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夸耀。 B. 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天山上的剑客是侠,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 D. 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 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D.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对比,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侠与它们没有共同之处。 B. 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C. 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让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可能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市场份额。 D. 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在韩非子看来”错误,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C项,“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错误,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错误,过于绝对,原文信息为“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只是“很少”。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错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只是文章的一个内容,不能以此推断这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两者“没有共同之处”的推断有误。第二自然段中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断他们之间应有共同之处。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 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 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 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5.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案】4. B 5. ①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②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作铺垫。③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6. ①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②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抱怨”,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③对弱者的同情。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暗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题干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能力。物象作用主要有:引出某某内容,行文线索,把众多的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营造氛围、增加感染力,升华文章主旨、寄托作者情感,引出作者议论等。解答本题,先通读文章,在文中圈画出文中前半部分有关对“大樟树”的描写,比如文章第一段,写自己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经常会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颗大樟树。第三段,写家里来了小保姆,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所在地方名字已经换为“大樟树”,“我”见到小保姆就问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说在,大樟树“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根据这些关于大樟树描写所在的位置,结合其所在的上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题干是“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所表达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本题,通读文章,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保姆的故事,第一个小保姆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小保姆连同返程的票车钱都给了母亲,表达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讴歌。得知第一个女孩要求去买一种假药给父亲治病,就搜集关于该药是假药的报道放在女孩房间,可是女孩还要坚持去买药,且买药后一刻也不停送回家去。当时“我”对女孩的行为十分不满,其实不满也是不理解。第二个女孩竟然把“我们”给她的返程车票钱都给了母亲。女孩回来后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竟然不来家里看看,或者打个电话。对此,我们当时不理解和妻子的“抱怨”,表达了自己处在衣食无忧中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还有当第一个女孩买到药,立刻就要给父亲送去,“我”送她去车站,她上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这里的“心酸”是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以及后来对第二个女孩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却不到家里来不打个电话原因的猜测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 【点睛】准确把握物象作用“4角度”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题模板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 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 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 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 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 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9. 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答案】7. C 8. A 9. ①国家层面,要加大网络版权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商家合理发展; ②商家层面,要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更广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③消费者层面,在消费过程中要更加理性,不能盲目消费,养成思考的习惯,注重能力的提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没有依据,尽管它存在作者所说的不足之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消除其消极影响。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中“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说法错误,这类人可能占的比例较高,但还有其它身份的人群。C项中“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不正确,原文中只是说二者变现方式的差别,并不是说互联网商业模式不符合国内创新产业热潮。D项中“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说法错误,原文中“多采用免费服务”。