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由宋江的家族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节选)‎ 萨孟武 经济制度可以分做两种,一是个人主义的,一是社会主义的。前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不负责保证;后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须负责保证。但是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既然须负责保证,则团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不经营生产,因之,生产手段不能不归于团体公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常由国营。反之,个人既然自求生存,则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没有生产手段,而生产手段所生产的生产物业不能不归于个人私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均为私营。其次,团体既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存,当然没有特别顾虑的必要,因之,个人可任意筹划团体全部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利他主义是道德上最高原理。反之,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在考虑团体利益之先,不能不谋自己利益的安全,否则由个人的穷苦,势必引起社会全体的没落,所以这个时候,在道德上,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 但是从来社会乃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制度,即在社会之内,固然实行个人主义的经济制度,而在家族之内,则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与社会的经济制度既然不同,所以家族与社会的道德原则也互相抵触,即在家族之内,以利他主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在社会之内,却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社会与家族既然实行二种矛盾的道德原则,那么,人民要在家族之内,成为良好的父兄,势不能再在社会之内,成为良好的臣民,因为在道德上既有保证家族生活的义务,则稍稍剥削社会,由社会的道德原则的利己主义看来,并没有什么大错。‎ 这种现象固然不是中国才有的,不过欧洲各国,自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一面因手工业的没落,劳工阶级都吸收于工厂之内,同时兼以交通发达,人民容易迁徙,所以大家族制度渐次破坏,而代以小家庭制度。反之,中国则为农业社会,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本来不喜欢移住,这种性质已经可以发生大家族制度了。何况农业技术极其幼稚,家有数亩的田,就需要许多劳工,不论男女老幼,均须各尽所能,分担一部分的工作。劳动力既然必要,则家中多一个子弟,无异于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之故,家长也不许子弟移住别地。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有相当理由的。‎ 在大家族制度之下,祖宗的财产是不许分割的。《礼记》说:“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而《唐律疏议》亦说:“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即不但在道德上,奖励人们共产,且在法律上,禁止人们私产。在这样制度之下,如果一家的人都肯做工,当然和分家异财的,没有区别。但是家族既然实行共产制度,则家长当然有保证一家生活的义务,因此之故,懒惰的常常偷闲,把一切生计归于家长负担。家长既然负担一家的生计,则只能蝇营狗苟,以谋多得金钱,因之,他出来做官,又讲贪邪污浊,刮索民膏。但是不管他怎样刮索,财产是可以用得完的,最好能够抓住生财的手段。在生产力幼稚的社会,生财之法不能依靠于经济手段,只能依靠于政治手段,得了一官半职,就可发一笔大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团体为了达到负责保证的目的,必须经营生产,生产手段归于团体公有,生产常由国营。‎ B. 一切社会中都同时存在个人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的与社会的经济制度不同,其道德原则也相互抵触。‎ C. 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不喜欢移居到异地他乡,这种性质会导致中国大家族制度的形成。‎ D. 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因为家中多一个子弟,就是增加一个劳动力,家长不允许子弟移居别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团体能保证个人的生存时,利他主义是道德最高原则;当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那么道德上须承认利己主义。‎ B. 如果说在家族之内是以利他主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那么在社会之内,就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C. 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大家族制度渐次没落,原因在于劳动力都被吸收于工厂,以及交通的发达,人民容易迁徙。‎ D. 实行共产制度的家族中,家长负担一家的生计,只能想方设法多谋点金钱,因此他们做官会贪污受贿,搜刮民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在生产手段与道德原则等方面的区别。‎ B. 由利己主义看来,人民要保证家族生活,稍稍剥削社会没什么大错,因此,和珅等贪官从社会道德原则看,是可以理解的。‎ C. 大家族制度下的祖宗财产不允许分割,《礼记》、《唐律疏议》上的记载,从道德和法律上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D. 假使大家族的人都肯做工,这和分家异财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在大家族制度之下,共产是受鼓励的,而私产则被反对。‎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从文中来看,“劳动力既然必要,则家中多一个子弟,无异于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之故,家长也不许子弟移住别地。