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古代议论性散文”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梳理单元知识;‎ ‎2.了解古代散文阅读方法;‎ ‎3.学会论证。‎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字词汇总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狗彘(zhì) 庠(xiáng)序 ‎ 饿莩(piǎo) 养生丧(sàng)死 中 (zhòng) 绳  槁暴(gǎo pù) ‎ 跂(qì)而望矣 跬 (kuǐ) 步 崤 (xiáo) 函 瓮牖(yǒu) ‎ 召(shào滑) 俯首颈系(xì) 践华(huà)为城 劲(jìng)弩 ‎ 蹑足行(háng)伍 句读(dòu) 官盛择近谀(yú) 郯(tán)子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家多”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家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阐述“民不家多”的根本措施。‎ ‎《劝学》‎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过秦论》‎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师说》‎ 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7‎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把握重点 古代散文阅读方法 一般来说,多数文章都是情理兼用的,互相渗透的。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有多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也是有效的途径。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究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集中,对文章总体的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和得更深一些。当然,作家讲“气”也有区别,有的心平气和,从容娴雅;有的强调气势充沛,喷薄出之。可以把提要钩玄、沉思力索、反复阅读与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的情意了解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作品既有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因素,又有消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因素。因此,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时,既要依据文章主要内容,又要注意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也就是说不能拔高,不能贬低,要实事求是。平时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理解原文中的作者的观点,不要以自己的观点来代替作者的观点,要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同时在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坚持直译。‎ ‎2.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作品风格或是流派,因为这些往往对我们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3.熟读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散文,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明清时代的散文。阅读时要尽力去体会文章的特点,以及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作者的观点等。‎ ‎4.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读完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事物,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然后要细读题目,利用设置的题目来了解全文的内容,最后还要特别注意重读全文。考试选择的文言语段,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弄懂文意,所以,考生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调动各种可以运用的手段,前后互解,依题解意。‎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静者居记          ‎ ‎(明)高启 ① 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7‎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耶    D.也 ‎2.第②段加红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①吾知其所勉 ‎    ②居不静而静者 ‎    ③居静而非静者 ‎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②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家训》)‎ ‎6.孟子和朱熹都强调交友要重视一个字,那就是       。‎ ‎7.针对交友,我们从孟子和朱熹的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参考答案 ‎1.D(本题考句末语气词,如果语感较好,很容易便能选出来。本句不表疑问或感叹语气,可排除“乎”“耶”。“矣”,一般表陈述语气,“也”表判断或肯定语气,而本句要表现的是一种肯定语气,“也”字最恰当。)‎ ‎2.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解析:这三句话在“入其室”之后,描写“其室”的幽深清静,很容易理解。后文“客”由此发出一段议论,所以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C(第⑤段并没有勉励张君,而是通过自谦赞颂了张君能静,是自己学习的对象。) ‎ ‎4.D(本题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借主人之口对前文的总结。文章先说“居静而非静”,其次谈“居不静而静”,最后谈“居仁而静”。 ③为首句,照应文章谈论的第一个问题;主人所居为“静者居”,正所谓“居静”,故当自警其“非静”,所以④为次句;②为下一句,照应文章谈论的第二个问题,主人未尝居不静,故当勉之,所以①为末句。)‎ ‎5.‎ 7‎ ‎ 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解析:本题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居静而非静”“居不静而静”“居仁而静”三层意思,理解第一层的含义,分析作者如何由实到虚阐发“居”和“静”的关系。‎ ‎6.德 ‎7. 孟子的话启发我们,交友时要加强对自我的要求,交朋友是因为对方品德好,而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朱熹的话启发我们,交友要结交有德行的人,而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拓展阅读 孟庙的苍鹭 孙继泉 ‎ 苍鹭为什么选择了孟庙?‎ ‎ 它们是什么时候来的?‎ ‎ 它们还要在这儿住多久?‎ ‎ 没有人知道。