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 常聪慧 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 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 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王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 学生代表说是王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孩子继续讲。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 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每次通电话,儿子总一副疲惫不堪的音调,每次总提要母亲去城里享福。母亲还是拒绝,她想儿子孙子,但她是真的放不下。 儿子春节回来,给她带来一对阿拉斯加狗解闷。说城里的老太太们都养这狗,听话懂事像孩子。 学校再开学,母亲就带着阿拉斯加“儿子”听音乐,两条小狗温顺地跟在她身边,淡蓝的眼珠像水晶,总是深情地望向她。这样的目光让母亲心里融化了,拴了几次,再没用儿子留下的项圈锁它们。 现在,母亲更舍不得离开她的家。 学校里的孩子都叫她“王奶奶”。哪天没有经过学校孩子就会惦记。村子里有许多她这样的留守老人,儿子儿媳打工走了,留下父母和孩子,情况都差不多。 有一天村里一个老人没人照顾,跌断了脚,80多岁了,躺在床上,哭得像个孩子。老母亲探望回来,走进了村长家。她要拿出她所有的钱,发动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办个敬老院,聘请专门的护工,照顾年龄大的老人。没地方可以把敬老院安在她家,只要能照顾好老人们。 事惊动了省报,报到后敬老院迅速成立。附近村里的老人也闻风而来。 儿子听说后,打来电话问母亲,好好的城里生活不过,安静的小院不要,图什么。母亲回答不出,只傻笑。 儿子担心母亲,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也带走母亲。 他提着行李来到家门前。惊讶地发现他不认得这个家了。门前的梨树像是欢迎他,开得洁白绚烂。过了影壁墙,更让他震惊,院子里正开音乐会,十几个老人欢欢喜喜坐成几排,屋廊下是几个表演的孩子。 他的母亲,围着一条围裙站在偏屋门前,笑呵呵地观看着。两只阿拉斯加犬蹲卧在母亲身边。笑容满面的母亲慈爱得像一个守护天使。 儿子停下了,他想起母亲曾对他说过的话,“只要他过得开心,她就像天天在过年了。”现在,这个家不正透着过年的喜庆与吉祥吗?他给不了母亲的,母亲在这里找到了。 妈妈——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对“儿子”这个人物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使儿子的形象真实具体,表达了对“孝”的思考。 B. 文中说儿子很有钱,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城里生活条件优越,儿子一心想把母亲接到城里生活可母亲就是不来,因为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规矩。 C. 母亲总是说“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这是天下为人父母的真实心愿,只要孩子生活幸福,做父母的就开心踏实。 D. 母亲的银行帐户里已经有很多的钱,她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就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这是母亲在替儿子为家乡做贡献。 2. 小说中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概述母亲“放不下”的具体是指什么? 【答案】1. C 2. 母亲性格:纯朴善良,勤劳慈爱,乐观助人,无私奉献,热心公益。母亲放不下的具体指:她的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她的家,家中的小狗,她生活的乡村,乡村学校的乐队,乡村的敬老院,饱含了她的感情的东西以及乡村淳朴和谐的民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能力。涉及的方面有人物形象,重点词句含义,深层的主旨和情感等等。要做好这类题一定要全面提取信息,灵活变通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侧面解读。 A项,“作者对‘儿子’这个人物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使儿子的形象真实具体”,理解有误。根据文本内容主要塑造的是母亲形象,儿子是次要人物,没有细致描写,真实具体性不突出。 B项,“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规矩”,表述绝对,信息不全。根据文本内容原因不唯一,还有母亲自身的追求,想为家乡多做一些贡献。 D项,“这是母亲在替儿子为家乡做贡献”曲解文意,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能满足儿子学钢琴的愿望,觉得对不起他,于是以这种方式填补母亲对儿子的亏欠心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以及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关注原文中人物描写的文字,从言行举止等细节入手体会人物性格。题干中“小说中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概述母亲‘放不下’的具体是指什么?”本题有两问,其一为性格分析,其二为“放不下”的内涵。人物性格题有两种答法,一种是概括+分析,一种是只概括不分析。如果题干问“简要分析”或“分析概括”就按照“面”(概括)加“点” (例子)两方面来回答。本题问的模糊,可以只概括不分析,也可以概括加分析;按照概括加分析的思路做答案比较好。 第一问: 从“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母亲总是这样说”中,可见母亲:纯朴善良,勤劳慈爱。 