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交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宝山区交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欧阳修在《蝶恋花》一词中用叠词写女主人公内心孤寂幽深的一句是 。‎ ‎(2)张先在《天仙子》一词中写影的名句是 。‎ ‎(3)苏轼在《定风波》中写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畏坎坷的超脱情怀的一句是 。‎ ‎(4)李煜在《虞美人》中将愁化无形为有形的两句是 ,_____。‎ ‎【答案】(1) 庭院深深深几许 (2) 云破月来花弄影 (3) 一蓑烟雨任平生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庭院、花弄影、一蓑。‎ 按要求选择。‎ ‎2. 以下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王刚考上高中就放松学习,妈妈告诫他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松懈。‎ B. 同桌在市辩论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 在中美贸易摩擦会谈中,谈判专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转化视角对待双方关系。‎ D. 老刘退休后想再就业,家人用“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劝他不要再工作。‎ ‎3.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问她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鸽子,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 25 -‎ D.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答案】2. C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运用能力。其命题的出发点是检验学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常采用“望文生义”“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等多种设误形式,还要注意名句的搭配、适用特点等,如果洞悉了这些设误点,就找到了思维的切入点。‎ A项,“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做事情越接近成功时困难越多,越需要坚持不懈。与语境“刚考上高中”不符。‎ B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强调要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与“未能晋级”和“安慰”的语境不符。‎ C项,“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用更为宽广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放开眼界去衡量。要开阔视野,要着眼大局。符合语境。‎ D项,“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意谓自古以来存养老马,并不是指望它去长途跋涉。喻指老年人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仍具有为国家效力所需要的才智。多用于自比,此处是家人劝他不要再工作,不符语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语境是《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一段话,要符合刘姥姥的人物身份特点。“既……又……”多用作书面语,此处是刘姥姥说的话,应符合其口语化特点,排除AD;根据下文“那笼子里是黑老鸽子,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可知,先说“变俊了”再说“会说话了”更符合逻辑,排除B。‎ 故选C。‎ 二、阅读  (70分)‎ ‎(一)(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 25 -‎ 人文精神为大众文化引航 童庆炳 ‎①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真的坐下来读审美型的纯文学的人,已为数不多。电视连续剧、纪实文学、流行音乐、互联网文学作品等统治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在诸如此类的大众文化产品的轰击下,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坍塌了,人们的种种欲望又被刺激了起来。既然大众文化来势凶猛且已影响到了每个人的生活,那么如何引导大众文化,就成了人文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②我个人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我觉得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深受大众的欢迎的,它的娱乐休闲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可另一方面,我又觉得现在的大众文化,就其深层的价值取向而言,又是令人担忧的。‎ ‎③每到年底,挂历和各种美女图之类的艺术品,铺天盖地而来,人们享用着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可是当那些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高高兴兴地把画面逼真的美女图挂历之类的东西拿回家时,我内心的隐忧就像那水底的污浊的沉渣浮上水面来了。‎ ‎④为什么我会感到隐隐的忧虑?这需要从大众文化本身的性质说起。所谓大众文化是指那些通过科技产品生产出来的、可以无限复制的、适合大众品味的、通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由于这种产品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从而具有了区别于以前的产品的特征。大众文化对于商品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商品的消费者都是有意义的。生产销售部门可以赚钱,消费者来说可以得到赏心悦目的快乐,也即娱乐。一个消费者能用金钱买来快乐,这难道不是高兴的事情吗?但意义的消解作为当代流行的一种特性,则是消极的,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 ‎⑤我所说的意义,就是指人文意义,即人的生活目的与价值问题。