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届高三阶段性考试(三)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2020届高三阶段性考试(三)语文试题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阶段性考试(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和同之辩的命题。西周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张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反对单一元素的简单强化,因为那会窒息生机,使事物发展难以为继。《周易》所言“保合太和,乃利贞”,更是将宇宙视为和合相生的整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指出“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 以包容、平等的心态承认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多元共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承认现实具体事物存在差异性、尊重他人的个性,而不能以抽象的普遍性去遮蔽具体的特殊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顺其性、各适其情,才能实现万物和谐。对待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明,首先应以包容的心态去了解、以谦虚的心态去学习。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合羹之美,在于合异”。如果没有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事物就不会有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文明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带来冲突,相反,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恰恰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与此同时,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各国面临全新的问题与挑战,也不断重塑各国开展合作的机遇和环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摆在全人类面前,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凸显全球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董卫国《彰显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宇宙万物以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形式存在,宇宙万物和谐需要万物各顺其性、各适其情。‎ B. 只要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就能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 C. 文明差异使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深度融合,因此,要加强相互借鉴、相互交流。‎ D. 不能和谐共生导致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强调“和而不同”的重要性,然后具体指出如何能做到“和而不同”。‎ B.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论证了当今发展中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以及应对策略。‎ C. 文章既引用了古代经典,也引用了习近平的讲话,古今结合,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方式组织全文,第二、三段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而不同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 B. 以包容、平等的心态承认文明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进而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C. 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趋势,决定了世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 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就能够解决目前的全球性问题。‎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B项,“只要……就……”关系不当,只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并不能直接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 C项,“文明差异使……”强加因果,原文是“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可见“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深度融合”并非“文明差异”导致的结果。‎ D项,“不能和谐共生导致了……”因果不当,原文是“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摆在全人类面前,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凸显全球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治理赤字等全球性问题并不是不能和谐共生导致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论证了当今发展中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以及应对策略”错,结合最后一段总领句“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知,最后一段主要论证的是“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就能够解决目前的全球性问题”说法太绝对,“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一定“就能够解决目前的全球性问题”。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 38万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入的2. 7倍。其中,涵养水源4490亿元、保育土壤1146亿元、固碳释氧2199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143亿元、净化大气环境3438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1802亿元、森林防护606亿元。‎ ‎(摘编自《工程效益明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民生双赢》)‎ 材料二:‎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在四川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万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得以转移,外出务工年创收217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不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退耕还经济林的热情高涨,仅2016年全国退耕还经济林就达到818万亩,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发展新型生态经济,开发林草多种功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贵州,新一轮退耕还林对近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扭转了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长江输沙量减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功不可没。在陕西延安,20年累计退耕还林 107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退耕前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 3%,绿色边界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年入黄泥沙由2. 58亿吨降到0. 31亿吨,降幅达88%。