从“有一天村里一个老人没人照顾,跌断了脚,80多岁了,躺在床上,哭得像个孩子。老母亲探望回来,走进了村长家。她要拿出她所有的钱,发动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办个敬老院,聘请专门的护工,照顾年龄大的老人。没地方可以把敬老院安在她家,只要能照顾好老人们”中,可见母亲:乐观助人,无私奉献,热心公益。 第二问:“放不下”的意思是舍不得,牵挂着、惦念着、关心着、喜欢着,据此可以确定“放不下”的首先是:“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两只狗都让她放不下,可见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日子,放不下几十年的农村生活; 然后就是对儿子的亏欠,寄托于今天的孩子们; 其次就是放不下没人照顾的老人们; 最后便是她的家乡情结,故土难离。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赵,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蔥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蔥,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用 C. 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北:向北 D.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 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因不愿再出去打仗,故称病闭门不出。 C. 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 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2)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答案】3. C 4. B 5. (1)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行起用李牧让他领兵。 (2)赵国便让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使秦将桓骑逃跑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等。 C项,“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意思是“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可见“北”,失败,逃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因不愿再出去打仗,故称病闭门不出”,曲解文意。李牧并非不愿出去打仗,而是希望赵王相信他,让他按照自己的计策来对抗匈奴。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关键词句有 (1)杜,闭;固,坚持;乃,就;复,又;起,起用;使,让;将,率领。 (2)乃,于,便;以……为,任命;击秦军于宜安,状语后置;大破大败;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án,缠)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丹)褴(lán,兰),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é,哲),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6.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中的“渭上”,说明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点明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无人赏识的悲剧命运。 D.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7.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 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 天上挂着轮西沉的残日,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 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判断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看结合诗句进行的分析是否正确;另外就是审查关于诗歌意思和情感的理解有无错误。 A项,“‘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点明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所以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情,“闲望”是落拓江湖之时,即不被重用的孤寂落寞失意之情,赏景是退而求其次、无奈中的选择。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综合能力,涉及“意象”“手法”“画面(意境)”。意象题的答题模式为:先指明意象,尽量全面;再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手法题的答题模式为: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比如本题涉及手法或修辞为“衬托”。意境或画面题答题模式为:总括画面+围绕特征词分析画面+情感主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本题有三问:意象和手法、画面。答题区域为“颔联”。 