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有相当理由的”,由此可以知道“增加一个劳动力”是家长“不许子弟移住别地”的原因,而不是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的原因,因果关系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就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错误,文中说的是“所以这个时候,利他主义是道德上最高原理。反之,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在考虑团体利益之先,不能不谋自己利益的安全,否则由个人的穷苦,势必引起社会全体的没落,所以这个时候,在道德上,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因此,和珅等贪官从社会道德原则看,是可以理解的”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侯兆川的客人 赵春亮 在侯兆川这块地界上,二小儿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二小儿自幼眼瞎,几乎全盲,每天拖一根竹棍,走街闯巷,卖唱乞讨。每到一个村子,二小儿就拿出竹板,“当、当、当”敲打几下,循着响声,有人便陆续从家里走出来:“二小儿来了?”二小儿“嗯”一声,摸索着找块儿石头,坐下,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乡亲们大都会拿着手中的活儿,围聚在二小儿周围,谈天说地,逗二小儿开心。‎ 二小儿就像个巨大的磁铁,总能迅速聚拢起一个不小的人场。‎ ‎“笑几声!二小儿!”有人喊。‎ ‎“笑啥呀?”二小儿反问,但不等人答话,二小儿便“嘎嘎、嘎嘎、嘎嘎”地笑起来。二小儿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是一只孤单的鸭子抻着脖子鸣叫,两个音节一组,一声高一声低,颇具节奏。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湮没了。二小儿止住笑,抖开一块脏兮兮的红布,摸索着铺开,再伸手从分辨不出颜色的挎包里掏出卦牌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好。‎ 二小儿的笑声就像开戏的铃声,接下来幕布缓缓拉开,一场好戏便上演了。‎ 大伙笑一阵子,也便淅淅沥沥止住了。有人说:“二小儿,又拿算卦骗钱,一点也不准呢!”说归说,仍会有很多人走到二小儿面前,明知故问:“算一卦多少钱?”‎ ‎“五毛。”‎ ‎“便宜点——两毛!”也不待二小儿答应,就伸手去抽卦牌了,抽出三张,依次交给二小儿。‎ 二小儿便摸索着打开卦牌,先用右手拇指摸索几下,然后凑到眼前仔细辨认。接着便给算卦的人讲卦:“好事呀,最近家里定会进财。”‎ ‎“哪有什么财呀?花钱如流水,好久都没有进财了!”抽卦的人反驳。‎ ‎“收礼了吗?”‎ ‎“没有!”‎ ‎“粜粮食了吗?”‎ ‎“也没有!”‎ ‎“鸡下蛋了吧?”‎ ‎“鸡下蛋也算啊?”‎ ‎“算!算!当然算!这就算是应验了啊。”二小儿一边说一边如释重负地摸索打开第二张卦牌。‎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背出来。卦算完了,二小儿接过递来的票子,凑到眼前仔细辨认一番,心满意足地塞进上衣兜里,等着下一个顾客。‎ 围聚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也临近中午。有人提议:“二小儿,唱一段吧!”‎ 二小儿站起来,摸出竹板开始敲打,锣鼓声、铙钹声、二胡声,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二小儿唱的曲子多半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戏曲,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所唱的却大都是旦角,二小儿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 唱过两三段,就该吃饭了,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吃饱喝足,二小儿择一处向阳或背风处,眯眼小憩,休息足了,起身敲着棍子,“哒哒哒”地回去。在乡亲们的意识里,二小儿从未被看作是一名乞讨者,而是整个村子最受欢迎的客人。‎ 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倒是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让很多有儿有女的人也羡慕不已,都说二小儿前世积了德。‎ 那天,二小儿艰难地扭了扭头,看看身边的乡亲,灰暗无神的眼眶里竟然溢满了浑浊的泪水。“这么多年,侯兆川的乡亲们待我不薄啊,我知足了!”二小儿说,“拜托各位,请在我的墓碑上刻上我的大名——崔光活,光活不死……”二小儿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 ‎“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乡亲们回答。‎ ‎“我还得问大伙一句,”二小儿双唇翕动,像是一条濒死的鱼,“这么多年,我虽然要吃要喝,但也给乡亲们带去了很多开心和欢乐,你们说是不是啊?”说完,侧着耳朵等待众人回答。在场的乡亲们已经有人泣不成声,赶紧点头说:“那是,我们都把你当亲人呢。”‎ 二小儿走得很安详。‎ 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二小儿是侯兆川“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会算卦,会唱曲,更因为他出身不凡,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 B.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完整地背出来。且明知是骗钱,但人们还会抽卦牌、算卦,说明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 C. 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甚至有人泣不成声,因为乡亲们已经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为二小儿的离去二伤心。‎ D. 小说结尾说“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说明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 ‎5. 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 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从二小儿的角度:(1)二小儿才华出众。他会算卦,会唱曲,会口技。“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2)二小儿乐观开朗,他的笑声很有特点,能感染他人。