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阿荣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 天人合一。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凝结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中。在这里,所谓“天”,主要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宇宙的最高实体;所谓“人”,是指人和人类。天人合一观的首要含义是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来自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中国哲人多以天人合一为高级境界与觉悟,认为天人合一所观照的宇宙万物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认为天与人和谐,人与物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互相关联。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定位与诠释,也为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示。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样也需要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爱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道法自然。道家提倡人们要顺应自然的本来,反对人类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世界。老子认为,人是在宇宙的演化历程中诞生的,人类诞生以后,由于禀受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即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但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讲的自然包含三层含义:外在的自然界、运行的功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守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的自然规律,这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融合、创新、发展,通过系统的新陈代谢,实现新旧交替,促进社会永续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自然是永恒不息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有机系统,人只有遵循规律,尊重自然,才能减少与自然的矛盾,实现长久生存。 致中和。《礼记·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16 - 君子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其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我国先哲提出的“中和”思想,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的思想,包括关于“和”与“中庸”的思想。老子主张“守中”,孔子主张“中庸”,孟子主张“中权”,荀子主张“中当”。“中”要求人的行为要把握一定的度,“允执其中”以保持事物协调发展。“中和”思想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协调适度发展,反对极端和过分,反对盲目和任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摒弃征服掠夺自然的非理性行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续发展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摘编自贺祖斌《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现实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人合一观诠释了天与人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B.人来自自然,是天地之灵、宇宙之一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C.建设生态文明,既要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新旧交替,又要尊重自然规律。 D.致中和的思想主张要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中征服自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促进永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指出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C.文章第三段在明确“自然”含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了“道法自然”的主张。 D.文章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三种理念时都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言论,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传统智慧,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 B.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应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C.“道法自然”是指人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遵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道家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中权”“中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16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 16 -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 16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法医李炎 刘立勤 李炎是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不知是怎么的,却当了公安局的法医。 法医的收入怎么能和医生比呢?待遇更是不能比。人们见了医生都是热情握手,见了法医呢,大多数人都会把手插在裤兜里,或者背在身后避免握手,实在是碍于情面和法医握了一次手,他们也会立马赶回家中,一遍一遍地洗手。李炎不在乎这个,你伸手我就握,你不伸手我也懒得搭理你。但李炎的妻子在乎,一遍遍劝李炎改行当医生,还撺掇几家医院上门邀请李炎加盟。李炎犟,他决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拽不回来。妻子也不是善茬儿,一天天闹。闹得李炎急了,说:“再闹我们就离婚。”妻子知道李炎的脾性,翻翻白眼终于歇了口。 李炎做事精心细致,一是一,二是二,很少有人对他的鉴定结果表示怀疑。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他,也曾经有人对他表示过怀疑,还请来北京医科大学的几位博导复查他的勘验结果——结果证明李炎是正确的,博导对他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李炎笑笑,说:“我不敬业都不行啊,我的鉴定结果真的是太重要了。” 他的鉴定结果真的很重要。因此,找李炎的人很多,他们拿了很重的礼品,希望李炎笔下留情,要么多写两个字,要么少写两个字,希望法律的天平能够多多关爱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 李炎是一根筋,多一个标点他也不写。妻子朋友的孩子和人打架,朋友家的孩子被打得遍体鳞伤。派出所验伤结果是没有构成伤害,妻子找到他,意欲让他重新鉴定,弄个轻伤,教训教训对方的孩子,或者让对方赔付一笔钱。妻子还说那孩子前不久鼻梁骨折过,定他个鼻梁轻度骨折,神不知鬼不觉。但他硬是不干,妻子半年都不理他。 还有一次,外地一个大老板来考察投资项目,醉酒后和一个本地小混混儿发生冲突,小混混儿打了那老板两拳头。