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每周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道明珠翠云廊 庞 旸 蜀道明珠翠云廊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清康熙三 年剑州(今剑阁县)知州乔钵写下的一首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 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此诗写的是, 在剑门这条崎岖的古蜀道上,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古柏,300 里长的驿路上足有 10 万棵之多,远远望去, 驿路像是翠绿的云彩组成的长廊。这首诗写尽了“剑州古柏”的奇、险、美,从此,这条蜀道就改名“翠 云廊”了。 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道路,并在道路两 旁种上成排的柏树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史书有“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 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中大量伐木,致使“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百姓怨声载道。为平民愤,秦始皇下 令在驿道旁广植柏树。后人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并将这条路称作“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 证,现翠云廊胸径 2 米以上、树龄 2000 多年的古柏都应为秦人所植。 第二次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柏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他曾在离剑州不远的巴西(今阆中县)任太守。 当时,军政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命令沿途植柏为记。士 兵和百姓同心协力,在驿道旁种上了大量柏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 故事。后人将蜀汉所植柏树称为“张飞柏”。据考,翠云廊胸径 1.8 米左右的古柏当为“张飞柏”。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民间颇重风水,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松柏号称“风脉树”,遂被大量种植。 北周时,为计里程,人们曾在道旁垒土堆作为标记,但土堆容易被大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 以计算里程。唐代天宝年间,因贵妃杨玉环喜食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每日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为保 持荔枝新鲜,官府令百姓沿驿道种植柏树。此时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经过这一时期的栽补, 翠云廊初具规模。北宋时,宋仁宗诏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 土地所宜林木。”这次大规模植树使翠云廊延伸到了整个蜀道。到了明正德十三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 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正如清人乔钵在《翠云廊》 诗序中所说:“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经过 2000 多年官民的不断种植修护,翠云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数百里林荫大道。此地山区人民历来把 修路植树看成一种造福后人的美德,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因此,驿道的树得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这 种优良传统一直沿袭到今。 自秦汉至唐代都有专人管理驿道树,北宋还颁布了管理行道树的条例。据《宋史》记载,南宋时曾发 布“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时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换任 时,要相互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当作一项政绩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官府还常 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古代统治阶级沿道植树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悲鸿与田汉的战斗友谊 徐悲鸿和田汉,一个是画家,一个是剧作家兼诗人。两人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艺术观点,彼此情投意合, 结下了一生的深厚友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文艺界不少进步人士从事新文艺活动。田汉对徐悲鸿的艺术造诣非常佩服, 特地向文艺界人士推介徐悲鸿。1927 年,徐悲鸿结束留学生活,回到了上海。当轮船靠近上海码头时,田 汉前来迎接他。徐悲鸿紧紧握住田汉的手说:“寿昌(田汉字寿昌),我没有失信吧?!”“悲鸿,我接到 你的信,高兴得一夜没睡好。”田汉闪着热切的目光,“我正在恢复上海艺术大学,你……”田汉的话还 没说完,徐悲鸿就高兴地说:“我一定尽力支持你!复兴中国美术,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责任。”1928 年 1 月,由于上海艺术大学原校长的无理取闹,学生会宣布全校学生脱离上海艺术大学,请求田汉另组学院。 田汉与徐悲鸿商议筹建南国艺术学院。他们有共同的艺术观点,所以,在追求这个革新艺术的运动过程中, 他们的配合是十分默契的。 1935 年初,田汉突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徐悲鸿急忙赶到田汉家,田母一见徐悲鸿,立刻失声痛哭。 徐悲鸿悲愤不已,含着眼泪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营救田汉。为营救田汉,徐悲鸿茶饭难咽,四处奔走,却全 无效果,最后徐悲鸿不得不去求已当上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老同学张道藩。经徐悲鸿再三恳求,张道藩 不得已,同意试试看。1935 年 7 月,田汉终于出狱。田汉出狱后,徐悲鸿将田汉全家接到自己的寓所,让 田汉安心养病。妻子对此十分恼怒,徐悲鸿非常生气地说:“田汉是我多年的至交,我怎么能见死不救?” 后来,徐悲鸿为了缓和家庭矛盾,不得已放弃了在南国艺术学院的教学。作为老朋友的田汉,十分理解他 的苦衷。 田汉出狱后发起成立“中国舞台协会”,组织了几轮大规模“为中国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的戏剧公 演。徐悲鸿赞赏说:“田汉是条好汉,他喊出的是民众的声音。”此时电影《风云儿女》已在南京上映, 而《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已为群众耳熟能详。徐悲鸿闻听此曲,十分激动。他赞扬田汉、聂耳所 作的这首中华民族的战歌“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其民族之必不亡”。 田汉也十分关注徐悲鸿。1934 年,田汉评论徐悲鸿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田汉在文章中说:“在 一九二七年前后,我曾亲见悲鸿先生画过许多马。但他更应该画那惨毒的羁勒与驱策下发出反抗的嘶鸣的 怒马,画那在白山黑水间,在长城下冲锋陷阵,以及在飞机炸弹下浴血疆场还自挣扎的战马!”奇怪的是, 我们没看到徐悲鸿的反驳,而徐悲鸿与田汉的兄弟之情,也并没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俩的战斗友谊并没有 由此而终止。 