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徐汇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2019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姜夔《扬州慢》)‎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韩愈《师说》)‎ ‎(3)《登金陵凤凰台》中,诗人_________(填人名)将目光投向现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示皇帝被奸佞包围,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 ‎【答案】 (1). (1)冷月无声 (2).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 (3)李白 (4).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言常识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惑”“蔽”。‎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2.按要求选择。‎ ‎(1)以下最不可能被老师用以激励学生的诗句是( )。‎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小区要张贴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你认为以下哪一条最合适?( )‎ A.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就自然。‎ B.更多分类促发展,人与环境永和谐。‎ C.文明上海绿动天下,全程分类美丽万家。‎ D.实施垃圾管理条例,普遍推行垃圾分类。‎ ‎【答案】 (1). C (2). 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1)‎ A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老师可以用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取得成绩。‎ B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老师可以用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站在最高峰,才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C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从树上飘落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来年会更加养护新开的花朵。从深层次理解,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辞官”和“关心国家大事”与现在正在学习的学生关系不大,所以这句不能被老师用以激励学生。‎ D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可以把学生认为是新生力量,他们的势力锐不可当,老师可以用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故选C。‎ ‎(2)‎ A项,“垃圾分类”体现宣传的对象是“垃圾分类”,宣传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把“垃圾分类”养成习惯,所以此宣传标语符合要求。‎ B项,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分类,句子“人与环境永和谐”可以理解为保护环境,所以不符合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 C项,“绿动天下”和“美丽万家”可以理解为保护环境,所以不符合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 D项,“实施垃圾管理条例”语气生硬,人们容易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垃圾分类的实施。‎ 故选A。‎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科学的幼年时期,科学的各个复杂的侧面还没有充分展开,人们只能笼统地看到科学与伪科学的基本区别,进而寻求划分它们的简单的经验标准或理性标准。彼时,科学与伪科学之间黑白分明,不容混淆。‎ ‎②19世纪末,随着牛顿的经典力学基础的崩塌,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绝对分明的界限开始松动起来,它们之间除了“非此即彼”,还要适当承认“亦此亦彼”。凡不是纯粹的思辨而包含一定经验内容的,因而可以为经验“证实”或“证伪”①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经受检验的,即不可“证实”或“证伪”的,就是非科学或者伪科学。这就是说,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并不在于理论是否与经验相符合,而在于其中是否包含可用以解释某些已知现象并预测某些未知现象的经验内容。即使后来有的现象它解释不了,或者预测错了,例如亚里士多德力学、托勒密地心说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仍然包含一定的经验内容,仍然可解释或预测某些经验事实,因而仍然是科学。而且,正由于科学理论只能包含有限的经验内容,又总是注定了要为新的经验所否定,因而也可以说它们又总是具有“潜在反证”或者潜在谬误。从这点看,这不仅不是科学理论的缺点,而且恰恰表明它的科学性之所在。总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科学也同样不是绝对完善的终极真理,同样难免 真伪混杂,是非难辨。它已永远失去了那绝对真理的神圣光圈。‎ ‎③那么,在这条界河另一面不受经验检验的东西,是否统统都是伪科学呢?‎ ‎④“证实主义者”认为凡是不可证实的就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水是世界的本原”②就没有意义,因为这里的“水”并不是实际存在的 H2O,也无法用已知的物理化学手段加以测定。这类命题既然无法证明其真伪,因而也是超出于科学范围之外的,是“形而上”的。至于它们是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意义的“伪科学”,“证实主义者”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在他们那里,科学仍然拥有自己严密的围墙。‎ ‎⑤另外一部分“证伪主义者”则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们虽然也给科学筑了一道围墙——凡不可证伪的就不属于科学的范围,但对于围墙以外的东西却不再一概斥之为“没有意义”。他们在这里又划分了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有意义的,如逻辑、数学等等,它们尽管不是经验科学,因而也不可证伪,但或者是经验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而推动了经验科学的发展。例如“水是世界的本原”,就有力地推动过物理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另一部分是没有意义的,如占星术,总是含糊其词以逃避经验的检验,而且对于人类的认识也没有积极作用。只有这一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伪科学。在这里,伪科学缩小到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使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横亘着一个尽管不属于经验科学,但仍具有认识意义的广阔的中间地带。