“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湮没了。” ‎ 从侯兆川的乡亲们的角度: 二小儿走街串巷,卖唱乞讨,与侯兆川的乡亲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能将他的卦辞背出来,且“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 ‎ ‎6. (1)这一情节呼应了小说开头二小儿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的内容,使得小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情节结构)‎ ‎(2)小说开头二小儿说他叫崔光活时,“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到他临终前,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接纳二小儿,而最后已经从心地里接纳了他,把他当成了亲人。这样就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情节结构)‎ ‎(3)二小儿反复强调自己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临死不忘请乡亲们把他的大名刻到墓碑上,突出表现了二小儿这样一个自幼眼瞎,几乎全盲的乞者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渴望成就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若从主题角度,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4.‎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因为“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错。文中说“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B项,“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错误,侯兆川的人对二小儿有深厚的感情。D项,“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错,因为二小儿给乡亲们带来过许多快乐,乡亲们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二小儿不在了,乡亲们思念他。‎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从二小儿的角度,找出文中二小儿的表现,概括出他的特点,这应是他受欢迎的原因;二是从侯兆川乡亲们的角度,圈出他们对待二小儿的表现,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 ‎ ‎ 点睛: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本题就属于这一种。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本题属于文章的最后,故应从结尾段的作用角度考虑。结尾段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母忧去职。服终,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祗与骏书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骏不从。入为侍中。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茂犹坐,祗顾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加罚。”诏又赦之。祗多所维正皆如此。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大将军苟晞表请迁都,使祗出诣河阴,修理舟楫,为水行之备。及洛阳陷没,遂共建行台,推祗为盟主,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传檄四方。遣子宣将公主与尚书令和郁赴告方伯征义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畅行河阴令,以待宣。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祗自以义诚不终,力疾手笔敕厉其二子宣、畅,辞旨深切,览者莫不感激慷慨。‎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B.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C.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D.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爵位,是君主制国家君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通常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 辅政,指新君即位时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辅政者一般是宗室诸王或权臣。‎ C. 常侍,是中常侍的简称,是皇帝侍从,其职责是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D. 古人对死各有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担任荥阳太守,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州、豫州两地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 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进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 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代理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 傅祗深为倚信,屡受重用。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傅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 ‎(2)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 ‎【答案】7. C 8. B 9. D ‎ ‎10. (1)你不是天子的大臣吗!现在朝廷内外音讯不通,不知皇帝在什么地方,你怎能安坐不动呢?‎ ‎(2)王戎、陈准等人一起说:“傅公还在任职,我们就没有忧虑了。”他被大家所倚重信任到这种地步。‎ ‎【解析】【晋书·列传第十七】作者:房玄龄 年代:唐 ‎7. 试题分析:“裴楷”做后句的主语,“楷是骏亲”是“奏”的内容,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裴楷”做后句的主语,“楷是骏亲”是“奏”的内容,不要断开。