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20年浙江省高考下水优秀作文精选
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下水作文】 树立人生坐标 期望未来美好 相 明 祥 人活世上,只有一遭。三岁看到老,三鉴照人生,三观定坐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才能期望未来的人生美好。 树立人生坐标 , 期望未来美好。从呱呱坠地到盖棺定论,从树高千丈到叶落归根,从艰苦奋斗到飞黄腾达。人,一丝不挂来一缕青烟走,来世上吃喝拉撒睡,到人间酸甜苦辣尝。但凡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者,无难事。有坐标者,行稳致远人生无悔!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应争取生命的宽度,更应增加生命的厚度和高度。人生坐标,时间X轴,似流水一维向东;平面Z轴,二维家庭是港湾是生命舞台;空间Y轴,三维立体,昭示着生命的最大社会价值,承担着国家民族的使命责任,关联着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呢?存在决定意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你生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父母家庭在你没有生下来之前就已经在你身上寄托了美好的期望规定了你的人生航程。而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决定着你树立怎样的人生坐标。穷则思变,富则安逸。正确的人生坐标将是你行动的指南,将是指引你生命之舟渡过暗礁险滩的灯塔,也是你人生路上的加油站充电桩! 有比较才有鉴别,善比较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 树立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人生坐标的鲁迅,从父亲的病亡,看到老中医的荒唐。选择了学好西医可以救治被中医耽误的病人,战争时也可救护同胞伤员。但社会的黑暗,群众的沉睡,改变了鲁迅的人生坐标,弃医从文,呐喊醒铁屋子中死睡的国民! 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清庭兵部侍郎正二品官员的贵夫人,湖南多家钱庄的阔太太。人生的坐标因救国救民反抗清朝的黑暗统治而树立。别儿女,赴东洋,投身革命党。三十二岁,抛头颅,洒热血,为救中华出苦难。死而无憾,虽死犹荣。 周恩来,赴日留学前,“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扛起使命;一生为民,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站在新时代与青春的历史交点上,我们决不能让家庭和社会的美好期望落空!在蜜罐中长大的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坐标呢? 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及教师下水作文 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下水作文】 1. 心有笃守,与时俱进 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 何顺勇 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需要自己去规划人生,与时俱进,我们作为人生的“作家”既要倾听时代的呼声,又要心有笃守,不逾矩。就像作家创作时心中要装着读者,倾听时代的呼声,又要坚持自己的思想,不为读者所左右。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完全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但我们不能据此否定生活的美好,正因为生活是进行时,是无法预演的,我们更应该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想法,为理想而不懈奋斗,而不是让生活左右了我们的梦想。 青年导演郭帆,少年时便梦想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可时运不济,高考没考上北电,而被海南大学法律专业录取了。但他不忘梦想,边读书边拍短片,倔强地追寻他的电影梦。大学毕业后成了“北漂”,混迹于电影电视节目组。2009年考上了北电管理系研究生,后执导了两部并不火的影片,成了“新生代”导演。2015年赴美国好莱坞短期学习,重新点燃了他拍科幻片的梦想。回国后,历经三年,他带领团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了《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片的元年。他的执着坚守,遵循灵魂深处的呼唤,让他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 林清玄最后一条微博里说:“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是的,我们憧憬飞翔,但并非是天马行空般的虚幻之旅,而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顺应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大势,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方能大写自己的人生价值。 “改革先锋”王启民,大庆油田副总地质师,他坚持科学思维,直面业内争议和质疑,大胆探索实践,以“钉钉子”的精神,勇闯勘探禁区,挑战开发极限,几十年呕心沥血,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成功解决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从“吃肥”“吃瘦”“啃骨头”再到“砸开骨头吸骨髓”过程中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年轻人,只有把“小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成就真正的“大我”。 