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 , 字佩弦 , 号秋实。其散文朴素缜密 , 清隽沉郁 , 语言洗练 , 文笔清丽 , 极富有真情实感。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等 ,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等 , 诗集《雪朝》 ( 与人合著 ), 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 、 作品 背景 本文 写于 1927 年 7 月 , 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 , 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 , 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 ,“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 “ 暂时逃避的一法 ” 。原因是什么呢 ? 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 :“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 又说 ,“ 妻子儿女一大家 , 都指我生活 ”,“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 陈竹隐《忆佩弦》 )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 , 面对黑暗现实 , 又不能安心于这种 “ 超然 ”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 :“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 , 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 心里是一团乱麻 ,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 , 要明白些什么 ,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 “ 超然 ” 而又想 “ 挣扎 ” 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相关常识 通感 通感 , 即感觉的转化、迁移 , 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 , 使难以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它是由感觉引发 , 并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 , 从而领略到另一种感觉时的心理现象。 通感分为两种 : ① 比喻性通感。 如 :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缕缕清香 ” 与 “ 渺茫的歌声 ”, 前者是嗅觉 , 后者是听觉。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 , 借 “ 渺茫的歌声 ” 的隐隐约约、幽远缥缈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 ② 形容性通感。 如 : 绿杨烟外晓寒轻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祁《玉楼春》 ) “ 闹 ” 字把红杏枝头的静态画面描绘成好像有声音有动感 , 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通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的特点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性 , 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 , 化平淡为生动 , 化深奥为浅显。 如 : 我就知道 ,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鲁迅《故乡》 ) 把 “ 隔阂 ” 比喻为 “ 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 化抽象为具体。 通感主要是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的转移 , 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 ,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 有意地接纳感官的转移 , 从而创造出新奇的意境。 如 : 晨钟云外湿 , 胜地石堂烟。 ( 杜甫《船下夔州郭宿 , 雨湿不得上岸 , 别王十二判官》 ) 以 “ 湿 ” 字形容钟声 , 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 , 穿云而去 , 故 “ 湿 ” 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 实现了触觉与听觉的相互沟通。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读准 字音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写对 字形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四、辨明词义 (1) 风致   丰姿 辨析 : 两者都表示美的姿态 , 但用法不尽相同。 “ 风致 ”, 美好的容貌和举止 ;“ 丰姿 ”, 美好的风度姿态。 例句 : ① 天下山水各有各的 风致 , 像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样子 , 是绝世少有的。 ② 画面上的两位女子 , 双鬟高髻 , 丰姿 绰约 , 宛如并蒂莲一般。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2) 约略   大约 辨析 : 两者都表示不准确的估计或推算 , 但适用的对象不同。 “ 约略 ”, 副词 , 表示大致 , 大概 ; 依稀 , 仿佛 , 一般不用在数字前面。 “ 大约 ”, 形容词 , 不十分精确的 ( 数目 ); 副词 , 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 可以用在数字前面。 例句 : ① 因该村地处水库上游 , 每到枯水季节 , 还可以 约略 看到原先道路的样子。 ② 展览馆里的展品 大约 一周更换一次。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一、理理文章 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二 、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以 “ 我 ” 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 , 细腻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恬静朦胧之美 , 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 , 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想 “ 超然 ” 而又想 “ 挣扎 ” 的心迹。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1 .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从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写起 ? 参考答案 “ 颇不宁静 ” 是全文的感情基础。作者因为 “ 心里颇不宁静 ” 才想起 “ 日日走过的荷塘 ”, 继而夜游荷塘。因此 , 把 “ 颇不宁静 ” 安在开头 , 如一锤定音 , 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 . 文章第 2 、 3 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 参考答案 环境的特点是 “ 幽静 ” 。作者的心情恰好与环境吻合 , 从容、安闲、超脱 , 在没有人事纷扰的 “ 另一世界里 ” 自由自在 , 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3 . 作者在夜游荷塘时 , 想到了南朝时期的哪两部作品 ? 这两部作品有何共同点 ? 参考答案 作者想到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这两部作品都是艳歌丽词 , 写出了热闹、风流的季节青年男女的嬉戏与情怀 , 是那样令人神往 , 反衬了作者现在的无奈与淡淡的哀愁。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任务二】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1 . 在第 4 段中 ,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描绘月下荷塘。简要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 叶子出水很高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参考答案 (1)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 亭亭的舞女的裙 ”, 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 (2) 运用通感手法 ,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 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 , 扩大了意境的内涵 , 烘托出环境的幽雅。 2 . 文章第 5 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 月色本是难写之景 , 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了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 参考答案 通过 “ 叶 ”“ 花 ”“ 树 ” 来写月色 , 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 . 文章第 5 段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 关语句 , 写出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 参考 答案 泻 —— 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 ,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 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 —— 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 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 , 以动景写静景 , 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 ——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 —— 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 ,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 “ 倩影 ”, 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4 . 