”对“孩子”的担忧、同情与见到“孩子”时的释然。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内容和主题,分析文章结尾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是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的泪水有着复杂的感情:作者明白了之前孩子关门声音太大是为了告诉母亲自己回来了,让母亲开心,放心睡觉的。作者因孩子的细心懂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也是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流下了惭愧的泪水你,更有因孩子经历丧母之痛流下了同情伤痛的泪水。第二问: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能力。这是属于情节安排的考查,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艺术效果即对读者的影响来回答。首先“我”“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一细节描写丰富了“我”这一人物形象。“我”的形象已由当初的暴躁粗糙变得细腻。这样的收尾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艺术效果上,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团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珊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不同类型专家成功合作,让“大迷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它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 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 “大连光源”由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联合研制是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合作的产物其建成出光是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 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调研,科学目标不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新闻内容。二、三两段则属于新闻正文部分。 B. 材料三前两段指出“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C. 三则材料因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D. 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 9. 对“大连光源”的三则报道.各自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B 9. 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的构造及使用原理:材料二重于报道“大连光源”建成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科学家的密切合作.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调研,科学目标不明确” 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为“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据此,选项中“缺乏调研,科学目标不明确”应为“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说法强加因果,“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没有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以科学目标为驱动,不同类型专家成功合作,让‘大迷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的原因是“科学目标为驱动,不同类型专家成功合作”。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改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筛选出文章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对“大连光源”的三则报道,各自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三则报道的各自侧重点,可根据每这则材料中重点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通读三则材料,材料一中可以筛选出重点句子“这套总长100 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材料二中可以筛选出重点句子“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材料三中可以筛选出重点句子“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根据这些句子分析概括三则报道的各自侧重点。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慈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略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脚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融之。太守日:“吴季英有知人之明,抑且勿言,”真后亦拳孝廉,除新蔡长。 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间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肘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逆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候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挚煌娱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地槁葬而忌寒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注]①薏苡:一种草本植物。②檐石:指一担粮食,言粮少。③啬夫:农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B.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C.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D.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写作。 B. 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饯行。文中指吴季英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 C. 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后汉书》,前四史之一。前四史分别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祐沉稳而有远见。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时,曾以马援因带回一车交趾的薏米而被人告发的史实,劝谏父亲停止写经书。 B. 吴祐清贫自立,富有节操。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了别人接济,边放猪边吟诵经书;面对别人的质问,他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C. 吴祐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任胶东侯相时,遇到百姓打官司,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D. 吴祐性格刚直,不顾私情。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甘冒风险前去与之争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2)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地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 (2)等到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诬告他,认为他以前从南方运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援”“妻孥”“丧(指马援灵柩)”“旧莹”“城西数亩地”“宾客故人”“严”“援妻子”“草索”“阙”,虚词“以”“而已”“与”,标志性词“而已”,“旧莹”意思是“旧坟地”,作“还”的宾语,意思是“运回旧坟地”,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丧”指“马援灵柩”,“以丧还旧莹”意思是“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作“不敢”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马援妻和儿子们”,意思是“(马援妻和儿子们)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马援妻和儿子们惶恐畏惧,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宾客们也不敢去吊唁。