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2020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机密★启用前 2020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社会记忆是民族良知的彰显。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同滔滔江河,生生不息、()。郁达夫撰文纪念鲁迅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样的()让我们意识到:“五四”精神一百年来都在激厉我们前行,为其建造一座历史博物馆,是梦想,是情怀,更是担当。 1.下列与文中加点字“滔”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A.岛 B.涛 C.韬 D.绦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彰显 B.撰文 C.爱戴 D.激厉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 喋喋不休 火眼金睛 B.博大精深 源源不绝 真知灼见 C.博学多闻 源源不绝 火眼金睛 D.博学多闻 喋喋不休 真知灼见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②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③有了伟大的人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约有67.3%左右的国民认为应当召开读书节。 B.做好复学复课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密切配合。 C.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鼓舞我们勇敢向前。 D.新时代青年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下面是某村一则通告的主要内容,其中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本村将于7月1日起对南门路段改造升级,届时该路段将封闭施工,禁止行人和车辆光临。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A.届时 B.光临 C.敬请 D.谅解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和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加入,使节目制作方与现众即时互动成为可能,并在受众中形成二次创作、延伸创作的基础。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方面,音乐与诗歌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相互配合、相互成就。但古代诗词的配乐,今天大多已失传,极少数保留下来的,也不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经典咏流传》用新声唱旧词,使得流行因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呈现出巨大的传播优势。 另一方面,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诗词之中。这展现了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要使传统诗词生命力千古不断,需要时代创作新的经典乐章。于是,“新音乐—经典诗词—新词”三位一体的模式应运而生,并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在青少年中颇有影响的“古风”体。这种青春的文体,虽有欠成熟之处,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的结合,使诗作表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受多种文化形态冲击,诗词创作要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谋求内容及体制上的新发展,才能葆有诗词的生命力及社会影响力。回顾中国诗词艺术的演进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三是呈现方式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 (摘编自辛晓娟《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播媒体的普及使传统诗词获得新的生命力。 B.据统计,古代诗词的配乐如今已经全部失传。 C.在新时代,应谋求诗词内容及体制的新发展。 D.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有益于传统诗词的传承。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类节目入手,引出诗词当代化这一论题。 B.文章二三四段以“总分”结构展开论证,层次分明。 C.第三段以喻证法论证了“诗”与“乐”无须密切结合。 D.文章在提出、分析问题后,指出诗歌未来的发展趋势。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电视传播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 B.只要配上乐曲,传统诗词的生命力就能千古不断。 C.传唱人来自不同领域,说明诗词的群众基础广泛。 D.影响颇大的新“古风”体诗歌必将受到所有人喜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芯片指包含有许多条门电路的集成电路。体积小,耗电大,成本低,速度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通信设备、机器人或家用电器设备等方面。 (摘自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 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情况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芯片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可能深藏着10亿多个晶体管。长期以来,由于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国每年花费巨额外汇进口芯片。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品超过石油已成为中国最大宗进口产品。 近年来,中国加大研发力度,国产芯片频频打破海外垄断,部分芯片还走向海外,让世界惊艳。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同步发展。而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推进核心芯片等前沿技术研究,抢占信息技术发展制高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 国家将“核高基”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各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攻克难题;还推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独立自主的“中国芯”。