‎ ‎⑥以上这些看法,都建立在一种对科学的共同基本认识之上,即科学是知识体系。随着人的经验的积累,这个体系不断地得到调整,不断地用相对正确的东西代替相对错误的东西,从而使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接近于真理。‎ ‎⑦但是科学的实际历史并不完全是这样。日心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甚至还早于地心说出现,但它战胜不了相对错误的地心说,反而被埋没了两千年之久。可见,历史并不是一条真理战胜谬误的一往无前的康庄大道。反之,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尽管有反证却并不一定立即遭到“证伪”。牛顿力学极盛时期就有许多反证:在天体力学中水星运动不遵守牛顿定律;在光学中粒子说从一开始就解释不了光的绕射现象。但是它仍然巍然屹立,并不为这些反证所动摇。可见,无论地心说或牛顿力学,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其不可检 验、不可证伪的一面,说明科学也容许某种不可检验性,或不可证伪性。‎ ‎⑧这是因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定向的集体活动。作为知识体系,它服从于经验的逻辑检验,即是否符合真理;但是作为社会活动,就要看这种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能否解决预定的问题,满足预定的需要,在这里,科学还要服从于功利的需要。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抛开科学的有效性去谈正确性,是不对的。‎ ‎⑨于是,科学主要已不再是一堆现成的知识,而是一种探索的工具。作为工具,不光有理论还有与理论有关的观点、方法、仪器等等。它们既是指导这种探索活动的武器,又是保证这种活动取得成果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套工具,科学才成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定向的活动,也就是说,科学才成其为科学。‎ ‎(纪树立《科学与伪科学:界限何在?》,有删改)‎ ‎[注]①证伪:与“证实”相对。证实是用归纳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证伪是建立在演绎的基础上,指理论在逻辑上可能存在反例,可证明其不确实性。②水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 归于水,他以此来解释世界的本质。‎ ‎3. 第④段加点词“围墙”在文中的含义是 ‎4. 下列语句中,可以用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B. 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探索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之一。‎ C.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 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5.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曾经认为,凡符合经验的归纳或理性的推论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伪科学。‎ B. 人们曾经认为,科学总是在不断消除错误中前进的,因而总是相对正确的东西。‎ C. 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曾经行之有效、而现在却已失效的科学形态都属于伪科学。‎ D. 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已从根本上脱离了纯粹的认识领域,扩展到了实际研究活动领域。‎ ‎6. ④⑤两段都用到了“水是世界的本原”的例子,对此评析不合理的两项是(    )(    )‎ A. 用对同一个理论的不同认识,清晰地表明了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的差异。‎ B. 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内容单一,有损表达充分性。‎ C. 这个命题是以思辨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超越了经验科学,属于这两段所讨论的范畴。‎ D. 这是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其中的“水”是抽象的概念,难以实证,所以用在第④段中很恰当。‎ E. 第⑤段在列举逻辑、数学等非经验科学并指明其价值后,用哲学的例子加以阐释,表述严密。‎ ‎7. 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3. “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或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的标准) 4. D 5. C 6. BE ‎ ‎7. 在第⑥段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与人们认识的差异把文意再推进一层,以地心说和牛顿力学为例,阐明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真理并不总是能顺理成章地代替谬误。引出下文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最终得出对科学的新认识。‎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由上文“这类命题既然无法证明其真伪,因而也是超出于科学范围之外的,是‘形而上’的。至于它们是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意义的‘伪科学’,‘证实主义者’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可知,“围墙”在文中的含义是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的标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 由材料“但是作为社会活动,就要看这种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能否解决预定的问题,满足预定的需要,在这里,科学还要服从于功利的需要。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抛开科学的有效性去谈正确性,是不对的”可理解,人不能离开实践活动、抛开科学的有效性去谈正确性,换句话说就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C 项,“历史上曾经行之有效、而现在却已失效的科学形态都属于伪科学”错误,由原文“这就是说,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并不在于理论是否与经验相符合,而在于其中是否包含可用以解释某些已知现象并预测某些未知现象的经验内容。即使后来有的现象它解释不了,或者预测错了,例如亚里士多德力学、托勒密地心说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仍然包含一定的经验内容,仍然可解释或预测某些经验事实,因而仍然是科学”可知,历史上曾经行之有效、而现在却已失效的科学形态,它们仍然包含一定的经验内容,仍然可解释或预测某些经验事实,所以它们仍然是科学。C错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 B项,“内容单一,有损表达的充分性”错误,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应该更有“对比性”,是表达的更充分。