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 37 -‎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 37 -‎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 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 37 -‎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 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5. 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 37 -‎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展,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 37 -‎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 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 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 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 B. 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C. 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37 -‎ ‎8. 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C.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D.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7 -‎ A. 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 B. 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称道家为“黄老”。‎ C.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尉等。‎ D. 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 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 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 D. 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4. 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 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B. “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 C. 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 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 37 -‎ ‎16.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屈原在人生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①“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自动远离污浊泥水,摆脱污秽环境;陆游在怀才不遇、时不我待之际,却仍旧以诸葛亮来激励自己,②“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以典明志,追慕先贤;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① 。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② ,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排比 比喻 通感 B. 排比 设问 拟人 C 拟人 博喻 夸张 D. 通感 设问 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 - 37 -‎ ‎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以“铺彩摛文”为特征的汉赋,是四百年间两汉最为流行的文体,②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以至有“汉赋”的专名。③然而,几千年来,赋类总集不多。④对汉赋进行“总账式”丛集整理的,则数费振刚等辑校的《全汉赋》。⑤该书收录汉赋83家,293篇,其中完篇或基本完整的约100篇左右。⑥由于受当时排版等条件所限,⑦虽《全汉赋》中不无“鲁鱼亥豕”之处,但作为一个断代文体总集,其开创之功不可没。‎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2020年7月初,湖南省长沙市首批38名快递小哥获颁初级职称证书,江苏、山西等地最近也为部分快递小哥评定了初级、中级职称。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600亿件,快递员总数达300万人。随着快递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送快递早已从纯人力肩扛手提的“苦力活”发展为自动化、智能化运营的“人机协作”。未来,随着智慧物流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快递行业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快递业评职称不仅激励了从业人员努力工作,也弥补了物流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空白,显示了社会对整个行业价值的认可。‎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述新闻内容,写一段评述性的文字,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37 -‎ 这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俞平伯先生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仔细欣赏这幅漫画,你有怎样的感受和领悟?请围绕漫画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语文(解析版)‎ 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 37 -‎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 37 -‎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 37 -‎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 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 37 -‎ B.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 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5. 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 D 2. B 3. C ‎ ‎4. 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兴叹: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 ‎5. 答案示例: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②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③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④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发生命活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D项,“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法错误。“不仅仅是……而且是”错,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分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 37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说法错误。