第一问: 诗歌颔联“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关涉的意象有“残阳”“轻雨”“鸣蝉”,表达了对美好的大自然景色和安宁惬意的氛围的热爱之情: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 天上挂着轮西沉的残日,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第二问: 首先明确手法为视听(动静)结合,然后分析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静态描写, “ 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动态描写。最后点明效果: 诗人借助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表达出喜爱之情。 第三问: 总括画面: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 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分析画面(总口特征词翻译):视觉中雨后初晴落日西斜,听觉中蝉鸣阵阵处处,以声和动衬静,视听、动静结合。 点明效果:表达了作者在安宁美好的大自然中暂得惬意的情感。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 (三)古诗文默写。 8.将下列句子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简要概括了山间四时之景,其中描写春、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的胸怀。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把同舍生中“烨然若神人”的富家子弟与自己“缊袍敝衣”的形象做了对比,他并不因此而稍有自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3).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 (4)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本题易错词语有:幽、繁阴、青荇、苍茫 、水底。 【点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出现了向现实贴近、向经典靠拢、向传统文化取材的趋势,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表达文化自信的作品成批涌现,令人__________。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网络文学发展诞生的20多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__________的变化,整个社会__________、精神状态昂扬向上。但早期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受制于年龄和阅历,对于现实生活缺乏把握能力,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召缺乏足够的敏感,以致沉溺于_______的幻想世界,娱乐性强而文学性弱,在许多作品中基本看不到生活与时代的痕迹。近年来,网络文学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召唤,人们对时代发展的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文学中不再缺席,反而成为创作者创作的背景与出发点,转变由此发生。正是因为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网络文学才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近5年的作品来看,那些阅读量和评论量巨大的作品,有不少都是弘扬家国情怀、彰显奋斗精神、书写人间真情的,作品所体现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都是正确而为社会大众所认同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他们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 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焕然一新 翻天覆地 朝气蓬勃 虚无缥缈 B. 耳目一新 沧海桑田 生机勃勃 扑朔迷离 C. 焕然一新 沧海桑田 朝气蓬勃 扑朔迷离 D. 耳目一新 翻天覆地 生机勃勃 虚无缥缈 1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发展诞生的20多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提升、国力显著增强的阶段。 B. 网络文学诞生发展的20多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的20多年。 C. 网络文学发展诞生的20多年,正是中国国力显著增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 D. 网络文学诞生发展的20多年,正是中国国力显著增强、经济高速提升的20多年。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能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还要仔细分析语境。 耳目一新: 意思是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焕然一新: 意思是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 结合“我国网络文学出现了向现实贴近、向经典靠拢、向传统文化取材的趋势,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表达文化自信的作品成批涌现”分析可知,选用“耳目一新”。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沧海桑田:沧海成农田,农田成大海,比喻世上的事变幻莫测。修饰“变化”,选用“翻天覆地”。