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注意题干中“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的要求。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结合文本,有政府层面,有商家层面,有消费者层面,只有这几个方面都有合适的行为举措,这样的新生事物才能真正地成长。从文本(材料二)来看,政府需要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即加强对于网络版权的保护力度,这也是为商家提供了正常的经营环境。从文本(材料一、二、四)来看,商家要想发展,只有让消费者愿意消费,并且从消费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即更全面的内容、更优质的答案、更合理的价格。从文本(材料三)来看,作为消费者个人来讲,需要从内容付费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也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促进自身的发展。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 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 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 崩,古代称帝王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 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 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 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①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明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②已经出来了,有人就指责那些想出来的人,我自己也后悔跟随他们出来因而不能极尽游玩的乐趣。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下邳”为地名,其前省略了介词“于”,两者构成介宾短语,其后断句,排除D;“此”是代词,“这”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C。句子翻译为: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A项,“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晋侯比秦伯低一等”错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没费一兵一卒”错,于文无据,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①要点:绝,断;示,表示;还,回来;固,稳住。②要点:既,已经;或,有的人;咎,指责、责备;其,自己。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与众小人政见的不同比喻成“方圜”,从而表明与那些小人没有调和余地的两句是“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被苏轼说服,同苏轼开怀畅饮后“____,____”,与文章开头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相呼应,收束全篇。 (3)《归园田居》中“____,____”两句,表露出作者热爱自然,与世俗不合的性格,这也是诗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答案】 (1). 何方圜之能周兮 (2). 夫孰异道而相安 (3). 相与枕藉乎舟中 (4). 不知东方之既白 (5). 少无适俗韵 (6). 性本爱丘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圜、藉、韵。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 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 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 ,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洞若观火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 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人。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避重就轻 截然不同 博学多才 不约而同 B. 浮光掠影 大同小异 天赋异禀 饶有兴味 C. 避重就轻 大同小异 博学多才 饶有兴味 D. 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天赋异禀 不约而同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B.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C.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 D. 是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人。 B.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心他人。 C.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 人。 D.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心他人。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避重就轻”,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第一处,是形容印象不深刻的浅阅读,应使用“浮光掠影”。“截然不同”,事物相互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第二处,此处是形容作家们的阅读方式,从后面所举出的“王安忆”和“毕飞宇”的例子可知,这些作家的阅读方式应是全然不同的,应使用“截然不同”。“博学多才”,学问广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第三处,从后面“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可知,此处应该是形容人的天赋,应使用“天赋异禀”。“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饶有兴味”,形容对事物和景物富有兴趣。第四处,此处应是说学者们没有约定而一起谈到这一问题,应使用“不约而同”。故选D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深度阅读”,括号中的句子应该是以“深度阅读”为主语,A项,主语变成“核心指标”,这就导致前后句出现中途易辙的语病,排除A项;C项,前一句都是以“深度阅读”为主语,语意连贯,但后一句主语变成“核心指标”,与前面不连贯,排除C项;D项,“……深度阅读,是研究学、探索辨析、欣赏品鉴”搭配不当,从后文来看,应是说“深度阅读”与这些密切相关,但并不等于就是它们,排除D项,故选B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通过……使……”的结构模式让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把“读者”前面的“使”去掉,让“读者”做句子的主语。B项,“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语序不当,从文中来看,“经典人文阅读”和“突破资讯隔膜”是读者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的途径,应把“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和“突破资讯隔膜”位置互换。C项,“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成分残缺,缺少主语。D项,“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搭配不当,“超出”与“小天地”不搭配,可以改为“走出”;且“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语序不当。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参加武汉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时写的自荐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贵校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人文底蕴深厚,综合实力不一般。