过去水土流失一向严重的黄土高原今日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摘编自《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写在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突出成效之际》)‎ 材料三:‎ 退耕前,盲目的毁林开垦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得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困境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牺牲生态换生存,其结果是连生存也保不住—这就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恶果。此时,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草的地方种草,该种树的地方种树”,退耕还林还草将人类欠下的生态账补偿给自然,由过去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会约的标志性工程,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深入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极大的创新项目,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 ‎(摘编自《退耕还林还草改变的不只是山水》)‎ ‎4. 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来,总投入巨大,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工程总投人超讨5000亿元。‎ B. 两轮退耕还林还草中林地面积、人工草地面积分别增加5. 02亿亩、502. 61万亩,相应比例显示,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 C. 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区域与上一轮相比,增加了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增长幅度较大。‎ D.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很可观,表现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退耕农户实施政策补助,使退耕农户在经济上直接受益,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劳动力,农民能够外出务工创收。‎ B. 由于新一轮退耕还林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积极退耕还经济林,农民转变观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C.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长江输沙量,使黄土高原过去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现象得到缓解,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D. 中国政府表明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态度,受到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作用。‎ ‎【答案】4. B 5. D ‎ ‎6. ①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新型生态经济,为农民提供致富新途径。②保护环境,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于文无据,材料中只显示退耕还林面积比退耕还草面积更多、占比更大,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并未指出,因此不能表明“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国政府……的态度,受到……高度评价”分析错误,原文是“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受到高度评价的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在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对材料做出分析概括,找出答题点。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上。结合材料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发展新型生态经济,开发林草多种功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可概括出“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新型生态经济,为农民提供致富新途径”;结合材料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概括出“保护环境,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材料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会约的标志性工程”可概括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 隐 者 苗 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到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中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做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材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 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选自《上海文学》)‎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他”的山居生活,故事奇特,意蕴丰厚。‎ B. 小说在叙事中巧妙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进山的期待,山居、闲游的随意与欢喜,寻隐士未果的伤感,情感细腻感人。‎ C. “他”原以为隐士能解人生困惑,但最终却是“怆然泪下”,“他”带着被愚弄哀怨黯然下山,却发现自己成了“隐士”。‎ D.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文白相杂,富有文采,多处引用的古诗文契合隐逸者的生活,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富了人物形象。‎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性格特点。‎ ‎9. 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7. C 8. ①志趣高雅。熟读诗文,常练书法,与山川相伴,恬静悠然。②品性高洁。不赞同斫琴者沽名钓誉、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为生活中的名利所累。③勤快自立,有情调。在山中时能自己种萝卜、土豆、白菜等;在家中时白磨咖啡,自己酿酒。 ‎ ‎9.‎ ‎ ①“他”在深山中遍寻隐士而不得,下山时却发现自己已成“山中隐士”。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②“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首如飞蓬、形若野人”是对“他”山居生活的补叙,使“他”的山居生活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更饱满。③“他”借居山中寻找真正的隐士,以得天机、解困惑而不得,却不想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真隐士,引发人们对何为真隐士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带着被愚弄的哀怨黯然下山”错误,原文是“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可见没有“被愚弄的哀怨”,只是有些遗憾、伤感。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中对此写他吟诗,如“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松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说明他熟读诗文;还写到他练习书法,如“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写他在山中的生活“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与山川相伴,恬静悠然;可见他“志趣高雅”。