B错误。‎ E项,“用哲学的例子加以阐释,表述严密”错误,由原文“一部分是有意义的,如逻辑、数学等等,它们尽管不是经验科学,因而也不可证伪,但或者是经验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而推动了经验科学的发展。例如‘水是世界的本原’,就有力地推动过物理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可知,用哲学的例子是为了进一步证明“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而推动了经验科学的发展”。E错误。‎ 故选BE。‎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分析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是“承上启下”,其次要考虑与主题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 由原文“但是科学的实际历史并不完全是这样。日心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甚至还早于地心说出现,但它战胜不了相对错误的地心说,反而被埋没了两千年之久。可见,历史并不是一条真理战胜谬误的一往无前的康庄大道。反之,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尽管有反证却并不一定立即遭到‘证伪’”可知,在第⑥段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与人们认识的差异把文意再推进一层,以地心说和牛顿力学为例,阐明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真理并不总是能顺理成章地代替谬误;由下文“这是因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定向的集体活动”可知,引出下文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最终得出对科学的新认识。‎ ‎【点睛】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常指的是那些或含义深刻(关涉主旨意蕴),或有特定义(关涉语境临时之义),或有指代义的词语;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楚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①三年困难时期①,我正上高中。一日父亲出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这根椿树苗子是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了。父亲吩咐我去担水。泉水在村子最东头,我家在村子顶西边,来回最快也需半小时。待我挑水回来,父亲早已挖好一个在我看来过大的土坑,坐在场塄边儿上抽旱烟。他把树苗置入坑里,我用铁锨铲土填进坑,他把虚土踩踏一遍,让我再填,他再踩踏。他教我在土坑外沿围一圈高出地面的土梁,再倒进水去。我遵嘱一一做好,看着土坑里的水一层一层低下去,渗入新填的新鲜土坑里,成活肯定是毫无疑义。父亲又指示我,用酸枣刺棵子顺着那个小坑围成一圈栽起来,再用铁丝围拢固定,恰如篱笆,保护小椿树秧子。父亲坐在地上抽烟,看着我做。我却想到,现在属于父亲领地的,除了住房的庄基,就门前的这一小片场地了,充其量有二厘地。下了这个场塄,就是统归集体的土地了。父亲要在他可以自主掌控的二厘场地上,栽种一棵椿树。‎ ‎②父亲是个农民,种田是本职主业,而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父亲指靠着这些杨树,供给我们哥俩的学杂费用。父亲把杨树齐根斫下来,卖了椽子,大约七八毛钱一根,再把树根刨出来,剁成小块,晒干,挑到河对岸的油坊镇上去卖,每百斤可卖一块至一块两毛钱。父亲在斫了树干刨了树根的渠沿上,当即再移栽新的杨树秧,期待三年后斫下一根椽子卖钱。父亲卖椽卖柴供两个儿子念书的举动竟无意间传开,直到现在,我偶尔遇到一些同里乡党,见面还要感叹“你爸总算没有白卖树卖柴”的话。农村实行合作化以后,土地归集体,父亲也无树根可刨了,我只好休了一年学。‎ ‎③我在每个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一次,椿树苗新冒出的嫩枝叫一个娃用弹弓折断了头,后来就在断折处,从东西两边发出两枝新芽,渐渐长起来。我曾建议父亲,小树不该过早分杈,应该去掉一枝,留下一枝才能长高长直。父亲说,先不急,都让长着。这椿树秧子刚冒出来便遭拦头折断的打击,似乎憋了气,硬是非要长出一番模样来,从侧旁发出的两根新芽更见茁壮,眼见着拔高,竞相比赛一般生机勃勃。父亲怕那细杆负载不起茂盛的叶子,便给树干捆绑一根立杆,帮扶着它不倒不折。这椿树便站立住了。无意间几年过去,我高考名落孙山回乡当了民办教师,生活多有波折,似乎也不太在意它了,这椿树已长得小碗粗,在天空展开枝杈和伞状的树冠,却仍然是两根分枝。父亲竟没有除掉任何一根,就任其自由生长。这椿树得了父亲的宽容和心软,双枝分杈的形态就保持下来,直到现在都合抱不拢的大树,依然是对称平衡的双枝撑立在天空。‎ ‎④到八十年代初始,吃饱穿暖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的好光景到来时,我筹备拆掉老朽不堪的旧房换盖新房了,不料父亲生了绝症。他似乎在交待后事,对我说,场塄上那棵椿树,可以伐倒做门窗料。椿树性硬却也质脆,不宜做檩当梁,做门窗或桌椅却是上好木材。父亲感慨说,我栽了一辈子树,一根椽子都没给自家房子用过,都卖给旁人盖房子了,把这椿树伐下来,给咱的新房用上一回。我听了喉头发哽,一时说不出话来。不久,父亲去世,椿树依然蓬勃在门外的场塄上,一直长着,直到现在。‎ ‎⑤现在,父亲去世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结构的新房了,只留下他亲手栽的树还生机勃勃,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心里。‎ ‎⑥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 屋院。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注]①三年困难时期:指1959-1961 年,因自然灾害与政策失误,产生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8. 作者为什么在第①段细致地描写栽种椿树的经过?‎ ‎9. 有人认为第①段画线句可以删去,请就此发表你的看法。‎ ‎10. 结合全文,对⑥段进行赏析。‎ ‎11. 本文与《合欢树》都写了树,但史铁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陈忠实则全文都在写“父亲的树”。请辨析这两种构思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8. 父亲栽树时的郑重其事反映出他对极普通的树也百般呵护,望其成材,与后文父亲对这棵树的宽容和心软构成呼应,是父亲真心爱树的表现。父亲对树的精心栽种也与他对儿子的尽心栽培形成对应。 ‎ ‎9. 不宜删 去。一方面,这句话写出父亲对栽树的偏爱,甚至执念:哪怕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很小的领地,也要栽上一棵树。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含蓄而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即便无法用卖杨树的钱给儿子交学费,父亲在困难时期依然供儿子读了高中。保留这句话,父亲对儿子、对椿树的深沉情感表达得更为充分。 ‎ ‎10. 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写椿树,如“绣集”表现椿树花的娇美与密集,“撒”“弥漫”表现花香柔和四溢的情致。全文在一幅柔美而有诗意的画面中结尾,引人遐想与回味。作者的描写充分表达出他对椿树花香的沉醉留恋,饱含了对父亲的爱与追忆。