意义消解就是指这种大众文化产品中,只给人提供感官的刺激与快乐,不给人提供人生意义的引导。作品平面化,丧失了底蕴。如前面提到的挂历,各种裸露的搔首弄姿的美女像挂历,让读者看了受到感官的刺激,但在这些美女像上面绝对读不出人的生活的意义。假如把这些美女像一张一张贴在农村家庭饭堂的墙上,那么原本阴暗的饭堂会鲜亮起来,看着这些美女像吃饭也许会刺激食欲,某个小伙子也许会盯着其中的一位“美女”,欣赏她,觉得他的意中人就是这一位,可当他回过头来瞥见他的不那么美的媳妇时,他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他的意中人,她顿时变得不真实,他的意中人在墙上。结果假的变成“真”的,而真的却成为“假”的。真实感的丧失,就是这类大众文化产品的一种效应。‎ - 25 -‎ ‎⑥我们总是强调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的引导(当然这也必要),却很少讲人文精神的引导。人文精神主要规定:人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规范人生的意义。这样,人文精神就幅射到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领域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大众文化中有无人文精神,是关系到这类产品有无灵魂的问题,关系到把大众往什么地方引导的问题。越是在商品大潮中,人们往往越会见利忘义,这就越要通过大众文化加强对人的引导。‎ ‎⑦既然这样,现在有一些人站出来喊一喊、说一说,指出大众文化有很多毛病、有很多坏处,就很有意义。必须有这么一种批判的声音,有这么一支制衡的力量,大众文化才不会滑得太远。‎ ‎(有删节)‎ ‎4. 第①段加点词“轰击”在文中的含义是_ _。‎ ‎5. 下列不符合第④段划线句关于“大众文化”定义的作品是(  )。‎ A. 故宫博物院在天猫销售的手账。‎ B. 演员在剧场里与人合说的相声。‎ C.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D. 腾讯推出的手游《王者荣耀》。‎ ‎6. 以下情形不能作为“意义消解”的例证一项是(     )。‎ A. 看完窦娥三桩誓愿全部实现的情节觉得特别解气。‎ B. 某动作电影全程激烈打斗能使观众不愿上洗手间。‎ C. 将《黄河大合唱》改编成动感十足的广场舞伴奏。‎ D. 田汉在《关汉卿》中塑造与原型不太一致的形象。‎ ‎7.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大众文化作品中鲜有人文精神内涵。‎ B. 应加强对大众文化作品的监管力度。‎ C. 大众文化如果无人文精神就无灵魂。‎ D. 作者不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网文等。‎ ‎8. 文章认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规范人生的意义,请结合巴尔扎克《守财奴》中葛朗台形象,评析其规范人生的意义。‎ ‎【答案】4. 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 5. B 6. D 7. C ‎ ‎8. 《守财奴》通过塑造一位以金钱为唯一追求嗜钱如命不顾亲情道义的反面人物形象,批判了人际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能激发人们对追求金钱问题的反思,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我们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求财有度、重视亲情,除金钱之外,追求更为丰富人生价值。‎ - 25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词语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轰击”,本义指用火药、枪弹等轰炸射击。此处用的是其比喻义,根据所在的语境“在诸如此类的大众文化产品的轰击下”,“电视连续剧、纪实文学、流行音乐、互联网文学作品等统治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可知,“轰击”指的是大众文化产品统治了人们的闲暇时间。而“统治”再理解即为“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占据”。据此整理表述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演员在剧场里与人合说的相声”不符合“大众文化”的定义,根据原文大众文化的特点“通过科技产品生产出来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可知。‎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田汉在《关汉卿》中塑造与原型不太一致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创作,不是“意义消解”,根据原文“意义消解就是指这种大众文化产品中,只给人提供感官的刺激与快乐,不给人提供人生意义的引导”可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项,“大众文化作品中鲜有人文精神内涵”于文无据,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大众文化中有无人文精神,是关系到这类产品有无灵魂的问题,关系到把大众往什么地方引导的问题。越是在商品大潮中,人们往往越会见利忘义,这就越要通过大众文化加强对人的引导”,可见有一些大众文化还是有人文精神内涵的。‎ - 25 -‎ B项,“加强对大众文化作品的监管力度”于文无据,原文倒数第二段说“大众文化中有无人文精神,是关系到这类产品有无灵魂的问题,关系到把大众往什么地方引导的问题。越是在商品大潮中,人们往往越会见利忘义,这就越要通过大众文化加强对人的引导”,文章结尾说“既然这样,现在有一些人站出来喊一喊、说一说,指出大众文化有很多毛病、有很多坏处,就很有意义。必须有这么一种批判的声音,有这么一支制衡的力量,大众文化才不会滑得太远”,可见强调的是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批评。‎ D项,“作者不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网文等”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个人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我觉得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深受大众的欢迎的,它的娱乐休闲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可另一方面,我又觉得现在的大众文化,就其深层的价值取向而言,又是令人担忧的”,整篇文章是站在大众的角度而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评价作品的思想价值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作出准确评价。