年轻的朋友,人生的画笔,由我们自己掌握,我们自然不能信笔涂鸦。我们一定要以梦为马,与时俱进,心有笃守,矢志追梦,化“草图”为“美图”,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不负青春韶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年轻的朋友,大胆创作,大胆书写你的“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这位公正的“读者”的考验。 2.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广东广州 任仕见 孔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假如我是一名作家,我会把我的作品当作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在平等的对话中创造更加诗意的生活,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增添力所能及的爱和美好。我想,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就是“仁”的境界了吧。 作家心里应该装着读者,但除了读者还要有真实的自己。心里只有读者,即使再真诚,作品自然免不了“媚俗”;心里只有自己,哪怕再真实,其结果只能是“孤陋”。现实中有一些作家,读者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或者什么卖钱就写什么,写出了很多格调很低的作品。还有一些人,他们号称不为读者写作,美其名曰“孤芳自赏”。实际上形影相吊,苦不堪言。更有甚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在文艺作品市场化的今天,前者虽为潮流,但更要警惕;后者精神可嘉,却过于极端。 因此,一个作家对待他的读者应该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我所说的“以文会友”,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实生活创造成美好的作品献给读者,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在中国梦的诗意田园中构筑精神的长城。作为读者的朋友,不能一味满足于个人的小情小调,更不能在悲悲切切和彷徨失意的情绪中沉沦。要做路遥那样的作家,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却永远给他的读者奋斗的信心、自强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作家不能代圣人立言,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者,更不是上帝。正如领袖所期待的那样,作家应该“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有了这份情怀,才是把读者当作真正的朋友。 我所说的“以友辅仁”,就是在与读者的对话中释放更为广博的爱,和读者一起创造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孔子说:“仁者爱人。”韩愈则说:“博爱谓之仁。”作家要尊重读者的体验、感受和批评,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在作品中传递爱,呼唤爱,让读者学会爱,创造爱,升华爱。作家不能坐而论“仁”,也不能文以载“仁”,而必须“以友辅仁”。作家和读者共同努力营造爱的世界,创造爱的家园。屈原传递给读者的爱是爱祖国,杜甫传递给读者的爱是爱人民,艾青传递给读者的爱是爱土地。无论是创造和谐生活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爱,需要作家传递出人类共同的爱!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政治家这样对待人民。作为一个作家,心向往之而身随之,对待读者必须要有大境界和大情怀,以大境界和大情怀营造充满力量和爱的世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的话必时刻激励我们! 3.愿我们一起活出幸福的模样 安徽宿松程集中学 张敏 人和人的相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彼此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每一个个体对理想孜孜追求的过程,便是展示精彩的自我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自然地给他人以影响;他人也自觉地修正着我们对生活这部大书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幸福联动着他人的幸福,愿我们一起活出幸福的模样。 幸福是每一个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期待。人生活的意义便是活出自我的精彩,在芸芸众生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一个高三学生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便是阶现阶段的幸福,一个老农九月份的希冀便是田地里的灿烂景象,一位工人最幸福的时刻便是自己创造的产品被人称道。他们用奋斗与汗水涂抹着自己的生活,并以愿景的方式感知幸福的意义。 每一个个体为幸福生活打拼的立体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社会大众生活的图景,也诠释着自我奋斗的价值。每一个个体自我绽放精彩,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他人以激励。大家知道华为人领军5G令国人骄傲,马云创造阿里巴巴被誉为时代骄子,于漪潜心教育赢被奉为改革先锋。他们因拼搏之姿而创造时代神话,他们用奋斗之手而酝酿幸福生活,他们更应点亮自我而照耀神州大地,激励中华儿女,让每一个矢志改革、锐意进取的人,找到生活的坐标、明辨前进的方向,从而收获自己的幸福。 其实,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便是意义。个体我创造生活的过程,既是追求自我幸福的过程,也是影响他人、启迪他人、成全他人的过程。因此,每一个他人品味个体之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便有了社会意义。