以此结尾,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对为家庭为子女毕生默默奉献的父亲的感念。 ‎ ‎11. 《合欢树》中,母亲对树的成长寄予的希望与她对儿子的健康寄予的希望是对应的。所以,在文章前半部分对往事的追忆中,处处有合欢树的影子。之所以到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是出于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这使他刻意回避,始终与合欢树保持着距离,这样的构思更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父亲的树》中,父亲对椿树成材的期待与他对儿子成材的期待也形成对应。全文借写父亲如何栽树养树,含蓄又充分地表现其对儿子的培养呵护之心。我对椿树及其花香的留恋,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深切追忆与感念。‎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 由句子“这根椿树苗子是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了”可知,父亲栽树时的郑重其事反映出他对极普通的树也百般呵护,望其成材;由后文“父亲竟没有除掉任何一根,就任其自由生长。这椿树得了父亲的宽容和心软,双枝分杈的形态就保持下来,直到现在都合抱不拢的大树,依然是对称平衡的双枝撑立在天空”可知,与后文父亲对这棵树的宽容和心软构成呼应,是父亲真心爱树的表现;在主题方面父亲对树的精心栽种也与他对儿子的尽心栽培形成对应。‎ ‎【9题详解】‎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句子“父亲要在他可以自主掌控的二厘场地上,栽种一棵椿树”‎ ‎ 写出父亲对栽树的偏爱,甚至执念:哪怕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很小的领地,哪怕这块地只有“二厘场地”,也要栽上一棵树;由原文“农村实行合作化以后,土地归集体,父亲也无树根可刨了”和“三年困难时期,我正上高中”可知,即便无法用卖杨树的钱给儿子交学费,父亲在困难时期依然供儿子读了高中,这句话也含蓄而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因此保留这句话,父亲对儿子、对椿树的深沉情感表达得更为充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段能力。赏析语段,首先指出语段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语段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句子“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中“绣集”表现椿树花的娇美与密集,句子“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中“撒”“弥漫”表现花香柔和四溢的情致,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写椿树,充分表达出他对椿树花香的沉醉留恋,使全文在一幅柔美而有诗意的画面中结尾,引人遐想与回味。句子“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饱含了对父亲的爱与追忆,以此结尾,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对为家庭为子女毕生默默奉献的父亲的感念。‎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构思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辨析这两种构思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解答此题先指出每种构思的特点,然后再写出这种构思所表达的感情。‎ 在母亲的心中,合欢树已不再是随机从路边挖来的植物,而是经过心血浇灌后在冥冥之中与自己和家人心相连,命相系的生命。所以看到合欢树出现茂盛的长势,母亲会觉得这是上天给予的一个预示,她的家族命运也将触底反弹。她之所以经常念叨着合欢树何时开花,也许是因为她凭着本能感到没准合欢树开花之时就是儿子事业有成的时候。有些老师提出的合欢树即“我”的观点从属于本象征意义,母亲希望“我”的生命如合欢树一般蓬勃发展,引申的含义是合欢树即“我”。在这棵合欢树的身上,寄托着母亲对于生命的期待,对于希望的憧憬,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它不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母亲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度重创之后,依然还能坚强地走下去的心灵支柱。史铁生在对合欢树的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浓烈的情感,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所以,在文章前半部分对往事的追忆中,处处有合欢树的影子。之所以到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是出于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这使他刻意回避,始终与合欢树保持着距离,这样的构思更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 ‎《父亲的树》中,父亲对椿树成材的期待与他对儿子成材的期待也形成对应。全文借写父亲如何栽树养树,含蓄又充分地表现其对儿子的培养呵护之心。由文章“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 屋院。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可理解,我对椿树及其花香的留恋,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深切追忆与感念。‎ ‎【点睛】出人意料的结局的作用:①从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渡青草湖①‎ ‎(南朝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 ‎[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④逗:停止。⑤讵:犹“岂”。《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 ‎12. 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 A. 王之涣的《凉州词》‎ B. 左思《咏史》‎ C. 柳永的《八声甘州》‎ D. 杜甫的《登高》‎ ‎13. 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 B. “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 C. “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 D. “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 ‎14. 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2. B 13. C ‎ ‎14. 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我们知道,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 A项,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七言绝句。‎ B项,左思的《咏史》是五言诗。