‎ 首先找到原文关于文化作品“规范人生的意义”的阐述:“人文精神主要规定:人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规范人生的意义”“大众文化中有无人文精神,是关系到这类产品有无灵魂的问题,关系到把大众往什么地方引导的问题。越是在商品大潮中,人们往往越会见利忘义,这就越要通过大众文化加强对人的引导”,可见文化作品具有了人文精神,就有了灵魂,也就有了规范人生的意义。然后结合《守财奴》作品来分析,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塑造了吝啬鬼葛朗台这样的文学形象,批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把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现状纳于笔下,成为不朽的社会画卷。葛朗台对于金钱的吝啬、贪婪、攫取,对于我们思考金钱代表了什么、人活着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种意义使作品具备了人文精神,有了灵魂,这就是文学的社会价值,也是优秀作品不朽的根本原因。‎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15分)‎ - 2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宁潮 洪 烛 ‎(1)去海宁,首先为了看潮。‎ ‎(2)看花,看山,看古迹,哪里有看潮来得刺激?真想长出一双额外的眼睛。慢慢地看,细细地看。看来看去,还是看不够啊。‎ ‎(3)海宁潮是活着的古迹。远胜于那些死去的风景。或者说,古老的海宁潮,几乎每天都要复活一次。钱塘江是因为举世无双的特大涌潮而出名的,海宁,千百年来一直是观潮胜地。说不清谁是第一个看潮的人,但我眼前的潮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看过,乾隆、林则徐看过,孙中山、毛泽东看过,王国维、徐志摩看过……终于,轮到我了。但我注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4)我站在他们站过的地方,看他们看过的风景。看潮水,同时也看那些先期到达的名人,穿着各个时代服装的身影。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幻影、只是自己的想像,但我更愿意相信:随着海宁潮在每一天的复活,远去的看潮的人,也逐渐复活了。他们组合成另一道人潮。‎ ‎(5)瞻仰不死的潮水,莫非也能使人永生?他们出类拔萃,仿佛借助了潮汐所给予的神秘力量。‎ ‎(6)在海宁,恨不得多长一双眼睛,近看海潮,远看人潮。海的浪花、人的精英,交汇在一起。甚至使我这样平庸的观众,也无法平静。‎ ‎(7)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看不够啊,真的看不够。‎ ‎(8)只要有看潮的人,潮水就不会失去意义。只要有现实与未来,过去的岁月,就不会失去记忆。看潮的人,在羡慕那些弄潮的人。‎ ‎(9)我甚至想:若干年后,谁会在看潮的同时,无意间看到我呢?看到我在若隐若现的人潮里,东张西望、左思右想?哪怕他看到的不是我的身影,而只是这一篇文字,我也满足了。那证明我并没有真正地消失。‎ ‎(10)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传来一阵闪电般的颤栗。那是血液在涨潮。‎ - 25 -‎ ‎(11)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节。传说这一天是潮神伍子胥的生日。战国时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并力谏夫差杀死忍辱求和的勾践,夫差不予采纳,反而听信谗言赐子胥死,以皮革裹其尸,投之钱塘江。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协助下,灭掉吴国,文种的下场与子胥类似:被赐剑自刎,葬于山阴。相传子胥从海上背负文种,一对冤魂素车白马,踏浪来去,成为潮神。南宋时,每年都在潮神生日这一天于钱塘江祭潮并检阅水军,以纪念两位忠臣,农历八月十八定为观潮节。‎ ‎(12)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为了祭奠投水自尽的大诗人屈原。而观潮节,怀念的是被冤杀后尸沉江底的名将伍子胥。这是一文一武的两个节日。如果说屈原心中更多的是委屈,体现在伍子胥身上,则彻底是愤怒了。难怪钱塘江潮总是咆哮而来,仿佛充满怒气。纵然人间不平事太多,钱江潮,敢于鸣不平。此乃性情之潮。永远怒发冲冠的样子。‎ ‎(13)唐代第一位以钱塘观潮入诗的人,是孟浩然。他写下一首《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我更喜爱他的另一首《渡浙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14)我这次来海宁,一直想找找孟浩然登临的樟亭在哪里。白居易也曾经在这亭子里观潮。他写过一首《樟亭》:“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月明何处见,潮水白茫茫。”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期间,为西湖修筑白堤,钱江潮经常轰鸣于他枕畔:“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即使后来远离此地,想忘也忘不掉的。钱江潮构成记忆的画外音。他还有一首《观浙江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游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在那个时代,潮汐是一种比沙漏更为雄浑壮丽的时间表。钱江潮,用一线银练结绳记事。‎ ‎(15)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多次来海宁,除了观潮,还有公务:督役开河。他在盐官镇西南门内的庆善寺烧香祈祷:“古邑居民半海涛,师来构筑便能高。千金用尽身无事,坐看香烟绕白毫。”他对海宁潮大加赞美:“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16)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五日,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以及蒋介石等人,自上海来海宁观潮。钱江潮使他联想到革命洪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后来他还亲笔书写“猛进如潮”四个字,题赠海宁。‎ ‎(17)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一日(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来海宁观潮。“在塔东面,当时主要考虑八月十八观潮日人多,毛主席来观潮,群众要争看主席,这就无法观潮了。所以选择了镇郊位置。”这是一次秘密的看潮行动,长达三十六年后才由一九九三年十月三日《文汇报》首次报道。