“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C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说法错误。“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 D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叹”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说法错误。“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有误,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解读能力。本题题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理趣”的含义:主要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A项,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中手拿团扇心情惘怅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题诗,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感慨。‎ B项,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C项,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 D - 37 -‎ 项,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A、B、D项诗句中都含“理趣”。‎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本题中,题干“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结合“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分析可知,第二文本是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结合“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分析可知,填空是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结合“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分析可知,对话是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结合“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分析可知,兴叹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题详解】‎ - 3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结合“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分析可知,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结合“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分析可知,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结合“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可知,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结合“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分析可知,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点睛】宋代理学兴盛,穷理探幽的思辩风尚盛行。由于“天理”不存在于外物而存于内心,导致宋人不重外物观照而重内心体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精微,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来,就是尚理趣,重知性,内省个体生命,即使是以缘情写景为主的词,也较多渗进了词人的辦识、判断等理性思索,不同程度地表现人生、社会和自然之理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 37 -‎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展,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 37 -‎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 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 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 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 B. 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C. 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37 -‎ ‎8. 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答案】6. D 7. D ‎ ‎8. (1)表达了珍珠对老实憨厚的来福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2)牛掌柜把最心爱的女儿珍珠留给了来福。(3)秘方、牛掌柜的家业最终也会留给来福。(4)表达了牛掌柜对来福人品的认可。 ‎ ‎9. (1)牛掌柜是善良宽厚的长者。他的品行和美德影响了周围的人。(2)牛掌柜是齐家有道的当家者。他心地纯厚,乐善好施,家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这个地方。从原文“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表明牛掌柜是一个有乐观、且有主见的人,不会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项,错在“牛掌柜不以为意”这个地方。从原文“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说明不是对生意冷清不以为意。‎ C项,错在“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这个地方。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并不意味着这些菜馆的德才都不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那个道士留给牛掌柜的方子很关键。‎ 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D项,错在“这一情节充满悬念”这个地方。“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个情节,一开头就写道,“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所以说谈不上“悬念”。‎ - 37 -‎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这句话的理解。理解的关键是“最好的东西”,从全文来看,这个最好的东西就是牛掌柜肤白貌美的女儿——珍珠,他把女儿交给了的来福。另外,虽然,旺财带着了这个纸上的秘方,但是从全文可知秘方其实早就藏在牛掌柜的脑里了,所以来福有这个岳父之后,这道菜的秘方同样拥有了。那么,为什么牛掌柜愿意把女儿嫁给来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来福呢?从来福与旺财的对比,就可知:牛掌柜看中的就是来福的憨厚质朴、做人很规矩。‎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题干要求结合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从全文来看,牛掌柜就是一个大善人,他定下的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足以证明他的善良。尤其他始终如一地对待一个道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忠厚善良。原文是: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也正是他心存善心,赢得了四邻八舍的称赞,所以家里很安宁。也正是由于他的善举,打动了道人,给了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方子,这既让牛掌柜的生意好起来,又更加提高了他的声誉,这就说明了 “交善人者道德成”的道理。