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凉山州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凉山州2018-2019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卷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全卷共14页(试题卷10页,答题卷4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答题只能答在答题卷上,答题时用蓝黑墨水笔(芯)书写。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妤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由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堿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蘊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 22 -‎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以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 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C. 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 D. 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但是它们并不是传统街区的灵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和保护利用传统街区时所出现的问题入手,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大刀阔斧。‎ B. 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论点。‎ C. 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顺应时代潮流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第四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改造传统街区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 22 -‎ B. 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虽然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C. 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D. 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错,传统街区可以招揽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但不能据此认为传统街区就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大刀阔斧”错,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C项,“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顺应时代潮流提供了例证”错,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D项,“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错,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综合能力。B项,“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错,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 22 -‎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 22 -‎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但他不仅真正懂得而且践行了医道。‎ C. 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体现了朱庆树对大户人家的巴结讨好。‎ D. 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5. 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6. 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照应前文并推动情节发展。这个情节是前文“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极佳说明,更是后文鬼子被炸死的条件。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个情节说明朱庆树践行医道不分国籍,他在救死扶伤与民族大义上均做到了完美,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③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这个情节很好地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 ‎ ‎6. ①救死扶伤。朱庆树坚持“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主张,在他的心目中,治病救人是超越一切的,人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有病都给治好。②不求回报。为了学医,他跟随道人进深山学医,右胳膊都被老虎咬掉,花九年时间学成后,回乡行医,从不收钱,造福乡亲。③爱国情怀。炸死镇里鬼子营里所有的鬼子,朱庆树也在其中,这表明他医者仁心、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 ‎【解析】‎ ‎【4题详解】‎ - 22 -‎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体现了朱庆树对大户人家的巴结讨好。”错,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情节的分析能力。解答小说情节作用类题目时,可从以下角度考虑:情节本身、人物形象、主旨。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在情节上照应了前文,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主人公不分国籍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在主旨上,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重要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该词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联系主旨进行分析、概括。题干是“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医道”是主人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它蕴含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所以,“医道”的内涵,就体现在主人公的经历上。所以解答此题,只需梳理主人公的经历,概括其身上的精神品质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 22 -‎ 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材料三:‎ 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年公路桥梁调查表 - 22 -‎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与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7.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 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 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港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 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9. 目前应采用哪些措施,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 D 8. C ‎ - 22 -‎ ‎9. ①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②重视桥梁科技内涵及技术创新。③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研究。④加紧造桥机具的研究。⑤注重桥梁设计理念。⑥完善桥梁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D项,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不正确。桥梁总数不及美国,“桥梁里程为全球第一”于文无据。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不合文意。原文为“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B项,后两分句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选项调换了递进关系中的前后分句顺序。D项,强加因果,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第一”“最高”的原因是桥梁“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故选C。‎ ‎【9题详解】‎ - 22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的措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弻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B.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C.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D.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2 -‎ A.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及第者分三甲取士。‎ B. “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和本文的“强起视事”均是此意。‎ C. 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D. 少保,官名。原本是专门辅佐太子的职官。隋唐之后,“少保”已经不再真正教诲、辅佐太子,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用作加官赠官的官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广东广海卫抗倭斗争中,总兵刘焘谎报战绩,温纯以刘焘犯下欺君之罪上奏章弹劾他。‎ B. 温纯忠于职守,为民言事。在担任兵科都给事中时,温纯极力反对矿税使逮捕关押许多人的行为,请求全部释放犯人。‎ C. 温纯行事执着耿介忠贞。在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情况下,温纯参与了殿前集体跪请的行动。‎ D. 温纯廉洁奉公,官声远播。温纯曾经多次主持南北的考察重任,并圆满完成任务。因整肃百官的风纪而为人称道。‎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2)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1)(1)温纯认为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被调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后,他称病回乡。‎ ‎(2)温纯愤怒不已,上奏皇帝全部揭发了于永清进行勾结活动的罪状,话语颇为触犯首辅沈一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需先回到原文,联系上下文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然后以此为基础去分析选项中的差异点,辨析出正确的选项。“震怒”译为震惊发怒。“问谁倡者”译为追问是谁发起的。故“震/怒”错,排除A、B。“都御史臣纯”官职后面紧接着就是人名,此处不能断开,故“都御史/臣纯”错,排除C。故选D。‎ ‎【11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及第者分三甲取士”错,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项,“在担任兵科都给事中时”错,当时温纯为左都御史。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需注意以下关键词:(1)“弛”,松弛;“中国”,中原;“出”,调出京城;“引疾”,称病。(2)“不胜愤”,愤怒不已;“疏”,奏请;“交构”,相互勾结;“发”,揭发;“侵”,触犯。‎ ‎【点睛】参考译文:‎ - 22 -‎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陷广东广海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总兵刘焘(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蒙蔽。当时正征调刘焘督察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皇帝下令准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温纯进言事情没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宦官陈洪请求封他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同意。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温纯上疏解救他们。俺答请求设立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托病回家。