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结合“整个社会”“精神状态昂扬向上”等分析可知,选用“生机勃勃”。 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扑朔迷离: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结合“幻想世界”分析可知,选用“虚无缥缈”。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发展诞生”语序不当,排除A项、C项; “国力显著增强、经济高速提升”语序不当,排除C项、D项。 另外,D项,“中国经济” 和“高速提升”搭配不当。 故选B。 11.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①。对此,②,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③。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答案】①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 ②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有过吟咏”); ③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介绍的对象是“菊”,然后借助文学中的内容解说“菊”的功用,第一处,前面说“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不是”后面一般与“而是……”相对,这可以确定句式,再借助后面的内容可以知道是说菊的食用功能,由此确定内容。第二处,前面说“对此”,“此”指的是前面“菊”的食用功能,后面说“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是指屈原,可见此处应是说屈原在诗文中有这方面的表述。第三处,前面说“可见”,意思是“可以知道”,可见此处应是得出结论,即“菊是可以吃的”。 12.请仿照画线句的句式, 在横线处再续写两个句子, 组成语意完整的一段排比句。 对善于思考的人来说,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节。读沙漠, 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答案】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仿写的句子既要与所给句子结构相同,形式一致,同时也要找准仿写点。本题要仿写的句式是“读······,读出了它······”,只要在这个句式中加入意象及与与意象精神特点相关的词语即可。 【点睛】仿写句子题,要在下笔之前审清所给例句的主旨内容,做到内容一致、感情一致、风格一致;审句式结构,是复句,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是单句,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应相一致。审修辞格式,做到修辞一致。 四、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我属于苍茫的蓝天,遥远的群山,烂漫的峡谷;也有人说,在这广阔的世界,我有割不断的牵挂,我属于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故园;还有人说,在这平凡的世界,有我最不一般的追求,我属于远大的理想,辉煌的未来。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地方,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样让他心有所属,情有所依,亲爱的同学,你又属于哪儿呢? 请以“我属于那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我就属于那儿 时间的长河汩汩东流,飘落的叶也随细砂慢慢沉淀。 门前的那颗柳依然茁壮,童年的梦更不会随岁月褪色。 水皱起柔柔的略微发红的粼波,鸭子雪白的翅膀也罩上了一层少女的羞赧,呱呱的叫声,似沉在水塘中的往事,空落寂寥。渐渐地,就看见太阳的脚轻悄悄地伸进塘边芦苇,芦梢沾染了胭脂,柳头也镀上一层淡淡的红晕。门前那棵柳轻轻摇着,摇落了满天的星星。这时耳畔传来母亲熟悉的呼唤,因为夜幕拉下来的时候,我还在光着脚丫在树上唱歌。 童年是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扇动着五彩的翅膀,有谁能紧紧抓住它而不让那薄如蝉翼的羽翅受伤? 春风吹绿了大地,那棵柳轻轻摇曳着,春意正浓。折一束柳条,拧成柳笛轻轻吹着。编一个柳帽,在胡同口招摇,瞬时便引来邻家小孩的眼球,屁颠屁颠地紧跟身后,“姐姐我要,”“姐姐,给我做一个……” 俨然,我成了领导者,“你去折柳枝,”“你们两个把柳条的枝干抽出来!”“哎呀,怎么这么笨呢?”“去去去,我来……我来!” 想当年拿破仑征战四方,建立起第一帝国,想必也不过这般感觉吧。“美”,像一个穿铠甲、着战靴的将军,高高在上指挥若定。稍有不满,便可大声呵斥。 那棵柳下还埋藏了我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斜倚在那并不粗壮的柳干旁,听李婶抱怨着新堆的玉米垛被人翻个稀巴烂,听王大妈唠叨明明前天还在的高粱种不知去向。我抿嘴偷笑,嘻嘻,向她们发着连我自己都不信的誓言:“那都不是我干的!” 那棵柳用她纤细的玉臂轻轻抚摸着调皮的我。凹凸斑驳的,那不是雨水的洗礼,而是用我稚嫩的眼泪滴出。 昨天隔壁的小强抢走了我的糖葫芦,那可花了我一星期的零用钱;前天五年级李丽跳皮筋时耍赖皮,明明踩了线却耍赖说不算……倔强的我年虽小,从不把这些“冤屈”告诉父母,只在没人的时候,咧着大嘴向柳树哭诉。柳枝如知心的好友,轻轻舔舐着我的“伤”口。 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左手滑落的是昨夜的泪痕,右手倒映的是岁月的痕迹。时光在五指的缝隙中悄悄溜走,牵系于那棵柳的梦想却日渐坚定。 实现它或许只一步之遥,为了捕捉梦中的蝴蝶,我不得不离开家乡,暂别那棵柳。轻轻地在心底许下诺言:明年六月,我会携着丰实的收获再见那棵柳——我心灵深处的风景,无论过多久,走多远,我都属于那儿——美好的童年,难忘的故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部分只起引出话题的提示作用,写作内容可以引用材料,也可以不用。 