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春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第二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绝不是随心所欲地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 25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半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形体都经历了由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二个阶段的演变。‎ B. 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C. 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 我国每个朝代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B. 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C. 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逐层深入分析。‎ D. 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汉字形体的发展可知,一种新的字体常常要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 B. 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 汉字简化的原因是社会在不断发展,而汉字又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汉字弃繁就简。‎ D.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汉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都经历了由图形化到线条化……”错误,原文是“大体上经历了”;‎ C项,“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错误,原文第三段是“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而不是“异体字”,而且“严重阻碍”表述也错误,原文是说“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 D项,“每个朝代都有汉字正字法”错误,原文第三段“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 - 25 -‎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逐层深入分析”错误,都是文字本身发展的原因,并无外因。“首先……,其次……”的表述也看不出是递进关系,所以“逐层深入分析”表述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由原文推出只是因为“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属于以偏概全;‎ C项,“汉字简化原因是社会在不断发展,而汉字又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错误,原文中谈及汉字简化的原因有两个,“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选项的表述以偏概全;‎ D项,“没有统一规范,就失去交际作用”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25 -‎ 近15年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走向世界。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单纯的“种子输出”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在国内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善德认为。‎ 杂交水稻的国际化贸易,在实际运作中受到目标出口国一定的贸易限制。印度是杂交水稻国际市场空间最大的国家,但是印度完全禁止境外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进口。孟加拉国要求相同品种第一次进入后,只可持续2年,过后必须在其境内制种生产才可销售。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15年发布的《中国种子年报》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水稻种子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2011年为拐点,前升后降,近几年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这个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天花板。‎ ‎(摘编自 《农财网种业宝典》) ‎ 材料二:‎ ‎ ‎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认为,稻米净进口283万吨,小麦净进口442万吨,稻米和小麦的自给率均在95%以上,口粮安全性没有问题。大豆持续10年大量进口,反应了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开放大豆政策,即对大豆进口没有配额限制,而对进口玉米、水稻和小麦,中国是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就征收20%以上的进口税。‎ - 25 -‎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大豆净进口9542万吨,约为上年度我国大豆生产量的7.3倍。事实上,肖国樱强调,中国的土地已经维持不了中国人现有的生活水平,失去的是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保障的是中国人口粮的安全。在肖国樱看来,大豆榨油后也用作饲料,它们的进口保障了我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维持了中国人民较好的生活水平。尽管如此,曾任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的王大元认为,大豆进口主要是作为饲料,从而保证我国人民对肉蛋油奶的需求,一旦国际形势有变,影响大豆的进口,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大量进口大豆存在隐患,政府在这方面的应对预案显得十分重要。‎ 肖国樱建议,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耕地来维持吃好的需求,只有委曲求全选择保障口粮生产、饲料粮外购的策略。另一方面,大豆市场也是一张王牌,是我们手中很重要的筹码,要充分利用好。再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周边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 ‎(摘编自《2017年中国稻米大豆进口量全球第一,中国口粮安全吗?》)‎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增幅最大,但进口金额却出现了负增长,这或许与当年粮食进口单价下降有关。‎ B. 中国粮食进口金额的增长率,在2013 - 2017年之间,经历了“增速下降——负增长——快速上升”的变化过程。‎ C. 从前5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粮食进口数量最多的是2017年,达到了13062万吨,较2013年增加了近1.52倍。‎ D. 2018年1-5月,中国粮食进口金额近200亿美元,接近2016年的50%,由此可推知2018年有望超过2016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杂交水稻虽已走向世界,但形势依旧严峻,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改变中国杂交水稻的输出模式。