人人追求幸福生活便会汇聚成一股时代洪流,共同构成我们所有人生存的社会大环境,而这一大环境也成就了每一个个体之我。正如,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华为才能聚世界之长,展中华之力;阿里巴巴才能连贯世界,构建金融帝国;京东才能借助强大的物联网,实现立体体式供给。可以说,他人能够一起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个体之我现实生活幸福之基。 西方有句谚语,地球是圆的。这个世界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幸福,连接着我的未来;我的未来,关乎着你的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与幸福,都与你有关,与他人有关,与远方有关。 但愿,我们一起活出幸福的模样。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精选 以“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浙江传奇”为材料作文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原题特点】 201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仍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呈现,但与以往相比,变化很大。 1.时代性和地或性特点突出。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最大特色是应和主旋律,主打“浙江牌”。作文题的材料对浙江精神进行了提炼与概括,并提及“浙江故事”和“浙江传奇”,既回顾了历史,又紧跟时代主题,其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地域色彩为近年来作文命题所罕见。 2.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书写感悟。题目所给材料先指出浙江大地历史上曾孕育过的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再引出当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同时强调“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要求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该作文题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注重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国家大视野的角度去思考个人意义和未来人生,书写生命感悟。表面上看来,题目似乎少了以往的“哲理”“人文”“诗意”等特点,但实际上这些都隐含在其中,需娶考生进行深人挖掘。 3.自由发挥空间大,作文区分度较高。2018年的作文题对文体没有特别要求,可以讲述“故事”,书写“传奇”,展开议论,抒发情感,让考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发挥。但要注意“文体明确”,就是要写什么像什么,文体特征突出。总体而言,2018年的浙江高号题能较好地考在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有效防止宿构和押题,有较高的区分度。考生虽然有了较大的思考空间,但要写得精彩,仍需要有平时的广泛积累。而要写出立意深刻、观点精辟的好文章,也并不容易。 【思路要点】 1.探寻浙江精神的形成过程,诠释浙江精神的内涵 浙江精神是对当代浙江人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的概括。这种精神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考生可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叙述浙江精神的形成过程,诠释浙江精神的内涵,阐述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在阐述浙江精神的内涵时,最好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就浙江精神的具体某个点或某个侧面务实、创新、敢为人先等,展开论述,挖掘浙江精神的深刻内涵,揭示其价值与作用。 2.浙江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 浙江精神虽然有它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城特色,但它仍是当代中国精神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既印证了中国精神,也丰富了中国精神。考生可将浙江精神放在大的国家背景和视角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浙江精神,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浙江精神,将浙江精神发扬光大,从而促进整个中国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3. 小切口切入:“我”与浙江精神 写作时,考生以“我”的角度去感受浙江精神,思考浙江精神,讲述浙江精神。作为浙江的一分子,考生虽然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但在生活中也同样可以融入浙江精神,体现浙江精神,丰富浙江精神。考生要学会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比如“务实与创新”“敢为天下先”等,题目材料里有提示,平时也不缺这方面的训练。考生还可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演绎浙江精神,如从浙江精神的某一点切入,讲述家乡巨变的故事,唤醒心灵深处的乡愁,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家国情怀等。 