这还了得?老板计划投资五个亿不说,他还是县里领导的哥们儿,领导一个电话让公安局抓人。凭什么?得靠李炎的鉴定结果。而李炎的鉴定结果证明,那两拳头没有构成伤害。局长不高兴了,让李炎写成伤害。任局长怎么说,李炎就是不答应。局长说:这是组织的决定。”李说:“组织的决定也不能违犯法律。” 局长知道李炎的牌气,放下身段说:“你就办了吧。你不为我想,也得为县上想想吧。五个亿能安排多少人就业、能增加多少税收?況且要抓的人是一个小混混儿。李炎说:“他虽是个小混混儿,可他没有把罪呀。法律没有说不保护小混混儿呀。”局长气得干蹬眼。最后,县里的领导都出面说话了,李炎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局长楞是没有抓人的证据。 为这事,大老板放弃了投资,县里的领导气得吐血,好多人都大骂李炎是死脑筋。骂归骂,谁也奈何不了他,而且还暗暗敬佩他。自然,再有什么不合法的事,也就不找他了。倒是有一些无权无势的人会给他送锦旗或者礼品感谢他,感谢他为他们伸张了正义。李炎呢,说法律不分贵贱贫富强势弱势,法律只讲公正。那些锦旗、礼品他一概不收。 当然,他也不是一次人情没做,他还真是违心地做了一次。 那是一个土豪的儿子,打伤了一个清洁工。验伤的结果构成了轻伤,土豪的儿子要负刑事责任。问题是土豪的儿子面临高考,进了监牢可能一辈子就完了。土豪就出了一大笔钱给了清洁工,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清洁工一家的生活,还可以供他两个儿子上完大学。方方面面都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希望他改变鉴定结果。 他思考了很久很久很久,妥协了。他也希望这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谁想到这事平息了,却壮大了土豪儿子的胆子,认为一切都是钱可以买通的,经常打架斗殴祸害乡里。最后呢,土豪的儿子触犯刑律被判了死刑。 - 16 - 土豪的儿子死了,李炎陷入永远的忏悔中。他想,有些事真的不能妥协,如果不妥协,那土豪的儿子也许还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炎当法医,因为待遇低,他的妻子并不支持,到快要离婚也没有改变李炎的决定,说明他是一个执着坚定的人。 B.小说善于通过小故事塑造人物,比如通过专家对李炎鉴定结果的复查和赞叹来说明李炎工作的称职和敬业。 C.“法律没有说不保护小混混儿呀”可以看出李炎作为法医能够在权力、人情和法律之间保持理智,令人敬佩。 D.李炎做了一次人情就害死了土豪的儿子,这让他陷入了水远的忏悔,导致了他从此以后再也不讲人情,只讲公正。 8.作者是如何刻画李炎这一人物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李炎的忏悔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 16 -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 蒙恬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15题。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清] 纳兰性德 - 16 - 春云吹散湘帘雨①,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②。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注】①湘帘:用湘妃竹编制的帘子。②鸳瓦:即鸳鸯瓦,上面刻有鸳鸯,故称。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词开头写春日傍晚,雨收云散,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渲染出幽婉凄迷的氛围。 B. “人在”两句,写主人公独立高楼之上,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词人登楼赏春的雅兴。 C. “柳烟”两句,进一步写出杨柳青青、如烟似雾、暮色冥冥、烟笼鸳瓦,都如愁绪笼罩在楼中人心头。 D. 这首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含蓄委,末句以景语作结,不直接道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15. 这首词结尾为什么要说“休近小阑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 名句默写(6分) 16.根据语境,补写下列诗文内容。(每空1分,共6分) ⑴根据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士大夫之族择师之难,难在自己的心理,除了年龄和知识两个要素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也让他们很为难。 ⑵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 , ”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⑶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化为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传统中某些成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整合、筛选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 。即使如此,我国古典礼仪、传统哲学都是祖先遗留给这个世界最为珍贵的礼物。(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16 - A.物换星移 固执己见 明日黄花 一挥而就 B.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昨日黄花 一挥而就 C.时过境迁 固执己见 昨日黄花 一蹴而就 D.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一蹴而就 18.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B. 因为传统中某些成分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C.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整合、筛选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D. 因为传统中某些成分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整合、筛选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就算它们内容浅,作用小,时间短,空间狭,一旦它们存在过,就都是传统文化 B. 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一旦它们存在过,就都是传统文化 C. 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D. 就算它们内容浅,作用小,时间短,空间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垃圾分类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① ,因为说教和试点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而应通过制度规范以推而行之。当然,加快推广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只是一方面,② 。投放只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还必须有相对应的收集、运输等一系列处理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缺失了,③ 。 ① ② ③ 21.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广播稿的主体内容,其中表达和标点符号等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5分) 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寒假,我们终于重返熟悉的校园。这四个月我们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那些忍辱负重的英雄,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我们的实验室、阅览室全部开放,同学们在一起时一定保持安全距离。只有做好提前预防,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才能得到保证。 四、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 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英国谚语) - 16 - 1.