后来公开的还有毛泽东的七绝《观潮》诗:“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18)海宁潮又一次涨起来了。海宁潮一次又一次涨起来了。它总是那么准时。像跟谁约好了似的。它气势浩荡地来赴约,摆开壮阔的阵容。今天,谁在约会潮水呢?‎ ‎(19)它见多了一张张陌生或熟悉的面孔,其中,有没有它要找的人?‎ - 25 -‎ ‎(20)哦,潮水在搬家!理想的家园,是岸。所以它总是在投奔不属于它的地方。海岸线有多长,潮水,就有多长。每天都编织的花边新闻,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重编了一遍又一遍,变成了真的……瞧,它来了,期待着在你的嘴唇上靠岸。‎ ‎(21)我等待着今天的潮水。潮水,知道有人——在等它吗?‎ ‎(22)它并不因为别人的守望,而变得快点或慢点。‎ ‎(23)去海宁,恨不得多带一双眼睛。为了看潮。光用自己的眼睛看还不够,我还希望借助别人的眼睛,看潮。看无数人看过的海宁潮。那就等于:我在同一天里,看到了无数次的海宁潮……‎ ‎(24)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终归会体现在人身上:人来、人往。看不够啊,真的看不够。‎ ‎9. 作者为什么说“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传来一阵闪电般的颤栗”?‎ ‎10. 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到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 结尾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12.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海宁潮”的含义。‎ ‎【答案】9. 身体的颤栗是因为内心心潮激荡,难以平静。作者从海宁的自然潮汐的力量领悟到历史的弄潮人的生命意义,感悟到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系及个人在历史潮流中的生存意义。 ‎ ‎10. 内容上借历代诗人的诗句来写海宁观潮,抒发了对伍子胥、屈原、孙中山、毛泽东等弄潮精英的崇高气节的赞美,结构上呼应前文“他们组成了另一道人潮”,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 ‎11. 内容上,从自然的花开花落,日落日出,潮涨潮落,类比人生社会人来人往,起伏变化,感叹人的生存和历史变迁的深刻哲理,启发人们要从看潮中领悟到要做弄潮儿,追求永生,呼应前文,反复咏叹,具有感动人心的浓烈的抒情意味。 ‎ ‎12. 既指海宁的自然潮水,又指众多的观潮者,进而引申到历史中众多出类拔萃的弄潮者,虚实结合,揭示了通过不断努力和奋进追求永生的道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 25 -‎ 首先理解“闪电般的颤栗”,代表的是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情绪的激动,是因为观潮而产生的联想:“只要有看潮的人,潮水就不会失去意义。只要有现实与未来,过去的岁月,就不会失去记忆。看潮的人,在羡慕那些弄潮的人”“我甚至想:若干年后,谁会在看潮的同时,无意间看到我呢?看到我在若隐若现的人潮里,东张西望、左思右想?哪怕他看到的不是我的身影,而只是这一篇文字,我也满足了。那证明我并没有真正地消失”据此概括观潮对于作者引发的人生的意义的联想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上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文章写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材料主要集中在(11)-(17)自然段,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构上,呼应第(4)段“远去的看潮的人,也逐渐复活了。他们组合成另一道人潮”;内容上,写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纵然人间不平事太多,钱江潮,敢于鸣不平。此乃性情之潮”,联想他们的才华、功绩,表达后人对他们的怀念;“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借历代诗人的诗句来写海宁观潮,表达对海宁潮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写了作者对这些不同时代勇立潮头、弄潮历史的人物的崇敬。诗文的引用使文章文化底蕴丰厚,增加了文采和韵味。‎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结构上,“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潮涨、潮落”与前文第(7)段语句相呼应,运用反复修辞,强化了抒情的意味;内容上,“终归会体现在人身上:人来、人往”,把自然与人生联系起来,运用类比手法,使人生的起伏变化更为形象、深刻;“看不够啊,真的看不够”直接抒发对海宁潮的赞美,进而表达对弄潮人生的积极追求。‎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海宁潮”本义指海宁自然的潮水,文中对海宁潮做了大量的描写,是实写;“海宁潮”也象征了历史的潮水,由众多的观潮者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勇立潮头、抒写和改变历史的弄潮伟人,是虚写。理解“海宁潮”的含义要把实指意义和虚指意义结合起来。‎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①。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②夸。‎ 注释:①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牙:军旗,竿上以象牙饰之。②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13. 这首词在字数上属于一首_________。  ‎ ‎14. 以下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一开头用全景式写法点出杭州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 B. “市列” 三句,只抓“珠玑”和“罗琦”两个细节,反映了杭州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 25 -‎ C.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则写渔翁及姑娘的欢乐神态,由此生动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D. 结尾以作者欲将杭州美景画为图卷献与朝廷,以此烘托西湖之美。‎ ‎15. 这首词通篇用赋体写法,请就此加以分析。‎ ‎【答案】13. 长调 14. D ‎ ‎15. 