【高考标杆范文】 阅卷评分(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发展20分 总分60分 继往开来浙江人 浙江一考 滔滔长江,浩浩汤汤,民族母亲河经浙江,滋养了浙江的水土,孕育了浙江文化,培养了浙江的人才。 浙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余姚的河姆渡已出现了人类文明。从遗迹来看,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便已开始居,有了祭祀,甚至有了阶级,有了开罚。虽然当时的文化难免失之粗暴,失。野蛮,但正是自那时起,浙江人开启了摆脱蒙昧的征程,浙江文化开始了自我白成长。 浙江人才辈出,浙江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浙江代有才人出。一代宗师王阳明,跳出程朱理学的框架,独创“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伟大思想。而王阳明本人则身体力行,以文人之躯带兵平叛,救万民于战火之中,后创建书院,传道授业,给浙江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者黄宗羲,年轻时进京,持锥连刺魏忠贤残党十余人,震惊众人:这竟是看似文弱的浙江文人!明灭亡后,黄宗羲起义抗清,失败后投身于学术,以泰斗之姿再度亮相,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浙江后人树立了强健人格的榜样。 浙江人才自有风度,自有浙江风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评价浙江名士严子陵的话,诚哉斯言。朱舜水抗清无果后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儒学,而正是他倾囊相授的风度,开启了德川家康时代中日数百年的友谊;风雨不倒的天一阁,其藏书播惠九州,书写了浙江尚德求知的风度;宁波帮商海打拼,表现了浙江人诚信为本的风……浙江人在浙江文化的熏陶下,从古至今,代代各领风骚,书写了浙江的传奇! 今天的浙江,又形成了“千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浙江精神。在互联网时代,浙江最早流行移动支付,拉动消费升级;大力普及“互联网+”创业,带动经济发展……消多言,浙江精神支撑着浙江人不断带动浙江飞速发展,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浙江文化也随浙江人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新时代的浙江人才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为浙江学子,我为自己的故乡有如此文化,为先辈有如此风骨而深深感到自豪。作为新时代的浙江人,更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所谓“心为平民,行为精英”,正是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浙江人之守则。我自当以此为志! 继往开来的浙江人,必将不负历史悠久的故乡,不负蒸蒸日上的祖国,不负日新月异的时代,书写新的传奇!书写新的文化! 正是这样继往开来的浙江精神,撑起浙江人民不败的雄姿。 【得分点提示】 1.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先放眼历史长河,书写浙江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然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考生善于在段首用一些领起性的语句领起全段,如“浙江的文化历史悠久”“浙江人才辈出,浙江文化底蕴深厚”等,使得文章层次清晰,步步深入,结构严谨。 2.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文章列举了浙江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如王阳明、黄宗義等,对他们的概述简洁到位,且有很多细节呈现。再如列举天一阁、宁波帮、“互联网+”创业等与浙江有关的重大事件,都是信手拈来,使得文章内容厚实,体现了考生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和累。 3.语言精练,生动形象。题目“继往开来浙江人”,简洁凝练地写出了浙江人的性格特征——大气、豪迈、有气势。首尾段都只是寥寥数语,尽显风头豹尾之美。全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大量整散结合、文白交杂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意蕴。如“王阳明本人则身体力行,以文人之躯带兵平叛,救万民于战火之中”等,简洁精练,富有意蕴,耐人回味。 【得分亮点】内容充实 思路清晰 (点评名师:王学华) 2017浙江卷优秀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 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 曾有作家言人生不可或缺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窃以为他所言极是。人唯有在书页蹁跹于指尖,双足扎根于生活,同时不断翻阅,省察,增删,直面截然不同于外界的内心,方能成器。 杨绛曾说“现在的年轻人,读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可见“有字之书”是奠定个人思想的基础。古人精挑细选出《古文观止》为蒙学教材,正是因为白纸黑字间的前人经验,智慧能为阅历尚浅的少年素绢般人生底色上绘上万紫千红。“有字之书”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的双脚还不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奔涌的情愫为我们在信息化洪流裹挟下的灵魂提供了一丝以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的可能。 然而纸上得来总觉浅,皓首穷经迸发不出莫言对高密乡的热情,也无法让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拥有如此悲壮的关怀。从有字之书中得到的箴言,体悟,终究要在无字之书中得到验证与升华。那是独一无二的社会阅历,人生轨迹所淘洗出的精粹与沉淀。