‎ B. 按照孟加拉国的相关政策,如果我国向其出口杂交水稻种子,两年后需在其境内制种生产,否则不能销售其它种子。‎ C. 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量大,加之政府为了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水平,致使近10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 D. 肖国樱认为,大豆进口不仅保障了我国口粮的安全,也保障了我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但大量进口依然存在着隐患。‎ - 25 -‎ ‎6.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粮食贸易面临着哪些挑战。‎ ‎【答案】4. C 5. A ‎ ‎6. 出口:①只有产品输出,没有科技输出;②遭遇目标出口国的政策限制;③出口市场呈下滑趋势;进口:①国内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的缺失;②大豆需求量大,对国际市场依赖大;③国内耕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现有需求。‎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结合材料二数据分析可知,2013年是8645万吨,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量是13062万吨, “2013 年增加了近 1.52 倍”错。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否则不能销售其它种子”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孟加拉国要求相同品种第一次进入后,只可持续2年,过后必须在其境内制种生产才可销售”分析可知,是不能销售相同品种;C项,“致使近10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错,原文表述为“大豆持续 10 年大量进口”;D项,“肖国楼认为”错误。“忧患的”的观点是王大元提出的。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杂交水稻的国际化贸易,在实际运作中受到目标出口国一定的贸易限制”“2008‎ - 25 -‎ ‎ 年以来,中国水稻种子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2011年为拐点,前升后降,近几年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这个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天花板”分析可知,只有产品输出,没有科技输出;遭遇目标出口国的政策限制;出口市场呈下滑趋势。结合“大豆持续10年大量进口,反应了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开放大豆政策”“中国的土地已经维持不了中国人现有的生活水平,失去的是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保障的是中国人口粮的安全”等内容分析概括,进口方面面临的挑战。‎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①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②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③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 - 25 -‎ ‎④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⑤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⑥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⑦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⑧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⑨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⑩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 25 -‎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一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既暗示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 卢娜十多年来对明光书店全身心投入,但生意惨淡,连连亏损,而她始终也没想放弃,从中可见她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 C. 题目“把灯光调亮”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给阅读者提供好的读书环境,也可指卢娜心中那份期待与坚守,借书店传播知识与文化。‎ D. 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的兴亡发展的观照,值得深思。‎ ‎8. 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 ‎9. 作家张抗抗在谈到《把灯光调亮》创作时说:“女主人公卢娜,一个平常的小城女子,白天卖书、夜里有梦。”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7. B 8. ①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书店比喻为城市里的瞭望塔,形象地写出了书店对城市人的巨大意义;将雪片比喻为撕碎的书页,突出了卢娜对书的挚爱以及书店无人问津的失落和哀伤。②运用了拟人手法。以人格化的“巨手抛甩”这一动作描写来表现从天而降的雪花落下的情景,饱含人物情感,形象贴切。③插叙。以插叙形式写她面对残酷现实,独守冷清书店时的独特感受,将人物心理以形象化的方式委婉展现,丰富了人物形象。 ‎ ‎9.‎ - 25 -‎ ‎ ①自嘲地笑是因为卢娜一心想要将“明光书店”办好,新换了灯泡,然而书店的处境却越来越艰难,是伤心的、无奈的笑。②当她对书店的未来快绝望时,突然而来的奖励基金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明光书店”和自己重获新生,她不禁喜极而泣。③面对自己一手经营的书店,卢娜由此回顾自己的人生,从高考落榜到开办书店,对知识、文化、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开书店关乎别人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她感动得再次流下了泪水。‎ 作用:三次描写都属于细节刻画,互相照应,有利于全方位展示卢娜淳朴、坚韧的形象,也凸显了一个普通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她始终也没想放弃”说法有误,与文章不符,如五、六、八段说“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心里焦灼如焚”,由此可知,卢娜内心有过纠结,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然后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所写的对象,是如何来写的,有何效果。‎ ‎“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使用比喻的修辞,把书店比喻成“城市的瞭望塔”,凸显书店对于城市人的意义,“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也使用比喻的修辞,把雪片比喻为撕碎的书页,突出了卢娜对书的挚爱以及书店无人问津的失落和哀伤,“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使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从天而降的雪花落下的情景。