1941 年,蒋介石发动 “皖南事变”,徐悲鸿满怀悲愤之情画了一幅关于猫的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 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田汉看到后,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诗中 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当局迫使徐悲鸿南下,这时田汉秘密来到北 平。徐悲鸿听田汉述说了解放区的情景,特别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的嘱咐“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 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深受感动,决心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徐悲鸿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3 年 9 月 26 日,徐悲鸿逝世。田汉匆匆赶到医院,向徐悲鸿的遗体告别。就在前些日子,徐悲鸿曾 给田汉画过速写。如今阴阳相隔,怎不叫人伤心。田汉双手掩面,恸哭失声。1968 年 12 月 10 日,田汉逝 世,终年 70 岁。 (有删改)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徐悲鸿的性格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 ——追记杨敬年先生 1908 年 11 月,杨敬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因父母不和,母亲只好抱着他投靠外祖 父黎贞。黎贞是湘浙两省的秀才,在私邸开设经学堂,不但讲授“四书五经”,而且还传授一些新思想。 一天,外祖父对杨敬年说:“你文理精通,可以在乡间教书糊口了,不过还是要到城里学校戴个帽子回来 更好。”1924 年春,杨敬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 年毕业。恰逢大革命时期,他考进黄埔军校 长沙分校,准备参加革命。谁知仅仅过了 3 个月,许克祥在湖南发动了剿灭共产党人的“马日事变”。出 身贫苦的他出于对共产党朴素的阶级感情,自动离开了黄埔军校。 1932 年,杨敬年又考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他选择去那里读书只是因为大学四年不用 自己交学费。毕业时,学校分配杨敬年去江苏省民政厅工作,但他拒绝了,这在此前尚无先例。杨敬年“不 想当官”。1936 年秋,28 岁的杨敬年成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第二届研究生。按照杨敬年自己的规划,本 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去考庚款留学,不料“七七事变”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学业。1944 年,杨敬年终于考取 第八届庚款留学,于 1945 年 10 月到达英国,进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攻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 1948 年,杨敬年获授哲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时,杨敬年已经 40 岁了,随后他立即回国。杨敬年觉得,施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来了。 可是,谁能想到,迎接杨敬年的,却是长达 22 年的多舛之途。 1957 年 8 月 3日,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一年后,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管制 3 年,撤销教授职 务。原本 207 元的四级教授工资,降为每月 60 元的生活费,维持家用常常需要依靠变卖书籍和衣物。家里 实在没啥东西可卖了,杨敬年就把他从海外带回来的英文原版书拿到了劝业场内天祥市场的旧书肆。杨敬 年终究不舍得卖掉,又把书带回了家。最后,他把打字机卖了,因为“打字机在国内能买到,而书不是有 了钱就可买到的”。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 22 年间,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里大量的外文著作成为抚慰杨敬年心灵的“好朋 友”。他先后翻译了《垄断资本》《银行家》等 8 部著作,共计 230 多万字。1974 年,杨敬年的妻子因脑溢 血瘫痪。1976 年,他唯一的儿子又因急病辞世。他回顾这段住事时总爱引用左宗棠的两句诗:“能受天磨 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1979 年 3 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杨敬年得到“改正”,他自言“获得新生”。此时他已年逾古稀, 早该退休了,可却抱着“欲为国家兴教育,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心情,决心有所作为,他似乎要将憋了 20 余年的劲儿都使出来。 平时勤于阅读、翻译西方学术书刊的杨敬年,发现了一门中国急需的学问——发展经济学。1982 年, 杨敬年率先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杨敬年一边授课,一边编写教材。 他编写的 54 万字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终于出版,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20 世纪 90 年代末,陕西人民策划出版“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本书”,其中经济学方面约请杨敬年翻 译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此后,他每天凌晨 3 点起床,历时 11 个月,终于完成了 74 万字的书稿,后来又陆续补充了 6万字的索引。杨敬年翻译的《国富论》于 2001 年出版后,十多年间连印 16 次,发行十多万册。 曾有许多好奇者问起杨敬年的“长寿秘诀”,他总是回答说,因为自己有所追求,追求新的东西可以 让一个人精力集中,生活有目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敬年先生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有两大突出成就:一是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填补了学术空白;另 外一项成就,则是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且成为畅销书。 ——南开大学教授王玉茹 ②生命的永恒追求,就是追求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力量。这是我们所有的 人都在追求的,即使危及我们的生命,牺牲我们的快乐,亦在所不惜。 ——杨敬年 杨敬年的经历是如何体现“智圆行方”的“行方”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①显示天子的威仪。②平定百姓因为朝廷伐树而产生的愤怒之情。③起到路标的作用。④计算里程。⑤考核 官员的政绩。 2.①重情重义;②有强烈的责任感;③有爱国热忱;④爱憎分明,有正义感。 3.①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杨敬年考入黄埔军校准备参加革命,因许克祥发动剿灭共产党人的“马日事变”, 出于对共产党朴素的阶级感情,自动离开黄埔军校。②不慕名利,不愿当官。杨敬年从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 毕业时,拒绝学校分配的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③懂得感恩,心系祖国。杨敬年考取的是庚款留学,在学有 所成后,便立即回国,决心施展抱负。④傲骨铮铮,深知知识的珍贵。在家用难以维持时,杨敬年宁肯变卖 打字机,也不舍得变卖英文原版书。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行方”,即做事端正,不苟 且。所以在作答时就要从杨敬年的做事方面思考。梳理杨敬年的经历,从中筛选出他做事端正的一些表 现。如离开黄埔军校、拒绝学校的工作分配不当官、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不肯变卖英文原版书等。 最后将这些内容加以整合概括,分条列举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