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5:(3边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必修5:(3边城)

1 3 边 城 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沈从文及其小说特点。 2.了解《边城》的内容梗概及主旨。 3.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4.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3—1988 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甲辰等。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 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 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 京。沈从文一生共有小说集、散文集 70 余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产作家之一。主要出 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 30 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 6 部中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主要有《蜜柑》《老实人》《柏子》《媚金·豹子·与那羊》等。 二、写作背景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边城 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生于湘西、长于湘西的沈从文,对家乡充满了爱,他说:“笔下涉及的社会面虽比较广 阔,最亲切最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我的生命在这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 不开。”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 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 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 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 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安辑.保守(jí) 伶俐..(línɡ li) 戍.军(shù) 戊戌..(wù xū) 颈.项(jǐn ɡ) 脖颈.(ɡěnɡ) 泅.水(qiú) 氽.水(tǔn) 牛犊.(dú) 傩.(nuó)送 蚱蜢 .. (zhà ménɡ) 鞶 . 鼓(pán) 踹 . 水(chuài) 碧溪岨 . (jū) 悖 . 时(bèi) 敞坪.(pínɡ) 糍粑..(cí bā) 2.字形 2 伶俐 欺侮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第三节):端午盛事。 第二部分(第四节):甜美回忆。 第三部分(第五节):结识大佬。 第四部分(第六节):翠翠的心事。 二、课文详解 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盛况,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并引出了翠翠对往事的回忆。 第 1 段,交代了茶峒的地理位置:两省交界处。这种地理位置使得这个地方有点闭塞, 同时也相对安全,不受兵祸、匪祸的影响,又因地方官注重安辑保守、处置得当,所以人民 安居乐业。 第 2—8 段,写了端午节的盛况:龙舟比赛、捉鸭比赛。作者饱含感情地给我们描绘了 一幅热闹、繁盛的民俗风情图。写捉鸭子,引出对二老的描写,为下文写二老和翠翠的邂逅 埋下伏笔。 “但下水救人呢……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顺顺 的赞美,也是对此地淳朴民风的赞美。 第 9—14 段写出了今年端午节的盛况,并交代了翠翠,引出她对往事的回忆。 最后一段,写翠翠听鼓声引起她对往事的回忆,说明翠翠对初次遇见二老的情景记忆犹 新,暗示了翠翠对二老的好感。 第二部分:本部分写了翠翠对往事的回忆,交代了她和二老初次相遇的情景。 翠翠等爷爷的时候,看到黄昏河面的景色,忽然产生一个可怕的念头:“假如爷爷死了 怎么办?”而且小说多次写道翠翠的这种想法,为什么? 明确:这是翠翠的一种害怕孤独的心理,反映了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而产生的对爷爷的依赖 心理。另外,这种似乎悖理的想法,也预示了翠翠以后的命运的孤苦、凄惨。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一句“骂人”的话,可以看出翠翠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可以看出翠翠纯洁、善良、温柔的性格特征。在她来说,这样一句话便是对侮辱自己 的人的最厉害的反击了,而且还是“轻轻”地说。 这里作者设计了翠翠和二老之间的一场误会,使二人的见面增添了一些情趣,同时因了这场 误会,加深了翠翠对二老的了解和印象,为后文写翠翠对二老的牵挂作铺垫。 本节最后一句说:“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另 外一件事”指什么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件事应该是指翠翠见到二老之事,对二老的误会使翠翠有些后悔,同时见到人人称 赞的“岳云”使得姑娘的内心荡起了涟漪。这个细节说明翠翠已经长大了,开始考虑自己情 感上的事情,尽管还有些朦胧。 第三部分:写翠翠因了对二老的挂念,又去看船,认识了大老,揭开了翠翠与大老和二 3 老感情纠葛的序幕。 第 1、2 段集中描写了新年的热闹,一是给读者展示了茶峒的民俗风情;二是与翠翠的 感觉形成对比,这样热闹的情景,再也引不起翠翠的兴趣,总不如遇到二老时的那个端午节 “甜而美”,突出了翠翠对二老的留恋之情。 翠翠对与二老有关的事是十分关心的,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翠翠自第一次见了二老,内心便不再平静,因了对二老的牵挂,她便和爷爷在第二年 的端午节又去了城边,名为看船,实际上还想再能见到二老; 见到上次送他的人,她马上就认出了他,并有意无意的告诉了爷爷; 二人回家时,她问爷爷:“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虽然不明白意思所在, 但我们知道,其实翠翠是想打听有关二老的事情;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翠翠的情感趋向;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夏青浪滩呢?”“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则说明翠翠无时无 刻不在牵挂着二老的事情。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栏,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东西,轻轻地吁了 一口气。”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明确:祖父由翠翠对与二老有关事情的关注,看出了翠翠的心事,心有所感,或许是意识到 孙女业已长大而生的感慨,或许是想到孙女终究要离开自己而生的空虚,因此他长吁了一口 气。 第四部分:主要写了祖孙二人对别人给的船钱的推让和对迎亲队伍的关注,展示了爷爷 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 从开头到“可以吃到镇筸城”中第一层,主要是写出爷爷的善良、淳朴、热情的性格特 征。为了不要人家的钱,竟和人家吵了起来,并最终还了人家的钱,还搭上一大把烟叶。 从“远处的鼓声有蓬蓬的响起来了”到“翠翠,你不信,你咬”是第二层。 这里主要写翠翠对二老的感情。一听到鼓声,翠翠就想起了与二老初次见面的事情,当 爷爷提起大佬时,翠翠显出“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当爷爷提起与二老有关的事情时,“翠 翠嗤的笑了”。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充分体现了翠翠对二老的情感。 最后 4 段交代了二人对迎亲队伍的关注。说明祖孙二人已经在考虑翠翠的终身大事了。 在《娘送女》的唢呐声中,小说结束了。 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 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 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 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 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 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 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翠翠固然天然动人,山水阳光浸染出的好底子,但 她并非完全是头自足的“小兽”。