马严与马援妻子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句子可以断开为: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后来泛指写作”说法错误,应为“后来泛指书籍定稿”。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曾以马援因带回一车交趾的薏米而被人告发的史实”说法错误,“告发”应改为“诬陷”,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昔马援以慈苡兴谤”。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啬夫”,农夫;“私”,私下;“赋”,征收;“民”,指老百姓;“市”,动词,买;“以”,连词,表目的;“其”,代词,他的,代指孙性的;“君”,指官员;“是”,这样;“有君如是”,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之”,代词,他,代指官员;“何忍欺之”,怎么忍心欺骗他;“有君如是何忍欺之”,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2)中的“及”,等到;“卒”,死;“及卒后”,等到马援死后;“谮”,诬陷;“之”,代词,他,代指马援;“以为”,认为;“所载还”,“所”字结构,运回来的;“以为前所载还”,认为他以前从南方运回来的;“皆明珠文犀”,判断句,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来刻经书,芙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权贵怨恨,如采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谜固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诱,客易产生嫩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对待的.”吴恢于是就停止做这件事。 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围,却不接受别人的接济,他常在家乡长垣水边放猪,同时漫步吟调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低戰的事,即使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升不改变。 后来被拳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吴祐跟小变雍丘人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芙季英有知人之明,你暂且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卒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 吴祐后来升为胶东的侯相。他为致力求仁港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帘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有时亲自到乡里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我物,买了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地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公忍心散骗他!”催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符自首。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由,孙性详细地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孙性的父亲,吴祐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引李固时,吴祐听知后请见染冀,与他争册,梁冀没有采纳吴祐意见,升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祐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祐调任河河相,吴祐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田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起初,马接在交趾,常吃薏米,固薏米久服能轻身省微,除獐气,南方耄米果实大,马瑟想作为种子,回军时,载了一车。当时人们以为这是南方土产的奇珍异物,权贵们都观望着。马接当时受皇上完信,所以没人敢报告朝廷,等到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诬告他,认为他以前从南方运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马武与于陵侯侯显等都上奏报告当时的情况,皇上更加恼怒。马援妻子儿女们恤愿畏惧,不敢把马撥吴柜运回旧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宾客朋友也不敢去吊唁。马严与马援妻儿用草绳绑在一起,到朝廷请罪,皇帝拿出梁松的诬告书相示,才知马握获罪的原固。就上书诉冤,前后六次,辞意哀切,然后马罐灵祁才得以运回祖坟安葬。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毕侍御宅 钱 起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 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①合,室乃一瓢空。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 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聰。 [注]①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 B. 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因节操相同,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 C. 作者化用典故,将毕侍御比作羊仲、裘仲,表达了作者对毕侍御的赞美。 D. 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5.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视听结合。抓住“灯影”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寒冷。②以动衬静。残涌、雨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情景交融。通过凄清寒冷的环境,烘托出诗人与朋友即将分离的愁苦之情。④由内到外,脉络分明。灯影、残漏写室内,雨声写室外。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说法错误,“实写”应为“虚写”或“想象”。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写景特色能力。赏析诗句写景特色,首先指出诗句写景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写景时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写景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中“灯影”为视觉描写,“雨声”为听觉描写,视听结合,营造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氛围。“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先写室内灯影、残漏,后写室外雨声。写景富有层次和变化。这两句是以有声衬无声,以残漏雨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这两句是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描写环境的凄清,来烘托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与不舍之情,属于情景交融。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写景层次以及情景交融角度进行赏析作答即可。 【点睛】赏析诗词句子答题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诗句“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特点主要是视听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以及富有层次,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追忆儿时与男主人公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面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亦余心之所善兮 (6).