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7)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本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大火。照乘:指明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解析 “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这样的假圣人,却不知世间还有宁子那样佯作愚蠢的高贤,从“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尾联的内容,分析蕴含的道理,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意为“倘若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以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揭示了对比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结合注释来看,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诗人由于直言取祸而被贬,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诗中包含诗人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 答案 第一问: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 第二问: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聩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 酌 杜 牧 长空碧杳杳,万古一飞鸟。 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 烟深隋家寺,殷叶暗相照。 独佩一壶游,秋毫泰山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前两句用“长空”“万古”反衬飞鸟,三、四句是说与酒伴无话可说,自己的愁只有借酒来消。 B.五、六句讲隋朝寺庙掩映在烟、叶之间,带着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暗示了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C.诗歌在语言上选用“碧”“殷”等字,色彩艳丽;诗歌在景物描写上意境开拓,空间开阔,时空交错。 D.末句是诗人携带一壶酒漫游之感,“秋毫泰山小”与杜甫的“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有异曲同工之妙”错,末句化用《庄子·齐物论》中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原意是说大小相对,而杜牧借此表达放达旷逸的人生观。 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作者情感脉络,要结合题目、每联的内容,找出线索。题目中有“独”字,诗中只有尾联有一“独”字,但实际上每一联都在讲“独”。首联写无边无际的天空有一只鸟飞过,“一”与“独”相称;颔联回归现实,诗人用清酒打发现实,消解愁绪,“愁”与“独”相称;颈联烟雾笼罩的隋朝寺庙给人以时间易逝之感,让人生发孤独之情;尾联“独佩”与题目相照应,大小相对,抒发万物渺小的感慨。 答案 全诗内容均围绕题目中的“独”展开:长空澄碧,只有一只飞鸟,景物孤独;与酒伴无话可言,愁绪无人理解,内心孤独;隋朝寺庙掩映在烟、叶间,有历史孤独之感;携带酒壶,独自游历山川,见泰山小而秋毫大,使诗人顿感万物渺小,生发出一种孤独之感。 三、(2019·26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路傍老人① 耿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注】 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解析 “余生”既指老人在战乱中存活下来,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战骨,又指年纪老迈,时日无多。这是老人自指,不指他人。 6.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归心”即思归之心,“无产业”表明老人虽然思归,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乡已没有了生活来源。假如有亲朋可以依靠,或许仍然可以归乡,可是老人的“亲知”——亲戚和朋友,又都化为城边的战骨。此处虽言“有”亲知,其实无亲知。这样,既无产业,又无亲故,回乡梦必然成为泡影,而造成这一惨状的正是罪恶的战争。 答案 ①交代了老人无产业,无亲故,有归心而无处可归的悲惨事实。②表达了对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罪恶的战争的诅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 四、(2019·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峡中览物① 杜 甫 曾为掾吏趋三辅②,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注】 ①本诗作于大历元年,当时诗人在夔州。②三辅:诗人曾任华州司功,华州属三辅,其地在长安附近。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紧扣题目,追忆华州时期的生活,“诗兴多”是山水触发情思所致。 B.诗人看到巫峡便联想起华山,见到蜀江便联想起黄河,可见其思乡心切。 C.颈联上句照应蜀江,下句照应巫峡,章法严谨,对仗工稳,符合律诗特点。 D.本诗有强烈的时空意识,过去的华州与今日的夔州既有联系,也有对比。 解析 “‘诗兴多’是山水触发情思所致”错,诗人当年在潼关写下了“三吏”“三别” 等诗作,这些诗作并不是由“山水”触发的。 8.有评论家认为本诗七、八两句“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在理解七、八两句含意的基础上,结合诗人自身处境、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写作风格进行推断。如认为七、八句是杜甫所作,可从这两句中“风土恶”与颈联中的“舟中得病”的照应关系入手,结合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进行理解。如认为七、八句是不是杜甫所作,可从“风土恶”的情绪表达不符合人物性格入手,结合“庸率”一词进行分析。 答案 观点一:不同意。①七、八两句的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②第七句中的“风土恶”与颈联中的“舟中得病”有内在的照应,第八句表达出强烈的回归家乡、回到京城的意愿。这不仅符合诗人此时的心境,也符合律诗的章法要求。③“庸率”意为直白浅陋,此诗七、八两句直抒胸臆,并非庸率,借此断定这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过于武断。 观点二:同意。①七、八两句的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②“风土恶”明显表达出诗人对眼下所居之地的不满甚至厌恶,而离开此地便要“高歌”,不符合杜甫温柔敦厚的性格。③“庸率”意为直白浅陋,七、八两句直白地表达对本地风土的不满,有失含蓄。评论者据此推断此诗不是杜甫原作,是有一定依据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蒋春霖①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华,此是春归出。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②也是愁,莫③向天涯去。 【注】 ①蒋春霖:清代词人,一生落拓。②浮萍: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③莫:不要。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写燕子不来、阴雨锁院的凄迷景象,寄寓了词人失落、惆怅、无可奈何的情感。 B.“一角”两句写风把落花吹聚到阑干的一角,这落花所聚之处也便成了春天的归宿。 C.下片通过弹泪、把酒等动作细节的描写,主要表达了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D.全词感情基调抑郁悲凉,婉约深致,与写离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的宋代婉约词风格相近。 解析 “主要表达了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表述不全面,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身世之苦的慨叹之情。 10.词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结尾两句传达的感情最为浓郁,细读其情,要先分析其前的铺垫。词的上片写春归后的凄凉景象。在词的下片中,词人把自我的身世之恨与春的悲剧融合为一。下片前两句写告别“东风”的悲苦之怀,系心“飞絮”的眷恋之意。后两句紧承“飞絮”句,用柳絮入水成浮萍的传说,把词意、词情转进一层。词是送春,写春之归去,但词人却并不写到春去而止,更从春的本身写到春的化身,从春的今生写到春的来生,春魂化作天涯絮,而飞絮又落水化作浮萍,这今世飞絮转来世浮萍的命运,使辞别人间的春魂注定要生生世世飘荡下去,其苦恨深愁是无穷无尽的。纵然词人在词的结尾处希冀其“莫向天涯去”,而其终必流落天涯,这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结局,表达了词人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而且纵观全词,词中的意象“阴阴雨”“飞絮”“浮萍”等暗示了词人落寞的情怀。 答案 ①词人慨叹柳絮即使化为浮萍,也仍然不免漂泊,表达了对柳絮命运的悲悯惆怅之意。②词人借物自喻,抒发了漂泊落拓、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