‎ ‎8. 试题分析:“因为身患疾病”错。辅政特指帝王死后新君即位时因为年幼而形成的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通常有母后临朝称制、诸王监国、宗室诸王摄政、权臣辅政等几种形式。‎ ‎9. 试题分析:傅祗升职担任卫尉,是在平定齐万年举兵反叛之后,司马伦辅政之前。‎ ‎10.‎ ‎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所在”“何得”“相与”“在事”“属”,重点句式“为物所倚信”。‎ 参考译文:‎ 傅祗字子庄,为人极为孝顺,很早就知名,以才识干练被称赞。武帝开始建立东宫时,傅祗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迁担任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因母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荥阳太守。自从魏黄初年间发生大水灾后,黄河济水泛滥。傅祗主持修筑了沈莱堰,至今兖州一带没有水患,百姓为此立碑称颂他。皇帝去世,殡殓之时,太傅杨骏辅佐理政,想取悦人心,建议普遍进升封爵。傅祗给杨骏写信说:“没有帝王刚刚去世,臣下就论赏功劳的事。”‎ 杨骏不听从他的劝说。傅祗晋升为侍中。当时将要杀杨骏,但杨骏自己不知道。傅祗陪侍杨骏就座,但云龙门已关闭,内外不通消息。傅祗请求同尚书武茂一起去打探皇帝消息,作揖后走下台阶。武茂仍坐着,傅祗回头说:“您不是天子的大臣吗!现在内外隔绝'不知皇帝在何处,怎能安坐不动呢!”武茂才惊惧而起。杨骏被杀之后,裴楷的儿子裴瓒,是杨骏的女婿被乱兵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裴楷不和,就趁机上奏裴楷是杨骏的姻亲,将裴楷逮捕交付廷尉处治。傅祗证明裴楷无罪,诏令赦免了他。当时又逮捕了杨骏的下属人员,傅祗又启奏说:。昔年鲁芝为曹爽的司马,在危急时斩断门锁去救曹爽,宣帝认为他有节义’而且还升任为青州刺史。所以杨骏的属官不能加以刑罚。”皇帝又赦免了他们。傅祗维持正义大都如此。‎ 氐族人齐万年举兵反叛,朝廷任命傅祗代理安西军司,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平定了叛乱。傅祗升任卫尉,因有中风病而退休,在家被任命为常侍,仍食用卿的禄秩’朝廷赐给他钱及床帐等物。赵王司马伦辅政,任命傅祗为中书监,仍然担任常侍,以此镇抚人心。‎ 傅祗以疾病为由辞谢,司马伦派遣御史用车接傅祗就职上任。王戎、陈准等互相说:“傅公还在任职.我们就没有忧虑了。”他被大家所倚重信任到这种地步。大将军荀唏上表请求迁都’派傅祗前往河阴,修理船只,为水上运输做准备。等到洛阳陷落,朝廷官员共同成立行台'推举傅祗为盟主,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的身份传布檄文至四面八方。傅祗又派遣儿子傅宣带领公主和尚书令和郁赴各封地征发义兵,他自己驻守在孟津小城,让傅宣的弟弟傅畅担任河阴令,接应傅宣。后来傅祗因暴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傅祗认为自己诚义不终,在病重期间手书遗言,严命他的两个儿子傅宣、傅畅,辞意深切,看了的人无不感激慷慨。‎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⑥。‎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苏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广元市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⑥耕桑:耕田植桑,指田园生活。‎ ‎1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 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2.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案】11. AD 12. “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D.“比喻”一说有误,“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作者的无奈之情,借物抒情法;“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一说较为片面。‎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AC两项考核诗句的内容或意境,B考核炼字,D考核手法,E考核结构,轻重AD分析错误。‎ ‎12.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那信”的含义: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 成事实。然后分析效果: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 根据情境提示,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六国论》中苏洵用“________”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并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 ‎(2)《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借庄宗因困于伶人而亡国的历史故事警戒后人要防微杜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强调夜宴的规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弊在赂秦 (2).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 如诗不成 (6). 罚依金谷酒数 三、课文基础知识(15分)‎ ‎1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速祸焉  加速 B. 不省所怙  依靠 C. 吾妻来归  归来 D. 当与秦相较 应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应结合句子的小语境来解答。A项,“始速祸焉”,“速”应解释为“招致”。C项,“吾妻来归”,“归”,出嫁。旧时女子出嫁叫“归”。D项,“当与秦相较”,“当”同“倘”,如果,假如。‎ ‎1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家读书久不效 A. 飞羽觞而醉月 B. 抑本其成败之迹 C.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D. 旦视而暮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词类活用。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依据它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辨析其活用的类型。