‎ C项,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 D项,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错误,“带天”一联着力描绘的是洞庭的碧波浩渺,而不是“巨浪滔天”。C错误。‎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 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秀发传 ‎(明)宋濂 ‎①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 ‎②初授福州长溪簿,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①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 ‎③事定,制阃②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③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 ‎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 ‎ 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 ‎[注]①生聚:指百姓。②制阃:指将帅。③觖望:不满意。‎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极深性理之学( )‎ ‎(2)金人计沮不得近(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邑赖以完(    )‎ A.完整 B.完善 ‎ C.保全 ‎ D.守护 ‎(2)议者不录其忠(    )‎ A.感激 ‎ B.记载 ‎ C.查验 ‎ D.呈报 ‎17.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18. 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同 列 来 问 疾 整 襟 对 坐 惓 惓 以 究 心 边 事 为 祝 无 他 言。‎ ‎19. 第④段中,叶秀发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忠义”?请加以概括。‎ ‎20. 第③段是如何塑造叶秀发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答案】15. (1). (1)深入探究,精通 (2). (2)失败 ‎ ‎16. (1)C (2)B ‎ ‎17. 叶秀发 呵斥他们说:“这正是我竭尽全力以身报国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我们先离开了(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该怎么办呢?” ‎ ‎18.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 ‎ ‎19. 竭尽心力,为百姓兴修水利;生命垂危,力劾贪官;同列问病,却以国事为重;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 ‎20. 一方面正面叙写叶秀发对自己蒙冤削官毫不在意,却极力为李诚之鸣不平,体现他的正直;另一方面,从侧面描写史弥远打听叶秀发的为人,借来客之口,申述叶秀发保全桐城之功,体现了他的贤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极深性理之学”的意思是: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所以“深”的意思是“深入探究,精通”。‎ ‎(2)“金人计沮不得近”的意思是: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所以“沮”的意思是“失败”。‎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邑赖以完”的意思是:桐城得以保全。所以“完”的意思是“保全”。‎ 故选C。‎ ‎(2)“议者不录其忠”的意思是: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所以“录”的意思是“记载”。‎ 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叱:呵斥。竭力:竭尽全力。致身:以身报国。虽:即使。憾:遗憾。苟:如果。去:离开。如:那么。一邑:全城。生聚:百姓。何:怎么办。‎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疾”做“问”的宾语,意思为“探问他的病情”,所以“问”后断句,“整襟对坐”的意思是“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所以“坐”断句,“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的意思是“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所以“祝”后断句,“无他言”的意思是“不说其他的话”。‎ 句子翻译: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懂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和概括。由原文“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 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可知,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会绝收的。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由此可知叶秀发竭尽心力,为百姓兴修水利,体现了“忠义”;由原文“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可知,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人们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由此可知叶秀发生命垂危,力劾贪官,体现了“忠义”;由原文“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可知,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由此可知叶秀发同列问病,却以国事为重,体现了“忠义”;由原文“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可知,叶秀发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领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由此可知叶秀发为官清廉,家无余财,体现了“忠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章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原文“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③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可知,正面叙写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 为他)争辩。由此可见叶秀发对自己蒙冤削官毫不在意,却极力为李诚之鸣不平,体现他的正直;由原文“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可知,从侧面描写,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 由此可见史弥远打听叶秀发的为人,借来客之口,申述叶秀发保全桐城之功,体现了他的贤德。