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2.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 3.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才得以生存发展,因而维系集体利益就成了一种美德。(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结合以上材料,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假定你要参加在中国举行的“青年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大会”并在会上发言,请你就此写一篇发言稿。 2.读了以上材料,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章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 1. C - 16 - A中国哲人多以天人合一为高级境界与觉悟;B人不是天地之灵,而是禀受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且这也不是前提;D“中和”思想反对征服掠夺自然。 2. D论述天人合一思想时没有引用古代典籍言论。 3. C根据第三段,道法自然不是只针对人,而是万事万物;“还要遵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说法不准确,自然规律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4.A (“就往往会束手无策”错误。) 5.C (“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 6.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7.A 【解析】A项没有肖像描写。 8.①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列举了北平城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②强调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美好文明。③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 9.①受过高等教育。他有知识也有些能力,能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②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瑞宣万分焦急;他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作亡国奴。③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忧虑一家人乱世中的生计,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④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面对老三的选择感到无所适从。 10.B “用制险塞”意为“用以控制要塞”;后一句“起临洮”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非“塞”,“塞”应该断在前一句;“逶蛇而北”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不是“山”,应该在“阳山”之后断。 11.C 戎狄是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12.C “得罪赵高”在文中没有体现,而是因为“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认为“以臣愚意,不若诛之”的应该是蒙毅而非蒙恬,且态度也不是“坚执不允”,只是提出建议。 13.(1)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皇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①雅:一向、平素;②阴谋:暗中谋划; - 16 - ①“欲立之”:“之”代指胡亥;②“立(之)为太子”:省略了宾语;③“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以罪名赐……死,以罪名赐……自杀,“罪”译为“罪名”。) (2)我虽然被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皇上,但是我自己知道一定会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表示不忘先主的恩德。(①“囚系”:被拘囚、遭到拘囚;②倍畔:通假字,背叛。③ “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但是……的原因;④ “不敢辱先人之教”: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⑤“以不忘先主也”:以表示不忘先主(的恩德)。) 14.B(“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词人登楼赏春的雅兴”错。雨收云散之后的春风,应该是料峭凉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此处写主人公在华美的高楼上,感受到清冷的寒风,流露出主人公心中隐隐的凄迷伤感,而不是赏春的雅兴。) 15.①“休近小阑干”,是因为凭栏远望看到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会引起怀念远人的愁思,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能引起内心的伤悲罢了。②上文写人在玉楼、双飞蝴蝶、陌头杨柳、楼上鸳瓦,已是思念深重,此时若再近小阑干,则愁上更愁,悲上愈悲了,因此更需“休近小阑干”。 16.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⑵今日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7. 答案D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侧重境况变化,符合语境;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侧重思想观念不肯改变,符合语境;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符合语境。昨日黄花,是对“明日黄花”的误用,没有此成语。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符合语境。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18. A 随时间变化的不只是传统中的某些成分,还有生活中的某些新因素。“筛选”“整合”有先后顺序。 19. C A、D提及的是传统文化的缺点,B、C提及的是传统文化的优缺点,更加全面。文段语境说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只要存在过就都是传统文化,故优缺点都表述更符合语境。故可排除A、D。“一旦……就……”表假设,“只要……就……” 表条件,传统文化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假设。故选C。 20. ①就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和试点上 ②还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 ③都将造成整个系统的失灵 21. ②“忍辱负重”改为“负重前行” ③(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去掉括号,前面加逗号 - 16 - ④“全部”有谐音歧义,改为“均” ⑤“提前预防”重复,去掉“提前” ⑤“保证”用词不当,改为“保障” 17. 解析:这是一道多任务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与材料内容的价值导引上与 2019 年全国卷Ⅱ的作文相似,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个人自由”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深刻思考人生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更注重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的考查。考生要对“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还要敢于批判那些只要自由而不考虑集体利益、为了自由而任意妄为的人。 参考立意:1. 