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温纯说:“好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也没有得到批复。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好,于是首先提出各位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都御史臣温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以十人计算,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以百人计算。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察使时贪污,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温纯。温纯非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沈一贯等人上疏辩解。皇帝为此批下于永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不批下。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端庄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去世,赠官少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晕(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 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 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仕途不顺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 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再加上诗人对自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15.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22 -‎ ‎【答案】14. C 15. ①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C项,“仕途不顺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错,中原战乱是诗人飘泊的原因。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词大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同时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本诗主要运用了两个手法即虚实结合和对比,借助这两个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失落与伤感。‎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写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草招手迎接诗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 ‎【答案】 (1). (1)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2)软泥上的青荇 (4).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5). (3)烟笼寒水月笼沙 (6). 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所给题干,注意选句的出处及题干中的相关提示,如:(1)题干中“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题干中“水草招手迎接诗人”;(3)题干中“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除此之外,需注意以下字词: “携”“峥嵘”“荇”“笼”。‎ 第Ⅱ卷 语言表达(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 22 -‎ D.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B.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C.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D.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B. 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C. 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D. 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文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应改为“检验”。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A、B;“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C。故选D。‎ ‎【19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核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故选B。‎ ‎20.下面是一份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光临贵校网站,得知招聘教师消息,很希望能到贵校高攀。本人毕业于天一大学化学专业,是一名有四年工作经验的高中化学教师。现附上我的简历,请您指教。如有意向,马上与我商量。不胜感谢!‎ ‎【答案】(1)“光临”改为“浏览”;(2)“高攀”改为“就职”或“工作”;(3)“指教”改为“阅读”;(4)“马上”改为“请”;(5)“商量”改为“联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语言表达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景,对象,语体。要求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答此类题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对象,正确运用谦辞和敬辞。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表示谦恭的态度。敬辞是用在对方身上的,表示尊重等情感。2、根据语言的感情色彩,选用恰当的褒义词和贬义词。3、注意语体。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用在口头表达中,用在平时,如生活场合,娱乐场合等。书面语一般要用在正式场合中,用在特殊场所,如会议场合,工作场合等。本题中“光临”为敬辞,不能用来说明自己。“高攀”指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用在此处不合适。“指教”指指导、教授。不符合语境。除此之外,“马上”、“商量”语气生硬,不得体。‎ ‎21.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 22 -‎ ‎【答案】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体首先要分析框架图的内容,然后根据框架图的内容程进行介绍,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语准确、连贯。解答本题需认真阅读题干,然后观察构思框架图,明确构思框架图的内容,该暑假社会实践图包括游览和考察两部分,然后每一部分的内容,最后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注意内容得当,语言连贯,不超过字数限制。本题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该框架图包括考察和游览两部分,本次暑假社会实践主要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和科技馆,考察气象公园和湿地公园要写出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要交流体验写出地震感受;本次社会暑期社会活动主要游览美丽的乡村和名人故居,游览乡村和名人故居要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游览过程,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九大绘就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我们国家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某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22 -‎ 明明说:“2035‘中国智造’,中国还须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能有‘缺芯之痛’啊!”钟钟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前辈奋发图强换来的,我们也要担起这历史性的责任。”伟伟说:“2035年,我们オ30多岁,真是幸运的一代啊。”婧婧说:“到时都实现了人工智能,我们也就不用干活了,所以现在也不用太费劲学习了。”袁袁说:“这个蓝图什么的好像和我们个人没多大关系吧,‎ 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如果你是该班同学,听到这些讨论,你会有怎样看法?请写成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创新的重要性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享受着无比悠闲惬意的生活,高科技产物简直遍地都是,俨然一副“飞机多如狗,汽车遍地走”的景象;相隔万里的两地往来只需短短几小时,通讯只在瞬息间;四季之变也已经不能左右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发展至今,究竟是凭借着什么?归根结底也就两个字儿:创新!‎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简直如雷贯耳。他所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使物理学领域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已走进家家户户的GPS带给了人们许多的便利,而它的使用便离不开相对论。‎ 爱因斯坦为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和他那努力创新的思想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是他没有勇敢创新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胆量去反驳早已“权威滔天”的先人的理论,并推翻他所认为是错的理论,那么就没有如今被世人所铭记于心的爱因斯坦,同时也就少了许多人类便利的科技。‎ 放眼过去,当人们仰望天空时,除了天上的蓝天白云和那轮红日,以及时不时掠过天穹的鸟禽之外,就算是扫遍整片天基本上见不到其他东西了。但我们不能只顾及从前,那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插曲而已,现在的我们应放眼此刻。‎ 如今,空旷的天际早已敛去往日的单调,偌大的天空多出了许多银灰色的身影,它们在苍天之间来回飞翔,伴随着轰鸣声,为一向冷清的天空平添了一丝热闹。这银灰色身影就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飞机。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拥有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的能力,可从古至今又有谁能圆此梦?‎ - 22 -‎ 就在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时,莱特兄弟却不相信这种结论。1900年至1902年,兄弟俩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进行了1000多次滑翔试飞。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试飞成功。莱特兄弟的成功,又何尝不是一次锲而不舍的创新呢?‎ 我们能有今天这样悠闲幸福的生活,都得归功于那些不辞辛劳的伟大科学家们。正是因为他们勇敢创新,才能不断地改善和发现,才有了许多的发明,才构成了今朝这缤纷多彩的世界。‎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带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题目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材料说的是某班同学围绕十九大绘就的国家发展蓝图展开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看法不一,题干要求考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针对材料中提出的不同观点,确定写作角度。明明的谈话针对的是 “缺芯之痛”,考生可以阐述“创新、创造的重要”;钟钟认为不能辜负前辈,要担起历史的责任,据此可以写要肩负历史的责任,担当起历史使命,感恩的心等;伟伟的话是对生逢盛世,幸运之至的感叹,据此可以立意为赞美祖国的发展和进步,歌颂祖国的巨变;婧婧认为到时用人工智能,现在可以不用学了,她的观点应该否定和批评,针对她的观点考生可以写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失去学习的能力,要与时俱进,才能得以不断发展;袁袁认为与自己无关,管好自己就行了,针对这种观点,可以谈一谈“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另外,如果考生有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要求,也都是可以的。如写创新的重要性,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中国芯”的研发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肩负使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放弃学习等于放弃发展;个人与国家相互依存;等。‎ - 22 -‎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 ‎ - 22 -‎ ‎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