再看他对斫琴者的态度“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他不赞同斫琴者沽名钓誉、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为生活中的名利所累,可见他“品性高洁”。再看他过日子,在山中“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在家时“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见他“勤快自立,有情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这道题其实是对结尾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读者等方面来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审清楚题目的要求;再认真读文章,找出相关的答题内容;最后结合结尾的常见作用组织答案。人物塑造上,“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描写使得他在山中的生活更真实可信,使得他的形象更更饱满。情节上,小说结尾写他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隐士,与开头“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他到山中寻找隐士形成照应,构成情节的反转,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也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效果。主题上,寻找隐士自己最后成了“隐士”,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也富有禅意,引发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思考,何为真正的隐士?深化了主题。‎ ‎【点睛】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免归。中郎将爱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 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 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 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素有贤能,才华出众。张释之要辞官回乡,中郎将爱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之谒者的职位;张释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汉之间的事,受到汉文帝的称赞。‎ B. 张释之理性睿智,眼光长远。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如流,要授予啬夫上林令,张释之以担心上行下效,误导天下人崇尚浮夸,不讲求实际来劝止皇帝。‎ C. 张释之不惧权贵,刚毅严正。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人殿门,并弹核他们的不敬之罪,薄太后批评汉文帝教子不严,又传令赦免太子、梁王。‎ D. 张释之执法公正,得到认可。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张释之议论公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答案】10. D 11. C 12. C ‎ ‎13. (1)况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子随形和回响的应声还要快,陛下任用与罢黜不能不谨慎啊。‎ ‎(2)假设愚民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原文标点: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其中“事”是“侍奉”的意思,其宾语是“文帝”,故此处不能断开,排除AB项;“之”在此处是“的”的意思,不放在句末,排除C项。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本题设错点在官职上,检测考生是否掌握古代各官职的职责。“廷尉”掌刑罚,不是主管军事。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教子不严”是汉文帝自责之语,并非薄太后的批评之语,原文是“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下、上,名词作动词,上面、下面;化,仿效;景,通“影”,影子;响,动词做名词,回声;疾于景响,状语后置句;举错,任用与罢黜;察,明察、谨慎。(2)一抔土,一捧土;且,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拿什么;加,施加。‎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和哥哥张仲一起生活,他用家财买了个骑郎之职,侍奉文帝,十年来未能升迁,没有名气。张释之说:“长久做郎官耗减哥哥的家产,于心不安。”想自动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爰盎知道他贤能,舍不得他离去,于是奏请调迁张释之补谒者之职。张释之朝见完毕,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文帝说:“浅显一些,不要说一些过高难行的意见,要讲当前能够实行的。”于是张释之就谈论起秦、汉之间的事,讲起秦朝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文帝称好,便提升张释之为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皇上参观虎圈,询问上林尉禽兽册子的情况,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禽兽册子,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自己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无穷。文帝说:“官吏不应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行!”于是命张释之授予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说:“如今陛下因啬夫口齿伶俐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会跟随附和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而不讲求实际。况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子随形和回响的应声还要快,陛下任用与罢黜不能不谨慎啊。”文帝说:“好。”于是不再提拔啬夫。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制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罪,汇报上去。薄太后知道了这事,文帝摘下帽子赔罪道:“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这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宫。文帝因此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授予他为中大夫。升张释之为廷尉。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被捕,文帝大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依照法律中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的条文上奏,判处斩首。皇上勃然大怒道:“那人胡作非为,居然偷盗先帝宗庙中的器物!我交付给廷尉你审理,是想灭他全族,而你却按照通常的法律条文奏请,这不是我用来恭敬承奉先人的本意。”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按照法令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况且斩首与灭族同是死罪,但以逆顺轻重的程度为根据。今日偷盗宗庙的器物便诛灭他的全族,假设愚民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批准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启看到张释之议论公正,就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山 白居易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赢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注]掩关:坐关,原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写诗人久病初愈后秋日登山的见闻与感受,首联写诗人登山赏景,心旷神怡。‎ B. “山秋云物冷”凸显了秋山的特征,山之清冷与“我”之清瘦、赢弱相互映衬。‎ C. “白石”两句写山行时可卧可行,叙写了山行的乐趣,突出诗人悠然自在的情趣。‎ D. 诗歌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 ‎15.