总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进而概括出牛掌柜的形象,那就是善良忠厚、与人为善的长者等等。‎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的注意事项: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 - 37 -‎ ‎.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C.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D.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 37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 B. 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称道家为“黄老”。‎ C.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尉等。‎ D. 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 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 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 D. 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4. 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案】10. A 11. A 12. C ‎ ‎13. (1)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 ‎(2)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 ‎ ‎14. ①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②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断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并结合句子结构和句意来分析,运用排除法作答。‎ 本题句子大概意思是“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 - 37 -‎ BC项,“四夷”意思为“各地少数民族”,作“招”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汉”,意思是“(汉朝)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 D项,“多”意思是“很多,甚多”,修饰“逋负”,强调亏欠钱款之多,根据句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A项,“……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说法错误,洗沐,释义为沐浴,借指休假。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休沐,文中指休假。‎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因果关系不当,郑庄死后家无余财主要由于家道中落。‎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第(1)句中,注意“薄”,小,低微;“大父”,祖父;“行”,辈分;“天下有名之士也”,判断句,是天下闻名的人。第(2)句中,注意“始”,起初;“为”,担任;“阗”,充满;“废”,被废,指被免官;“罗”,罗网。‎ ‎【14题详解】‎ - 3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筛选整合文言文中信息,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不虚美,不隐恶”是对于史学家的评价,赞扬史学作者注重史德,实事求是不拘于儒家教义的约束,对史实总是细加考证,秉笔直书,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题目是要求学生指出文章不掩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具体体现有哪些。然后通读文章,筛选出文章中记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通读文章,根据文章中“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得出“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根据“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得出“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37 -‎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到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慰问各位老友,迎送宾朋,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时常担心不能访遍好友。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好像惟恐见不到他们一样。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武帝即位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武安侯和魏其侯的议论,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身居高位时,告诫属下官吏说:“客人到来,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赠给诸位友人,而他所赠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确实饶有兴味,时常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报告皇上,唯恐延误。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一致称赞他。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是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表明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暂代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居家时品行也高洁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庄的贤能,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他再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前往,翟公就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这样的遭遇,可悲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 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B. “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 C. 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 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16.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珍惜时间,立志建功立业。②體承儒家精义,努力学成本领。③修身洁行,不辜负家人期望。‎ ‎【解析】‎ ‎【15题详解】‎ - 37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错,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因饮酒耽误了读书,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结合诗句逐句概括;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题抓住“德才兼备”一词,从“成才”和“养德”两方面分析。‎ 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劝勉他珍惜时间,立志建功立业。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體承儒家精义,努力学成本领。