在文章的第 6 段 , 作者写了荷塘周围 “ 树 ” 的景色 , 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具体语境 , 简要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 参考答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 , 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 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 传神地描写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 , 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 , 而且渲染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1 . 《荷塘月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 有什么表达效果 ?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 本文结构是圆形的 , 外结构、内结构均是如此。从外结构看 , 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 , 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 , 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 , 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 , 作为社会的人 , 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 , 苦闷之中 , 何以排忧 ? 在他看来 ,“ 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 乐得暂时忘记 ”( 《哪里走》 ), 宁静也好 , 超脱也好 , 都是短暂的。所以 , 出了门还得回来 , 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 , 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2 .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 , 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 , 似乎可以收尾了 , 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 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从全文看 , 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 , 刚游完荷塘 , 由荷花想到采莲 , 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 “ 不宁静 ”, 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 , 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 , 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 , 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 , 形成了 “ 热 ” 与 “ 冷 ” 、 “ 动 ” 与 “ 静 ” 的强烈对比 , 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 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 , 也含蓄地揭示了 “ 心里颇不宁静 ” 的原因 ,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技法指导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 往往需要把景物的局部特征放大 , 或者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 把景物的某些特征写活 , 写生动。下面我们从四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 (1) 注意景物的时间特点。同一景物 , 不同时间 , 有不同的特点 , 如《荷塘月色》中月下的荷塘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只有在月光下 , 才会出现这般景致 , 作者抓住 “ 朦胧 ”“ 淡淡 ”“ 轻纱 ” 等特征来写 , 就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2) 注意景物的动静特点。在写景时 , 既可以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 , 也可以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 , 如果能做到动静结合 , 就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 , 更形象。如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 像闪电般 ,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这段文字 , 就很好地描写出荷塘的动景。 (3) 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如 “ 叶子出水很高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描形绘景生动传神 ; 课文还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 “ 明珠 ” 和 “ 星星 ”, 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4) 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作者多方设喻 , 将景物与情思融为一体 , 写出来的景物形象生动 ,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对点小练 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 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 注意凸显景物的特点和使用修辞手法。 200 字左右。 写作示例 我在长堤中间停步 , 尽量把脚尖逼近水池 , 弯屈膝盖 , 压低视线 , 向荷叶间望去 , 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 , 像叠居的都市人生 , 只是这里一切宁静 , 一切翠绿 , 一切婉顺着自然 …… 凝神之际 , 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 , 千百张荷叶的一侧 , 被卷起、竖起 , 形成直角 , 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 , 使得那竖起的一半 , 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 , 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 , 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 , 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 , 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偶合 , 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人的心几乎跃出了胸腔 , 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 , 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 , 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 我站在堤边 , 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池水 , 公事包依旧沉重地拉着我的肩膀。然而 , 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 , 当阳光、荷叶、清风与人 , 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 摘自颜元叔《荷塘风起》 , 有改动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拥抱圣洁之莲 名句诵读 1 . 芙蓉不及美人妆 , 水殿风来珠翠香。 ( 王昌龄《西宫秋怨》 ) 2 . 看取莲花净 , 方知不染心。 ( 孟浩然《题义公禅房》 ) 3 . 荷风送香气 , 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 4 . 秋阴不散霜飞晚 , 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5 . 惟有绿荷红菡萏 , 卷舒开合任天真。 ( 李商隐《赠荷花》 ) 6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一一风荷举。 ( 周邦彦《苏幕遮》 ) 7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8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素材趣读 1 . 圣洁如莲的朱自清 1948 年 6 月 , 国民党面临崩溃的边沿 , 当时物价飞涨 , 物品奇缺 , 美国为了扶植国民党继续打内战 , 运来了一批 “ 美援面粉 ” 。此时 , 朱自清身患重病 , 又无钱医治 , 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 “ 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 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 , 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 月初 , 朱自清病情加重 , 入院治疗。临终前 , 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 :“ 有件事要记住 ,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 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 朱自清宁肯挨饿而死 , 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 “ 救济粮 ”, 被毛泽东主席赞扬为 “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2 . 情有独钟的周敦颐 历来文人雅士因审美的差异和志趣的不同 , 对花各有所爱。北宋大思想家周敦颐则独爱莲。据考证 , 《爱莲说》脱俗拔尘的意境 , 有着佛教的因缘。周敦颐曾与不少高僧有密切往来 ; 他后来隐居的庐山曾是东晋高僧慧远同陶渊明等人组织 “ 莲社 ” 的地方 , 是佛教圣地。也有学者提出 , 莲花亦为道教所重 , 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 一出世就能行走 , 一步一朵莲花 , 共成九朵 ; 道教奉祀的八仙之一何仙姑 , 手中所持宝物即荷花 ; 周敦颐的思想得于道教者亦不少 , 他的《爱莲说》字里行间亦蕴含着仙风道骨的圣境和神韵。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3 . 荷花的象征意义 一是清白。荷花花朵艳丽 , 清香远溢 , 碧叶翠盖 , 十分高雅。《爱莲说》称其 “ 出淤泥而不染 ”, 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 , 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二是吉祥如意。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有吉祥如意的寓意。