从叙述方式的角度来看,第三段写“……上买书”,第五段写“学生们走后……”,由此可知,第四段“去年……”属于插入的内容,展现出主人公独守冷清书店时的独特感受。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 25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到“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的情境,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原因,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从文中来看,“自嘲地笑”在第十一段,“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结合上文卢娜为明光书店付出的努力可知,卢娜想要把书店办好,但在现实面前,书店越来越难,“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展现出人物内心的伤感,这就是“自嘲地笑”的原因,笑自己的、书店的处境;第一次“流泪”在十一段,在卢娜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接到电话,“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由此可知,她“流泪”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是喜极而泣;第二次“流泪”在十三段,“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卢娜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从高考落榜到开办书店,对知识、文化、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开书店关乎别人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所以这里的“流泪”是因感动、感慨而流泪。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分析作答。至于作用,因为“笑”“流泪”都是对人物的描写,故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 25 -‎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①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 25 -‎ ‎(2)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2)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 25 -‎ 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忧”,父母丧事;“去”,离职。‎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 25 -‎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皇帝对辅政大臣说:“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 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胡晋臣磕头谢恩。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帝自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他所上奏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将军指东汉班超,班超因久守边塞,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一封奏章,其中有两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 下列对两首曲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古》最后一句中“读书人”可以指作者本人,也可泛指有文化的人,作者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思想深刻,耐人寻味。‎ B.‎ - 25 -‎ ‎ 《潼关怀古》前三句中“聚”写出了山峦重重,“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把河水拟人化,写出潼关地势险要气势雄伟。‎ C. 两支曲子中“战火曾烧赤壁山”“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写作意图都为抒发辉煌终将不再、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 D. 这两首曲子语言凝练,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又通俗畅达,几近俚语,体现了“曲野”的语言本色。‎ ‎15. 这两支曲子的尾句在表情达意方面各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案】14. C 15. 《怀古》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感情激烈饱满沉郁悲凉。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寄予同情,同时讽喻现实,表达作者恤民生,体民苦的思想。‎ ‎《潼关怀古》以议论作结,点明主旨。既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历朝历代统治者,也表达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对人民疾苦关心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都为抒发辉煌终将不再、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错误。“战火曾烧赤壁山”意为赤壁战火给百姓带来的是众生劫难,与虞姬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和军人戍边无归的结局共同揭示下文主旨战争使“生灵涂炭”。作者意在表达英雄事业虽然壮烈但生民最苦最值得同情的思想,而不是抒发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故选C。‎ ‎【15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叹”字含义丰富,叹国家遭难,叹百姓遭殃,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一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浮光跃金 (2). 静影沉璧 (3). 出淤泥而不染 (4). 濯清涟而不妖 (5). 闲来垂钓碧溪上 (6). 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跃、璧、淤、染、濯、涟、溪、忽。‎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第 28 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深圳拉开帷幕。为什么书博会能成为一个 的具有节日特质的盛会?因为书籍从来都是让人怀有崇敬情愫的载体。农耕时代,即便不是读书人也会把读书放在 的位置,所谓“耕读传家”即是此意。而书籍反过来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人生命运,助力个人梦圆成真,更有 的实证。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既是文化的主要内容,又是文化发展的手段工具,无论对个人、城市还是民族、国家而言,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新时代更要奏响阅读最强音。