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 期中(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 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 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 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 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②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 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 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 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 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 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 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 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 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 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③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 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 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 720 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 年创造 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 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 的办法,规定了 1945 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 372 年起使用汉字,1444 年也创制了 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 1910 年被日本吞并。韩国 1987 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 1600 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 1945 年才改用拼 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 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④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 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 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3 分)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  的典籍集 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  数亿人口 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 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  的绘画、 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 720 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750 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  试图废除 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 372 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 1444 年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 即使在现代,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 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 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  旁相对明 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C.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  文化的鼎 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 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 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 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 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 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 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 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 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 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冷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 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 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 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 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 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 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 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 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 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 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 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 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 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纯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 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 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 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略感欣 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 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 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 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 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 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 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 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真实可感,处处透露出民风的纯朴。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 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5.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 分) 6.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 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 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②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 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 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 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 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 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 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 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 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 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 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 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 有删改) 【注】①祥禫(xiáng dàn):丧祭名。②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7.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B.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C.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D.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科举制中皇帝在朝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生亲自考核,考中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规定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服除”。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户籍、钱粮、军令等。 D.赠,是古代皇帝为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 实六宫。 B.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 倪岳反对而作罢。 C.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 意,收效明显。 D.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极尽荣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2)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1~12 题。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 动与惊悸。 B.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 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C. 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 之情。 D.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 情。 12.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两句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劝学》)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赤壁赋》)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 (4)连峰去天不盈尺, 。 ,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30 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 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②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③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 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④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 常常是弄巧成拙。 ⑤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 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⑥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 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对于我这 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骑士,骑在一匹桀骜 不驯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泰然自若。   C.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 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D.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兴起的旅游热中,以参观革命圣地、踏访英雄足迹为特色的“红色旅游” 独树一帜,呈升温之势。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 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B.那鼓声,如骤雨,如旋风,气势磅礴,震撼着你,使你惊异于击鼓人那瘦小的躯体,居然可以 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 整整 12 年之久。   D.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 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今年黑龙江省高考招生的本科计划总量与上年持平,但由于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导致报名人 数也在逐年减少,所以录取率将略有上升。 B.江苏盐城突遭龙卷风、冰雹等严重灾害后,农业部高度重视,要求相关司局迅速与江苏省农 业部门共同部署救灾及灾后生产恢复。 C.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近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朝鲜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谴责其再次进 行弹道导弹发射活动的媒体声明。 D.2018 欧洲杯决赛在今日凌晨 3 时开赛,对阵双方都是传统强队,比赛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球员 的实力,更取决于良好的临场状态。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①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② 讲故事 或作报告, ③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④ 不写稿子, ⑤ 应像一篇文章。 ① ② ③ ④ ⑤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19.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90 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生活带来无限生气。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20.下列各句中,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3 分) A. 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21.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 分)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22.小明想写一副庆祝哈三中九十五周年校庆的对联,写完上联后看到月考成绩不佳,无心写出下 联,请你帮他对出下联。(6 分) 上联:九五芳华敦品励学传薪火 下联: 五、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自力更生 释义:更生,改变生活。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例句: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答案 1.C(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属于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表述。) 2.D(汉字不是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  3.B(不是“形声字”而是“汉字”的字形少变。)   4.(4 分)C(A.其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 突出经济发展对纯朴民风的冲击。B.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D.表现厌倦寄托忧 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 消失作铺垫。) 5.(6 分)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 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 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 账。(每点 2 分,共 6 分) 6.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 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 7. B 8. C(掌管户籍、钱粮的是户部) 9. C(“收效明显”表述有误,文中说的是“庶积蠹可去”,意思是“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后面 说“帝允之”,但没有说到收效明显。) 10. ①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使国家富足的方式在于节省费用,花费无节制,即使 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 (第一句中,“若”,假如;“堪”,承受、忍受;“且”,况且;“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节用”,节省费用;“虽”,即使;“奚”,代词,什么;“益”,益处,用处。第二句中, “举”,推举,推荐;“自代”,宾语前置,应为“代自”,即代替自己;“乃”,于是;“赍”, 持,拿着;“即”,到;“起”,起用。) 【参考译文】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又是第一名。授修撰职, 连续升迁至左庶子。弘治元年春,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充实六宫。谢迁上言道:“先帝陵墓未 完工,理应等待。除服之期也不远了。陛下年轻,请等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尚书 周洪谟等也同谢迁意见一致,孝宗同意了。孝宗为太子时,谢迁已是讲官,到这时,参加日讲,致 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日讲前天晚上,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到为皇帝讲解经史时,对词 的讲解详细准确,获得孝宗多次称赞。八年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时 逢谢迁居丧期间,他极力推辞,直到服满才接受任命。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皇太子前往封地, 加封谢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贤远佞,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 乐,孝宗很赞赏。因为大同发生战事,满足不了供应,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 谢迁说:“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所以用折银的办法解决,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堪忍受。况 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尚书倪岳也持反对意见,此 议于是搁置下来。 孝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而内府诸库及粮仓、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不能深入追究。御马 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其弊尤为厉害。谢迁趁此机会向 孝宗提出来,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谢迁说:“虚言禁止无益,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 报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必诛,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孝宗表示同意。世宗即位,遣使 慰问谢迁。谢迁于是派儿子谢正入朝致谢。鼓励皇帝勤学、师法祖先、纳谏。世宗用褒奖的语言做 了回复。嘉靖二年,又下诏命有关部门去慰问。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 遣官员带着自己亲手写的诏书到谢迁家起用他。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了,不得已接受任命。谢迁任职 数月后极力请求离去。世宗对待他更加优待,天寒免去上朝参拜,除夕日赐御制诗,有病时则派遣 太医去为他治病,并赐药和食物,道路上尽是派往谢迁家慰问的使者。谢迁终究在第二年三月辞官 回家。十年在家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11 . A(B 项,“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错误, 前后内容对应错误,“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夏风”是“南风”,“冬风” 是“北风”。C 项,“这连绵不断的蝉声”错误,诗歌中说的是“薄暮两三声”,可见不是“连绵 不断”。D 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错误,“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处 的“无限思”是有无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是借景抒情,表现出的是作者被贬江州 困居湓江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12.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诗人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 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 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13.(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14.B 15.C 16.A 17.C(A“由于”淹没主语,B 缺少宾语中心词,D 两面一面不照应。) 18.A 19.D 20.D 21.A 22.参考示例:二八青春严谨求是铸辉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