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晏、舳舻、旌、蔽、犹。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野外探险具有极大的风险,仅有“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精神显然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 B. 随着旅游转型升级,国人出游已经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游向文化主题为导向的文化深度游转变.并呈现出个性化特点。 C. 航空发动机是为飞行器提供动力的机械,需要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工作,是力学在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一门技术。 D.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结构混乱,“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两种句式杂糅一起,删去“为基础”;B项,成分残缺,缺少与“为导向”搭配的介词,在“文化主题”前加“以”;C项,搭配不当,“航空发动机”不是“技术”,在“是经典”前加上“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 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④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爷拜寿的人多得让人 ,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A.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应接不暇 B.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数不胜数 C.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应接不暇 D.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数不胜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深思熟虑:反复深人地考虑。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现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米,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①句,根据“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语境意是指“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办事精明老练”,故用“老谋深算”符合语境;②句,根据“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语境意是指“吴医生经过反复思考后提出的治疗方案”,故用“深思熟虑”符合语境;③句,根据“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语境意是指“当地决策者考虑得长远”,所以用“深谋远虑”符合语境;④句,根据“来给朱爷爷拜寿的人多得让人”,语境意识指“来人太多,让人应付不过来”,所以“应接不暇”符合语境。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9.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斑马与老虎的斑纹相近, , 。 , , , ,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①这种现象在昆虫世界里更为普遍 ②不知道谁抄袭谁 ③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 ④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 ⑤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 ⑥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⑤②①③⑥④ C. ②⑤①③④⑥ D. ①⑤②③⑥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⑤“逃亡者与捕猎者”照应上文“斑马和老虎”,因排在首位;②“抄袭”与⑤“谋划一致”相呼应,因排在⑤后;①“这种现象”指斑马与老虎斑纹一致的现象,由动物转向昆虫,③继续说“昆虫”,由此可确定②①③的顺序;④是对⑥的具体举例说明,因此④⑥应该在一起,故选B。 20.下面一则文稿在字形、逻辑、得体、格式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示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市招聘中学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各四名全职教师。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一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特别优秀者可高抬贵手。年薪人民币10一12万元左右。有意者,欢迎致电垂询,联系电话:18325430552。 2019年元月5日 阳东市教育培训学校 【答案】(1)“招聘启示”改为“招聘启事”;(2)“高抬贵手”改为“面议”;(3)“10一12万元左右”改为“10一12万元”;(4)“致电”改为“来电”;(5)“2019年元月5日”与“阳东市教育培训学校”调换位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综合理解、修改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认真阅读进行仔细辨析,这类试题一般都是从用词不得当的角度考虑,比如从语词的语义和逻辑等角度考虑作答。例如本文段的标题“招聘启示”中“启示”,意识是是启发提示,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启迪思想或激活思维,其形态是隐性的。此处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体,是为了说明某事而在公众中传播信息,一般采用登报或张贴的方式,其形态是显性的,应该为“启事”。“高抬贵手”,原意手抬高一些就可以让人过去,引申是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请求对方宽恕、原谅等。用在招聘启事中,不正确,此处是说对于特别优秀者可以面对面地直接商议,可改为“面议”。“10——一12万元左右”,左右和前面的约数发生语义的重复或者逻辑不当,应改为“10——12万元”。“致电”不合语境,致电是给别人打电话,此处是说应聘者给自己打电话,应改为“来电”。还有招聘启事落款应该是时间放在招聘单位下方,所以“2019年元月5日”与“阳东市教育培训学校”要求调换位置。 21.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字数4字以内。 【答案】①五月初五②起源③别称④习俗、活动⑤插艾蒿、划龙舟、回娘家⑥影响、意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另外本题结合高考推断题型,利用图标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难度并不太大。①空白对应的是“时间”,考生只需知道端午节的农历时间即可。②空白根据图中“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等不同说法”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起源。③空白根据图中“龙舟节、 五月节、五日节、诗人节”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别称。④空白根据图中“赛龙舟、 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习俗。⑤空白根据图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影响。⑥空根据图中“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推断,对应的是影响、意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九百多年过去了,可生活中却还常常遇到以下现象: 别人拍了一张漂亮的照片,我们往往脱口而出:“什么相机照的?”而当照片拍得并不成功时,我们却说:“什么手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全面看待问题 二战时期,英美空军为加强战机防护,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进行了调查,认为哪里弹痕多加强哪里,但只有统计学家沃德“看见了”那些坠毁的战机,明白那些弹痕少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加固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重创是无法返航的。沃德之所以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是因为沃德全面的估计了所有战机的情况,并没有忽略那些坠毁的、无法直接统计的战机。