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麴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这是劝勉他修身洁行,不辜负家人期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屈原在人生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①“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自动远离污浊泥水,摆脱污秽环境;陆游在怀才不遇、时不我待之际,却仍旧以诸葛亮来激励自己,②“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以典明志,追慕先贤;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 - 37 -‎ ‎【答案】 (1). 自疏深淖污泥之中 (2). 蝉蜕于浊秽 (3). 出师一表真名世 (4). 千载谁堪伯仲间 (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 可以无悔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淖”“秽”“至”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① 。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② ,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排比 比喻 通感 B. 排比 设问 拟人 C 拟人 博喻 夸张 D. 通感 设问 夸张 - 37 -‎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A 19. 画波浪线句运用了反问修辞。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 ‎ ‎20. ①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②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手法以及其特点,再结合文本辨析。常考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如“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三句句式相同,语意相关,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如“炊烟是一棵树”“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使用比喻,把炊烟比喻成各种事物;‎ 如“袅袅的炊烟……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使用拟人的修辞;‎ 如“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使用通感。‎ 没有使用夸张和设问。‎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设题句子使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后半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谁都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使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可以更为强烈地表达对乡村炊烟的怀念之情,也可以激发阅读者对炊烟的怀念。‎ ‎【20题详解】‎ - 37 -‎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和句意,结合这些进行补写。‎ 第一处,前面说“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是描写有风时候炊烟的形态,后面说“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这里是描写有风使用的炊烟形态,而且后面说“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可见横线处应该是说有风时候与无风时候不同。‎ 第二处,前面说“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可见此处是对前面有风无风时候乡村上空炊烟的小结,后面说“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这些比喻句的本体都是炊烟,由此可知,横线处是说有风无风时候乡村炊烟都是动人的画卷。‎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以“铺彩摛文”为特征的汉赋,是四百年间两汉最为流行的文体,②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以至有“汉赋”的专名。③然而,几千年来,赋类总集不多。④对汉赋进行“总账式”丛集整理的,则数费振刚等辑校的《全汉赋》。⑤该书收录汉赋83家,293篇,其中完篇或基本完整的约100篇左右。⑥由于受当时排版等条件所限,⑦虽《全汉赋》中不无“鲁鱼亥豕”之处,但作为一个断代文体总集,其开创之功不可没。‎ ‎【答案】(1)①“是四百年间两汉最为流行的文体”语序不当,应为“两汉四百年间”。‎ ‎(2)⑤语意重复,删除“约”或“左右”。‎ ‎(3)⑥句式杂糅,删除“由于”或“受”。‎ ‎(4)⑦成分残缺或语序不当,将“虽”放在“《全汉赋》中”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语病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然后浏览所给的句子,分析有否语病,并进行修改。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①“是四百年间两汉最为流行的文体”语序不当,“两汉”是范围,在多重定语排列中,范围应放在前面,应为“两汉四百年间”。‎ - 37 -‎ ‎⑤“约100篇左右”重复赘余,“约”和“左右”二者留一。‎ ‎⑥“由于受当时排版等条件所限”结构混乱中句式杂糅,该句把“由于当时排版等条件所限”和“受当时排版等条件所限”两句杂糅到一句中,保留一个即可。‎ ‎⑦“虽《全汉赋》中不无“鲁鱼亥豕”之处,但作为一个断代文体总集”成分残缺或语序不当,属于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一致的话,前一句的关联词要放主语后,改为“《全汉赋》中虽……”。‎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2020年7月初,湖南省长沙市首批38名快递小哥获颁初级职称证书,江苏、山西等地最近也为部分快递小哥评定了初级、中级职称。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600亿件,快递员总数达300万人。随着快递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送快递早已从纯人力肩扛手提的“苦力活”发展为自动化、智能化运营的“人机协作”。未来,随着智慧物流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快递行业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快递业评职称不仅激励了从业人员努力工作,也弥补了物流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空白,显示了社会对整个行业价值的认可。‎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述新闻内容,写一段评述性的文字,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1)湘苏晋等多省为快递小哥评职称(“湘苏晋”或“湘苏晋等多省”“快遇小哥”“评职称"。‎ ‎(2)答案示例1:多省为快递小哥评职称彰显了社会对快递行业的尊重和认同。行业没有高低贵败之分,快递小哥用白己的辛勤付出服务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给快递小哥评职称。就是社会对快递行业的认可、尊重和肯定。‎ 答案示例2:为快递小哥评职称有利于快递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每个行业都需要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在市场中扎牢基础,为快递小哥评职称让快递从业人员有了更强的工作获得感。是快递行业激励人才、汇聚人才的有力举措。‎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为新闻拟写标题能力。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 - 37 -‎ 此类题目重点在于对于问题的压缩、概括。文段主要讲述山西省太原市首批38名快递小哥获颁初级职称证书,江苏、山东等地最近也为部分快递小哥评定了初级、中级职称。据此进行压缩,概括即可。参考答案:湘苏晋等多省为快递小哥评职称。