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通篇用赋体作法,极尽铺陈,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知识。具体考查词的分类常识。词按照字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照段数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本词上下阕均在50字以上,属于长调,双调。‎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欲将杭州美景画为图卷献与朝廷,以此烘托西湖之美”错误,“图将好景”不是烘托,是直接表现,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考查赋体写法。赋,即铺陈,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等,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解答本题,首先了解赋体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赏析。‎ 上阙写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从街巷河桥、民居雅致、户口繁庶等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 25 -‎ ‎ 对仗工整,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写出一派富丽堂皇的豪华景象。下阙写西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尽西湖自然之景的美丽;“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达官贵人饮酒赏乐的场景。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整首词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邝埜,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 ‎②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③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④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 ‎⑤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 25 -‎ ‎⑥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 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邝埜传》,有删改)‎ ‎【注】①邝埜:kuàngyĕ ②钞法:中国古代关于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 ‎16. 解释以下加点字。‎ ‎(1)具言可矜状( )         (2)埜堕马几殆( )‎ ‎17. 为以下加点字选择恰当含义。‎ ‎(1)敕以便宜调兵剿捕(    )‎ A.方便       B.见机行事      C.有利的时机       D.适宜的方法 ‎(2)既扈驾出关(    )‎ A.随侍       B.制止      C.骄横       D.使…跟从 ‎18. 以下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       卿为清望官 B. 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         不言而色欲之 C. 何以防闲                    戒奢以俭 D. 乃以污我                   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 ‎19. 第③段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B. 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C. 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D. 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20. 翻译句子。‎ 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 ‎2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邝埜为百姓着想的具体表现。‎ ‎【答案】16. (1)同情(2)危险 ‎ ‎17. (1)B(2)A 18. B 19. D ‎ ‎20. 车马驻扎在宣府,朱勇战死。邝埜请求快速起驾入关,用重兵作为殿后,没有得到回复,再一次到皇帝处上奏请求班师。 ‎ ‎21.‎ - 25 -‎ ‎ (1)调查败坏钞法的豪民时不大兴牢狱,仅抓几个豪民;(2)戍守海防失职者按照法律都应该被处死,他向皇帝陈请值得同情之处而得以宽恕;(3)被派去剿灭叛贼调查真相而避免滥杀无辜;(4)减免百姓苛捐杂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1)具言可矜状:邝埜向皇帝陈说可以同情之处。矜:同情。‎ ‎(2)埜堕马几殆:邝埜在行军途中掉下马来几乎摔死。殆:危险。‎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敕以便宜调兵剿捕:皇帝授予他权力见机行事调兵剿灭。便宜:见机行事。‎ 故选B。‎ ‎(2)既扈驾出关:随从帝王的车驾出关之后。扈驾:随侍。‎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为:介词,表被动;动词,担任。句意:有人上奏说南京金融制度被一些豪民破坏;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 B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句意:儿子做宪司(提点刑狱司),但是父亲做考官;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C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用。句意:凭什么约束;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D项,乃:副词,竟然;副词,才。句意:竟然用它来玷污我;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故选B。‎ ‎【19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得到翻译是:父亲去世守孝结束,朝廷提拔他任应天府尹。