她四处吸取着新鲜的经验,“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 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 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 翠翠也不容易忘记”。而过渡的新嫁娘,乡绅女儿手上的麻花银镯子,都使翠翠羡慕。对于 爱情,翠翠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到情窦初开,虽则只在内心的隐秘里,但却是十分有主见 的,只爱傩送,不爱天保,并且傩送出走后一直等他回来。对于爷爷,这是翠翠相依为命的 一个人,她亲他、爱他,在他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并非常依赖他,所以总是担心“爷爷要是 死了怎么办?”后来,爷爷真的在一个雷雨之夜死去了,但日子还要一个个过下去,虽则是 4 等待着那个曾经月下轻歌的年轻人,可是此刻又是一番淡然和自在,不再是早前的一味惊喜 和痴。翠翠的祖父不是白白死去的,他为翠翠带来了新的自由和尊严。翠翠身上,承载着沈 从文对新人类的希望。 爷爷:祖父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唯一的女儿早早死去,只和孙女相依为命。他是“边城” 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 失。他童心未泯、乐观旷达、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无论对人对事,处处体现着边城人民的淳朴遗风。 小说主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 性美,展现了沈从文的生活理想和作者对淳朴善良、诚实无欺的民俗、民风的回味与向往, 充满着对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讴歌和赞美。 整合感悟 《边城》故事梗概:作品写的是在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外的小河边,一位摆渡老 人和他的十五岁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善良、诚实无欺的民俗、民风的回 味与向往,充满着对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讴歌和赞美。 “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论的温爱”,作者蕴涵着这样的感情来描绘茶峒人的生 活。茶峒城外的小河边,生活着摆渡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天保与傩送 却与翠翠发生了爱情纠葛,小说即以此为主要内容。作者是个优美的风景画家,写人物的纠 葛也将它置于清雅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与自然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自然被赋予人的主观色彩, 而人又似乎被自然同化,表现为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或不背城市化的保有古朴 生活方式的人。小说里,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船夫与渡客的推让,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写得细 致、生动、含蓄、委婉又富于变化,且饱含作者的赞美、眷恋、惋惜、惆怅之情,让读者在 沉浸于优美的民俗风情图画的同时又不忘故事情节,从而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深意。应该说, 作家之所以着力描写湘西小城的古老的民风民俗,源于他对淳朴的民族美德的赞美和向往。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 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 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所以对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与赞美才是 小说的深层主旨。 小说最见功力的描写是对翠翠的心理刻画,作家把人物的心绪化作一种情调、一种氛围, 融风景于风俗画之中,似涓涓细流,汩汩流淌,她的神思与内蕴需细细体味,方体会得出。 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技巧鉴赏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 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 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 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经线,推动故事有 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 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 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对“爱” 5 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 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 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 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 “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 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 并非绝望的结局,结尾更有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四、合作探究 1.本部分作者是如何来展现翠翠的内心感情世界的? 明确:文章对翠翠的心理描写极为细致精到。第三节最后写道:“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 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迷人”一词不仅仅是写鼓声好听,更 写出了翠翠初次见到二老时的感觉,含蓄有韵味;第四节最后写道:“但是另外一件事,属 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作者不明说,但谁都可以看出,是见到人 人称赞的“岳云”使得姑娘的内心荡起了涟漪,感情上有了微妙的变化;第五节里,写两年 里翠翠看过节日的热闹,但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写翠翠认出那个送他回家 的喽啰,并告诉爷爷,写她询问爷爷“你认识他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爷 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夏青浪滩呢?”等等,实际上都是在写其对二老有关事情的关心,那 种微妙的心理状态,让沈从文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传达出来了。第六节里写到,祖孙俩 听到鼓声,可爷爷一提到大老的事,翠翠不高兴,提起二老的事,翠翠“嗤的笑了”,也是 表现翠翠对二老的钟情。总之,沈从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娓娓道来,不着痕迹,吸收中国 艺术传统的写意传神手法,空灵俊秀,独具匠心。 2.怎样看待小说的悲剧结局? 明确:(1)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 思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 世纪 20 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 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 社会的回归,并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 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2)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是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的必然结果。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 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 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