因此,无论是看待任何问题之时,应当尽可能全面的看待,以此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正是因为可以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我们才与其他兽类禽类不同,区别于其他动物,自称高等动物。人生来就是在不断地了解这个世界,思考与这个世界相关的问题,希望终有一天看透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随着不断的我了解与深入,我们渐渐发现,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正如维克多雨果说过: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故此,我们当努力让自己更加全面。 全面的看待问题会发现不同的美好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终究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事事知晓,但是当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件事物时,就会发现以前被忽视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当我们初见一个人时,难免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在自己心中为其勾勒一个形象,往往容貌姣好之人更易获得好感,容貌一般之人可能第一次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了。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许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某些人和他的表象截然不同,本来觉得是值得交往的朋友,结果可能是阴险狡诈的小人,本来是冷漠无情的过客,却发现他才是真正的会付出真心的朋友。苏轼有一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诗中所说,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当尽可能全面的接人待物。 全面的看待问题引导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理。在欧洲中世纪封建教会的黑暗统治下,天文学的发展被宗教神学信奉的“地球中心说”所局限。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天体观测长达30余年,根据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论证,得出震惊西方的“日心说”,向西方一千多年来被神学家歪曲的宇宙观念提出挑战,使天文学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引起了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问题,如果一味的钻牛角尖,往往会走进死胡同,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又一无所获,而假如退一步或者换个角度更加全面的思考,顿时便觉得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考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本次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材料首先指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然后材料举出生活中常常遇到与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现象:别人拍了一张漂亮的照片,我们往往脱口而出“什么相机照的?”这里什么相机照的显然是在说这张照片照的这么漂亮是外物——相机的功劳,和你的照相技术没有关系。当照片拍得不成功时,我们却说“什么手艺?”,这里说什么手艺显然是在说照片拍不好是你技术问题,不是相机的原因,是在强调别人的能力有问题,和外物相机没有关系。其实我们都知道,照片拍得好与不好,不是哪一单一方面问题,既有相机的原因,也有拍照技术的原因,要全面的看待问题。虽然我们都学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明白“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是要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却又无比的困难。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①应全面地看问题;②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他人;④正确看待“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⑤要学以致用;⑥知易,但往往“行难”;等等。结构安排: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出观点,然后采用平列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论述,比如立意为要全面看问题,可先根据材料提出观点——应该全面看待问题,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具体论述为什么要全面看待问题,如全面的看待问题会发现不同的美好世界;全面的看待问题引导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理;全面的看待问题指引我们去彻底解决问题;全面地去看问题,能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走向成功。最后强调观点,做到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相关素材积累: 1. 二战时期,英美空军为加强战机防护,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进行了调查,认为哪里弹痕多加强哪里,但只有统计学家沃德“看见了”那些坠毁的战机,明白那些弹痕少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加固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重创是无法返航的。沃德之所以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是因为沃德全面的估计了所有战机的情况,并没有忽略那些坠毁的、无法直接统计的战机。 2. 维克多雨果说过: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故此,我们当努力让自己更加全面。 苏轼有一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诗中所说,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当尽可能全面的接人待物。 毛泽东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不要总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也不要总看到一个人的短处。” 3. 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歪歪斜斜,整体看错落有致,这让我们看到了事物都(有时)有两面性。 4. 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事迹依然使他名垂千古;董仲舒提出“三刚五常”,但他使儒学确立主流的思想地位,他依然受到后世人的赞誉;唐太宗为夺权位不择手段,但他为唐人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依然受到万人景仰。 5. 一代君主唐太宗善于听取谏言。魏征多次进谏,还当着各大臣的面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唐太宗每次总会气得不得了。但事后,他总能全面去看待问题,魏征虽胆大,但忠言逆耳,其诚可悯。就这样,唐太宗以人为镜,全面去看待魏征的每一次进谏,让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带领唐朝进入繁盛之期。可以看出,全面去看问题,是我们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6. 古西汉一名将,兰边塞一悲歌。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后,禀承忠君爱国、捍卫家园的理想,誓死与匈奴对抗,保家卫国。但一次不幸的战败,一次不慎的失策,就被武帝冠以叛徒之名,从此朝野流传李陵叛降,甘做走狗的话语。对于李陵,我们也应以辩证的眼光去看。若孤身深入,无法抗衡,面临全军覆没,难道就白白葬送将士们的性命?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但世人总不理解他这卧薪尝胆之心,偏说他是怕死投敌,可叹奈何!对于传奇式的人物我们决不可片面观之! 7.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 都是由名个侧而组成的,所以 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每一个挑战。玫瑰虽然带刺却瑰丽,桂花虽瘦小却芳香,菊花虽朴素却清高,若我们只看到事物的缺点,就不能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了。占语云:“寒翁失马,焉知非福。”看事物是不能片面的,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地面对每一个挑战。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