自由是有限制的,可以追求适度的自由。 2. 有限制的自由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实现人类的美好。 3. “个人自由”不能损害“集体利益”。 4. 自由过了头,一切会乱套。 5. 心怀他人、心怀天下的自由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6. 追求适度的自由,拒绝绝对的自由。 7. 集体意识下的自由才是最好的自由。 【评阅建议】 一、评分等级 一等 54-60:思想内容好,文体规范,表达有亮点。 二等 48-53:思想内容合理,文体基本规范,表达流畅。 三等 42-47:思想内容基本合理,文体基本规范,表达通顺。 四等 36-41:思想内容局部偏差,文体不够规范,表达不够通顺。 五等 0-35:思想内容不合理,文体不明,表达不通顺。 二、其它 (一)建议基本切入分:44分。 (二)标题与错别字扣分、写作的格式扣分 缺标题扣 2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最高扣3分;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三)字数扣分 1.6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2.600 字以下的文章,3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标题或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5.完全空白的,评 0 分;与题目完全无关,如抄前面试卷文章内容的,给 0 分。 (四) 关于套作与抄袭判定 - 16 - 判定为套作,在四等内打分。不应将套作的判定扩大化。判定为抄袭要有依据。 【参考例文】 自由诚可贵,有度价更高 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付强 庚子开年,疫情肆虐,“追求自由,拒绝隔离”的呼声,时有响起;更有人顺势标榜自己有“不读书的自由”“慢择业的自由”,等等,好像有凡事都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实际上,这些都是自由过度,甚至是“谬以千里”。英国谚语早有言,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由诚可贵,有度价更高。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东西,全世界都在追求“自由”。“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然而,自由不是妄为,凡事都有度,如果自由过度,那么带来的将是负面效果。 意大利早期的疫情传播便是明证。疫情早期,有人说意大利人不用戴口罩,有人说“死了也要亲吻”,这一切的源头皆因他们追求着过度的自由,而正是这种过度的“自由”才酿成后来的惨剧。病毒是不分国界和人种的,意大利民众追求自由的精神虽值得称赞,但在病毒面前,这种过度的自由,却只能是愚昧的表现。退一步来讲,生命都没有了,又该如何追求自由呢? 所以,自由绝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坚持有度、有所不为。于国如此,对于我们个人更是如此。 反观现实,生活中“荒唐”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缘由,都是对这个“度”认识不到位。且看自我膨胀直至引爆网络的高考舞弊作假的艺人——仝卓;再看为了利益不顾道德法纪,帮助仝卓制造假信息的相关公职人员;还有胡作非为欺上瞒下,制造了耸人听闻的小学生被“体罚致吐血”事件的家长;无视法律法规无限拉低良俗底线的“滴滴司机性侵直播”案件中的夫妻犯罪嫌疑人……东窗事发,悔之晚矣,反观其行为,正如法国罗兰夫人曾说,自由,自由,又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所以,自由诚可贵,有度价更高。 《后浪》中有这么一句:“一个国家最美的样子,便是青年的样子。”正当青春的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我想已经有人为我们做了解答,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看,是那个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响应自由的召唤,扛起民族解放的大旗。看,是那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唾弃那让人压抑的“自由”,为国启蒙为民开智。看,是那一群人,那一颗颗热爱自由的心,丝毫不惧疫情的狰狞与恐惧,那防护服上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签名,那在方舱医院领着大家跳广场舞的护士姐姐,那躺病床上仍不忘追求思想的“读书哥”,那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普及防护知识的村官…… - 16 - 同学们,他们就是我们追求自由的“度”,他们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当以此“度”追求自由,此生必能无悔。 同学们,愿我们追求自由,亦不忘心中有度;愿我们追求自由,更要处处有度,时时有度,向着那榜样的境界,攀登!自由诚可贵,有度价更高! 参考译文: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到秦国来侍奉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打赵国,夺取三十七城。秦始皇七年去世。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与王翦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项燕。蒙恬的弟弟叫蒙毅。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为家世的关系,得以担任秦国将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被任命为内史。秦国这时已经吞并天下,就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向北追赶戎族和狄族,收复了河南。修筑长城,凭借地形,用以控制要塞,(长城)起于临洮,直达辽东,延绵广袤有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依靠阳山,蜿蜒曲折向北延伸。风餐露宿在外驻军十多年,驻扎在上郡。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重宠信蒙氏,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很贤良。蒙恬在外负责军事而蒙毅经常在朝内出谋划策,称为忠信大臣,因而即使是各位将相也不敢和他们竞争。 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三十七年冬,动身出游会稽,在沙丘去世,没有公开消息,群臣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自杀。扶苏自杀后,蒙恬怀疑此事,又请求申诉。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就想释放蒙恬。赵高担心蒙氏再次显贵掌权,怨恨他们。赵高就替胡亥尽忠计议,想借此消灭蒙氏兄弟,就进言说:“我听说先帝想选拔贤能、立您做太子已经很久了,可是蒙毅进谏说‘不可’。以我的愚见,不如杀了他。”胡亥听从了,就把蒙毅拘禁在代邑。此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秦始皇的灵柩回到咸阳,安葬之后,太子即位为秦二世皇帝,赵高是皇帝亲近之人,日夜毁谤中伤蒙恬,寻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子婴进谏说:“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在内使群臣失去信任,在外使战士离心离德的做法,我私下认为不可。” - 16 - 胡亥不听,派御史到代邑,使者了解胡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就杀死了他。二世又派遣使者到阳周,蒙恬说:“我率领三十多万士兵,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是自知必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表不忘先主的恩德。”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行刑,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蒙恬深深叹息说:“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没有过失就死了呢!”过了很久,慢慢说:“我罪本该死,起自临洮,直到辽东,筑城墙挖壕堑长达万余里,这里面哪能不截断地脉呢?这就是我的罪过。”就吞药自杀。 1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