拟写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本题要求不超过15字。‎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点评能力。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述。解答此类题,主要分下面几个不走:一,读透材料。即围绕语段或材料,弄清陈述对象,抓住内容的核心要点。二,提炼筛选。这其实是为“评”寻找一个“靶子”(或者说切入点)。三,整合表达。这一步主要是依据题目要求,将筛选出来的信息和自己的认识,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应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条理清晰、结构合理。‎ 本题,注意根据关键信息“多省给快递小哥评职称”,再结合材料最后“快递行业评职称不仅激励了从业人员努力工作,也弥补了物流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空白,显示了社会对整个行业价值的认可”可知,从行业的性质角度可以理解为,任何行业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败之分;从对快递小哥的看法来理解,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时代需要“术业有专攻”的人,应该对他们给予赞美和肯定;所以从以上方面来选取一个点进行点评即可。点评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100个字”。‎ ‎【点睛】新闻点评要注意以下三点:(1)观点鲜明。无论是非对错,还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2)有的放矢。新闻点评的目的是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针对性越强就越有价值;切忌脱离材料与现实,回避矛盾。(3)客观辩证。应讲究真实性和科学性,说理要客观、全面、辩证,不说假、大、空话,评说要通情达理,令人信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37 -‎ 这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俞平伯先生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仔细欣赏这幅漫画,你有怎样的感受和领悟?请围绕漫画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像桃花一样微笑 胡献 春风春雨唤醒了沉睡了一年的老桃树,它伸伸懒腰扭身一看季节,赶紧酝酿着感情和心境。不久,花骨朵一朵朵兴奋起来了,在枝头微笑的望着久违的世界。‎ 就这样,春天无声无息地来了;就这样,桃花也无声无息的开放了。‎ 少年的我喜欢坐在如火焰般艳丽的桃花下,闻着它积蓄了一年的桃花香,丝丝缕缕,沁人心脾。有时我睡着了,在梦中,我常想:桃花面对短暂的绚烂,它快乐吗?是啊,桃花快乐吗?它的生命短暂,它不如牡丹漂亮大方,不如月季妖娆多情。‎ 它只能在属于自己领土中安静地开放、凋零……没有人刻意的赞赏它,它还快乐吗?‎ 菊花以它的清新高雅打动人,莲花以它的纯洁正直打动人,梅花以它的幽香傲骨打动人,而在春天里开放的桃花呢?它普通,它渺小,它总是静静地静静地……它快乐吗?‎ - 37 -‎ 桃花开得越来越艳了,红的似火,白的似雪。‎ 三年高中求学之路,书上题海跋涉的辛苦,加上高三月考的辛苦,磨光了我所有的自信,我越发像一只瘪了的气球,往日的成败都历历在目。‎ 也许是时间太漫长,让我迷失了方向。我犹如大海中一条小船,永远划不到岸。‎ 岸在哪儿?我不知道,像一只无头苍蝇在到处乱撞。最后,我耗完全身的力,任海水一点一点将我吞噬。‎ 也许的时间太短暂,让我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与失望。‎ 我不再意气风发,只有垂头丧气,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的忧愁与伤感涌上心头……‎ 我想放弃了,因为我的学业无奈,因为我的不够快乐。‎ 又一次坐在树下,阳光照下来。我抬头看着阳光,心中便有了答案。是啊,它该是快乐的,因为它正咧开嘴对着我笑呢?不加任何修饰,只有真与诚,看它正笑呢!顿时,我心中一震,我想是它的笑令我清醒的吧!茫茫之中,我笑了,原来我也可以像桃花一样微笑。桃花用它的热情,用它的微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画面。因为它短暂,也正是因为它的短暂才想把自己所有的美展示给人们,给那些失意的人们,告诉他们至少可以拥有阳光的微笑。‎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我的心也跟着它们开放,阳光又一点点照进来了,温暖无比,我又快乐了。抬头,看着天空,我微笑着,像桃花一样微笑着……‎ ‎【解析】‎ ‎【详解】(一)审题: 本题是漫画式材料作文。解答本题考生要认真观察漫画,结合配图的文字思考漫画的寓意。“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这幅画体现了丰子恺漫画的一贯风格。一座山中草庐,透过打开的小窗,屋内一片昏暗,可见住处实在是简陋之极。可室外却是又一片天地。严寒酷暑皆已过去,现下正是美好春光。屋后有苍翠的松柳,空中有轻盈的飞鸟。屋前有石凳,主人坐在屋前的石头上,手执一卷书,似在举目欣赏眼前的翠柳。可曾注意到,窗前那盆看不真切的花草,这也是主人的情趣呢。能在如此粗砺简陋的环境中从容淡定地生活,主人该是陶渊明一流的人物吧。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或者便该是这样的。配画的诗句,“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运用了双关,“严霜”“烈日”“春风”既实指自然环境,也可以象征作者的个人遭遇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艰难生活的淡然、对严酷社会的蔑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切的艰辛皆会过去,终会迎来美好的愿景。这便是希望吧。结合以上分析,考生可以从乐观、坚韧、从容淡定、对美的欣赏等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只要围绕漫画内容即可。‎ - 37 -‎ ‎(二)立意:1、风雨过后,便是彩虹2、让美常驻心间3、笑对人生4、不畏严霜,终获春风5、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6、让乐观成为一种信仰 7、淡看风雨,终迎彩虹8、守得云开见月明9、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三)素材:1、吕仲实先生未显时,一日,晨炊不继,欲携布袍质米于人,室氏有吝色,因戏作一诗:“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诗中不难看出其时何等贫穷,早饭无米下锅,只好拿袍子换米,妻子不情愿。他便耐心劝解,一介书生不能逾矩妄为,只能如此。他告诉妻子:贫寒的日子总会过去,可见面对贫寒,宁静而泰然的情怀。”‎ ‎2、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3、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4、上帝让三个凡人回答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第一个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个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承受痛苦。”第三个人说:“我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给前两个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是的,“既承担磨难,又享受幸福”才是生活的真谛。生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路上虽有美丽的风景,但也有凶恶的野兽,对于生活的福与祸,我们要坦然面对。感受磨难中挑战的乐趣,感受幸福中欢笑的满足,不要总是叹息生活对你不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 ‎(四)写作思路及点评:本文拟写的标题极有诗意,桃花绽放姹紫嫣红,作者要像桃花一样微笑,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去关注内容。文章采用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桃花的花期短暂,但是灿然开放;另一条是作者的学习不尽如人意,因为看到桃花的艳丽,从而振作奋起。借物写人,也就成了本文显著的特点。桃花面对生命的短暂,能够热情的绽放它的美丽,那么对偶有不幸的人而言,能够激励他们重振旗鼓,获得战胜困境的勇气,从而一样真诚地笑对自己的生活。语言清新流畅,段落明晰,做到整句散句的结合,凸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 ‎ - 37 -‎ - 3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