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征取的田税全都参考几种意见定出可行的办法。“擢”是“提拔”之意,“应天府尹”是官职名,二者是动宾关系,联系密切,不可断开,排除AC;“蠲苛急政”表意清晰,结构完整,“市”与“征”同义连用,动词“征收”之意,故在“市”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次,驻扎;没,通“殁”,死;疾,快速;严兵为殿,用重兵作为殿后;报,回复;诣,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审题,在文中找到“邝埜为百姓着想”的相关情节,然后结合具体事件分析。邝埜为百姓着想具体表现在第2、3两段:“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据此用自己的语言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邝埜(Kuàng Yě),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 - 25 -‎ 明成祖在北京,有人上奏说南京金融制度被一些豪民破坏,明成祖派邝野前往查访。大家认为将要大兴牢狱捕获人犯,而邝埜只是抓获几个豪民就回来了。上奏皇帝道:“南京百姓听到皇帝的命令非常震惊害怕,金融制度畅通了。”南京金融制度被破坏一事得到了整治。倭寇进犯辽东,有一百多个戍守海防的人失职,按照法律都应该被处死。皇帝命令邝埜追究查办,邝埜向皇帝陈说可以同情之处,皇帝为此宽恕了这些人。‎ 永乐十六年有人说秦地百姓聚在一起图谋不轨,提拔邝埜任陕西按察副使,皇帝授予他权力见机行事调兵剿灭。邝野向皇帝禀告了诬陷之事,皇帝下诏书诛杀了诬告之人。宣德四年赈济关中遭受饥荒的百姓。在陕西任职较久,执行刑律。主持政事清明简约。父亲去世守孝结束,朝廷提拔他任应天府尹。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征取的田税全都参考几种意见定出可行的办法。‎ 正统十年晋升为尚书。旧制筑城设卫的地方,自百户以下当替换的人,一定要到京城去考试,由于路远而自己不能筹足路费的,一辈子不能得到替换。邝埜向朝廷请示这些人到各自的都司处考试,让每个人都得到便利。瓦剌也先势力强大,邝埜向朝廷请示做好防备,又和朝廷大臣商议防备方略,请求增加大同的驻军,挑选有智谋的大臣巡视西北边务。‎ 也先进犯,宦官王振主张皇帝亲征,不与朝廷大臣商议可否。诏书下达,邝埜上疏道:“也先进犯,派一个边将足够控制局面。陛下是国家的主人,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皇帝没有听从。随从帝王的车驾出关之后,力请皇帝回朝。王振十分愤怒,命令他与户部尚书王佐一同随皇帝大营出行。邝埜在行军途中掉下马来几乎摔死,有人劝他留在怀来城就医。邝埜道:“皇帝亲自出征,怎么能借口生病按自己意思行动呢?”车马驻扎在宣府,朱勇战死。邝埜请求快速起驾入关,派出重兵作为殿后。没有得到回复。再一次到皇帝处上奏请求班师。王振大怒道:“腐儒怎么知道行军用兵之事,再讲处以死罪!”邝埜道:“我替社稷百姓出言,何惧死罪?”王振命令身边的侍卫将他扶出大帐。邝埜与佐相对在帐中哭泣。第二天,明军战败,邝埜被杀死,时年六十五岁。‎ 邝埜为人勤劳廉洁正直谨慎,非常孝顺。他的父亲邝子辅做句容教官,教育邝埜甚严格。邝埜在陕西做官时间很长,想见一见自己的父亲,于是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父亲很愤怒:“儿子做宪司(提点刑狱司),而父亲做考官,怎么可以防闲?”急忙寄去书信责备他。邝埜曾经寄给父亲一件衣服,父亲又回信责备道:“你掌管法律,应当洗雪冤案,解决长期积压的案件,而不要有愧于你的官职,从哪里得到这件衣服,竟然用它来玷污我。”封好之后交还给他。邝埜拿着书信跪着诵读,哭泣接受父亲的教诲。‎ 成化初年,朝廷赐予谥号为忠肃。‎ ‎(五)(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 25 -‎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典 ‎①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②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①,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曩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 )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之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杨》《皇荂》②中,言偃、卜子夏③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其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③大抵人间费用,苟得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注】①东雒西雍:雒,通“洛”,唐代以京城长安之东的洛阳为东都,称东洛;西雍泛指处于西方的京城长安一带。②《折杨》《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③言偃、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称。‎ ‎22. 可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 因 B. 而 C. 则 D. 且 ‎23. 下列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剡溪地域除古藤外的的植物,到了春天一般都能够焕发生机。‎ B. 古藤因为纸工的过度采伐而枯萎,我因此向剡溪上的人询问。‎ C. 剡溪纸工出于公利来采伐,就使大多数古藤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D. 古藤被人中伤,乃至生气丧尽,暗含了作者愤懑的身世之感。‎ ‎24. 请分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语言表达特点。‎ ‎25. 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 25 -‎ ‎26. 本文是一则杂感,在写作时采用了“因事说理”的方法,请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22. D 23. A ‎ ‎24. 整散结合。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便于表达作者对古藤遭摧残的态度,抒发强烈的感情。 ‎ ‎25. 这句话是说“周南”“召南”代表的高雅音乐会被《折扬》《皇荂》代表的世俗音乐折散。以此形象地揭示天下文人“轻傲圣人之道”,会使高雅文风变得低俗。 ‎ ‎26. 作者围绕造纸原料剡溪古藤受到过度摧残一事展开议论。剡溪纸工砍伐古藤为了造剡纸,剡纸为文人滥用。以此批判、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文人们竞相自夸的虚骄风气和浮夸低俗的文风。