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红衣突展绿引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译,明代女诗人。②接柚:指携手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15.“红衣突展绿江畔,接抽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4.(5分)【答案】 答C给2分、答E给3分。(C 项 没有拟人化的表达;E 项 讲反了,上一首画面明净可爱,下一首画面活泼可喜。) 15.(6分)【答案】 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 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 ③借代的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 借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想象空间。 (三处特色和三处效果分析各1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比如“景物衬托、动作描写”等等,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晚登龙门①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②。 心感膺门③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注释】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后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腮点颗,血流此水。”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了龙门一带的雄伟气象。 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 D.“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E.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15.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间“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AE((选A得2分,选E得3分,选C得1分,选BD不得分) 15.【参考答案】①追思古人,首联“万古人知”流露出诗人对大禹开山流水的慨叹与仰慕。②壮志难酬,颔联巧借“烧尾”“曝腮”两个典故,体现对士人皆入仕有路,唯独自己腾达无门的现状充满无奈。③ 无人举荐。尾联用典,感慨自己虽过青门,却无人荐才,只落得“独徘徊”的冷落下场。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闭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参考答案 14.B2分,E3分【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安贫 韩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15.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诗歌解析】 《安贫》是唐末五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此诗八句五十六字,从生活贫困发端,主要是反映思想上的矛盾。 韩偓于公元901─903年(唐昭宗天复元年至三年)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划。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亲信。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他辗转南下,于公元906年(天祐三年)到达福州,投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定居闽南泉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闷。以“安贫”作诗题,有自慰自劝的意思。这里的“贫”,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发端。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次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然则,诗人不是真的自甘寂寞。第三联转入致贫原由的追叙。安蛇足,就是“画蛇添足”。用来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反拙。捋虎须,比喻撩拨、触犯凶恶残暴的人。《庄子•盗跖》叙述孔子游说盗跖而被驱赶出来后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按韩偓在朝时,曾向昭宗推荐赵崇为相,遭到朱温不满,几乎被杀。《新唐书•韩偓传》还记载一次侍宴时,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遵守礼制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韩偓忠于唐王室,必然要成为朱温篡权的眼中钉。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回顾这一段往事,诗人感到自己谋身虽拙,报国则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壮怀。 结末一联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试齐竽,事见《韩非子• 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又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平《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BD(选B项2分,选D项3分。B项中的“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D项尾联,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又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 15.(6分)不是真的安贫(1分),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2分)。尾联,诗人确实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2分)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表现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1分,一定要答出“矛盾心理”)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尽 韩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②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字致尧,晚唐诗人。一生经历了家园沦亡等巨大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此诗是他的晚年之作。②迥:偏远。 14.下列对原诗的论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诗人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 B.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写出来,反映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情怀。 C.在颔联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 D.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 E.这首诗采用了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描写景物具体形象,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 15.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BE。选B得3分,选E得2分。(B“反映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情怀”错。E还有议论的表达方式。) 15.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惜春之情。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③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每点2分,共6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酒楼秋里 华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 B.“花摇舞帽枝尤软”中“摇”:写花枝随风摇摆;“软” 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此句用借代、夸张手法将花与舞融为一体。 C.颈联写花的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以乐景写哀情”,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时忧国之心情。 D.“古往今来恨多少”一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抒发了收复河山的雄心! E.“一时收拾付杯盘”一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15.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BD【B.借代、夸张手法错.应是比喻、拟人、双关.D“抒发了收复河山的雄心”错,应是“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 (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答对—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眼里。以“碧” “红”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最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写白描、烘托也可酌情给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