‎ 其实,不用到孟庙,在邹城市的周边——田野里、公路上,抑或在自家的庭院里,只要抬一下头,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看到苍鹭在空中翩飞,一只,两只,十只八只。它们像从《孟子》中飞出的一粒粒文字,又在平展展的空中组合一句话,却没有人读懂。‎ 这不过是我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你看到的这些苍鹭此时正行进在采食的路上,它们到就近的大泽中捞取鱼虾和幼蛙,以便回家饲喂雏儿。远的是微山湖,近的是西苇水库、尼山水库、九里涧水库……‎ ‎ 孟庙里居住的苍鹭有3000多只。你如果到孟庙那茂盛的柏树下走一走,就能够亲身感受到苍鹭家族的气息,就能够听到它们发出的一声声虽不婉转却清脆响亮的呜叫,甚至能听到它们在树丛中飞动时翅羽相互摩擦或拍打空气的刷刷声,还有翅尖触碰到树枝的簌簌声。平时,孟庙里游人不是很多,你可以静心观察苍鹭在树顶轻轻地落下又无声地飞起的娴熟动作,可以静心观看它们伏在窝边里看看外看看的温柔媚态。‎ ‎ 这些看似柔媚的大鸟,对子女的教养却是残酷的、严苛的。据在“习儒馆”讲学的作家、学者王昭溪讲,成鹭采食回来之后,并不是将口中含着的鱼蛙轻巧地送进幼雏张开的口中,而是将食物一样样地甩给它们,让它们接,以便训练它们的反应能力和速度。接不住的由成鹭捡起来再甩、再接。所以,游客在树下经常能发现一条条小鱼,一只只小虾,那是成鹭用力过猛甩出窝外的,而一旦落到地下,它们就不再拾取了。也有不少幼鸟在忽闪腾挪的时候不慎落巢而摔到树下。从树顶到地面遥遥数十米,非死即伤,九死一生……‎ ‎ 我从来没有近距离地观察过一只鹭。多年以来,我就想看一看在空中优雅地伸着长颈,轻松地扇着双翅,不时发出一两句“啊啊”叫声的苍鹭在地面上或水泽中活动的样子,看一看它柔软的颈项怎样弯曲转动,它颀长的双足怎样挪动、移步,它发现潜游的鱼虾又是怎样将它们迅疾地捕获……然而,一次也没有。不!有一次。有一次我在酒后与朋友同游孟庙。就是在孟庙的一棵古柏下,我发现了它——苍鹭。不过它已经不能飞翔,也不能活动,它是一只死鹭。我拾起它,我想看看它因何而死。没有伤口,也没有血痕,我料定这是一只老死的鹭。我们极少看到鸟兽的尸体,尤其是一些猛兽大禽。据说,许多动物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寿限,在其来临之前,都悄悄地来到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离世。它们死得是多么神秘,多么超然,又是多么干净利落。然而这只苍鹭为什么死在自己的窝边?也许它有很多事情尚没有料理完毕,它在繁忙中有些体力不支而猝然倒下了。这么说来,它就是一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鹭了。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 ‎ 7‎ ‎ 不少文物古迹都伴有生物奇观。古树长藤是最常见的,此外,有的地方住满燕子,有的地方飞满蝙蝠。而孟庙的一大生物奇观,则是住满了一只只灰色的苍鹭。孟庙里为什么住满充满豪气的苍鹭?为什么不是白鹭和绿鹭?让我们打开《孟子》,把这样的话语找寻出来:‎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哪一句不是铿铿锵锵,哪一句不是掷地有声?这样锋芒毕露饱含英气的话语,燕子不能比拟,蝙蝠也无法理喻,只有苍鹭。就让苍鹭在广阔的天际慢慢展示《孟子》这部浩浩长卷,就让苍鹭在幽深的孟庙默默地陪伴寂寞却坚定大气的孟子吧!‎ 岁岁年年。永永远远。‎ 单元写作 写作导引 基本知识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分为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是常用的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议论文中写作时常用的也比较好用的有四种方法。‎ 例证法 ‎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 引证法 ‎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 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 喻证法 ‎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 比较法 ‎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 ‎1.类比法 ‎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 ‎2.对比法 ‎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 技巧点拨 例证法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引证法 ‎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只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喻证法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比较法 ‎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7‎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例如《过秦论》中“山东之国”与陈涉的对比。‎ 范文导引 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优秀例文】‎ 善待生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丞相横槊赋诗,慨叹人生苦短。列御寇御风而行,超然洒脱;庄周不为世俗所累,曳尾于泥泞;李白淡泊名利,留下千古佳话。而反观周兴、来俊臣之辈,贪图钱财,使自己一生不得安宁;卫青曾与霍去病抵抗匈奴立下大功,却为了功名害死李广,自己也忧郁而终。生命应得到善待,但凡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者,其生命也将黯淡无光。 ‎ 虽然都欣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人生哲学,但生命乃人们最初的珍爱。唯有生命的存在,才有可能言及其他。‎ 善待生命,我们就要让生命有意义。一个人的存在,应该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而不应让别人意识到他仅仅是活着而已。当你立下汗马功劳时,人们会敬仰你,渴望拥有你一样的生命。你的生命是伟大的,因为你在用行动维护它的尊严。当想靠发不义之财得到别人的艳羡时,你得到的只能是别人的唾弃。 ‎ 名和利的紫罂粟小巧美丽却身带剧毒,想让它与你一生为伍吗?抑或不为名不为利,像陆羽一样品着清茶洗涤自己的生命,感染身边的人们?不为名,本身生命便是精彩的,它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更高;不为利,那亦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比金银更贵重。生命的高贵不体现在权势上,而体现在能够善待生命上。钱财不会改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有人想用钱财弥盖生命的缺憾,殊不知,这真是欲盖弥彰,像葛朗台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贪污受贿者如此,勾心斗角者亦如此。纵使拥有百万家产,显赫身份,也换不回完整而精彩的生命。只有淡泊名利,修身奉献,才能得到完整而精彩的人生。‎ ‎ 探究人生真谛,回首人生之路,生命的碑记上不会刻上你所拥有的金钱,只会镌刻上你所做出的贡献;不会刻上你的物质享受,只会刻上你的奉献。善待生命,让我们的一生真的有意义而不为名利所累。 ‎ 我们仰慕那些英雄,他们拥有光辉的人生;细细数来,他们是真的善待生命者。‎ ‎【名师点评】‎ 本文从生命的意义谈善待生命,议论的角度明确而集中。援引大量典型例子辅佐论证,并且运用对比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语言上,注意结构之美,有节奏感,有一定气势。‎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