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复习学案:传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 2、把握传记的解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传记的解读方法.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 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 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的探究。 三、【阅读方法】 ①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 ②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 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③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 顺畅些; 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四、【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 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 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 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 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 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 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 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 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 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 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五、【人物传记的整体阅读】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 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 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就要求阅读者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 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要做到这些就 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传记阅读方法。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 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 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 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让读者在评价传主 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 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 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 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 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同学们就 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 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 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 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 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 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 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六、【传记阅读方法解说】 (一)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 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 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 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 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 论证。 (二)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 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 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 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 七、例题导航: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 1-3 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 年~1955 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 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 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 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 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 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 20 世纪中国最有魅 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 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 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 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 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 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 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 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 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 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 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 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 巨大工程。1945 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 10 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 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 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 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 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 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 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 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 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 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BC(B“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C 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2. 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2.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 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 大凝聚力:从上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 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 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 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答:“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 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 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 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③在抗战 8 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 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④1945 年美国专 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 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 1961 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 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 6 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 10 岁时回到夏 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 1982 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 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 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 1983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1991 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 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所有 1600 名学生当中 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 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 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 经过 3 年的法律实践和民间行动,奥巴马决定适时参加选举政治,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2007 年 2 月 10 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竞选 2008 年美国总统,他在演讲中说:“在林肯 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美国人的希望和美国梦仍在继续。” 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 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在演说中,奥巴马发出变革的呼声:“我在学 习华盛顿政治做派上投入时间不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华盛顿的做派必须变革。”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 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 2008 年 11 月 5 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奥巴马生逢其时,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战泥潭、经济停滞以及霸道刚愎、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对 政府和国会都十分失望,渴望改变现状;在美国人看来,奥巴马由白人祖父祖母抚养、又在亚洲短暂生活; 在哈佛受精英教育,又回到非洲裔社区做基层工作,他的经历代表了美国一代的梦想。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 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 信”这几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但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正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这场危机 是长期形成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且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他补充说:“全面的复 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许多专家现在相信,我们明年可能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 节选自《奥巴马传》 1.关于奥巴马的生活经历,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混血儿的身份,使奥巴马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干过不好的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B.奥巴马曾经在美国、印尼、肯尼亚生活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是他竞选的有利条件。 C.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后,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 D.奥巴马从基层工作做起,使他更深切地接触民众,关注民生。 答:B 原文没有说明奥巴马曾在肯尼亚生活过,属于无中生有。 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黑人总统,这表明黑人在美国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是民主政治进 步的标志。 B.奥巴马坦率承认自己政治经验不足,但他发出的变革的呼声却打动了美国民众。 C.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拉克战争,且认为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经济停滞。 D.奥巴马出言谨慎,他认为自己执政后,经济仍会低迷一阵,但最终会好转。 答:A 原文说“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改成“唯一”偷换概念 3.奥巴马决定参加总统竞选时,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用意是什么?(6 分) 为了博得黑人的好感,为了博得草根阶层的好感,为了获得一切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 的支持。(三点每点 2 分,若答成“为了竞选成功”只给 1 分。) 4.根据文意,概括奥巴马竞选获胜的原因。(6 分) 答:①美国民众渴望改变现实。 ②奥巴马多元文化背景。 ③奥巴马在哈佛受精英教育。 ④奥巴马从底层作起的个人经历。(2 点 3 分,3 点 4 分,4 点 6 分) 八、自主测试 1、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 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 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 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 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 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 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 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 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 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 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 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 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 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 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 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 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 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 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 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 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 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 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 《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 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知道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 学生课外读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 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 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知道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 教育家形象。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 答。(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 析。(6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叶圣陶 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答案:15. A C 16.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 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17.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18.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 关心爱护。 2、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 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 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 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 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 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 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 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 30 岁.这是当 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 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 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 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 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 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 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 定自己的文化 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 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 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 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 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 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 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 了清代断绝了 300 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 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 由是什么 (4 分)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4 分) 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 几个方面 (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 分) 答案 19: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 条恰当的途径" 20 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 全面 21《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 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22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