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两句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 人生苦短,心中有千年的忧患;身处官场,忙忙碌碌,无一日闲空。诗人借时感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欲干一番事业的志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错误,诗人只是借用“掩关”一词表达自己对此地的喜爱,想等到不做官后就来这里居住,而并非向往佛教。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含意时,用现代语言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不必像文言文翻译一样字字落实。回答情感时要结合全诗以及具体诗句来理解。“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意思是“人生苦短,心中有千年的忧患;身处官场,忙忙碌碌,无一日闲空”。“千载忧”显示了忧国忧民之情,“身无一日闲”显示了诗人的干劲。诗人借时感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欲干一番事业的志向。‎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写自己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两句写蜀道开辟之前极长时间里交通隔绝的境况。‎ ‎(3)苏轼《赤壁赋》中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2). 不求闻达于诸侯 (3). 尔来四万八千岁 (4). 不与秦塞通人烟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此题是情境式默写,考生既要记住名句,又要能够理解其含意。做题时要认真分析所给的语境,扣住关键性语句,如第(1)题的“无意于功名”,第(2)题中的“交通隔绝”,第(3)题中的“蛟龙、寡妇”等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文物修复还有一个关健问题—即修复方法。如同治病,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手到病除。目前的文物修复,多采用古今融合的手法,( )。所谓传统既指传统材料,也指传统技艺。【乙】材料的选择能用砖木土石的,就不用水泥钢材和塑料,油漆彩绘能用天然物质的,就不用化学合成的,石雕木雕砖雕若用现代机具替代传统手工,则原有的神韵气质定会大打折扣。当然,陶瓷器的粘接、金属器的除锈、竹木漆器的脱水、田野石刻的防风化、古代建筑的基材等,则可以运用现代材料或科学技术助 。很明显,当代的文物修复已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领域。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人员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考古、文物知识,具备传统工艺的修复、制作技艺,还要有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 ,【丙】掌握一定的诸如《虚拟设计》《3D打印》等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但是,无论是利用现代材料、工艺,还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都不能改变文物的传统外形与特色,不能随意增减 ,而只能为恢复文物的原真性提供支撑与服务,为恢复原状的文物 文化传统增强表现力。简而言之,【丁】文物修复方法的本质应是“翻译”而非“创作”,是“复原”而非“化妆”。‎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 B.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辅、传统为主 C.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辅、现代为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绵薄之力 与日俱增 粉饰 再现 B. 绵薄之力 与时俱进 妆饰 表现 C. 一臂之力 与日俱增 妆饰 表现 D. 一臂之力 与时俱进 粉饰 再现 ‎19. 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无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7. A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从后面的文意可以看出,“文物修复”应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排除C、D两项。从后文先交代“传统”,再交代“现代”可知,应选择A项。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一臂之力: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此处没有“尽自己的努力”的语境,应选“一臂之力”。与时俱进: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根据下一句可知,这里并非强调增长,而是强调要紧跟时代掌握新技术,应选“与时俱进”。粉饰:涂饰表面,打扮,刻意地掩盖或美化事物的缺点和纰漏。妆饰:装扮修饰,有修饰打扮的意味。此处语境强调“涂饰表面”,应选“粉饰”。再现:过去的情况再次出现。表现:表示出来;显现出来。此处的语境是“文化传统”,即以前已存在的,因此应选“再现”。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选标点无误的一项。甲句“破折号”与“即”不可同时使用。乙句第二个逗号和第四个逗号改成分号。丙句书名号使用错误。丁句标点无误。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夏季暑湿,蓉香正气水、蓉香正气液是家中常备药,尽管这两种药物仅一字之差,①____。虽然表面看起来两者都是液体制剂,但从生产工艺到口感,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②____,蓉香正气液不含乙醇。蓉香正气水的制法是将药材用60%乙醇做溶剂,浸渍后进行过滤,合并过滤液,混匀。而蓉香正气液的制法是将药材加60%乙醇加热提取,然后将提取液中的乙醇加热除去,只保留水溶液。其实,不论对什么药物,还是不妨花些时间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而避免③____。‎ ‎【答案】 (1). ①其实并不同 (2). ②藿香正气水含乙醇 (3). ③使用药物时出现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准确连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关注句子位置确定其性质。第一空,根据上下文信息,所填内容应为两者不同。第二空,根据后面两者的制法可推断出这里可填“藿香正气水含乙醇”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前面“从而避免”的信息可知这里应填不阅读说明书之后的结果,应为“使用药物时出现错误”之类的内容。‎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从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800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24小时。随着中国产列车投入使用,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圣地亚哥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400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760人以上。‎ ‎【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缩短旅行时间;提升列车运力和效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事件,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2019年7月13日”,即第一个关键信息;中心事件是“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还要注意结果,“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即后两个关键信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结束,小黄同学查看录取大学的住宿、食堂,发现条件比想象中差得多,闷闷不乐。爷爷告诉他,他们读书的时候是自己背着被子等去外地上学,有时甚至吃不饱,但生活照样多姿多彩,同学们都学业有成。爷爷告诉小黄,这所大学的校训是“艰苦朴素”。小黄同学把他在大学里看到的情况及这句校训发到班级群里,引起群里同学的热烈讨论。有人说,条件这么差还怎么安心读书;有人说,都快进入小康社会了,还要什么艰苦朴素;有人说,艰苦朴素是优良传统,我们不可以忘本;有人说,在新环境里会遇到新的困难、新的问题,艰苦朴素不可或缺……‎ 假如你是该班级群中的一员,你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小康社会,我们还需要艰苦朴素吗?