深圳近年来秉承“阅读永恒,载体创新”为理念,将发展数字阅读视为培育新阅读的重点,让阅读形成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同步发展。‎ - 25 -‎ 首家无人书店现身深圳,刷脸进店、刷脸出门,让未来感十足的购书空间与传统纸质书籍组合产生的“冲突感” ,给读者带来新的体验与惊喜。这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倡导读书求知、奋发好学、蓬勃向上的文化观念,(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举世瞩目 五体投地 俯拾即是 扑面而来 B. 闻名遐迩 顶礼膜拜 俯拾即 首当其冲 C. 举世瞩目 顶礼膜拜 比比皆是 扑面而来 D. 闻名遐迩 五体投地 比比皆是 首当其冲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深圳近年来秉承“阅读永恒,载体创新”为理念,将发展数字阅读视为培育新阅读的重点,让阅读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同步发展。‎ B. 深圳近年来秉承“阅读永恒,载体创新”的理念,将发展数字阅读视为培育新阅读的重点,让阅读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同步发展。‎ C. 深圳近年来秉承“阅读永恒,载体创新”为理念,将发展数字阅读视为培育新阅读的重点,让阅读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同步发展。‎ D. 深圳近年来以“阅读永恒,载体创新”为理念,将发展数字阅读视为培育新阅读的重点,让阅读形成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同步发展。‎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才能让城市书香浓郁、内涵丰蕴,才能让城市品位高雅、温暖美好,也才能厚植文化底蕴、焕发创新活力 B. 才能让城市品位高雅、温暖美好,才能让城市书香浓郁、内涵丰蕴,也才能厚植文化底蕴、焕发创新活力 C. 才能让城市书香浓郁、内涵丰蕴,才能厚植文化底蕴、焕发创新活力,也才能让城市品位高雅、温暖美好 D. 才能厚植文化底蕴、焕发创新活力,才能让城市书香浓郁、内涵丰蕴,也才能让城市品位高雅、温暖美好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书博会”是大家都关注的盛会,不是人,不能用名声来形容,故“举世瞩目”合适。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顶礼膜拜,比喻降服自我的傲慢,对于真修行的僧人并不需要别人的顶礼,而通过顶礼来表示自心放下自我的一些不良习惯 去觉悟佛法,后形容对人崇拜崇敬到了极点。形容位置,应该用顶礼膜拜,表示崇敬而不是佩服。首当其冲,意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扑面而来,就是朝着你的方向过来,可以说风雨雪等扑面而来。语境中“让未来感十足的购书空间与传统纸质书籍组合产生的“冲突感””不是灾难也不是攻击,故用扑面未来。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深圳近年来秉承“阅读永恒,载体创新”为理念”句式杂糅,应该是“以﹍﹍为理念”和“秉承﹍﹍的理念”,故排除AC;D项,“让阅读形成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同步发展”成分残缺,缺少“形成了”的宾语。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城市”与“城市品位”具有递进关系,故排除BD;“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在内涵上又高于前面“城市品位”,应放在后面,故选A。‎ ‎2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简明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60字左右)‎ - 25 -‎ ‎(2)结合漫画进行合理想象,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拟写一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画面左边是一个中年人,肩上的担子挑着一只桶,桶上写着“物质生活”;画面右下方有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桶,似乎在向中年人说着什么。‎ ‎(2)(示例一)勿忘我。‎ ‎(示例二)我也很重要啊。‎ ‎(示例三)只挑它你走不远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对漫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漫画中有一个挑着担子的中年人和两只分别写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桶,中年人的担子上挑着那只写着“物质生活”的水桶,而另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水桶则在画面的右下方,望着中年人,似乎在说着什么。弄清画面内容后,要对画面进行有顺序的描述。而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说一句话,则要体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系。‎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任何推理活动,都离不开必要的前提假设。有人得了慢性病就去中医院,得了急症就去看西医,它的前提假设是:① 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上,生活中的前提假设经常有对也有错。因此,②_____________是批判性思维核心品质之一。比如人们培养孩子常说“③______________”,前提假设就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与赛跑的规律是一样的”,其实并不尽然。‎ ‎【答案】 (1). ①中医西医疗效不同 (2). ②辩证地对待前提假设(或理性全面思考问题) (3). 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有人得了慢性病就去中医院,得了急症就去看西医”分析,前提假设是中西医的疗效是不同的;第②处,结合“生活中的前提假设经常有对也有错”“是批判性思维核心品质之一”分析,因为生活中的前提假设经常有对也有错,所以我们要辩证看待前提假设;第③处,结合“前提假设就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与赛跑的规律是一样的’”分析,人们常说的应该是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25 -‎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范文示例:‎ 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惩戒权从来不是问题。《尚书》就记载了“朴作教刑”的教育理念,“朴”就是鞭打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记载,老师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惩戒的,老师是有惩戒权的。教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国人都不陌生,一直以来,国人也大体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 25 -‎ 然而时移世易,教育惩戒一度缺失。就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屡屡爆发矛盾,各种“校闹”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为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山东五莲县杨守梅老师的遭遇就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教体局后来撤销了对杨老师追加处理的决定,但对所有老师来讲,这也仅仅是一个差可告慰的消息。