‎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叶秀发,字茂叔,是浙江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用余力来写作文章,就于庆元丙辰年考中了进士。弟子们很仰慕他,跟从他读书求学的人每年多达数百人。‎ 最初任福州长溪主簿,后来又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我竭尽全力以身报国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我们先离开了(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该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 事情结束后,将帅忌恨这功艻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没多久,又被授予宣教郎,担任徽州休宁县知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 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不平则鸣为他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政事宣繒,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啊!”‎ 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会绝收的。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发病,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人们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领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①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②,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③孔子之言。‎ ‎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 ‎[注]①上国:指京城。②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③信,通“伸”,伸张。‎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之 B. 其 C. 以 D. 而 ‎22. 对文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夷人妆扮奇特、言语动听,有种别致的风情。‎ B. 夷人没有高车大殿和繁密的礼仪,缺少教化。‎ C. 最为难得的是,夷人保留了质朴纯正的天性。‎ D. 判断夷人“陋”与“不陋”,重在看其本性。‎ ‎23. 分析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 ‎24. 第③段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21. C 22. A ‎ ‎23. 伸张孔子“君子居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赞扬少数民族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此地教化百姓。 ‎ ‎24. 作者先惋惜中原灿烂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夷地,致使夷风显得粗陋;继而感叹中原文化丧失了浑朴之性;接着写夷人虽表面显粗陋,实则纯朴的天性尚在,是可以教化的,不能弃之不管;更进一步,提出有必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蛮风的影响;最后表达作者的愿望:自谦没有能力教化百姓,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步步曲折,层层推进,说理深入,有说服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根据语境判断此处需要什么作用的虚词,然后再根据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来确定答案。 ‎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句子“守仁□‎ 罪谪龙场”的意思是:守仁因罪被贬龙场。所以此处缺少一个意思为“因为”的介词,“之”、“其”、“以”、“而”四个词语中,只有“以”字才有这个意义和用法,所以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句子“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②,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的意思是: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由此可知夷人“说话似鸟语”,不能说他们言语动听,所以A项错误。‎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然后理解句子再进行概括。‎ 由文章“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可知,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是伸张孔子“君子居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由原文“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可知,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是赞扬少数民族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由原文“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可知,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是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由原文“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可知,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是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此地教化百姓。‎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掌握了行文思路题的答题步骤(首先……接着……其次……最后……),就不难总结出答案。‎ 由原文“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可知,作者先惋惜中原灿烂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夷地,致使夷风显得粗陋;由原文“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可知,继而感叹中原文化丧失了浑朴之性;由原文“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可知,接着写夷人虽表面显粗陋,实则纯朴的天性尚在,是可以教化的,不能弃之不管;由原文“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可知,更进一步,提出有必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蛮风的影响;由原文“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可知,最后表达作者的愿望:自谦没有能力教化百姓,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步步曲折,层层推进,说理深入,有说服力。