例句“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本为名词,因前面有否定词,故活用为动词,取得功名。B项,“抑本其成败之迹”,“本”为名词,因其后跟了代词,也活用为动词,推究。A项,“飞羽觞而醉月”,“飞”应为使动,“使……飞”。C项,“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穷”,活用为名词,尽头。D项,“旦视而暮抚”,“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洎牧以谗诛 早实以蕃 B. 其能久存乎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C. 而母立于兹 而皆背晋以归梁 D. 久不见若影 故不我若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可以结合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B项,两个“其”的位置相同,都放在疑问句的句首,应解释为“难道”。A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相当于“而”,表并列。C项,第一个“而”同“尔”,你的;第二个“而”,表转折,但是。D项,第一个“若”,代词,你的;第二个“若”,比得上,这一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故不若我也”。‎ ‎17.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惟兄嫂是依 A. 后秦击赵者再 B. 会桃花之芳园 C. 秦人不暇自哀 D.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句式。例句“惟兄嫂是依”属于宾语前置句,“惟……是”是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C项,“秦人不暇自哀”应为“秦人不暇哀自”,也是宾语前置句。A项,“后秦击赵者再”应为状语后置句,应为“后秦再击赵者”。B项,“会桃花之芳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会”后面省略介词“于”。D项,“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是定语后置句。‎ ‎18. 翻译下面的句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答案】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兴和亡都属于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也”,判断句。‎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不注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 ‎②他嘻嘻笑着,让酒让菜,谈笑风生,又说起他的过往的创业经历。‎ ‎③经过几天的深谋远虑,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④李白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方向把这题材写深,写透,并且发挥到淋漓尽致、无所不至的境界,从而使后来者再也无法在这一领域内超越他。‎ ‎⑤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营私舞弊,为他的小舅子——一个抢劫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⑥他们俩共事已久,许多事往往心照不宣,便能彼此默契,相互配合处理完善。‎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自行其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使用正确。“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使用正确。“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从句中来看,应是说“几天”的思考,不合语境,③改为“深思熟虑”。“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指坏事做绝了)。感情色彩不当。 “营私舞弊”,因图谋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做犯法的事。从句中来看,“为他的小舅子……”,不合语境,应改为“徇私舞弊”。“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句中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无所不至”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用在句中褒贬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深谋远虑”“营私舞弊”这两个成语,前者要有“谋划”之意,后者要有“营私”,指为自己之意。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合二为一,成为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智能”,这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将改变我们对人类乃至宇宙的本质的理解。‎ B.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季运动会,运动员们正抓紧做好赛前训练。教练指出,不适当地增大运动量,运动员的体能会下降,最终会影响比赛成绩。‎ C.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欣赏者要自己体悟,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遭到破坏的危险。‎ D. 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不适当地增大运动量”语意不明,不适当地增大运动量,停顿歧义。C项,句式杂糅,“遭到破坏”或者“有被破坏的危险”只能选一。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音像制品”后面,应接中心语“的人员”。‎ ‎21.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在着装上的材质和颜色上都是有讲究等级的,就颜色方面,隋唐以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庶人在隋时穿白色,在唐代穿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白两色。‎ B.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牲畜,所以古人又把牛叫“太牢”,把羊叫“少牢”。‎ C. 