‎ 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看,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实有必要。缺乏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义务。儿童心理学开创者皮亚杰认为,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赏识教育,也离不开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既教给孩子们知识,也教给他们规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做错了事,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戒,这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规则。学校教育没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 从学生个体成长看,教育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惩戒权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小学教室后面的墙上,通常也会悬着一把戒尺来适当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英国伊顿公学甚至拥有关学生禁闭的权利。从国外在教育上赋予教师惩戒权的成功实践来看,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是很有必要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惩戒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不久,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 从意见到立法,从立法到实施,路还很漫长,但意见的出台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期待教育的良性回归。‎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追问。首先把握材料的内容,本题给了三段材料,材料一简要介绍了教师教育惩戒权,材料二引述了鲁迅散文中关于老师的“戒尺”的文字,材料三则谈论尊师重教与家国兴亡的关系。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归纳各则材料大意,还要认真思辨、深入探究,全面把握和理解材料内容,防止偏题或跑题。然后明确材料的价值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三对教育惩戒和教育惩戒权有明确的价值肯定,考生不得否定。接着要分析材料的要求,题目要求考生思考“教育惩戒”问题,并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一己认知。立意方向不仅应包含对“教育惩戒”的价值判断,更应关注到“教育惩戒”与“学生”“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文体,“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谈谈你的认识”,这些提示语暗示考生以写议论文体为宜。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立意:‎ ‎1.惩戒也是良药。‎ ‎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3.无金箍,不成佛。‎ ‎4.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5.惩戒乃师之担当。‎ ‎6.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可用素材:‎ ‎1、教育,已在今天的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教育惩戒,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教育惩戒,可以让教育更进一步地发挥好处,振兴国家。‎ ‎2、《礼记》有云:“四维不张,则国亡矣。”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它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观、廉耻观以及道德品行。教师在教育惩戒的帮助下,带领学生走上正轨,磨炼其品质,进而大张其四维。‎ ‎3、教育惩戒,可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对学生过度宽容,则会造成无尽的伤害。多少学生由放松变为放纵,多少学生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意,多少学生凭借教师的宽容肆意顶撞教师?“民之于国,则如木之于林。若无良木,则无茂林”,民族的树林需要良木,可人非圣贤,便需要依靠教育惩戒,来敦促学生、警醒学生,使他们朝着品学兼优、明辨廉耻的方向发展前行。‎ - 25 -‎ ‎4、鲁迅曾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成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也便是教育惩戒中最重要的一点,正确地使用教育惩戒,方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不少教师也许是恨铁不成钢,过度打骂学生。虽然这亦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前途未来的关心与担忧,但却更多地给学生带来了阴影。教育惩戒,便应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偶然有而不常有,同时给学生留下严肃形象,使惩戒规则成为帮助学生严而律已的工具。‎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生来便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如果任其自由发挥,则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此时,教育的戒尺,则可发挥其不可比拟的作用。‎ ‎6、教育惩戒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今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教兴国。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惩戒制度。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并没完全发展成熟,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后悔一生的事情。而教育惩戒则在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学生因一些观念上的误解而与同学产生矛盾,教师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并与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优秀地走下去。‎ ‎7、“立国之本乃教育”,希望学生和家长体谅教师的不易之处,支持教师的工作,也期盼教师能够运用好手中的戒尺,以教育的戒尺培育好时代的新人!‎ ‎8、教育惩戒权的确立有利于形或良好的尊师重教,贵师重傅的氛围。老师是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祖国花朵贵师重傅学到自立自强,祖国花朵是国家的希望,作为祖国花朵的少年自立自强,则祖国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