‎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翻译:‎ 先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并不轻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 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滑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三、写作 ‎25.阅读下面材料,作文。‎ 丰田旗下的花冠车型各项性能均衡,却被评价为“它的优点是没有缺点,而缺点就是没有优点”。宝马3系车为充分实现其操控性放弃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却被称为是“每个男人都该拥有”的汽车。这也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自己该如何成长。‎ 请自拟题目,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正视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人都会有其不足之处,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即使是战神阿喀琉斯,也会有脚踝“死穴”的缺点,那么既然逃不过缺点的存在,那为何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呢?正视缺点能让人生变得开朗乐观。‎ ‎ 天下奇丑无比的无盐女钟离春,由于正视自己的丑陋而博览群书,终于成为帮助齐宣王治国安邦的得力助手;跛子拜伦,由于正视自己身理上的缺陷而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相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疯狂,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一个又一个惨案!最后自己也落得个自杀身亡的可耻下场。‎ ‎ 由此看来,能够正视自己缺点人必将不断地完善自己,向成功迈进;然而难以正视缺点的人,则会离自己所追求的完美越来越远,最终走入失败的深渊。 ‎ 正视缺点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圆,天生就有缺口,它一路从山坡上滚下,磕磕撞撞的,但沿路却有白云相伴,绿草相拥,过得挺快乐。有一天上帝经过这,圆求它将缺口补上,上帝答应了它。于是圆一溜地滑到了山底,它再也无法欣赏花草了,它感到十分后悔。‎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应为有了缺陷,正视缺点,才能看到路上最美丽的风景,就好像女神维纳斯雕像,即使残断双臂,却惊艳人类。所以对于缺点,只有正视,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好比“只剩半杯水了”和“还好,还有半杯水”这样对待缺点的不同态度。‎ 正视缺点让国家变得强盛。刘邦曾对大臣说:“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汉王刘邦,一代枭雄,不仅将自己的缺点分析的头头是道,而且还通过方法来弥补自己的缺点,正因如此,他才能够战胜项羽,建立国富兵强的国家,开创新的时代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只有懂得正式自己缺点的人。‎ ‎ 生活中可以存在种种劣势与缺陷,也可以将永恒的坦然的微笑挂在嘴边。这就是人生,虽不完美,却像珍珠一样明亮美丽。‎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中的关键句“它的优点是没有缺点,而缺点就是没有优点”,告诉我们有时候“缺点”可能就是“优点”,“优点”可能就是“缺点”。宝马3系车放弃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但是却成了“每个男人都该拥有”的汽车,可见,有时“缺点”也可能成为“优点”。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启发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只有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取得成绩。 ‎ 立意:‎ ‎(1)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 ‎(2)辩证的看待优点和缺点 ‎(3)得失之间存在着平衡 素材:‎ ‎(1)正视自我不等于妄自尊大,它是正确自我估计的代名词。《红楼梦》中柔弱的晴雯,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因风流灵巧而招人怨。忘记了正视自我,她只落得逐出怡红院,病死寒舍的悲惨命运。‎ ‎(2)昆德拉说: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正视自我,从而在生命的天平上正确衡量自己,你会发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它处处隐藏着可能。就像是项羽和刘邦,能否正视自我,决定着胜利失败。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平民,因为勇于正视自我,进而恰倒好处地选择了张良 ‎ ‎、萧何与韩信这三位英杰,正缘于此,他才能忍辱负重,处乱不惊,在鸿门宴中保全了自己,最终登上帝王宝座。而项羽虽有武力却只是匹夫之勇,不能正视自我,恃勇骄横,妒贤嫉能,以至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只剩得空有乌江泣歌的叹息。‎ ‎(3)余秋雨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下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庞上却交织着朝霞般的欢笑。先生不解,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事业也不是特别让人满意,她们怎会如此坦然?得到的答案却是,我们能够正视自我,公主只有一个,如果我们不为她织出华丽的彩服,公主也便没了。因为坦然,所以我们快乐正视自我,能凝聚智慧,造就天才。‎ ‎(4)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曾经有人聘请他到大学担任数学教授,但天生不善演讲、组织能力差的他正视自我的弱势,婉言谢绝。潜心研究,用辛勤论证低调,用汗水浸润成功,终于目睹到哥德巴赫猜想王冠的独特光芒,名震世界。‎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正视缺点能让人生变得开朗乐观。举无盐女钟离春和跛子拜伦的例子,论证了能够正视自己缺点的人必将不断地完善自己,向成功迈进;由从反面举例,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论证了难以正视缺点的人,则会离自己所追求的完美越来越远,最终走入失败的深渊;文章又列举了圆补缺口的例子,从反面阐述了正视缺点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文章最后举刘邦的例子,论证了正视缺点让国家变得强盛。文章结尾点题:这就是人生,虽不完美,却像珍珠一样明亮美丽。‎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 ‎ ‎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