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点对点练14聚焦手法重视作用 (1)
题点对点练 14 聚焦手法,重视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 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 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 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爆发的 1937 年,20 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 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 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 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 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 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 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 《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 1942 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 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 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 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 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 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 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 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 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陷其中而无法 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 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 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 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 年 12 月 23 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 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 《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 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 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 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摘自百度)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 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 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摘自百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抗战全面爆发时,他创作了歌颂抗日的剧作《凤凰城》, 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B.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 的坦荡襟怀。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对民族戏 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 证明。 答案 C 解析 C 项,“《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 表述有误,应是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 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喜爱“生正逢 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 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E.全文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刻画人物,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使得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答案 BE 解析 A 项,概括不全面。吴祖光成为一代戏剧大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和 不断追求创新的思想等,而不能仅归功于天赋及感悟力。C 项,“有偏题之嫌”分析错误,文 中说他喜爱“生正逢时”词语之事,是为了说明“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陷其中而 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一道理。D 项,“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分析有误,应 是说“吴祖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 3.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引用吴祖光本人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吴祖光善于反思、谦虚、 勇于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传主的形象。②开头引用戏剧导演牟森对吴祖光的评价, 突出了吴祖光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具有名士操守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 情。③引用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对吴祖光追求诗意的艺术观的评价,侧面突出 吴祖光独特的艺术观;引用王玉珍的话,侧面突出吴祖光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这些引用不仅 丰富了传文的内容,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传记中引用传主本人或他人的言论、评价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丰富传主的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要找出传记中哪些地方引用了传主本人的话,哪 些地方引用了别人对传主的评价;最后针对这些引用,结合文本分析其中体现出的传主的思 想和性格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剑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 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 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 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地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 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 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 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 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 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 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他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 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作“纸皮”。一般的人撕开 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 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 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 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 洗笔池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 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 世纪 50 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 从口袋里掏出两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 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 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 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许的妻子生下 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 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 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 年,日本发动 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 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也从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 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 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 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 年全面抗战爆 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 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 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因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 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 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 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选自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 27 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 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 多岁后, 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 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何暖之《大师另一 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白石生活十分节俭,他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在穿着方面 “从一而终”。 B.齐白石关心学生,对学生慷慨大度。送学生车钱,关心学生家人,送学生画;作画从不避人, 画技毫无保留。 C.齐白石老人是真正过穷日子的人,他的“吝啬”是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 的表现。 D.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是一个普通木工,后独闯北京,艰难谋生,才 成为一代大师。 答案 D 解析 D 项,强加因果关系,早年的困顿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 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 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C.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洗笔池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 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 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 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答案 CD 解析 A 项,“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属主观臆断。B 项,“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 有惊人的相似”错,葛朗台是真吝啬,齐白石是节约俭省,而非真吝啬。E 项,“天真童趣”说 法不准确,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只有齐白石为许麟庐的大儿子画青蛙一 事略显其“天真童趣”。 6.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写黄永玉是用黄永玉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说明齐白石的近乎吝啬的节俭。写曾熙是 将曾熙与齐白石进行对比,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写程砚秋是将程砚秋同齐白石进行 类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齐白石保持民族气节的不易,表现了具有血性的中国人共同的 价值追求。 解析 解答本题,要回归原文,找出黄永玉、曾熙、程砚秋在文中出现的位置。通过阅读和分 析不难得出,黄永玉出现在文章第二至四段,写黄永玉的经历是为齐白石的节俭提供佐证;曾 熙出现在文章第十二段,写曾熙是为了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程砚秋出现在文章第十四 段,写程砚秋起到了类比的效果,程砚秋为抵制日伪政府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齐白石为躲开 敌伪的拉拢张贴告白,这一类比,揭示出了时代背景,表现了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