于生活的无字之书中,沉潜于书页上的人生百态被淋漓演绎,比起做一个旁观者,置身其中的感受更加鲜活也更加残酷,它让人们避免陷入“群体无意识代替个体无意识”思维吞并,让农村妇女范雨素质朴的文字也能直击人心。无字之书鞭挞虚幻,让阅读他的人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与冷静,同时又保有温热的关怀和悲悯: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关怀与感同身受的悲悯,这或许正是曹文轩所呼吁的儿童文学中缺乏的“无字之书”! 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黑塞的一句话如同黄钟大吕,“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翻开心灵之书,是近乎严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是冷静地直面内心,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说日阅心灵之书。这是一个更需要勇气与意志的过程: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携着刮骨疗伤的清醒,将如附骨之疽般的狭隘、嫉妒、自私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书本和大地浇灌心灵。这位作家的话,无疑振聋发聩。 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训仍在耳边。正是有字之书告诉了我们“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正是有字之书让我们体味出“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苦涩,有字之书塑造着最初的我们,正如加缪评卡夫卡,“他书中的每一页都强迫我去读它”,有字之书,有益之书的每一页也都“强迫”着我们去阅读。 年龄稍长,阅历增加,经历了若干人若干事,无字之书的书页也渐渐增加,其中内容悲喜自知。无字之书,是阅历,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是人生路上经过的一个个路牌。它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开启一扇扇不同的门。我们自己牵着自己,跟着无字之书的指引。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说到底其传授之物均源于外,你化而用之,或上坦途,或坠深渊。心灵之书,却是由你而发,由你守候。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你的心灵之书,只须本然,你要去读懂。何谓读懂?群居不倚,独立不惧,问心无愧,即为读懂。孔子困于陈蔡,问弟子是否行道真的不可为,或说不可为,或说应与世推移,颜回却说:“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何病?读懂自己的心灵之书,遵循本心,遵循良心,那么从心所向,从欲而行,致力于其中,岂不是人人都是“匠人”?也正是心灵之书,才能让人舍生取义,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我”! 有字之书以为梯,学山为顶峰为己。无字之书以为舟,破江渡海见真力。心灵之书以为己,遵之循之莫为逆。三者缺一而不可,人生漫漫需砥砺! 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知前两者之重要之人,恒河沙数,故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善读心灵之书 人生有三本大书:“无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文学爱好者便是其中典范。他们大多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法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时期,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科圣墨子都(对)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是最高层面的,故须对其“精读”。 有字之书,在我看来即一个人所需的专业性知识与工具性知识,即每个人都要识字,能认读拼写,这是当今社会人人需备的,它使人远离无知与文盲困境。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便是主要教授“有字之书”,它是各类书乃至阅读的前提。 而“无字之书”,即为人处世之书,它强调的是生活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生存已离不开社会与人。社会学家涂尔干讲的“有机社会”便是人与人相联系的社会,那么在这当中,我们要读“无字之书”——于日常生活言行中,于耳濡目染中,使我们不至于成为迂腐刻板的“怪人”。 此二者均要读,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读“心灵之书”,即修养身心,提升思想,实现我们身为“独立的人”的目标。这好比建造一幢居住的房子,打好地基,建好钢筋水泥甚至粉刷好墙壁,装好窗与大门,若没有内部必备的生活物品,这房子仍是不能使人安心栖居的温柔乡。“心灵之书”便是“房子”内部的配置,而对此需精读。 我们精读“心书”,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有良知、有思想的独立人格的人。刘瑜说过我们除了要对屋子添砖加瓦,更应“使头脑成为一支军队,对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与他人不同,在于我们“觉醒与思考的力量”。仅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深层次的生命奥秘。鲁迅的“立人思想”——使人除了成为社会中的人,更应是独立于群体的人。孔子对生命价值本源的探索由“向天”转变为“在人”,均启示我们充实自身心灵与精神从而成为独特个体的重要性。何况。人人都阅读好“心灵之书”,人的素养会得到提升,社会的状况也能改善。《希腊精神》里伊丽丝阐释了文明的最高境界: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东西成为至关重要的,如对心智的追求,礼貌周到的品质等。