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 , 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三是爱情。莲花别名芙蓉花 , 或云水芙蓉。 “ 芙蓉 ”,“ 夫容 ” 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 :“ 芙蓉如面柳如眉。 ” 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 , 而并蒂莲尤其如此。 四是荣华富贵。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 , 叫 “ 荣华富贵 ”, 莲花和一只鹭鸶 , 叫 “ 一路荣华 ” 。牡丹、莲花和白头翁 , 称为 “ 富贵荣华到白头 ”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美文品 读 冬    荷 李木生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 , 肢折头断 , 东倒西歪 , 稀稀落落。 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 , 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 , 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湖 , 真的死去了吗 ? 但是 , 有一丝荷的清香 , 悄然潜入心肺 , 连强大呛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在这冰雪的湖上 , 我与冬荷相识。 红红的朝阳 , 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 , 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 , 弯的 , 拱的 , 垂的 , 是荷柄的舞蹈 ; 灰的 , 黄的 , 黑的 , 褐的 , 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 ? 失去了丰腴 , 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 , 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 , 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 ? 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 , 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 , 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 , 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 , 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 , 抚摸它 , 抓它 , 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 , 水要结成冰 ,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 , 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 , 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有一枚荷叶曾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 , 它反扣在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 , 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 , 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 , 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 , 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 , 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 , 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冰面 , 面朝着空旷的天空 , 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 , 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 , 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 , 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子 , 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 , 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 ? 饱满的莲子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 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 , 荷的故事还没有尽头。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冬的湖上 , 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 , 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 , 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 , 白茫茫的世界里 , 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 , 或挺着 , 或曲着 , 或拧着 , 或举着 , 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子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 , 黑着或灰着 , 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 ,“ 出淤泥而不染 ”; 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 , 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 —— 干枯了也要拥抱着 , 共同迎受着寒风 , 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 ; 既然灾难不可避免 , 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 , 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 , 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 热的荷 , 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午时 的太阳下 , 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铜铸铁打般的荷柄 —— 有的举着叶或蓬 , 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 ; 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 , 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 , 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 , 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 , 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冬荷知道 , 冰下还有藕 , 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 , 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 , 来年的夏天 , 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 ? 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 , 水精做成的荷叶 , 渔歌做成的蜻蜓呀 ! 整个夏天的热烈 , 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 , 自在 , 清新 , 高洁 , 它甚至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 , 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 , 是黄黄的蕊毛 , 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子 , 泪泡一样地娇嫩着。美好 , 就是这样的吧 ? 还有夏荷的清香 , 夏荷的明朗 , 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 , 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 , 醒着的冬荷 , 梦正酣。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 品开头 ] 文章 开头 , 写严冬与荷花鏖战后的场面 , 令人震撼。 [ 品手法 ] ① 用拟人手法 ,“ 在这冰雪的湖上 , 我与冬荷相识 ”, 以人写物 , 生动亲切。 ② 用细描手法 ,“ 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 ”“ 黑色边缘的窟窿 ”, 逼真细腻 , 非现场观察 , 绝难写出。 ③ 用比喻手法 ,“ 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 ”“ 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 ”“ 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 ”“ 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 ”, 丰富的比喻 , 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 品语言 ] ① 写莲蓬一节 ,“ 执拗 ”“ 呐喊 ”“ 控诉 ”, 生动的动词 , 刻画出了莲蓬倔强的形象。 ② “ 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 ”,“ 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 ”, 这些语句 , 诗意氤氲 , 美不胜收。 [ 品主旨 ] 冬 荷本为无生命之物 , 但在作者笔下 , 不仅具有了生命 , 而且具有人之精神与个性特征。拟人化的笔法让冬荷一下子站立在了读者的眼前 , 如一尊雕塑 , 凛凛然风骨尽现。作者借对冬荷的赞美 , 讴歌了倔强不屈的品性 , 象征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问题】 1 . 文中多次写到太阳 , 其作用是什么 ? 请简要分析。 2 . 第 7 段作者已经着力描写了荷叶 , 第 8 段为什么还特别刻画 “ 一枚荷叶 ”? 这两段表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 ? 参考答案 1 . ① 线索作用 , 按时间描写了朝阳里、太阳升起后、午时和夕阳里的冬荷的不同特点 , 使文章层次分明。 ② 提供了明丽的背景 , 为冬荷注入了热力与生机 , 烘托了冬荷的精神。 2 . 第 7 段总写荷叶 , 第 8 段具体刻画荷叶。这两段点面结合 , 使荷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 表现了荷叶干缩破败但坚韧劲道、不惧严寒、勇敢抗争的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