‎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和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对18个常见文言虚词归类整理记忆,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比较鉴别。‎ 此处语境说的是剡溪古藤受到过度摧残,前文“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曩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是说剡纸为文人滥用,后文“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说的是利用剡纸著书立说的人很多,陈述的是更近一层的原因,“因”表原因,“而”表递进或原因,“则”表顺承,“且”,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认真分析翻译语句,分析每个选项,最后对照原文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 B项,因果倒置,我因为“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而询问,询问的结果有人说因为纸工的过度采伐而枯萎。‎ C项,“出于公利来采伐,就使大多数古藤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说法绝对,原文“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是说按时节采伐不能说是摧残。‎ D项,“暗含了作者愤懑的身世之感”错误,本文是借古藤的遭遇,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文人们竞相自夸的虚骄风气和浮夸低俗的文风。没有表达作者愤懑的身世之感。‎ 故选A。‎ - 25 -‎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主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先指出手法特点,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本段文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是整句与散句结合:“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表现作者对古藤被摧残命运的同情与怜惜。“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句式比较自由、灵活,表达对纸工斩伐古藤的谴责。这样整散结合,长短句交错使用,使句子韵律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题目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内容上,“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杨》《皇荂》中”,“《周南》《召南》”代表的是高雅音乐,“《折杨》《皇荂》”代表的是世俗音乐,“折”意思是折散,消散。整句话的意思是,使得诗经中《周南》《召南》的风骨折散为《折扬》《皇荂》的俗调。结构上,紧承上文“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之道”的观点,即通晓明悟的人太少,世俗的人太多,导致天下文人“轻傲圣人之道”,会使高雅文风变得低俗,使论证形象而生动。‎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手法的特点,然后从文中找到运用该手法的具体情节,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首先理解“因事说理”,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说理为目的,记事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分析本文,本文是一则杂感,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文人们竞相自夸的虚骄风气和浮夸低俗的文风。作者没有直叙其事,而是围绕造纸原料剡溪古藤受到过度摧残一事展开:第1段主要围绕剡溪古藤的现状,作者追问产生的原因,矛头指向纸工的过渡采伐;第2段进一步深入分析造成古藤被摧残的真正原因是当时文人竞相自夸的文风;第3段生发议论,由古藤阐发联想,升华人生哲理。全文借剡溪古藤一事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说理形象,耐人寻味。‎ - 25 -‎ ‎【点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参考译文:‎ 剡溪向上绵延四五百里,长着许多古藤,藤根迫近土地。即使春气输入土地脉络,其他植物已抽枝发芽,唯独古藤感觉不到气候的变化,完全断绝了生的意向。我以为植根于土地的东西,春天来了一定会呈现生机。这古藤也植根于土地,正当春天却呈现死亡的颜色,于是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有人解释说:剡溪一带有很多造纸的工人,用刀斧砍伐古藤而不顾及什么季节,剥去古藤的外皮,来供造纸之用。唉,古藤虽然是植物,但气候温和就繁荣,天气寒冷就枯萎,人们养育它就能生长,残害它就会死亡,看来也像是受命于天似的。现在却被造纸的工人砍伐,不能发育生长,这是天地赋予它的气力被人所中伤,导致一种生物遭受如此严重的病害啊。‎ 后来我到过数十百个郡县,东至洛阳,西到长安,每每见到谈论写字作文的人,都拿剡纸相夸耀。这才明白从前所见剡溪古藤的枯萎,责任恰恰应由这些人负,而这过错本来就不在造纸工人。而且如今天下的读书人,自己专门立言而能见出于文章门户的,那数量和竹麻一样多。听他们说话,都自命不凡,仿佛已经掘到了骊龙颌下的宝珠。即使有通晓明悟的人,他们的话语却少得很,不能胜过众人,也就都缩手不说了。胜过众人的果然自称天下的文章都归功于我,于是轻视圣人的道理,使得诗经中《周南》《召南》的风骨折散为《折扬》《皇荂》的俗调,使言偃、卜子夏的文学陷入淫靡放荡之中。他们挤在一起动笔写作,动不动就是几千几百人。几千几百人下笔,动不动就是数千数万字。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一天天放纵下去,自然残害了古藤的生命,把它看得比桑叶还容易得到的东西,使得衰败的趋势日 益严重,不见终止。这样一来,那么写绮丽文章随意发表言论的人,谁不是用剡纸写的呢?造纸工人贪图利益,日夜斩伐古藤用来卖钱,即使全天下都是剡溪,也还不足以供给,何况只有一条剡溪呢?因此,恐怕以后不再有古藤生长于剡溪了。‎ 大凡人世间的耗费,如果合理,那么正道存在,则肆意耗费的错误,就无从横加于万物。万物资助人类,也是有一定时节的。在一定时节斩伐古藤,不能说是摧残它。我认为如今胡乱写文章的人,都是残害剡溪古藤之流。藤的生命有限,而胡乱作文的人却没有限度。且毫无限度地残害万物,并非只限于剡溪古藤而已。这就是我 选择剡溪古藤来寄托哀思的原因。