有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中国企业也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芯”纷纷实现重大突破。如今,中国正力争尽早摆脱缺“芯”之病。 (摘编自卢泽华《中国“芯突破”惊艳世界》) 10.下列产品未使用芯片的一项是 A.扫地机器人 B.智能电饭煲 C.笔记本电脑 D.普通手电筒 1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起,中国芯片市场规模逐年大幅增长。 B.2019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已超过前三年总和。 C.2022年与2019年的芯片市场规模基本持平。 D.2017~2022年,中国芯片市场增速持续下降。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芯片需求量大,相关产业产品的进口已超过石油。 B.国家的支持使中国“芯”的研究纷纷实现重大突破。 C.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是我国芯片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中国“芯”打破海外垄断,已经完全占领了世界市场。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假舆马者 假:借助,利用 C.而绝江河 绝:绝望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1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骏马一跃,最远不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却能到达远方,缘于走个不停。 B.骏马一跃,最远不过十步;十个人驾驭的劣马却能到达,缘于齐心协力。 C.骏马一跃之后,不能再走十步;劣马拉车十天却能到达远方,缘于走个不停。 D.骏马一跃之后,不能再走十步;十个人驾驭的劣马却能到达,缘于齐心协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 (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冰,____________,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水不在深,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蜀道之难,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7.诗歌第二句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2分) 18.诗歌第三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3分)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仰慕天柱山 韩小蕙 安徽省有潜山市,古称“舒州”。其地面矗立天柱山,巨峰开石花,傲世而独绝。 仰慕天柱山,首先是仰慕天柱山的尊严。这是亘古洪荒的大自然杰作,有巨大一簇石峰花,雄武地绽开在天柱山顶。石峰花呈爆发式怒放状,不知是在哪个春天,不知是被哪一夜忽然吹来的春风吹醒,于是在一阵天崩地裂之后,便留下永恒。伟哉,幸哉,大自然格外开恩天柱山! 仰慕天柱山,是仰慕天柱山的内涵。群峰莽莽,奔腾而来,山浪峰滔,岩呼石啸。一座又一座巉峦腾起,一块又一块巨石发功,将满山的绿高高举起,与天地人同辉,和日月星竞耀,共真善美歌泣。 仰慕天柱山,是仰慕天柱山的厚度。李白一步一回头,留下“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心愿。苏东坡游兴高飙之际,挥毫写下“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王安石虽累累被官场羁绊,内心却一直思念着“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的天柱山。黄庭坚来得最是时候,石牛古洞前巧遇大画家李公麟,请他给自己画像之后,迅即写下一首七言诗:“郁郁窈窈天官宅,诸峰排霄帝不隔……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 仰慕天柱山,也是仰慕天柱山的奋发。一代代才人辈出,一家家儿郎脱颖。东吴出了兼文学家、科学家、数学家于一身的才子王藩;晚唐有诗词名家曹松;宋朝出了宰相王珪,还有画出《五马图》的李公麟;清初又涌现出桐城派代表作家、皖江文化首创者朱书;晚清有京剧鼻祖程长庚,率领徽班进京,使京剧这一国粹形成并传播;新中国之后,又出了“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仰慕天柱山,也是仰慕天柱山的传承。今天,就在我们身边,还在不断涌现俊杰人物。在天柱山怀抱中长大的刘少斌,建立天柱山养生武术院,一个又一个洋弟子追随而来,甚至在山脚下建起“俄罗斯学艺村”,穿着对襟练功服,终日沉浸在天柱山的纯净里。 最后,仰慕天柱山,是当年从余秋雨文章《寂寞天柱山》开始的。他独辟蹊径的“安家”角度,卓尔不群的“寂寞”见识,无不震撼着我,使一座陌生的天柱山,从此在心中深扎。正如一个人要有知音的理解,一座山也需要经典的解读。 (有删改) 19.作者笔下的天柱山有哪些值得仰慕之处?(3分) 20.文章第四段引用了一些文人诗句,有什么作用?(6分) 2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写到余秋雨对天柱山的解读?(6分) 八、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 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因为你们 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在“祖国有我”的主题班会课上分享你的故事或心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0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A 2.D 3.B 4.A 5.A 6.B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7.B 8.C 9.C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0.D 11.C 12.D 四、文言文阅读 13.B 14.C 15.A 五、名句名篇默写 16.(1)水为之 (2)有龙则灵 (3)大漠孤烟直 (4)难于上青天 (5)家书抵万金 (6)浅草才能没马蹄 (8)千古风流人物 (7)一弦一柱思华年 (9)小桥流水人家 (10)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古代诗歌阅读 17.初春 18.将朦胧山色比作一幅画轴,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山色的朦胧美,营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19.要点:自然胜景,人文底蕴,天柱山人的精神品质。 20.表现文人对天柱山的赞美与留恋;强化作者的仰慕之情;丰富文章内容;增添作品的文学底蕴。 21.交代作者对天柱山的情感之源;引导读者多元解读天柱山;使文末作者感悟的提出水到渠成。 八、写作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