‎ 小黄因为大学的住宿、食堂条件比想象中差得多而闷闷不乐。爷爷告诉他要艰苦朴素,把心思放在读书成才上,对此同学们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条件差很难安心读书;有人认为,小康社会,要什么艰苦朴素?我认为,那种看重物质享受,一味抱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情况下,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 如今社会发展了,青年人之中盛行享乐之风——沉溺游戏、不顾条件追求名牌、消费攀比等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过多在意物质享受,只会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思想,最终将使人一事无成。犹如惧怕风雨的鸟儿,无法在天地之间自由飞翔一样,喜欢安逸生活的人,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磨炼意志、充实自己等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斤斤计较校园物质条件的好坏。契诃夫说过:“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强者不会无谓地怨叹。 ‎ 当前,我国初步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代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怎么可以丢掉?‎ 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在艰苦的环境里做出了不凡的贡献。20世纪70‎ 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很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但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用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来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最终,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并合成了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如果屠呦呦因为外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医学研究,一味抱怨,又怎能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呢?‎ 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的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袁隆平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依靠坚强的意志,经过多年呕心沥血地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困扰世界的难题——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条件差”不是不能安心科研的理由,更不是不能“安心读书”的理由,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远离享乐思想,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看淡生活中的小小不如意。‎ 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我们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看淡物质享受,努力充实自己。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不负青春年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题主要引导考生探究成才与物质享受的关系,从而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材料属于观点可选择型任务驱动作文,所展示的角度可以选择,但是需要理性选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时要明辨是非,对错误认识加以批驳,使文章紧密结合材料的同时,具有针对性和更强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联系当下社会享乐之风,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使文章的思维走向更深的层次。联系材料要抓细节,找准立论的切入点,如:“条件差”不是不能“安心读书”的理由,劝导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远离享乐思想;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用顽强的毅志战胜生活中的小小不如意;要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成人成才。‎ 此外,还要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充分体现议论文的逻辑性、思辨性。 ‎ 参考立意 ‎1.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2.充裕的物质固然重要,富足的精神更为珍贵。‎ ‎3.艰苦朴素生活,有利于磨炼意志。‎ ‎4.看轻物质享受,追求学业有成。‎ ‎5.对学问孜孜以求,对生活简朴随意。‎ 结构示例:题目《小康社会,我们还需要艰苦朴素吗?》,开头概述材料,提出论点:我认为,那种看重物质享受,一味抱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情况下,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接着指出当前社会存在的享乐主义倾向,以比喻论证和引用契诃夫名言的引证法,论证艰苦朴素的意义。然后回到现实,指出当前,我国初步建成小康社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怎么可以丢掉?再以屠呦呦、袁隆平等老一代科学家艰苦朴素却成就卓著为例,论证“条件差”不是不能安心科研的理由,更不是不能“安心读书”的理由,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远离享乐思想,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看淡生活中的小小不如意。结尾重申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我们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看淡物质享受,努力充实自己。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不负青春年华。‎ 参考素材:‎ ‎1、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常常把物质上的富有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富为乐,以富为贵,甚至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那么,是否一个人在物质上富有,就真正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答案是否定的。‎ ‎2、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人生五段,青年是人生的中坚。童年和少年奠定了人生的基础,青年决定了壮年和老年的命运。人生如爬山,青年是山的峰巅,上山容易下山难。人生五段,青年是人生的关键。只有把握好青年,才会领略人生的灿烂。青年要有远大的志向,青年不该目光短浅,青年要在江河中搏击,要冲过激流,闯过险滩。青年不要贪图享乐,不要打自己的小算盘,青年应该放眼长远,为国家、为事业、为家庭努力奋斗,披肝沥胆。青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青年是人生创造的时代,面对未来,青年勇敢地说:敢问路在何方?‎ ‎3、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饥饿白发老人,把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然后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阅读。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吃面包,他说:读书的滋味要比吃面包好多了。富兰克林痴迷读书,废寝忘食。在阅读中,他与伟大的灵魂交谈,把仁爱的精神吸收传播,让自己变得崇高,把人类创造的财富“占为己有”,让自己变得富裕。‎ ‎4、我的老师吴奔星先生从不贪图物质享受,二十多年来,他始终住在学校分给他的小三居里,狭窄的空间到处都堆满了书,据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江苏省省委副书记的顾浩同志听到消息后曾和南京师大有关方面联系,南师大提出给先生在龙江高教新村解决一大套住房,但先生坚决不搬。‎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