本题审题思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1.是什么? “那儿”是哪儿?应该是一个时空上和我们有距离的概念。时间上是过去或未来,空间上是远方,与“这儿”不同。从材料看,“那儿”可以指大自然中的“蓝天、群山、峡谷”,代表自己渴望的自然生活、理想境界;可以指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故园”,代表自己的情感归宿、精神依靠,主观世界里的“远大理想、辉煌未来”,代表自己的执着追求、不懈奋斗 2.为什么? 我为什么属于那儿?从材料看,应是心有所属、情有所依。那儿是自己的精神家园、避风港湾,那儿是自己苦苦寻觅、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那儿有自己相濡以沫的亲人、依依不舍的朋友,所以我属于那儿。 3.如何做? 通过哪些方式表现这种归属与依靠?心灵的阅读、精神的体悟、踏实的求索、勇敢的实践 ……注意,“我”必须自己。 立意参考: 1我属于一一故乡:“月是故乡明”童年记忆、坚守故乡、稻花香里、淳朴乡情、历史文化名城准安 2.我属于——经典:“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明的对话”语文、音乐、书海、诗意、汉语(字) 3我属于一一理想:“向青春举杯”“我有一个梦想”奋斗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梦中的大学 4.我属于一一亲情:“珍爱生命”“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滴泪中的人性世界”“此情可待成追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祖辈辈 5我属于——境界,“慢馒走欣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像山那样思考”江南、西藏、寂寞、天空、心灵、大海 6.我属于一一苦难:“珍爱生活”“直面人生” 7我属于——中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祖国的明天”“号角为你长响” 可用素材: 1.人在高三,每天早起晚睡,大部分时间都在题山书海间畅游。人忙了,头发也跟着忙,有些家伙承受不了这种忙碌,光荣下岗了。轻抚这薄薄的稀疏,总有一些记忆被悄然勾起。 都说头发是最具灵性的人体器官。愤怒时,发冲冠;恐惧时,发根抖;高兴时,它便柔柔地贴在你的头皮,乖乖地伏在你的肩头,迎着风儿,和你说着属于你们两个的悄悄话。 2.头发是最知主人心的,这话一点儿不错。小时候,很喜欢让母亲洗头。只在那一刻勤劳的母亲才得一时的轻闲,也只在那一刻才真正让我体会出母性的温柔。 3.农家妇女总是有一大堆活等着她去干,刚从田里回头,来不及洗手就又得去喂鸡喂鸭。母亲平时是极其严厉的,不会像电视里那样在临睡前给我讲童话故事,更不会拉着我的手去优哉游哉地逛公园。于是,每次洗头都成了我最盼望的事。 4.顶着一头的乱糟糟,先是被浸湿,而后母亲的双手覆在我小小的脑瓜儿上。母亲捧着我的头,就像捧着一个万金不换的宝。手指缓缓地插入我的发间,轻揉头皮,白色的泡沫弥散开来。这时候的头发便仿佛喝醉了酒般,驯服地在水中铺展开来,温暖幸福感也随之蔓延,自发梢到心田…… 从未留过短发,也许是贪恋于被母亲“优待”的日子。头发也最懂我的心思,它承载着我太多太多的回忆。 5.儿时总喜欢扎着马尾,高高的长长的,配上漂亮的蝴蝶结。蹦跳着陪我上学、放学。头发轻摇,左——右,左——右,就像钟摆,摇动着童年那些快乐的日子。 每到周末我和朵儿便会聚在一起。朵儿,也是一头长发,我们把自己心爱的发卡与头花拿出来分享,轮换着为对方梳头。这时头发便得到了最高的优待,各式各样的发卡都会卡满头,像黑夜里的漫天星星,跃动着两人的快乐。头发总是一遍遍拆了又梳,梳了又拆,直到满意,然后再冲出屋子到街头大妈的小店里买两根一角钱一根的雪糕犒劳自己,头发总是扎的奇形怪状,当时觉得美极了,现在想来也不是很漂亮,但看到做设计师的朵儿甜甜着笑得前仰后合,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 6.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头发就是长长的跑道,丝丝缕缕都是你我走过的日子。不忍心剪发,头发里总能看到我躺在母亲的腿上,撒着娇让母亲捉虱子的场景,总能听到和童年的朵儿耍闹时银铃般的笑声。 梳理那一头思绪万千,该走的终究会走,该来的终究会来,还是把愁苦拎起扔出窗子吧!也许明天起床,回味的便是高三这一年的辛酸与收获。 行文结构: 用一个字赞扬这篇文章是“美!”用两个字来赞美它是“真好!”用三个字来赞叹它就是“棒极啦!”小作者语言功底该是极好的,你看用词造句多么具有表现力呀!“渐渐地,就看见太阳的脚轻悄悄地伸进塘边芦苇,芦梢沾染了胭脂,柳头也镀上一层淡淡的红晕”“童年是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扇动着五彩的翅膀,有谁能紧紧抓住它而不让那薄如蝉翼的羽翅受伤?”“那棵柳用她纤细的玉臂轻轻抚摸着调皮的我。凹凸斑驳的,那不是雨水的洗礼,而是用我稚嫩的眼泪滴出。”“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左手滑落的是昨夜的泪痕,右手倒映的是岁月的痕迹。时光在五指的缝隙中悄悄溜走,牵系于那棵柳的梦想却日渐坚定。”文如其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心灵深处风景的满满的爱,该是因为小作者有一颗满富热爱的心,爱自然,爱生活,爱朋友,爱亲人。另外一定还有一颗充满童真的心,否则写不出如此生动逼真充满无限魅惑的童趣来。 【点睛】选材构思: 1如写记叙文,可选一则亲情或友情故事,写出自己的牵挂和依靠,注意扣题即可。 2如写散文,可选一个典型意境作为写作的素材,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出自己对这种意境的向往和追求即可,也可以从自己的归属反思,由不属于哪儿谈起,写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如故乡家园。 3.议论文不太好写。“那儿”指向远方,,正因为有了“我属于那儿”的想法,人们才能不断不懈奋斗!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议论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