‎ 三、作文  7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记者说,新闻报道应该避免下简单的结论,而要努力呈现复杂的真实。‎ - 25 -‎ 对新闻报道的态度,也可引申到我们对待人生与社会,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例文:‎ 做自己的旁观者 只是一味注视前方驾驶车辆的人让人心慌,因为两旁及后面突然而来的危险会让你措手不及;只看到自己的人注定会失败,因为他忽略了整个世界。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记者要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努力呈现复杂的真实;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时刻提醒自己。‎ 俗语说得好,旁观者清。人在提醒别人时往往是清醒的,容易看到问题的真正所在;却很难看到自己的不足。当人作为旁观者时,他能够纵观大局,从各方面来考虑问题;对待自己的事时,往往被自己的先入为主所局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是很重要的。‎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情报局某高官在一场战役中不幸被德军活捉。德国人当然想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从高官口中套取盟军的机密,以便取得最后的胜利。无奈高官早已经过严格训练,虽然德国人对他软硬兼施,他就是闭口不言。后来,德国人安排他与德国情报局一教官每日同行。教官在上课总是有意无意地犯简单错误。次数多了,高官忍不住哈哈大笑,并举出美英情报局的情况作为例子来指出教官的错误。就这样,高官在无意之间,透露了大量机密!‎ 高官的失败在于他的敬业,他自始至终都遵从情报员应有的专业操守,却没能成为自己的旁观者,提醒自己情况不一样了,那是德国人的诡计。那个时候,他是应该放下自己的敬业精神,装作一无所知的。‎ 然而,在更加艰难的情况下,霍金却受到人们的敬佩。霍金不幸患上高位瘫痪,除了头,就只有几根手指能动。面对不幸,霍金没有选择放弃,从此消沉下去。他成功地成为了自己的旁观者,纵观大局后,不断提醒自己:他还能思考,他靠着手指仍能与人交流。于是,身体被局限在轮椅上的霍金,用他的智慧与手指,在整个宇宙里漫游,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因他而改变!‎ 霍金的成功在于他的冷静,冷静使他没有埋怨命运的捉弄,意志消沉,而是成为自己的旁观者,指出自己的前进方向。‎ 同样是才能出众人,结果却相去甚远。‎ 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才能够在身处危难时处变不惊;才能在身处黑暗时,时刻提醒自己冷静下来,寻找远处的一丝光明,然后沿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前进。‎ - 25 -‎ 朋友,为了提醒自己,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材料从新闻报道的角度阐述了记者的职业态度:“避免下简单的结论”就是少一些主观臆断,“努力呈现复杂的真实”就是多从客观角度去发现问题、去呈现问题。它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记者这一职业容易走入的误区,人们往往凭主观推测,忽略了客观真实,导致出现判断失误。我们把这一问题引申到人生和社会,可以发现,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也容易犯类似错误,所以材料提醒我们要尊重客观真实,避免主观臆断,才能最大可能地接近事实和真相;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全面的看待问题,而不应只从主观出发,片面的看待问题。写作时考生要围绕“主观”“客观”“表象”“真实”“全面”“片面”“冷静”这类关键词展开,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我们对待自己、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正确态度。‎ 参考立意:(1)尊重客观(2)不畏浮云遮望眼(3)看清本质(4)全面看待问题(5)正确认识自己 参考素材:‎ ‎(1)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家的院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快修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并没有理会。这天晚上他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富人因而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有先见之明,但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的。‎ ‎(2)掩耳盗铃 春秋时期,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偷钟,但是不小心弄出了声响,他害怕被别人发现,于是就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他被听到声音前来的人抓获了。‎ ‎(3)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却怎么也找不到。‎ - 25 -‎ ‎(4)客观地看问题,才反映事物本来面貌;全面地看问题,才会准确地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发展地看问题,才会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准确地认识事物,透彻地理解事物,主动地处理事物,取得主动权,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主观地看问题,必带有感情色彩,错看了事物;片面地看问题,必以局部代替整体,歪看了事物;静止地看问题,必把过去当时下,僵化了自己。其结果,必处与被动地位,乃至走向失败。‎ ‎(5)我们不能看轻自己,更不能高估自己,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去深刻解剖自己。只有正确地了解了自己,才能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稳步前行,走向成功。‎ 结构示例:《做自己的旁观者》,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从记者旁观新闻事件才能客观公正,引入如何对待自己,亮明观点: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时刻提醒自己。正文部分采用正反对比结构,首先举出反例二战时期美国高官失败的反例,再举出霍金正确认识自己的正例,最后得出结论:要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