只要人人能精读心灵之书,每个人必是有更高追求之人,他不会汲汲于丝毫得失,不会为了利二背义,处贫亦可乐道,那么社会的弊端或许也不会再有。 “心灵之书”,是道德之书,是修身之书,是独立个体之书。 有字之书是根本,无字之书是立世之方,而心灵之书则是成为至人之要。兼读三书,使我们立世,精读心书,便可立人。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人生突围 “无论人的一生是多么得(的)漫长复杂,他终将反应于一个时刻,那就是他大彻大悟究竟是谁的时刻。”博尔赫斯如是说道,确然,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习那些由具体知识构成的文字之书,继而阅读由世事阅历垒砌的无字之书,最终读懂那本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心灵之书。这一过程其实正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一场盲目的追逐,相反地,那应是不断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马斯洛曾提出过“需求理论”,将人生概括为实现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精神五个需求的过程,而这五个需求实际上是递进达成的。阅读有字之书,我们的头脑变得充盈,我们具有了保护自我安全,实现自我生存的能力;阅读无字之书,我们的人格开始健全,我们能够在社会中相处,甚至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褒美;而在实现了上述需求之后,心灵之书的书页向我们缓缓展开,以我们的知识与阅历为基础,我们有能力感知精神深层次的表达,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达到那个“大彻大悟”的清朗境界。 然而观当今之世,读有字之书者泛泛,读无字之书者不鲜,唯读心灵之书者寥寥。有人说,这是现实的压力逼着人们从精神世界中抽身,可的确应该这样吗?我想起加缪用不无温情的笔触描绘的那个走下平原并感到幸福的西西福斯。是的,从睡梦中醒来后,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如西西福斯推动着那块名为“现实”的巨石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山崖,可是当我们读懂了那本心灵之书的启迪,读懂了我们精神的渴求,读懂了自我的意识,心灵的声音指导着我们,“带着幸福的微笑走下平原”。 知识的掌握、阅历的丰富与精神的升华,这三者体现的,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对自我的一次次突围。囿于躯壳之中,有时我们也会感受到女诗人辛波斯卡所描绘的那种“我即是我的阻碍”的无力感,但也正是这种局限性,促使着我们自觉地反抗着那些看似命定的桎梏。我们认识了人生的不足并尽己全力修补,谁能说这样的人生配不上一支激越昂扬的战曲或是颂歌?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是在书写属于自我、属于灵魂的浩荡传奇? “别做观众了,试着自我评判!”加缪的话语正在耳畔,人生突围的号角已然吹响,三本大书在面前缓缓翻开,这是属于我们的人生,这是灵魂光荣的突围! 人生之书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之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三本大书或许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性。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书籍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构成了坚固的外墙。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里的基础设施。“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自己心灵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有精致的装饰。 而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物质世界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人都会自觉在地铁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用着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吵闹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来品读,遑论“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呢? 爱默生曾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当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看人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外在物质世界追求而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能够有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在人生之书的翻阅和充盈中得到了全新的演绎。那么,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 人生如书 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我认为这三者间是存在渐进关系的,好比一个人,由浅入深,是个不断上升,臻于完善的过程。 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有字之书是我们的启蒙书。从教科书到教师推荐读物,我们广泛地涉猎,饥渴地汲取。与此同时,我们的视野由一个小屋子扩展到山河大地,三观不断被塑造与巩固,坚固到支撑起了无数独特的思维与个体,由此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跨越,方称作独立的人。 唯有有字之书的累积铺垫,人才能读懂无字之书的深义。从有到无,是一种心智的升华。