容臭,即香袋,内装香料,随身佩带,香气绕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气也。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D.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通称为“叔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白两色”错误,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色。‎ ‎22.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电影是大众艺术,__①__有商业属性,__②__有艺术属性,__③__艺术永远有讨论的空间。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440亿元,大量资本进入使得电影行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亮点。__④__,资本的本性是逐利,有时甚至会扭曲电影的艺术本位,这就__⑤__需要批评界保持清醒,面对商业大潮而不失声。__⑥__,当资本的热度退去,留给观众的可能就是中国电影抽空之后的浮华与泡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仅 而且 因而 不过 还 所以 B. 不但 而且 所以 可是 更 因此 C. 既 也 而 但是 更 否则 D. 既 更 而 但是 还 因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考生应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内容,然后依据关联词的搭配和句间的关系进行排除。第一句是对“电影”的介绍,“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之间应是并列关系,如使用递进关系,则后面的内容应重点讲述“艺术属性”;第四处前后的内容截然相反,应使用表转折的词语;第五句前面说“甚至……”,可见此处是表递进关系,应使用“更”。‎ ‎23. 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处于中古早期的魏晋南北朝,________。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 ______;但是,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同时,魏晋的士大夫大多儒、玄兼修:他们一方面追求道家理想,另一方面又执着于儒家观念。按照常理,________,然而在魏晋时期,这两种哲学观念却共存于许多士大夫的思想体系之中。‎ ‎【答案】 (1). ①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 (2). ②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 (3). ③这两个思想体系本不会走到一起(不能共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由“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可知①有“充满矛盾”的意思,联系前文“魏晋南北朝”,所以写“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②由“但是”“开明”等词可知“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③下文“然而”一词,表明要写与之相反的语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五、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可爱的中国 亲爱的外国青年朋友们,欢迎你们到中国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礼仪之邦的一员,我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向你们说说我可爱的中国。‎ 欲说太多,仅择二三。就让我从你们最为关注的几个“中国关键词”开聊吧。‎ 来到中国,你们首先关注吃得怎么样,“民以食为天”嘛。“中华美食”,会让你听得耳热,看得眼馋,吃得陶醉。中华美食风味多样,四季有别。它的口味有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有着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别。‎ 它注重菜肴的色、香、味的完美结合,给人以视觉和食觉的绝妙享受。此外,它还有好听的名字、耐听的故事,真是趣味十足。更为称奇的是,中华美食讲究“医食同源”,做的菜既讲究好吃,又对身体有医疗保健之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党领导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使“中华美食”给人以鲜美的口感享受,还让人感到一种陶醉的人文关怀。物质和精神丰富了,自然使充满了情爱的人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物质丰足的中国,注重了居住环境的建设。难怪你们关注中国的“美丽乡村”呢?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一个个环境美、生活美、心灵美的美丽乡村,让八亿农民过上整洁、富裕、文明的生活。这,是全党的愿望,是全民的愿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部分。‎ 实现中国梦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自古热爱和平和发展。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陆上贸易,促进了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如今,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合作精神,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带一路”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国人民相交相知,共享和平富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开放的中国愿意以诚实包容的姿态,笑迎宾客,共谋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吃则美,居则安,交则诚,这就是美丽中国向你展开的笑颜。‎ 和平、温情、包容,这是一个大国的美丽情怀。是啊,我深深爱着的这片土地,可爱的中国!‎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结合材料中涉及的十二个关键词来谈论,可以选取其中相关的关键词进行立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