并且贵校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我垂青已久。贵校名师云集,有很多杠杠的专业,其中测绘工程专业更是在全国名噪一时,我期盼能成为这个专业的学生。 我正值高三复习的紧张时刻,拔冗给您写信,若有词不达意之处,请见谅。 【答案】“不一般”改为“超群”“卓越”;“垂青”改为“仰慕”;“杠杠”改为“一流”;“名噪一时”改为“久负盛名”;“拔冗”改为“冒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不一般”为口语,改为“超群”“卓越”;“垂青”为谦辞,改为“仰慕”;“杠杠”为口语,改为“一流”;“名噪一时”指名声传于一个时期,不如“久负盛名”更得体;“拔冗” 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改为“冒昧”。 2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请运用积累的成语知识,完成下面三个小题。 (1)成语接龙 眉目如画→( )→饥不择食→( )→味同嚼蜡 (2)猜谜语 变奏为春(猜一四字成语) 爱好跳伞(猜一四字成语) (3)根据给出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 ):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之后,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 ):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答案】画饼充饥 食之无味 偷天换日 喜从天降 耳濡目染 雕虫小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1)成语接龙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量,只要根据所给的两个字的提示,回忆以“画、饥”“食、味”为开头、结尾的成语即可;(2)“变奏为春”可以用字形的拆拼法,对谜面“奏”“春”的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把“奏”变为“春”就是把“奏”中的“天”换成“日”,所以是“偷天换日”。“爱好跳伞”可以用字义分析法,从谜面上的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去领会、联想、推敲、探索谜底,“爱好”就是“喜欢”,“跳伞”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由此可知识“喜从天降”。 (3)考查的是对成语意思的识记能力,只要根据意思去回忆相关成语即可。“听得多见得多”“受影响”可知是“耳濡目染”,“微不足道”可知是“雕虫小技”。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认为,“孤”意味着孤独、孤单,与“孤”相关的词也大多带着批评和劝诫的意味,如:“一意孤行”“孤芳自赏”“孤注一掷”……生活中,也许你会时常感叹自己太孤独,没有谈笑风生的朋友,缺少志同道合的知音。但人生旅途中,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孤身一人,直面风雨,勇敢上路,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独秀峰》中所云: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后,你对“孤独”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孤独”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经历,产生怎样的感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孤独是一种高贵 诸多文章常常误把孤单倾吐成孤独,然而它不是。似乎只有久久的体验过孤单与孤独不同的人,才能深悟二者的真谛。 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即身体的,它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游子在外,远离故土,离别家人,其状态便是典型的孤单,犹如离群的孤雁。想想当年告别都市,独在异乡的插队生涯,几乎每一个知青,都会有孤单的彻骨之感。原有的市井生活被隔断了,原来熟悉的一切消失了,身份改变了,环境陌生,生活习俗陌生,人也陌生,连自己也成了乡间的陌生的“异类”。理想在哪儿,抱负在哪儿,情调在哪儿,书籍在哪儿?于是孤单所固有的茫然感、无着落感、漂浮感、凄凉感、寂寞感,唐诗宋词里的落魄感、恐惧感、渺小感、虚无感便一涌而来,犹如在黑夜中,举目无光。这是人远离同类、远离人群、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而当我们说尼采孤独、鲁迅孤独、梭罗孤独时,就已经不是孤单了。它们不同质。 孤单有时是和孤独连在一起的。孤独在物质——身体上,也许呈现出孤单一人的生存形态,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搭起木屋,靠砍柴、钓鱼自食其力一样。但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里,习惯了的故土上,家人环绕的天伦中。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它远离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不停地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必然。它已经难以得到世俗的理解和认同了。起初也许“高处不胜寒”,但绝无恐惧,绝无寂寞,也绝无虚无、渺小等等低层次的人性之气。人的思绪和本质将渐渐征服“高处”的“独自”而豪迈和坦然。这时灵魂特别丰富,往事和历史特别亲切,尊严和信念特别坚定,情感和美特别纯粹;这时人心特别容易和人类永恒的真理及创造了这一切的大师和他们的书籍沟通,特别能够蔑视和可怜现实的卑琐无聊——和人类、时空、精神、生命相比,现实委实太渺小太短暂了。这时人心充满着过另一种生活的冲动和自信,像白云在远处、深处漫游和攀援;这时生活中的那个为生计为琐事而奔忙而恼怒的自己不存在了,人间烟火被忘记了,思路清晰,领悟力大增,灵感奇异,情欲难忘,判断深刻,周围环境杳然而去,你完全是你自己了,世界仿佛只有你自己??然而你又不是你自己,是所有血肉的化身.是一缕精神的量子。不管以后的日子将怎样,不管你还会做些什么,不管生活如何依旧,你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你了。这是很丰富也很有力量的瞬间.似乎没有什么是你不可征服的,也似乎没有什么能再征服你。你倏然长大了,长壮了。你是自己又是“人”。你和人类在一起,和精神在一起,和纯粹和彻底在一起;你得到的体验、滋润、养育、信念、人格、强力、美好、深刻都是现实不能给予的,也是生活无法相抵的。你也许痛苦,但苦得美,苦得有价值有滋味,充实,是以后坚定的日子再生的前奏。你不再是那只装满了各个码头各条街道各种世俗灰尘的旅行包,你抖落了它们,还原了人的真谛——这时的孤独,一种高贵的质在熠熠闪亮。不可弄混了涵义,不要站错了标签,不能玷污了孤独——它可不是人人都会有的。那些把“孤独”诉说得那么无力那么苍白那么愁思如海的人不妨认真读读尼采、鲁迅、梭罗和罗丹、贝多芬、茨威格、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等等一切真正孤独的人的著作,他们并不孤单,永远和横亘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血脉息息相连,源远流长。 孤单离孤独远着呢!也许一生也到不了。孤单令人同情.使人理解,但很可怕,难以忍受;孤独给人底蕴,激人向往,充满希望和无限风光。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孤单,是孤独。它是优秀的标志和家园,犹如被污染的都市稀有的一角晴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孤”持否定态度,阐述“孤”的缺点,如“孤独、孤单”“顽固、固执”“自命清高”等;第二部分对“孤”持肯定态度,“人生旅途中,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孤身一人,直面风雨,勇敢上路”“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此时的“孤”是指敢于直面风雨。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人也往往是在孤独之中拼搏奋斗,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有欢乐,有泪水,有痛苦,有坚强。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持旺盛的战斗情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试想,青山尚且不畏风雨雷电,地震灾难,孤绝而立,一柱冲天。而我们又何必自叹自怜,为自身的些许不幸和孤独而伤感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应该像独秀峰那样,傲然挺立,壮志凌云吗?在人生的路上永不言败,永不退缩,永远奋斗不息,向前,向前,再向前。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从材料来看,中心词是“孤”,从情感态度来看,编者侧重于后半部分,即敢于直面风雨,考生可以选择从这个角度立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