亚里士多德将阅读称为一种提前的情感操练,它让人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不那么惊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储备了大量的见闻与学识后,人方能顺利地进入社会,将停留在书本与经验的追击曝光在实践与现实的省察下,等待再一次跨越与蜕变。 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难免存在相悖的地方,读懂无字之书,立身于无字之境,需要经历幻灭的痛苦与现实的锤打。《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虚幻的社会,从书中走入现实世界中,这里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有的人跌落粉身碎骨,而有的人能把握平衡沉稳地着地。书籍总在教育我们要追求平等与自由,而日本早稻田学校却将这些“幻灭给人看”。这所著名大学每年都会举行一场运动会,比赛上无分男女,无分年龄,无分健全与否,只要愿意都可参赛。松岛先生说:“我们想让学生知道,真实的社会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这是经验与现实的撕裂,从有字之书进入无字之书必须承受的痛苦。 一个人能够读懂无字之书,尚且只能称他为实用型人才,他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又有面对社会的理性与思考,但他还缺乏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只有心灵之书才能赋予他的。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能够读懂心灵之书的人必然是个具有普世情怀,具有心灵的流动性与敞开性的人。像王小波游走于自我与世界之间,用谐趣的话语点醒世人的麻木,这难道不是一种普世的情怀吗?余秋雨在山川间游吟却始终紧贴大地和人群,这难道不是一种对世人的大爱吗?“激情”一词在古希腊中解释为“由自我延伸出来的对他人的爱”,这种爱与激情能够充盈无字之书,让人的心灵丰富且美丽。 一个热由接受教育到步入社会再到贡献社会,由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再到心灵之书,由浅入深,由自我到他人,便构成了完满的人生。而人生如书,不应跳读,不应倒读,页页品味,细细翻看,人生的真谛正在这一过程之中。 心有三书,不忘初衷 王阳明在临终前说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辨明善恶是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 人生来于世,未曾携带任何东西。因此,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读书,便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首先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读“有字之书”,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往圣的绝学继承下来,理解并吸收他们的精髓,这才使原本的“童子之身”逐渐成长,使心智趋向成熟。金庸在大学期间几乎将整个图书馆的史地著作读完,这便为他接下来写武侠小说奠定了一个较深的文学功底。可以说,这是读“有字之书”的功劳。 但是,读“有字之书”,也会日渐分化出两类人,一类人成天咬文嚼字,抱着基本经书不放。出口则“子曰子曰”,却似和尚念经,不懂其中精明奥义。一类人则将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吸收,逐渐转化成他们自己的思想,从而应用于自己的生活领域,逐渐通往自己所向往的成功之路。可以说,后一类人已从读“有字之书”转变到了读“无字之书”的境界。诚然,“有字之书”给予了我们许多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但是我们所经历的,又岂能与书上的完全相吻合?当我们的心智渐趋成熟,我们应从“有善有恶”的境界到“辨明善恶”的境界,我们学习书上的内容,并非让我们纯粹地记忆知识,而是让我们将其运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即在心中形成一本“无字之书”,让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这时,原本书上的白纸黑字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物尽其用。正如《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让他学会招式,再将其忘记。其事虽是虚构,但其思想精华,当与此一致。 当我们的心中形成一本“无字之书”时,学习之路仍未到尽头。最后一本“心灵之书”,也是从“辨明善恶”到“为善去恶”的境界,也就是从“格物”而“致知”,如果人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身的生活领域,但也是“随波逐流”,仅在社会上“求存”,那么他终究也只是生活的牺牲品。当我们拥有知识,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将我们的知识与经验传承。而这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品德与素养,使我们的思想与素养相匹配,这样子,我们才真正读到了“心灵之书”。又回到那句话,“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承了绝学,当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孔子的一生,从小时候的饱读诗经,到后来的游学劝说,再到后来的整理书籍,即是他读人生三本大书的写照。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他如何与帝王争辩,早已忘了他从政时的光芒万丈,我们仅记得了他整理下来的《六经》,记得了论语里面一句句“子曰”,这才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真正的精神财富。 总之,我认为人生读三本大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初心所在,然后将心中美好的想法,传诸于世。愿人人都能读好着三本书,实现自己的梦想。查看更多